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周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的班主任。他長著一張孩子臉,卻懷著一顆成熟穩重的心;他說話嚴肅、認真,卻又不乏幽默風趣;他管教學生嚴格,可平時卻是那樣和藹可親;他走路大搖大擺,卻又不缺乏紳士風度;他盡管在近幾年來第一次當班主任,卻又不缺乏管理經驗。他就是我的新班主任——李老師。
新的班級——新的同學和老師們。開學就意味著要進入一個新的班級,結識新的同學,認識新的老師,開始新的學習生活。而我被幸運的分到了八年級三班這個和睦的大家庭里。同學們是那樣的友善、團結,老師也是那樣的認真、負責。
盡管我和他們并不熟悉,可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都會成為好朋友,努力學習,頑強拼搏,用每個人辛勤的汗水哺育出一個優秀團結的大家庭。
新的課程。升入八年級,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愛玩愛鬧的小孩子了,個長高了,身上的擔子也就越來越重了。在課程方面也多了兩門比較重要的課程——物理和化學。有的老人經常對自己的兒女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更強調了這兩門課程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在八年級下半學期,還有歷史、生物、信息技術三門課程的結業考試,可想而知,任務該有多重!
天在剛剛亮,太陽才剛剛升起,一切都有充足的時間,大家一起努力吧,相信在黃昏時,我們會用微笑迎接黎明!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由于語文課時相對較緊,對于我們農村高中來說,要達到上述要求,必然要在寫作訓練的時間和空間上進行拓展,以使寫作成為學生自主的、個性化的習慣,成為他們生活必需的部分。而周記,是最具活力與個性的寫作體驗。下面,本人就試著從周記個性化訓練這一角度入手,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從日常見聞入手。生活永遠是鮮活的,如果老師和學生能有心于生活,從日常之中發現獨特見解、非凡心境,學生訓練的熱情是會不斷提高的。開學一個星期了,我看到校門口總有一位小女孩在賣零食,頗有感觸。一次課上,我以此為話題,引導學生注意此人此事,并激發他們試著去了解調查其背后的東西。第二周,在周記檢查批閱時,我發現此話題的周記不但內容豐富,感情真實,而且思維深度增加了不少,很多學生能從小女孩、家長、社會等方面探求原因和并提出了種種對策。雖然有些稚嫩,但感染力絕對超過一般的習作。更為可貴的是,此后不少學生能關注生活,用心體悟,對生活中的諸如拾垃圾的老人、校門口的小商販、街頭的流浪漢等人與事能有意識地觀察、思考,并記入周記。這樣,在第一單元作文“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訓練中,不少學生就將這些真實的人和事融入其中,描寫的對象更是個性鮮明,形象生動,作文自然也鮮活起來了。
2.關注社會熱點。當今世界,瞬息萬變,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現象、新問題出現。這里的每一點變化,都是生活原汁原味之所在,每一個視點都是關于人的思考,是最“人本”、“人文”的東西,從孩子的視覺來看,都是周記的觸發點與內驅力所在。我們學校雖沒有班級電視和多媒體教室,但每班都訂有一份《福建日報》,校廣播室每天也會播放國際國內時事及校內要聞,無論是黎以沖突、巴以和談、倒扁事件,還是身邊的校園生活、個人觀感,都是學生周記關注的對象。特別是進入高中,學生視野寬了,更注重事件縱深的信息,我們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引導他們及時感受、探究并訴之于周記。
3.聯系日常教學,激發抒寫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思路的探究、人物的分析、語言的鑒賞等等方面常有著爭議,課堂上由于時間等原因不能深入地探究,我們就可讓學生將課上的未盡之言訴諸周記。如果引導得好,成效是很明顯的。如學習《合歡樹》一課后,我即讓學生聯系自己實際,反思自己對母親認識。情緒激發后,再要求他們將自己與母親的情和事記入周記,這樣的練習學生是比較歡迎的。
關于作文教學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國內語文界關注的重點,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有對學生寫作興趣的研究,有對學生寫作心理的研究,但縱觀這些研究,或側重于作文教學宏觀規律的探索,或側重于某一單項能力的培養,少有對學生個體寫作狀態和個性作文發展的關注。同時,缺乏對學生作文能力成長過程的整體把握,缺乏關注的連續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對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漸進、反復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同一學段的學生寫作能力的階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從作文教學實際來看,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相剝離,與學生作文成長的實際相脫節。盡管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后都有一個寫作訓練要求,但那樣的訓練要求似乎只是重視與每個單元的閱讀教學相對應,而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寫作的主體——學生。