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指揮調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根據應急管理的需求,可視通信在應急管理體系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應急可視指揮調度、圖像傳輸和視頻會議。
應急可視指揮調度
突發事件發生時,可通過應急可視指揮調度遠程調度所有相關圖像資源,為統一部署各項應急對策提供依據,然后配合總體應急預案進行遠程指揮,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最合理的決策。
圖像傳輸
通過高效、直觀的圖像信息管理平臺,不論在平時還是戰時,均可通過圖像傳輸系統全面管理圖像資源,并根據應急管理需求,將圖像資源傳達到應急指揮中心、各應急管理工作機構及突發事件一線。
視頻會議
視頻會議主要應用于戰時緊急會議、日常行政管理會議、培訓等各個方面,實現各級應急辦之間以及應急辦與各應急管理工作機構之間的遠程管理和視頻通信。
作為領先的視訊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商,科達于2009年初推出了一套完全基于可視通信技術的專業應急指揮綜合可視調度系統。它由中心視頻交換平臺、可視指揮調度模塊、視頻會議模塊、視頻錄播模塊、圖像傳輸模塊及前端節點組成。
整個系統以可視調度、應急指揮為核心,同時集成多方視頻會議、遠程監控、圖像傳輸等多項業務,可提供一體化的可視應急管理解決方案。
這種整合系統突破了傳統的簡單視頻會議模式及圖像傳輸模式,不僅滿足了視頻會議、圖像傳輸等基本需求,更提供了極為貼合應急業務模型的專業應急可視指揮調度應用。
科達應急指揮綜合可視調度系統具備多種高效實用的業務功能模塊,包括視頻點名、預案調度、快速調度、視頻會議、圖像傳輸、視頻錄播等。
除了具備豐富的業務功能,科達應急指揮綜合可視調度系統更具備超越傳統視頻會議等通用視頻會議系統的多項特點:
直觀、易用:系統支持觸控操作和快速調用模式,通過大尺寸的觸控屏及人性化設計的圖形化觸控按鈕,所有功能一目了然,指揮長可親自操作,進行可視指揮調度。
快速:系統通過一鍵式操作取代了傳統視頻會議的多步操作模式,并可支持預案調集、快速召集等視頻會議所不具備的功能,更可通過模糊查詢、語音識別檢索等方式快速完成可視指揮的部署和實施。
【摘要】
目的 分析攀枝花市院前急救指揮調度信息,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指揮調度質量。方法 對2008年1月至12月期間,攀枝花市“120”指揮調度中心受理的市民呼救病種構成、日呼救高峰時段等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全年受理的7391次市民呼救中,呼救病種的構成前四大類依次是:交通傷(32.67%)、除交通傷外的其它創傷(23.61%)、一般內科疾病(17.59%)、心腦血管病(9.74%)。日呼救高峰時段主要集中在18:00~24:00(31.39%)。全年呼救高峰期在1、2、5、8、10月。結論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種是創傷(56.28%),應重視創傷的急救,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在呼救的高峰時期,要作好人員、物資準備,加強質量控制,提高指揮調度水平。
【關鍵詞】 院前急救;指揮調度;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f command and dispatch system for emergency rescue in Panzhihua City so as to raise the level of pre-hospital rescue, command and dispatch. Methods An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data of disease types that the 120 Command and Dispatch Center of Panzhihua City received from the citizens and the peak period of holler in one day from Jan., 2008 to December, 2008. Results 7391 hollers were accepted, and the top 4 types of the hollers listed as follows: traffic injury (32.67%), other kinds of trauma (23.61%), general medical diseases (17.59%) and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9.74%); the main peak period in one day distributed from 18:00 to 24:00 (31.39%) while that in one year distributed in January, February, May, August and October. Conclusions The main disease in pre-hospital rescue in Panzhihua City is trauma so that the trauma emergency rescue abi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personnel and materials ready in peak period of hollers and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raise the command and dispatch level.
