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瑜伽減肥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廢名 思想研究 方法論 傳統(tǒng)文學轉型 地域文化
廢名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學史中的思想異類,具有自身獨立的人格精神、與眾不同的審美價值體系、探索性的文體實踐、前衛(wèi)且個人化色彩十足的文化觀念,日益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廢名文學作品的解讀日益增多,對廢名遺稿的發(fā)現(xiàn)整理日益完善,對廢名美學價值體系的思辨日益多元,對廢名的文學創(chuàng)作、個人生平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使廢名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的形象日益清晰豐滿。
1935年,魯迅編寫《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在導言中對廢名在文學史整體中的形象作了初步概括:“后來以‘廢名’出名的馮文炳,也是在《淺草》中略見一斑的作者,但并未顯出他的特長來。在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里,才見以沖淡為衣,而如著者所說,仍能‘從他們當中理出我的哀愁’的作品??上У氖谴蠹s作者過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般的閃露,于是從率直的讀者看來,就只見其有意低徊,顧影自憐之態(tài)了。”文中所選《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三篇小說,均出自《竹林的故事》,為廢名早期作品。而魯迅作為思想與時代結合最緊密的五四作家,自然對廢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表露出的冷觀時代、另辟蹊徑從而另造思想世界的思想趨向不以為然,尤其是對廢名后期作品愈加內轉表示不滿,批評廢名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只剩下了自我。以此發(fā)軔,中國文壇對廢名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實驗性和與眾不同,開始發(fā)出了各種不同聲音。比如,1936年,劉西渭(李健吾)就在《畫夢錄》中評價廢名,“在現(xiàn)存的中國文藝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偉大的,生動的,新穎而且時髦的,然而很少以為更像他更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創(chuàng)造?!蔽逅囊越?現(xiàn)代文學史中并不缺乏以現(xiàn)代西方文明來批判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作家,也不缺乏通過細膩的現(xiàn)實主義筆觸描寫多重壓迫下農村的衰落破產與農民的生活多艱,魯迅、彭家煌、臺靜農、許杰均以反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姿態(tài)對鄉(xiāng)土社會作出各種批判,但是,唯有廢名,是站在傳統(tǒng)的視角,包容的態(tài)度來看待傳統(tǒng)宗法社會,有意無意的沖淡悲哀殘酷的氛圍,在黃發(fā)垂髫、阡陌交通中尋找傳統(tǒng)社會中留存的人性美與自然美。在這點上,廢名無疑與時代的主流唱了反調,表現(xiàn)出與時代作家格格不入的獨立文化思考與文學關照。因此,逢增玉先生與美國學者史書美,均認為廢名的小說無論在內容主題上還是文體形式上均體現(xiàn)出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的反現(xiàn)代主題,是頗有道理的。尤其是史書美以“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代”來概括廢名的文體演變與思想追求表達了廢名在中國文學傳統(tǒng)內部求新求變的不懈追求,體現(xiàn)了廢名與眾不同的“現(xiàn)代性”特征,也是頗為精當?shù)摹?/p>
而格非通過其所擅長的敘事、文體研究,也對廢名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的地位進行了總結與概括,并認為廢名的作品是我們豐富現(xiàn)代文學資源、反思當代文學軌跡的重要支撐?!把芯恐袊F(xiàn)代的抒情小說,廢名是不可或缺的”格非也在其分析中提出了在敘事學及問題研究角度研究廢名作品的基本方向。其一,從傳統(tǒng)文學角度來觀察廢名,在傳統(tǒng)文學的實際概念下對廢名文學的思想源流進行闡釋,理清脈絡,廓清格局,“廢名在繼承中國文化和和敘事特點的同時,他多少有點極端化的嘗試與探索,也豐富了這一傳統(tǒng)?!?其二,廢名文學作品與時代的互動,“廢名作品側重于表現(xiàn)現(xiàn)實或時代精神的關系,擺脫機械反映論的束縛,避免作品的簡單化和功利性具有相當啟迪作用?!痹谶@種意義上來說,廢名的文學作品高于時代,對時代的病痛與疾苦進行了某種文學的隱喻,通過信仰、民俗的雙重思考來勾勒人心,在文化高度對中國鄉(xiāng)土社會進行某種反思。所以,廢名作品并不是單純脫離時代的試驗之作,而是需要研究者建立某種理論架構,建立分析廢名作品與時代關系的可靠分析模型;其三,廢名“為豐富漢語寫作的形式表現(xiàn)技法、修辭手段,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睆U名的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脫胎于中國傳統(tǒng)詩歌,尤其與唐人詩歌聯(lián)系尤為密切,其中以景代情、以景代敘的美學特征更為明顯,這種清新雋永的敘事風格與文體形式尤其值得文學研究者細致爬梳,細致辯駁,從而歸納梳理出廢名文字美學特征的探索方向。