何況,其中有些訓練還只是片段訓練,從訓練次數上來說,每學期也只有六次。從學生作文成長的規律看,寫作能力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賴于豐富的作文實踐,在適度的鞏固強化中循序漸進地提升。筆者以蘇教版七年級教材為例,第一學期的六次訓練要求分別是“有感而發”、“說真話、抒真情”、“從生活中找‘米’”、“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簡單地說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學期的六次訓練要求是“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記事寫人線索清楚”、“觀察和描寫事物的特點”、“抓住特點介紹動物”、“寫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認真鉆研教材,不認真研究學生,只是不顧實際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離破碎之感,且有淺嘗輒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初中作文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學生個體寫作狀況出發,認真梳理本學段作文訓練目標,科學整合教材資源,根據初中生作文成長的一般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長周期”的概念分析
隨著學生年齡特征、認知水平、思維水平、表達能力的發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導與訓練,其寫作能力會表現出進一步鞏固、強化、拓展、提升的階段性和規律性過程。這種寫作能力的鏈接和上升,我們稱之為學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長。
以初中生為例,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由幼稚漸趨成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各個方面(比如對一種文體或一種表達方式的把握)也有一個由低到高的漸進提升的過程。這個階段,學生作文成長周期表現出如下特點:一是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同學生的作文成長也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學生在不同階段、不同年級的作文成長也表現出明顯的差別。二是順序性,無論是學生個體還是群體,作文成長過程都是緩慢的漸進的,與學生的閱讀與閱歷表現出驚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們把學生的作文能力從某個低點上升某個相對的高點視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周期,無論是某個周期內能力的成長,還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鏈接,始終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特點。四是遷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間具有遷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間也具有一定的遷移性。五是整體性,學生作文成長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知識水平、閱讀能力、寫作技巧、情感態度等整體提高的過程。
筆者認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長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既重視方法的研究,也重視對“人”的研究,作文成長周期不以學段、年級或年齡作為劃分依據,而以學生寫作能力為主要標準。二是關注學生個性心理特征,針對學生的興趣需要、生活特點、年齡特征,培養良好的寫作心理。三是關注學生作文基礎,注意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四是關注學生的作文興趣與習慣,通過立體的個性化的寫作訓練與熏陶,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長周期”的教學策略
(一)梳理教學重點,精練訓練目標
1.抓好一條經線——以記敘文為主的寫作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的寫作是這樣描述的:“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不難看出,記敘文寫作是初中作文教學的重點。從各地中考命題情況來說,記敘文占了極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級,要把記敘文的訓練作為一條主線。七年級側重訓練寫人敘事的記敘文,要求從生活中選擇材料,能將一件事情記敘清楚,能通過詳略得當的幾件事寫人。八年級側重訓練寫生動的記敘文,能寫好細節,有一定感悟。九年級側重訓練寫厚重的記敘文,能進行生動的細節描寫,能寫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較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題深刻。而對于說明文可以在七年級學習了說明文單元后,指導學生寫簡單的說明文;八年級學習了生動說明后,指導學生寫生動的說明文。九年級上學期可以指導學生寫簡單的議論文。