KEYWORDS pre-hospital rescue command and dispatch analysis
“120”指揮調度工作是院前急救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承擔著急救信息的快速、準確傳遞,起著通訊指揮的紐帶作用。目前,我國院前急救指揮調度工作缺乏基本數據資料,本文旨在想通過對攀枝花市“120”指揮調度工作中的信息分析,提高院前急救的業務水平,加強指揮調度的質量管理,為院前急救的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攀枝花市“120”醫療呼救號碼覆蓋全市三區二縣7440.4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為110萬人,本分析資料是2008年1月至12月攀枝花市“120”指揮調度信息。
1.2 方法
分析我市2008年1月~12月期間,“120”指揮調度的呼救病種構成、日呼救高峰時段、全年呼救高峰分布等信息資料。采用Excel 進行統計處理。
2 結 果
2.1 市民呼救病種構成
呼救病種的構成前四類依次是車禍傷(32.67%)、除車禍傷以外的其它創傷(23.61%)、一般內科疾病(17.59%)、心腦血管病(9.74%),見表1。表1 攀枝花市2008年1月至12月呼救病種構成(略)
2.2 全年呼救高峰分布
在本組資料中市民呼救高峰期主要分布在1、2、5、8、10 月份,其中以1月份為最高,11月份為最低,見表2。表2 攀枝花市2008年1月至12月市民呼救次(略)
2.3 日呼救高峰分布
日呼救分布為0:00~6:00 呼救最少,以后逐漸遞增,在18:00~24:00 為呼救的高峰時段,見表3。表3 攀枝花市2008年1月至12月市民呼救例數(略)
2.4 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2008年1月至12月共受理群體(3人及3 人以上)傷亡事件的呼救有120 次,共計484人,其中交通事故97 次(80.83%)389人(80.37%),打架傷7次(5.83%)26人(5.37%),除車禍及打架傷以外的創傷10次(8.33%)43人(8.88%),食物中毒4 次(3.33%)20人(4.13%),煤礦礦難1 次(0.83%)3人(0.62%),一氧化碳中毒1次(0.83%) 3人(0.62%)。
3 討 論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的呼救病種構成中,創傷位居第一位,占56.28%,其中以交通事故傷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2.67%,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1,2,5],說明創傷在院前急救中是危害攀枝花市民健康的第一大因素。其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識淡漠,違規、違章及酒后駕車;(2)攀枝花市地處山區,屬山城,農村道路狀況又相對較差;(3)生產過程中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墜落傷、工傷時有發生;(4)社會治安事件中的打架斗毆等[3]。因此,應重視對創傷的急救,加強創傷急救技術的培訓和完善相應的急救裝備,規范創傷急救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規范,進一步建立和暢通創傷急救綠色通道,提高創傷的院前救治水平和搶救成功率;進一步開展對市民的交通安全、生產安全和生活安全的防范教育,提高市民遵守交通法規和自我防護的意識;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完善城鄉道路交通網。本組資料顯示全年市民呼救高峰期主要分布在1、2、5、8、10 月份,與有的文獻報道有所不同[4],可能是因為:(1)與2、5、10 月份是春節和“五·一”、“十·一”黃金周大假期間,出行群眾多,交通擁擠,交通事故頻發,且由于假日綜合征導致的各種消化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有關;(2)由于1、8 月份天氣是一年中最寒冷和最炎熱的季節,氣候因素導致各種慢性疾病易急性發作,且因路況差或司機疲勞駕駛易發生交通事故有關[5]。根據這一規律,全市各大醫院急診科應在高峰期到來前,提前做好車輛、人員、急救物資、裝備的充分準備工作,確保接到調度指令后能快速反應,迅速開展院前急救;同時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工作。我市“120”日呼救高峰時段主要集中在18: 00~24:00,這一特點為我們科學合理的安排調度員、急救醫務人員提供了依據。可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采取在呼救高峰期間和高峰時段對“120”指揮調度員實行靈活的彈性排班,在呼救繁忙時增加調度員,開通備用接警席位,保障通訊暢通和及時的呼救應答。管理者應切實加強此期間的指揮調度質量控制,保證信息接受傳遞準確、快速,指揮調度、信息反饋正確、及時,不斷提高指揮調度水平。攀枝花市群體性受傷事件主要是交通事故(占80%以上)。偶有礦難發生。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的應急預案,加強攀枝花市、縣、鄉三級急救網絡建設尤其重要。應加強急救人員的技術培訓,定期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在訓練和實戰中不斷改進、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急救網絡建設,特別是對縣、鄉兩級應加大急救物資、人員、急救車的配備,重視急救能力和協調能力的配合與提高,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方能更好地發揮網絡的協同作用,才能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陳文元,何明豐,劉紹輝,等. 院前急救的臨床特點與對策[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11(6):446.
[2]曾量波,梁子敬,黃 力,等. 廣州市中心城區院前急救狀況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1359.