對于廢名文學思想溯源,研究者大多以佛禪思想作為解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演進、轉變的過程中,佛禪思想都是一個重要的思想維度,比如蘇曼殊、豐子愷、蕭乾、許地山、冰心、李叔同等等。但是若論及與佛禪思想聯(lián)系最密切、研究最精深、糾結最長久、態(tài)度最真誠,則非廢名莫屬。陳國恩認為,廢名受佛禪思想影響可以從三方面來考辨:其一,是禪宗思想中“空諸一切”的“色空論”和廢名自身對于文學作用“自娛―解脫”的目的論,滿足了廢名在時代激變中尋求精神安寧、消極避世的心理需求;其二是在文學敘事的角度,將禪宗之“萬法盡在自心”理論應用至文學創(chuàng)作中,造成了廢名文學作品中時間的混沌與空間的模糊,形成了片段化的美學效果;其三是深受禪宗佛法修行中“旗動、風動、心動”的機鋒訓練影響,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追求言有盡而意無邊的禪趣。而李俊國則更是認為,廢名行文構句的冷峻清奇、言簡意邃的語言特甜,主要來自禪宗佛法中“直觀性、暗示性與頓悟性”。依筆者拙見,廢名研究中的佛禪思想影響研究固然是學術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向度與增長極,但知其然尚需知所以然,若論更深層次的探討,則尚需兩個重要研究向度的豐富與完善:
其一便是溯源廢名佛禪思想的形成。目前學界研究者對廢名佛禪思想的來源多歸結為三點點,其一便是廢名家鄉(xiāng)的地域文化與童年經驗,其二便是自身敏感脆弱的心理氣質,其三便是、周作人等五四一輩的熏陶與啟示。論及具體演進過程,則多以抗戰(zhàn)時期的經歷為分割點,經歷了由“觀心看凈”至“無相、無念、無住”的變化。其研究關注點多在其佛禪思想形成之后再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對廢名與黃梅地域文化在思想上的互動缺乏專門而深入的論述。應該說,將廢名與地域文化、地域氣質的研究作進一步的深化,其目的是為了凸顯其背后廢名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而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將地域文化中的佛禪思想置于廢名思想與佛禪思想、傳統(tǒng)社會關系研究的前景位置,把思想研究從顯性脈絡轉向隱性影響,抽絲剝繭,細細品讀廢名的佛禪思想形成,以及形成之后的諸般特征。正如金克木在《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一文中說:“我國和外國的不同情況要先查一下。西方除羅馬帝國外一國的地域很小,所以地中海沿岸就不止一個洲,更不止一個國。巴爾干半島包括了幾個國家。國別研究,分開或結合,已經是地域學研究了。有的大國,如東方的印度,一國包括了十種以上有文史的語言,互相不相下。古代雖有較統(tǒng)一的文言,好比中國的古文,但由于是拼音文字,方言差別和地方語言分歧使規(guī)范文言不及中國漢語文言的勢力大。各語言的文學自然帶有地域性?!薄拔ㄓ形覈?漢語覆蓋的面積本來很大,漢文在全國文化中的勢力更大,而且一脈相傳幾千年,縱的歷史的線不能不結合橫的地理的面。所以我覺得不論外國如何,我國的漢語文學也可以有地域學研究。藝術也可以在民族的和歷史的之外再加地域的研究?!苯鹂四鞠壬岢龅难芯繕嬒肟梢詮慕T多學者的研究論斷中找到原型,如梁啟超、王國維以及劉師培。由此以降,魯迅在編寫《中國新文學大系》時對中國鄉(xiāng)土作家的分析更是對文學思想地域構成論做了初步的實踐努力,溯源作家“那藏在用口碑織就的華服里面的身體和靈魂”,正如他在《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中所言:
籍貫之都鄙,故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處的文陋,卻也影響于作家的神情,孟子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此之謂也。
通過此種在理論研究上合法性的構建,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和理論基礎對廢名故鄉(xiāng)的精神氣質,尤其是其中源自禪宗而又滲透著鄉(xiāng)土社會世俗化的佛禪思想展開一系列深入的探索,建立廢名文學思想研究中的以佛禪思想研究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場”的研究與構建。具體分析模型試論如下:
借鑒美國人類文化學家魯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一書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提出:從整體出發(fā)而不是部分出發(fā)的完型心理現(xiàn)象,可以用來闡釋“文化的整合”,一方面歸納提純黃梅地域文化中的世俗佛禪思想,描述其嬗變過程;另一方面,將提純的文化精髓置于廢名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本細讀與歷史現(xiàn)實之中,以求“完型”。從而重構廢名精神結構中的“地域文化場”,在黃梅地域文化尤其是禪宗文化的品讀中,更加合理的闡釋廢名文學思想中清奇悠遠、亦詩亦畫的禪思之氣。
