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品營養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表明了幾千年前,古代人已經形成比較科學的營養膳食方式。到今天為止,食品營養學仍然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科學的進行膳食,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吐爾遜江?買買提明教授就是以研究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為專業的衛生專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營養與健康,并著重研究特殊人群營養和健康問題(營養、膳食與母子健康),希望立足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新疆有著遼闊的地域,適宜的氣候,復雜多樣的地貌和土壤,因而不僅風光旖旎,而且特產資源十分豐裕。在群山峻嶺、綠洲戈壁之間,有著數不盡的“糧倉”、“肉庫”、“油盆”、“煤海”,因而,新疆成為了世界四大長壽區之一。1962年3月,吐爾遜江?買買提明出生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南部的民豐縣,1979年9月考入原新疆醫學院,1985年7月預防醫學專優異成績業本科畢業,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歷任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見習助教、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9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法國留學資格并公派赴法國CNAM/ISTNA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2005年他晉升為營養學與食品衛生學教授。2008年1月在巴黎第六大學健康與生物醫學信息博士學院INSERM/ISTNA/CNRS/CNAM獲得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自工作以來,吐爾遜江?買買提明教授一直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上從事營養學和食品衛生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績,獨立指導本科生50余名、研究生20余名、青年教師和教輔多名,以主編、副主編、參編的身份參加《食品衛生學》《食源性疾病》《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程》《婦幼營養學》《流行病學基礎》《特殊人群營養學》《營養與癌》《臨床營養基本理論與機能》《臨床營養學》等教材及專業參考書的編寫工作。主持或參加10余項國際、國家級、省級及橫向科研課題的實施,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綜述8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45篇)。由于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學術交流與學術水平、社會電視新聞媒體健康講座與科技推廣服務等方面業績非常顯著,前后獲得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優秀工會工作者、教學成果獎、國際國內優秀論文獎等20多項的榮譽和稱號、同時已被列為相關專業的國家級專家庫專家和自治區級學術、學科帶頭人行列。
另外,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教師,吐爾遜江?買買提明平易近人,非常樂意幫助學生,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他知識面廣泛,講課充滿激情,同時講課和負責也很輕松而且很幽默,課堂效果極佳,學校的學生對他的好評如潮。鑒于他在營養科學與生命科學以及人類健康研究領域的突出成就和社會服務及綜合能力方面的優秀表現,在2002~2011年終考核中連續被評為優秀,并經單位推薦由國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文獻研究院等部門編著的中英文優秀專家名人錄《繼往開來》、《中國科技之花》、《西部之光》、《科教興國》、《世界名人錄》、《神州英才》、《世界優秀名典》、《科教興國之路》、《中華驕子》《科教興國奔小康》、《國魂》、《從軍旗下走來》和《中國創新檔案》《軍旅雄風狀中華》《紅旗飄飄》等大型畫冊被錄用并國內外發行。
[關鍵詞] 營養學;應用型;實踐教學
[Abstract] Nutrition majors is the important base in college which cultivate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of the dietary guide,control of food hygiene,nutrition education and consulting service.In order to nurture the undergraduate to fit needs of societ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onstr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bout apply-type subject of nutrition majors.
