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琵琶行原文及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義翻譯;交際翻譯;《琵琶行》;漢詩英譯;美感重現
一、引言
漢詩語言凝練、形式精巧、意象優美、內涵深刻、情感強烈,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漢詩的美感透過其無可替代的視象、音象、義象、事象和味象展現在讀者眼前。[1]漢詩英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做到重現其美感。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通過技藝高超的琵琶女自述不幸經歷來折射自己的失意和憤懣之情。唐宣宗李忱曾在一首悼念白居易的詩中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句詩不僅表明了《琵琶行》通俗易懂的特點和極高的藝術成就,也側面表現了白居易在漢詩創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他將詩歌歸為表達型文本,重在表達詩人的情感,并指出表達型文本應主要采用語義翻譯的策略,譯者需關注詩人的情感訴求,力求在譯語語言規則下接近原詩的文體風格、句法結構。本文選擇了古詩英譯集大成者許淵沖和美國詩人威特?賓納的《琵琶行》英譯本,試運用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從音律和意境兩個層次,對這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整體來看,許譯主要采用語義翻譯,而賓納傾向交際翻譯。
二、音律美再現
漢詩與音樂淵源頗深,因為它最初就是作為古典音樂的歌詞而產生的,后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但詩的音樂性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因此漢詩創作有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的要求,平仄的對比、雙聲疊韻等的運用是美化詩歌韻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詩歌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感。[2詩的音樂性是詩人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譯者在英譯時應仔細考慮詩歌的節奏、押韻、平仄等,并盡最大可能重現。
中英兩種語言在語音語調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漢語是聲調語言,英語是重音語言。漢詩的音律主要體現在平仄(現代漢語第一、第二聲在格律中成為平聲,第三、第四聲稱為仄聲)和押韻上,而英詩的音律則體現在抑揚和重音上。譯者雖然不能在英語語言中找到與漢語詩歌逐一對應的音律規則,但可以利用英語的語言規則再現原詩的“音美”。[3]
原文: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許譯:Without flute songs we drank our cups with heavy heart;
The moonbeams blended with water when we were to part.
Suddenly o’er the stream we heard a pipa sound;
I forgot go home and the guest stood spell-bound.
賓譯:For all we had drunk we felt no joy and were parting from each other,
When the river widened mysteriously toward the full moon-
We had heard a sudden sound, a guitar across the water.
Host forgot to turn back home, and guest to go his way.
許譯中,前一句heart對應part,直接點明令人黯然神傷的離別,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離別時凄凄慘慘戚戚的心境;后一句sound對應spell-bound,通過忽聞樂聲導致行者忘歸,送者不發,從側面讓讀者感受到樂聲的美妙和忽聞樂聲的驚喜。兩句詩又由韻腳串在一起,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沒有音樂助興、讓人難過的分別之際,忽然筆鋒一轉,傳來讓人挪不開步的琵琶聲。
通篇來看,許譯從頭到尾都在押韻,既有頭韻,又有尾韻;或押非常工整的偶韻:aabbccdd,或押abab韻;忠實地再現了原詩的音樂性。許譯忠實于原詩的韻律,能譯語讀者感受到詩人傳達給源語讀者的美感。而賓納的譯文幾乎沒有押韻,音樂性不強。賓納的譯文更像是在簡潔明了地向譯語讀者轉述原詩描寫的事件,關注譯語讀者的理解,而忽略了詩人通過詩歌的音樂性所抒發的情感,因而譯語讀者很難與詩人產生共鳴。
另外,許淵沖先生并沒有像賓納一樣把“琵琶”譯為“lute”,迎合譯語讀者的理解,而是直接音譯為“pipa”,這樣不僅讀起來抑揚頓挫,再現了原詩在音樂上的美感,而且保留了貫穿原詩的文化元素――琵琶這一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
三、意境美再現
漢詩具有視象美,這一點體現在詩人通過意象搭配組合成的意境。詩人從特定的藝術角度下捕捉到不同于普通景物或物體的意象,并按特定的時序狀態形成意境,以此寄托感情,表達主旨。詩人精心構建的意境,體現了詩歌在深層情感流露上的美感。譯詩如不能再現其意境,好比“畫虎去掉骨”,因此對漢詩英譯來說,意境再現很重要,但意境再現是跨語言、跨文化的審美轉換,牽涉到中西方審美價值觀、審美心理和情感等很多因素,故而意境再現一直是唐詩英譯中比較棘手的問題。[4]譯者對原詩意象與意境的處理直接影響著譯文質量。
原文: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許譯: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
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
賓譯:I was bidding a guest farewell,at night on the Hsun-yang River.
