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刻字實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工作過程 職教教材 學習領域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教校本教材
20世紀90年代德國提出了“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該理論要求突破學科體系的框架, 融合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將專業理論知識和抽象的專業技能向以專業勞動為中心的工作任務、工作內在聯系和工作過程知識轉變,以工作過程知識為職業教育的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工作過程知識的載體, 并按照職業能力發展規律構建教學內容,在學習情境中進行職業從業資格的傳授, 使學生具有從容應對那些對職業、對生計以及對社會有意義的行動情境的能力,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包括團隊精神、交際能力、合作能力、責任感、獨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繼續學習能力,這些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是無法習得的,只有在工作中體會、積淀。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設備、新知識、新工藝和新技術的應用,企業要求生產一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具有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 還特別需要具有構建和發展工作世界的創新能力。
校本教材是指學校在調研分析就業崗位群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具體素質和能力情況,融入學校辦學理念,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 通過自行研討、設計、專業研究人員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編制的教材, 對于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 向學生提供最迫切需要的教育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建設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校本教材,是當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和重任。
二、開發原則
校本教材的開發要緊密圍繞“基于工作過程”展開,具體原則如下:
1.工作和學習的一致性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校本教材,一方面要再現專業學習領域的真實工作過程,通過教材學生能對工作技能、知識、情感、素質等有全面而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校本教材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文,內容應是工作中的典型設備、關鍵任務或基本能力遷移點,來源于工作,同時具有學習的可操作性和價值意義。
2.目標和手段的統一性
“培養什么樣人, 怎樣培養人”是校本教材目標和手段統一的體現。手段是為目標服務的,目標是手段的主旨,兩者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分析企業要求、學生現狀,最大程度地貼近學生的發展需求,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加強學生參與互動的機會, 強化實踐。
3.能力和素質的同等性
職業行動能力是教材培養的核心,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除基本職業技能外,從業者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合作意識、溝通交流能力、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都需要教材在設計中加以重視和體現。
4.結果和過程的連貫性
正如企業的工作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手段、從設計到產品、從技術到應用都是相互促進不斷更新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校本教材開發更應體現這一真實的狀況。因此,該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過程產生結果,結果會修正過程,呈螺旋式上升的趨勢。不能盲目“追風”和“走馬燈”式地開發,要不斷改進、不斷反思。
三、開發流程
在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歸納出學習領域,再針對每個學習領域設計學習情景,編寫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教學中加以反饋和修正,結果起動進入下一輪開發,呈現螺旋式的上升,不斷完善和補充,趨于合理化、適用化、可操作化。開發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開發流程
1.工作崗位調研,提煉典型工作任務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深入企業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數量、質量和規格的新要求,針對工作崗位、能力需求展開詳細調研,調研可以采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將從不同企業中調研的內容進行深層次分析,整理歸類出具有共性的典型工作任務,這些共同點既是工作中的基本點和將來工作的能力遷移點,也是我們要讓學生學習的內容,具體做法如圖2、圖3所示。
圖2典型工作任務歸類
圖3 提煉典型工作任務
2.劃分學習領域
挖掘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點,進行能力點的分配與重組,劃分出若干學習領域,如圖4所示,每個學習領域都有如圖5所示的描述,包括學習領域名稱、時間安排、學習領域描述、學習目標、工作與學習內容等面向實際工作的內容。
圖4 劃分學習領域
圖5 學習領域描述
3.設計學習情景
結合現有的實訓設備、教學條件,在每個學習領域內設計若干能體現專業工作特點和要點的學習情景。如圖4中學習領域6設計了刻字、矩形槽板、橢圓旋鈕和吊鉤四個學習情景,如圖6所示。情景間是知識的完整分配、能力的層次的梯度。學習情景的有關說明如表1所示,情景教學中使用實踐性教學的設備配置要求如表2所示。
圖6 學習情景的設計
表1
表2
4.實施
實施中可以采用如圖7所示的引導課文法。其基本原則就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學習并且主動地學習,學習獨立自主地思考任務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完成任務。在學習中,學生廣泛地獨立獲得能力和知識,確定自己的學習速度并且經常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時間掌控能力和發展自我的意識。
圖7 引導課文法
四、反思與建議
1.主線明確、內容充實
教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是教材編寫的特色,特在“導”,是以工作過程為載體,導出的是知識、能力、創新能力、遷移能力,所以教材編寫中切忌工作過程寫的“太實”“拘泥于此”,否則教學將變成崗前培訓,絕非高職教育。
2.主旨統一、類別多樣
校本教材應站在專業的層面,統籌安排,形成完整的體系,應堅持統一的開發理念和開發方法,應保持統一的開發風格和價值取向,從而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積淀;在此基礎上,由于學習領域性質和表現形式的不同,教材應具有學習領域類、項目類、模擬類、案例類、模塊類、媒體類等多樣性。
3.基礎不變、應用靈活
開發校本教材的重要原因是實踐、實訓、實戰比例在教學中日趨加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用人單位的設備不可能完全相同,校本教材的開發要針對現有的設備,但設備的使用說明絕不是教材,教材中基本內容應以技術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為重,這樣學生才能具有職業遷移能力、具有實際的創新能力。
4.現實意義、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