[Key words] Nutrition;Apply-Type;Practice teaching
營養學是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知識性和應用性很強,與國計民生的關系密切,在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對于應用型營養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環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道德、知識、能力”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科學、技術與管理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建立與培養方案相適應但又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1.應用型營養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1.1關于應用型營養學人才的認識
應用型營養學人才主要是指具備扎實的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食品科學和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同時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不同于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的純粹務實的、操作性人才;也不同于傳統的本科教學那樣,培養理論性、研究型人才;更有別于社會上“短、平、快”培養出來的公共營養師。除了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意識,英語和計算機等通識教育的共性要求外,對他們的專業技術實踐和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從創新潛質角度,應用型人才的主要特長在于技術實踐與技術應用層面的創新,這與研究型人才長于規律發現、知識與理論創新,或長于技術發明與技術創造存在明顯區別[2-3]。
1.2定位應用型營養學人才培養的合理性
我校自2009年開始招收營養學專業本科學生以來,積極推進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手段等內容的研究與實踐,并選擇應用型人才作為本校“營養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原因為:我國正面臨著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的雙重挑戰,全國范圍內,營養缺乏性疾病仍然是首要問題,特別是某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缺乏相當普遍;營養過剩以及與營養相關的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迅速上升,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因而,營養學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正規營養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和各高校的公共衛生學院開展,但以研究型人才為主,多任職于大學和研究機構,從事相關的基礎和人群研究。市場上各種培訓班培養的公共營養師,可能會滿足社會對營養專業人才的部分需求,但是,一方面多數缺乏臨床醫學背景,不能滿足病人對營養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有調查發現,大學相關專業在校學生報考公共營養師前后飲食態度、飲食結構以及營養知識回答正確率差異不明顯[4],再者,由于培訓時間相對較短,實踐技能也不能做到系統的培養,顯而易見,其職業資格證的含金量較低。目前,國內只有少數醫學院校開設營養學專業,而且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同時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較弱,導致營養人才的缺口主要在應用型層次上。
2.應用型營養學人才實踐能力的分析與分解
為了便于實踐課程體系的結構化設計,我們參考網絡工程專業的實踐課程描述[3],圍繞技術的應用特性,從技術構成、功能構成和梯度構成三維角度對實踐能力進行了分析與分解,如圖1。
2.1技術構成是指實踐能力所對應的技術分支。這些分支既要反映營養學的核心技術,又要包括預防醫學、營養學和食品科學的交叉技術。具體包括食品理化檢驗技術、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食品毒理安全性評價技術、人體的營養狀況評價技術、膳食計算與食譜設計技術、健康人和各種疾病的膳食指導技術、營養宣教與咨詢技能以及食品衛生監督、食品質量控制、營養配餐等技術。
2.2功能構成是指實踐能力所對應的職業分工或從業領域。可分為:①進入社區、家庭,在公共營養領域成為公共營養師;②進入營養科室或相關科室,在臨床營養領域成為臨床營養師;
③在營養研究領域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將來可從事營養與食品的教學和相關科學研究工作;④在食品領域參與有關食品的衛生監督、分析檢驗、安全評價、營銷等。
2.3梯度構成是指實踐技能所對應的水平特征。技能一般是指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一種活動方式或一種心智活動方式,它是通過訓練而獲得的。基本技能是指針對某一個或少數幾個技術應用點的實踐能力;綜合技能被理解成對技術的綜合應用或整合應用能力;創新技能被理解成對現有技術的創新應用能力和對新技術的快速響應能力,例如營養專業從業人員對營養軟件的熟練應用能力,甚至是營養軟件的設計,營養與運動如何協同促進健康等等,這也是應用型人才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3.應用型營養學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3.1應用型營養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
應用型營養學人才的培養,以傳授知識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提高素質為主線,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為了達到應用型營養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借鑒國內、外的優秀做法,本文提出構建應用型營養學專業教學實踐體系的六大板塊,并將其納入專業教學計劃,詳見表1。
3.2構建營養學專業教學實踐模式的保障體系
3.2.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要達到應用型營養學專業培養的目標要求,就必需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水平較高、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組建:1)加強中青年教師的實踐鍛煉,例如到企業、衛生監督所、疾控中心、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臨床營養科“掛職”鍛煉,參加一些由實戰專家授課的專項技能研討或培訓班等,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高校教師隊伍多元化,營養學是一門集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食品科學、中醫保健、烹飪等綜合性學科,只憑借營養學教研室教師的力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可以聘任其他學校的兼職教授、工作經驗豐富的臨床營養科醫師為本專業的兼職教師,這樣也可以對校內專職教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
3.2.2實驗室建設
為保證各項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實習以及教師科研需要,新建了食品化學實驗室、食品工藝實驗室。并且充分利用與依托現有資源,營養學專業所在公共衛生學院,擁有江蘇省高等學校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一個,即預防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其環境與健康實驗室為徐州醫學院重點實驗室建設點;再加上學校對新專業的投入,使得實驗室的規模和儀器設備都得到較大改善,保證了實踐教學的質量,也為教師搞科研和學生科研訓練、完成畢業論文創造良好條件。
3.2.3建立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建立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能夠彌補高校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讓學生較真實地感受到進入相應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依托本校臨床醫學專業和預防醫學專業現有的醫院、衛生監督所和疾控中心等實習點,積極拓展大型企業、臨床營養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實踐基地,為學生實習提供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使學生掌握更為綜合的實踐經驗。同時加強學校與實習基地之間的聯系,將來在產、學、研等方面開展更深入廣泛的合作,進而達到雙贏。
4.營養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建議
4.1不斷改進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實驗教學課程的安排本著“厚基礎、強技能”的原則,不斷優化實驗課程內容體系。實驗教學內容設置上形成以基礎訓練為主的驗證性實驗、以提高綜合能力為主的綜合性實驗、以提高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為主的研究性或創新性實驗等不同層次實驗類型的實驗教學內容,突出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兼顧實驗內容的與時俱進。
改進實踐教學的方法,關鍵是要突出學生在實驗和實習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淡化教師的設計者或領導者的角色。充分利用各類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教學資源,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和思考的余地,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操作、獨立分析能力[7]。
4.2創建科學的實踐環節考核制度
實踐環節的考核是檢驗和推進實踐水平的主要手段。改變傳統的以考核實驗和實習報告為主的考評方法,創建科學、全面的實踐環節考核辦法,對學生的考核不僅包括實驗報告和實踐總結的撰寫水平、實驗理論的書面考核、而且要考核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態度、操作技能實際的掌握程度、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觀察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從而更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3形成有效的教學管理規范
在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實行過程中,以院主管教學的領導牽頭,教學辦公室協助各教研室、實驗室組織實施,落實校外實習基地并完善學生實習的各項考核,最終確定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并在學院內制度化,確保實踐教學準確、及時、有效的進行。
參考文獻:
[1]申玲,江城梅,趙紅,等.營養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2):218-219.
