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整合管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結合社會活動,引導學生主體參與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最佳的教學效果需要主體參與過程與活動過程同步,保證每個學生在教學中的最優發展。教學活動是復數主體活動,很可能造成個體的盲從。主體參與可以使教學的集體目標轉化成個體學生的意向,可以使群體的教學活動轉化成個體學生的自覺行為,這種轉化實現了教學活動“對象的具體化”,從而達到以活動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目的。
2001年十月,寧波舉辦第五屆國際服裝節和第十屆金雞百花獎。結合這次社會活動,我在九月中旬給校信息技術興趣小組的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為寧波的這次雙節進行義務宣傳。當我向學生提出這個任務時,他們興趣濃厚,躍躍欲試。我先讓學生回去想一想,你怎樣利用計算機來為這次雙節進行義務宣傳?請你明天告訴老師。第二天一早我就得到了許多好的點子:為這次雙節設計一幅電腦宣傳海報;做一張雙節的電子邀請書邀請親戚朋友來參加活動;將校刊《柳芽兒》十月份那一期做成雙節特刊;設計一個介紹寧波風貌和有關雙節準備情況的網站等等。于是,我把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分別來完成這幾個任務,時間是每天中午和每星期的興趣小組活動時間,用兩個星期來完成這次義務宣傳活動。在此活動期間,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關于雙節介紹的網址、文字、圖片資料,其余則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創造,利用已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寫作知識和美術知識等等,通過老師的指導、小組成員的共同協作來完成任務。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較大的體現,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網絡優勢,豐富課堂教學
網絡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通過網絡優勢,可以使我們的教學變的更加豐富多彩。
1.基于校園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信息素養的培養
①以班為單位進行年級內的“網絡與我”板報制作評比。內容可以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網絡運用方面的知識技能、如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用好網絡、作為小學生的我們該以什么態度來面對網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內容等等。由于板報的內容需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去搜集,信息獲取后還需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
②成立網頁制作小組,讓學生制作個人主頁,在年級內開展個人主頁制作評比活動,激發學生制作網頁的興趣。
③開展班內、年級內的“網絡知識競賽”活動,培養學生探索和駕馭知識的能力。
④學以致用,在班級內大力提倡學網絡、用網絡活動。比如鼓勵學生上互聯網上去收集與每月板報主題相關的圖片、文章,以E-mail的方式發送給老師。同時調動班干部的積極性,收集好全班同學的E-mail地址,打印出來,方便學生之間的聯系,對于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學生來說,這一舉措特別受歡迎。
2.基于Internet的網絡應用,使學生在計算機文化綜合應用的熏陶中提高信息素質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但要從學習者學習信息技術的層次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而且要從學習者應用信息技術的深層次培養其信息素養?;贗nternet的網絡為學習者營造了優良的信息化環境,同時也創造了濃郁的信息文化氛圍。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雅虎中國、新浪少兒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網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學會網上在線自學,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網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與他人交流溝通,向他人尋求幫助,探討學習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網上沖浪,瀏覽一些專題或個人網站,以此來發展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拓展視野。