其二是在思辨具體問題時區(qū)分“哲學的廢名”與“文學的廢名”。如前所述,學界目前分析廢名文學創(chuàng)作中佛禪思想的專著、論文不在少數(shù),但是卻有日益流于生搬硬套的概念化趨勢,在具體研究中僅僅將廢名所能涉及禪宗思想目錄化,而后通過廢名的具體文學創(chuàng)作圖解禪宗思想條目,過于穿鑿而牽強附會。廢名的禪宗思想僅僅是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文學向度,與之相并列的思想因素尚有傳統(tǒng)文學的轉變與儒家傳統(tǒng)鄉(xiāng)土觀等等,期間不乏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思想因素,我們所能確定的僅僅是廢名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所表露的思想立場與思想態(tài)度,至于具體的思想影響研究,更應慎之又慎,區(qū)別對待。而作為“哲學的廢名”,則是用來指代《阿賴耶識論》中所表露廢名對于禪宗理論的思考。抗戰(zhàn)時期,廢名避難黃梅。既是其文學思想的轉變時期,也是其佛禪思想的轉變時期。在這期間,廢名創(chuàng)作《阿賴耶識論》,具體闡述其對于佛禪的認識并將其初步體系化,而后又通過發(fā)表于《世間解》雜志上的《佛教有宗說因果》、《體與用》將其佛禪思想逐步完善化,主張“佛教的因果是說體的,世人的因果是說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廢名的佛禪思想體系并不是可以完全融入近現(xiàn)代中國禪宗研究中的,而是帶有其自身強烈的人文化色彩與個人化色彩;同時,也要注意,廢名的佛禪思想體系是建立在于以熊十力為代表的近代“唯科學主義”以及“進化論”辯論基礎上的,認為“中國的幾派人都是中了進化論的毒”、“佛家的真實是示人以‘相對論’”,這就給我們對廢名佛禪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先天參照譜系,即能夠通過比照中國近現(xiàn)代“唯科學主義”的演變,來觀照廢名佛禪思想體系的立論、駁論、概念構成、價值體系以及思維邏輯等一系列思想研究命題,但遺憾的是,至今尚未見學界有深度探討的范例之作。這不能不說是廢名研究中的一大缺漏。
廢名研究的另外兩個研究熱點便是小說中的詩化創(chuàng)作與詩歌研究?!霸娀备拍钍菑U名小說創(chuàng)作中最為鮮明的文體特征,也是眾多研究者的共識。主要學術關注點有四:其一,廢名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夢幻色彩與幻境營造。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灌嬰即認為廢名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著者所見聞的實人世的,而是所夢想的幻想的寫象。”時至今日,仍有研究者以此為題不斷進行學術拓展(具體研究成果我會在后文分章詳論時涉及);其二,廢名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夢幻色彩與幻境營造得益于其自覺借鑒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以景代情的寫作手法,以簡潔、凝練的文字將讀者帶入唯美的閱讀體驗當中,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獨樹一幟;其三,廢名的小說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強烈的文人小說特征,具有筆記小說的基本特點,最明顯的便是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表露出的“互文性”特征。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廢名有意將“互文性”作為自身文學實踐中的標志性審美價值與敘事手法,在涉及文化背景時,常常拋開小說的人物刻畫與主線情節(jié),嵌入一個與之相關的其他文本,或詩歌、或古文、或民謠、或方言、或歷史、或外文、或戲曲,從而形成一種敘述人與講評人“聲口”的互換,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學魅力;最后,便是廢名創(chuàng)作中的“晦澀性”。周作人就評價廢名作品“晦澀”,“晦澀的原因普遍有兩種,即是思想之深奧或混亂,但也是可以由于文體之簡潔或奇僻生辣?!倍惤ㄜ妱t認為廢名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晦澀主要來自其“文學即夢”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
與廢名小說中的“晦澀”研究相同,在廢名的詩歌研究中的“晦澀”同樣引起關注詩歌研究的眾多學人的探討,其成因眾說紛紜。劉半農在日記中即評鑒廢名的詩歌“有短詩數(shù)首,無一首可解?!?自此,“難讀”、“難懂”便成了廢名詩歌的標簽。孫玉石在《中國現(xiàn)代詩導讀1917―1938》中認為廢名的詩歌是一只“迷人而難啟的‘黑箱’”。而如何開啟這“黑箱”,學人亦是各辟蹊徑。朱光潛認為,深入的理解廢名詩歌背后的文學思想構成與文化意識背景,是品讀廢名詩歌的不二法門,“廢名先生富敏感好苦思,有禪家與道人風味。他的詩有一個深玄的背景,難懂的是這背景?!倍Y成則認為理解廢名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應限于‘知人論世’的傳統(tǒng)解讀法,有必要對詩歌本體,即對詩的語言、結構、意象、和體式進行研究?!?