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技術創新能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疆;FDI;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2
引言
伴隨著經濟區域化、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的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國際經濟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位居我國向西開放前沿的新疆自1980 年以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利用FDI的規模與質量卻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新疆這小規模的FDI是否也會提高新疆整體技術創新能力?探討這一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確定FDI在提高新疆技術創新能力中的地位。如何促進新疆FDI的吸收及推動新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乃至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疆FDI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對外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無到有,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自新疆1980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形成規模以來經過了將近3O年的發展。2009年底,新疆實有外資企業317家,其中獨資企業119家,合資企業162家,合作企業27家,股份公司9家。從投資規模來看。從1980年到2009年,新疆累計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763個、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35.4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10.24億美元。新疆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由1980年的109萬美元發展到2009年的21570萬美元,增長了近197倍。
二、FDI對新疆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分析
國內外研究普遍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對技術創新能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為創新能力是在無數次的創新過程中得到提高的,創新過程類似于生產過程,即集合各種資源(人力資本、資金、設備等)創造出新知識的生產過程。一般來說投資對技術創新能力提高有著效果十分明顯。一是投資在當年表現為技術創新的需求效應:二是一旦投資形成在長期表現為創新產出的供給效果。而技術創新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又較難量化,很多研究中以專利受理量為技術創新產出,因為專利(Patent)受理量既包括企業的創新成果也包括學校、科研機構的創新成果,能夠全面反映該地區的創新能力。另外這也較符合新疆的實際情況,每年新疆專利受理量與專利批準量相去甚遠,為此本文用專利受理量代表創新產出有夸大創新能力提高的積極效應。因此本文以實際利用的FDI總額為資本投入,以專利受理量為技術創新產出研究新疆外商直接投資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本文的技術創新量化指標――專利,根據其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的不同等級可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是指對產品、方法或對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其科研投入要求最高、科研產出最具創造性和影響性。實用新型專利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其結合所提出的適用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外觀設計專利是指對產品的外形、圖案色彩或其結合做出富有美感并適用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相對于發明專利而言,無論是科研投入還是模仿學習難度都比較低,其創新產出的技術水平也比較低。因此本文不僅分析FDI對專利產出的影響,而且進一步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產出方面分別進行研究。
新疆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增長趨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圖1所示,圖中實用型新專利受理量增長最快,從2000年的699件增長到2009年的1865件,增長了將近2.7倍。發明專利受理量增長速度緩慢,但也有所增長2009年產量為662件,是2000年的3.5倍。而外觀設計受理量的曲線從2006年開始呈現出下滑趨勢。
新疆三種專利受理量的發展趨勢
圖1 資料來源: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01-2010年)
下面我們將采用回歸分析方法,研究FDI對新疆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
建立模型如下:
lnTEPt=C+αlnFDI t +ε(ε為隨機誤差項)
式中TEP t為t年的專利受理總量,FDI t為t年的實際利用的FDI總額。C、α、ε分別表示為常系數、專利彈性系數和隨機誤差。本文以2000-2009年為樣本區間來考察新疆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并選取區間內專利受理總量及實際利用的FDI總額的時間序列數據,利用Eview6.0軟件,對式進行回歸分析,其回歸結果為:
lnTEP = 1102.99116744 + 0.0824279890132*lnFDI
T值 (9.495258) (7.692603)
Adiusted R Square =0.866024
F-statistic = 59.17614
回歸模型顯示:變量的Prob值均為0,通過加權二乘回歸WLS得出,Adiusted R Square 值為0.866024,說明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也較高,方程與變量的顯著性較好,通過變量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值大于臨界值,lnFDI的T檢驗值為7.692603大于臨界值,說明實際利用的FDI 總額對專利受理總量有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FDI和新疆技術創新能力之間密切相關。新疆FDI實際投資額每增加1%,就能促進技術創新能力提升0.082%。