三、布置研究性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游等問題。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在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后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
在實際教學中,我針對五年級學生已掌握一定上網知識的特點,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網上游寧波”的任務。我給學生提供了瀏覽的網址:,讓他們利用網站中的“旅游”欄目去尋找寧波的景點,并把你認為非常不錯的景點用WORD或POWERPOINT等軟件做成完整的作品推薦給同學、朋友或父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的指導,其余的操作則由學生個別或協作來完成。整個教學安排如下:
教學目標:
1.在任務引導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網絡),收集相關資料。
2.信息分類整理、加工處理。
3.找到寧波優秀的旅游景點,寫出景點介紹或制作成幻燈片,進行交流。
4.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會,樹立遠大志向,建設美好寧波。
學生必備技能:
1.利用互聯網查找并下載有關的圖表和文字資料。
2.信息分類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寫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課前準備:
1.教師只起組織、指導的作用,一般不為學生準備材料。
2.除了布置任務和最后的交流評價,整個研究過程基本在課外進行。
評價重點:
1.課題研究計劃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每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協作意識。
3.作品是否切合主題,內容是否豐富、合理、有創新。
1.知識資源整合是高校圖書館實現
知識共享、進行知識服務的有效途徑圖書館知識資源整合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知識獲取與交流的全新平臺。新世紀以來,與知識有關的社會變遷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知識經濟的興起。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知識和科學技術來聚集社會財富,附加在產品上的個人知識增加了產品的價值,同時也全面提升了具有現代知識資源的人的價值,用戶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吸收新的知識并將之運用到學習、工作中。
(2)知識需求的高漲。知識產業的興起對員工的自身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大眾對自身知識權益的需求也推進了構建知識戰略體系的大潮。
(3)知識技術的保障。以知識單元及其鏈接為研發對象,以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為支撐平臺,與知識相關的各項技術手段正在社會各個方面迅猛發展,為知識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高校圖書館知識資源整合的現實意義
高校圖書館通過知識資源整合,可以將各種層次的知識資源進行類聚和重組,整合成一個全新的有機整體,使零散、單一的知識資源經過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高校圖書館知識資源的異構性,還可以對圖書館員的日常業務活動提供良好資源保障,為讀者的學習、工作、科研提供全新的知識服務,使高校圖書館實現明晰化、實用化和制度化的知識共享,促進知識創新。
(1)消除異構知識資源之間溝通的障礙,使讀者獲得高質量、可信賴的資源,擁有統一的讀者檢索和瀏覽界面,提高了資源檢索效率和使用率。
(2)促進了高校圖書館知識資源的增值,引導知識共享與創新,保持了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通過系統內知識資源的整合、系統內擁有知識的人的整合以及擁有知識的人與系統資源的整合,實現系統內知識的無縫連接,形成組織知識資源,并通過相應的知識共享機制,實現知識資源的效用最大化。
(3)通過信息訂制與信息推送功能,滿足讀者多元化、個性化的知識需求。了解讀者對書刊、電子資源的需求以及研究課題的進展情況,定期進行讀者調查征求其對圖書館的需求意見與建議。