即主張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將廢名詩歌納入其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整體研究之中。與蔣成主張構建理論分析模型的主張不同,馮建男依然主張體悟式的研究方法,“讀廢名詩,第一要求解,第二要不求甚解。求解是基礎,不求甚解是超脫。”而體悟的對象與手段便是“禪中求禪”,運用禪宗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廢名詩歌中的禪意,“廢名詩歌就是禪家的靜觀、心像、頓悟、機鋒,與李商隱溫庭筠詞的感覺,幻想、色彩、意象的現(xiàn)代化的融合?!背执擞^點的還有王澤龍,認為“不從禪理、禪趣、禪思來解讀他的詩,是難以深入其堂奧的。”還認為“廢名以禪入詩,并非就是以詩寫禪,與傳統(tǒng)禪詩中追求的那種水中月、鏡中花、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詩境與詩思特征依然有別?!薄?/p>
在我看來,對于廢名詩歌的理解,應該建立在對廢名詩歌理論的系統(tǒng)而深入研究基礎之上。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以詩人身份而著書立說,闡明自身對于新詩理解并將其理論化的,只有廢名先生一人,著作也僅有《談新詩》一部。在書中,廢名先生系統(tǒng)闡釋了“五四”以降而至三十年代中國文壇較有影響的新詩作者及其代表作,細致梳理其脈絡,深入探討其得失,進而提出新詩“詩的內容,散文的文字”等新詩審美價值體系,既有繼承中國傳統(tǒng)詩歌審美特征一面,也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文學傳統(tǒng)在自身的轉變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性色彩。但遺憾的是,學界目前尚無專門論述廢名新詩理論的專著付梓,其新詩理論體系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意義,尚欠公正而明確的定位。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文學研究界似乎陷入了重理論而輕品讀的怪圈,西方的諸種文藝理論思潮、哲學概念闡釋、美學觀念體系,都可以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界找到對應的具體研究。這種趨勢一方面有利于學界以更加開闊的思路來思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成敗得失,有利于以更多維的角度來觀察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嬗變轉折,有利于以更長的時態(tài)來考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歷時性變化,但是,伴隨而來,也會使我們對現(xiàn)代文學史的認識與敘述產生某種空白與殘缺。基于上述思考,我在選擇廢名文學思想作為研究對象時,希冀把自己的關注點著重放在被各種理論所忽略的歷史細節(jié),并盡可能以一種后來者的超越姿態(tài)來敘述、勾勒廢名先生的文學思想,力圖歸納廢名先生文學思想各因素的價值體系與特征,梳理各因素之間復雜而糾結的脈絡關系。當然,我始終堅持,作家的文學思想研究不會完全符合理論研究框架,也不必追求古建筑修建一般的“磨磚對縫”,打磨現(xiàn)實存在的思想棱角,強行歸納進既有理論體系,既不符合歷史現(xiàn)實,也不利于學術研究的進步發(fā)展。譬如,廢名與周氏兄弟之間在文藝理論上的繼承與爭辯,在現(xiàn)實人生中的影響與糾結是廢名文學思想形成的重要一環(huán),依然需要進行“知人論世”式的整理思辨,針對學界現(xiàn)有廢名研究的某些問題,釣沉某些歷史細節(jié),豐滿人物思想,認識其復雜性與多面性,使文學思想研究避免掉入某些歷史主義的窠臼,能為文學史研究進行某種豐富,不枉廢名先生晚年獨立北國邊陲憔悴心力。
對廢名文學思想的研究,應主要聚焦于他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時代思潮時所采取的思想反應,進而探討在他思想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及文學價值觀在西潮洶涌和時代滄桑的雙重變奏下的調整和嬗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比較文學學者理查德.羅蒂曾經對“文學”做過這樣的當代思考:“‘文學’一詞現(xiàn)在所涵蓋的書籍幾乎無所不包,只要一本書有可能具備道德相關性――有可能轉變一個人對何謂可能和何謂重要的看法,便是文學的書。這與該書是否具備‘文學性質’毫不相關?,F(xiàn)在文學批評家不再從事所謂‘文學性質’的發(fā)掘和闡述,而應該建設如何修正道德示范和顧問的準則,建議如何緩和這傳統(tǒng)中的壓力,或如有必要,加劇這些張力――來促進人們的道德反省?!蔽膶W與思想維度的多樣性、道德價值準則的差異變遷、文化自身的沿革與轉變等“文學之外”的關系日益密切,也在另一個方面導致了文學范圍的不斷擴大,從而使文學從館閣之內進入紅塵之內,孰是孰非,暫且不論,這種變化的本身使文學有可能成為當代人對歷史與社會產生“了解之同情”的最佳管道,在某一方面象征了世情、社會乃至人類自身的不斷變化。所以,我們共同面臨的巨大問題也就成了如何把握這已不似文學的“文學”,如何從百絮千頭中抓住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脈絡,進而對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生活模式、道德判斷、價值標準、審美趣味進行我們自己的闡釋,進而對當下進行某種理解之上的批評與總結。一得之愚,我對廢名先生文學思想的研究便是如此,希冀通過對傳主精神世界的梳理,打開一個觀察其時文人思想嬗變的窗子,勾勒并總結其對于文學觀的思想特征與美學觀念,探討在西潮東漸、東學式微的時代大背景下各種思想激蕩在個人層面的沖突、妥協(xié)、理解與融合,揭橥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價值標準在歷時性時段中的調整與嬗變,如何應對挑戰(zhàn)、求存求變??梢哉f,廢名先生的文學思想在時代背景下的特立獨行,宛如長衫料峭,地處邊遠、觀察中央的傳統(tǒng)文人的背影,留給我們太多思考的空間。
