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資本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人力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辨證關系

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理論后,在國際政治、經濟和教育領域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20世紀8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和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相繼提出社會資本理論,作為人力資本理論的補充和深化迅速運用于世界政治、經濟和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兩種資本理論的辯證關系,理論界多有分析和闡述??茽柭J為在通常情況下,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相互補充。[1]356-357林南則認為社會資本有助于人力資本的生產,而人力資本也可以導致社會資本的增加。[2]95國內也有部分學者對人力資本理論與社會資本理論的關系做了研究。這些研究大多從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性出發,探討了人力資本理論到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軌跡,分析了社會資本理論對教育經濟學中經濟增長的新解釋功能。為了更加深入地探討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之間的辨證關系,本文在區分兩種資本本身和兩種資本理論解釋工具的不同層面分別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具有資本性質的兩種資本之間的關系

作為具有資本性質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可以從他們所具有的一般資本屬性、二者的互動關系和功能上進行比較分析。

1.二者均具有資本的一般屬性

人力資本概念出現以前,資本概念所指僅限于有形的物質資本。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人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物質資本上,具有時代的局限性。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廣義資本觀的產生,撇開社會制度的差異,市場經濟中資本可以定義為“凡可以獲取利潤之物都是資本”[3]。“凡是預期將來能獲得一定的利潤或收益,而在目前一定時期內付出代價獲得的所有物,就是資本。”[4]因此,資本的一般屬性具有投資性、生產性和增值性等特征。首先,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是一種投資,都需花費成本才能形成。人力資本強調通過獲取知識、形成能力、保持健康等過程的投入,需要通過對個體自身一定的投資形成。社會資本可能是個人后天獲得,也可能是先天存在于社會結構之中。要獲得嵌入于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社會資本,就得投資來維護這種關系。因此,“社會資本的生產不能夠不花費成本,它也需要投資——即使不投資金錢,至少也要投資時間和精力?!盵5]只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資對象有所不同,人力資本投資于個體自身,而社會資本投資于個體或組織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其次,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具有增值性。物質資本的使用過程本身是損耗的,而人力資本的使用過程是增值的。[6]人力資本會隨著勞動者不斷的學習和應用知識而積聚和增多,但如果人力資本長時間處于閑置狀態,人力資本便會逐漸退化而貶值。社會資本也一樣,利用得越多,價值越大,不會由于使用而減少但會由于不使用而枯竭,具有再生性特征。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可以在使用和生產過程中增值。正如奧斯特羅姆所言,“如果不使用,社會資本就會迅速惡化。如果不經常鍛煉自己的技能,個人也會迅速地喪失其人力資本?!盵7]

2.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互動關系

首先,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二者之間能夠互相促進。社會資本有助于產生人力資本,社會關系廣泛和經濟條件好的父母能夠為孩子獲得較好的教育、培訓以及技能等創造更多的機會。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進雙方人力資本的增長,互相學習、互通信息使雙方人力資本在無形中增加存量。同時,社會資本還有整合人力資本的作用,社會資本以其獨特的合作機制,對一定范圍內的人際關系加以整合,通過提高有效利用率,激活、放大有限的人力資本,產生總體人力資本的整合效應。因此,人力資本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了其能否充分發揮潛能。反過來,人力資本也會促進社會資本的產生,受過良好教育與培訓的個體社會交往能力強,往往能夠接觸和融入資源豐富的社會圈子和團體中。因此,二者之間具有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傊?,只有人力資本而沒有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的效用就不能充分發揮,同時人力資本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會意義。反之,如果沒有人力資本做依托,社會資本就會成為無根之木,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性。[8]其次,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功能具有互為補充的關系。博克斯曼和費拉普(BoxmanandFlap,1991)發現,當社會資本缺乏時,人力資本對收入的影響較大,而當社會資本充裕時,人力資本對收入的影響較少。[9]此外,費拉普和博克斯曼(FlapandBoxman,1998)對荷蘭經理人員的研究發現,對于高層經理,無論其人力資本處于什么層次,社會資本都會帶來更高的收入,但是當社會資本處于高層次時,人力資本的回報會減少。[2]96這個研究意味著人力資本在地位獲得中對社會資本起著補充作用。國內學者徐曉軍認為,在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以人力資本積累的本科畢業為臨界值,在本科以下,社會資本對社會就業的貢獻率大于人力資本,而本科以上則剛好相反,本科水平本身則是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雙重作用并重的狀態。[10]以上研究均表明,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之間存在著相互補充的關系。