(4)有利于圖書館業務各方面的數字統計(訪問量、使用率、下載數量等),實時指導圖書館各環節(文獻保障、參考咨詢)的運作。輔助建設高校教學參考系統,建設基于學科館員制度的專家庫,為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構建以及圖書館知識門戶中心研究提供支持。
(5)以知識交流活動為中心的高校圖書館資源整合可以極大地提高知識獲取效率,增強高校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最終實現知識服務功能,對提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圖書館資源整合的策略
1.分析圖書館知識資源的構成和需求
進行知識資源整合之前,首先需要詳細分析圖書館所擁有的知識資源以及以后需要補充的知識資源,包括全館的通用知識資源、各業務部門的通用知識資源以及讀者、館員、專家的特殊知識資源,還包括這些知識資源的類型及其存儲方式等,以此清晰地劃分整個知識庫的內容結構,進而合理地設計數據結構,完善知識庫的結構規劃。通過分析館內知識資源構成與需求,還可以明確高校圖書館的部門及崗位職責,系統規劃業務流程中各個部門的參與和協作,促進館員績效評價工作的進展。
2.知識分類標準的規劃與設計
在分析圖書館知識資源構成和需求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劃分這些知識資源的專業類別,進行專業知識以及知識要素類別的細化分類??梢砸酝ㄓ玫馁Y源分類標準為基礎,根據學校的學科設置以及館藏特色資源分布來規劃和設計圖書館知識分類體系。在知識分類體系規劃過程中,需要對館藏體系中的隱性知識進行有效識別,選取相應的策略進行顯性化。隱性知識顯性化是圖書館實施(隱性)資源整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整合館藏知識資源必不可少的步驟。
3.規劃、開發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
通過分析館藏知識資源的構成和需求以及細化的知識分類體系,在構建知識管理系統時需要強調其通用性與個性化。為了實現系統的通用性,需要提供大眾化的軟件功能,而不必特定部門和業務崗位都要提供專門系統功能,通過系統定制等管理設置功能來實現細化軟件的差異性。系統的個性化就要求設計系統時需首先分析所有使用者的通用需求以及個性化需求,使讀者可以對知識管理系統以及知識庫進行“個性化定制”,最終滿足各部門和業務崗位的工作、學習需求。系統應該具有安全、易用、靈活、開放、友好的特點,以保證讀者對知識資源的充分利用,推動館內知識共享與創新。
4.設立知識主管,進行知識庫的查詢與維護
為了保證知識管理系統的日常運作以及知識資源整合工作的有效實施,圖書館需要設立知識主管,其主要職能包括:收集圖書館的通用知識資源以及環境資源,了解本館的信息、知識需求;促進圖書館建立信任合作、經驗互享、支持學習以及支持創新的工作環境,并對館藏知識資源進行整理以及分類儲存;保證知識庫設施的正常運行;協助解決特定部門和人員的個性化知識需求,并根據讀者反饋和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系統的內容與功能;推動圖書館知識管理與知識創新。
5.運作知識交流平臺,推動學習型組織文化建設
知識交流平臺是進一步開發圖書館知識資源價值的有力工具,通過平臺讀者可以獲得更具指導意義的知識資源,也是圖書館構建學習型組織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圖書館可以積極創建協作學習型組織,努力分享讀者、館員的專業技能和研究成果,通過發表學術論文、舉辦講座等多種方式來鼓勵館員繼續學習;館員可以通過在線論壇以及個人博客空間發表自己工作、學習經驗和心得,并通過平臺進行交流、探討;通過在線留言系統,實時解答讀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并將之存儲在后臺數據庫中,以便于大家實時查詢、長期利用。
6.構建基于知識管理的參考咨詢服務機制
1.1員工招聘與選拔根據企業崗位的設定和需要,為企業選拔優質、合格的人才,并按照人盡其才的原則安排至合適的崗位,是構建當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1.2績效考評根據員工日常工作表現及在一定時間段內對企業的貢獻進行考核和評價,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員工工作績效,為培訓、晉升、計酬等人事決策提供考評依據,是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不斷提升的有效方式,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促進劑。
1.3薪酬管理通過設計、管理員工基本薪酬、績效薪酬、獎金、津貼以及福利等激勵員工工作積極性。
1.4員工激勵關注員工心理狀況的變化,通過激勵和鼓勵滿足或限制員工各種不同程度的需要,激發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為企業的目標而努力。