在某種意義上,廢名文學思想研究就是廢名先生個人的“思想史研究”,在“如何思想”這個命題上進入廢名的思想世界與美學世界,研究他對于時代、知識、人生、世情、人心、自然、信仰的理解;研究他表達自身思想、理解概念和構成思想概念的命題、立論、體驗、論證乃至最后結論的文學作品;研究一段時期以來對他作品所產生的各種闡釋以及歷代前輩研究者通過對廢名作品的解讀、與廢名思想對話而產生的新的思想;研究廢名在其時語境下對美學、價值、理論、信仰的建構方式以及其對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研究廢名對于社會文化的思想、認識是如何形成、前進、調整、嬗變、增長,從而使我們后來人能夠站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來看這個世界,意識到我們并不是白手起家,意識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對話,面對時代沖擊時我們并不孤獨。以此發(fā)軔,從而在吸收前人經驗與認識的基礎上回應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挑戰(zhàn),使我們的思想能夠作為一個時代的聲音,展示我們思想前進的步伐以及我們如何前行。不僅如此,在另一方面來說,帶著以上的命題來進行廢名文學思想研究,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以釋道儒思想為核、以世俗社會為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怎樣的思維特征,他們在嬗變過程中拋棄了哪些文化模塊,又吸收了哪些文化因子,哪些美學觀點在面對西潮沖擊時被徹底瓦解,哪些又經過“創(chuàng)造性轉變”而歷久彌存,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以廢名為代表的一代學人,在思想被沖擊、洗禮之后,其重生的思想文化核心和價值,對于我們今天的文化進步,能夠起到哪些規(guī)范性作用,進而在整體上理解我們這個文明以及其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
另一方面,對于文學思想的研究應與關于中國當代文化思想的討論產生某種密切的聯(lián)系。新世紀以來,學界通過翻譯、引進乃至西方學者直接參與中國研究,形成以現(xiàn)代性討論、詩學討論、思想史討論、文化史討論為特征的新一輪思想激蕩,這種西方哲學、社會學理論的引進,拓寬了學界的研究視野,也激活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研究動力。作為以思想表述為主要目的的文學研究,概莫能外。例如,由于現(xiàn)代化理論、韋伯理論、東亞文化研究在學界內的受關注度的持續(xù)提高,“中國文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這樣的命題開始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并衍生出了文學傳統(tǒng)中對西方文學思想的回應、文學傳統(tǒng)中的宗教意識與西方基督教思想對話、文學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性的態(tài)度、文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價值、自由主義以至人權思想,等等。但是,我在這里要表達的觀點就是,所有這些研究都不能脫離作家、時代文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不能為了理論表述的完美而把史料的爬梳、“移情”式的美學理解有意無意的忽略,而應該注重學理思辨,在現(xiàn)代哲學、文學的視野中分析與把握作家的文學思想,注重對思想本身的細致研究,注重所研究作家在時代背景下的精神追究、哲學思考、價值理想與人生體驗,并在此研究基礎上,適度的通過與西方學術理論思想的對話,展開比較研究,從而把對于作家的思想分析引向深入。需要指出的是,我在運用以上方式進行本文研究與推理的同時,仍然希望能夠把握作家的文學文本與思想文本,在我看來,無論對作家、作品乃至思想、時代作出何種解釋,這種關聯(lián)研究中的文本,仍然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基礎。沒有文本的深度研究、對文本不做深入分析的研究,基本屬于浮光掠影式的概念堆砌,難免淪為某一理論的可有可無的墊腳石或某一先賢命題的應聲蟲,無法做出扎實的學術研究,無法為學術研究的進步做出某種實質貢獻,更談不上文學研究的學科性與學術性。