3.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間的消極效應

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間具有消極的“馬太效應”。依據社會分層理論,社會資源在社會各層級中的分布是不平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會互相加劇對方在社會各層級中的不平等分布。教育是獲取人力資本的最主要途徑,教育支出水平決定了人力資本質量形成的高低。而教育機會和教育支出水平的直接關系者是家庭,在眾多的家庭特征因素中,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文化程度、家長的職業以及家庭所處的地域環境等社會資本直接影響人力資本的獲得。因此,擁有較好社會資本的個體更容易獲取質量較高的人力資本。反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個體更容易產生和利用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社會階層中的分布存在著互相對應的關系。這就使好者更好,差者更差,加劇兩種資本在社會各階層中的不平等分布。有時人力資本的提高是以犧牲社會資本為代價的。愛丁堡大學的斯庫勒(Schuller)教授在1997年的研究發現,一些個體總是沉浸在他們學習的課程之中,而沒有一點把所學的東西與別人分享的意識,包括朋友、同事、家庭和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人力資本因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而提高,但這種提高是以削弱人際溝通和人際關系為代價的。如果人力資本的積累確實獨立于社會環境之外,這種人力資本至多只有很有限的社會和經濟價值,而且這種人力資本也很可能會消逝。[11]社會資本同樣對人力資本有著消極的效應。波斯特提出了“消極社會資本”概念,認為社會資本限制了個人自由,社群或團體的參與必然產生服從的要求,組織和團體的規范對個體產生嚴格的控制水平,這樣很可能抑制了個體人力資本的發揮,抑制了個體創造性思維的產生,使人力資本的激勵功能受到影響。這樣,組織規范就被用來消除秀異之人,并且可能強迫更有野心的組織成員離開,從而使組織或團體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總量都受到損失。

二、作為資本理論研究工具的兩種理論之間的關系

1.社會資本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的延伸和發展

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都是廣義資本觀發展的結果,人力資本為社會資本的提出建立了詞源上的基礎。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與社會發展史上第一次將資本概念從錢物擴展到人本身,啟發了人們提出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再在人本身的基礎上往前進了一步,將資本概念延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因此,社會資本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的一種延伸,更是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深入和發展。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都有其自身的理論假設,人力資本理論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理性的個體追求功利的最大化。根據這一假設,社會由眾多獨立的個人組成,每個人的行動都是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社會系統的活動便是這些個人行動的總和。但是這一假設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實有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并非獨立地行動,目標也并非以獨立的方式予以實現,個人追求的利益更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1]352因此,科爾曼和新經濟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格蘭諾維特等對人力資本等經濟理論都有著非常直接的批判??茽柭f,“經濟理論存在一種失誤,即使在新制度經濟學中也不例外,忽視個人的關系及其社會關系網絡對產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確定和實施規范的重要影響”。[1]353每個人的行動都是嵌入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中的,科爾曼認為的理性行動就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為了獲得一定的資源而通過人際關系或社會關系網絡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行動。格蘭諾維特全面駁斥了“人的不完全社會化”,他對主流經濟理論提出了相同的批判,他認為經濟交易是嵌入于社會關系之中的。主流經濟理論的失誤在于,忽視了個人關系及其社會網絡對產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確定和實施規范的重要影響。[12]也就是說,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的是獨立的個體,是沒有經過社會融合的人,社會中的人還有其它各種非理性、非經濟、持久起作用但變化緩慢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追求。人力資本的個體依附性特征決定了人力資本理論運用的局限性,忽視了群體人力資本的研究,尤其無法解釋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系。而社會資本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中,它關注的是處于各種社會結構中的人。因此,理性社會人可以說是社會資本理論的假設基礎,它試圖把人力資本理論的微觀層次的個人選擇與宏觀層次的集體和社會選擇結合在一起,是資本理論假設的一種進步和發展。社會資本理論突破了人力資本理論單純將人作為資本要素的研究,將人提升到資本運用的主體地位。社會資本理論對人的審視層次更高,更接近人本身具有的主體生存狀態。社會資本理論的提出反映了社會科學中一度削弱和低沉的人本精神的復興。理性選擇范式雖然順應了市場對社會全面滲透的現實,但是夸大了生活中沖突的一面,對人的理解片面化、實用化,追求定量分析和指標體系背離了社會科學研究關注人、完善人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精神,忽視了社會心理的人際關系、群體間關系的作用。[13]另外,社會資本理論直接把社會心理這一無形資本因素引入了對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分析中,彌補了人力資本理論在這些研究領域中的不足和缺陷,使許多社會現象更加全面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在研究視角上,人力資本理論雖然也從世界各國之間競爭的角度涉及到宏觀視野,但是總體上還是微觀個體分析法,從個體人力資本的投入成本與產出效益分析人力資本。[14]社會資本理論同樣關注微觀個體的行為選擇,關注影響微觀個體行為選擇的社會關系。但社會資本理論更傾向于宏觀分析法,從群體人力資本的角度,研究什么樣的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心理結構能夠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經濟增長。這是社會資本理論對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方法的一種突破和發展,也是人類社會科學研究進步的一種明證。因此,無論從理論假設和理論內容上,還是從理論研究視角上看,與其說社會資本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的一種補充,不如說社會資本理論更是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深化和發展。

