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哲學知識論文

哲學知識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哲學知識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哲學知識論文

哲學知識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英語學習者 學英語 文化背景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外語教學不能局限于語言本身的語音、詞匯和語法,不能僅把語言看作一種符號系統來傳授,還應該注意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除了教授英語的基礎知識,還應運用英語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規則來傳授背景知識。

英語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以特定的文化背景為依據,語言的這種文化載體特征決定了英語學習的過程必然會涉及到所學語言的文化。在教學中,即將所學教材內容包括句子、語篇、日常交際方式與文化背景知識綜合地導入。

一、英語學習者所學文化背景知識的表現

學習者學習英語時,經常說出一些使英美國家的人難以理解的中國式英語,這是因為他們在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套用了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交際規則。由于文化的差異,有時用漢語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和翻譯某些句子和詞匯,往往是不正確的。以下是筆者在教學活動中,一些學生遇到的實例,可以體現出他們需要注意英語背景知識。

1.衣食住行。

快餐店在英語國家極為普遍,走到哪都會看到超級市場、火車站、娛樂場所、商業區、大學校園,在快餐店一般不必付小費,衣著趨向簡單隨便。但在許多場合有規矩可循,在正式的場合要求穿戴白領結的夜禮服,一般是在正式的舞會或特殊的宴會。付小費的風氣在英語國家服務行業很流行。美國人喜歡庭院售物,每隔幾年要處理一次家中多余的物品,為了方便買主,主人都用標簽注明物品的價錢。

2.社交往來。

在英美國家,人們相互間的稱呼與我國的習慣相差很大,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用“大哥”、“大媽”、“大爺”之類。這些稱呼不適用于英語,用英語稱呼時不論男人還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他們通常在問候時問及天氣,有時只需通過點頭微笑或揮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體態動作。就稱贊的內容來說,話題很多,包括人的才智、表現、技能、儀表、裝飾、家具等。英語國家中,客人一提出告別便馬上離開顯得唐突,如是宴請活動,客人吃完飯后馬上告別更是不禮貌的。

3.非語言交際。

比如女士優先;外國人禮貌式的親吻或擁抱;英語國家的人常用揚頭動作招呼人過來;他們比中國人目光交流的時間長而且更為頻繁;“圍觀”會使他們感到反感;在中英交往中,他們感到很不習慣中國人往往采取沉默態度;有戴戒指的習俗,等等。另外,中國人到英語國家后,總是感到人員稀少、地域空廣,而他們在我國會感到住宅擁擠,他們非常注重領地觀念,維護自己的隱私。

4.有文化內涵的詞匯。

他們把“龍”視為罪惡的象征,來源于《圣經》中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獅子”(lion)被尊為百獸之王,“貓頭鷹”(owl)卻是表示智慧的鳥;在歐洲,“蝙蝠”(bat)是一種邪惡的動物,與罪惡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肥胖”(fat,stout),在我國,人們認為是富態、發福,但在西方,人們認為肥胖是不可取的,所以,肥胖作為形容詞在英語中含有明顯的貶義,在交往中應注意避免。

5.文學典故。

例如: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來源于《圣經》,是令人向往的樂土;阿基利斯腳腫(Achilles’heel)來源于希臘神話,指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致命弱點;希臘神話中有希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大力無比的英雄形象;戈爾迪結(Gordian knot)也是希臘傳說,在英語中是棘手問題的意思;撲劍而亡(to fall on one’s sword)來源于羅馬,古羅馬人尚武,一旦斗爭失敗,很多人就觸劍而死,現在比喻某人在災難來臨之時,勇于承擔全部責任的意思;在希臘語中,尤利卡(Eureka)一詞表示與創造發明者有關的事物,現在西方人仍喜歡使用此詞;挪亞方舟(Noah’s ark)故事源于《圣經?舊約全書》,現在指避難所。當在教學中遇到這些典故,教師應該查閱資料,豐富授課內容,在講解時有必要告訴學生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知識學“活”,而不是死記硬背。

以上幾點是在英語學習中經常遇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在講課時如果能夠以一定的方式傳達西方文化,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

