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肺復蘇術操作流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混合教學;思政;心肺復蘇術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1]。近年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融合思政元素,提倡護理人員的“仁心教育”與“愛國情懷”相融合,強化“立德樹人”總體理念,傳承仁醫基因,夯實護理人員的人文修養與職業精神,進一步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本文研究以我院年度崗位任職教學活動為契機,嘗試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立足人體解剖學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實現了技能傳承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極大地提高臨床護理技能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21年12月選取我院120名護士作為年度崗位任職教學的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名護士,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模式模式,觀察組采用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心肺復蘇術”為例,遴選的護理人員均從事臨床護理操作5年以上,都具有一定教學研究能力與臨床操作能力,兩組護理人員年齡、性別構成比、護理能級、各項考核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訓方法
1.2.1對照組根據各護理科室工作性質不同,60名護士對于掌握心肺復蘇操作技能參差不齊。指導教師對60名護士采用“理論授課+示范研討”的常規授課模式,步驟分別是:①理論授課,指導教師從心臟驟停的原因開始,講解心臟位置與毗鄰、呼吸系統、臨床操作要點等,按照心肺復蘇術章節基本要求進行授課,課上鼓勵指導教師與護士們進行雙向教學互動,加強她們對授課重點、難點的理解,為臨床實操教學應用打下基礎。②示范研討:指導教師在完成心肺復蘇操作流程的講解示范后,開展多人員分組練習,強化從實踐中完成對患者的傷情評估、臨床診斷和搶救措施的理解,避免操作程序顛倒、遺漏操作項目等問題發生。在課堂研討中,指導教師將研討方向引入評估患者狀態、按壓姿勢與節奏、有效指標判斷以及注意事項等,讓護士們各抒己見、積極發言,最后對研討中有矛盾、有爭議的問題,教師進行詳細地答疑解惑。1.2.2觀察組觀察組采用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課前線上預習:在線上教學中,護士們選擇“電腦端—手機端”盛京護理網絡平臺和區域協同護理信息化網絡平臺,觀看盛京醫院志愿團隊在抗擊疫情援鄂、玉樹地震救援、火災爆炸救助等多個重大公共衛生及突發事件中的擔當與奉獻精神,使護士們深感提高急救能力的重要意義,更加激勵護士們積極地學習心肺復蘇術的微課教程。在網上微課學習中,使護士們初步掌握心肺復蘇術的解剖學知識、維持血液循環原理等難點,了解心臟驟停判斷、臨床搶救要點以及進一步生命支持等內容,與之前思政元素相融合,使護理人員深刻領悟到責任使命、生命意義,對提高她們臨床鉆研精神與綜合素養有極大幫助,每個短視頻時間控制在5~10min,總體預習時間一般為30~60min,在減輕護理人員負擔的同時,提高臨床急救教學的針對性[2]。第2階段課中理論授課:在理論授課過程中,指導教師朝著極力培養護士們具備科學素養的方向邁進,指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為護士們構建多副心肺復蘇術知識結構圖,從思維導圖中了解呼吸系統解剖結構與心臟位置與毗鄰區、掌握呼吸系統與心肺復蘇之間關聯、心臟血液供應流程、每項搶救操作對患者恢復蘇醒的影響。以“心肺復蘇術操作”為例,以評估環境、評估意識、按壓術實施、人工通氣等為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系統結構,每個關鍵詞簡要說明操作要點、標準、注意事項等,并且向四周末端散射不定數量的分支,逐步構建心肺復蘇術知識體系的網狀結構[3];要求每個分支與解剖知識相關聯,使護理人員從內涵中理解心肺復蘇術與呼吸系統、心臟器官的解剖知識之間關系,從而完成護理解剖學原理性知識的內化與聯系,使護士們更加清晰實施胸部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電除顫等操作后人體生命體征的變化,每個授課環節都體現出教師兢兢業業、嚴謹求實的工作狀態,為下一階段臨床實操教學應用打下基礎。第3階段課中示范教學:指導教師利用人體心肺復蘇模型和氣管插管模型演示氣管插管、口腔清理、氣管管理、胸外按壓、人工通氣等基本操作技能,參訓護士結合解剖學理論與現場示范操作辯證統一地理解各種標準、操作、規范、姿勢、力度等,掌握不同患者、不同搶救時機進行不同的心肺復蘇術操作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現場示范結束后,指導教師在了解護士們學情的基礎上,將參訓護士進行不均勻地分組操作,從個人、雙人、多人在人體模型上操作,鍛煉護士們在搶救中角色分配與協作,遞進式地鞏固個人操作技能。在與指導老師互動交流中,教師必須及時、耐心、全面地答疑解惑,并且列舉誤失搶救時機的事故案例,引導護士們反思生命的意義,培養護理人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對激發她們學習動機有重要作用[4]。第4階段課后成果固化:該階段指導教師將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心肺復蘇術疑難解析,督促各小組將總結內容不斷完善《急救護理實操手冊》,向臨床實踐應用中擴展,實現成果固化。