2.社會資本理論深化了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教育等領域的運用

人力資本理論源起于經濟研究領域,解釋了經濟增長中的“余數”和“列昂錫夫”之謎等問題,指出了教育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但卻無法解釋具有相似人力資本的地區和國家之間經濟增長的差距問題,究其實質是因為人力資本理論沒有深入到經濟增長的全部因素。同時人力資本理論也無法解釋在不完善和信息不充分的市場經濟中的許多社會現象,比如教育發展并不能完全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等。正如布爾迪厄所說的,“經濟學家的可貴之處在于明確提出了教育投資與經濟投資(及其演變)的利潤率之間的關系問題,……他們無法解釋不同的行動者或不同的社會階級,為什么分配在經濟投資和文化投資上的比率會如此地差異懸殊,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系統地思考不同的利潤的可能性的結構,這一結構是各種各樣的市場提供給那些行動者或階級的,這一結構的差異在于,財產的數量與構成情況的各不相同?!盵15]193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只看到人力資本投資的未來收益,卻沒有注意到人力資本投資來源的差異性特點,不同階級(階層)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差距是明顯的。而且“教育資格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收益也依賴于社會資本,而這種社會資本又是繼承得來的,它又可以用來支持人們獲得那種收益”。[15]194因此,人力資本投資理論雖然從一開始就具有人文主義的內涵,但卻始終沒有超出經濟主義的范疇。因為人力資本理論從一開始就排斥了人的社會性的特性,而社會資本理論顯然深化了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教育等領域的運用?,F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在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經濟學術語提出的。盧里(Loury)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對勞動力市場的研究,他在對不同群體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差異進行比較后指出,以社區性的社會(關系)資源體現的社會資本決定了處于不同地位的群體的收入和就業機會。[16]最近,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利用社會因素來解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所存在的貧富差異,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觀念:影響經濟績效還存在一種新的資本性要素——社會資本。[17]社會資本是解釋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決定因素。國外多位學者采用跨國截面數據研究表明,那些社會資本存量較高的國家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18]國內學者崔萬田等指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社會資本的差異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優質的社會資本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劣質的社會資本則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19]類似這樣的研究還有很多,這些研究不僅深化了經濟領域的探討,而且也明確了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即社會資本影響人力資本的形成,人力資本的積累又有效地促進了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社會資本又通過影響人力資本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均是作為生產要素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增長。自舒爾茨采用收益率法測算了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資對美國1929-1957年間的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高達33%后,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被眾多學者所證實。由此,人力資本理論成為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人力資本理論成為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研究工具。隨著世界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本理論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局限性日益顯現,時代呼喚新的教育經濟理論。比如國內學者蔡曉良和蔡曉陳采用信任衡量社會資本,研究發現我國各省市區的社會資本與人均教育經費和人均學雜費顯著正相關,與1997—2004年文盲率顯著負相關,與1997—2004年高中及大專以上人口比率顯著正相關。[20]借鑒社會資本理論對人際關系、社團組織、網絡溝通以及規范契約等的研究,在教育經濟學研究中,教育對經濟的影響同樣也會因為教育對人際關系、社團組織、網絡應用以及契約規范的影響而對經濟產生影響。它會遵循著“教育—社會資本—經濟增長”,即教育促進社會資本的增長,社會資本增長促進經濟增長的規律,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1]因此,從社會資本理論這一新的視角研究教育對社會資本投資、形成與影響以及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我們才能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

三、結語

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屬于資本的一種形式,都具有資本的基本屬性,二者既相互補充,又相互促進。而且二者之間既有積極方面的互動性,也有消極方面的互動效應。人力資本理論適應時代的需要破土而出,社會資本理論又是在對人力資本理論批判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二者之間具有邏輯上的關聯性。一種理論的性質決定了該理論作為研究工具的有效性,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都具有自身固有的基本特性,因此,無論單獨運用哪一種理論來解釋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等現象,均顯示出其固有的理論本身的局限性。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只有把兩種理論結合起來才能對一些社會現象解釋清楚。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S•科爾曼著.社會理論的基礎(上)[M].鄧方,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2][美]林南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張國.新資本論[M].科學出版社,2001:28.[4]李寶元.人力資本論——基于中國實踐問題的理論闡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

[5]C.格魯特爾特;T.范•貝斯特納爾編.社會資本在發展中的作用[M].黃載曦,杜卓君,黃治康,等,譯.西南財政大學出版社,2004:7.

[6]馬紅旗,王韌.對人力資本形成理論的新認識[J].經濟學家,2014(12):33-41.

[7]曾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2003:32.