1.5培訓與開發根據員工自身能力素質以及與所在崗位的適應性以及員工職業發展的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進一步提高員工個人知識、能力、工作態度和工作績效,以增強人力資源的貢獻率。2.1.8職業生涯規劃通過企業的廣闊平臺,把員工的個人成長與企業的長遠發展相結合,制訂員工個人職業規劃,進一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在員工通過企業平臺成長的過程中,也為企業的發展儲備了人才力量。
2.綜合事務管理
綜合事務管理工作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軟實力,在綜合管理工作中占有較大比重,著重解決企業核心競爭力三要素中綜合能力與資源以及執行力兩個方面的問題。
2.1公文管理公文是企業決策、指令下達的媒介,公文管理是保障企業正常運轉,確保企業各項決策、指令下達暢通的重要途徑。包括對公文的起草、流轉和管理,即以特定的原則和方法,在公文形成、流轉、辦理、存儲的一個完整周期中,對公文進行創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獲得功效的行為或過程。
2.2課題調研課題調研是針對在企業發展實際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為企業發展把脈問診,對癥下藥的過程。通過調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對企業生產經營發展工作的決策提供參考,對于突破企業瓶頸,推動企業發展意義重大。
2.3督查督辦督查督辦工作是確保企業政令暢通,執行有力,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方法。通過對安排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進行督促、檢查、催辦、協調和綜合反饋等環節,有效確保完成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提高企業執行力上發揮重要作用。
2.4政務信息政務信息管理工作是企業信息渠道暢通的關鍵所在,在核心競爭力中發揮了眼睛和耳朵的作用,主要通過情報、情況、資料、數據、圖標、文字材料及音像材料的方式及時準確的反應生產、經營以及的相關情況,通過大量真實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來了解情況、指導工作,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
2.5公共關系公共關系是指企業與當地政府、戰略同盟、合作伙伴以及企業所在周邊公眾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健康良好發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公共關系是企業凝聚人氣、豐富社會資源的土壤,唯有土壤肥沃,企業之樹才能茁長成長。
2.6法律事務法律事務工作主要包括企業合同審查、合同起草、方案的制定、相關訴訟事務等,是保證企業依法治理、合規運作的第一道關口,更是為企業提供法律保護、維護企業利益的基礎。
3.結論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整合
一、從CRM的發展過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觸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專門收集整理客戶與公司聯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變成包括電話服務中心與客戶資料分析的客戶服務(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漸研發了銷售自動化系統(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戶服務系統(customerservice&support,CSS)以及銷售現場服務等典型應用,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集成計算機電話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術。從CRM系統的形成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關注核心企業全面外部關系,此后由于企業認識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塊的固化將“客戶”簡單地理解為產品或服務的最終用戶。然而隨著供應鏈的出現,供應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終用戶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企業的“價值鏈”之中,核心企業不僅要處理來自最終用戶的信息,更要分析來自供應商、合作伙伴的信息,這些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企業的行為和最終成效。