二、傳授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課堂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安排好教、學雙向交流的每一個步驟,精心設計活動,這樣,教師就會對班級的情況一目了然,對學生的差異心中也會有數。教學中,教師應該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計劃一堂課應該進行一些什么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以達到雙向交流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教師要處理好教學內容、方法和技術手段。

教師本人應注重提高個人的西方文化知識的素養;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生動豐富的教學語言,科學文化素養、能力素養;要把教學活動能力、課堂管理能力和知識傳授能力有機地相結合;以及要更新拓寬知識體系,擴展教學視野,擴充信息儲存量,更新知識和教育觀念;必須掌握所教課程的相關知識,及時洞悉新信息,指引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到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

2.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文化背景知識分門別類,圍繞教學核心內容授課。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比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內容分為幾大類。衣食住行方面,包括:用餐、租房、吃飯禮儀、交通、學校、衣著、購物等;社會交際方面,包括:問候、介紹、致謝、宴請、送禮、約會、告別、交友等;節日慶祝方面、有文化內涵的詞匯、非語言交際方面等也可以給學生作總結,使學生在習得背景知識時具有目的性。

3.外語習得中背景知識與共有知識的互動。

在外語習得過程中,學生需要重視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應借助共有知識的幫助,而背景知識和共有知識可以通過母語的積極介入發揮作用。當最初見到一個句子時,有必要通過各種渠道查閱工具書、翻閱有關參考資料等,背景知識的習得是學生所接觸課本時必然碰到且必須掌握的知識,這就要培養學生有發現新問題的能力,能夠借助已有的英語知識解決學習中的新問題。

4.教師在授課時應寓教于樂。

學習英語語言的目的在于應用英語,而在我國學習英語的難題之一是缺乏語言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竭盡全力為學生創造英語氛圍,并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并加強記憶。我們可以利用課內或課外活動時間采取幾人對話、歌舞表演、英語競賽、看英語錄像、猜詞句游戲、模仿名人演講、學習西方成語、諺語、文學典故等多種形式,為他們創造學習環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英語環境,營造英語氣氛,使學生能夠感到他們的確處在真實的英語環境之中,能夠盡量在此環境中用英文進行思考、學習。營造文化背景知識氛圍包括外部氛圍和活動內的語言氛圍兩方面。外部氛圍包括在教室內外張貼英美學生的照片、外國風景畫,經常放英文歌曲,常讓學生觀看外國人生活及活動的影碟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邀請外國專家、學生與本校學生進行聯歡。活動內的語言氛圍,包括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可以讓他們在英語活動中體驗到自己“確實”在扮演外國學生;在安排英語活動時,充分考慮英國、美國的風土人情等文化特點;在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應更多地、大膽地、流利地使用英語。

5.教師要激發學生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興趣。

激發興趣有助于培養良好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學英語時,大多數學生出于新鮮好奇,對這門課頗感興趣,愿意了解很多國外的新鮮事物,此時教師若因勢利導,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利用圖片、幻燈、多媒體、實物、影片等作教具進行直觀教學,教唱英語歌曲、講解西方文學典故的小故事,可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情趣盎然,使學生覺得英語不是完全靠死記硬背,則教學效果顯著。

東西方社會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應加強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樣才能使基礎知識掌握得更扎實,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學會用英語來思考問題,把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有效結合,互相聯系、彼此促進,以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綜上所述,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為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應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價值觀念等,把英語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與自身文化中的相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對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李建夫.外語習得中背景知識和共有知識的互動.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3]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哲學知識論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holds that today's Marx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modern humanistic value, which open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modern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reconstructing the world of life. A New Perspective of Reconstructing Humanistic Spirit.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e; humanistic value

在物?|世界豐富的今天,在形形的物質至上、金錢至上等種種思潮充斥的今天,人在金錢世界、物質世界面前喪失了自我,甚至于變為了奴隸,如何匡正這一錯誤的觀念,為現代社會重塑現代人文精神價值,成為當今思想界不得不應對的一問題。

本文試從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出發,認為馬克思哲學實踐觀中的“實踐的自覺能動性”的觀點,有著重要的現代人文價值。本文試從馬克思實踐觀對現代人自我理解提供的新思維方式、重建生活世界提供的新思路以及為現代社會提供人文價值追求的新視角等三方面試對此一一闡述之。