做廢名文學思想研究,其研究目標必是其思想,而研究的基礎確是文學,是上文中提到的經典性作品。這種研究與全景式的紀傳研究不同,后者固然可以通過對傳主某一方面的人生體驗、思想觀念、觀念價值的提綱挈領來勾勒其某一方面的精神形象和人生經驗,但還是要盡可能關照伴隨而來的傳主人生經驗中的枝節(jié)藤蔓,形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研究體系,從而提供比較真實客觀且富于人文精神的研究成果;而文學思想研究在一開始就設定了其主要研究范疇,規(guī)定了以傳主所表達、所闡釋思想觀念為主要聚焦方向。具體說來,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其一,現(xiàn)代作家文學思想研究,并非經過深耕細作的田園,依然有相當?shù)膶W術研究潛力,值得我們從文學本體論的維度出發(fā),對文學進行某種內部觀察,總結整理作家對于文學本質、特征、標準、外延、內涵、文體、心態(tài)、功能等的認識與理解,以期在總體上把握現(xiàn)代作家的文學觀、文章觀、文體觀,進而了解時代的文化觀。以廢名為例,其引人注目之處不僅僅在于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所表現(xiàn)出的探索性、實驗性、前衛(wèi)意識與個性色彩,更在于在其文學觀中所體現(xiàn)出的某種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觀與文學觀在西方思想的酶化作用下發(fā)展方向的某種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并不是后來者在當代文學思想與當代文化理論語境比照下的總結歸納的比較文學研究結果,而是其本身思想的諸種特征在時代變奏下自身進化使然。
其二,與同時代其他作家不同,廢名在思想方式上呈現(xiàn)“獨語”的特征,與時代話語主題的交集較少,多是在自己的文學世界中尋求避世的“桃花源”。而在尋求的過程中又呈現(xiàn)多層次、雙層面得思維特點:一方面是作家尋求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融合,在山水田園的牧歌中使自身的美學體驗與傳統(tǒng)中國社會理想相契合;另一方面,作者在進行美學探索的同時,又經歷著現(xiàn)代社會的喧囂與不可知、現(xiàn)代文明對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的蠶食、傳統(tǒng)社會中宗法觀念的殘酷等現(xiàn)實體驗,不可避免的陷入精神上孤寂落寞、信仰上凋零漂泊、文化上無宗可依的痛苦,于是,一方面,作家需要用傳統(tǒng)文明理想中的美感和圓滿來抵御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惶恐不安,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現(xiàn)代文明的火把來照亮現(xiàn)實鄉(xiāng)土社會的殘酷黑暗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信仰與現(xiàn)實之間、文明與蒙昧之間――精神撕裂的痛苦,莫過于此。
其三,歷史宛如一個巨大的旋轉舞臺,總是把相同的歷史命題和文化選擇一次又一次的交到我們手中,但是“人不能兩次跨過同一條河流”,“這一次”與“上一次”之間,相同文化選擇再次出現(xiàn)時,已經歷了太多概念的替換、思想的曲折和價值的位移,這都需要我們抽絲剝繭,對期間的細微變化有一種敏感的發(fā)現(xiàn)和理性的思辨。作為作家個人的思想研究也是如此,常人的思想觀念也常隨時代話語、社會思潮、知識結構、價值體系的變化而產生變化,何況是素以敏感、細膩著稱的詩化文人,常常出現(xiàn)“回望來時路,不知身何處”的情況,這就更需要在研究中注重傳主思想的“時態(tài)”變化,通過對作家在文本中表達的文化意識、審美特征、思想體系的歷時性思辨,探討并歸納其思想變化的某些軌跡,從而透視一代文人的思想變遷,進而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想的種種趨向做出某種自己的認識。這種歸納與總結無異于梳理麻絮,將一團麻的活動漸行歸納出幾條合乎歷史現(xiàn)實與文化演變邏輯的軌道,同時也需要通過融化現(xiàn)代哲學理論與社會理論,進行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進行交叉研究與復合,其學術成果也應是具有突破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但我限于學識所限,所作只能是一種初步的嘗試,高山仰止,留待后來人。
參考文獻:
[1]劉西渭(李健吾).畫夢錄――何其芳先生作,咀華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2]逢增玉.廢名鄉(xiāng)土小說隱含的反現(xiàn)代主題及其敘事策略.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3).
[3] [美]史書美著,岳耀欽譯.廢名――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代.殷都學刊,1994,(4).
[4]格非.廢名的意義.文藝理論研究,2001,(1).
[5]陳國恩.廢名小說與佛禪精神.貴州社會科學,2001,(1).
[6]李俊國.廢名與禪宗.江漢論壇,1988,(6).
[7]張永.禪宗:廢名小說的審美向度.文學評論叢刊,2001,(2).
[8]姜云飛.廢名小說的禪學底蘊.浙江師大學報,1991,(3).
[9]楊厚均.廢名創(chuàng)作中禪意的形成與嬗變.湘潭大學學報,1999,(3).
[10]灌嬰.橋.新月-第四卷,1933.
[11]馮健男.談廢名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4).
[12]朱亞寧.論廢名小說的文體特征.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2,(4).