1.3評價方法
對120名參訓護士進行理論與實操考核,理論、實操考核滿分設定100分,理論考核以相關論述題為主,重點考核護士們對護理解剖學原理性知識內化問題,準確反映護士們掌握知識的程度;實操考核成績以準確辨認標本部位、畫出心肺復蘇術相關部位、完成人工搶救操作給予賦分。在自主學習能力測評中,采用Williamson自主學習量表(SRSSDL),對兩組護士進行自主學習能力測評。此量表包括學習意識、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學習評價以及人際交流5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12個條目,共計6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總分范圍為60~300分,得分越高說明自主學習能力越強。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此次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并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士各項考核比較觀察組護士各項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的成績(P<0.05)(表1)。2.2兩組護士對教學效果評價觀察組護士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2)。
3討論
在年度崗位任職教學活動中,重在短時間內提升參訓護士臨床核心技能,面對重新梳理心肺復蘇術知識點以及掌握急救操作與人體相關部位存在錯綜復雜的關聯,如何提高她們的熟練程度?這與參訓護士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豐富的人文素養、高尚的擔當精神息息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士的理論與實操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士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也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活動適應于具有豐富紅色文化的醫療機構,通過將盛京醫護團隊無私奉獻精神滲透到教學過程,使護士們深感此次心肺復蘇術的學習意義重大,提高了參訓護士新時代的責任感、使命感,有效激發護理人員學習動力與鉆研精神,推動她們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讓枯燥的護理解剖知識變得有溫度、有情懷,高效地完成各種學習與考核任務[5]。近年來,盛京醫院積極推動思政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培養一批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的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在教學過程中,他們能夠認真統籌規劃教學時間和進度,耐心地培養護理人員自主鉆研以及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這樣使參訓護士從指導教師“師德育人”“嚴謹求實”中感悟到“醫德仁術”的重要意義,有助于提升參訓護士的責任擔當、臨床技能以及人文素養,該教學模式值得推廣[6]。但是現階段各大型醫療機構都存在著工學矛盾,教學實施過程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還需要指導教師在思政教學設計繼續探索如何持續激勵護士們學習積極性、有效性,切實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與鉆研精神,使其教學模式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邱鑠,王世芳.課程思政融入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J].解剖學研究,2021,43(4):390?392.
[2]許鳳燕,劉寶全,曹博等.課程思政融入人體解剖學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22,42(1):6?10.
[3]徐丹,鄭韜,陳能杰等.微課結合思維導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護理解剖學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21,41(4):350?351.
[4]張雁儒,先德海.課程思政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解剖學雜志,2020,43(4):369?371.
[5]王磊,李文昕,崔鑫.將思政元素融入系統解剖學教學的探討[J].解剖學研究,2021,43(6):643?645.