由此可見,傳統的CRM(見圖1)在提高企業收益,提高所在供應鏈的效率方面,已經顯得力不從心,那么如何來克服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這個管理上的偉大成就應用到供應鏈上呢?這就需要對CRM進行改進,把服務對象由最終消費者進行向前的延伸,結合供應鏈管理,進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圖1傳統的CRM流程簡圖
二、CRM與供應鏈管理系統整合的必要性
供應鏈與客戶關系管理的結合,使供應鏈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轉為以客戶需求為原動力的“拉式”供應鏈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視客戶。也就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大前提,透過供應鏈內各企業緊密合作,有效益地為顧客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對從原材料供應商、中間生產過程到銷售網絡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對企業實體、信息及資金的雙向流動進行管理;強調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即時信息可見度,以提高效率。
同時兩者的結合實現了企業間相互信任,保證信息高質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業同步協調高效率地為顧客提供具有成本優勢、差異化優勢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顧客個性化。SCM集成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配送優勢、響應優勢、成本優勢,通過建立與他們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保證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安全順暢流動。供應鏈管理系統與CRM的整合實現整體優化的自動化管理系統;為關鍵顧客和合適顧客提供個性化、高價值產品和服務;獲得顧客信任與顧客建立長久穩定的關系;促進CRM成功,使顧客、企業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二者的整合具有極大的必要性。
三、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整合過程
把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進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圖(見圖2)
圖2供應鏈管理系統與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整合概念圖
在實施供應鏈管理與客戶管理整合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進行營銷和供應鏈的調查。企業要了解他們客戶價值的主導者、客戶需求、客戶關系管理過程、供應鏈設施和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之間的連接點和切斷點。:
(2)決定一體化管理的目標。根據企業的財政目標,企業決定一體化管理的長期和短期目標,要注意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確認差異。這里,企業要分清分析目標和調查結果之間的差異,然后確認他們的強點和弱點。
(4)確切的闡述整合戰略。這個階段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企業將決定怎么接近一體化管理,即決定實行方案。企業要決定他們用什么方法來追求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的最優化。同時,也要考慮一體化帶來的效益。
(5)計劃初步一體化和培訓。根據一體化管理戰略,企業可以確定實行戰略的初步計劃。初步計劃圍繞從系統一體化到新庫存計劃系統,而且為了一體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訓是非常關鍵的要素。
(6)決定實施順序。企業要重視初步一體化,而且要建立邏輯的初步一體化順序。
(7)設立評估指標。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過程影響到整個一體化過程。如果企業實行不合理的評估指標的話,投資將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設立評估指標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且需要不斷地改善。