進一步將新疆實際利用的FDI總額分別對發明專利受理量(EIP)、實用新型專利受理量(EUP)和外觀設計專利受理量(EDP)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可得回歸模型如下:
lnEIP = 162.403285965 + 0.0212354299529*lnFDI
T值 (6.947964) (9.848899)
Adiusted R Square = 0.914286
F-statistic = 97.00082
lnEUP = 660.633348213 + 0.0490994945954*lnFDI
T值 (10.13874) (8.168912)
Adiusted R Square = 0.879568
F-statistic = 66.73113
lnEDP = 279.954533259 + 0.0120930644649*lnFDI
T值 (3.709001) (1.736879)
Adiusted R Square = 0.183062
F-statistic = 3.016750
回歸模型顯示:發明專利和使用新型專利Aajusted R Square值分別為0.914286、0.879568。說明線性回歸效果比較好,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也較高,方程與變量的顯著性較好,通過對變量的顯著性檢驗。發明專利和使用新型專利的F檢驗值均大于臨界值。lnFDI的T值分別為9.848899、8.168912,大于臨界值,說明實際利用的FDI總額對當年的發明專利和使用新型專利受理量的增長有一定的影響。并且FDI總額每增加1% ,就能拉動當年的發明專利和使用新型專利的受理量分別增長0.021%和0.05%。由此可以看出實際利用的FDI總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明專利受理量和實用型新專利受理量的增加,其中對實用新型專利的增長影響最大。而外觀設計專利Aajusted R Square值為0.183062,擬合優度較低,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也就是實際利用FDI總額對外觀設計專利受理量的增長沒有過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從實際利用FDI總額與專利受理總量和各專利受理量的回歸結果可顯示,總體上來說,外商直接投資對專利受理總量有積極的技術創新效應,可這種效應影響程度并不大。但這種效應主要體現在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受理量上。而對于的外觀設計專利受理量的增加卻沒有顯著影響。
三、提高新疆對FDI的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的對策
FDI的大量流入對新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了一定程度推動作用,但這種推進作用僅局限于科技創新的較低層次,對我區科技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的跨國公司的核心技術卻很難得到。因此,本文將對今后如何合理引資,如何進一步提升FDI對我區技術創新能力促進作用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
1.發揮新疆自身優勢
新疆有著與我國其他地區不同的資源、地緣、人文以及政策優勢。全面發揮新疆特殊的上述優勢,讓流入該地區的FDI的規模逐年穩定增長。為此,在外資進入審核時要更加重視對質量的考核,把其包含的技術價值高低、溢出效應強弱以及對引入行業的貢獻大小等因素重點考慮進來。地區政府應該多鼓勵溢出效應較強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FDI的流入,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的入駐;而對于那些僅僅是利用當地廉價勞力、“掠奪”稀缺自然資源以及嚴重污染環境的FDI要將其拒之門外。另外,地區政府應該取消對外資的普遍優惠待遇,營造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
2.重視科研,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經濟水平落后,發展空間不足等原因新疆人才外流比較嚴重不利于我區人才儲備的增加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其次,新疆目前大力從事的科研活動主要是科研價值相對較低、創新性較小的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科技投入的相對不足以及科技經費使用結構的不合理依然是制約新疆有效吸收外資技術溢出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瓶頸之一。為此,今后我區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特別是對基礎研究的財政支持力度,積極開展如對企業研發活動給予適當稅收補貼,鼓勵企業、高校之間的產學研合作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支持研發的活動,要大力宣傳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自主創新榜樣,引導、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積極主動地投身自主創新活動。
3.有針對性地引入先進技術,最大限度吸收FDI外溢效應
自主創新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世界化的大時代背景下的對外開放的自主創新,因此,新疆本地企業不僅要具有自主科研攻關能力,同樣也要放眼世界,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技術,重引進,更重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最終提高新疆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4.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
消除新疆企業快速發展的障礙,明晰企業產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政府要有的放矢地對一些已初步具有競爭力的民族企業進行扶持,以增強其競爭力,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到國內及國際競爭中,在競爭中主動吸收FDI技術外溢,結合自主研發最終提高其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潔.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外溢效應的進一步精確量化[J].世界經濟,2000(12):29-36.