【關鍵詞】護士長;心臟驟停; 心肺復蘇; 操作訓練; 考試; 干預措施
心跳呼吸驟停是臨床上最危急的情況,心肺復蘇術(Cardio 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就是對心跳呼吸驟停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護士常在第一時間發現患者需要急救,如能早期判斷病情,及時進行規范、有效的復蘇措施,能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但是,近來國內外文獻報道,醫院醫護人員CPR技術水平測試結果令人失望[1]。長期以來,心肺復蘇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在專業醫療護理的實踐中,許多醫務人員認為CPR內容簡單而不重視重復訓練,操作步驟和手法逐漸有所淡忘,以致碰到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時倉促上陣,不能為患者提供規范有效的復蘇措施。心肺復蘇術作為護理人員必需掌握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應是護理技術操作培訓的重點,而護士長作為護理單元的學科帶頭人,掌握規范的心肺復蘇術,更有重要意義。為提高我院護士長CPR復蘇水平,推動全院護理急救成功率的提高,2010年1月,我們利用3 d時間,對全院85名正、副護士長進行了心肺復蘇術操作及相關理論考試。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考試對象 我院85名正、副職護士長;其中37個臨床科室護士長80名,年齡28~45歲,平均35歲;門診醫技護士長5名;年齡46~48歲,平均47歲。
1.2 考試方法 考核標準:護理技術操作小組根據《2005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簡稱新指南)CPR操作流程制定考核標準;100分制,逐個過關,成績85分以上為及格;單人成人心肺復蘇,器材為上海產KAR/CPR400高級自動電腦心肺復蘇模擬人。
2 結果
2.1 考試成績 81人成績及格,合格率95%。
2.2 考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確定環境安全方面:未評估急救“危險現場與障礙”的有8人,占9.4%;②評估患者意識方面:頸動脈定位部位不準確8人,占9.4%;觸摸頸動脈時間≤3 s或≥10 s 20人,占23.5%;③人工呼吸方面:清理呼吸道不徹底,只擦嘴角,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10人,占11.8%;開通氣道手法不正確、頭后仰不夠8人,占9.4%;檢查呼吸時頭距離患者口鼻過遠,未用眼看、耳聽、面感綜合判斷,或判斷時間僅為2~3 s或超過10 s的18人,占21.2%;吹氣不足20人,占23.5%;吹氣時保持氣道暢通手法不正確(未用右手食、中、環指抬起下頜,拇指向下按壓下頜骨性部分)25人,占29.4%;胸廓未見起伏8人,占9.4%;吹氣后未立即放松鼻孔9人,占10.5%;④人工循環方面:按壓部位定位手法不正確19人,占22.4%;按壓部位不正確12人,占14.1%;按壓姿勢不正確,未用掌根、手指未互握上翹或肘關節不直16人,占18.8%;按壓頻率過快或過慢16人,占18.8%;按壓幅度過深或過淺18人,占21.2%;相關理論知識掌握差2人,占2.3%。
3 干預措施
3.1 集中培訓與個別指導相結合。護理技術操作小組成員將2005年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與《2000版的心肺復蘇指南》(以下簡稱舊指南)進行比較,找出并分析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我院原有的成人單人法CPR-BLS操作考核評分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出新評分標準,同時,針對護士長的特點改進并制訂了新的CPR-BLS培訓考核模式,集中對護士長進行培訓,并一對一指導,遇到疑難之處護士長與操作小組成員溝通交流,指導答疑。最后操作小組匯集所有培訓人員提出的問題,最后組織1次集中培訓,就一些共性的問題以及要點、難點進行講解,最后集中考核,考試過程中,監考者對存在的細節問題、操作手法不到位等現象,也給予現場指導,增強了培訓效果。
3.2 理論培訓與操作訓練相結合。改變以往操作只培訓操作步驟的方法,先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培訓,掌握每個操作步驟的目的、意義,加深理解,對實際操作起到指導作用。如吹氣時平靜吸氣而不是深吸氣的理論依據、心臟按壓時按壓與放松時間比為何是1:1、按壓時用掌根的理由、按壓頻率過快或過慢對復蘇效果的影響等,利用多媒體的形式,進行祥細的講解,改變了過去護理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用理論指導操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細節手法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心肺復蘇的操作,在真人身上練習不合適,造成了護士操作時表演的心理,比如在頸動脈定位時理論掌握好,但操作時位置卻不正確,觸摸時間過短;在判斷呼吸時,對于“耳聽、面感、眼看”不能真正體會,只是按步驟操作;甚至在吹氣時右手沒有起到開通患者氣道的作用,只是扶住患者下頜處;按壓部位的定位,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中由于理解不同,不能真正理解“劍突上兩橫指”的意思,有19人定位手法不正確,致使按壓部位錯誤,我們理解,在定位時,右手中指、食指并攏,用中指尺側指腹順肋弓向上到雙側肋弓交界處后,手掌向下翻轉,右手中指、食指正好定位于劍突上兩橫指,此時,左手掌根置于右手食指以上胸骨處;考試過程中還發現,有16人按壓手法不正確,未用掌根按壓,左手掌貼近患者胸壁,壓力不均,影響復蘇效果;尤其是按壓幅度,如果不使用模擬人練習,很難掌握幅度。