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鄧稼先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果有人問我,我最崇拜的人是誰?那么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說,鄧稼先。估計,很多人甚至連鄧稼先的名字都沒有聽過,也見多不怪了,畢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崇拜一些明星啊,什么楊冪啊,李易峰啊,趙麗穎,鹿晗啊……等等的層出不窮。可是鄧稼先粉絲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鄧稼先為我們國家,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了多大的便利吧?我們的心里啊,都裝滿了自己喜歡的明星,和自己的生活,卻從不關心我們如今美好的生活到底是誰帶來的呢?好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鄧稼先吧,他只活了62年,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大家知道我們的核子彈什么的威懾力武器,都是誰發明的嗎?是了,就是他。大家想想把,在他們那個時代,想要造出核武器報銷社會是多么的困難啊?其中的艱辛難以想象,最最重要的是,相信大家都知道像這種核武器啊,什么的肯定都是有輻射的吧?沒錯,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鄧稼先早年身體健康的一個人,卻只活了62年?就是受到了輻射,在那個科技凋零的時代,別說是大毛病了,就是感冒闌尾炎甚至都能讓我們十分重視,也不得不重視。
大家也都知道吧,被輻射照久了,那么也就離癌不遠了。我們現在的人,都害怕癌這個東西,如今科學技術醫術都那么發達了,可是對于癌這個東西還總是唯恐避之不及,很多癌到現在都沒有治好,更多的癌想要治好只能靠運氣了。更別提以前的那個時代了,科技落后醫術凋零。可是鄧稼先正是因為日日夜夜都在核武器的面前,日積月累,得癌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是了,他最后得癌而死,終于他的偉大發明也被公諸于世,可他自己卻看不到那光輝的場面了,與世隔絕了。是了,如果當初的他沒有接觸核武器這一塊,他堅朗的身體絕對是能有高壽的,可最后雖然造福了人類,卻也同樣犧牲了自己,英年早逝。這個世界上啊,其實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奉獻了自己,大義凜然偉大的無私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雷鋒的故事吧,雷鋒是個英年早逝的人,甚至只活了二十三歲,一個人最美好的年紀卻為了救一個人,而逝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心里的勇氣,他身上永存的無私偉大的信念,卻流芳百世。我想,如果讓他們知道自己最后的結局,再讓他們選則一次,他們也定是選擇付出自己的。這樣的人, 更值得我們尊重膜拜不是嗎?
而我們現在崇尚的潮流時尚,在他們的面前,都是那么的不堪一擊,不屑一顧。最好的年級,卻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奉獻出了自己的一條寶貴的生命。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值得嗎?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是不值得的,畢竟很多人都抱著我自己過得好就可以了的想法,可對雷鋒,鄧稼先這樣偉大的人來說,我想他們一定是覺得值得,才會去做……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況下,標題是文章內容、作品風格、寫作意圖的直接或間接表現,不少文章的題目與文章中心意思、作者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聯系。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一把鑰匙。綜觀近幾年的中高考閱讀試題,關于文題的考題出現的頻率較高,故此,很有必要來探究此類題目的設題類型和答題技巧。
一、明確文章標題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況下,文章標題的作用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交代文章主要內容,揭示文章主旨。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個標題交代了聞一多先生品質的兩個方面:一是說,二是做。別人是說了再做,而聞一多先生是做了也不一定說。《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中的“花兒落了”暗示“爸爸”病逝了。
2.點明行文線索。線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時間、事件、地點的轉換、人物的感情變化等等。如《背影》這個標題點明行文的線索是父親的“背影”。《我的老師》的線索是 人物魏巍的老師蔡蕓芝先生。《最后一課》是以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的。
3.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交代了作者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中”的快樂生活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
4.確定文章描寫的對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如寫的《回憶我的母親》,標題確定了文章的描寫對象“母親”,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對母親的懷念和深愛。又如《丑小鴨》一文的線索是丑小鴨的經歷和心理歷程。
5.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如《喂――出來》這篇文章的中心是:以環境污染為題材,記敘了被扔進洞的東西又飛出來的經過,警醒世人:不去積極治理環境污染,人類終將遭到滅頂之災。 以“洞”為線索梳理情節:洞現議洞填洞 洞滿 。
6.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如楊振寧寫的人物傳紀《鄧稼先》一文,作者以人物鄧稼先為中心,把鄧稼先這一人物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實,誠真坦白的性格特點,回憶了他為中國的“兩彈”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贊頌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并挖掘出這種性格和精神產生的根源: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