(8)跟蹤結果和修正目標。企業要按照規定的標準評價計劃實施結果。這種標準或者建立在企業一體化管理目標的基礎上或者是競爭者的績效水平或者兩者皆有。根據實行的結果,企業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標。
四、小結
供應鏈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實現了供應鏈以及企業的透明化。單方面來講,客戶關系管理是專注于銷售、營銷、客戶服務和支持等方面,在這方面會更全面、更進一步。同時它的運作可以完善供應鏈管理流程。CRM正是通過管理與客戶間的互動,努力減少銷售環節,降低銷售成本,從這個角度也是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一種提升,并實現最終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程剛.影響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實施成敗的關鍵因素分析.情報雜志,2003.39-41.
當前我國不少城市水系環境問題令人堪憂,生態系統亟待改善,安陽市政府針對當前安陽市區水系環境存在的問題決定對城市水系綜合整治,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間,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塑造成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
1水系現狀
安陽市區屬海河流域,市區水系豐富,分布較均勻,計有“兩河、一渠、十溝、七湖”。兩河為穿過市區的洹河及洪水河;一渠為萬金渠;十溝為環城河、鐵西排洪溝、安豐溝、御路溝、漳澗溝、聶村溝、嬰兒溝、邱家溝、瓦亭溝、茶店坡溝及胡官屯溝;七湖為馬蓮坑、平府南坑、后倉坑、褡褳坑、小嘴坑、紗帽坑及三角湖。洹河是海河流域衛河的一條支流,發源于林州市姚村鎮西北清泉寺,自西向東穿安陽市區北部而過,在內黃縣范陽口入衛河,全長164km,流域面積1920km2,距安陽市區西南35km的洹河上游建有小南海水庫和彰武水庫,上游小南海水庫以滯、蓄洪水為主,下游彰武水庫以調節徑流、興利為主,多年平均徑流量2.45億m3,多年平均可供安陽市工農業用水量1.9億m3,兩水庫互相配合,聯合運用,對控制洹河洪水和保障安陽市工農業用水起到了很大作用;洪水河是湯河流域羑河的一條支流,發源于龍安區馬投澗鄉的郭家村,到安陽縣高莊鄉的汪流屯入羑河,全長32km,流域面積232km2,市區上游建有5座?、蝾愃畮欤饕糜诜篮椋蝗f金渠是唐代形成的灌溉渠,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自洹河上游彰武水庫引水,在市區老城西門北側與環城河匯合,全長19.845km,經環城河分為北萬金干渠和南萬金干渠,北萬金干渠長11.7km,南萬金干渠長6.35km;環城河修建在安陽老城周圍,古時主要承擔防御和老城排水作用;其它溝均為自然形成,承擔排水任務;七個坑湖分布在老城四周,均與環城河連接,擔負著老城排水、調蓄洪水作用。
由于人口的激增、工業的發展、人為的破壞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日趨陳舊,致使曾經孕育過燦爛殷商文化的水系,目前大多已不堪重負。堤防潰毀,河床堙塞,漸趨枯竭,大量污水排入,使原本清澈的水體大都蛻變為臭水溝,水體周邊環境日益惡劣,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極大地制約了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
2規劃設計理念
2.1規劃目標
本次水系綜合整治規劃的主要目標為:以水系治理為紐帶,充分利用現有水系,全面提高市區防洪、除澇能力,實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質,營造城市水系景觀,最終形成市區“兩河、一渠、十溝、七湖”為構架的水系網絡,實現“城水相依、水系相連、天人和諧、水清園綠”的美好城市家園。
2.2規劃原則及指導思想
1、合理布局,體現點、線、面與水、景、綠的結合,使安陽市城市水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有效發揮服務市民及美化城市的功能。
2、體現自然及地域悠久文化,重視歷史古都面貌的塑造,強調局部景觀與總體規劃的協調統一,努力塑造生態而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態空間。
3、體現“以人為本、天人和一”理念,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文化與生活需求,著力創造高品質視覺景觀及休閑、開放性的親水空間。
4、重視綠化植物配植和建筑景點的協調處理,巧于利用現有的樹木綠地和河流的自然景觀,努力創造怡人的生態與文化氛圍。
2.3規劃設計理念