考試中發現,4個成績不及格的護士長,都是在練習時,未使用模擬人,只使用枕頭替代或憑空想象操作步驟;模擬人是按照2005國際復蘇指南進行設計的標準的人工呼吸的潮氣量和心臟按壓的頻率及深度。比如:在模擬人上進行人工呼吸和憑空練習時的肺活量大小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模擬人上進行心臟按壓和憑空練習時的按壓力度也是很不同的。只有達到了標準的潮氣量和心臟按壓的頻率及深度,模擬人才會給予語音及綠燈提示有效;心肺復蘇是操作性很強的技術,在培訓和練習時一定要注重操作手法,結合臨床實用性,才能真正達到規范培訓的目的。
3.4 更新知識與定期考核相結合。我國職業醫護人員雖然大多數已接受過CPR知識的教育,但對參加CPR的醫護人員缺乏相應的醫學繼續教育和重復技能培訓及定期考核的機制,使許多醫務人員淡忘了心臟復蘇技術。沈洪[2]建議,對CPR應保持重復培訓,間隔為3~6個月,這樣可以延緩遺忘,且可在培訓后的一年內不會出現技能的遺忘。我們護理部制定的培訓計劃是護士長、主管護師、護師、護士分別在每年的第一~四季度過關考核,并在每次考核前集中培訓,保證培訓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本次培訓重點講解了新指南的5個主要改變:①提供高素質CPR;②將胸外心臟按壓與吹氣的比例調整為30∶2;③人工吹氣時要確保胸部升起并維持1 s;④除顫每次只做1次,除顫后應立即施行CPR 2 min再檢查脈搏;⑤兒童可使用半自動除顫機(AED)[3]。而BLS仍是新指南中最關注的重點[3]。
3.5 提高護士長對心肺復蘇的重視程度有研究表明,護理人員目擊心跳、呼吸驟停患者幾率往往超過其他醫務人員[1],復蘇的時效性,4 min內搶救成功率為50%,每延遲1 min,復蘇成功率會降低10%~20%。所以護理人員更應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技術。要求判斷果斷、部位準確、動作敏捷,真正做到爭分奪秒,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進一步提高其生存質量[4]。故應認真對待護理人員操作訓練,熟練掌握動作要領,注意操作細節,以正確靈活地運用于患者的搶救,提高搶救成功率。護士長作為護理單元帶頭人,只有從思想上重視,才能認真去指導、督促護士進行訓練。只有護士長熟練掌握CPR這一基本技術,在發現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時,才能帶領護士更好地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規范的心肺復蘇,為搶救患者贏得更多時間。
參考文獻
[1] 齊衛東,房兆國,汪翼.影響護理人員心肺復蘇成功率的分析研究.中國護理管理,2009,15(10):20-22.
[2] 沈洪.解讀2005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訂原則.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5,17(3):136.
【關鍵詞】微格教學法;心肺復蘇;實習護生
微格教學形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運動。此教學方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利用攝錄像設備實錄受訓者的教學行為并分析評價,以期在短期內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后來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種微格教學方法[1]為提高老師的帶教技能和護生的CPR學習及操作能力,我科于2012年采取“微格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2年7月一2013年2月我科共接收實習護生96名,均受過普通高中教育,其中男生5名,女生91名。平均年齡19.5歲。將96名實習護生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48名和對照組48名。二者年齡,學歷,學習課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按照傳統教學實施培訓方法,采取培訓者示范后,由受訓者進行練習。最后對照2010 CPR操作指南流程考核。總課時與觀察組相同;觀察組使用微格教學法進行2010CPR操作指南流程考核標準的培訓。兩組人員均應用綜合模擬人進行技能考核,標準一致,同時調查對教學滿意度。
1.2 CPR教學中的微格教學方法
1.2.1備課 建立CPR操作流程考核標準表考核標準表為100分制,分為8項:(1)素質要求10分;(2)判斷意識和呼吸10分;(3)呼救,置患者于正確10分;(4)正確檢查血液循環,確定患者心跳停止10分;(5)正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20分;(6)暢通呼吸道10分;(7)人工呼吸方法正確10分;(8)每分鐘心跳按壓和人工呼吸按30:2的比例完成5個循環20分。