[13]倪偉.“亂寫”與顛覆:莫須有先生傳的敘事解讀.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3).
[14]周作人.和橋的序.知堂序跋,岳麓書社,1986.
[15]陳建軍.廢名小說晦澀之因探析.黃岡師專學報,1997,(5).
[16]劉半農.劉半農日記.新文學史料,1991,(1).
[17]金克木.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讀書,1986,(4).
[18]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 1981,(6):247.
[19]魯迅.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魯迅全集, 1981,(5): 432.
[20][美]魯思.本尼迪克著,張燕,傅鏗譯.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1]孫玉石.中國現(xiàn)代詩導讀1917-1938.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2]朱光潛.文學雜志編后記.文學雜志, 1937,6(1).
[23]蔣成.廢名詩歌解讀.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4).
[24]馮健男.人靜山空見一燈――廢名詩探.文學評論,1995,(4).
1、肚子的減肥方法有很多,要注意飲食,多吃青菜、水果,青菜、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可以有效的減少脂肪,多吃粗糧、素食,粗糧,素食中所含的熱量脂肪較少,作為主食吃,可以幫助減掉小肚子。
2、可以做仰臥起坐,對于女性是消滅小肚子最好的運動方法之一,還可以做瑜伽運動,瑜伽是現(xiàn)今很受歡迎的一種減肥運動,對于減掉肚子脂肪有一定的作用。
3、每天轉呼啦圈,也是肚子減肥的好方法,可以讓肚子部位的脂肪,快速氧化、消耗,也可以每天堅持晨跑減肚子,長跑對肚子部位的減肥有一定的益處,肚子減肥需要飲食、運動相結合,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來源:文章屋網 )
1、來月經時不要吃過于油膩的食物或者糖分過高的食物,對減肥有一定的幫助。
2、月經來潮期間的減肥方法是要注意避免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避免冷飲、冰糕、餅干、巧克力、蛋糕、面包等食物攝入。
3、同時月經來潮期間要增加活動量,但是要注意避免劇烈的運動,以免影響到盆腔充血,出現(xiàn)痛經癥狀,可以采取比較溫和的活動方法,比如纖體操、月經期瑜伽或者是散步、慢跑。
4、另外在月經來潮期間陰道流血,身體抵抗力下降,內分泌處于一個比較不穩(wěn)定的階段,所以不主張應用減肥藥物,以免影響到內分泌,從而影響到月經來潮。減肥除了月經來潮期間需要,而且還應當持之以恒才可以有效果。
(來源:文章屋網 )
1、堅持跑步:由于飲食不規(guī)律,導致身體長胖,想快速減肥。最簡單也是最方便的一個方法就是跑步,由于每個人的身體體質不同,可以選擇慢跑,也可以選擇慢走,快走,總之需要意志堅定,每天去堅持,就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2、每天堅持做仰臥起坐:減肥,是一個很漫長的事,其實也是一步一步的發(fā)展的,需要人去堅持,才會有效果。仰臥起坐是最常見的一種鍛煉方式,簡單有效。我們可以早上起來,或者睡前,飯后一小時,堅持做上幾組仰臥起坐,每天能堅持養(yǎng)成鍛煉的好習慣,減肥就不是難事了。
3、堅持去健身房、相比較很多散練的運動減肥方法,可能效果不太明顯,這時候如果有一定的條件的話,可以選擇去專業(yè)的健身房,哪里有專業(yè)的器材,還有專業(yè)的教練,對于你個人的減肥,可以給出很好的計劃,能讓你快速減肥,達到好的效果。
4、堅持做平板支撐:減肥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仰臥起坐,俯臥撐,平板支撐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鍛煉方法,無需借助其他器材,只需要瑜伽墊,簡單方便。剛開始可以設定短一點的時間,后來可以慢慢加長訓練的時間,不斷地鍛煉自己,堅持下去,對減肥一定會有效果。
(來源:文章屋網 )
無效運動1:選錯運動瑜伽、游泳、騎車、呼拉圈