[3]吳群召. 基層醫院院前急救疾病譜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06,9(4):319.
鐵路行車調度是為適應鐵路運輸特點而設置的行車工作統一指揮者。調度安全是鐵路行車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度指揮的生命線,是運輸生產經營任務完成的重要前提,是科學調度、正確指揮的最終體現。
一、自控是提高調度指揮安全的內因
調度員是調度指揮安全的主體,是綜合運用現場信息的決策者。調度指揮安全集中體現在行車調度命令的合規、行車口頭指示的正確、準確反饋安全信息以及確保日(班)計劃的完整。這些因素均通過列車調度員落實,是調度員個體執行力的綜合反映。調度執行力是調度員為了保證調度指揮,達到預期目的而在指揮的全過程中,將指揮本身作為意識對象,不斷的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檢查是指調度員檢查自己的指揮是否合規,評價作業結果是否達到指揮意圖,反饋指將結果反饋到其他調度,控制調節指發生意外,千方百計實現指揮效果的總體最優。
調度指揮安全涉及人、車、天、地、圖,掌握人、車、天、地、圖是科學調度、正確指揮、保證行車安全的前提。每位列車調度員都應在全面了解調度日班計劃、明確裝卸排目標、檢查各站執行列車運行圖和編組計劃的情況、按運行圖指揮行車、注意列車在車站到發及區間內運行情況,正確及時處理臨時發生的問題。為此需要調度員必須對現場的作業、機車車輛特點、天氣、線路狀況、基本運行圖有充分的了解,需要對車站技術作業、列車運行等各種規章有充分理解,為正確指揮、科學調度做好自身的充分準備。
班后總結反思是調度員積累經驗、發現問題的憑據,對于改進指揮、提高指揮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班后調度員的自我反思,可以反思列車調整和組織方法的成功之處與指揮過程中的亮點;可以反思對規章的深層理解;可以反思指揮中人脈資源的生成;也要反思指揮中的不足及存在的問題,主動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與策略。調度員還可以選擇方便自己記憶的方式,將指揮區段內設備的特殊要求,長達坡道、橋隧、機外停車、到發線運用限制、列車退行、分部運行等組織辦法進行摘錄,方便指揮。養成班后自我監控的良好習慣,逐步鍛煉成為一名思考型、自控型的調度員。
調度員自我監督的前提是對指揮事業的不懈追求,是職業操守和專業素養的體現。它源于對企業制度的公開、公正、公平的自我評判和交換勞動交織的心理預期,以及敢于承擔責任和感恩社會的心。下班后,結合單位考核項目,對自己的指揮行為進行打分,總結得失,約束今后的指揮行為。這種自我監控需要調度員有很強的反思自我、總結經驗的意志力、糾錯力和自控力。
二、互控是系統的考慮指揮安全,實現作業程序的無縫銜接
調度指揮安全是整個系統的安全,不是一個崗位的安全。在調度指揮的安全管理中,交接班時段、新舊計劃交替階段、上游作業和下游作業以及關聯作業之間,是安全隱患和問題的多發環節。調度員需有補堵漏意識。制度設計時就要考慮糾正“借口上游、關聯崗位作業不周密、有隱患,下游崗位就以錯就錯,繼續錯誤下去”的“自掃門前雪”的思想。
三、他控是提高指揮安全系數的外力
他控是一種監督,是管理層對指揮安全情況的監督。其目的是為了促進調度自覺的實現安全與效率的目標。因此調度指揮安全必須有一套能真正實現提高指揮安全質量的監控措施和評價方法。
1.生產管理人員要有正確的安全觀,安全和效率不可兼得時,安全高于一切。“搶裝卸,搶排口”建立在安全行車、等級調整、規范組織的基礎上。
2.建立調度班組考核評價體系時,不能僅設立“裝、卸、排”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而忽視調度指揮的安全事項。如:用行車命令的絕對數和命令差錯率的相對數,縱向在同調度臺比較,橫向在不同調度臺、班組比較的指標,區分車流密度大和車流密度小引起的勞動強度不同,更全面的體現管理制度的導向性,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轉化為現實的指揮行為。
人們有這樣的體會,自己寫的材料,其中的錯、漏,很難被自己發現。而別人閱讀時就能發現。這與閱讀者是檢查者的“挑毛病”心理有關。調度命令內容同樣如此。但作為執行者的現場接受命令人員,只關心涉及自己工作的:有利的、有害的,與己關系不大的。“你咋說,我咋辦”是慣常的行為意識,他們對行車命令內容的完整和準確,缺乏有效的關心與甄別。因此,對重要行車命令及關鍵內容(時間、地點、速度、方向、關系單位)以及超限貨物運輸、轉運、特運的調度命令的確認簽認監控,就顯得尤為關鍵重要。強調調度所值班主任或值班副主任、監控人員的他控作用不可或缺。