[8]項保華.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內在關系研究[J].商業研究,2007(11):1-4.

[9]Boxman,Flap.SocialCapitalandOccupationalChances,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SociologicalAssociationXIIWorldCongressofSociology,July,Madrid,1990.

[10]徐曉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雙重機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J].青年研究,2002(6):9-14.

[11]韓丹,鄧濤.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西方終身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04(12):14-17.

社會資本理論范文第2篇

【關 鍵 詞】科爾曼 社會資本 特征 形式 過程

“社會資本”一詞來源于經濟學,是從中演化出來的一個最有影響的理論概念。使用社會資本這個概念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詳盡的闡述過其理論上的細節。社會資本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干的“集體意識”和齊美爾的“互惠交換那里,不過真正作為社會資本理論,是從布迪厄的研究開始的,他最早將社會資本概念引入到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但是正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教授布朗指出的一樣:“關于社會資本的第一個重要的理論表達是由詹姆斯?科爾曼于1988年提出的”[1],科爾曼則被認為是從理論上對社會資本給予了全面而具體的界定和分析的第一位社會學家,1988年他在《美國社會學學刊》上發表了專門論述社會資本的論文。

一、定義解讀

關于社會資本的定義,科爾曼是從功能的角度給它下定義的:“社會資本是指個人擁有的以社會結構資源為特征的資本財產,是否擁有社會資本,決定了人們是否可能實現某些既定目標,而沒有它則不可能實現?!盵2]

深入理解科爾曼所定義的社會資本,即在復雜的行動系統中,人們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并形成了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可以為個人提供新的資源。原始性的社會資本是由家庭、村社提供的,它使個人在遇到困難或者需要幫助時能夠得到必要的社會支持,這種社會支持包括物質支持和感情支持。社會資本是一種表現為相互關心、相互信賴關系的無形資本或者公共物品,這種資本很難通過市場交換來提供??茽柭J為信任的源泉是理性選擇理論的核心問題,信任的存在個人自我利益最大化是相關的,兩個個體之間建立的有償還的義務關系構成了他們之間的關系紐帶。這種關系紐帶也是一種資源,人們需要時可以利用它,從而解釋了社會資本依據理形成的原因――創造社會資本是理性的,并且是有利可圖的。這種利益或者說收益是存在于未來,就像我們將錢存入銀行,以備將來可以用,同時也會產生利息一樣。

盡管科爾曼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以社會結構資源為特征的資本財產,但是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要嚴格區分社會資本與社會資源兩個概念是困難的,在二者都指出個人可以利用社會關系實現工具性目標的意義上講,二者沒有本質區別。如果要試圖對二者做出區分,暫且可以這樣理解,社會資源是在社會網絡中嵌入的、可攝取的資源,而社會資本則是從社會網絡中動員了的社會資源。比方說:一個人有親屬、朋友、同事等各種關系100人,這100人的權力、財富、聲望等對他來說,就是他可攝取的社會資源。只有當他有具體的行動,利用這些被“動員了的”關系擁有權力、財富、聲望等資源時,這些資源才會成為他的社會資本。

二、社會資本的特征

資本分為很多種類型,科爾曼指出,每個自然人一出生就擁有以下三種資本:一是由遺傳天賦所形成的人力資本;二是物質性條件,如土地、貨幣等;三是自然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構成的社會資本。[3]與其他形式的資本不同,社會資本具有其本身的特征。

第一,社會資本存在于人際關系的結構中,由結構的各個要素組成,它不依附于獨立的個人。社會資本是個人所擁有的、表現為社會結構資源的資本,并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社會資本是一種個人通過自己擁有的社會網絡關系而獲得的資源,在結構中對網絡關系的投資可以給人們帶來預期的收益。在個人從事一些目的明確的活動時,他們不僅能從社會網絡關系中獲得各種有價值的信息,還可以從網絡中獲得一些實質性的幫助,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社會資本具有生產性的特點,這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具有相趨性??茽柭J為,只有那些投資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人,才能增加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而社會資本一經創造,它就會有益于相關社會結構內的所有個體,行動者通過利用不同形式的社會資本,不僅可以實現他們個人的目標,而且可以實現集體行動目標。

第三,社會資本只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它具有不可轉讓性。社會資本的主要形式是相互信任關系,因而可以戶型提供資源。其他的形式還有:共享的信息網絡、有效的社會規范、權威關系以及合作行的社會組織,這種組織是可以提供公共物品的。[4]

三、社會資本的形式

在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中,社會資本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五種,包括義務與期望、信息網絡、社會規范、權威關系和社會組織,這些形式都直接來源于他的理性選擇理論的概念體系,與行動系統的基本元素直接相關。