二、分析標題含義的方法
1.字詞分析法
字詞分析法,就是從理解文章標題的關鍵詞的本義、字面義入手,聯系文章內容,得出標題的深層含義或作用的一種方法。如《傷仲永》這一標題,運用析詞法分析,標題中只有兩個詞,“仲永”是本文的描寫對象,而重點要分析“傷”,標題中的"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傷"?“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因為仲永原本天才,但由于沒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變的平庸,太可惜了!如果現在的學生是神童,他們也會努力學習,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學習將會落后,他們勇于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2.修辭分析法
修辭分析法,就是從理解標題的修辭入手,來理解標題含義的一種方法。如《白楊禮贊》這個標題,運用比喻、象征手法,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的正直無私、堅強不屈的品格。再如《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一方面是指現實中爸爸養的花凋謝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的生命像他養的花一樣結束了,包含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無奈的心情,同時也引起讀者深深的同情, “花”在文中起著貫穿全文的線索。還有像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擬題,把兒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了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象征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是新奇而美妙!他的這個標題又是多么的深刻而醒目!
3.主旨分析法
主旨分析法,就是從文章的寫作內容、作者情感、主題思想入手,分析標題所揭示的思想內容的一種方法。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標題中的“秋天”點明了時間,“懷念”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旨:秋天引起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再如,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標題采用了反復的手法。“走一步”是起點,“再走一步”是發展和深入,揭示了“只要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問題,最后的大問題也迎刃而解了”這個主題,標題富有意蘊,引人入勝,引發思考。
4.背景分析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講解;對話;體驗;問題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b)-0188-02
毫無疑問,在語文課堂中講解是一種既不會消亡又需要改造,既不能取消又需要完善的課堂教學行為方式和技術。許多優秀的語文教學范例都可以證明:課堂教學中成功的講解肯定要講在當講之處。何謂當講之處?一言蔽之,就是要把握講解的時機。關于語文教師適時“講什么”的問題上,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1、講學生與文本“對話”而“對話”不明的
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對理解文本有益,但由于學生有時對文本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含義理解不透,卻“話”而不明,要解決此問題,有效的方法是相機點撥誘導,學生立即就會明白過來。
例如教《鄧稼先》一文時,學生對作者(楊振寧)評價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句話的含義理解不了。我便給學生點撥:“要理解這兩句話,首先要明白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子豁然開朗,紛紛發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忠厚”,“是樸實”,“是謙虛”,“是真誠”……“這些品質鄧稼先身上都有,所以作者要說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發言并加以深化:“中國傳統文化還講究人與人之間和諧、和睦相處,所謂‘睦鄰友好’嘛。古人有許多言論都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待人以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以厚德載物’,‘文質彬彬’,‘溫柔敦厚’,‘虛懷若谷’……從課文中講述的事實看出,鄧稼先正是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并把它們變成了自己的精神品格。”通過點撥講解學生不僅明白了文本的含義,而且更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講學生“體驗”情感而“體驗”不到的
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建議,在閱讀中多次提出學生閱讀時要“獲得獨到的感受和體驗”、“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可見,新課程把體驗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何謂體驗?體驗是一種過程,是主體內在的、歷史性的知、情、意、行的親身經歷與驗證。這里既有情感因素,又有認知成份,二者相互交融在一起,以“情感體驗”為中心,滲透到閱讀教學過程之中。學生以文本為載體,引發對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從而獲得對文本內涵的深刻體驗,可是這種體驗在閱讀時往往體驗不到,那么,怎么“講”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呢?
