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開展課外輔導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韓國中小學課外輔導現況
課外輔導,亦稱私人輔導教學,是指中小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外,私自參加的針對其文化課或藝術方面進行的輔導補習,因補習內容基本上類似于學校課程,故而又被稱為“影子教育”。[2] 目前韓國課外輔導形式主要有五種。第一,一對一的家教形式,通常是教員去學生家里為其補習功課。第二,由私有的專門公司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第三,由以營利為目的的私有輔導機構為學生提供一對一輔導或者小班輔導,通常稱為補習班。第四,在線輔導系統,例如公共教育廣播系統。第五,全日制的補習機構,那些沒有被大學錄取的或者沒有被理想的大學錄取的高中畢業生通常會參加全日制的補習機構,為再次考大學做準備。韓國的各種課外輔導機構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并且數量還在日益增加。根據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的調查,2008年有55834名一對一課外輔導教員,40202名小組授課教員,192所在線輔導機構,81所提供自學資料的公司。雖然政府一直在控制課外輔導機構的數量,但是其數量還是迅速增加,從2000年的14043所增加到2008年的65810所。[3] 目前,韓國有各類補習機構近10萬所,補習機構的教師比公立學校的教師還多,而且補習機構往往能吸引更優秀的教師,給出的薪水也比公立學校的高。[4]
課外輔導是韓國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的主要因素之一。2010年,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生參加了課外輔導,而且學生普遍都在多所輔導機構接受不同科目的補習,家長也不惜重金讓孩子參加各類輔導班。表1顯示的是2010年小學、初中以及高中階段課外輔導參與率、總支出額以及占GDP的份額。
[數據來源:韓國教育、科學和技術部(2011),韓國銀行(Bank of Korea)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數據]
從表1可以看出,2010年韓國課外輔導總參與率高達73.6%,課外輔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但是過多的依賴課外輔導也帶來一些問題。
二、韓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引發的問題
課外輔導以需求為導向,以全力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宗旨,滿足了家長和學生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韓國“教育熱”“學歷至上”的背景下,課外補習的弊端更加突出,主要問題如下:
1.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韓國是個重學歷的社會,孩子從小就為考上名牌大學做準備,家長也為此不惜重金。雖然早已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但是家長在基礎教育方面仍需花費大量資金。近四分之三的韓國學生參加各種課外補習,家長花費近25%的家庭總收入在教育上,其中很大比例是在課外補習上。[5] 自1995年開始,家長花在課外輔導上的費用已超過花在正式學校教育的費用,并且課外輔導費用呈持續上漲趨勢,具體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從1985年至2006年20年以來,韓國家庭花在正式學校教育的學費和其他費用方面自2000年略有增加,但總體上升不大。課本花費自2004年開始下降,并基本保持不變。而課外輔導費用一直呈上升趨勢,并且上升幅度很大,2006年已到達250億美元,占GDP的2.79%。教育已經給家庭帶來了很重的經濟負擔。
2.導致教育的不公平
課外輔導對孩子成績的提升是有一定效果的。2010年政府調查顯示只有不到4%的家長反映課外輔導無效。[7] 因此,絕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為孩子選擇課外輔導。然而,參加多少課外輔導以及參加什么形式的課外輔導與家庭經濟條件密切相關。來自家庭月收入不到100萬韓元的學生中只有36%參加私人輔導, 來自家庭月收入300到400萬韓元的學生中有80%參加私人輔導,家庭月收入在600萬韓元以上的家庭,其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率近90%,每月支出達到45萬韓元(約400美元)。[8] 中等收入家庭的生均私人輔導支出是低收入家庭的4倍。對私人輔導機構的過分依賴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機會的不公平。有著較好的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更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也更有可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一項研究發現16.9%的來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學生進入重點大學,而只有5.8%的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進入重點大學。而一般的大學,情況則相反,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來自低收入家庭。[9] 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進入何種大學,這會造成富人的子女更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而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韓國這樣一個重學歷的社會意味著能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這便引起對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擔憂。
3.剝奪了孩子的課余時間,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
過度的課外輔導剝奪了學生的游戲娛樂時間以及休息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會使得孩子身心疲憊,影響其在正式學校的上課效率,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成為空談,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此外,輔導機構多是嚴格的應試教育,其唯一目的就是不惜一切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往往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創造能力的培養、道德情操的教育等。而且對家庭教師和補習學校的過分依賴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改革措施