1 實踐觀念開啟了對人自我理解的新思維

西方傳統哲學從柏拉圖開始到黑格爾發展到巔峰,一直以追尋存在者背后真實的終極存在為哲學的最終目標,并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傳統哲學的思維模式認為人的存在,在于人之先在存在的本質性,人之本質性決定了人的一切,人的發展也受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實體的制約。在此意義上,知性化的實體本體論代表著一種從“原則”出發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1]這樣的思維模式只看到了人的本質性,結果勢必瓦解分裂了人的現實生命,抹殺了人的多樣性,導致了對人理解的抽象化。

馬克思哲學提出了實踐這一劃時代的觀念,開啟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模式,一種對人現實性理解的新的思維模式。

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認為,實踐是一種人自覺能動的創造的目的性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人不僅僅創造了人的外部世界即人的對象世界,而且也創造了人改造了人自身,也即是實踐不僅僅創造了人的生活資料,也創造了人的生存價值,從此方面來說,實踐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規定性,人從事什么樣的實踐,何種實踐方式,也就有什么樣的生存特性和生活狀態。

從以上理解,可以看出馬克思哲學中實踐觀念為正確真實理解人的生成本原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基礎。因為在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中人為其自身的生存提供了所有的創造物,也可以說人是其自身活動的創造者,同樣基于實踐觀點的這種理解,人不再從先驗就存在的實體那里去尋找存在的根據,而是自己創造自己的一切,自己就是自身的創造者。

這種創造了人自身的實踐,是一種集各種矛盾為一體的一種人的創造性活動,包括物質和精神、個體和社會、目的和因果、過去和未來等等。在這種種實踐中,人通過實踐,改造了自然對象客體,使自然對象也即是客體打上了主體的烙印,不再是原來單純的客體;同時原來在傳統哲學思維中屬于自然一部分的,在自然界面前被動的人,在經過實踐活動,使自然相反變成了從屬于人這一主體范疇的客體。故正是實踐,改變了自然與人原有的順序,這與原來傳統哲學中實體決定并給出了人及其一切的思維方式大大不同,可以說正是實踐觀念給出了人,人是把握人自身并給出人未來空間一切的主人。人的這種集種種矛盾為一體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也使人集種種矛盾為一體,使得人具有了鮮活的現實性,而不是原傳統哲學中抹殺人的多樣性,只從決定人真實存在背后的唯一存在去理解人的單一、抽象的存在,而使其人這一動物即與其他動物一樣有著本真的存在,但又有本質的不同,人與自然同時存在,但又高于自然,超越自然,人是自然和其他動物的主宰。

2 實踐提供了重建“現實生活世界”的新思路

在西方傳統哲學視域中,一直以來哲學都是將世界作為客觀對象去思考,因而形成了這種固定的對象性思維,這種對象性的思維方式在整個哲學史和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哲學對現實生活世界的遺忘。因此,現代哲學史上“重返生活世界”是現代哲人的廣大呼聲,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對這一領域有著更為合理和深沉的思考。

首先,馬克思實踐觀所關注的研究領域是人類生活實踐和人類文化。這也與哲學的一個重要傳統分不開的,哲學的重要傳統即是歷史生活本文和文化本文的緊密結合,如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著作之一《資本論》,即是馬克思在對他所生活之前的歷史生活文本的深刻剖析。再如馬克思哲學另一重要著述《德意志意識形態》,則是對“文化文本”所做的權威性批判。并且,歷史生活文本剖析和文化文本批判在其著作中均不是彼此隔離,單獨使用的,而是相互交織和交相呼應的。因此,正是馬克思哲學把人類生活實踐和人類文化作為其哲學理論的關注主題,才使得馬克思哲學獲得了存在和發展的生機。