關鍵詞:院前急救;120指揮調度系統;信息共享;120聯網指揮調度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1-0000-01
一、國內外院前急救模式
目前,國際上成熟完善的院前急救模式分為兩種: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模式”。前者突出“急”字,以現場對癥處理為主,然后快速將患者轉運到院內急診科;后者則突出“救”字,強調救護措施高質量和現場醫療急救的重要性,在患者到達醫院前爭分奪秒進行高質量的醫療救護。這兩種模式都擁有先進的通訊設備、良好的人員素質、合理的急救網絡和急救器械、藥品配備以及全國統一的急救電話。
我國的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獨立型模式,是指急救中心的管理和運行完全單獨且具有法人資質的機構,財務獨立核算,從受理急救電話到病人送達醫院均由急救中心負責;二是依托型模式,從管理體制上講,急救中心屬于一個獨立機構,但設在醫院內,部分急救人員、救護車、急救設備和經費支出靠醫院解決,由政府和醫院共同投入解決中心的運行成本;三是依附型模式,不作為一個獨立機構,不但設在醫院內,而且急救人員、救護車、急救設備和經費支出全部靠醫院解決,屬于醫院的一個部門;四是指揮型模式,急救中心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的機構,但承擔的職能僅僅是受理急救電話,調度指揮其他醫院的救護車和人員到現場進行急救。
二、各地120聯網調度指揮系統建設現狀
(一)目前來看,國家、省尚未出臺120聯網指揮調度系統建設標準,各地急救中心一般建有獨立的120指揮調度系統,既沒有與上一級120急救中心實現聯網,也沒有相互聯網。遇有重大、特發性事件發生時,如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救援、重大災禍事故等往往不能及時互通信息,相互支援,造成急救應急滯后與不暢;另外,交界地區的120呼救也往往會造成信息的混亂和急救的延誤,甚至由此造成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雖然,這些年,國家對院前急救工作越來越重視,當地政府也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在財政上作了充分的保障。院前急救作為一項備受關注的民生工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大部分地區(地級市以上)已建成一套安全、可靠的120指揮調度系統,120急救的服務半徑和出車時間都大大縮短,為民眾提供了越來越優質的急救服務。但各地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信息共享、調度資源優化配置、重大突發事件調度任務統一部署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
同時,各地在積極探索120聯網指揮調度系統的建設。目前,江蘇省急救醫療指揮中心正在規劃建立一套覆蓋江蘇全省13個地市120急救中心和13個地市應急辦的急救網絡數據通道,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全省各地市120急救中心各項數據采集與匯總,其中包括車輛GPS實時定位軌跡、急救人員、120日報表、急救受理單、出車記錄、患者病歷等信息。此外,浙江省在120聯網指揮調度系統建設成果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紹興市、寧波市已初步建立了與所在轄內各縣市院前急救信息共享的聯網平臺體系。
(二)國內各地區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設程度差距相對較大,各地120指揮調度系統主要由北京安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中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分別開發,因兩套系統之間邏輯設計、框架結構設計、詳細功能模塊等差異,急救中心和開發商就如何有效整合兩套系統資源面臨巨大挑戰。