[2]張磊.新疆外商直接投資(FDI)的來源和特點分析[J].市場論壇,2010(05).
[3]趙軍,方卉,苗蘇梅.新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2008,5(03).
[4]唐紅梅,曹阿芳.外商直接投資對新疆工業部門外溢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2009,8.
[5]劉向麗,王厚雙.遼寧省制造業FDI技術外溢效應實證分析[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9(01).
[6]薄文廣.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地區層面的研究[J].財經研究,2007(06):4-17.
[關鍵詞] 民營科技企業 技術創新能力 綜合評價
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創新”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主發動機”,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經典的創新測度把創新與發展理解為一種線性關系,即科學研究是創新的起始點,增加科學研究的投入將導致下游的創新與新技術的增加。
一、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借鑒國家統計局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提出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溫州民營科技企業實際情況,構建了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人力投入能力:科技活動人員尤其是研究與開發人員是技術創新活動的核心力量,是一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重要指標,從事技術開發的技術創新人員的數量、素質直接決定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質的技術創新人才。人力投入能力體現在企業技術職稱人員比例、大專以上人員比例、科技活動團隊強度和R&D團隊強度幾方面。
財力投入能力:技術創新經費的投入是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是決定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另一方面來說,創新經費的投入水平也反映了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由科技活動投入強度和R&D投入強度來衡量企業的財力投入能力。
創新產出能力:反映其各種要素組合產生的實際成效,是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包括百元總收入利稅、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品出口創匯率、技術性收入比率。
二、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
因子分析從研究多個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人手,在盡量保持原有信息量完整的前提下,尋找少量能夠控制所有變量的公因子,將每個變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線性組合,再現原始變量與公因子之間的相關關系,最后計算主要指標的合理權重,依照公因子得分對每個樣本對象進行綜合評價。利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對樣本進行因子分析,得到這十二家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綜合能力。
經KMO和Bartlett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不是一個單位陣,而且KMO(用于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的指標)的值為0.52>0.5,球形檢驗卡方統計量=72.925,P=0.005
設定主成分的特征值必須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則,所選取的主因子對方差解釋的累積達到85%以上。用SPSS求得特征根分別為2.72、2.107、1.931、1.81、……前4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對方差解釋的累積百分比為85.675%,滿足設定的條件,因此提取4個公因子。根據特征根求出的權重分別為27.196%、21.071%、19.305%、18.103%。
以“方差極大化”為準則進行因子正交旋轉,從而得到方差極大化后的因子載荷矩陣,4個因子的總體方差累積貢獻率還是85.675%。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得到明確經濟意義的主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由R&D投入強度、科技活動投入強度等指標決定,它們作用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載荷量分別為0.931、0.885。我們把其定義為企業創新財力投入能力因子,其方差貢獻率達27.196%,成為決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最重要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中技術性收入比率載荷量領先于其他因子,達到了0.936,所以我們把其定義為技術產出能力因子,方差貢獻率達21.071%。第三公共因子F3中產品出口創匯率載荷量領先于其他因子,達-0.807,所以我們將其定義為出口能力因子;R&D團隊強度、科技活動團隊強度載荷量亦較高,分別達0.770、0.676,我們把其定義為人力投入能力因子。出口創匯能力因子和人力投入能力因子方差貢獻率達19.305%。第四公共因子F4主要由百元總收入利稅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決定,它們作用在第四公共因子上的載荷量分別為0.91、0.759。將其定義為社會貢獻力因子,其方差貢獻率達18.103%。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和原始變量的標準值可以計算每個因子的得分數,旋轉后的各因子得分,進一步結合相應的方差貢獻率,可以建立如下的綜合線性評價函數:
(為第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綜合得分)
根據上面的綜合線性評價函數及各樣本企業各主因子得分,計算出樣本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序:創力電子(0.777)、萬谷科技(0.722)、東甌生物(0.68)、華潤電機(0.196)、正泰設備制造(0.124)、昌泰電力開關(-0.065)、強盛石化機械(-0.128)、銀達印業(-0.235)、寶特儀表(-0.398)、吉爾達鞋業(-0.479)、奧特塑膠(-0.545)、碩穎數碼科技(-0.648)。
結合各主因子得分進行分析,創力電子綜合得分第一,主要由于該企業創新財力投入能力因子F1,技術產出能力因子F2,出口創匯能力因子和創新人力投入能力因子F3得分均位居前列,但是其社會貢獻力因子F4為負,使得其綜合得分低于1,因此技術創新能力不高。對于創力電子來說,可改進企業對社會貢獻力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
從樣本分析結果來看,十二家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高,需要加大創新人力和財力投入,提高出口能力、技術性收入能力,同時加大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228-03
引言