其次,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開辟了新的對生活世界的綜合研究方式。之所以稱這種研究方式是綜合的,因為它既非單一抽象的理性思辯,也非唯一片面的經驗分析,而是此兩者的結合。這種綜合的研究方式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把握,而人類的現實生活世界把人類實踐活動特征、屬人世界諸存在精細的事實描述和結構分析是其重要內容。并且這種綜合的研究方式也一定是開放的,因為人類歷史生活實踐和現實生活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豐富流動的,這種不斷發展變化和豐富流動性要求理論必須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與現實文化各部門加強對話與交流,由此才能不斷校正和深化自身的理論內涵。故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把現實生活世界作為哲學世界,意味著哲學不再是神秘的,獨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而是從屬于現實生活世界和人類實踐。從這個意義上,“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也即是我們說哲學也不再是單單追求對世界的解釋,而是對生活世界的改造。

3 實踐觀念提供了人文精神重建的新視角

當代哲學在對傳統哲學的激烈反叛中,充滿了懷疑、敵視與嘲弄,其后果是直接造成了人文精神在哲學中的喪失。因此,直面人文精神的危機,重構人文精神,是當代哲學中不可回避的主題。馬克思哲學提出了實踐觀點,并把實踐活動作為人最基本的價值創造活動。為當代人文精神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視角。

首先,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把內在的精神追求規定為人文精神的價值理想。一直以來,傳統哲學以超驗實體為終極支撐,追求對極端超越的絕對化價值理想追求,這種絕對化的價值理想追求是一種外在于人的精神追求。馬克思實踐觀點與此不同,馬克思實踐觀點從生活實踐出發,認為人自身就是創造者,人需要價值追求,但自身的價值理想追求已不再需要與外在超越實體做支撐,甚至不再需要與這個實體相關,而是認為人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樹立對生活世界的自覺理解,并在對有關生活現實的批判中,就可以樹立其真實的價值理想。因人的本性就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這意味著,人首先是一種“自由”的存在,他具有永遠不斷超越束縛,追求自身幸福、創造自身價值的一種“自由精神”。由此,與此不同,正像“人則通過實踐活動把生命變成了“自我?定”的自由存在,使生命擺脫了自然的絕對控制和主宰,可以說,“人就是那個其行為無限‘面向世界’未知者”。[3]由此可見,在這一點上,哲學的實踐觀念,與其他哲學觀念對人文危機的消解不同,是深扎于現實生活世界中,遵循現實生活世界自身的順序,在批判中發現新,在批判和改變中,去樹立真實的人的價值理想。

再次,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中抽象原則與刻板教條被消解,實現了人生豐富具體的多維度回歸,實現了對人生多元開放精神的追求。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認為,人的現實生活生存總是處在特殊的、特定的歷史生活條件之下的,不存在超歷史的限制,人、人的實踐活動目標以及人生道路都是多樣性的,不能把人、人的實踐活動目標以及人生道路統一在唯一一個模式下,人生的境況也不是僅僅只有一種改變的方式,人的生活也未必只有一種狀態,而是人存在的矛盾的多樣性決定人生未來的多樣性的可能,因為,實踐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活動。因此,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實踐觀點的提出,從而使馬克思哲學與以往任何一種刻板和機械的決定論不同,它不再是以往絕對一元化的固定思維方式,可以說,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下的哲學,真正體現了哲學對真實無偽的人的現實生活境界的精神追求。

哲學知識論文范文第3篇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哲學知識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 "科學哲學"是什么?對于這個與西方科學互相依存的科學研究典范,多數科學研究者是陌生的,但是是極為重要的。科學哲學是一種邏輯思考與范式交織運用,從事創造性學術活動的思維。西方人運用這種獨特的思維理論帶動科學革命的浪潮,運用科學創造發展實力,影響人類歷史數百年之久,迄今仍方興未艾。

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造就了西方人與我們在思維方式上的不同,就中西方哲學思想的比較,中國哲學論述的焦點是"行為"之"善",而西方哲學論述的焦點是"知識"之"真",兩種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教授羅森博格對科學哲學做出以下定義:哲學首先要處理的是科學尚不能回答或永遠不會解答的問題,其次要處理科學為何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他也認為科學哲學長久以來為自己設定的任務就是要了解科學是什么,它如何運作,它的方法、基礎和條件是什么。庫恩于1962年發表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指出:范式是科學哲學的基本觀點,也就是研究者用來尋找意義的理念模式。而且所謂理念模式,就是研究者用范式的指導來從事研究問題與選擇研究行動時的思維方式。這個認識問題的思維方式由以下二個核心概念所構成。

