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裝飾材料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室內環境污染;污染源;檢測;預防治理;
Abstract: The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decor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its harm.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China's housing construction indoor pollution control standards, described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source; detection; prevention
中圖分類號: TU767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國內外大量調查資料都證實了這樣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室內空氣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還高。多年來,許多國家都在耗費巨資治理大氣污染,并初見成效。其實,室內空氣污染比大氣污染更為嚴重。繼“煤煙型”、“光化學煙霧型”污染后,現代人正在進入以“室內空氣污染”為標志的第三污染時期。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室內裝修已成為時尚,室內裝修在美化了視覺,提供了更為舒適的環境的同時,也對室內的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由于人們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這就使各種裝修污染困擾著我們,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人們開始日益關注室內環境質量。
如何在建筑裝飾的過程中做到綠色裝修,從裝修過程中控制和減少這些影響室內環境的因素,本文在以下的幾個方面的分析給大家提供參考。
1建筑室內環境污染及其危害
1.1 甲醛的污染及其危害
甲醛是一種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會散發出無色、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當密閉空間內甲醛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對健康產生危害。其對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并使免疫功能異常,引起神經受損等,嚴重的還可損傷細胞內遺傳物質。
室內空氣中的甲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用作護墻板、天花板的各類人造板,比如膠合板、刨花板等; 二是含有甲醛成分的各類裝飾材料,比如貼墻布、油漆和涂料等; 三是家具之類等可以散發甲醛的室內陳列及生活用品。在上述的甲醛污染源中,各類人造板是造成室內空氣甲醛污染的主體。
1.2 苯、甲苯、二甲苯的污染及其危害
苯是一種無色具有特殊芳香氣味的液體。甲苯、二甲苯屬于苯的同系物,它們都具有易揮發、易燃、蒸汽易爆炸的特點。苯系物是強烈致癌物質,能夠對皮膚、眼睛和上呼吸道產生刺激作用,還會引起
再生障礙性貧血,嚴重的甚至會誘發白血病。常見的苯主要存在于油漆、涂料添加劑與稀釋劑、膠粘劑、防水材料中。通常一些用原粉加稀料配制成的涂料中苯的含量較高。苯還可能來自于合成類纖維、塑料、燃料、橡膠等,也有可能來自燃料和煙葉的燃燒。
1.3 氨的污染及其危害
氨是一種無色而具有強烈刺激性臭味的氣體,比空氣輕,可感覺最低濃度為 5. 3 ×10- 6mg / L,而且氨的溶解度極高。氨是一種堿性物質,會腐蝕皮膚,使組織蛋白變性,引起細胞膜結構破壞,也會刺激動物或人體的上呼吸道,產生比較嚴重的炎癥。室內的氨主要來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劑,在北方地區比較多見的是冬季施工時所加的混凝土防凍劑、尿素等,而在南方地區氨污染的主要
來源是高堿混凝土中用到的膨脹劑和早強劑。
1.4 氡的污染及其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把氡列為使人致癌的 19 種物質之一。氡是一種放射性元素,氡的暴露能夠誘發白血病。居室內的氡主要有以下來源: 從房屋地基土中析出的氡,會沿著地的裂縫擴散到上方建筑物室內;有些建筑材料如花崗巖、水泥及石膏之類也能釋放出氡。
1.5TVOC 的危害
TVOC 是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多指沸點在 50 ~250 ℃ 的化合物。非工業性的室內環境中,常含有50 ~ 300 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 常能引起機體免疫水平失調,會使人出現頭暈、頭痛、嗜睡等癥狀,也能影響消化系統,嚴重的會使肝臟和造血系統受到損傷。TVOC 主要來自建筑材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熱材料、塑料板材等; 室內裝飾材料中的油漆、涂料、粘合劑、壁紙、地毯等; 生活中常用的化妝品、香水、洗滌劑等; 辦公用品中的油墨、復印機、打字機等
2 室內空氣污染對社會產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2. 1室內空氣污染會危害人身體健康。
國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室內空氣污染會引起“致病建筑綜合癥”(SBS)癥狀包括頭痛、眼、鼻和喉部不適,干咳,皮膚干燥發癢,注意力難以集中和對氣味敏感等。這些癥狀的具體原因不詳,但大多數患者在離開建筑物不久癥狀即自行緩解。
目前由裝飾材料所造成的污染成為室內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市場上 80%的裝修材料都含有大量的有機有害物質。這些建材一旦進入室內,在通風環境不好的環境中濃度會很高,從而危害人的健康。