Where maple-leaves and full-grown rushes rustled in the autumn.
這句詩是《琵琶行》開篇的環境描寫,言簡意明地交代了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和環境。“潯陽江”、“秋夜”、“楓葉”、“荻花”是詩人選取的意象,渲染了凄涼的氣氛,奠定全詩孤寂落寞的基調。楓葉是蕭瑟的體現,而秋天的荻花(狀似蘆葦的水生植物,但卻不如蘆葦那么常見)更是一種漂浮和孤獨之感的顯現。“自古逢秋悲寂寥”,草枯花謝、衰敗零落的秋天,總是會喚起人內心的悲傷。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感仕不遇”的抒情主體總是借助“悲秋”這一命題,來宣泄自己內心的苦悶和憤慨,但譯語讀者并不了解此文化烙印。
紐馬克認為,象征和引申涵義也是文本意義的一部分,“語義”翻譯者有權對其進行說明,而不一定要滿足這個或那個讀者。[5]也就是說,就算讀者不一定會懂,語義翻譯要把詩人的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都體現出來,而側重譯語及譯語讀者的交際翻譯則會忽略譯語讀者不熟悉的難點。
賓納把“瑟瑟”g為象聲詞“rustle”來表達草木被秋風吹動發出的聲音,雖形象生動,但毫無“悲秋”之感。添加的修飾語“full-grown”讓詩人借助荻花這一意象表達的孤獨漂浮之感消失殆盡,譯語讀者也完全不能理解詩人的心境。賓納只是譯出了譯語讀者便于理解的字面意思,而忽視了詩人表達的深層含義,遺失了復雜的文化與歷史背景。譯語讀者不能理解詩人深藏的情感,自然無法在心中產生和源語讀者同樣的情感或聯想。
而許則用“sigh”一詞把秋天擬人化,秋風吹過,草木發出瑟瑟的聲音,就像詩人在嘆息自己的命運,譯語讀者能從中感受到秋的悲涼和詩人的無奈嘆息。這樣不僅保留原文的意象,也傳達出漢詩的美感乃至深刻的內涵,忠實地表達了原詩“悲秋”的命題。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發現,就詞語的使用而言,語義翻譯傾向于選擇可以保留原詩風味的詞語,而交際翻譯可能會把體現原詩獨特性的詞匯替換為易被讀者理解的普通譯語詞匯。意象作為漢詩的內核,譯者在處理漢詩意象的翻譯時還是應當還原其源語文化,避免添加自己的想象,同時也不刪減原詩所固有的意象。
四、結語
許淵沖和賓納的譯文都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走向世界。許淵沖的譯文整體效果更好,把原詩各方面的“美”都傳達了出來,盡可能地將詩人表達的感情展現在字里行間。但賓納的譯文也有不少可取之處。紐馬克承認,所有的翻譯在某種程度上都既是交際翻譯也是語義翻譯,只是各有不同而已。[5]所以,英譯漢語詩歌時,我們要充分發揮兩者各自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童效杰.論白居易敘事詩歌的韻律美――以琵琶行長恨歌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4).
[3]李寅婷.從翻譯美學視角看唐詩英譯的審美再現――基于對許淵沖唐詩英譯本的分析[J].職業教育旬刊,2015(10).