如紹興地區,紹興市急救中心120指揮調度系統由中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其轄內上虞市急救中心、新昌縣急救中心120指揮調度系統由安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承建,諸暨市急救中心建有一套比較簡單的調度系統,嵊州市急救中心還處于模擬電話調度階段。紹興市急救中心,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以下幾方面需求:一是紹興市急救中心與轄內四個急救中心實現語音和數據聯網,所有數據最后均上傳到市急救中心數據庫。二是對于交叉地區120呼救電話通過本急救網絡平臺將呼救電話及時、快速轉到就近的或呼救者指定的急救中心。三是重大突發事件實時上傳到市急救中心。四是市急救中心GIS地理信息系統可實時定位其它縣市救護車出車軌跡。要實現以上功能,開發商之間和網絡運行商要擬定一套確實可行的系統設計方案,其關鍵是跨區域網絡拓撲規劃、數據交換平臺系統架構設計、數據轉換協議規范化、數據庫安全設計。
三、實現“網絡化”院前急救大格局的社會效益
建立統一的、跨地區(至少地級市以上)的120聯網指揮調度系統意義重大。各縣市120聯網指揮調度系統的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的共享,提高120急救業務的規范性、統一性和救治效率。從而實現“集中指揮,分級、分類調度,統一監督管理”的指揮模式。
更有力地加強各(縣)市院前急救的緊密合作和急救資源的優化使用,進一步提高突發公共事件聯合醫療救援能力和交錯地域報警信息互通水平,真正實現各地院前急救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救援。
參考文獻:
[1]林才經,蔣健.現代院前急救醫學[M].福建:福建科技出版社,2007,9
[2]孫剛,劉玉法,高美.院前急救概要[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0,1
[3]孫剛,張海濤.院前急救流程預案[M].科技文獻出版社,2009,8
[4]馮曉薇,黎麗娥,鄧虹.信息化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9,23
[5]王學群.創設院前急救信息化管理[OL].中國急救網,2010,7
關鍵詞:鐵路;通信;生產調度指揮中心
中圖分類號:U284.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131(2015)12-0210-02
1當前的形勢及建設的必然性
近年來,鐵路發展日新月異,對安全生產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鐵路通信維護單位作業點多線長,在保障安全生產中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信息繁雜。由于鐵路通信主要是為鐵路運輸及各類信息系統提供通信保障,因此通信維護單位對口單位多,而目前通信維護單位對外的服務窗口主要是通信調度,每日接收的各種信息紛雜,包括各類安全信息、電話投訴及問詢、生產任務布置、命令、各類信息搜集統計、上報等,經統計每日僅接聽電話就多達300多次,汛期、應急等特殊時段則更多,而沒有一套完善的系統對各類信息進行甄別歸類。
(2)人員偏少,手段落后,無法適應當前鐵路的管理要求。鐵路一直將“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安全生產重在過程控制,及時發現隱患并加以處置,目前受人員及硬件條件限制,往往每日僅有1-2名調度人員負責上述的全部工作,同時主要通過電話、傳真、Email溝通,僅靠一個人、一部電話(傳真機)、一支筆、一個記錄本的工作方式,已經無法面對當前繁重的工作任務,極大地制約了各種信息的流轉,工作效率低下,無法對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的卡控。因此為全面實現鐵路通信安全生產的“科學調度、實時監控、精準檢測、快捷準確、指揮有序”,達到安全生產管理“檢到位、控得住”的目標,建立一個實用管用、適度超前、規范統一、綜合全面、突出重點的安全生產指揮系統尤為迫切。
2指揮中心平臺總體構架方案
2.1平臺總體架構
通信生產調度指揮系統可采用面向服務架構(SOA)的體系進行設計,針對不同層面的業務需求及特征,采用B/S架構。該系統分四層架構,依次是:數據層、服務層、業務層、展現層。
2.1.1數據層