過度的課外輔導已在韓國引起一些問題,需要采取相關措施協調好課外輔導和正規學校教育的關系以及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等問題。為此,自1968年以來,韓國政府主要制定了三條相關政策,1968年開始改革學校招生考試制度以期緩解課外補習熱,1980年~2000年出臺強硬的禁止政策對課外補習嚴加控制,但禁止政策難以為繼,20世紀90年代初又轉向通過公共教育資源整合私人教育,特別是通過“課外學校”治理課外補習熱。[10] 為進一步解決好以上問題,還需繼續實施相應的改革措施。
1.減少對課外輔導的依賴
2010年私人輔導費用減少了3.5%,2011年又減少了3.6%。[11] 然而要達到減少私人輔導費用的目標,還需采取許多措施。首先應當從改革大學入學標準和學生評估體系開始。補習機構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因此降低大學學業能力考試(CSAT)在大學錄取中的比重可以減少對私人輔導機構的依賴。大學入學選拔除了參考CSAT考試,還應注重其他標準,比如推薦、論文、課外活動以及在校成績,以便改革以分數為導向的招生制度。其次學校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標準來評估學生,例如,采用減少考試成績的比重,參考平時小測試、作業、課堂參與等標準綜合評價學生。韓國政府在2011年就開始關注分數等級評估體系,并且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來評估學生。然而,在給予學校自來評估學生的同時,國家層面的具體評估細則也很重要,以免各個學校評估標準不一致,以及避免走關系和腐敗問題。
2.增加低收入群體接受課外輔導的機會
即使采取改革措施,減少對課外輔導的依賴,課外輔導還將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還需增加低收入群體接受課外輔導的機會,有3種可供選擇的措施。第一,在線教育系統日益成為私人輔導的一部分而且費用大大低于非在線補習,政府應扶持其發展。第二,為了減少對課外輔導的需求,政府于1990年建立公共教育廣播系統為高中學生提供大學入學考試的備考講座,正式學校或私人輔導機構的教師通過公共教育廣播系統向廣大學生提供輔導,使得所有的學生都能從中受益而不用承擔任何經濟負擔。第三,中小學開展的“課外學校計劃”可以進一步減少私人輔導的費用。2005年,韓國政府正式提出并推行“放學后的學校”――“課外學校計劃”。“課外學校”是公立學校組織開展的,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家庭所支付的費用負擔比社會上的各種輔導和補習班少很多,可以說是韓國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12] 2006年底對280所“課外學校”教育示范校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每個家庭年底教育開支比年初節省6.2萬韓元,這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字。[13]
3.改善公立學校教育
2010年政府對家長進行調查,討論哪些措施能減少私人輔導的開支,大部分的回答是提高正式學校的教學質量,使之能為學生提供足夠好的教育而不用參加過多課外輔導。公立學校可以從輔導機構吸取一些經驗來提高教師的績效和家長的參與度。首先,學校定期與家長以及學生交流,通過交流不斷改善學校教學質量,并通過學生的反饋來評估教師。鼓勵家長參與各類學校活動并與學校溝通交流,通過這些交流與活動,讓家長了解其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學校通過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還可以獲得家長以及學生的信任。其次,公立學校往往缺乏激勵措施來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政府應當創造一種更具競爭力的環境以促進學校教師不斷改進教學,例如根據績效付給教師更多的薪水,吸引最優秀的教師,也讓家長知道最好的教師是在正規學校而不是在輔導機構。同時加強教師職前培訓,提高教師水平,為正式教師樹立威信和名望。最后,政府應當通過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并給予學校更多的靈活性來設計其課程,支持學校開設高質量的課程來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求,更多地關注成績不良的學生。
四、結語
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倡導給學生減負,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進行素質教育,實現全面發展。然而,目前在我國,課外補習也呈迅猛發展的趨勢,課外輔導機構、家教服務發展迅速。而且課外輔導的費用往往很高,成了家庭的一項大開支,低收入家庭往往支付不起,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中韓兩國地緣鄰近,在文化相通相似的社會背景下,更容易將韓國的課外補習教育與我國進行比較,針對目前我國在課外輔導方面的現況,我國應吸取韓國在此方面的經驗教訓,參考其應對之策,以便更好地處理類似問題,進一步改善基礎教育,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350108)
參考文獻:
[1]National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 After-School
Tutoring Skyrockets in South Korea[EB/OL].[2013-08-08].http:///sub/dpd/index.php?Article_ID=23472.
[2] Bray M.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
r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ners[M].Pari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99.
[3]Lee J Y.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Formal Schooling,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Korea [D].Columbia University,2013.
[4][7][8][9][11] Jones R S. “Education Reform in Korea”,OECD,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 1067,OECD Publishing [EB/OL].[2013-06-27].http:///10.1787/5k43nxs1t9vh-en.
[5]Edutech Associat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outh Korea?[EB/OL].[2012-05-14].http:///2012/05
/14/what-can-we-learn-from-south-korea/.
[6]Nam K. Time-series analysis of the scale o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J]. Economic study of educational fin-
ance,2007(1).