城市水系規劃要有生氣就必須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基礎上,這是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也是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具體內容之一,同時也構成了水系自然景觀。一切生物的生長與繁育都離不開土地和水澤,只有創造宜于多種生物生長和發育的環境,才能達到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城市水系景觀環境建設一方面要保護城市的自然水資源,另一方面要對在城市化過程中弱化了的自然水資源系統進行補償,并努力構建城市的人工生態系統,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以形成適應多種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
城市水系規劃要注重水系形勝景觀及自然地形的利用與改造。在滿足疏汛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塑造自然式地形,盡量減少水工構筑物煞風景的負面效應。地形地貌給人以自然氛圍的感染力是極為直接的,是濱河景觀最基本和本質的要素。在藍線和綠線的規劃上,要“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藍線應與綠線相銜接,河道順其自然,逶迤生姿,切忌過于平滯和呆板的人工造作。在濱河帶的豎向設計上,或籍壁延崗,或高下拉坡,或脊或谷,虛實相生。并在濱河兩側天際線輪廓設計上多加創作,在水一方的土丘自然回環、曲折起伏,可產生花草樹木的俯仰效果和具有節奏感的綠色天際線的變化。濱水造丘也為增加城市綠量事半功倍的手段,尤其在河道地段,可局部擴大斷面,挖湖造丘,以沉床地形處理,擴大水面,增設綠地,岸線為土丘且密植樹林圍合,雖土山和樹木未必太高,但在用地內側凸現四周自然山林和水生環境,甚至在視覺上由林木全部遮擋城市的高樓大廈,人在其中而淡忘身居鬧市,以一方靜土而悠然自得。
3總體布局
保護和拓寬現有水面,恢復原有坑塘,利用防洪排澇溝渠興建城市綠色廊道,將洹河、洪水河作為安陽城市藝術構圖的主軸,建設生態型帶狀綠地與橋頭廣場綠地相結合的城市景觀帶及濱水空間;利用現有湖泊或人工湖造園造景,興建生態主題公園;重新篩選出新的安陽八景加以命名,并在景點適當位置,按園林小品的方式,置石題刻景名及相關的古今文人的詠景詩詞及富于生活情趣的城市雕塑,營造深含意境之美的園林氛圍及城市歷史文化氛圍,營造詩意的城市風韻。
4規劃設計
4.1工程規劃
充分利用現有水系,全面提高市區防洪、除澇能力,實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質,水系兩岸規劃控制藍線,要因地制宜,一般5~50m。
4.2環境規劃
4.2.1攔水工程
結合地形條件修建閘、壩,蓄水形成水面。
4.2.2自然景觀塑造
濱河綠化帶寬一般5~50米,沿岸河堤斜坡面上種植垂柳以及各種花卉和灌木,采用自然疏林景觀種植方式,沿岸設休息坐椅。以自然式疏林草地為主要基調,以高大落葉喬木為主要樹種。自然流暢曲折游覽路線為交通聯系。形成錯落有致、疏密有間的自然生態景觀風貌。
4.2.3歷史文化景觀塑造
沿河節點景觀設計要有鮮明的文化主題,以小型歷史文化紀念廣場為點綴展示。塑造歷史與自然相結全、具有鮮明安陽特色的城區濱河歷史文化景觀帶。
4.2.4綠化設計
以松樹、銀杏、國槐、合歡等喬木為骨干樹種,以桂花、臘梅、紫荊、迎春、黃臘梅、芍藥、牡丹、月季等灌木和花草為主要植被,形成層次多樣的鮮體生態群落。春季花開。夏季綠蔭,秋季葉茂,冬季落葉,呈現四季景觀多變的季相。綠化植被應是自然的形態,飽滿茁壯。
4.2.5道路設計
沿河臨水設游步行道,綠地景區內插自然彎曲步道,寬度限在0.8~2m之間。路面采用自然塊石、青石、鵝卵石等自然形態。
規劃使游人能夠觀賞水面,適當地段設濱河游點道斜坡臺階,臺階采用塊石等自然型材,忌用水泥堆砌。
4.2.6園林景觀和環境空間設計
規劃后的河濱應該是生態型園林景觀。因此,規劃應注重整體環境面貌,力求通過游步道、園林小品、喬木、花灌木的群體組合,以及點綴在其中的景點建筑,形成連續的空間系列場地,最終構成城市河濱整體景觀的環境特色。
規劃采用規則式與自然式造景相結合構成綠化景觀空間。規則式是沿道路兩側整齊的行道植樹,而河坡綠化則采用自然疏密聚散式。
采用個別的建筑點綴加強綠化景觀的文化內涵,使游憩線路與欣賞空間連成序列景觀空間。建筑以中國傳統風格為基調,尺度不宜過大,色形自然素雅。
4.2.7城市濱河道路綠化
為增添街景的美觀效果,考慮生態效應和環境氛圍,規劃在人行道上每間隔5米,修筑0.6×0.6平方米的種植地,樹種選擇應為“落葉大喬木”,種植選擇七葉樹、五角楓、馬褂木、楓楊、刺槐、銀杏等。春季生機盎然,夏季繁茂的樹冠可為游人遮蔭,秋季葉色變紅,是繽紛的園林景色;冬季葉落歸根,樹干蒼勁,為人們提供溫暖的陽光。
規劃將濱河路沿路防洪堤與濱河綠帶進行總體設計,道路護坡亦采用不規則疊石、觀賞性灌木與小喬木等地被植物相結合,采用生態綠化的手法和傳統中國園林造園技巧,配合多變的景觀小品與濱河綠帶入口設計。在尺度上以空間的大尺度為主,以滿足過往車輛的視覺要求,塑造富于空間變化的景觀流線,形成連接城市建筑與濱河綠帶的自然景觀過渡帶,凸顯城市立體綠化效果。
5問題探討
5.1堤岸景觀的性狀與景觀
堤岸兼有防洪、圍貯、道路和觀景的多重功能。岸邊的形狀、砌筑方法水陸交接的岸線走形等都與景觀效果有直接關系。曲岸有流曲之美,直岸比較規整,凹岸構成港灣,凸岸形成半島。驅逐的形勢有自然式和幾何式,池岸的造型,其自然形式有采用飄積原理構成的流曲、彎月、葫蘆形,以及其他拓樸變形;幾何形式則常用圓、方、三角、蓮花形、多邊形等閉合形狀。