2011年全國17套試卷,除北京卷外,均設置了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題目,賦分為6―12分。由此可見,本考點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選擇題,二是主觀題。其中,以主觀題為主。主觀題又分為兩類,一是從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出幾個句子要求翻譯,二是另給一則文言短文要求翻譯,以前者為主。考點有“正確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特殊句式”等。考生除注意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外,還要特別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考點解析】
翻譯是把對語言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
要翻譯句子,必須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夠根據語境讀懂、領會每一文句的具體含意,并能對該句從內容和表達等方面作出相關分析。正確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特別是多義實詞、重點虛詞、相關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文中的句子。翻譯句子,要求將文言句轉換成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的白話文,要做到語意準確、文從字順、規范明了。
翻譯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解題方法】
一、理解文言語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的翻譯,要結合當時帝王氣象與眾不同的迷信思想來翻譯,還要知道“龍虎”象征天子,“五采”云為祥云等自然現象的含義。所以應該翻譯成“我讓人觀望他(劉邦)住所上空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呈現五彩顏色,這是天子的氣象啊”。
2.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中省略了主語“江水”,翻譯時要補充出來,譯成“(江水)總是這樣不停地流淌,但(它們)并沒有流走”。又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中的“侶”“友”,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理解為“以……為侶”“以……為友”,全句譯為“把魚蝦作為伙伴,把麋鹿作為朋友”。
3.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如“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兇”字理解起來就比較難。“兇”一般人理解為“不吉祥”“兇惡”“殘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聯系課文談話主體及后面的內容,可以推斷“兇”應該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譯為“黃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轉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等并列結構,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與這些語句相對應的語句的用法和意義。如對偶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中的“無以”意義和用法相同,都譯為“沒有辦法來”。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中的“席卷”“包舉”“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5.對于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句間關系。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分析主干為“辛苦……非獨……所見明知”,“所見明知”是“所”字短語,作賓語;“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長官)”作定語,全句譯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長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琵琶行》)中的“絲竹”,初中課本《陋室銘》中有“無絲竹之亂耳”一句,“絲竹”解釋為“弦樂器、管樂器的總稱,古代泛指音樂”。據此推出“終歲不聞絲竹聲”中的“絲竹”也是指“音樂”。又如“腹猶果然”(《逍遙游》)中的“果然”的義項,可以聯想到成語“食不果腹”來推斷為“吃飽的樣子”。
二、文言文翻譯十法
1.留(原詞保留)。古漢語中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
2.換(古今詞代替)。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這里“吾”“汝”直接換為“我”“你”; “布衣”“黎民” 換為“百姓”即可。
3.對(對應翻譯)。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釋為對應的通假本詞的意義;一般詞語最好翻譯為一個包含此語素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語等。如:“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這里的“游”翻譯為“游玩” 比較好。
4.轉(轉詞意譯)。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運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辭用語,形象描繪的詞語(“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據語境轉換詞語,意譯。如:“上書乞骸骨”可譯成“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老”。
5.調(調整語序)。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語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整過來。)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譯成:“公子能為別人的困難而焦急,(這種品德)表現在哪里呢?”
6.合(繁筆簡合)。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合譯為:“有統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語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厚。如:“懷敵附遠,何招不致?”可分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8.補(成分補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兼語)的現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語境要補出。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補出省略譯為:“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刪除省略)。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語詞(夫)、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10.套(套用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此情況可以套用翻譯。如:“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這里的“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為:這恐怕(太晚了)吧?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將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在2001年全國高考試卷中,除北京外,均設置了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由此可見,本考點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選擇題,二是主觀題。其中,以主觀題為主。主觀題又分為兩類,一是從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出幾個句子要求翻譯,二是另給一則文言短文要求翻譯,以前者為主。考點有“正確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特殊句式”等。考生除注意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外,還要特別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考點解析】
翻譯是把對語言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
要翻譯句子,必須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夠根據語境讀懂、領會每一文句的具體含意,并能對該句從內容和表達等方面作出相關分析。正確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特別是多義實詞、重點虛詞、相關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文中的句子。翻譯句子,要求將文言句子轉換成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的白話文,要做到語意準確、文從字順、規范明了。
翻譯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內容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解題方法】
一、理解文言語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的翻譯,要結合當時帝王氣象與眾不同的迷信思想來翻譯,還要知道“龍虎”象征天子,“五采”云為祥云等自然現象的含意。所以應該翻譯成“我讓人觀望他(劉邦)住所上空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呈現五彩顏色,這是天子的氣象啊”。
2.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的“而”省略了主語“江水”,翻譯時要補充出來,譯成“(江水)總是這樣不停地流淌,但(它們)并沒有流走”。又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中的“侶”“友”,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理解為“以……為侶”“以……為友”,全句譯為“把魚蝦作為伙伴,把麋鹿作為朋友”。
3.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如“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兇”字理解起來就比較難。“兇”一般人理解為“不吉祥”“兇惡、殘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聯系課文談話主體及后面的內容,可以推斷“兇”應該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譯為“黃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轉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等并列結構,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與這些語句相對應的語句的用法和意義。如對偶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中的“無以”意義和用法相同,都譯為“沒有辦法來”。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中的“席卷”“包舉”“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5.對于復雜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進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句間關系。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分析主干為“辛苦……非獨……所見明知”,“所見明知”是“所”字短語,作賓語;“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長官)”作定語,全句譯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長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意。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琵琶行》)中的“絲竹”,初中課本《陋室銘》中有“無絲竹之亂耳”一句,“絲竹”解釋為“弦樂器、管樂器的總稱,古代泛指音樂”。據此推出“終歲不聞絲竹聲”中的“絲竹”也是指“音樂”。又如“腹猶果然”(《逍遙游》)中的“果然”的義項,可以聯想到成語“食不果腹”來推斷為“吃飽的樣子”。
二、文言文翻譯十法
1.留(原詞保留)。像古漢語中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
2.換(古今詞代替)。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這里“吾” “汝”直接換為“我”“你”; “布衣” “黎民”換為“百姓”即可。
3.對(對應翻譯)。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釋為對應的通假本詞的意義;一般詞語最好翻譯為一個包含此語素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語等。如:“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這里的“游”翻譯為“游玩” 較好。
4.轉(轉詞意譯)。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運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辭用語,形象描繪的詞語(“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據語境轉換詞語、意譯。如:“上書乞骸骨”可譯成“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老”。
5.調(調整語序)。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等)以及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整過來。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譯成:“公子能為別人的困難而焦急,(這種品德)表現在哪里呢?”