較好的途徑是品味語言,表達體驗,比如教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時,我就通過讓學生品味語言來把握文章的內涵。《回憶魯迅先生》是眾多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最獨特雋永、最生動傳神、最富人情味的佳作。它通過女性的細心觀察,敏銳的捕捉到了魯迅先生生活中許多有靈性的生活細節,如實地再現了一個鮮活生動、立體感人、可敬可親的魯迅形象。可是學生對這一點的體驗卻不甚了了。于是我首先從方法上加以指導:“散文是一種因小見大的文體,講究‘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本文就是通過講述先生的日常生活瑣事,從細微處顯示了先生的偉大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但又決不是令人感到高不可攀和難以置信的。”接著,我又讓學生讀文章,品味作者為什么一開篇就寫先生的“笑”(原文是: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喜歡。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的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可聯系已學過的《自嘲》、《有的人》來思考。學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一位學生說:在以往的印象中先生總是一位神情嚴峻,“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斗士形象,而這文中的先生卻是一個從心里發出爽朗笑聲的慈愛長者,是一個普普通通可親可愛的老頭。另一位學生又補充道:開篇首寫先生的笑,這不僅突出了先生坦白真誠、平易近人的性格特點,而且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那笑聲仿佛就在耳邊響起,是那么富有感染力。看來學生已經體驗出作者的匠心獨運,我又何必多言?在這樣良好的態勢下,我又讓學生體味了海嬰以父親的藥瓶驕人和先生說“明朝會”以及先生工作和去世等等細節,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這樣“涵詠體味”地指導學生講,正像新課標所指出的那樣,要讓學生“注重審美體驗,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學生讀出了勁,品出了味,悟出了理,由于這樣指導,學生不但體驗到了作者用詞用語的妙處,還品出了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偉大愛國情懷,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3、講學生“探究”問題而“探究”不出的
問題探究,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問題探究的主要特點是問題性、時間性、參與性、開放性。這“四性”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第一性。問題意識是一種懷疑精神,一種探索意識,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勇氣探究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英國科學家波普爾說:科學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刻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由此可見,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決問題,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要對問題主動探究,主動搜集并分析相關信息和資料,對所有探究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探究問題“能增強學生對周圍實際現象的興趣”,發展他們看出多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的探究能力。這種能力要在積極參與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但是,問題探究起來有一定難度,因為這種探究表現在研究課題的結論是未知的,非預定的,結論的獲取也不是教師傳授或從書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假設、求證、最終解決問題來得出自己的結論。那么,這種探究卡殼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要提供資料指導學生去得出結論。這樣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得出結論,不僅培養了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探索問題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需要說明的是,探究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完成某一課題,從事專項研究,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不要片面理解,以為提倡探究就是要求學生都象科學家那樣去搞發明創造,去搞科研,問題探究不是一項課外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度。
4、講學生“辨析”問題而“辨析”不出的
新課程強調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強調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可是,中學生由于年齡、經歷、知識面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往往難以具備正確的是非判斷能力和正確把握、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正確的講解以正視聽,對學生的情感、價值取向做正確的引導,從而防止錯誤觀念的產生。例如,分析《愚公移山》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幫助愚公完成移山的愿望的神話結尾是一種迷信思想的體現嗎?學生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可是都答不出所以然來。我只好講解:“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何謂神話?何謂迷信?‘神話’就是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向往。‘迷信’就是利用人們的無知和愚昧盲目的信仰崇拜神靈鬼怪等超自然的東西。從感彩來看,‘神話’是褒義的,而‘迷信’是貶義的。”概念明確了,學生馬上判斷出了本文的神話結尾不是迷信而是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征服自然,以實現愚公之志,這是人們的共同心愿。我還進一步補充了這樣結尾的另外兩個好處:一是贊頌了愚公心意之誠,意志之堅,突出了故事的主題。愚公開山平險心意之誠,意志之堅,可謂感天動地。二是增添了故事的瑰麗色彩,既富于想象,又寄予深情。