一、思維邏輯

受文化影響,西方人在從事科學研究時有其獨特的思維邏輯,循"本體論-知識論或認識論-方法論"的思維邏輯按部就班的思考問題。有學者解釋,西方學者在從事創造性學術研究活動時的后設思維,他們基于對世界本體的某種預設,因此提出了一些認識世界的方法,從而建構出某些獨特的知識體系。這種后設思維展現在他們學術研究的成果之中,但無法在其研究成果中論述自身。然而,思維本身只是個抽象概念,所以必須將范式融入思維中從而思考研究的問題和方向。換言之,研究者的基本信念決定的任何一種研究取向或研究范式所主張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就構成該項研究范式的"世界觀",也就是如何去認識及累積建立該門知識。

本體論關心的是人類日常生活世界中各種現象或行為,是否存在著一種事實、永恒不變的本質。如果有,那么真實、永恒不變的本質是什么?而且,不同的范式則有明顯不同的主張。所以,本體論就是科學研究的開端,研究者針對被研究的對象探討其本質究竟是什么?建構起一個初步的概念。

有了概念,接下來就是詮釋內涵。知識論關心的是研究者應該運用何種立場與態度,與被探究的對象產生互動關系,才能了解現象的真實本質。也可解釋為探討知識本質、原則和知識的來源。重點是,研究的結果和研究者的立場與態度理當一致。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以后,這樣文化傳統更發展成為笛卡兒"主?客"對立二元論的哲學,對近代科學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方法論就是要透過何種方法與策略才能發現或檢證預設的問題的本質。由于科學分類的關系,凡是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領域都有其嚴格的方法論,以作為獲取知識的方法與學科發展的支撐。同樣的,不同的范式對方法論選用就會有所限制。一般我們熟知如歸納法、演繹法、辯證法、實證法、解釋法、批判法等。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者之間具有互為邏輯的關系。因此,一個研究者對于"方法論"的回答,必然會受到其"本體論-認識論"立場的限制,而不能隨意選擇任何一種方法論。反過來說,當研究者決定采用某種"方法論"時,他必須同時接受其"本體論-認識論"的預設。

二、范式

粗略的了解了科學哲學中的思維邏輯,接下來進一步認識研究者是透過怎樣的研究范式來對其研究的問題進行預設。其實,整個研究范式的發展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學史",充分證明了西方哲學論述的焦點是不斷追求"知識真理",任何一點違反理性思辨法則,都將遭受嚴厲檢驗和批判。二十世紀各種不同派別的范式主張就演進的時間先后,依序有下列五種范式的論點主張及主要是應用于何種科學的研究。

實證主義從十六世紀科學革命起,迄今仍然主宰著人類的科學研究活動,即時下廣為自然科學所引用的實證研究。實證論者的主張是"素樸實在論",采用實驗論的立場,相信科學能夠回答所有的疑問,解決所有的問題,屬于"量化研究"的科學研究范式。

"后實證主義"針對"實證主義"純科學的觀念提出強烈的批判。代表人物波普爾認為:"科學就是已成立事實的集合,這種通行觀念是錯的。科學中沒有任何一滴知識是永遠成立的,沒有東西是不變的。"后實證論者主張"否證論"的研究范式,但是仍然保留著實證主義研究范式對客觀、精確、預測及控制的重視,也認為完全的客觀不可存在。屬于"量化研究"的科學研究范式,但不排除使用"質化研究"方法。

人們通常把結構看成一種形式、一種架構或某種形狀。其實,事物的結構和本質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相互影響。結構主義不僅關注外在形式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探討形式內在組成要素彼此間之深層結構的問題。屬質量化兼具的科學研究范式。

解釋學的發展受到"現象學"影響甚深,兩者均是對自然科學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認為自然科學的實證法則是不完全的,并沒有絕對性。解釋學主張,人類不可能完全了解客觀的事實,必須要從生活實踐中創造意義,而創造意義的過程就是解釋的過程。主要的方法是用對話與辯證的方式,透過歸納、比較與對照過程獲得一致性。屬于質化科學研究范式,同時也奠定了社會科學發展的基礎。

哲學知識論文范文第5篇

我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當中,總是要閱讀別人的學術資料,不然我們哪里來的想法和知識論點,我們查閱的資料就是我們寫作論文的參考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做個指導。

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巴曙松,陳華良.2005.以稅收優惠推動年金市場發展[N].中國證券報,20050826(A10).