1.認真備課
一是要熟悉本學科考試的知識和能力范圍及考查要求。二是鉆研教材。掌握所教學科全部內容、知識結構、重點章節及難點、關鍵,明確所有中考知識。同時認真閱讀教材,在此基礎上了解中考對本框題的要求,上課時,針對性要強,思路要清晰。三是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本學科的“雙基”落實情況,以及智能、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情況。四是設計教法。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知識點、能力點,安排好每堂課內容的容量、深度和廣度。精心安排教學步驟,優化教學方法,同時注重學法指導,發揮學習主體作用,積極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力求課堂最佳效果。五是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教育學生認清形勢,從現在就要樹立創新的緊迫意識,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大膽發問。從考試改革要求來看,近幾年來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試,強調以思想品德課的有關知識為背景,注重考查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作為學生要跟上時展的步伐,要有創新意識。
2.認真上課
一要教學目標非常明確,講授內容準確,既重視知識傳授,又重視能力培養,同時對應中考指導書第二、第三能級的要求,多結合材料理解重要的考點,明確材料和觀點的重要性,強調對重點的理解。二要努力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環境,密切關注學生,啟發學生互動參與、積極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一定要有一個思考的過程。三是教學重點要講透徹,難點、關鍵點要講明白,同時講練結合,時間安排合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四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分層輔導,使全班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五是上完每一堂課、每個章節或單元后,及時進行課后反思,總結經驗,以不斷改進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質疑,積極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
3.認真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
布置作業在于鞏固消化所學知識,并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認真批改作業是督促學生完成作業,檢查教學效果,發現存在問題和提高作業質量的重要手段。對于作業必須認真布置和批改。認真布置作業,作業要精選,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所布置的作業一定要體現本節課所上的內容。作業要提出格式要求,強調書寫規范,書寫必須認真,作業必須獨立按時完成。批改時注意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數量和性質,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并作必要的記載,將其原因用投影片展示出來,與學生共同分析,并把它作為課堂講評和改進教學的依據。個別學生的特殊問題可以通過面批面改加以解決。堅持作業要講評,錯誤要訂正。而且我經常轉換題型、轉變背景,從而突破了思維定式,拓寬了思路,擴充了信息,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達到了教育教學的效果。
4.認真開展課外輔導活動
開展課外輔導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一環,教師必須積極輔優,耐心補差,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一是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選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輔導。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必須強調考點與方法的重要性,強調考點的準而全,特別幫助他們形成相應的知識網絡,強調多角度答題,也可突破教學大綱的要求,使他們學有所長;對學有困難的學生,用感情去影響他們,關愛他們,多鼓勵他們,相信他們一定行,對他們要倍加愛護,熱情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二是輔導要重視知識上的查漏補缺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更要重視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三是課外輔導的內容要具體、充實,形式可以活潑多樣,注重實效。
5.認真考試
[關鍵詞] 數字土著; 學習方式; 數字一代; 新一代學習者; 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 G442 [文獻標志碼] A
一、引 言
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衡量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1]十余年后,新課改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突出反映在中國課程發展史上的五個第一次。第一次從“保障學習權”的高度,整體勾畫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第一次從“學校改革邏輯”的高度,抓住“課程”這個突破口,課程改革進入教育改革的主戰場;第一次從“課程文化”的高度,從單純知識、技能目標走向“三維目標”;第一次從“課程資源”的高度,打破了教材的概念,“一綱多本”教科書制度開始成型;第一次從“學習共同體”的高度,打破學校孤立于社區的狀態。[2]雖然新課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反思和爭論也層出不窮,爭論的首要問題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發生了實質性改變。一種意見認為課堂和學生生活出現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雖然課堂積極展開討論、探究和合作,但學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和提高。[3]可見人們對課堂學習方式改變的效果仍存在質疑,其癥結在于缺乏對當前中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和真實學習方式的認識。其實當代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日益成為國內外教育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自從Mark Prensky于2001年提出了數字土著(Digital Native)和數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的概念,[4]國際上關于數字一代學習者的爭論日益成為研究者關注的一個焦點。其中有三個問題亟待解答:數字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習者與上一代學習者是否具有明顯差異?新一代學習者在學習方面具有哪些特殊喜好?當前課堂提供的學習方式是否能滿足新一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因此,本文試圖梳理國內外關于新一代學習者的相關研究,并通過大規模調查的方式了解我國中小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以期為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變革課堂教學結構提供理論依據,從而為我國的新課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當代中小學生的行為和認知特征研究