2.2室內空氣污染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
室內空氣質量與勞動效率和出勤有著密切關系,由此造成了缺勤和醫療費用的巨大損失。《美國醫學雜志》1985年調查報告估計,在美國,每年因呼吸道感染而就醫的人數達 7500 萬次,每年損失 1.5 億人工作日,花費的醫療費用達 150 億美元,而缺勤損失高達 590 億美元。由于室內空氣質量而使業主與物業產生糾紛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對簿公堂,既浪費人力又浪費物力。國際經驗表明,加強室內空氣質量的控制,通常情況下所增加的費用并不多,就可以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
因此,研究室內空氣污染可以保護人的身體健康,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
3 如何做到綠色裝修
要在室內裝飾裝修的設計、施工工藝上把關要注重室內裝飾和裝修設計。要做到遏制裝修污染的根源是低碳裝修。要求設計師按照健康、安全、簡潔、舒適、節能的原則進行設計。一是要盡量利用自然光進行室內采光,了解室內合理的光照需求。二是要合理搭配裝飾材料,減少人造板材的用量,充分考慮室內建筑的承載力,根據室內的功能、人員駐留時間選配材料,充分了解每種建筑裝修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以免對空間造成污染疊加。三是要考慮室內通風量和新風量的更換,提高室內空間的空氣流動,提高室內空氣質量。最后就是要求設計師用最常見的材料和最簡單的工藝,布置出一個舒適、安全又健康的人居環境,不要一味的追求個性、高科技、特殊材料上下功夫,要勤修內在設計水平,提高專業修養,利用美學將室內環境發揮到最完美的裝飾效果,營造出最健康的人居環境。同時在裝修和施工的環節要盡量選用無毒、少毒、無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藝,特別是一些已經被實踐證明容易造成室內環境污染的施工工藝,一定不要使用。抓好施工現場的資源控制與管理工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降低施工中粉塵、噪音、廢氣、廢水對環境的污染的破壞。居室內空氣污染防治對策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居室裝修后室內空氣污染的防治,實際是對家中裝修材料污染的防治。
4防治室內空氣環境污染,提高室內空氣環境的質量的措施有以下幾種方法。
4.1通風換氣、植物凈化
通風換氣可以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濃度,是改善室內小氣候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自然通風的方法既經濟又有效。一般臥室還可通過每天通風次數為2~4次,廚房為3~5次,衛生間為3~6次。養殖綠色植物、花卉也是凈化室內空氣的一種有效途徑,室內綠化不僅有小中見大的效果,還可以實時監測室內空氣質量。
4.2 優化設計,合理裝修。
優化設計就是要顧及到居室平面合理規劃、室內微氣候的改善。新購買的住房裝修時,裝修材料必須滿足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裝修設計要遵循生態環境的設計原理,應該考慮居室內人口流動的頻率和居住的密度,按照簡捷、實用的原則進行裝修,盡可能利用最少的資源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4.3 正確選擇裝潢公司、提倡使用環保材料。
房屋裝飾、裝修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有資質的、正規的裝潢公司。室內空氣污染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對裝修材料、涂飾材料的事前正確選擇,盡量采用符合國家有關甲醛等的規定指標要求的材料;要求以環境保護為第一目標,使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建筑裝飾材料。減少污染濃度的散發;選用無毒、少毒、無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藝;降低水、電的消耗,避免浪費,及時回收一切可回收的物資,剩余的建材不要置留于室內;在裝飾裝修過程中處理好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施工垃圾。
4. 4 使用清除劑。
光觸媒是一種催化劑,具有超強的氧化能力、吸附能力,和甲醛、苯、氨分子發生聚合作用,有效清除環境中的不良味道,達到清除有毒有害氣體的目的。
4. 5 加強建材市場的管理。
相關部門應適時強制淘汰落后產品和工藝,完善有關管理體系。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市場,實行舉報獎勵制度,杜絕不合格產品擾亂市場秩序,危害人體健康。嚴格控制含有重污染物建筑材料的使用。
結束語: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建筑裝飾材料的發展趨勢將在突出實用、推崇美觀的同時,更加注重環保節能。新技術的投入、新產品的開發要求把環保和發展綠色材料放在重要的位置。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以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為主題的生態建材、生態建筑等新興產業已成為國內外的一個研究熱點。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具有有益健康和殺菌抗菌功能的保健型建材飾材,將是建筑裝飾材料發展的主要方向和趨勢,“以人為本”,創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內環境是人類的共同需求。
參考文獻
[1]張顯輝,李長玉.淺談室內環境污染問題[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10-15.