進一步細化訓練目標和過程。比如訓練寫敘事的記敘文,可以從有條理地寫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詳有略地寫一件事情,還可根據選材,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角度進行訓練。再如訓練寫人的記敘文,可以指導學生由寫親人開始,再到寫身邊的人,如老師、同學等,再到平寫平時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潔工、交警……這樣系統有序地分類推進訓練,有助于促進學生作文水平循序漸進地提高。
2.抓好兩條緯線——單元(主題)寫作和專題訓練
在明晰七到九年級的寫作訓練方案后,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將閱讀教學、文體訓練、單元(主題)寫作、專題訓練進行有機整合。在運用教材中單元寫作材料時可以打亂它原有的順序為我所用,有計劃形成某一類作文的系列訓練。
同時,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技法的專題訓練,教師在新接班時,應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專題調查,了解學生作文的優缺點,根據學生的作文能力進行合理歸類,整體構思和分類設計作文專題訓練的方案;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制定相宜的閱讀和作文提升計劃。如可分步驟進行審題訓練、謀篇訓練、描寫訓練、詳略訓練、升華訓練等;從描寫角度來看還可進行人物描寫、場面描寫、景物描寫等的專題訓練。
3.寫好兩類小文章——片段練習與應用文寫作
片段訓練內容廣泛、反饋迅速、操作靈活,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級,學生練習寫人的記敘文時,不妨輔之以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為專題的片斷訓練。到了初三再回歸記敘文的寫作訓練時,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導學生以側面描寫、氣氛渲染、場景烘托為專題的片段訓練。為了訓練學生觀察和描寫的能力,語文教師必須做一個有心人,既要有較為詳細的計劃和相應的訓練步驟,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細節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蟬、秋雁冬雀;晨霧暮靄、風雨雷電;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寫作對象。
應用文寫作被不少老師忽略,這主要是因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訓練也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十分不利的。應用文的訓練,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譜”,靈活安排。比如班委會要開展活動,布置學生擬一則通知;班級開展愛心捐助,要求學生寫一份倡議書;哪位同學遺失了物品,起草一則尋物啟事,等等。
(二)拓寬訓練途徑,重視作文實踐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習,給學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讓學生有真正的表達自我的機會。寫作內容不作要求,大到國家大事,小到路邊新聞,讀了一本書,看了一部電視劇,碰到一個陌生人,想起過去的事,幻想未來的情況,只要是有感而發,都可以寫;文體不設限制,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給予學生自由,可采取老師批閱、組內互評、交換修改、流改、集體修改等方法,同時,留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整理、回味。這種自由作文,體現人性回歸,學生不把寫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寫我心的自由表達,就必然能夠“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
2.情境作文
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增強情感體驗,激發寫作欲望。作文情境給學生提供了多向思維、多角度思維的契機,為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設置了一個啟迪心智的溫床。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學法,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并從古典文學理論“意境說”中汲取營養,逐步探索出一條“創設(情境)——體驗——想象——描繪(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學的路子,不少老師運用情境作文教學法進行公開教學獲得一致好評,情境作文已成為學生喜愛的一種作文教學方法。
3.對話作文