【關鍵詞】閱讀教學 “煽情” “燃情” “增情” 情感共鳴
“文章不是無情物”, 語文新教材精選的多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名篇,“字字句句皆關情”,作者將他們豐富而深厚的感情流于筆端,凝聚在字里行間。在教學中,要能讓學生真正把握和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就需要教師當好“導演”,喚起學生的情感,讓作者、教師、學生三者產生情感共鳴,課文的理解、知識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 我經過實踐,認為這“三情曲”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頗為有效。
1.課始“煽情”
張志公先生說過:“在教學中一定要求教師感情的投入、鋪路,沒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學藝術,教學質量就更談不上了。”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初始,教師應該把自己的豐厚積蓄展示出來,和教材密切有關的歇后語、古詩詞、典故、歌曲、戲劇等引入課堂,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形式不拘一格,或猜謎語、講故事,或提問題、設懸念,或做游戲、唱歌曲,關鍵是時刻把學生置于新奇、激昂的情緒境界。如教學《黃河頌》播放激情澎湃的歌曲、《安塞腰鼓》組織觀看氣勢磅礴的打鼓場面、《女媧造人》讓學生講述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木蘭詩》放豫劇或電視劇的精彩……
采取“煽情”之法,在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時,再引導他們學習課文,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2.課中“燃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情感的火山。因此教師在課堂時可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思,找到“導火線”,點燃學生心中情感的火花。這“導火線”可以是:
2.1 教師自身優美的語言。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語文課要上得美,優美的語言伴隨著豐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學生的心田,帶學生在美的世界徜徉,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興味盎然,獲得藝術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要想使課堂教學臻于佳境,教師必須投入豐富的情感,使語文課堂成為“情感場”。教師言之有物、言之有趣的富有磁性和情趣盎然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塊磁鐵,吸引、感染著學生,必能使學生情緒高昂,產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它又如一束火焰,將直接而迅速地燃起學生心中的激情。
2.2 學生忘懷自我的“情讀”。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文章作品本身就富含強烈的感彩,“字字情,聲聲淚”,作者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不蘊藏在文中。“情讀”,一要讀出感情,即作品中所飽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二要讀出情境,讀人使人如見其人,讀聲使人如聞其聲,讀景使人如臨其境,讀事使人如歷其事,要在頭腦中再現情境。如果說“劍人合一”是武術的最高境界,那么忘情自我的“情讀”則是朗讀的最高層次。充滿激情的讀,會使學生腦海里有情有境,進入深層次的感情體驗。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簡潔而經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通過九種景物的渲染,表達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心情。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看著插圖,把聯想和想象中的事物構成一幅深沉悲涼的立體畫面,深切體會到天涯游子孤寂無依的情懷與心境,這就達到“入情”地讀了。通過“情讀”,學生們不由自主地進入詩的意境,對游子的凄苦情感產生深切的同情。
就算教師的朗讀功底不是很好,只要是融入自己真情的忘情地讀,也可把教師的情緒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深受感染。或者用教師的語言描述加音樂渲染,引導學生想象相似的場景,調動他們的情感,如教學《鄧稼先》,為讓學生從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艱辛體會他的偉大奉獻精神,在引導學生讀課文中引用的唐代李華《吊古戰場文》時,我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放上一段低沉悲傷的音樂,再讓學生隨著老師語調緩慢的描述在頭腦中展現畫面:“在一片茫茫的大戈壁灘上,無邊無垠,陰風怒號,‘嗚嗚……’放眼望去,荒蕪一片,只能黃沙滿天肆虐……” 這時叫學生讀課文,他們一下子就有了感覺,荒涼凄慘的氣氛在朗讀中呈現了;或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學生直接感知,如《安塞腰鼓》在“嘿嘿……”的擊鼓號聲中、在元氣淋漓的擊鼓動作中,學生如身臨其境,自然能讀出氣勢磅礴的力量,進而感悟到歌頌生命和力量的主題。
根據感情的需要可靈活選擇自讀、齊讀、小組疊加讀、男女生分讀、表情讀、配樂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方式。這樣的“情讀”,能讓學生“入情”,在情感上得以認同并引起共鳴,使學生感覺身臨其境,心入其境,讓文中所寫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擊學生心扉,產生共鳴,讓學生能夠激活思維、跨越時空、激發興趣、豐富想象,受到情感熏陶,而且點燃了學生心中情感的火焰,情動課堂,情滿課堂。