1、義務與期望。社會互動創造了義務的“信用卡”和互惠的規范,這種義務能夠被轉換為社會資本,所謂的期望也就是義務將會得到回報。當某個人為他人做了某些事情,并相信此人日后會報答自己,且為此承擔一定的義務時,他就擁有了一種社會資本。

2、信息網絡。信息網絡是基于“相信他人會提供作為行動之基礎的準確信息”的觀念發展起來的。個人可以用自己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各種信息來為自己的行動提供便利,這就構成了信息網絡的社會資本。當一個人自己不愿意花時間去看新聞、讀報紙了解世界的形勢時,可以通過跟朋友聊天的形式得到相關方面的信息。當然,這種信息網絡必須存在于相當水平的信任基礎上。

3、社會規范。作為社會資本,社會規范可以通過有效的懲罰措施限制一些社會行動,同時為另外一些行動者提供便利。在科爾曼的理論體系中,特別強調個體利益的既定性特征,認為社會規范是在行動者的微觀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并伴隨著一定賞罰措施來影響人們行動的宏觀社會建構。社會規范是微觀層面的產物,是理性行動者的有意創造,并不是既定存在。社會規范形成以后,現實社會生活中行動者們會發現,規范中也同樣蘊含著利益,如果行動者遵守規范,就會獲益,否則就會受到傷害。于是,人們在對可能的商法進行權衡之下,情愿放棄對某些自我行動的控制以換取對他人某些行動的控制,通過規范的實施,從而更好地滿足自身的某些利益。

4、權威關系。即以人們控制權的轉讓為前提形成的社會資本??茽柭鼌^分了不同的行動,有一種行動是行動者控制著能使自己獲利的資源,但是卻對這種控制實行單方轉讓。科爾曼指出,行動者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有時會將自己的某些資源和行動的控制權轉讓給他人,從而形成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權威關系。處于社會管理的需要,權威的支配者往往會將一些資源轉讓給第三方人控制,由他們來使用這些權威,關系越來越復雜,權威關系也得以產生。

5、社會組織。由于社會資本具有所謂的“公共用品”的性質容易使人們產生“搭便車”的心理,即只想獲取,不想付出,所以有時候就需要一些社會行動者特意投資和建構,如各類公益事業組織等??茽柭J為,在傳統的社會結構中,社會資本主要是由家庭和鄰里、社區等原始性社會組織所提供的,正是依靠這種大規模的社會資本以及規范結構,傳統社會的各種信任和義務關系才得到支持與保障,社會才得以不斷發展。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原始性社會組織的逐漸衰落,原有的社會資本不斷受到侵蝕,社會資本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補充。針對這種現象,必須通過多種途徑重新建立社會資本,有目的地創造一些社會組織,來填補原始社會資本的缺口。

四、社會資本的“過程”

之所以要用“過程”一詞,是因為在社會資本理論中,科爾曼論述了社會資本的創造、保持和消亡,這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茽柭J為,影響社會資本形成和存亡的因素有四個。一是關系網絡的封閉性,這是一種對相互信任進行維持的保證。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網絡中,行動者不會只局限于在一個領域中互動,這就有助于為社會資本的產生創造條件。二是環境的穩定,社會組織或者社會關系的瓦解會使社會資源消失殆盡,這種穩定不僅是社會組織意義上的,還是人員意義上的,個人的流動也會使社會資本賴以存在的相應結構完全消失。三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形成社會資本的途徑是把某種要求強加給意識形態的信仰者,即要他們按照某種既定的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行動,而不考慮其自身利益?!盵5]科爾曼的意識形態是廣義上的,他認為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會對社會資本的形成起消極作用。四是官方支持下的富裕或者需要的滿足,這種因素會降低社會資本的價值,使其無法更新,因為社會資本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需要的人越多,創造的社會資本數量也越多。

總之,為了維持社會資本創造更多的資本,需要保持期望和義務的長期關系,進行定期交流,維持規范的存在,正如科爾曼自己所說的一樣,社會關系必須盡力維持。

五、結論與討論

盡管科爾曼本人和后來的學者都對于社會資本作了經驗層面的研究,但是筆者認為他最大的貢獻還是在于對社會資本的系統闡述,以及對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茽柭趯W理上對社會資本給予了全面的界定和分析,不僅使社會行動者的行為動因解釋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對于描述和分析宏觀層次的集體行為也有很強的說服力,為我們也提供了一種分析框架。

很多學者對科爾曼的社會資本概念提出質疑,認為他用社會資本的功能社會資本本身下定義是錯誤的,從而造成了理論性不足,過于簡單化,用結果給社會現象下定義是混淆了前項和后項。[6]但是,正因為科爾曼提出社會資本的目標并不是社會結構理論,而是在社會結構的大系統中,承認社會背景的理性動因選擇理論,所以筆者認為,科爾曼從功能意義上給社會資本下定義,正是想引導我們重新認識社會結構,了解社會結構中所產生的因素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也有人認為科爾曼關于社會資本的承載主體的論述是不明確的,實際上,社會資本的擁有者可以小到個人,大到家庭、組織甚至是國家或者全球組織,而且科爾曼的理論中強調的是行動者,行動者作為社會資本的主體,是無可爭議的。

參考文獻:

[1]托馬斯?福特?布朗.社會資本理論綜述[J].與現實,2000(2).