傳統的作文教學一直以教師為閱讀對象,閱讀對象的單一、無變化,使學生作文流失了生命營養和人文價值。“對話作文”是以平等對話的理念為基礎,關注學生作文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要從作文功能入手,激發學生表達的需求與熱情,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我們利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等節日,要求學生與父母與老師與同學與朋友進行作文對話,回憶生活的點點滴滴,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閱讀作文后及時作出回應。這樣的作文因為有了明確的閱讀和交流對象,學生的作文積極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發揮出較高水平。
4.達標作文
為了改變作文教學費時多、周期長、反饋慢、收效少的現狀,我們提出達標作文的教學策略。它以課程標準中寫作教學要求為綜合目標,以面向全體、關注差異、循序漸進為基本原則,以控制作文的單位時間、縮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訓練次數、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達標作文教學的基本程序分為五步,即:設標——達標——反饋——評價——矯正。這種“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一名中學生學習偏科的問題形成原因和發展機制并應用元認知干預技術對其進行干預,幫助其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教會其如何處理不良情緒并應用臨床放松訓練重新塑造其心理結構,糾正了其在某些學科學習過程中的拖延、分心、犯困等不良學習行為,在短期內獲得了較好的干預效果。
關鍵詞 :初中生偏科 元認知干預 條件性情緒反應
中國有句古話“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不管堤壩建的多大,也會因為小小的蟻穴而崩潰。在教育中也是如此,一個人最終的發展道路往往會受到其短板的影響。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多原本優秀的學生由于“蟻穴”的影響漸漸褪去了優秀的光環,這里的“蟻穴”指偏科。偏科影響學生的各個方面,不僅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限制學生全面發展,更嚴重的還可能使學生產生厭學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1.來訪者情況
1.1基本信息
鵬鵬(化名),男,14歲,初一學生,獨生子。父母都是普通職員,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是其父母在物質條件方面給了鵬鵬最大的滿足,在生活方面對其無微不至,但在學習方面對其要求極高。
鵬鵬在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各方面表現都很突出,深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和喜愛。上初中后,鵬鵬的成績開始下滑,初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排在班級第38名(共48人)。
筆者跟鵬鵬的第一次見面是在鵬鵬家,鵬鵬表現的很緊張。在初診過程收集的資料中發現鵬鵬除了英語和政治還不錯以外,其他科目數學、語文、歷史、地理、生物都很差,其中數學最差。在交談中鵬鵬提到自己是政治課代表,政治老師對自己比較關注,而且自己的英語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英語老師也很看重自己。
在初診交談后期當鵬鵬提到父母從來不夸獎自己,不管自己做什么都無法得到父母的表揚時便情不自禁的痛哭起來。在第二次見面前,鵬鵬父母提前給筆者打電話說鵬鵬在家里大哭大鬧,質問父母為什么不經過他的同意便又讓筆者去。得知情況后筆者來到鵬鵬家,此時鵬鵬的情緒已經穩定了,坐在床邊假意看小說并不理睬筆者。后來筆者注意到鵬鵬臥室里的手工船,便主動提起這個話題,這時鵬鵬的媽媽提到這是鵬鵬親手做的,并夸獎了鵬鵬一番,筆者也借著這個機會夸獎了鵬鵬,鵬鵬受到表揚后情緒漸漸高漲起來,也開始與筆者交談。當筆者提出做會兒數學練習冊時,鵬鵬也欣然同意了,在做題過程中鵬鵬顯得很浮躁也很緊張,遇到簡單問題時總是不假思索的就寫答案,遇到難題總想逃避。每做完一道題都要得到筆者的肯定和表揚后才做下一道,在筆者的陪同和鼓勵下完成一頁練習題后鵬鵬很開心。在之后的交談中鵬鵬變得很興奮,話也多了起來。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鵬鵬的性格比較膽小,情緒起伏比較大,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1.2癥狀表現
鵬鵬在小學時各科成績都很好,而且很愛學習,上初中后,鵬鵬開始偏科,出現了一系列上課聽不進,學習拖延、分心,成績下降等等癥狀。具體癥狀表現如下:
(1)在上數學、語文、歷史、地理、生物課時打不起精神,無法專心聽老師講課,有時候容易犯困。
(2)課堂上害怕被老師提問,有時候明明準備的很充分,但是一被老師提問就答不出來,而且怕同學因此嘲笑自己笨,這種情況也很影響鵬鵬的課堂學習效率。
(3)在每次考試前和考試中鵬鵬都很緊張,焦慮,害怕監考老師看自己答卷,怕考不好父母批評自己,因此常常發揮不出正常水平。
(4)喜歡跟同桌比成績,每當同桌考的比自己好時鵬鵬的內心就很痛苦。
(5)逃避學習數學,一學數學就不由自主的分心、犯困,而且學習效率很低。
2.心理機制形成分析