我長期在日本工作和生活,有較多的機會觀察他們的中小學校教育,有一些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在國民素質培養中去學習和借鑒。
禮貌 掃除 自學 立志
在日本,中小學校教育的許多內容與家庭生活的養成教育有關,剛入學的兒童要了解學校,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養成自主自律的習慣,積累家庭經驗。如日本有些公立小學校的口號是:禮貌(打招呼)、掃除(衛生)、自學和立志。
禮貌——每個學生見到從身邊走過的人;都要喊:您好!有一天早晨,我遇到一個剛上學的小姑娘,在5米之外她就向我大喊:“您好!”等她和姐姐走到我跟前時,姐姐對我說:“失禮了,妹妹聲音太大了。”我說:“沒關系,她在練習。”
禮貌培養表現在日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次我去看一個日本朋友,送給她不滿一歲的女兒一個玩具。她馬上教孩子致謝,把女兒的頭按向榻榻米。我急忙制止,認為孩子太小以后再教不遲。朋友說:人之初性本善,趕早不趕晚,大了再教她會不自然。這使我想起常坐的日中航線,在同一架飛機上日本雇員和中國空姐的微笑很不一樣,前者發自內心后者顯得牽強。又比如,我每天要乘電梯回家,日本孩子們進電梯如果碰到同乘者,就會主動問你去哪層,幫助按電鈕,離開時還要與你打招呼。而我們的孩子就沒那么彬彬有禮,這和我們一些學校的禮貌教育只停留在說教層面不無關系。
說到掃除,我的孩子剛進日本小學時,老師就要求家長給孩子準備塊抹布。每天孩子都要拿著抹布,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大掃除。日本公立學校沒有勤雜人員,所有的校園衛生都是師生一起打掃,無形中養成學生愛勞動的習慣。一天我去兒子的學校,正巧看到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打掃教室,校園里校長在整理花草,教務長打掃校門外的衛生,全校師生人人參與掃除活動。難怪在日本不管是城里還是鄉下,處處干凈整潔,沒有衛生的死角,就連來我家做客的日本朋友臨走時還要把椅子擺好,幫助收拾水杯呢。
其實這種愛清潔的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我國的農村遠看美麗,近看垃圾成片,不是農民不收拾,是我們的教育不到位。在日本的中小學里開設家庭學科課程,主要是教會學生對衣食住行和消費的生活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幫助他們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同時指導學生學會生活設計和職業準備。孩子在家庭學科課程中學會了掃除,學會了器具的用法和餐巾的疊法,他們到餐飲行業去打工,都是能手。而我國餐飲業的老板常常抱怨員工素質低,這也是我們學校沒有進行最基礎的生活常識教育的后果。
自學,更是強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中午學生在學校集體進餐,學校要求學生飯前洗手,并且要自己把飯菜端到教室,輪流分配餐食。自學還包括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日本孩子的書包很重,除了書本外還有運動服、鞋子和水壺,下雨天還要帶雨傘,孩子背著有時看上去就像一個負重急行軍的士兵,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讓別人幫忙或叫喊書包重的。相比之下,我們的小學校門前最常見的情景是:孩子甩手走在前面,父母背著書包在后面緊跟,所有人都習以為常。這樣的孩子怎么能學會自立呢?