1.研究的背景。人類社會是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不斷地發現、發明和科技創造中產生和發展的。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越高,企業利用內外部資源的效率越高,競爭實力就越強。因此,這時如何客觀有效地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科學評價和考核,就顯得尤為重要。
2.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文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結構、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等方面,采用層次分析法在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發展趨勢。
3.研究的意義。首先,可以為廣大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依據。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結果對企業選擇供應商或戰略合作伙伴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次,有助于高新上市企業管理者分析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狀況和確定技術能力發展目標。再次,能為監管部門提供參考依據。通過對中國上市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可以使監管部門了解上市企業在經營實務方面的深層次信息。最后,從宏觀層面上看,上市企業具有實力強、運作規范、社會影響力大的特點。
一、論文的基本理論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
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這種創新活動可分為新設想產生、研究與開發、設計、試制、生產、營銷、擴散幾個環節,這諸多環節既有各自獨立的要求和內容,又可以相互溝通而形成一個有機的完整過程。這種創新能力是企業整體的系統能力,根據技術創新過程的特點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
(二)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模型建立的方法研究
1.多元統計分析法。多元統計分析主要是應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等方法對一些對象進行分類和評價。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的優點在于它所確定的權重是基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指標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有較好的客觀性,而且得出的指標之間的信息交叉少,可比性強。其缺點是,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給出的評價結論僅對方案決策比較有效,但并沒有反映現實中評價目標的真實重要性程度,而且還對數據量的要求較大,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專家打分法。專家打分法是指通過匿名方式征詢有關專家的意見,對專家意見進行統計、處理、分析和歸納,客觀地綜合多數專家經驗與主觀判斷,對大量難以采用技術進行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合理估算,經過多輪意見征詢、反饋和調整后,對對象進行分析。專家打分法適用于不確定因素較多,采用其他方法難以定量分析時的情況。缺點是專家打分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公正性受到懷疑。
3.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適用于復雜層次結構的多目標決策分析,一般根據需要評價目標影響因素的復雜程度,在評價目標與評價指標之間分3~4級:目標層、準則層、因素層以及指標層。通過定量和定性數據,獲得各項指標的測度值,并將其標準化,作無量綱處理。最后得出評價目標的綜合得分。層次分析法在創新指標體系的選取中存在不足。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僅僅選取了靜態評價指標,無法動態化地模擬時間變化、環境變化、經濟及政策變化等因素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缺乏對企業技術創新未來發展變化趨勢的預測和研究;評價中各個指標層權重都有賴于專家們的主觀判斷,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
二、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1.投入能力C1。按照國際通行的方法,企業投入的創新資源分為研究開發投入和非研究開發投入。研究開發投入能力集中體現在經費、人員和設備上。非研究開發投入分兩種情況:一是指技術創新活動中除研究開發經費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市場研究、設計、工藝和材料準備、試制、試銷和廣告活動的經費;二是指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的投資。
2.研究能力C2。研究開發能力是創新資源投入積累的效果。對引進技術而言,可以把引進后的消化吸收能力作為企業研究開發能力的衡量指標之一。
3.制造能力C3。生產制造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裝備的先進性;二是工人的技術等級,適應性和工作質量。
4.產出能力C4。該指標主要反映技術創新對企業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主要包括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新產品收益率和新產品銷售率等指標來體現。
5.創新管理C5。創新管理能力表現為企業發展和評價創新機會,組織管理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
(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模型
為適應表1提出的指標體系的特點以及滿足長期開展評價的需要,層次分析法則既可以采用主觀賦權也可以采用客觀賦權的方式求解,因此選擇層次分析法較為符合要求。
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分析要素指標分別為
3.由權重計算公式:
Q=Cij Qi=Cij (i=1…4) Wi=得到:
4.最后由A=(wi*Ci)得出5個上市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分別為:
(三)總結
由此可知,B5
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議
根據目前中國企業創新的實際情況和所面臨的宏觀環境,企業在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應做到如下幾點:(1)企業應強化對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人員的重視。(2)加強對市場需求與競爭的研究分析也有利于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3)企業應強化對技術創新工作的組織管理,使現有的創新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4)企業應加強與外界研究開發機構(如大學、科研院所等)及其他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以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有效地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魏江.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支持系統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9).