2.3 教師恰當的體態語言。體態語是以手勢、面部表情、體態表情來表現人的情感,它在人的交往過程中是對語言交流的一種補充。在課堂“燃情”中也會起到無法替代的效果。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的意境,適當運用體態語,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或以豐富的表情感染學生,講到愉快的地方就面露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則情緒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則表情凄苦、聲音低沉;或用傳神的目光打動學生,均有利于學生情感的移入,產生共鳴,如教學《口技》賓客聽到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后的反應“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意少舒,稍稍正坐”“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幾欲先走”,教師可當場用打手勢模仿,使學生體會到“賓客”弄假成真的反應,從而深切感受到表演者技藝的高超,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語文不再是枯燥的字詞,而是一曲感人的音樂,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課末“增情”
一、創造情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我們要用多種科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讓學生盡快進入文中的意境,受到感染。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繪人物美,日、月、山、川景物美的篇章,這些為創造情境提供很好的條件。例如我在講授《岳陽樓記》―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岳陽樓的圖片以及洞庭湖的美景圖,使學生能親眼感受到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及湖面的壯闊,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如在講解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時,讓學生充分觀賞大家所熟悉的西湖風景畫,邊欣賞畫面邊講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優美詩句所表達的意境,既受到美的熏陶,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琢磨關鍵詞語,感知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好的作品,總會有一些言簡意豐的重點語句,教學時抓住這些關鍵語句,及時點撥,學生就能很快領悟作者的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對春草的描繪:“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輕消消的,草軟綿綿的。”教學時可以抓住“偷偷”“鉆”“嫩嫩”“綠綠”“滿”等詞語,引導學生推敲品味,思考這些詞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經過思考學生可明確:“偷偷”是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小草在萬物復蘇的春天,在人們難以感覺的情況下,不聲不響生長的情態。“鉆”寫出了小草沖破堅硬的土層,頑強生長的動態。“嫩嫩”寫出了初生小草的質地,鮮嫩可愛。“綠綠”寫出了它的清新的色澤。“滿”寫出了數量之多,長勢之盛。這些詞句傳神地寫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這些描繪,使讀者在感受春草勃勃生機的同時,也體會到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當然,我一般選擇詞語要找表現力極強的,最能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共鳴的。
三、培養學生創造美
對學生進行創造美的教育,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拓寬語文的美育領域。怎樣去培養學生創造美呢?首先通過課文去培養。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一文,深刻地揭示了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美好心靈。這種愛最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我上這一節課,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心靈美,更要讓學生把這種心靈美帶入自己的習作中,自然而然地創造美。其次,通過社會實踐去培養。教學中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讓他們親自去發現美、感受美,再通過語言文字去創造美。
四、引導學生,感悟社會的美
社會環境是培養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表現又是社會面貌和道德規范的具體表現。我在傳授知識時,還要指導學生認識社會,辨別美與丑、善與惡,感悟人性的真、善、美。例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敘述了魯提轄三拳打死鄭屠的故事,贊揚了魯提轄疾惡如仇、扶危濟困、樂于助人、不畏、粗中有細的性格,為我們展現了古代英雄的人性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敘述了杜甫因為“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忙下,好不容易蓋了一座茅屋。沒想到在八月,大風竟然吹破茅屋,頑童抱走茅草,房屋漏雨,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文章表達了詩人情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也要“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品質,表現了詩人舍己為人的博襟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敘述了父親在母喪和丟了工作的情況下,雖然處境艱難,但仍深愛著兒子,寫出父親的至情至善;《鄧稼先》這篇課文講述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鄧稼先同志帶領大家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彈的事跡,贊揚了鄧稼先同志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我在分析課文時還要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來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人物人格的高尚,讓學生感受他們內心深處的美。
五、在學生想象中進行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