立志,最重要的表現之一是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這體現在日本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次,我帶領中華女子學院的大學生到日本幼兒園做比較研究,我們的學生一進門,脫了鞋就去和孩子們游戲了。這時幾個小朋友走到門口,把大姐姐們亂脫的鞋子頭朝出門的方向并攏放好,然后才去玩。他們已經把鞋子的擺放融進自身的習慣之中。我到海邊散步,也曾看到一個無家可歸者,把脫下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擺在長椅上,再去海里游泳。這不也是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嗎?種種事例說明日本家庭學科的課程內容已融進了該國人民生活之中。
日本國民良好的習慣形成,是長期教育的結果。NHK國家電視臺每天的少兒節目中,有一個固定時間段播放的是一個3歲左右的兒童,在最短的時間里自己穿衣服或是疊衣服,節目幾十年如一日沒有變化。很多的日本兒童正是在這個節目的影響下長大,形成了自己的好習慣。這說明媒體教育的作用也很重要。我國當下電視臺的少兒節目幾乎沒有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內容,多數電視臺以兒童選秀節目居多,耍兒童逗觀眾的節目比比皆是,唯獨缺少家庭學科知識的基礎指導。
生活技能需要在學習中積累
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及臺灣的中小學和高中都設有必修的家庭學科課程。進入21世紀,日本的家庭學科吸收了各國家庭學科的先進經驗,推出許多新編家庭學科的教材。日本小學五至六年級、初中和高中(含中專)的家庭學科課程不僅必修,而且有固定的學時。小學家庭學科的課程包括家庭生活與家族、日常的飲食和做飯的基礎、合適的衣服和舒適的住房、身邊的消費生活與環境等課程。有關道德的內容也在家庭學科中有所體現,如用最具體的方式教孩子學做人,學做事。我兒子拿回的家庭作業指導中,就有這樣的提問:你給爺爺奶奶捶背了嗎?幫助媽媽干家務了嗎?問爸爸工作辛苦了嗎?與小朋友在外玩按時回家了嗎……看到后面這條,我才明白為什么住所樓下的兒童活動場,每到晚上6點鐘就聽不見孩子的玩耍聲了,原來孩子們都按時回家了。
日本學生非常喜歡做家庭課的作業,像用塑料瓶發綠豆芽和種豆苗菜,學習傳統手工制作,等等。我兒子上初中時,每隔兩個星期總要拿回一個自己做的小物件,有八音盒、木雕小刺猬、銅刻廟宇、應急手電筒和小書架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放在書桌或床頭的小書架,它是兒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一塊木板開始,經過鋸、組裝、上漆等制作工序完成的。兒子制作的裝雜物的布掛飾,掛在墻上美觀實用。我仔細研究了這個掛飾,它的工藝很復雜,需要有一定的繪畫及設計能力,還要運用縫紉機、刺繡、熨燙、釘紐扣等工序才能完成。由此看來,家庭學科課程教會了學生許多生活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表現力,間接還有助于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
日本家庭學科的飲食文化課,要讓學生知道世界各國的主食類型,分析介紹各種食品的營養特征,還讓學生學會洗菜、切菜及各種調味品的運用;認識各種鍋、瓷器、漆器、刀叉、碗筷;讓學生知道做飯順序:備料、炒煮、盛裝、吃飯(禮儀)、洗碗,
等等。他們每個學校都配有一名營養管理指導老師(大多是大學生活科學部或家政學部的營養專業畢業生)。這些專業指導老師精心設計校餐的飯菜譜,合理搭配營養:有時是日本大醬湯、有時是中國炒飯、有時是歐美面包,有時是意大利面等。他們還提前把每周要吃的飯菜譜發到學生手中,貼在家里的冰箱上,讓媽媽們根據菜譜的內容來做早飯和晚飯。飲食文化課上也會教學生文明用餐的常識。比如,在街上一邊走路一邊吃東西被視為最不衛生和不禮貌的行為等。
服裝課內容更豐富,有衣服的選擇、購入、搭配、洗滌、熨燙和收納的知識,有衣服的號碼和標志、各種季節的服飾、婚喪祭嫁和節日的服裝以及衣服的保管、防止蟲害和收納容器的使用,等等。這樣的家庭生活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他們在學習中逐漸積累了各種生活技能,進而形成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消費環保生活課,日本老師既向學生講授消費者的權利與責任、循環型社會的實現等現代公民意識,又告訴學生們塑料帶、廢紙、舊瓶回收的意義及如何進行家庭垃圾的分類與回收,還要求認識refuse(拒絕)、reues(重新使用)、reduce(減少)、rcycie(再利用)的標志。所以來我家玩的孩子吃點心時,一定要問垃圾桶在哪兒,他們要清楚點心紙應扔在何處。孩子隨學校外出參加體育比賽時,媽媽后援隊都帶著垃圾袋,因為公共場所的垃圾桶被封上了,這實際上就是警示孩子們對垃圾的重視。這些具體細節的生活知識教育,正是我們的中小學所缺少的。