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提出,當今年輕的一代學習者是在數字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對技術具有天生的敏感度,精通技術又樂于用技術解決問題;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使得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期望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關在數字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習者的稱呼,主要包含“千禧一代”、“網絡一代”和“數字土著”等。1991年Howe和Strauss在他們的聯合著作《代際理論》一書中提出,出生在1982年到2000年之間的一代為“千禧一代(Millennials)”;[5]2000年Howe和Strauss在《千禧一代崛起:下一個偉大的一代》一書中,指出千禧一代正在進入大學,他們充滿了個性,他們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更明白自己的需求,“樂觀、團隊合作、遵循規則”是他們的主要特征。[6]Oblinger則認為千禧一代應該是從1982年到1991年出生的一代,并指出他們對學習環境提出了新的訴求,當今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很難滿足學習者對于新的學習環境的期待;他指出學校應該理解學習者,并針對新型學習者的特征來設計學習環境、課程和教學。[7]
1997年Don Tapscott在《數字化成長的網絡一代》一書中,[8]提出了“網絡一代”是伴隨著數字媒體長大的一代。他認為計算機、網絡和其他數字媒體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并提出“網絡一代”是1977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出生的一代。[9]Tapscott觀點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他認為新一代的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他試圖去描述這種變化;他倡導教育需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轉變,需要更強調學生的個體行為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強調合作對學習的促進作用。
2001年Marc Prensky提出了“數字土著”和“數字移民”的概念,指出當今的學生,由于其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數字化世界)的不同,他們的思維模式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他們是“數字土著”的一代,他們的老師則是“數字移民”。他認為伴隨技術的發展和變化,“數字土著”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發生了變化,甚至他們大腦的物理結構也發生了變化。[10]Prensky指出當前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數字土著”和“數字移民”這兩代之間因為技術使用帶來的差異。2010年Marc Prensky在《數字土著的教育》(Teaching Digital Natives)一書中指出技術的發展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巨大變化,也必將對教育帶來巨大的變化;然而今天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變化的發生,教育的變革的步調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11]
“千禧一代”的提出者Howe和Strauss是人口學的專家,“千禧一代”主要從時間的角度來區分人口學的特征;“網絡一代”的提出者Don Tapscott是未來學家和頂級科技作家,“網絡一代”主要從網絡技術的角度來看待技術對個人行為方式的影響;“數字土著”的提出者Marc Prensky則是著名的演講家、作者和教育顧問,“數字土著”的概念主要從數字技術的角度來區分“親”技術的一代(即“數字土著”)和排斥技術的一代(即“數字移民”)。然而無論是“千禧一代”、“網絡一代”還是“數字土著”,都強調在技術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習者,具有新的學習特征,他們所偏好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然而國際上對數字一代學習者存在爭論,這一爭論的焦點在于數字一代學習者是否能代表一代學習者的群體特征。以Marc Prensky為代表的支持派認為新一代學習者由于成長于技術的環境,所以他們身上具備很多技術的特征;以Chis Jones為代表的反對派則認為以時間來劃分學習者對于技術的態度過于武斷,同齡的學生使用技術的能力差別很大。
三、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抽樣調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大規模抽樣調查的方法研究當代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現狀,并根據數字一代學習者的特征,從大樣本中篩選具有數字土著典型特征的群體和不具備數字土著典型特征的群體,比較兩個群體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差異,闡釋技術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從而了解中小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之后采用焦點小組訪談法對中小學生進行了訪談,明確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的主要方面,剖析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辨別了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與當前課堂提供的學習方式之間的巨大差異。
本研究分為四個研究步驟,如圖1所示。具體來說:
第一,規模化抽樣調查。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先用整群抽樣法從北京市中小學校中抽出樣本學校,再用系統抽樣法從學校中選擇小學三年級、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的學生。