數據層主要是原始數據(數據庫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數據的形式)的操作層,為服務層、業務層提供數據服務。原始數據主要來自各類工單信息、附件文檔、個人及部門相關信息等,該系統的數據層使用Oracle11g企業版數據庫對所有信息進行管理。ORACLE數據庫是當前鐵路行業應用最為廣泛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作為一個通用的數據庫系統,它具有完整的數據管理功能;作為一個關系數據庫,它是一個完備關系的產品;作為分布式數據庫,它實現了分布式處理功能。系統各類數據的來源分為兩種:手工錄入、接口獲取。系統支持的接口方式有兩類:一類是互操作接口(CORBA、MQ、SOAP、Socket、ASCII流、Telnet、Webservice、API);一類是數據接口(MQ、Socket、ODBC、FILE、ASCII流、FTP)
2.1.2服務層
提供與業務無關的基礎服務功能,包括流程引擎、報表引擎、安全組件、短信、日志等。服務層軟件為上層各項業務功能模塊提供支撐,是系統具有良好可擴展性的保障。在服務層可引入成熟的商用中間件軟件,如流程引擎、報表引擎等,從而提高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
2.1.3業務層
提供與業務相關的定制化應用功能,包括流程類應用、功能類應用(作業計劃、值班、信息)等。此外,可考慮提供二次開發平臺,提供簡單的表單設計、流程設計、報表設計等,實現用戶可在一定限度內進行自主開發。任務工單流程主要是通過對現網電路調度資源變更的規范化管理,實現對現網資源數據的統一調度,進一步加強對電路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并按照審核確定的方案,對現有網絡的電路進行調度實施操作,對實施結果進行驗證并反饋的流程。
2.1.4展現層
展現層主要包括WEB和短信操作界面,以圖形界面將邏輯業務進行展現方便用戶進行操作。系統可采用ExtJS實現安全生產指揮系統的WEB展現,并針對不同角色的用戶,提供個性化頁面。ExtJS是一種主要用于創建前端用戶界面,是一個基本與后臺技術無關的前端AJAX框架。ExtJS庫有著豐富且漂亮的UI組件,大大縮短了開發周期,而且組件擁有漂亮的布局,經過簡單的調用與配置就可以實現不錯的界面布局。ExtJS提供的各種組件可以用更加標準的方式展示數據降低了開發難度。使用ExtJS對瀏覽器沒有任何要求。可以說是一種綠色的富客戶端實現方式,ExtJs基本可以運行于現在主流的瀏覽器。并且它將Web應用程序的操作方式向傳統桌面應用程序的操作方式進行轉化甚至消除了這種差異,從根本上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NTKO插件的集成,將原有作業計劃擴展為類EXCEL操作的界面,更多輔助功能加入,顯著減少用戶作業計劃表格填寫類的繁瑣工作量。
2.2系統平臺技術架構
系統平臺從技術構架上分為:流程執行子系統、流程定義子系統、流程監控子系統、接口子系統幾個部分。
2.3系統硬件條件
依據上述結構,系統可由三臺應用服務器、兩臺數據庫服務器、一臺磁盤陣列、一臺接口服務器、一臺交換機、以及各部門的多臺終端設備組成。其中兩臺數據庫服務器以及磁盤陣列分別安裝Oracle11G數據庫,并使用Rac技術實現雙機熱備。三臺應用服務器作為WEB服務器,并使用負載均衡技術,擴展網絡設備和服務器的帶寬、增加吞吐量、加強網絡數據處理能力、提高網絡的靈活性和可用性。一臺接口服務器作為短信以及告警接口,與短信網關和外部告警系統相連。
2.4系統的安全性
本系統的操作安全性由用戶管理、權限管理、防病毒管理、入侵管理、漏洞管理等部分組成,再加上相應的安全策略、安全規范,形成完整的安全保證體系。保證系統數據不被非法入侵者破壞和盜用,并保證數據的一致性。提供對系統各模塊的監測手段。主要技術方案如下:
(1)網絡結構安全方案。采用網絡線路冗余技術、網絡隔離技術、防火墻技術。針對網絡層,可采取傳輸加密和邊界防護兩種安全技術。在數據傳輸過程中,采用不可逆MD5加密技術實現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在網絡的邊界,利用防火墻實現區域之間的安全隔離,同時針對外網、內網設計相應的安全規則,部署在相應的設備上。
(2)數據銷毀方案。設定規范用戶數據有效使用周期及保存周期,在數據到期后采取安全措施銷毀用戶信息數據。
(3)人為破壞安全保障方案。系統采取每日進行基礎配置文件的異地備份的方式,可以通過集中備份、ftp異地拷貝等方式實現備份。同時系統基礎數據的操作要提供嚴密的操作記錄,包括每次操作影響的記錄行數、操作人、操作時間等,以防止基礎數據破壞而導致軟件整體運行異常。