1.2.2微格教學實踐 帶教前帶教老師預先播放2010指南CPR操作規范流程光盤給護生。帶教者與受訓者一起邊看邊分析,帶教老師在綜合模擬人體上進行CPR技能示范操作,并邊示范邊講解,使護士有具體的感性認識[2]。
1.2.3實習護生自己操作演練,并進行現場錄象。
1.2.4 反饋和評價播放錄象。同時按照2010CPR指南操作流程考核標準評分細則評分,讓護士在錄像中對照細則自我分析,指導教師和學員一起討論評議。
2 結果:
3 討論
3.1 微格教學中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造了逼真的教學場景,給實習護生提供了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了護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實習護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我們臨床帶教科室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3.2 通過施行“微格教學”法,將復雜的臨床教學過程作科學的細分, 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逐項對教學技能提出運用要求和訓練目標,使臨床帶教老師受到嚴格而系統的訓練。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豐富自身理論知識水平,改變自身教學方法及技巧,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質量。
3.3 采用了“微格教學”法進行的護理教學,教學老師通過視頻的回放,及時發現了教學中的流程、用語、方法、教案等不規范的環節,制定了整改措施,同時團隊中的其他人員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整改建議,經過不斷的修改以及反復的實踐,教學的規范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3.4 “微格教學” 的教學設計原理是將日常復雜的課堂教學進行分解和簡化、微格教學訓練中不但學生的技能得到提高, 教師在不斷的演練―修改―優化的過程中也得到鍛煉, 使帶教更具規范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元化培訓;整形外科;急診;技能考核
人類對美的追求是社會進步的象征,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提高,在急診就診的面部外傷患者絕大多數都要求行整形外科治療,以避免日后影響患者容貌和生活質量[1]。整形外科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面部淺表外傷的處理,更被面部外傷患者認為是首選的治療手段。但對于車禍、嚴重創傷引起的外傷患者,除面部有創傷外,更多患者還可能存在其他組織臟器的損傷,這就要求整形外科急診醫護人員有嫻熟的應急、急救技能和急重癥處理知識[2],來應變、處理隨時存在的緊急情況,保證患者的安全。因此,對整形外科急診醫護人員施行科學、有效的急診專科技能培訓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采用多元化培訓方法,對12名急診護師進行急診技能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參加急診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多元化專科培訓的護師12名,均為女性,設為多元化培訓組。其中,低年資(工作4年以下,含輪轉)者4名,中年資(工作4~10年)者4名,高年資(工作10年以上)者4名。學歷:高學歷(本科及以上)者7名,低學歷(大專)者5名。另選取本院急診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按傳統培訓法進行專科培訓的護師10名,也均為女性,設為傳統培訓組。其中,低年資者3名,中年資者3名,高年資者4名。學歷:高學歷者6名,低學歷者4名。兩組研究對象在工作資歷、學歷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訓內容除顫儀的使用,心電圖機的使用,心電監護儀的使用,簡易呼吸器的使用,氧氣罐(枕)的使用,以及CPR技術、吸氧技術、吸痰技術的應用,每周培訓1項操作,共8項培訓內容。1.2.2多元化培訓法多元化培訓方法包括:(1)講授互動練習法。培訓老師(科室教學組長,通過護理部理論操作考核、選舉產生)采用現場互動的教學方式,通過聽、看、練及每一步與老師的答疑及矯正互動中,明確要求,矯正練習到熟練掌握[3]。(2)教學視頻指導練習法。通過邊看、邊做、及老師現場指導,促使其掌握技能。教學視頻由醫院護理部、教學委員會針對整形外科常用技術操作,由科室組織固定人員根據操作考核標準練習后錄制,護理部、教學委員會及所有教學組長審閱、修改后通過,作為醫院操作模板供練習使用。(3)圖片自我指導練習法[3]。通過看圖、練習及與老師的矯正中掌握技能(心肺復蘇術可采用此方法)。圖片采用醫院教學委員會心肺復蘇培訓PPT上總結圖片為準。圖片包括判斷意識、判斷呼吸、判斷頸動脈搏動、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觀察病情、安置患者的各種細節,供其學習。(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運用臨床案例,訓練其在真實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維,引導其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假設、質疑、推理、反思討論,探究客觀事實,挖掘其潛在的智慧和能力[4],進而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針對急診特殊案例,進行小組討論,通過情境再現讓每一位培訓人員主動參與其中進行分析總結。