第二,數字學習者(Digital Learner,簡稱DL)和非數字學習者(non-Digital Learner,簡稱nDL)的篩選。根據相關文獻,綜合分析數字一代的典型特征,根據數字一代的典型特征,結合問卷設置規則,篩選出數字學習者和非數字學習者。
第三,DL和nDL學習方式差異分析。比較兩個群體在學習方式方面和課外輔導班方面存在的差異,尤其是在技術對學習的影響、上課外輔導班的頻率以及對課外輔導班的態度等情況。
第四,課堂學習方式變革訴求分析。深入中小學校,采用焦點小組的方式對學生開展訪談,訪談涉及技術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學習方式的偏好,課外輔導班的情況等。
北京市8個區縣(東城區、朝陽區、門頭溝區、豐臺區、順義區、大興區、密云縣、通州區)約30000左右中小學生參與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8703份。小學三年級學生7169人,占總人數的25.1%;小學五年級學生8272人,占總人數的28.9%;初中二年級學生8157人,占總人數的28.5%;高中二年級學生5012人,占總人數的17.5%。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與養成問卷和學習方式焦點小組訪談提綱。
黃榮懷等指出學習情景是對一個或一系列學習時間或學習活動的綜合描述,包括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伙伴和學習活動四個要素。[12]根據學習情景的定義,我們在編制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與養成問卷時主要從學習地點、組織形式、學習手段和伙伴關系等四個方面考察學習方式。在學校學習中,用計算機教室和普通教室來劃分最主要的學習地點;通過調查這兩類教室內課堂的組織形式來了解課堂中的學習方式;學習手段主要調查學生課外知識的來源和使用的輔助學習的主要工具;伙伴關系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教師外那些對學生學習幫助較大的人。除了學習方式之外,我們還考察了學生對數字化學習的理解、學習能力和參加課外輔導班的情況等三個方面。學生對數字化學習的理解,主要從網絡對學習的幫助、使用網絡學習時的困難、網絡對學習的不利影響等方面考察。自主學習能力,主要從自我規劃、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課外輔導班主要從學習科目、學習頻率、影響因素、積極效果和消極影響等五個方面考察。問卷結構如圖2所示。
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 Interview)由一個經過訓練的主持人以一種無結構、自然的形式與一個小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費者或客戶交談,從而獲得對有關問題的深入了解。焦點小組訪談能夠使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現象,從而為研究提供強有力的證據,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其他研究工具使用。[13]學習方式訪談提綱包括學生對技術的感知、學生的學習特征、學生的學習方式等三個一級指標。學習方式則從學習材料、內容序列、教學法、學習結果和評價方式等五個方面切入,比較課內和課外輔導班的差異。
(三)“數字一代”的典型特征選取
Howe和Strauss指出千禧一代具有特立獨行、技術自信、團隊合作、傳統、有壓力感、有目標意識和受到保護等典型特征。[14]Prensky指出數字土著一代有很強的個性,喜歡使用技術,能迅速地接受信息,他們喜歡同時處理多種任務,喜歡文本前呈現圖表,喜歡隨機進入(像超文本),喜歡團隊合作。[15]Brown在總結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指出網絡一代的10個典型特征:喜歡小組合作、以目標和成就為導向、多任務處理、試誤、高度依賴網絡、強交互、重視覺體驗、多元文化包容、實用主義等。Berk把網絡一代典型特征擴展至20個:技術控、用搜索引擎來獲取信息、對媒體感興趣、創建互聯網內容、快速操作、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以試誤的方式學習、多任務處理、注意時間短(Shorten Attention Span)、虛擬環境下的社交、渴望面對面的社會交互、感情開放、包容多樣性和多元文化、喜歡小組合作、努力適應社會、感到成功的壓力、喜歡得到及時的反饋、喜歡獲得即時的滿足、能即時回應也希望獲得及時回應、喜歡打字而不喜歡手寫。[16]
深入分析有關“數字一代”、“網絡一代”和“數字土著”等相關文獻,我們發現數字技術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有一些共性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用技術、多任務、強交互和重體驗等四個方面。用技術包括網齡、網絡自信、電子設備接入、網絡接入和每天上網時間等;多任務包括邊做作業邊聽音樂、看電視和與同伴聊天,完成計算機任務時經常多線程工作、課后獲取知識的手段多樣等;強交互包括課內外的協作學習、網上聊天、信息分享等;重體驗包括喜歡圖像表征、喜歡真實情景參與、在線看視頻、玩電子游戲和使用視頻電話等。
因為數字一代是在數字技術環境包圍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所以我們把“用技術”作為篩選具有典型特征的數字一代的條件,并對其具體表現進行了細化。結合問卷,最后確定的篩選條件有4個。
1. 網齡:網齡在5年以上(包括5年)的高二學生,網齡在4年以上的初二學生,網齡在3年以上的小學5年級學生,網齡在2年以上的小學3年級學生。
2. 上網水平:選擇“中級水平”和“老手(大蝦)”的學生。
3. 數字設備和網絡接入:選擇在家“有電腦,能聯網”和“有多網設備(含手機、平板電腦等)”的學生。
4. 每天上網時長:選擇“2~3小時”、“3~4”小時和“4小時以上”的學生。
根據以上四個篩選條件,我們對回收的28703份問卷進行了篩選,共選出了5379份問卷,其中女生有2331人,占43.5%;男生有3027人,占56.5%。我們把這篩選出來的5379個樣本規定為數字學習者DL。網齡小于1年的學生有6698人,其中女生3012人,占44.9%;男生3686人,占55.1%。
(四)DL和nDL的比較分析
通過數字學習者DL和非數字學習者nDL的對比,我們發現這兩個群體在某些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1. DL經常使用互聯網獲取課外知識,而nDL使用互聯網獲取課外知識的比例相對較低。74.6%的DL會使用互聯網獲取課外知識,而只有28.2%的nDL會使用互聯網獲取課外知識,如圖3所示。
2.雖然數字學習者和非數字學習者偏好的學習方式趨勢基本相似,但相比較而言DL更喜歡協作學習的方式,而nDL更喜歡傳遞接受的方式。28.5%的DL表示喜歡協作學習,19.2%的nDL表示喜歡協作學習;41.6%的DL喜歡傳遞接受的方式,58.6%的nDL喜歡傳遞接受的方式,如圖4喜歡的學習方式所示。此外在基于網絡的合作方面,DL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62.4%的DL有網絡合作的經驗,37.6%的nDL有此方面的經驗。
3. 數字學習者參加課外輔導班的頻率高于非數字學習者參加課外輔導班的頻率。75%的DL每周參加1次以上的課外輔導班,65.8%的nDL每周參加1次以上的課外輔導班,如圖5所示。在喜歡課外輔導班的原因中,DL更喜歡輔導班的1對1輔導和同伴,而nDL更喜歡輔導班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
通過比較分析可見,DL的學生對技術的依賴性更強,更喜歡合作的學習方式,具有更強的社交傾向,這些方面剛好印證了“用技術”和“強交互”這兩個數字一代的典型特征。然而本研究沒有設計關于“多任務”和“重體驗”的驗證,在后續的研究中需要設計相關因素進行證明。令筆者感到意外的是DL參加課外輔導班的頻率高于nDL,所以我們選擇5所學校,對學生進行了訪談,深入了解技術對學習的影響和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班的情況。