[2]隋志純,谷巖.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商場現代化,2010,602(2):1.
[3]施曉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網絡工程實踐課程體系構建.中國大學教學,2008(8):35-37.
[4]王琳君,夏明,張賽紅.大學相關專業在校學生報考公共營養師之效果評價.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7):4-7.
[5]羅綱,趙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營養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探討.醫學教育探索,2009,8(4):355-357.
[6]羅堰.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實踐體系構建的思考.技術與市場,2007(11):74-75.
論文摘 要:教學內容的設置和優劣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的發揮,只有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對高校教學的要求。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必須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的體系結構,不斷充實課程知識信息量,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同時合理優化重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相結合。
教學內容是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知識信息,是教員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的而有意識的對學員傳授的各種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學內容的設置和優劣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只有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不斷適應教學目標的提高,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對高校教學的要求。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研究營養、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關系的科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專業必修課,其教學目的是使學員獲取本課程基礎知識和技能,重點訓練學員發現和處理常見營養與食品安全問題的能力與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為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要求必須不斷充實和優化教學內容,強化學員對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養學員的創新意識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確保教學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本文探討和總結本科室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本科教學中,如何不斷充實和優化教學內容,以促進全面發展的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培養。
一、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的體系結構,不斷充實課程知識信息量
教學內容的體系結構應該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識點要求能系統的反映本學科領域的全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包括營養學和食品衛生學兩個部分,前者應包括營養學基礎、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合理膳食、營養狀況評價、特殊營養保障、營養與疾病6大內容,涵蓋營養學學科領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在普通人群營養學框架之上,著重強調了高原、寒冷、濕熱、低照度、電子對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業條件下的營養保障,以及野外供膳、營養教育等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結構更加合理。食品衛生學部分主要介紹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突發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術,應包括食品污染、各類食品的主要衛生問題、食物中毒及其預防與處理、食品法規、食品安全控制技術、食品中常見化學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檢測等。我們在保證以上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特別對重大活動或戰時食品安全問題、食品衛生的快速檢驗方法與制式裝備等內容做了詳細論述,進一步充實了課程的知識信息量。
