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離散數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論就課文的結構安排,篇幅比例,還是思想立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二者的描寫比重,都有著嚴格均衡的對照作用。而且,作者寫百草園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態,大多是為了襯托三味書屋中毫無生命力的封建啟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嚴肅的批判態度,因此,從作家的創作意圖分析,全文的描寫重心在于“三味書屋”。
但是,由于當代中學生和年輕的語文教師對舊式私塾教育方式與內容的陌生,也由于魯迅對百草園景象與生活的依戀更容易引發中學生活潑的興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學安排都有重前輕后的偏向,即重點閱讀分析百草園一段的描寫,對三味書屋的重頭描寫則一帶而過,這種處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點,但卻有避重就輕的偏向。
只要我們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難發現,百草園一段中的景物描寫,表現的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與心理,學生一讀便能理解,教師反復講解分析實在不很必要。作家對三味書屋內毫無生氣的學習生活描寫,則并非單純的記實,而是作家內心的獨特感受和批判態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這個教學難點,課文深刻的思想內涵就無法講透。況且,魯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評態度表現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魯迅風格”,如果不領會三味書屋一段的深刻描寫,抓住全文的對比和照應關系,進而領悟魯迅散文獨特的批判精神和藝術風格,那么勢必舍本逐末,降低了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與知識兩個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領會三味書屋一段描寫中所蘊涵的豐富意味,教師需要了解以下知識,細致把握描寫中隱伏、照應的多重細節聯系。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將私塾命名為“三味書屋”,本意是要創立一種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沒落時期的其他精神文化產品一樣,總是有著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對立、沖突的特征,書屋講壇的安排正隱含了這一特征:“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憑空添一句“沒有孔子牌位”呢?從這個簡潔的暗示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對三味書屋的描寫,已經不像描寫百草園那樣純粹用孩子的直觀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為思想家的魯迅的文化審視,這種審視首先發現的是三味書屋中“名”與“實”的矛盾。匾上大書“三味”,有鮮明的佛教特色;畫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有一種清空消遙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風味;可偏偏“沒有孔子牌位”,這對正統的儒家文化無疑是一種嘲諷,它暗示了晚清時期封建思想無法抗拒的衰落。
的確,在18世紀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僅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所動搖,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貧乏與空泛而無力振作。這種神圣與貧乏的強烈對照,表現了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與諷刺。
書屋稱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個特征:“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先生的德行也有三個長處:“極方正,質樸,博學”;他的教學安排每天都一樣:“早上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教學過程也分為三步:“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總之,作家對于書屋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描寫,處處都與“三”字相照應。連孩子們偷跑到園子里玩游戲也是三種玩法:有的“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樹上尋蟬蛻”,還有的是“捉了蒼蠅喂螞蟻”。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個招數:“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甚至連先生的教學用語也只記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讀書”!如此而已,整個三味書屋中的一切,簡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經》!