四、焦點小組訪談
來自5所中小學的28名學生參與了我們設計的焦點小組訪談,其中男同學16名,女同學12名,小學生9名,中學生19名。訪談主要從學生對技術的感知、學生的學習特征以及參加課外輔導班的情況等幾個方面展開。
通過對學生的訪談,我們發現技術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課堂之外學生使用技術開展學習和完成作業的現象非常普遍,學生在使用技術學習方面不存在障礙,但在課堂上使用技術學習的機會很少,多數課堂不鼓勵使用技術,甚至屏蔽技術。學生對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認識比較理性,認為不同的課型應該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但是多數學生表示在課堂上只聽老師講授會特別枯燥。
受訪的學生都在參加課外輔導班,有些是特長類的輔導,有些是英語、數學等課程輔導。多數學生表示自己很喜歡課外輔導班。在談及喜歡課外輔導班的原因時,學生積極地給出了多方面的回答,總結起來,包括學習材料、內容序列、教師采用的教學法、學習結果和評價方式等五個方面。從學生對課外輔導班的描述中,我們了解到了學生所偏好的學習方式,從學生對課外輔導班與學校課堂的比較中,我們發現了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與課堂提供的學習方式之間的差距,見表1。
當代中小學生希望內容序列能夠更加靈活,可以由學生調整,并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選擇,而課堂所提供的內容序列往往基于教材和教師的掌控。學生希望能考慮學生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材料,而不是一堆參考書和試卷;然而當前課堂提供的學習材料往往是教科書、參考書、PPT或為應付考試而準備的數字材料。學生希望教師能在課堂上關注自己,能夠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并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選擇教學內容;而當前課堂的教學方式多數仍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策略未必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希望的學習結果是具體、清晰和明確的行動計劃,而課堂提供的學習結果是課后作業和考試。學生希望的評價方式是在真實評估學習情況之后對學習建設性的意見,而課堂提供的評價方式則是隨堂測驗、作業和各種考試。
可見數字學習者偏好的學習方式與當前課堂提供的學習方式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而數字學習者所占的比例在逐步提升,可以預見5~10年后的數字學習者將成為學生中的多數派,因為孩子們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低、計算機和網絡接入越來越普及。因此數字學習者偏好的學習方式其實反應的是課堂教學變革的方向,課堂變革需要考慮數字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和偏好的學習方式,從內容序列、學習材料、教學法、學習結果和評價方式五個方面入手,為新一代學生提供適合的新型學習方式。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大規模調查和比較研究,回應國際上關于新一代學習者的爭論,認為在數字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群體特征很難鑒定,不存在新一代的學習者,技術對當代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影響程度因使用技術的深度不同而表現出差異。本文對國際上關于新一代學習者爭論的一大貢獻在于提出了對當代中小學生進行分類的思想,并根據技術使用的程度從一代人的大群體中篩選出來DL和nDL兩個小群體進行比較研究。比較的結果顯示技術的接入深度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技術接入較深的當代中小學生,正呈現出“用技術”和“強交互”的特征,然而本文所提出“重體驗”和“多任務”兩個特征,在本研究中并未涉及,將是以后研究的一個方向。
通過對學生參與課外輔導班的問卷調查和焦點小組訪談,我們構建出了當代中小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與課堂提供的學習方式之間的差異,并從內容序列、學習材料、教學法、學習結果和評價方式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在我國新課程改革進行10余年后,提出當代中小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將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走向和課堂教學變革的方向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14): 247~249.
[2] 鐘啟泉. 新課程改革與學生個性化學習[J]. 教育探究, 2011,(2): 1~6.
[3] 孫智昌,等. 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 課程·教材·教法, 2011,(8): 35~42.
[4] [10] M.Prensky.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J]. On the Horizon,2001,9,(5): 1~6.
[5] N.Howe,W.Strauss.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M]. New York: Quill,1991.
[6] N.Howe,B.Strauss.Millennials Rising: 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M].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00.
[7] D.Oblinger.Boomers,Gen-Xers and Millennials: Understanding the New Students[J]. Educause Review, 2003,38(4): 37~47.
[8] D.Tapscott.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1998.
[9] D.Tapscott.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M]. New York: McGraw-Hill,2009.
[11] M.Prensky.Teaching Digital Natives: Partnering for Real Learning[M]. London: Sage Publishers,2010.
[12] 黃榮懷,等. 關于技術促進學習的五定律[J]. 開放教育研究, 2010,(1): 11~19.
[13] J.M.Sinagub,S.Vaughn,J.S.Schum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M].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1996.
[14] N.Howe,W.Strauss. 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M]. HarperCollins,1992.