[2]白曉峰.2013.商業健康保險稅制問題探討[J].保險研究(1):7886.

[3]陳滔.2003.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經營和發展戰略[J].財經科學(3):2631.

[4]丁玨.2013.美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5]龔貽生.2012.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戰略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

[6]顧昕.2009.商業健康保險在全民醫保中的定位[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6):5057.

[7]韓丹.2006.利用財稅政策促進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8]江才,葉小蘭.2008.稅收優惠制度對商業健康保險需求的影響[J].金融與經濟(11):8688.

[9]劉嶸,馬明哲.2004.出臺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健康保障水平[N].中國保險報,20040311(01).

[10]呂鍠芹.2009.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11]萬晴瑤.1998.購買保險享受稅收優惠——大陸、臺灣所得稅法對個人購買保險的優惠措施比較[J].上海保險(7):4243.

[12]魏華林,李瓊.2006.中美商業健康保險稅收政策比較[J].保險研究(8):1214.

[13]魏迎寧.2003.走專業化道路,努力推進健康保險跨越式發展[J].保險研究(12):25.

[14]楊星.2009.商業健康保險參與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管理和服務的國際經驗與思考[J].中國保險(11):5459.

[15]尹音頻,姜鑫.2011.對優化我國保險稅制的思考[J].稅務研究(8):3538.

[16]張芳潔,徐穎.2007.國家的效用目標在中國保險業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9):7377.

[17]張晶,黃本笑.2004.商業養老保險稅收優惠模式的最優選擇——基于一般均衡的角度[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389.

[18]張穎,胡炳志.2014.公立醫療保險制度與商業健康保險籌資關系探討——基于七國的比較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944.

[19]張仲芳.2012.制度定位、稅收激勵與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國際經驗及啟示[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1):4952.

[20]卓志,孫正成.2015.健康保險業務促進保公司經營績效嗎——兼論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經營動力[J].財經科學(11):118126.

[21]朱銘來.2008.保險稅收制度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2]朱銘來,丁繼紅.2008.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7783.

[23]朱銘來,奎潮.2009.論商業健康保險在新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地位[J].保險研究(1):7076.

[24]朱銘來,孟朝霞.1996.壽險業稅收優惠政策之國際比較[J].上海保險(11):2124.

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李小華,董軍.國外醫療救助政策比較[J].衛生經濟研究,2006(10).

[2]余臻崢.國外典型國家醫療救助制度經驗及其借鑒[J].現代商貿工業,2010(19).

[3]DavidSawers.HealthInsuranceMarketIntelligence2013[R].London,HealthInsurance,2013.

[4]高連克,楊淑琴.英國醫療保障制度變遷及其啟示[J].北方論叢,2005(4).

[5]顧昕.全民免費醫療的市場化之路:英國經驗對中國醫改的啟示[J].東岳論叢,2011(10).

[6]楊星.從英美經驗看商業健康險如何參與醫保[N].中國保險報,2009-11-10.

[7]吉宏穎.高福利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下,商業健康保險如何發展?[N].中國保險報,2013-04-08.

[8]張遙,張淑玲.英國商業健康保險經驗借鑒[J].保險研究,2010(2).

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王慧,中國保險報,2010-01-27.

[2]孫鐵,新華社,2012-08-30.

[3]李曉波,中國保險報,2013-01-08.

[4]21世紀經濟報道,2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永定县| 泰安市| 昌乐县| 柯坪县| 和林格尔县| 丹江口市| 温宿县| 富源县| 宜阳县| 临朐县| 克东县| 孟津县| 淮阳县| 阳谷县| 周口市| 盘山县| 滦平县| 平泉县| 马公市| 专栏| 灵武市| 东乡族自治县| 土默特右旗| 锦屏县| 五华县| 栾川县| 巴林右旗| 鹤岗市| 洱源县| 安乡县| 洞头县| 安新县| 咸阳市| 高州市| 金坛市| 古交市| 乡城县| 元氏县| 田阳县|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