二、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是保證教學水平先進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員在教學工作中,應及時把教學、科研及社會實踐成果引入教學,體現新理論、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理念教學。要密切關注本學科發展動態,緊扣社會發展需要,注重科研與教學的融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我們在教學課程的安排上,各章節原則上安排在本領域具有一定研究優勢和背景的教員授課,保證其教學內容與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員應盡力追蹤國際研究前沿,及時總結和撰寫本學科相關熱點領域的進展綜述和研發動態,并實時將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進行必要的介紹,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例如在營養學基礎部分,對近期研究熱點植物化學物及其生物學效應,特別是其抗腫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機制,我們做了最新綜述和講解;在特殊人群營養部分對高寒、濕熱、低照度等特殊作業人員營養保障問題做了最新國內外研究概述;同時注重對本學科在相關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介紹,將本室長期從事的科研及取得的優秀成果恰當地引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如脂肪酸與乳腺癌、牛磺酸與視覺保護、植物化學物的生物學效應、特殊環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業等)下的營養保障措施等。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教學的先進性,也增強了教學的特色性。
三、合理優化重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重視優化組合,各知識點要順序展開,符合學員的學習規律,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基本載體,但課程教學內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內容的框架體系,首先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優化重組。如在講授各種營養素的內容時,對于教材中的營養素代謝內容可以舍去,因為學員在生物化學課程中已經學習,而有關營養素攝入量標準的內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專門講授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標準這一節當中。其次是要正確處理好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新內容的關系,在注重教學內容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基礎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顧前沿性,充分反映當代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發展的新理論和新技術。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教員為主導、學員為主體的教與學關系,運用啟發式課堂教學,形成有利于培養學員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同時堅持發揮教員作為課程教學主講人的作用,要求教員從每節課的具體內容出發,通過合理編排和生動講解,啟迪學員的思維,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相結合
教學內容要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課內課外結合,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與日常現實生活關系非常密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與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容易引起學員的關注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種種事例相結合,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活潑,竭力避免“重教輕學”的教學模式,力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著重于啟發式教學。在每章節授課前應設置“導課”環節,以近期熱點問題或生活中鮮明的事例為引線,引發學員對本次課程內容的關注和相關問題的思考;在講授各知識點過程中盡量引導學員發現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以現實存在的問題為主,不設標準答案,鼓勵學員獨立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步驟。例如,在講蛋白質含量測定時,我們以三鹿奶粉摻假三聚氰胺事件為案例進行講解,讓學員來分析討論這種化工試劑為何添加進了奶粉里?傳統的凱式定氮法檢測蛋白質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現實中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在講授各類食物營養價值時,拋出曾經叫囂一時的“牛奶有毒”、“紅薯排毒”、“綠豆治病”論等,鼓勵學員獨立思考和判斷,批判盲從和無主見,鼓勵他們相互討論和爭論,引導學員課下查閱相關文獻和報道,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并提出合理的證據支持,教員只作為其中平等一員參與討論,不做是非判斷,引導學員學會辯證的、批判的思考問題,能夠從正反兩面看問題,對同一事物能夠發現其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避免片面的、極端的思維觀。在學習平衡膳食內容時,要求學員在課外時間開展實踐應用,在周圍同學中開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動和膳食營養調查工作。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進了學員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向萍, 李革, 楊德海, 等. 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醫學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楊立軍. 從十大名校看美國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賈建麗. 高等學校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模式探討[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 20(2): 102-105.
[4]謝和平. 更新觀念深化改革開創高校教育教學新局面[J]. 高等教育發展研究. 2008, 25(1): 1-3.
營養素的計算技巧
營養與食物計算因其專業性較強,多數病友常對此犯難。其實,只要變通方法,復雜而專業的計算就會變得簡便、容易得多。