6.合(繁筆簡合)。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合譯為:“有統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語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富。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可分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8.補(成分補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的現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語境要補充完整。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補充省略為:“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刪除省略)。有些文言虛詞在句子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語詞(夫)、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的作用,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10.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此情況可以套用翻譯。如:“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這里的“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為:“這恐怕(太晚了)吧?”
【模擬演練】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蘇子曰:“不聞。”曰:“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蘇子曰:“善。請重公于齊。”
(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①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
譯文:
②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
譯文: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于齊,西講于秦。”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陳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余為寡人乎?”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
――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①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余為寡人乎?
譯文:
②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
譯文:
三、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選自《世說新語》)
譯文:
四、將下列文言短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復興。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計,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執下獄。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
(選自《明史?方孝孺傳》)
①即事不計,當死社稷。
譯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
譯文:
【參考答案】
一、①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余光呢?
②現在我由于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我)愿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
二、①賢卿為何不在為楚國效忠之余,也為我出一點主意呢?
②不知道他是否懷鄉,假如真是懷鄉的話,那他就要唱吳歌了。
三、阮光祿在剡的時候,曾經有一輛很好的車子,不論誰來借,他都借給。有個人要埋葬母親,心里想借車子卻不敢說。阮光祿后來聽到這件事,嘆了口氣說:“我有車子,卻使人家不敢來借,還要車子做什么用呢?”于是把車燒了。
摘要:本教學設計側重“讀”在本教授本詩歌時的具體操作,如何進行“初讀、再讀、深讀和回讀”呢?
【設計思想】
《蜀道難》作為經典名篇,選在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下“詩從肺腑出”板塊中。“詩從肺腑出”萃集了唐代代表詩人的四首詩作,另外三首是《登高》《琵琶行》《錦瑟》。學習這些詩歌,主要是初步嘗試欣賞詩歌,在文本研習的過程中體驗詩人的不同詩風,從而把握詩人的人生情懷。欣賞詩歌,首先是加強朗讀體驗,朗讀是入詩境、品詩味的一把鑰匙;其次,還要努力建立詩歌文本與詩人氣質以及詩人風格之間的聯系。朗讀體驗是審美直覺過程,建立聯系是深度探究的過程。前者強調的是欣賞某篇作品,后者更傾向于欣賞某類作品。學習《蜀道難》,目的是從這首詩歌的欣賞品讀中讀出李白的個人氣質和詩歌風格,并把握詩歌內容、詩歌章法特征與詩人氣質之間的聯系。