英語是小學相對較新的一門學科。因此,廣大小學英語老師在教學中,往往著眼于先前的教學經驗,生搬硬套,忽略了英語教學特殊性。特別是在我國課程改革新課程目標提出來之后,這種憑借著直覺和經驗的小學英語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時代的教育發展要求。尋求方法設計有效和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新課程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學的必然發展。
一、 “有效教學”概念
“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提高學習興趣、領略成功的喜悅,在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結合小學英語課程的特殊實際,小學英語的“有效教學”就是以充分尊重小學生語言學習和認知規律為基礎,以采取符合學生語言知識理解和掌握的教學模式為方法,最終實現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強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內驅力,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感體驗,提高教學效率的過程。
二、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設計
和其他的課程一樣,微觀剖析小學英語教學,它的基本環節包括備課、上課、布置檢查課外作業、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五個環節。這幾個教學環節之間是前后關聯,相互影響的,有效安排和開展這些環節就是設計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實質。
(一) 有效備課
盡管新課程十分注重生成的課堂,但是備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教師依照學科特點以及教學內容搜集資料和設計方案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同時熟悉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學生的過程。
備課一定要在掌握學情,在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語言認知學習規律和已有學習準備的基礎上有效分析教材教學目標、內容和結構。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承載體,也是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文本依據。小學新課程階段的英語教學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在這個教學目的的指引下,教師在備課時要具體結合各章節的具體教學目標,研究教材和有關教學參考書和資料,明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將教學內容及其編排結構形成一個合理的系統。
(二) 有效課堂教學的建構
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備課成果的實踐環節,因此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建構是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的必經之路,將各種教學策略有機結合起來,具有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課堂教學緊緊圍繞明確系統的教學目標,同時保證內容正確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熟悉和掌握明確的教學目標后,課堂教學必須緊密圍繞這一個目標進行。特別是因為小學英語教學的每個單元是需要多個課時完成的,因此不僅每節課的教學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使之能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環節中落實,每個課時之間的教學目標也應該前后銜接遞進,最終通過實現每一課時的分目標,實現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課堂教學圍繞明確的教學目標的過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實現向更高水平跨越的過程。
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和其他所有學段的學生相比,更加服從教師的權威,而大多數學生接觸小學英語學習內容時并不像語文或者數學學習那樣在進入系統的學校教育之前已經有一定的積累,因此,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設計同時要保證內容正確。
2. 教學方法適當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實現有效課堂教學,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到教學的具體目的與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本身的素養條件甚至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在建構小學英語有效教學課堂的過程中選擇教學方法要樹立完整的觀點,善于綜合地、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結合小學階段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小學英語教學更傾向于采取以語言傳遞信息、直觀感知和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信息的教學方法。英語學習過程的語言傳遞作用顯得極為重要,對于新的英語語言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必須要向學生進行有效講授方能使學生掌握。但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角色,不可在課堂教學全程只使用使用這一種教學方法,特別是對小學階段注意力水平發展有限的兒童來說,這種學習方法下的學習效率是低下的。
(2) 直觀感知的教學方法。在英語教學中將知識的傳授以方便學生直觀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仍然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圖表、圖片、道具模型、電影、課件等視覺方法作為輔助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與學生學習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方便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獲得相關英語概念和知識點的感性認知。
(3)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以欣賞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學生通過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們的情性,培養他們爭取的態度、興趣、理想和審美能力的方法。這種有關美的感受,能在學生的內心留下更深刻的記憶,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顯然是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
3. 課堂教學環節組織得當,教學積極性高
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環節應該緊密圍繞任務進行,設置的任務要逐漸由易到難,由淺及深,由知識到能力到價值觀,一步一步將學生注意力引領到教學目標上,實現學生的英語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必然地,假如小學英語課堂是組織得當的,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教授自信心水平都會提高,這樣就形成了教與學的良性循環,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教與學的辯證統一。
(三) 有效課后教學的設計
課后教學是設計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布置、檢查課外作業,課外輔導兩項內容。教師在進行有效備課和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尊重和理解個體差異,實現課后教學的有效設計,對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整體設計也具有十分顯著而重要的意義。
1. 布置有效合理的課外作業,及時進行反饋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對英語學習的鞏固、發展和深化,是促使學生在課外繼續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合理布置課外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和有效建構自身英語知識經驗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在布置課外作業的時候首先要準確把握課外作業的難度和深度,作業數量不宜過多;其次,課外作業內容應與教科書、課堂教學以及生活實踐有緊密的邏輯聯系;再次,布置課外作業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智能發展水平和優勢智能領域的差異;最后,要對課外作業進行及時有效準確的反饋并且幫助克服不足與缺陷。
2.適當必要的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對班級授課制的必要補充,適當必要的課外輔導目的在于因材施教,在于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和主動者。課外輔導和班級授課是相輔相成的,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必要的適當的課外輔導能使班級整體的學習效果最大化,從而使有效教學的設計效果也最為顯著。