岸線性狀的選擇,對江河來說,一般順其河流自然走向,稍加人工整治處理,首先應選擇護岸的形式和組織沿岸的風景線;而有限的閉合水體,其岸線的形狀應與環境相結合。岸線是城市風景線和步游道,以設置歷史性景觀和風景帶以滿足人的活動需要,最好創造停駐觀賞的條件以便游客滯留,如條件允許,在主要的堤岸設置公共綠地和小型公園更符合市民的需要。
5.2河道襯砌
由于城區河道擔負著城市防洪排水的重任,而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硬地區面積不斷增加,使城區雨洪量和峰值都加大許多,且匯流時間縮短。要解決新增雨洪安全排放,勢必要擴大河道過流面積或采取加速加大過流措施,而中心區河道受相鄰道路和建筑物限制,擴大河道寬度已經難以實施,為使雨洪暢通,保證城市防洪標準,唯一可采取的辦法就是在河道斷面設計上作文章,將河道設計成過流最好的又較美觀的復式斷面,并將水流通過的河底,河坡用混凝土襯砌起來,減小糙率使斷面能通過最大流量。在河道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對混凝土襯砌護坡護底受到了一些關心生態人士的質疑,認為這樣做破壞了生態環境,隔斷了水與土壤的生態交換過程,水草將難以生存,水的自凈能力會降低。
岸邊的構造形式,隨環境觀念的加強,人向自然復歸的趨向已成為全社會之共識,所以護岸的形式也由原來封閉隔離向融合型發展,護岸的形式也由單純的構筑,轉向以綠化為主,如采用預制構件內種植草皮,采用階梯狀花池作為美化,采用土工塑料網墊上植草的新材料、新工藝,改變了以往用護坡磚的老模式。過去帶孔洞的水泥護坡磚,雖然能起到保護土坡和在孔洞植草的功能,但水泥護坡磚不僅造價貴,而且由于水泥磚陽光下對所植草烘烤作用對植草生長很不利,改用土工塑料網墊不僅能固土,還能固草,而且對植草生長沒有不利影響,網墊本身的綠色也美化了環境??刹捎昧朔侄我r砌的方式,來保證河道與周邊環境的交流。同時,還將部分河段設計成葫蘆型,以增加河邊濕地、沙灘面積,維護生物的多樣性。
5.3河道生態環境恢復對策
長期以來人類在利用水資源時,只注重生產和生活用水,忽略了生態環境用水,從而使水資源逐漸喪失了其生態環境功能,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許多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用水長期配置失當有重要關系。如何協調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保障生態環境用水,這是當前人類面臨的迫切任務,也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內容。
河道生態環境用水即水域生態環境用水量,研究范圍包括河道及連通的湖泊、濕地、洪泛區范圍內的陸地。具體包括:(1)維持水生生物棲息地生態平衡所需的水量;(2)維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以保護河流濕地、沼澤生態平衡,保持和地表水轉換所必需的入滲補給水量和蒸發消耗量;(3)維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態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4)維持河流系統水沙平衡和水鹽平衡的入海水量;(5)使河流系統保持稀釋和自凈能力的最小環境流量;(6)防止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所需維持的最小徑流量。
要恢復河流生態環境,保證河道生態用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河道最小環境用水通常采用非現場類型的Tennant法和7Q10法計算;也可根據實測的受人類活動較小、基本代表河流原有自然景觀偏枯年份非汛期各河平均最小流量,作為維持河流不干涸所需最小流量的依據。根據Tennant法,現狀年河流基本生態環境用水量為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0%。
要恢復河道生態環境,首先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以往用水安排是優先解決城鎮及重要工業用水,再安排農業用水,不考慮環境用水。今后應將恢復生態系統用水提到與城鎮生活及重要工業用水相等的位置;其次,加強河道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除水利工程措施外,還必須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第三,充分利用處理達標后的污水,是解決河道環境用水的另一個重要途徑。第四,對于湖泊、水庫、河道的水閘門前蓄水區等水體而言,一般為封閉性和非流動性的死水特征。水質更容易腐敗發臭,而且水藻在靜止的水體中也更容易瘋長。要凈化水體首先需要在水中造流,使死水變為活水,以強化水體的自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