鵬鵬在小學期間成績很優秀,老師及父母經常夸獎其聰明能干,鵬鵬是在這種夸獎中長大的,這讓鵬鵬形成渴望表揚、依賴表揚的外在評判標準,自己的學習行為完全是為了得到夸獎,否則學習就是沒有意義的。另一方面父母僅在學習方面對其要求嚴格,而其他方面基本不管,這種教養方式讓鵬鵬以為學習好就代表一切,也讓其性格變得比較以自我為中心、膽小、任性、情緒化。
在上初中后,成績優秀的孩子集中到一起,鵬鵬便顯得不再突出,失去了往日的夸獎和關注后鵬鵬內心產生很大落差。這時鵬鵬良好的英語功底受到了英語老師的關注同時鵬鵬成為了政治課代表。在這兩個科目上受到關注的鵬鵬對這兩科的學習重新燃起信心和興趣。但是鵬鵬的其他學科并沒有引起相應老師的關注,因此在其他科目上鵬鵬依然提不起興趣,由于聽課效率低下,鵬鵬在其他學科上落下很多基礎知識,做題的時候經常不會,小考的成績也不理想。學習成績的下降使鵬鵬經常受到父母的批評,同時也使性格情緒化的鵬鵬的焦慮情緒迅速升高,鵬鵬開始變得敏感,并常常自我懷疑,在短期內積累了很大的負面情緒,回答問題和參加考試時也常常帶著巨大壓力而導致發揮失常。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一書中寫到幾乎所有的心理障礙現象都是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幾乎所有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都是以條件性情緒反應為關鍵的與核心因素的;而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后天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它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1]。
條件性情緒反應即人們一到某種條件下便自動產生一種情緒體驗,當這種情緒產生的瞬間,人們的認知評價、知識檢索、思維判斷和相應的表情與行為等也幾乎同時實現了。用S-E-R來表征條件性情緒反應,其中S代表事件、場景或者是刺激,E代表情緒,R為條件性情緒推動下的思維及外顯行為。
鵬鵬上初中后心理落差很大,經常因為學習受到父母的批評,內心脆弱膽小的鵬鵬變得容易緊張,常常帶著消極情緒進行學習活動,久而久之消極情緒與學習行為建立起聯結,形成條件性情緒反應。鵬鵬的上課想聽聽不進、發言緊張、考試緊張、跟同桌比較以及學習數學拖延犯困這五種癥狀的核心因素是條件性情緒反應,這些都是在特定條件刺激下自動產生情緒體驗并進而激發某種行為的反應。以鵬鵬的數學學習障礙為例:鵬鵬一遇到學習數學的場景(S)就不由自主的產生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E),這種負面情緒進而影響鵬鵬的學習效率,使其產生分心、拖延、犯困等癥狀(R)。此外,鵬鵬的這種不由自主的分心、犯困(R)使其產生了消極的認知評價情緒(E’),E’進一步加重負面情緒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被稱為復雜系統的增強循環原理(見圖1)。
3、咨詢過程
3.1認知輔導
導致鵬鵬成績驟降的原因,除了條件性情緒反應這一核心因素外,還在于他大腦中有很多不合理認知,在咨詢過程中需要通過認知調整幫助其消除不合理認知并輸入理性的認知觀念。主要認知輔導內容如下:
(1)給鵬鵬講解問題形成的心理機制,使其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且知道他的癥狀主要是由條件性情緒反應引起的,當影響鵬鵬學習的條件性情緒反應消除后,鵬鵬便能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學習,這時鵬鵬的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隨著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知識的積累他的學習成績也會有所提高。當鵬鵬了解這些后,表示愿意積極的配合,對改變自己當下的不良學習狀態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2)理性看待課堂提問,答不出來并不是因為自己笨,因此不需要自責,其他同學都在專心聽課,不會嘲笑自己。
(3)告訴鵬鵬學習是為自己而學,不要盲目跟別的同學比較,理性看待表揚與批評,被批評后應該更有動力的學習,而不是自暴自棄。
(4)教給鵬鵬一些緩解焦慮情緒的小策略,包括深呼吸,小型肌肉繃緊放松程序,使其在新的積極的條件性情緒反應建立之前能通過自我調整來降低癥狀發作時產生的焦慮情緒。
3.2臨床放松訓練
臨床放松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替換消極的條件性情緒反應,在此過程中使來訪者在循序漸進的肌肉繃緊放松中達到一種極度放松的狀態,配合優美而平和的音樂,并加入風景想象促使來訪者更加放松,當來訪者足夠放松后,讓其想象可以調動起積極情緒的畫面或事件,將來訪者的積極情緒調動起來。在生理上達到極度放松,情緒積極的狀態下輸入到其腦中的知識更容易優勢興奮即更容易被來訪者吸收,此時輸入到來訪者頭腦中的程序性知識即在某種情景下應該怎么做的知識更容易達到自動化運行。
具體過程以調整數學學習障礙為例,將來訪者的情緒狀態調整到最佳后,讓來訪者想象學習數學的場景,想象他能以一個嶄新的狀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想象在學數學時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而不分心,這種如何高效學習的行為便是程序性知識。在放松過程中使數學學習場景(S)與積極的情緒(E’)和高效學習行為(R’)建立起新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從而替換消極的條件性情緒反應。將鵬鵬的五種消極條件性情緒反應分別應用放松訓練替換成積極的條件性情緒反應,重新塑造其心理結構。