[2][4][5]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社會資本理論范文第3篇

Abstract:Impoverished is with develops the closely associated one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is puzzling the human society throughout. Social capital's lacking with has close contacting impoverished, the social capital lacks has, the aggravating to be impoverished impoverished, the reproduction and the solidification are impoverished. Therefore, from social capital's angle of view's counter-impoverished work, should from cultivate outside the family the social capital, to eliminate the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poverty the society supports aspects and so on network to begin.

關鍵詞:社會資本 貧困 反貧困

key word: Social capital impoverished counter-impoverished

作者簡介:周治勇(1975―),男,貴州畢節人,貴州省畢節學院政法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

一、問題的提出

貧困與反貧困作為現代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社會問題,無時無刻困擾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解決貧困問題,實現社會大眾的和諧發展、社會有機體的健康進步,是當代乃至未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重要任務。如何消除貧困一直是世界各國政府和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的首要目標和現實追求,他們解決與消除貧困問題的實踐得到學術界的回應與反饋,這種回應和反饋又指導和影響了反貧困的實踐。學術界各學科的研究視角與路徑為貧困與反貧困研究提供了可參考與借鑒的范式。

在已有研究中,對貧困形成原因的探析經歷了從物質資本范式到人力資本范式,再到社會資本范式的漸進認識過程。之前的研究主要關注貧困者的物質缺乏狀態。從物質資本范式出發,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被視為消除貧困的不二法門。但實踐證明,盡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其反貧與減貧效果卻收效甚微。貧困群體未消減,反而呈現擴大化的態勢,并出現一些新的貧困形態。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公、貧困者獲取收入機會的匱乏,造成貧困群體無法參與分享經濟發展成果,致使貧困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出現擴大化趨勢。這一擴散效應的具體化就是每一位貧困者、貧困家庭、貧困社區的就業機會匱乏、就業質量低下,難以維系個人、家庭、社區的生存和發展,甚至出現集體返貧現象。

隨著對反貧困及其成因研究的深入,對貧困群體自身的狀況關注成為研究重點。而這一時期盛行的人力資本概念啟發了研究者,使他們的研究轉向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分析貧困問題。通過對貧困者自身狀況的分析研究,發現大多數貧困者成為勞動力市場的棄兒是因為人力資本的缺少,即便某些人能就業,但收入的低廉也難以維持其生活。于是,人力資源素質提升培訓與教育成為反貧困的主要手段之一。

隨著社會資本概念的提出和對社會資本研究的深入,特別是社會資本在職業獲取過程中的作用印證了社會資本與貧困之間的內在聯系??茽柭J為社會資本作為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由個體與所屬群體、組織、國家、社會結構的關系和個人自身社會關系網絡二者組成。這種特定的社會關系網絡結構必然會對其內部的個人行為施加影響和產生效用。已有的研究證明各種類型的社會資本在青年人創業、就業中發揮了作用。 特別是民間社會資本、組織社會資本、國家社會資本在消除與減輕貧困狀態程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社會資本在減輕、消解貧困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反貧困研究中導入社會資本范式必然會對消除貧困、促進貧困地區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二、社會資本缺乏與貧困的關系

既然社會資本與貧困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探討社會資本的缺乏與貧困之間的關聯度,必然會對分析貧困工作有所啟示。

(一)社會資本缺乏產生貧困

社會資本作為個人最重要社會結構資源,其作用在于人們可以通過它實現某些既定目標并獲得更多資源。而一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多寡,取決于其自身的社會關系的廣度與密度。如科爾曼所說,社會網絡即社會資本,個人的社會網絡越大越廣,鑲嵌在其身上的社會資本質與量就越大,在社會關系網絡中汲取與控制社會資源的能力就越強。當處于強勢地位的人或群體大量占有和使用鑲嵌于社會關系中的資源時,處于弱勢地位的個人或群體可使用的社會關系資源就大大減少,處于弱勢地位的個人或群體因關系的缺乏而陷入關系貧困,關系貧困剝奪了貧困者占有資源的權利,而資源的缺失必然導致貧困者陷入貧困狀態。正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人或群體自身社會資本的單一性和有限性,使其必然走向貧困。