作家不惜疊床架屋的關于“三”的排列,絕非無意中的巧合。筆者認為,魯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這樣的思想意義:三味書屋中僵化的教學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無用處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學內容,同孩子們來自百草園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調和;孩子們對毫無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報之以無味的興趣,無聊的情緒,無盡的懷疑;而只有當先生進入“個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記了身邊的孩子的時候,孩子們才能重歸于自由,恢復童心、童趣,做點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講講有趣的話語,畫幾張自己喜愛的畫片,做點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約這才正是孩子們讀書生活中真正屬于自己的“個中三昧”吧!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是外在的,直觀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對三味書屋的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則是內在的,隱含的,是童心感悟與思想家的審視相交織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對比是鮮明的,均衡的,是相輔相成的,教學中顧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關鍵詞:層次理論;三美論;《天凈沙?秋思》
中國詩詞講究格律、行韻,語言精練,字里行間含蓄唯美。許教授是有史以來將歷代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惟一專家,不但英譯的詩詞讓人賞心悅目,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譯理論。其中“三美論”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伽登文學藝術作品結構層次論的影響,許教授在此基礎上結合詩詞的行文特點總結而來。
一、文學藝術作品結構層次理論和三美論之間的關系
羅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 1893-1970),波蘭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他將文學作品結構劃分為四個層次:
(一) 語音層次,具體意義的承載體,是詞語能表達其意義的外部結構。在作品構建中,語音的選擇決定了文本的節奏。
(二) 意義單元層次,為整個作品提供框架。英伽登將“所有和語詞發音有聯系并且和它一起創造了‘語詞’的東西”[1]稱為意義。“語詞意義是一個具有適應結構的心理經驗的意向構成。”[2]文學作品的屬性由句子所構成的意群決定,即意義單元;意義由“語詞”構成的句子展現。
(三) 圖示化觀相層次,任何作品只能用有限的語句表現有限空間內事物的某些方面,大量的“未定點”和“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進行系統組合與填充。
(四) 再現的客體層次,“再現的對象只具有實在的外觀,并不是真正地在于實在的時間和空間中”。[3]讀者通過意義層看到的形象就是作者在作品中虛構的對象,讀者通過意識活動以圖示化形式“再現”。
這種分層是對作品內部結構的描述與剖析。在此基礎上,許教授結合詩歌文體特點提出了“三美”翻譯理論[4]。關于“三美”間的關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一旦譯文不能傳遞原文內容所產生的一種意境或聯想的美,翻譯就偏離了初衷。這也是許教授將“意美”放在首位的緣由,“意美”是詩歌的深層結構,是首要目的和必要條件,“音美”和“形美”是手段和前提,為“意美”創造條件。
語音層次指譯文借用譯語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或音近的韻腳,還可以借助雙聲、疊韻、重復等方法表達原文的音律和節奏,盡可能使譯文達到音樂美感,即“音美”。
有些作品描述了實在的對象,即第三層次“圖示觀想”。還有些文學作品引導讀者進入一個遠遠超出畫面本身的界面,即第四層次“再現客體”,即純粹意向性的文學主題。這兩個層次為讀者的審美再創造活動預留了空間,否則就不會有再現的圖像或與之相關的審美對象。許教授將兩個層次合為“形”,只有將詩歌的句式、長短、對仗等方面盡可能與原文形似才算“形美”。
二、許譯《天凈沙?秋思》中“意、音、形”結合的實例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佳作,膾炙人口。小令以秋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引發共鳴。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此曲共兩句,以眾多排列的意象寄寓詩人思想的藝術形象。第一句九個名詞排列,無任何連詞,分為三組,第一組由下及上,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二組由近由遠,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三組從遠方到眼前,古驛道、道上瘦馬,“西風”從觸覺上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又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枯”“老”“昏”“瘦”使濃郁的秋色中蘊含游子無限凄涼悲苦的情懷。寥寥幾筆卻勾勒豐富而幽深的意境,是這首小令的魅力所在。許教授擺脫原詩的形式,將原詩拆開重構:[5]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Ma Zhiyuan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從意義層次看,許教授采用了意譯的方法,“wreathed”意為“to be covered in sth”,用動詞過去分詞表明 “trees”和“vines”之間的所屬關系。用小屋“cot”,代指抽象名詞“人家”。補譯介詞“Over”、“Under”、“beside”、“on”和“in”,明確描述了事物間的位置關系;增譯謂語“fly”,“flow”,“go”,說明了事物間的主謂關系,使前九個原本模糊的意象都或多或少地具體化了,也給原詩并列靜態的景物增加了動感,不僅準確地傳遞了原詩的意義,還表現出“意美”。動詞“decline”英語有“become gradually worse in quality”之意,譯文詞義貼切對應不僅僅譯出了“西下”,還使讀者產生聯想,由深秋的景色襯出了旅人凄苦的心境。最后 “far”一詞的重復,突出了原詩的主題,把在外漂泊的旅人那黯然神傷刻畫得淋漓盡致,令讀者回味從而達到移情的效果。