[2] 孫連勇,李東賢,夏建甄,譯.創新制勝[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
[3] 魏江,許慶瑞.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概念、內容和模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4,(6).
[4] 曹崇延,王淮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預測,1998,(2).
[5] 許慶瑞.研究、發展與技術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雷敘川.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7] 張克讓.甘肅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環境評價[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8] 許慶瑞,魏江.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提高存在障礙與對策研究[J].科研管理,1995,(1).
[9] 高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10] 遠德玉.中日企業技術創新比較[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4:3.
[11] 吳貴生.企業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12] 孫一民.現代企業技術創新[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13] 王芳,劉永安,何家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企業經濟,2010,(7).
[14] 張洪輝,夏天,王宗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15] 王鵬飛,石林芬.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16] 魏江,寒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及其與核心能力的關聯[J].科研管理,1998,(6).
[17] 高志,劉素坤.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8,(6).
[18] 陳偉,夏建華.綜合主、客觀權重信息的最優組合賦權方法[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7,(1).
關鍵詞:企業;創新能力;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26502
1 引言
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為最具創新能力的特殊群體,創新型企業已成為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主體力量和“王牌軍”。黨的十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必須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2 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的意義
我國目前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路徑和驅動力研究還不太多,對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界定,常曉清結合經濟學和管理學視角,將自主創新定義為:企業以獲取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能力并迅速使之商品化為宗旨,以自我為主發展與整合企業內部與外部各種創新資源為途徑,為持續獲得市場競爭優勢而進行的科技創新活動[1]。不難看出,核心技術的自主突破、關鍵技術的領先開發、新市場的率先開拓是自主創新的三個特性。為穩固和持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
力勢在必行,重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實現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的首要任務,也是解決企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關鍵。只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技術競爭能力,企業發展中遇到各類問題和矛盾要通過發展來解決。通過提高企業經濟質量和市場規模,將技術核心競爭力轉化為市場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促使企業經濟又好又快地向前發展。
(2)我國大多數企業產業不強,企業大而不優,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競爭能力和產業整體素質不高。資料顯示,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科技進步,對企業轉型發展的貢獻率大都在70%以上。因此,立足自主創新,強化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的發展,是企業轉型的重要途徑。
企業自主創新與社會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決定了企業的自主創新不是一個獨立的、單一的創新活動,而是一個與社會、區域和其他行業的創新活動,特別是相關激勵政策以及相應的經濟環境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2]。
3 從企業自身出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途徑
3.1 建立和完善企業自主創新的體系和長效機制
3.1.1 戰略方面
企業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核心戰略,納入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之中,給予自主創新工作以明確的定位和支持。在產品開發戰略上不是采用傳統的、大眾化的、模仿別人的技術和管理模式,而是自已不斷研究、開發,在產品結構、性能和生產工藝的關鍵技術上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通過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3.1.2 制度方面
企業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制度體系,制定有利于保證研發投入的制度體系,明確企業內部各層次之間的創新職責和分工,構建權責清晰、運轉有效的企業創新管理體系。通過制度保障,整合企業內外創新資源,提升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3]。
3.1.3 人才方面
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用人機制,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形成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激勵制度。
3.2 加強以企業研發中心為主體的創新平臺建設