4.咨詢效果
來訪者反饋:
鵬鵬自述現在不管上什么課都能專心致志的聽課,還因此受到了老師的夸獎。自學的時候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現在學習其他學科也越來越有信心,感覺自己小學時候的高效學習狀態又回來了。
來訪者父親反饋:
鵬鵬父親自述鵬鵬現在的學習狀態跟以往相比有很大改善,放學回家能立馬投入到學習中,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
來訪者咨詢前后學習成績對比:
咨詢前來訪者總成績排在第38名(共48人),咨詢后排在第16名。
5.咨詢反思與總結
在教育中我們應該牢記,不要一味強調成績的重要性而忽視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適當的夸獎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過度的夸獎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只有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才能使其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境,才能使其有更美好的未來,全面發展才是一個人幸福一生的最有力籌碼。
【關鍵詞】 虐待;家庭;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95.1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1-0048-04
兒童虐待現象由來已久,普遍存在世界各個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由于受到“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孝子”等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家庭中兒童虐待的現象可能被大量隱匿并普遍存在[1]。為此,筆者根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虐待的定義(對兒童有義務撫養、監管及操縱權的人做出的足以對兒童的健康、生存、生長發育及尊嚴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傷害行為,包括軀體、情感虐待、待、忽視等形式[2]),于2006年對廣州16所中學4 582名中學生開展了家庭軀體虐待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調查,以了解廣州市家庭中兒童虐待的流行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有關部門制定兒童虐待預防策略和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與方法 運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廣州市內8個城區中按每區隨機抽取2所中學(重點和普通各1間),抽中學校再隨機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級各2個班,抽中班級所有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參考國內外文獻報道兒童虐待發生率(10%~30%)[1],取10%發生率,按5%顯著性水平,容許誤差d=0.1P,按 N= t2PQd2,計算樣本量為3600。考慮調查不應答等因素,擴大樣本量10%,預計調查4 000人。
調查共發放問卷4 613份,有效問卷4 582份(男生2 306人,女生2 261人,不詳15人);年齡均介于11~17歲間,平均年齡14.94歲。初一、初二、初三各占33.8%,34.3%,31.9%。
1.2 方法 采用橫斷面研究,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挑選經過培訓的在讀研究生擔任調查員。調查時,向學生說明調查目的和方法,承諾匿名并對結果保密,要求獨立完成;每份問卷經檢查無缺漏后當場收回,統一確定有效問卷標準,錄入前逐一檢查,應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雙錄入。
1.2.1 軀體虐待 參考Parents-Child Conflict Tactics量表(98版)[3],并咨詢相關專家意見,制定廣州市中學生家庭軀體虐待問卷,分輕、中、重3類,14條目。測量方法,最近6個月內父母或監護人對孩子下列任何1項方式的軀體虐待行為均視為有虐待行為,按1周虐待發生的頻率進行量化評分,如“未發生”得0分,“有時候”(指每周1次或以下)得1分,“經常”(指每周超過1次)得2分。其中輕度軀體虐待5個條目:“父母用手掌打你屁股”、“父母用一些硬物例如皮帶尺木棍枝條掃帚等來打你屁股”、“父母用手掌打你的手手臂或者腿”、“父母用力捏你”和“父母大力推你,或者揪著搖晃你”;中度軀體虐待4個條目:“父母用手掌扇你的臉、頭或耳朵”、“父母用一些硬物例如皮帶尺木棍枝條掃帚等來打你 (屁股以外的部份)”、“父母猛力把你推倒在地”和“父母用拳頭打你或者用力踢你”;重度軀體虐待5個條目:“父母大力地、不斷地毆打你”、“父母掐你的脖子令你透不過氣來”、“父母故意燒傷或燙傷你”、“父母用刀子或其他武器來恐嚇你”和“父母把你的頭按在水里,或者用一些尖銳的對象,例如刀子碎玻璃弄傷你”。