(4)系統升級異常保障。系統提供標準的部署方案,在系統升級時自動進行應用程序異地全量備份或增量備份。通過集中備份實現,也可對全盤進行異地拷貝備份。系統周期性提供核心文件的異地拷貝備份,定期進行增量文件系統集中備份。采用數據庫備份技術、磁盤RAID技術等方案。包括合理的設置數據備份,完全備份與增量備份相結合,制定合理的備份策略,以應對可能的數據丟失問題。系統提供基礎數據和敏感數據的備份功能,通過rman備份、exp備份等方式進行定時備份。
3系統建設效果
通信生產調度指揮系統的使用,能夠壓縮故障延時和提高安全生產效率,更加有效地實施安全管理,施工組織和應急處置,主要表現在:
(1)實現辦公自動化。搭建調度指揮系統至班組的辦公網平臺,通過擴容既有的OA服務器,進一步開發段OA網軟件,做到文件分發、任務布置、落實執行均可在辦公網平臺上完成,工作軌跡清晰可見,并且具備個人任務未完成的自動提醒等人性化功能。容電子公文、施工盯控、干部寫實、生產控制、問題庫管理、工單執行、個人辦公等功能為一體,同時智能化管理,可極大地提高辦公效率。
(2)同步增強了網管系統建設,并可實現兩個系統間的信息共享。一是結合指揮系統的建設,進一步整合網管資源,將分散的有線、無線通信系統網管進行集中監測,強化對設備全程全網的監測管理。同時按照管理層次在車間建立區域分中心。最終形成網管分中心分級監控、互為補充的立體監控體系,同時強化了網管系統的監控、分析能力;二是將生產調度指揮系統與網管系統合設,合署辦公可以共享網管監控資源,在故障處置、施工監控、應急搶險中,調度指揮中心作為各種指令決策的指揮前臺,網管中心作為后臺支撐,利用網管收集、匯總各類信息,提供給指揮中心各種決策。
(3)有效地提高生產過程卡控的能力。生產調度指揮系統通過“場景可看、數據可調、語音可通、遠程可控、信息可尋、過程可查、預警可報、應急可用、功能可擴”等主體功能,借助移動運營商提供的平臺、結合通信視頻、動環監控網管等手段能夠實時掌握現場環境、交通路線、車輛軌跡、人員狀況、備品使用情況、器材消耗情況等信息,根據需要將現場視頻或圖片展示到大屏,同時輔助語音,為調度指揮提供直觀的參考評判,從而將將調度指揮人員從紛繁的個體分析瀏覽中解放出來,轉向有針對性、有重點的分析,確保將生產過程、應急處置等每個行為置于可控范圍內。
(4)優化各項工作流程進行。結合通信生產調度指揮系統的建設,對日常作業、“天窗”管理、故常處理、應急搶險、干部履職等一系列生產過程的流程進行了相應的優化,分門別類固化為客觀上指揮系統的對應模塊,一鍵啟動相應模塊系統即可自動按照事先設置進入相應流程,從而打造集信息派發、過程提示、智能調度功能的智能化指揮系統。
4下一步思考
(1)推動修程修制的變革。通過調度指揮系統的建設,強化以網管為龍頭,提升網管的監控與管理作用。通過網管對設備進行實時監控、遠程維護,取消現場一些網管能夠監控但仍然采取人工測試的作業項目。適當延長現場設備的計表周期,利用網管、視頻監控遠程實時查看設備狀態,多巡少動。利用生產調度指揮系統、網管監控對各類信息進行分析研判,對設備維護可逐步采用提前預防修、實時監控、周期修相結合方式。
(2)繼續優化生產組織結構。一是整合沿線生產維護部門,成立區域分析中心、專業檢修部門,通過各級的生產調度指揮平臺,對設備、生產過程全程控制,強化專業維護力量;二是通過修程修制的調整,減少無效作業項目,延長設備檢修周期,解放現場生產力,減輕勞動強度;三是通過整合網管、地區維護部門,集中資源,專業人做專業事,結合網管分析,形成車上車下,室內室外、設備線路等綜合質量分析,為查處隱患、故障定位提供依據,減少不必要的無效操作;四是通過指揮系統,逐步電子化管理,為現場維護人員減負。
(3)推動形成專家指揮系統。改變之前調度“一支筆、一個本、一部電話”的指揮模式,對生產指揮形成由領導、技術人員、調度人員、網管分析人員組織的專家指揮系統,改變指揮誰官大誰指揮、多頭指揮、交叉指揮的狀況,形成有效的決策。
(4)推動安全質量的提高。在過程卡控的同時,系統將綜合利用各種手段對每一道檢修作業、每一項設備的狀態進行評估,對一次(批)作業的質量、安全進行評價,將我們之前的工作模式由隨意而為、只重結果逐步向精細化、過程化、標準化方面的轉變。
5結語
通信生產調度指揮中心的建設能夠適應鐵路當前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提高鐵路通信維護單位安全生產指揮能力,實現安全生產及日常工作的流程化、自動化、標準化,滿足安全生產以及應急指揮的要求,從而切實保障鐵路通信系統的安全暢通。
參考文獻:
[1]鐵路通信維護規則[S].鐵總運[2014]295號
[2]姜錫義.電務調度指揮中心的建設與應用[M].鐵道通信信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