語音層次上,譯文語句流暢通順,韻律和諧自然。原詩“鴉”“馬”和“涯”押尾韻/a/,“家”和“下”押/ia/韻,譯文在處理時拆開重組,“昏鴉”譯為“fly crows”謂語在前主語在后,將“a stream”置于句尾并增譯“flows ”,“horse”后增譯“goes”是為了和“crows”押尾韻/z/。同樣“夕陽”和“斷腸人”皆置于詞尾為了押尾韻/?n /,且“人”用代詞“one”也是從韻律角度考慮,從而達到“音美”使譯文符合英詩“aaabb”的韻腳,讀來瑯瑯上口。
圖示觀相層上,譯文增譯冠詞“a”并明確了名詞的單復數“trees”“vines”“crows”刻畫了: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獨行在古道上,看到了古藤纏繞的老樹、盤旋天際即將回巢的烏鴉,站在小橋上聽著潺潺流水,西風吹來更覺凄涼。題目增譯“tune”指明是曲牌名。其次,譯文根據英語句法規則、表達習慣,增添了冠詞、介詞和動詞,一改原詩順序。原詩中三組獨立的事物組合被譯為三個邏輯完整有主語、謂語和狀語的句子,且事物間緊密聯系由靜變動。“bridge”“cot”前加上介詞限制,譯為狀語成份,而“a stream”成為主語,動詞“flows”使讀者身臨其境――看到了小橋,旁邊是小屋,似乎還聽到了橋下潺潺的溪流聲,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讓畫面再現的客體更為生動,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詩人在深秋黃昏是何心境?譯文皆用倒裝句式流暢自然,第一四五行全部倒裝,第二三行部分倒裝,如此的“形美”句式使譯詩語言符合英詩表達習慣,更生動形象地傳遞出原曲凄涼的意境,最大限度地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三、結語
許教授通過增譯使譯文符合英詩的文體表達習慣,采用押尾韻和倒裝手法,進行文字雕琢。并靈活運用英伽登的“結構層次說”,從意義、語音、圖示觀想、再現客體層上,即“意、音、形”協調作用下恰如其分地譯出了原詩的秋景,由景烘托出意境;四個層次的自身審美價值,即“意美、音美、形美”共同作用達到“復調和諧”的整體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羅曼?英加登.《論文學作品》. 張振輝譯.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83.
[2] 羅曼?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 陳燕谷、曉未譯.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22-23.
[3] 英伽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谷、曉未譯.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8 : 56.
一、征文對象
本次論文征集活動面向全國范圍內色彩領域科技工作者,邀請中國流行色協會會員、基地企業、理事單位科技工作者參與,歡迎廣大色彩科技人員和色彩應用人員踴躍投稿。
二、征文類型
本次征文面向尚未公開發表或在三年內公開發表的原創性論文(2009年1月1日后正式發表的論文),已請注明出處。
三、征文內容
色彩科學應用與發展領域的各類研究及應用成果。內容包括:紡織品、服裝及服飾、工業設計、汽車工程、城市規劃、城市建筑與環境色彩、室內裝飾、光學、照明設計、數碼設計、印刷技術、色彩文化、藝術研究、色彩教育、家居設計、個人形象設計等。
四、征文要求
(一)內容
立意新穎、色彩應用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意識、圍繞主題、理論或方法創新務實、觀點明確、資料翔實、文獻引注規范。
(二)篇幅
論文正文字數不超過5000字、摘要不超過300字。 (三)格式
論文采用Word文擋,頁面按A4紙排版,正文字體為宋體五號字,單倍行距。主要框架包括:(1)題目;(2)作者姓名、單位、郵政編碼;(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中文關鍵詞:(6)正文;(7)參考文獻;(8)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稱職務、研究領域和成就、通信地址、電話、傳真和E-mail。請在參考文獻之后附作者簡介。“作者簡介”請用五號黑字體左起頂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簡介在200字以內。論文中圖片黑白和彩色均可。
(四)其他
所提交論文應為作者原創,尊重知識產權,不得抄襲剽竊他人學術論文和學術觀點及圖片,無侵權或版權糾紛,組委會不承擔核實義務以及因此引起的任何責任。
五、論文提交
請于2012年9月30日前將論文和論文征集登記表以電子郵件方式發送到組委會電子信箱,并將報名表傳真至組委會。論文征集登記表請登陸.cn下載。
六、其他
(一)經評審,入選的優秀論文將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公開出版,為論文作者頒發優秀論文證書,并擇優在《流行色》、《色彩中國》和中國流行色協會網站等媒體刊登。論文集將被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集全文數據庫”收錄。
(二)部分入選優秀論文將推薦在11月30日召開“紀念中國流行色協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報告會上宣讀及做學術交流。
(三)本次論文征集和出版不收取任何費用。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秦愛梅
電話:010-85229522 85229582
傳真:010-852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