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承載的平臺,企業可以保持強大的發展后勁和市場競爭力,也多得益于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研發中心的建設一方面利于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加速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技術儲備,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發展后勁[4]。
3.3 結合實際條件,開展技術創新工作
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必須實事求是,從企業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出發,在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業原有的技術資源,防止不切實際的“變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費;另一方面則要努力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收入。
3.4 加強技術創新隊伍建設,建立人才激勵機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是促進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企業要大力加強科技人員隊伍建設,在人才使用中,大膽啟用年輕同志到重要技術崗位任職,并通過科技研究和攻關,鍛煉科技隊伍。給科技人員在生活、工作上創造有利條件,制訂有關職稱晉升、人才培養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極大地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 從政府出發,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議
4.1 通過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
基層政府應貫徹落實好基于國家制定的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相配套的政策,把企業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引導到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上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引導企業健全技術創新機制,促進企業通過建立研發團隊和研發平臺、持續的研發投入,真正的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5]。
4.2 完善機制,推動建立市場化的創新研發模式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資金、項目、政策等傾斜,引導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主體參與、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技術創新研發模式。引導企業依托自身科技研發資源,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鼓勵有需求的企業通過委托、技術入股、合資合作等方式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
4.3 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
利用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充分依托區域科技機構、人力等軟硬件資源,參與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資源潛能,把工作重點向涵養、凝聚、使用科技資源轉變,推進區域企業、高校、院所和跨國研發機構的資源共享和共建。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產學研聯合,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高校相互連動的創新網絡。
4.4 加強研究與宣傳
深入總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中涌現出的各種新做法、新探索、新模式案例,利用平面、網絡以及會議等多種形式加強經驗推廣和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可學、可做、可實現”的良好氛圍,引導更多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不斷推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黎娜,龔建立,溫瑞珺,等.創新模型選擇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
[2] 李劍力.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障礙與對策[J].學習論壇,2009(2).
[3] 戴德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主體地位是關鍵[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關鍵詞】區域技術創新現狀;分析
廣西屬于我國經濟落后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過多年的努力,廣西區域創新的主體地位不斷加強,創新環境有所改善,創新資源不斷得到了有效利用,但是,與全國發達省份相比較,廣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高校和科研機構知識創新能力沒有充分發揮,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技投入不足,科技體制改革需進一步推進,創新資源需進一步整合。由于反映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眾多并且復雜,為了便于數據整合,根據相關統計部門統計口徑的特點,將相關指標歸入技術創新要素潛力、投入能力、產出能力及創新環境的支撐能力四個方面指標,主要采取廣西發展五年統計數據的縱向對比分析,剖析廣西區域技術的現實情況。
一、技術創新潛力分析
技術創新潛力主要衡量的是廣西擁有的人才、資金、設備、技術、信息五大要素的基本情況。這些要素是區域技術創新的基礎,直接影響著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衡量技術創新潛力的指標包括:人力資源潛力、經濟物質基礎、創新知識潛力等。廣西在此方面落后于大多數東、中部省市。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更是技術創新的源頭。廣西共有各類普通高等院校70所,2010年有在校學生56.75萬人,排名全國第22,可見廣西人力資源基礎還是比較薄弱,不能滿足技術創新的人才保障要求。從經濟的總體表現來看,廣西的經濟增長態勢良好,2006~2010年,廣西的GDP值分別為4746.16億元、5823.41億元、7021.00億元,7759.16億元,9569.85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9.28%。2010年,廣西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達91200萬美元。GDP和吸引外資方面的表現反映了廣西在技術創新資金投入有一定的保障。在創新知識潛力的指標中,2010年的專利申請量達1763件,較2006年的527件增長了234.54%,年均增長率達46.91%,其中作為支柱產業的廣西工業企業專利1322件,申請量占總數的74.99%,說明企業作為自主創新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產生的專利申請量在進一步提高。