(四) 學業成績的科學評定
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是設計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診斷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師教學效果、調控教學的重要手段,學業成績科學評定既體現在對師生教學成果的評定中,又體現在對師生教學過程的評定中。
評價過程要充分體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以實現評價效果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學生的優勢智能領域,尊重差異。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觀察、利用說、唱、玩、演、讀、視和聽的方式來對學生學習進行有效評價。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重新看待評價本身的功能,教師要把評價看成是診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工具并且這種工具的使用應該貫穿于小學英語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對英語成績的科學評定能夠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科學看待這種評價結果并且加上真摯的鼓勵也有助于學生正視自己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為下一輪的有效學習的設計做好了有益的心理上的準備。
三、總結與思考
小學英語教學既具有教學的共性,也有其學科的特殊性。圍繞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具體的環節是設計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有效途徑。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設計是一個長期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需要更多的一線教師和教育理論研究者去探索和思辨,以幫助克服現實教育中小學英語教學陷入的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下的困境。
關鍵詞: 導生制 專業課教學 運用 個性差異
為了使職校生能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我們有必要進行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在專業課教學中運用“導生制”,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較快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導生制是十八世紀末英國的倍爾和蘭喀斯特創造的一種互教制度,故又稱“倍爾―蘭喀斯制”。這種學制的特點是學生多、效益高、學生學習興趣大,一名教師在導生的幫助下,可教幾十甚至百余名學生,非常適合傳授具有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科教學。
目前,在職業學校中,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那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如何挖掘和發展優秀的學生?如何幫助后進生,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專業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和學生的個別差異,我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結合課堂教學和生產實習,實行了導生制。實踐證明,采用導生制是提高專業課教學質量的好辦法。
一、導生的選拔和培養
導生作為專業課學習的骨干,起著帶頭作用。導生選拔的好壞,是運用導生制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從開始就要有計劃有目的地了解授課班級學生的思想狀況、個性特點、知識基礎等,通過各種途徑,觀察分析學生,弄清哪些學生基礎好、能力強,哪些學生學習成績差,原因何在?通過摸底,每班選拔3―4名學習好、樂于助人、責任心強的學生為導生,隨著教學的進展,還可以逐步了解和發現學習上有潛力的優秀學生,不斷充實導生的力量。
確定導生后,教師應及時對導生提出要求,使其明確目的和任務,并且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個別輔助這兩條主要途徑,進行重點培養。同時,教師還應向導生明確提出,不但要率先掌握好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能,而且能融會貫通,注意學會老師講授知識的思路和方法。如怎樣教學生掌握動手操作的正確姿勢,怎樣正確使用專業術語,等等。另外,教師還要為導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如在《機械基礎》和《工程力學》的教學中,根據大綱和教材內容,每次課上布置作業,除全體學生必做題外,還應針對性地留有一部分習題,要求導生必做,充實所學的內容。另外,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定期給導生講課,給予個別指導,拓展學生的視野,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導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正如贊可夫所說:“教給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這樣,成為導生的學生變得更為主動、自覺,以便勝任導生工作。
二、導生的教學活動方式
運用導生制教學的主體仍是學生,學生作用發揮得好壞,仍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導生的主要任務,一是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知識水平;二是幫助后進生,使其在學習上不掉隊。在具體實行時,教師可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每5―10人一組,給導生分配1―2名幫扶對象。同時,經常與導生取得聯系后,一起分析后進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措施,確保導生制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1.利用導生發揮幫教作用
對于課堂教學,教師一般只是講清基本內容和要領,主要創設一種情境,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歸納。例如,在《機械制圖》教學中,在講授直線段的投影時,對于投影面的平行線,教師在講解時,可先只講解正平線,其他兩種情況讓學生討論,然后讓導生上黑板板演,經過類比、分析,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投影特點和投影特性。
2.利用導生在作業和實習中發揮助手作用
作業和實習在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完成作業是學生從理論學習到應用的一個實踐過程,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是否掌握,在作業和實習中就能體現出來。例如:在鉗工技能教學中,對全班學生的實習作業,教師不可能有精力每次去測量評分。為解決這個問題,可讓導生去檢查、指導,并統計成績,教師只是巡回檢查。對技能訓練和作業中的共性問題,指定導生講解,教師只作一些補充。這樣既可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以鞏固和消化,又可培養學生的負責精神和嚴謹作風。
3.利用導生搞好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教學工作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在課外輔導中,由導生負責解答和幫教,對學生中的共性問題集中講解,多數時間對后進生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只著重負責檢查巡視和指導導生。例如,在《工程力學》教學中,在講解物體受力分析和受力圖時,講課后,我對于某些學生不能正確分清約束的類型,進行物體的受力分析和畫受力圖,先由導生進行集體輔導,講清約束的類型和約束反力的畫法,再對個別學生進行單獨輔導。最后我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能夠掌握受力圖的畫法。
三、導生的考核與評估
在導生制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還是做好經常性的檢查、考核和評比工作,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
首先,教師除對全體學生進行評定和考核外,還應利用導生在課余時間,根據教師提供的考核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考核,也可親自參加評定。考核與評估工作要把學生的學習狀況和三好生的評定及將來的就業等聯系起來,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作業質量、考試成績等,給予及時評價,從而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其次,對導生的考核,除平時的考核外,還應適當采取競賽和鼓勵的方法,既檢查他們的學習成果,又促使他們不斷進取。另外,對于導生不能搞終身制,對那些不稱職的導生,一定要換掉,把那些學習成績趕上來又樂于助人的學生選拔為導生。
四、幾點體會
1.在運用“導生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導生的選拔與培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