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美術研修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階段是使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關鍵階段,新課改實施以來,學校改革的熱情一度高漲。中央教科所特聘研究員孟兆彬教授創建的“有效教育”教學方式,使我們在改革的熱情中變得冷靜了許多。以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理論”讓我們有了更多的理論指導。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美術教學的課堂實效性,發揮好美術鑒賞模塊對選修模塊的引領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忙碌之余,我們也在思考一些問題:鑒于有些學校師資力量有限,只能根據各校教師的專業愛好開設2~3個模塊,模塊的開設缺少系統性和科學性,使學生缺少了對其他選修模塊的體驗,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也因缺少必要的實踐體驗而降低了課堂實效。在教學實踐中能不能將選修模塊的部分內容加進美術鑒賞模塊的教學中,達到賞練結合鞏固知識的目的?能不能找到一條既能合理提高課堂實效又能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的途徑?我們想到了將美術鑒賞模塊同選修模塊有機結合,促進知識與技能的互補互利,同時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和網絡資源共享,建立網絡學習平臺的途徑,使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獲取更多的模塊知識,更深刻地體驗美術學習,培養終生的興趣和愛好。于是,“高中美術課程賞練結合的研究”課題應運而生。
在課題研究之初,我們首先立足于一堂課的賞練結合,提高美術課程的課堂實效。我們為學生把準脈,創設心理和興趣的最佳情境,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全組同事分別進行了嘗試。例如,“民間美術”一課采用了兩種教學方式進行探索,一種是將民間美術的四種類型通過民俗活動中的猜謎語來揭曉,接下來通過討論、演示、視頻展示等手段使學生在玩中學,最后對剪紙進行練習。第二種是通過新年裝點門、窗分別導入年畫、剪紙的學習從而引入課題,由活動的剪紙引入皮影,重點放在皮影的學習和體驗上。這兩種方法都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效果都不錯。
我們也將相關學科以及初中美術課進行了比對和借鑒。音樂課“亞洲音樂”一課將重點放在了東南亞音樂《星星索》的學習上,教師圍繞課題通過看畫面哼唱、教師彈唱、跟琴唱、分唱表演、共同合唱等手段和學生共度了一節課的美好時光,取得了不錯的課堂效果。初中美術課也給了我們不少啟發,“只學不練假把式”,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只要學生進行練習課程,我們都會從學生的臉上看到快樂與滿足。
但在欣喜之余,我們仍然覺著缺點什么。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只停留在蜻蜓點水的層面,無法真正體驗課程的魅力。能不能趁熱打鐵,使學生有進一步的體驗,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呢?這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教學方法和模式,時間問題、模塊整合、實踐內容幾個問題被提到日程上來。我們通過信息手段搜集已有的文獻資料進行借鑒,也從相關或相近的學科教學中吸取經驗,同時同部分初中學校互通有無;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獲取最直觀的研究資料;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學生現有學習方式及效率以及研究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情況和多次教研活動的總結反饋,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我們逐步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
我們提出了“T+T”美術教學模式。通過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根據所給課時將授課內容整合為8個專題,每個專題4?6課,采用鑒賞同練習相結合的套餐模式,為了操作方便,我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T+T”模式,采用“2+2”“2+3”“3+2”“3+3”四種不同的組合方式進行教學,發揮教學的靈活性。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在美術基本知識專題采用“2+3”的方式,鑒賞部分主要是了解美術形象、語言、分類等美術鑒賞基本知識,練習部分進行3節黑白裝飾畫的練習;繪畫專題以中西方繪畫的不同進行鑒賞,將色彩構成的知識融入練習課程中;建筑專題采用“3+3”的方式進行,鑒賞部分分為中西方古建筑、中西方宗教建筑、現代建筑三課,將立體構成納入3節課的練習;雕塑專題采用“2+3”的方式進行,鑒賞部分分為中國古代雕塑、外國雕塑,練習部分進行新資源藝術創作;民間美術采用“2+3”的方式進行,練習部分分別安排剪紙、排練皮影戲、民間玩具制作三節課……工藝專題采用“2+3”的方式進行,練習部分進行3節氣球創意制作。在研究之余我們也在逐步增加練習課程的種類,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
每一個專題結束之后,我們都將學生的作品以作業展或者是藝術節的方式展示出來,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繼續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