【教學目標】
1.讀懂詩歌,讀出詩人氣質,并把握詩歌內容與詩人個人氣質之間的聯系。
2.欣賞詩歌,讀出詩歌風格,并把握詩歌章法與詩人個人氣質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數】2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詩歌識“仙”人
對于李白,有人這樣評價:“子,謫仙人。”這是誰評價的?(賀知章)這話是在什么背景下說出來的?請同學結合課文注釋說說。
明確:當李白昂首闊步走進長安,當時的文壇泰斗賀知章讀到了他的《蜀道難》,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那一聲驚嘆。這一嘆可謂震動了整個盛唐,成為千年一嘆。從此,李白便有了另一個別名———“詩仙”。賀知章由詩識人。這也是后學識人的一個有效視角。讀作品,往往可以讀出一個人。
學生自由初讀詩歌,看看各自能讀出怎樣的李白?用一兩個詞語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再聽名家朗誦,比較自己朗讀與聽名家朗讀的不同意味。我們朗讀時與名家相比,缺少些什么?(節奏,氣勢)從名家朗讀中,我們感受到《蜀道難》具有怎樣的特征?詩作傳達出怎樣的詩人氣質?(大氣磅礴,豪放不羈,自由飄逸。)這是詩歌帶給我們的直覺,是初步審美感受。
二、再讀詩歌品“仙”味
其人為“仙人”,其詩定為“仙詩”。接下來再讀詩歌,進一步感受《蜀道難》的“仙”味。
(1)個別學生朗讀。我們怎樣才可以讀出點味道?根據各自的朗讀特點,一起討論該詩的朗讀處理技巧。要求:在朗讀過程中盡量還原話語語境,展開想象聯想,盡可能地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或者詩人的一般情懷。
學生交流,老師總結。
明確:李白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詩歌中,形成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給人一種奔騰回旋的動感。這種動感,表現為句式的參差不齊、錯落有致和韻律的跌宕舒展。詩起雄放,感情強烈,朗讀時氣足聲響。接著句式漸趨整齊,朗讀七言句時,剛柔相濟,氣滿聲沉。此詩三言、四言并用,朗讀這些句子時要氣促聲短。收尾句,要讀得深沉有力,余味無窮。
(2)你在朗讀的時候,哪些地方最能給你震撼力?把你獲得的那種震撼力說給大家聽聽。可以從詩歌帶來的畫面感、音樂感以及表現詩人情懷等多個角度去體會。
學生談體會,老師小結。
明確:詩歌一唱三嘆,極言蜀道之“難”: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一嘆驚訝突兀,二嘆畏懼發愁,三嘆無奈作罷。一唱“三嘆”使得歷史上最自由、最浪漫、最富于激情和天才的詩人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如果說“三嘆”是絲線的話,那么串起的一個個美麗的神話和一幅幅極具浪漫色彩的畫面則是珠寶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開山辟路的艱辛、歷史的幽深、異域的神秘等這些美麗的神話最動人的傳說帶給我們無窮的遐想。“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五壯士開山而死的神話使蜀道在瑰麗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份凝重莊嚴,悲
壯、渾厚。“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在古蜀國,杜宇化成的子規聲聲,凄美迷轉,蜀道的艱險,色彩的絢爛,躍然紙上??這一個個歷史場面,逐一在詩人腦海中升騰;一幅幅險峻的蜀道圖景,逐一在詩人眼前疊加。詩人拿這一切連同他自己一次次地撞擊著我們的心,讓我們隨之激蕩,驚奇,詫異!
三、深讀詩歌悟“仙”道
問:李白的詩歌為什么能給人不一般的心靈震撼力?
李白詩“仙”,超凡脫俗,不同一般,主要在于詩人的仙人氣質。這仙人氣質全表現在他的詩中,比如,章法字法、詩歌體例(句式特征)、內容取材、修辭運用等。詩人無不借助這些表現自己的豪放不羈,自由飄逸。
學生自由組合分為四個小組,從中任選話題角度進行閱讀探究。然后,小組代表發言并記錄,供作其他同學的學習材料。教師在小組發言前后相機展示自己的思考路數與學生交流。
(1)章法字法
《蜀道難》原是樂府詩《相和歌辭·瑟調曲》的舊題。在章法上,李白的這首詩沿用古體,一唱三嘆。在詩歌開頭、中間與結尾部分,詩人分別用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等詩句來肆意宣泄內心情感,不掩飾,不矯情,任其奔涌,何其灑脫。
問:仔細的同學會發現這“三嘆”的句子在每一部分出現的位置是不一樣的,他們分別出現在每一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尾,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
明確:與《伐檀》和《碩鼠》比較著讀,我們發現《蜀道難》突破了類似《伐檀》這類古詩一唱三嘆的章法特征,平實中見變化。如果只在每一部分開頭“重章迭唱”,縱然結構謹嚴,感情真摯,也難免有板滯之嫌。憑著李白自由灑脫的個性,在章法上自然追求自由變化。