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者創收能力和機會的缺失。當一個社會成員或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數量和質量都極低的時候,那么其在市場上的位置就極為尷尬。一個社會成員沒有社會資本或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不能在勞動力市場中給他支持或支持有限,那就容易陷入失業境地或極少的收入狀態??梢哉f,社會資本的缺乏是一個社會成員或一個家庭貧困的重要根源。

(二)社會資本缺乏加劇貧困

社會資本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的非均衡性是由社會群體所處的結構性位置的優劣、高低、等次,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的時空位置差異導致的。這又必然導致社會群體的社會行動能力出現差距。社會結構系統中的某些社會成員或群體因其擁有的先賦地位或自致地位,在社會結構系統中占有相對較多的資源。他們因而容易借助社會資源獲得特定利益與達成行動目標。而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社會成員或群體,由于自身占有社會資源量少或缺失社會資源,限制了社會行動能力,無法借助社會資源獲得利益與實現行動目標,致使其現有境況更加惡化。而社會資源的匱乏使得他們失去了改變貧窮狀態的能力。正是獲取資源的機會和能力的缺乏。讓原本就處于貧困狀態的個人或家庭雪上加霜,出現更加貧困的“馬太效應”局面。

(三)社會資本缺乏能再生產和固化貧困

貧困具有再生產和固化的傾向。社會資本缺乏對于貧困的再生產最典型的是貧困文化的形成。這種類型的社會資本對貧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在貧困文化代際傳遞機制中的作用。長時期處于貧困的生活狀況與生存狀態經過無數代人口傳身授的強化,成為貧困地區人們的一種心理暗示與心理狀態;這種貧困文化通過限定人們的所思所慮塑造人的行為,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個體,極易受這種貧困文化的影響,最終導致貧困的代際遺傳和再生產,并固化成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社會資本與反貧困策略

社會資本的匱乏是貧困者喪失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的原因,波茨認為各種背景下的社會資本通常具有三個基本功能:(1)作為社會控制的來源,主要關注使社會處于良好運轉中的社會規則的執行;(2)作為家庭支持的來源,關注家庭對子女的支持以及家庭內部的相互支持;(3)作為通過家庭外的網絡獲得收益的來源,較多地用來解釋就業、職業階梯上的流動以及企業家的成功。[1]這一理論論斷為社會資本與反貧困工作的解釋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論分析框架。

社會資本是鑲嵌在社會關系網絡中使社會行動得以實現的資源,貧困群體和貧困社區正是因為處于社會結構系統的底層與社會關系網絡的末端,從而導致在實施改變自身狀態行動上的力不從心和無能為力,因此,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國家意識形態和制度的保障作用來提升貧困者的社會地位,延伸其社會關系網絡,構建貧困者的社會支持系統、以及貧困群體的社會資本存量,增強他們的反貧困能力,最終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與發展。

(一)培育家庭外的社會資本

在社會資本的解釋框架下,我們發現陷入貧困境地的個體或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庭層面外的諸多社會資本的普遍匱乏。比如物質、教育、發展機會、權利等。而這種社會資源的缺失必然限制貧困者及家庭施行計劃與行動的能力。因此,國家及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貧困者及家庭外社會資本的培育與扶持,各種社會組織、當地社區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貧困者及家庭外社會資本的培育與扶持上來。根據貧困者及家庭社會資本匱乏的現實,有針對性的給予貧困家庭相關幫助和社會資源的提供。其次,貧困個體和家庭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中去,加強與社區、個人、政府和各種民間組織的聯系。實現了彼此的認同與理解、合作與發展。

國家、地方政府、各種社會組織、當地社區對貧困者及家庭外社會資本的培育與扶持,體現了國家與社會對弱勢群體的真正關注。修復了貧困者原已斷裂的社會關系網絡。重新配置了社會關系網絡的資源,緩解社會關系網絡內部的矛盾與沖突。

(二)消除社會排斥

社會排斥理論認為,排斥會作為一個社會的總體力量壓迫某些個體或群體制造出貧困;也會以各種不同方式對人群做出自然或人為的類別區分。排斥是貧困的直接原因之一。貧困群體由于被排除在許多的社會事務和公共事務之外,從而被剝奪和喪失了擺脫貧困、進行自我發展的機會,這種社會人為設置的“門檻”使得貧困群體的社會資本缺乏越加嚴重。因此,消除有關社會排斥的機制對于貧困群體社會資本的累積乃至擺脫貧困十分必要。

首先,政府方面在制定有關社會政策時,充分考慮貧困群體的利益和實際。社會政策既可以確定“窮人”標簽的指向(“誰是窮人”、“誰將成為窮人”),也可以再造貧困(比如政策本身就是排斥之策、解救貧困的政策因執行失誤再造了貧困等)。 [2]因此,政府應該提高消除具有社會排斥作用的社會政策的工作效率,比如加大廢除城鄉分割的二元制度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建立社會補償機制等。