輕、中、重度軀體虐待的定義分別為:輕度是指有且僅有輕度虐待測量條目中的行為;中度指發生過任何1種中度虐待測量條目中的行為,包括中度和輕度混合或僅有中度虐待的情況;重度指發生過任何1種重度虐待測量條目中的行為,包括重度和中/輕度的混合以及僅有重度的情況。
1.2.2 學校支持 由4個條目組成,“我覺得自己是學校的一分子”、“我們學校的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我能和教師好好相處”和“我能和同學好好相處”。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說不清,4=同意,5=非常同意),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學校支持越高。
1.2.3 親友支持 由4個條目組成,“好事發生在我身上,一定告訴親友”、“我的家人/朋友能給我意見,幫助我處理問題”、“如果我不開心我的家人/朋友愿意傾聽”和“如果我覺得日子無聊,我會問家人/朋友解悶的方法”。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說不清,4=同意,5=非常同意),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親友支持越高。
1.2.4 學習壓力 由8個條目組成,“我父親對我寄予很大期望”、“我母親對我寄予很大期望”、“我父親對我管教很嚴厲”、“我母親對我管教很嚴厲”、“我經常需要補課”、“我父母替我安排較多課外學習活動”、“我現在參與的課外活動過多”、“我不喜歡我現在參與的課外活動”、“我沒有足夠時間去做我喜歡做的事”和“我沒有足夠自由去做我喜歡做的事”。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說不清,4=同意,5=非常同意),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學習壓力越大。
1.2.5 學習表現 由4個條目組成,“上課的時候我不能專心”、“我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我在學校里覺得不開心”和“我趕不上學校的功課”。采用Likert's的5分法(1=非常同意,2=同意,3=說不清,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學習表現越好。
1.2.6 其他信息 一般社會人口學特征、家庭狀況、經濟狀況、學校不良事件,因病缺課、非病缺課等。
1.3 統計分析 應用SPSS11.0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軀體虐待發生率 近0.5 a內遭受家長軀體虐待的有1 249例,總體發生率為27.3%,其中輕度虐待發生528例,發生率為11.5%;中度虐待發生598例,發生率為13.1%;重度虐待123例,發生率為2.7%。兒童遭受軀體虐待有多種方式疊加的特點,在遭受軀體虐待學生中,平均每人經歷2.54種不同形式軀體責打,其中有77.7%遭受1~3種不同的責打形式,16.8%遭受4~6種不同的責打形式,5.0%的人遭受7種以上不同形式的責打。責打部位以屁股、四肢等部位最常見,占各種部位軀體虐待的87.3%。
2.2 影響因素分析 見表1-4。
根據文獻和專業知識,選取來自兒童自身、家庭、學校等方面21個變量進行軀體虐待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年級、籍貫、民族等16個因素對軀體虐待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年齡別虐待率以11~12歲組最高,為36.4%,隨年齡增大,虐待率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國際上關于兒童虐待的定義、分類、測量方法尚缺乏操作性強的統一標準,這給兒童虐待流行病學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也使得不同研究者因其調查對象和定義、方法的不同,難以比較研究結果[1-2]。本次調查顯示,廣州市有27.1%的初中學生在近0.5 a內遭受家長軀體虐待,該結果低于楊勝林等[4]對長沙4~8年級學生的測量結果(62.4%),也低于陳晶琦[5]報道的185名小學生家庭軀體虐待發生率(51.4%)和上海和延吉四~六年級學生家庭軀體虐待調查結果(70.4%)[6],這可能與調查對象年齡、地區和使用的定義不同有關;調查結果較接近鳳爾翠等[7]對安徽農村10~14歲兒童受責打的測量結果(31.8%)。調查結果顯示,廣州市10~16歲中學生遭受的軀體虐待以輕、中度為主(受虐率分別為11.5%和12.9%),重度虐待比例較低(2.7%),與Tang [8]運用同類沖突量表對香港13~16歲兒童調查結果(輕微21.7%,嚴重17.6%)比較接近。本次調查發現,平均每人遭受2.54種不同形式的軀體虐待方式,與楊世昌等[9]對湘潭初二學生的受虐方式調查中平均每個兒童遭受虐待方式的結果(2.2種)十分接近;軀體虐待的流行狀況有隨虐待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趨勢,與多數同類調查的結果[4-10]一致。
低年級、無單獨房間、單親或重組家庭、母親高學歷、非漢族是兒童家庭軀體虐待發生的高危人群特征。就讀年級越低,兒童遭受虐待概率增加,這與多數研究得出的低年齡是軀體虐待危險因素,隨就讀年級升高,軀體虐待概率減少的結論一致[4-6]。這一結論反映初入青春期的兒童,逐漸具有獨立思維和叛逆特點,容易引發與家長的沖突,但隨進一步升學,孩子心智逐漸成熟,逐漸減少受父母體罰遭打的概率,與客觀情況較為符合。學習壓力是產生軀體虐待的另一主要危險因素,兒童遭受父母軀體虐待概率有隨學習壓力增大而增加的趨勢,反映家長對孩子期望高,關注學習多,管教嚴格、學習安排緊張,造成孩子學習負擔沉重,容易引發家長與孩子的矛盾沖突進而責打。