在營養計算中,首先要計算出一天所需要的總熱量,這是飲食控制的一個關鍵數據。飲食治療中的“總量控制,靈活選擇”就是指在控制熱量的前提下,患者可根據自身的飲食習慣、食物供應及經濟情況自由選擇各種食物。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總熱量的方法有多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比較實用的熱量計算公式:
總熱量(千卡)=【(身高-年齡)×6+500÷體重指數的平方】×活動系數×地區氣候系數
體重指數=體重÷(身高-105);
活動系數:臥床=1.1,極輕體力=1.2,輕體力=1.3,中體力=1.4;
地區氣候系數:華南地區為1.0,華中地區為1.06,華北地區為1.12。
舉例:長沙地區(屬華南地區)的某男性糖尿病患者,40歲,教師(輕體力活動),身高165厘米,體重62千克,計算該患者每日總熱量:
總熱量(千卡)=【(165-40)×6+500÷1.068】×1.3×1.0=1584≈1600千卡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當患者體重偏離標準體重過多(如肥胖),或過少(如消瘦)時,熱量的減少或增加應在原有飲食基礎上逐步調整(如每周減增100千卡),切勿一次到位。
營養素的計算還應包括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計算,因非營養專業人員難以掌握其要領,我們建議避開計算過程而通過計算出熱量后直接查表了解。
各類食物用量的計算技巧
只要計算出全天應攝入的總熱量,就可以通過熱量查表得知各類食物的大致用量,免去了繁雜的計算過程(見下表)。
不同熱量時各類食物的攝取參考用量
通過查表獲得全天各類食物用量后,就可以運用食品交換的方法,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經濟條件等靈活地安排您的食譜。
食物選擇的技巧
食物血糖生成指數(GI)是用來指導糖尿病、肥胖病等患者選擇食物的重要參數。研究表明,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因此,有利于穩定血糖和改善病情。下面簡要介紹一些具體食物的選擇。
選擇粗雜糧代替精細糧。常以糙米取代精白米;用全麥面粉及其制品代替精白面粉及其制品;用蕎麥(苦蕎)面代替小麥面;用干飯代替稀飯。
食用水果時,不要將水果榨汁喝。有些食物,生食時的升血糖作用較弱,如青香蕉、生紅薯的升血糖作用就較黃(熟)香蕉、熟紅薯低得多。
喜好甜味的朋友,可以用甜味劑如甜蜜素、甜菊甙、阿斯巴甜等代替紅糖、白糖、蜂蜜、飴糖等;當然也可用低熱量的木糖醇來代替。
有些食物血糖生成指數雖高,但由于其營養密度不大,少量選食對血糖的總體影響也不大,這類食物有西瓜、南瓜、胡蘿卜等。
另外,高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與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搭配混合食用,如精米與雜豆烹飪的雜豆飯等,也是糖尿病飲食中運用較多的食物選擇(搭配)技巧。
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分類表:
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GI<55):
谷類:大麥、黑麥、蕎麥、玉米碴等;
干豆類及制品:綠豆、蠶豆及其他雜豆;
乳類及制品:所有乳類;
薯類:尤其是生薯或冷處理過的薯制品;
水果類:如含酸豐富的水果:蘋果、桃、杏干、李子、櫻桃、獼猴桃、柑、柚子等;
即食食品:高纖維面包、餅干、方便面等;
混合膳食:設計較全面的糖尿病、減體重膳食等。
中血糖生成指數食物(GI 55~70):
谷類:粗麥粉、大麥粉、甜玉米、玉米面、蕎麥面條、蕎麥粉、二面窩頭等;
薯類:烤馬鈴薯、甘薯、山藥等;
蔬菜類:根類蔬菜、果類蔬菜等;
水果類:熱帶水果及水果制品;
即食食品:全麥粉面包、炸馬鈴薯片等;
混合膳食:普通膳食。
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GI>70):
谷類:各種精致谷類食物及制品;
薯類:糊化好的薯類如馬鈴薯泥、煮甘薯等;
蔬菜類:根、果蔬菜類如南瓜、胡蘿卜等;
水果類:如西瓜;
即食食品:精白粉面包、餅干及蜂蜜、麥芽糖等。
專家簡介
陳君石1935年6月出身于上海,是我國著名詩人柳亞子的外孫。青少年時期,陳君石受外祖父和同樣從事文化事業父母的的熏陶,不僅擁有良好的文化教養,還養成了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以致后來,即使他并沒有像他的外祖父那樣成為著名的“一代詩圣”。但是,家庭中濃厚的文化氣息,還是讓陳君石受益無窮,最終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營養學和食品安全專家,取得多項突出科研成果。
陳君石于1956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此后,他一直從事營養月與食品食品毒理、食品安全等科技工作。作為一個科學家,陳君石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和科學道德,還具有干實事的精神。他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政策、措施和實際行動,讓中國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營養研究的好處。他也關心食品安全,曾多次提出加強國家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重要建議,為我國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中國硒與克山病研究的先驅
20世紀70年代,陳君石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克山病防治小分隊(由臨床醫生、基礎醫學家、營養學家共同組成)的負責人之一,證明了硒缺乏是克山病的重要病因,而補充亞硒酸鈉對預防和控制克山病的發生有明顯效果。這一成果不但為闡明硒與克山病的病因關系和控制克山病發生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成為國際上確認硒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的重要直接依據。同時,小分隊還進一步論證了硒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等重要功效。為此,國際無機化學家學會在1984年授予小分隊國際“施瓦茨獎”。
此后,陳君石從事硒與癌癥關系的動物實驗和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了硒缺乏與多種癌癥高發有關的支持證據。國際上不少國家(包括美國)和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人體適宜和安全硒攝入量都是以中國學者對硒的研究成果為依據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硒研究領域里,陳君石所帶領的中國科學家團隊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陳君石本人也曾多次擔任國際硒學術會議大會主席,標志著中國在世界“硒”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地位。