(5)情景模擬法。指創設教學內容所需要的接近實際工作或生活的場景,讓其在這種場景中分別擔任不同角色,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分析,并做最后總結的一種虛擬實踐性培訓方法[5]。此方法用于應急搶救的操練。1.2.3傳統培訓法在主管護師的領導下,根據急診科護師專科工作年限,分別對高年資、中年資、低年資護師安排一位臨床指導老師,負責管理和培訓,每3個月反饋培訓的效果和需求,并不斷完善培訓計劃。1.2.4考核標準與方法(1)考核標準:心電監護儀、簡易呼吸器及氧氣罐吸氧的使用操作,以及吸氧技術、吸痰技術、CPR技術的應用水平,共6項操作根據護理部下發的整形外科常用操作考核標準進行考核;除顫儀及心電圖機的使用操作標準,由主管護師及教學組長根據使用步驟制定。(2)考核方法:急診常規操作培訓后,由主管護師及教學組長抽考2~3名護師實際掌握程度,每周1次。(3)急診應急模擬演練:制定緊急事件及急診應急搶救情境,綜合考核急診護師應急反應力,急診技能掌握程度,每3個月演練1次。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珋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培訓前抽查發現,除顫儀的掌握程度為40%,心電圖機的掌握程度為50%,CPR技術及簡易呼吸器使用的掌握程度為60%。多元化培訓后,對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除顫儀、氧氣罐(枕)的操作熟練掌握程度達到98%,吸痰技術、吸氧技術、CPR技術、簡易呼吸器考核平均95分,取得了滿意效果。與傳統培訓法考核成績(平均80分)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診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主要包括:(1)整形外科急診常用設備使用技能欠缺。整形外科專科性強,急診收治患者大多為單一體表損傷患者,創傷輕,嚴重復合傷患者一經篩查后,即轉到綜合性醫院進行救治,需要急救處理的患者例數少,故急診常用搶救設備如除顫儀、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吸痰、吸氧設備使用少。(2)缺乏主動動手練習的次數。整形外科急診出現緊急搶救的患者例數少,急診護師對相關技能重視不夠,練習少。(3)缺乏急診技能培訓、定期考核制度。科室內無系統的培訓及考核計劃。(4)培訓方法單一。急診護師培訓主要參加醫院統一培訓,有關急救設備及技能培訓少,科室內培訓主要由教學老師講授培訓為主,護師主動學習欠缺。多元化培訓方法為急診護師提供了多角度的學習方法,開拓了視野,提高了對急診技能知識的認知度和掌握程度。講授互動聯系法和視頻指導聯系法的相互運用,提高了急診護師對操作流程、步驟的掌握程度,急診護師在進行培訓中,先由教學組長進行講授,直觀了解操作的步驟、方法;再通過視頻對操作的步驟及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模仿、練習;練習后再結合視頻進行糾正,達到連貫流暢的掌握視頻。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提高了護師對未發生的應急情景的處理意識,通過對特殊緊急案例進行分析及情境再現,利于護師主動參與討論,總結經驗。培訓考核中,組織有計劃的急診應急模擬演練,設置急救情景如心臟驟停、藥物引起過敏性休克、使護師身臨其境,同時在情景教學的基礎上設置缺陷,可以使護師進一步地認識到訓練中的關鍵點和注意事項,達到“練中記、記中用、記得牢”的效果[6],同時,通過對關鍵點和注意事項的關注和認識,反思操作中的失誤,幫助護師理解知識,獲取技能。多元化培訓考核方案使急診護師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學習,開拓了護師學習的視角,使學習方法不再單一,易于被護師接受。同時,多元化培訓考核方案有利于培養和激發護師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復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所學技能進一步鞏固加深的同時,還能給護師提供更好的學習角度,增加護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7]。歐洲復蘇委員會(EuropeanResuscitationCouncil,ERC)建議定期加強醫務人員的技能培訓、練習與考核,并注重培訓方法的科學性以促進其技能保持。多元化培訓考核方案的制定,提高了急診隊伍的應急水平。通過執行培訓考核方案,有計劃的不斷強化進行培訓,可使護師形成一定的學習規律,增加其培訓依從性,同時定期有計劃的考核,提高了整形外科急診護師對急診技能的掌握程度,使整體急診隊伍應急搶救能力得到提高。綜上所述,多元化培訓方法拓寬了臨床護師學習的視野,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了學習模式,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提高了其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胡亞蘭,胡亞欣,尋麗彬,等.應用整形外科技術治療急診面部外傷[J].臨床軍醫雜志,2007,35(4):635-636.