近幾年北京等大城市也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不少居住小區里安放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錢沒少花,效果并不大。最重要的原因是民眾的環保意識薄弱,還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再往深里追究是我們的學校教育缺少專門的家庭學科課程。1~15歲是一個人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在兒童剛開始知道垃圾時,就要教育他們必須扔到指定的地方。好的理念和好的行為習慣不去灌輸,民眾是不會自然形成的。
我兒子高中上的是日本私立男校,那里的家庭學科內容更加寬泛。如家庭的收入與支出,公民依法納稅、國稅和地稅的利用,家庭理財與儲蓄、家庭計劃與消費;還有居住生活:熱環境、光環境、音環境、空氣環境、濕氣環境、遮音防音的功能,換氣與通風、蟲害和建筑裝飾材料的有害化學物質,預防火災、水災、泥石流和地震,等等。此時的學生面臨即將上大學或離開家庭獨立工作生活的狀況,社會的發展和變化,需要他們具備必要的從業基礎知識和勞動基本技能,大量家庭學科的知識充實了他們的人生,能夠助力他們充滿信心走上社會。
記得兒子上大學期間,我得了重病,他的假期全用來照顧我。他從化驗單上了解我的病情,告訴我一些注意事項,給我做各國風味的可口飯菜,讓我增加營養盡快康復。作為獨生子的他,倘若沒有學習過家庭課程,要做到這些簡直不可想象。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中小學校開設家庭學科的必要性。
在實踐體驗中增強生活知識和技能指導
當前新課程在我國中小學全面推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及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風生水起,也出現了一些與家庭生活相關的活動內容,但都是零散的、不夠系統。日本學校家庭學科非常重視實踐教學,且相當系列完善,每個學校不僅有家庭學科的教室,每個縣(相當于我國的省)市都有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體驗學習設施,值得我們借鑒。他們家庭學科的實踐教學種類繁多,像組織學生參觀幼兒保健中心、觀看孕婦營養保健指導活動、參加幼兒園活動體驗和老人健康保健設施研修,訪問環保機構、食品加工廠和電廠,參觀各類博物館和防災中心,訪問消費者協會,參觀銀行學習家庭理財的基本知識等。學生們在實踐教學中,身臨其境去體驗各種生活常識、生存技能和安全防范知識,受益匪淺。
例如;日本各地的兒童活動中心都設有0~15歲兒童面臨危險的實物展示廳,那里有防止1~3歲的小孩玩煤氣灶的按鈕,預防兒童頭套塑料袋引起窒息的模型。還有正確擺放熱水的位置以免孩子燙傷,正確擺放窗臺邊家具,防止孩子爬窗墜落等實物展示。孩子們通過參觀,真切地感受到安全防范知識的重要,學會了如何進行自我保護。而我國目前的防災減災博物館較少,各地的兒童活動中心也沒有專設兒童安全教育的內容,相關的教育活動不到位,廣大兒童及家長安全意識極度欠缺,致使各種意外傷害事故時有發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此泯滅。由此看出從小傳授給兒童少年各種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是多么重要!
在日本,家庭學科的實踐活動遍布學生日常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讓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地區有哪些觀賞樹和花卉,思考需要栽培哪些植物,能讓四季都見到不同顏色的樹木和鮮花;讓學生找出對周圍鄰居生活有影響的問題:如花盆擺在陽臺邊,臺風到來會砸到樓下的住家;音響開的聲音太大或者彈鋼琴的聲音、貓叫狗叫聲會影響周邊人的休息;住在樓房里不能養狗,住獨棟房養狗時,遛狗需牽著狗,并把狗屎帶回家,等等。這些實踐活動的觸角已深入到家庭及社區生活的各個角落,不僅包含家庭鄰里關系,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問題。
升入高中后,日本學生的實踐活動層次又有提高,他們在課后調研家鄉河流的水質,觀察河流兩邊的廢棄物、河里的漂浮物和排入河流的污水量,訪問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并由污水排放聯系到自家洗衣粉的用量和做飯的食用油用量,最終從環保的角度寫出調查報告,提出合理的建議。他們還把家鄉的水果蔬菜和其他地區的做研究對比,每人學會做一個家鄉的傳統飯菜,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活動中很自然地生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