開展規模龐大的“中國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關系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陳君石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合作,先后在我國14個省、69個縣,近1萬人進行膳食和慢性病關系調查。首次調查涉及576個變量和十余萬次相關分析,僅原始數據就有50多萬個,為了解膳食與慢性病的關系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硒和克山病及某些腫瘤的關系也再一次得到證實。這是我國當時規模最龐大的關于膳食、生活方式與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作為此項目一部分的吸煙與健康大規模病例對照研究采用了嶄新設計思路,對中國人的吸煙危害進行深入分析,支持了到2025年,中國每年會有100萬人死于吸煙的論述。
2005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陳君石與康奈爾大學和牛津大學合作開展的“中國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關系研究”第二部專著,而它的第一部早在1990年就已出版。這些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學者高度評價,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君石為第一作者)。此外,陳君石還主持了茶葉防癌研究重點項目,人群干預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990~2000年,在陳君石領導下,開展了3次中國總膳食研究,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開展總膳食研究的“典范”。
1998年至今,陳君石和他帶領的團隊系統研究和推廣鐵強化醬油預防貧血,獲300萬美元國際基金。他們在貴州做了1萬多人的現場干預實驗,證明應用鐵強化醬油,確實有控制人群鐵缺乏和貧血的效果。現在已有9個省、市、自治區正式啟動了鐵強化醬油的推廣應用工作。今后5年內,將有1.29億高危人群通過鐵強化醬油的營養干預擺脫缺鐵性貧血。
為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孜孜不倦
作為衛生部食品衛生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陳君石一直都覺得,我國食品安全存在很多問題,有技術問題,也有管理問題。2001年,他上書衛生部,陳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強調食品安全不僅影響消費者健康,還影響經濟和貿易,還往往涉及政治。他給衛生部領導的“關于加強國家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和體系”的建議,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的高度重視,最終科技部將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納入“十五”攻關項目。
從2002年開始,由科技部牽頭,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合作進行“食品安全關鍵技術”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從檢測、監測、控制和示范4個方面入手,為政府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力度,為減少和控制食品污染提供了關鍵技術手段。陳君石是該項目的專家組組長。通過攻關,項目開發的技術可以有效檢測農藥、獸藥殘留、真菌、天然毒素和病源微生物,用一個樣品1次就能檢查150多種農藥殘留。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禽流感快速檢測試劑盒,將過去21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縮短到4個小時,結果非常牢靠。
此外,在國際食品法典活動中,陳君石帶頭捍衛我國利益,以充分的數據,挫敗了歐洲國家制定醬油中氯丙醇限量標準的動議。同時,陳君石還開創了由我國牽頭起草《國際食品標準》的先河,并為我國"入世"后,應對食品進出口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做出重要貢獻。目前,陳君石代表我國政府連續3年擔任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為推動食品添加劑的國際標準做出了重要貢獻。
勞逸結合合理飲食
作為我國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界的泰斗,陳君石擔負著眾多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共發表學術論文120篇,編著9本,培養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多人。雖然工作十分繁忙,但陳君石特別注意勞逸結合。他的作息時間十分規律,除在外開會,每天早晨8時30分,他準時來到單位上班,晚上10時休息。他的親戚、朋友、同事都知道,晚上9時以后,盡可能不要給他家里打電話。陳君石的夫人是他的大學同學,是口腔科的專家。兩人結婚近50年,一直相敬如賓,感情甚篤,追求著目標高尚、和睦愉快的生活。
陳君石的飲食習慣十分合理。瘦瘦的陳君石并不想人們想象那樣拒絕“美食”,在宴會上,除了通常的魚、肉、蔬菜、水果外,女士、小姐們害怕的冰激凌和蛋糕,他也會一一品嘗。只是,與別人不同的是,每一樣東西,他都吃得很少,基本是“點到”。這與他一直以來倡導的“食物不僅需要合理搭配,還需要控制總量,強調有節制”,十分吻合。偶爾他也會吃一兩塊紅燒肉,在工作、看電視時,他還會適當吃點堅果、巧克力等小零食。他重視身體運動,能夠走路去,就絕不坐車。他認為,人人都需要吃動兩平衡。
作為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的著名專家,陳君石對待食品安全的自我保障也很有心得。他認為,食物要營養,也要講究安全。為此,他提出了3點建議:
1. 食物多樣化。通常,食品當中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危害或有害物質,假如一個人天天盯著一種食品吃,風險無形當中會比較大;但如果不盯住一、兩種食品,風險就會化解。因此,選擇多種,既照顧了均衡營養,又能化解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風險,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