學校支持和親友支持是軀體虐待的保護因素,隨著學校支持和親友支持度增加,遭受軀體虐待概率逐漸減少。說明融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人際溝通、性格開朗,對學校、教師和同學有良好認同感能有效預防和減少軀體虐待發生。提示青少年要擅于與家長、教師和同學溝通交流,樂于接受意見;家長和教師要尊重孩子,平等交流,以言傳身教代替權威或拳頭教育。
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家庭內成員施虐則往往在兒童較小時開始,且反復發生,持續時間長,多達數十年[11-14]。兒童虐待不僅對兒童軀體造成傷害,對心智成熟和心理健康產生危害,還將延續至成年并影響其對下一代的教養行為,對身心健康及社會適應等方面均產生嚴重后果;兒童期遭受虐待者成人后罹患各種精神疾病的趨勢明顯上升[11];兒童虐待和忽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12]。為此,筆者通過兒童軀體虐待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確定哪些是可干預因素,并進一步細分動機、促成及激勵因素,從而為指導有關部門制定保護政策和干預措施提供客觀依據。結合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在兒童自身、家庭、經濟、學校等方面存在許多軀體虐待影響因素,其中就讀年級、母親高學歷、非漢族等因素為不可干預因素,而學習壓力、學校支持、親友支持、無單獨房間、單親或重組家庭為可干預因素。提示預防兒童虐待發生的關鍵在家長、學校因素。家長應盡可能地為孩子減輕學習壓力,加強平等溝通,增加交流,保持家庭完整,提供單獨房間,尊重孩子成長現實和獨立人格要求,既要關注學習進步,更要關注心理和行為健康。其次是學校和社會要調整教育模式,重素質和能力培養,不唯成績至上,為孩子成長提供寬松有利的外部環境。
(致謝:周志堅、王翠玲、賈曉飛、楊柳青等同學參加現場調查和數據錄入,黃建華、程朝霞、羅鏑、李俐昭、何庭輝等對現場調查給予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4 參考文獻
[1] 唐曉昱,譯.世界暴力與衛生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
[2] WHO.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Geneva: WHO, 1999: 29-31.
[3] STRAUS MA.Identific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with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date for a national sample of American parents.Child Abus Negl,1998,22:249-270.
[4] 楊林勝,趙淑英.家庭中兒童軀體虐待影響因素分析.實用預防醫學,2004,11(2):242-243.
[5] 陳晶琦. 小學生父母軀體虐待狀況及其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9):756-757.
[6] KIMDH.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violence in China and Korea: A transcultural study. Child Abus Negl,2000(24):1163-1173.
[7] 鳳爾翠,陶芳標,蘇普玉,等.農村兒童責打的頻度和強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1(6):380-385.
[8] TANGCS.The rate of physical child abuse in Chinese families:A community survey in Hong Kong .Child Abus Negl,1998,22(5):381-391.
[9] 楊世昌,張亞林,黃國平,等.兒童受虐方式的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40-141.
[10]CSTHERING SO-KUM TANG. The rate of physical child abuse in Chinese families: A community survey in Hong Kong. Child Abus Negl, 1998,22(5):381-391.
[11]靜進.重視中國兒童少年心理衛生工作及相關研究. 中華兒科雜志, 2002,40(5): 257-259.
[12]JOHNSON J G, COHEN P, BROWN J, et 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 creases risk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during early adulthood. 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600-606.
[13]KNUTSON J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treated children: Putaive 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Ann Revi Psychol,1995,46:4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