減肥的重點在“減脂”,應避免多花時間在無法燃脂的運動上,偏向嬉游的休閑活動也不是瘦身首選,容易導致肌肉拉傷的運動更會摧毀減肥計劃,不可不慎,短期運動瘦身應避免的選項如下:
瑜珈:瑜伽等運動屬于伸展性質,雖然同一個動作維持幾分鐘會流汗、消耗體力,但不屬于燃脂的有氧運動,難達瘦身功效。
呼拉圈:呼拉圈是連續(xù)做2小時只會累卻不喘的活動,運動量非常低,對于減肥幾近無效。
游泳:將游泳列入無效的運動減肥法令人訝異,游泳雖然消耗熱量,但一般人經常來回游一趟就暫停歇息,運動強度不足、心跳無法加快,待在水里游游停停的時間一長,胃排空加速,身體容易饑餓,結果自我慰勞的飲食所補充的熱量,反而高于游泳消耗的卡路里,更難達到減肥成效。
騎自行車:假日騎車游覽自然風光,心曠神怡,但恐怕不適合當做減肥的唯一運動。戶外騎車是享受,室內騎車才能鍛煉。騎車郊游攜帶零食一下肚,熱量統(tǒng)統(tǒng)補回來。
重力訓練:對于尚未養(yǎng)成運動習慣的人,直接挑戰(zhàn)重量訓練是一大禁忌,重量訓練的運動強度太高,身體緊急以葡萄糖和儲存在肌肉里的肝糖作為熱量燃料,不但不能燃燒脂肪,一瞬間消耗的熱量也少,無法減肥,只能練出肥厚的肌肉,不是瘦身者想要的結果。
建議運動:水中有氧、飛輪有氧
有氧運動是達到身體脂肪燃燒最迅速有效的運動,無論是舞蹈、慢跑、健身房里的跑步機等,只要能達到中低強度、長時間活動兩項目標,都可燃脂瘦身。其中,飛輪有氧和水中有氧是專業(yè)人士公認有效的減肥首選。
飛輪有氧:在教練口令指示下、配合歌曲節(jié)奏,人人在室內單車上揮汗如雨。飛輪有氧是全球公認熱量消耗最高的運動,對于心肺功能提升、下半身肌力增強、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升高也有幫助,且動作簡單,透過單車上的阻力旋鈕,營造各種情境變化,無論是入門或進階者都能找到適當?shù)倪\動頻率。
但因飛輪運動較激烈,最好先由醫(yī)生或運動教練評估是否合適,有心血管疾病或關節(jié)曾開刀的患者不建議采用。
水中有氧:看起來溫和緩慢的動作,燃脂效果卻不亞于陸上有氧,水中有氧仰賴水的浮力和阻力達到運動效果,配合浮板等道具使用效果更佳,例如一邊將浮板壓進水里一邊行走,除了必須使勁之外,還能使用到陸地上較難運動的小肌群,能平衡肢體的附加價值;對于銀發(fā)族、關節(jié)不適或體態(tài)肥胖不適宜在陸地上蹦蹦跳跳的人來說,水中有氧運動是個輕松無負擔的瘦身方法。
無效運動2: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無法持之以恒是運動瘦身的頭號大敵,許多人立志減肥前幾天投入許多時間和體力,運動到汗水淋漓、精疲力盡,但很快就怠惰懶散,無法持續(xù),建議,利用“零存整付”的概念,每天運動一小時,便可輕松瘦身。
此外,過去認為心跳每分鐘到達130次才合乎運動標準,現(xiàn)在也修正為每分鐘心跳110次、中低強度的動作,也能達到相差無幾的燃脂效果。因此,有足夠毅力維持熱量消耗高的運動當然很好,但若難持之以恒,日常爬樓梯、做家事、早一站下公交車走路回家等讓身體動起來的活動都無妨,每天累積一個小時的活動時間,減肥于無形。
無效運動3:長期做相同運動,輕而易舉就能完成
運動初期效果顯著,但當身體習慣單一運動的頻率和強度時,體重無法繼續(xù)減輕,這時如果放任自己維持一派輕松的運動習慣,這個運動等同無效。
這時需從增加運動強度或混合肌力訓練著手。拉長時間、加快速度、增加頻率等做法可達到強度增加,而肌力訓練的目的則是提高基礎代謝率。
日?;顒踊蜻\動所消耗的能量僅占總熱量的20~30%,因此再怎么從事有氧運動,燃脂仍有限:相反地,即使我們坐著不動,身體為了維持心跳呼吸所耗用的能量占了熱量消耗大宗,稱為“基礎代謝率”,和體內_的肌肉量有關,肌肉量愈多、基礎代謝率愈高,身體就能消耗更多熱量。
因此,當有氧運動減肥到達瓶頸時,應加入無氧肌力訓練,以拉高基礎代謝率,加速熱量消耗,包括適量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或重力訓練,可突破難再減肥的困境。
小貼士
藥物減肥誤區(qū)
服用減肥藥是時下流行的減肥方法。事實是,減肥并非一日之功,也絕不是吃幾粒減肥藥就能達到目的的。減肥藥物可能有多種副作用,不同種類的藥物,副作用各不相同。常用的食欲抑制劑可引起輕度的失眠、口干、頭暈、抑郁、乏力、便秘、惡心等;有的可能引起血壓高和心動過速;還有的可能引起藥物性肝損害。減少腸道脂肪吸收的藥物可能引起腹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等副作用。瀉藥可引起機體脫水,嚴重時還會導致電解質紊亂。更何況很多肥胖患者服用成分不明確的所謂減肥偏方治療肥胖癥,危害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