在字法上,《蜀道難》開闔自如,平中見奇。比如,開篇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三個嘆詞疊加,可謂大手筆。除了李白,恐怕再也沒有哪位詩人敢如此運用。這三個嘆詞,把蜀道之高險帶給詩人的內心感受一次次地翻騰出來,無法掩飾,也不能掩飾。三個嘆詞,足見詩人豪放自由的性格。再如“危乎高哉!”,“危”就是高的意思,兩個“高”放在一起,累贅嗎?不!詩人還沒來得及落筆,高峻的蜀道就已經在他的腦海中了,所以情不自禁地慨嘆:蜀道好高好高啊!情到張揚處肆意張揚,這就是李白。
(2)詩歌句式
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句式在表現內心情感與表現詩人氣質方面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
原文: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翻譯:黃鶴尚且飛不過,猿猱想越難又難。青泥嶺上多盤旋,百步路途九折彎。摸著星宿屏住氣,捂著胸口長嘆息。您游西蜀何時還?高峻險惡實難攀。群鳥圍著古樹號,雄飛雌從在林間。月下杜鵑聲聲啼,哀怨凄絕滿空山。
原文: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改文: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關萬夫莫開。所守匪親化狼豺,朝避猛虎夕避蛇。磨牙吮血讓人怕,殺人如麻休管他。錦官城里雖云樂,不如今日早還家。明確:翻譯或改文追求句式整齊,字數統一,還注意到押韻。讀來比較上口,但拘泥字數,行文干癟。原文則格式節奏上沒有約束,也不講究平仄,字數自由靈活,參差不齊,隨時變韻。大開大合,隨情所需,隨感而寫,隨性捻來,自由灑脫。句式選用也可以說是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的外化,這些變化不一的句式本身就如險峻起伏的蜀道:高可高到手摘星辰,低則低至沖波逆折之回川。
(3)詩歌取材
詩歌選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找出并說說這些神話故事與李白的“仙人”氣質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明確:蠶叢魚鳧的開國神話,五丁開山神話,六龍回日神話,子規啼血神話。有的神秘莫測,有的悲壯慘烈,有的瑰麗神奇,有的凄美迷轉,有的色彩絢爛。在李白的情感世界里,神話傳說唾手可得,俯拾即是。一個個神話傳說與李白的精神世界黏合緊密,詩人與各種神話連通一氣,詩人本身也成了一個神話。神話使詩歌富有飄逸之氣,神話也使詩人充滿飄逸之象。神話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深沉最瑰麗的童年夢,也是李白的夢,也是李白自由的魂。《蜀道難》縹緲、靚麗的神話其實就是李白自由之魂的外化。
(4)修辭運用
詩歌創作時,李白最擅長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夸張)回顧曾經學過的李白詩歌中運用夸張修辭的詩句。比如,憂愁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寂靜時:“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嘆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寫友情:“桃
花潭水深千尺”。寫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在《蜀道難》中哪些詩句運用了夸張手法?運用這種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與詩人的“仙人”氣質有什么聯系?
明確:①與青天比高:“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②與歲月比長:“爾來四萬八千歲”。③有鳥道,無人道:“西當太白有鳥道”。④手可摘星:“捫參歷井仰脅息”。⑤慘烈蠻荒:“磨牙吮血,殺人如麻。”⑥蜀道高危:“黃鶴不飛,猿愁度。”詩歌大量采用夸張手法,寫詩人面對蜀道的個人感受,極寫蜀道之高險、驚險與兇險。采用夸張手法,是宣泄詩人奔涌的內心情感的需要,是典型的自由情懷,灑脫氣質。
四、回讀詩歌明“仙”理李白其詩豪放飄逸,李白其人自由灑脫。這自然與他所處盛唐的歷史背景有必然的聯系,但盛唐造就的“詩仙”也只有一個李白。李白是一位說不盡的詩人,更是一位道不完的“仙”人。認真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另選角度,以“李白具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開頭,并按照以下句式寫一段話,說說自己閱讀詩歌后獲得的啟示。
李白具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政治理想與極度的政治自信。李白胸中的盛唐氣象,是山登絕頂我峰唯我獨尊的霸王之氣,是力圖海縣清一的凌云壯氣,是不屈服于命運安排的耿介骨氣,是平交王侯、藐視權貴的傲然正氣,是飄飄然羽化登仙的神仙氣,是拔刀相助的豪俠氣,是以詩文縱橫天下的飄逸之氣。(選自康震的《品李白》)
五、課堂小結
品讀詩歌,當你漸漸喜歡上這首詩時,才證明你真的讀懂了它。李白詩歌的“仙”味,全在于詩人的精神世界,是他對自然世界的慣常看法。李白詩歌創作之“仙”道,是詩人精神世界的必然外化手段。詩人嫻熟的技法與豪放不羈的情懷相碰撞,便創造出杜甫所贊譽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不朽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