[2]趙明光,郭學軍,宋振全,等.信息化多學科協作模式救治嚴重顱頜面傷臨床分析[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2014,2(4):234-236.
[3]姜金霞,彭幼清,馬素芳,等.護師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方法及復訓時間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9):862-864.
[4]豐萍,王紅紅,鄒葉青,等.護理案例論壇對培養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19-22.
[5]張怡,樊雅靜,黃凌.情景模擬法在產科低年資護師急救能力培訓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10,10(6):82-83.
[6]邸,任晉宏,魏亞培.情景教學法配合缺陷設置在護生心肺復蘇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5(30):2814-2815.
護理人員的工作大部分是通過護理技術操作來體現,護理人員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能是確保護理服務質量的前提。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賦予了護理新的內涵,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融入護理操作和護理工作中。自開展全國衛生系統護士崗位技能訓練和競賽活動后,2008年我院改變了技術操作考核方式,對常用的13項技術操作每月抽考2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問題。
1考核方法和步驟
1.1考核項目氧氣吸入技術、口腔護理技術、靜脈采血技術、經口鼻吸痰技術、徒手心肺復蘇術、鼻飼技術、無菌技術及手衛生、導尿技術、靜脈輸液技術、靜脈輸血技術、大量不保留灌腸技術、霧化吸入技術、經氣管切開吸痰技術。
1.2考核標準13項技術考核標準均由儀容儀表;評估、解釋、指導;操作要點;用物終末處置;理論提問五部分組成。
1.3考核方法年初護理部制訂全年護理技術操作考核安排,下發科室。護理部在考核前一天指定科室被考核人員,每月每科抽考一人,保證人人抽考到。每月指定兩項技術操作,被考核人員隨機抽考一項。為確保考評尺度一致性,護理部安排經過培訓過的2名護士長負責每月的技術操作考核。對考核不合格者,下月補考該項操作,保證考核成績合格率100%。
2結果
2008年共考核169人次,從五個方面對被考核者的操作進行了評分,存在的共性問題見表1。表1存在的共性問題
3討論
3.1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重視不夠醫院是各種患者群集治療的場所,也是病原體棲息和感染者集中的地方[1]。醫院感染是現代醫學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不僅因其會為醫院、患者帶來嚴重的后果,更因為其形成原因較多,預后比較困難,而引起大家的特別關注[2]。從結果顯示,我院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重視不夠,手衛生落實不到位,醫療垃圾分類不合理。在手衛生落實不到位的111人次中,洗手不規范53人次,占48%,操作中從污到潔手未消毒90人次,占81%。說明我院在醫院感染控制方面,有較大的管理改進空間。造成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重視不夠的原因如下:(1)醫院感染知識培訓不到位;(2)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認知較差,概念不清;(3)臨床一線護理人員配置不足,工作量大,使得手衛生的遵從性不高。
3.2護理技術操作中對患者評估、解釋、指導不到位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人文關懷融入護理技術操作中,操作前的評估、解釋、操作中的指導、操作后的告知越來越被重視。從結果顯示,我院在護理技術操作中與患者的溝通有待加強。護理技術操作中對患者評估、解釋、指導不到位的原因:(1)護士不知如何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解釋、指導,缺乏與患者溝通的技巧;(2)我院床位與臨床護士之比1∶0.36,臨床一線護理人員配置不足,工作量大,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時間減少,也造成對患者評估、解釋、指導不到位;(3)護士基礎知識和專科知識掌握不全,特別是低年資護士。
4對策
4.1轉變觀念,提高遵從性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做到人人重視,增加醫院感染知識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開展醫院感染知識的全員培訓,培養護理人員的醫院感染的認知能力。同醫院感染管理科協作,加大考核、監管力度。在感染控制中,做好護理人員的手衛生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規范操作行為,在保護患者免受感染的同時,做好自身防護工作,提高其遵從性。新晨
4.2合理安排護理工作流程在不違反操作原則和保證護理安全的基礎上,科學的、合理的、簡化的安排護理工作流程和操作流程,減少手污染以及經手傳播的機會,控制醫院感染。同時還可縮短操作時間,增加與患者溝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