二、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分析
技術創新能否得以順利進行,投入是基本保障,一般考慮人力的投入和經費的投入,衡量區域技術創新投入能力的指標包括:人力資本投入、創新經費投入等。在人力資本投入方面,幾類專業人員的數量是一直呈現遞增的趨勢,2010年R&D活動人員45049人,專業人員主要由五類人員組成:即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教學人員。2010年對比2006年的五年時間,科技活動人員數遞增35.6%,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工程師人數遞增44.26%,R&D活動人員數遞增59.95%,R&D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工程師人數遞增61.44%,增幅較大,說明各級政府,各單位均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的吸引與利用。2010年廣西R&D經費內部支出472028萬元,R&D經費與GDP比例僅占0.49%,R&D活動人員平均經費支出10.48萬元,2010年廣西地方財政科技撥款152128萬元,占地方財政支出20025700萬元的0.76%,這些數據表明廣西政府和企業對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上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經費投入的比重很低。
三、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分析
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體現的是創新管理的水平,以及投入的實際效果,它關系到創新是否能持續有效地順利進行。衡量技術創新產出能力的指標包括:技術創新直接成果、技術創新間接成果等。目前,廣西已經建成的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以廣西內燃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6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所,各部委重點實驗室7所,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9所,他們在技術創新產出環節的作用十分突出。技術創新直接成果中,2010年全區專利的授權量159件,僅占申請量1763件的9.02%,可見申請的專利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與實際情況有差距的,值得相關單位和個人引起關注,盡量減少重復建設與研究所不必要的支出。其中自主創新即發明所占比重不足1%,可見這是造成整個區域核心創新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技術創新間接成果中,企業是技術創新能力的實現主體,企業實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能力。2010年,廣西大中型工業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所有的513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總產值達到3260.29億元,比上年增長46.36億元,實現利潤118.72億元。
四、技術創新環境分析
衡量技術創新環境分析的因素包括:經濟發展狀況、環境衛生條件、居民生活質量等,考慮到很多環境因素無法量化,暫不納入研究內容。近年來,廣西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06~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從2006年的9196元/人到2010年增加到21782元/人,翻了1番,廣西歷年人均GDP基本保持與全國同步增長,但數值都低于全國水平。環境衛生條件指標難以進行具體量化的統計,但是廣西主要城市如南寧、桂林的環境治理工作的成績是十分顯著的,在全國居前。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廣西5年的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呈現穩步提升的狀態,由于基數比較低的原因,增幅是比較大的。人才、資金、設備、技術、信息方面的儲存能力不高,投入占GDP的比例增長過慢,造成相應的產出水平不高的現狀,這些問題有賴于整體環境保障的提升與改善。
五、對策與建議
(1)以聯合創新的模式為主提升技術創新的整體水平。廣西政府非常重視技術創新的投入,在經費使用上連年大幅增加,但直接產出能力弱,技術轉移效果不佳。投入產出效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是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行為主體對區域技術創新的貢獻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因此,今后應鼓勵相關主體加大聯合創新的力度,與外部組織結成較為緊密的聯系,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開發創新,從而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一種模式。比如,廣西的主導產業普遍出現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主導產業要在關鍵和核心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必須緊密依靠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力量。在有色金屬產業方面,主要研究開發有色金屬采選冶煉新技術新工藝和有色金屬深加工關鍵技術。采取產學研合作創新戰略模式,往往會帶來“雙贏”效果。一方面有助于企業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雄厚的科研力量,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2)以先進的管理體制構建提升技術創新的產出效率。要改善廣西區域技術創新產出相對低下的狀況,就要優化資源配置,使資源向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率高的科技隊伍、創新團隊和科研機構傾斜,改變條塊分割、分散重復、忽視績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促進區域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中心或共同開發項目。(3)以政府為主導推動技術創新的縱深發展。當前要強化政府調控職能。首先,政府需要組織和資助區域內基礎性研究。其次,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開發需要政府支持。第三,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需要由政府來營造。區域開展技術創新需要良好的創新環境支持和激勵,技術創新的基礎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相關法律政策體系、激勵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等都有賴于政府提供。
參 考 文 獻
[1]劉耀彬,王啟仿,宋學鋒.轉型時期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與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