其次,應警惕和減少社會富人集團以及既得利益群體對國家社會政策的影響,提升其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減少社會生活的底線失守的情況發生[3]。強勢群體應積極主動的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社會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

(三)建構貧困者的社會支持網絡

貧困群體的個人關系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的缺失,決定了他們在面對困難或者貧苦的生活狀態時,不可能獲得社會結構系統以及社區的有效幫助與扶持,進而陷入絕望無助的境地,加速了他們掉出社會安全網外的概率與可能性。所以必須積極動員全社會力量,為貧困者建構一個多方參與、協作配合的社會支持網絡,從而更好地為他們服務、滿足他們的需求。社會支持網絡的建構一方面可以滿足貧困者及其家庭的心理需求與現實需要,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危機,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對于整個社會關系網絡的全體成員來說,頻繁而積極的成員互動可以增強社會結構系統的穩定性與成員間的凝聚力,有利于社會系統內部個人目標的實現以及維系社會組織自身的正常運行與發展。并且,社會支持網絡作為社會安全網絡的一種形式,對個體的社會行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四、結語

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的進步、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貧困群體的規模有所增大,隨著全球市場一體化的不斷深入,中國的貧困狀況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怎樣有效地治理貧困、消除貧困,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從社會資本的分析貧困產生機制和制定反貧困政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Portes:"The Downside of Social Capital",American Prospect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New York:Russell Sage Portes A,Landolt ,1995

社會資本理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在孵企業社會資本 創業績效 生存績效 成長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84-03

f眾創新的概念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創業創新的鼓勵力度,推出一系列輔助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孵化器和高新創業園區如雨后春筍,數量不斷增加。孵化器培育了大量綜合型、技術型創業企業,創業的不確定性從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對企業而言,創新創業也是提升生產效率和刺激業績增長的重要手段。創業績效成為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的結果衡量標準。學者們從不同視角、不同分析框架研究了企業創業績效的前置影響因素,其中包括資源、行為、文化、能力等諸多方面。而由于社會資本可以為企業帶來創業過程中亟需的各類資源,因而在企業創業績效方面具有更好的解釋力,備受關注。

一、研究對象界定

(一)社會資本

最初正式提出社會資本概念的皮埃爾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是體制化關系網絡。Nahapiet和Ghoshal將企業層面的社會資本界定為以企業為原點的外部關系網絡中,企業可以直接或間接獲取的各類資源總和。根據學界對于社會資本的一般分類,基于概念,可以把社會資本按維度劃分為結構維、關系維以及認知維度三方面。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將企業存在的社會網絡以及企業外部聯系的網絡視為整體,描述在個體層面或組織層面之間的非個體的聯結架構。企業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主要是企業關系中的包含的各類無形資產,重點描述企業在長期重復博弈中因連續交往而形成的個體間聯系及企業間聯系。通過有效的個體或組織聯系,創業者或企業因此占據社交網絡中的中心位置,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建立更高的市場聲譽和網絡威望與權力。因此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主要探討企業間信任程度、網絡規范是否存在、價值取向和結果期望一致性等。按此標準劃分的社會資本第三維度被稱作認知維度,主要描述在認知層面組織內、個體間或組織間在共享過程中,對目標的共同理解程度。在企業內部,愿景往往指導各職能部門與個人對未來的努力方向,因此組織內部周知的愿景以及一直的價值取向可以導致企業內認知趨同,該過程又反作用于個體及部門,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強化個體及組織行為。因此,目標一致性以及文化背景趨同成為認知社會資本的基礎。

社會資本的分類方式較多。從系統角度出發,可以將社會資本劃分為微、中與宏觀三個層次。宏觀社會資本是指社會基本存在的廣泛信任、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主要是外部文化、政治對網絡性質、網絡結構和網絡動態性的宏觀影響。中觀社會資本指的是關系網絡及組織網絡內一致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以及行為規范。而微觀社會資本是指個體間社會關系網絡在重復博弈中的預期,表現為彼此信任與互惠,共同價值取向與主張等。按企業邊界劃分,社會資本又可以分為企業內部以及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兩部分。企業內部社會資本主要基于內部信任的關系網絡,組織內部各部門溝通順暢,有效協調,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加強組織凝聚力;后者是企業外部存在、有助于企業獲取各類稀缺資源的社會關系網絡。這類社會資本包括基層員工間、基層員工與中高層管理者之間以及中高層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內部社會資本可以實現內部的交易成本降低、員工投機行為的減少等。因此社會資本表現為規范、網絡和信任。組織親和與組織信任可以促進知識信息共享,增強員工對組織的承諾、增強企業柔性,并可以大幅提高組織或企業績效。

(二)創業績效

創業績效是從組織績效概念中衍生出來的,主要從管理、運營、市場和營銷等多個角度進行衡量,創業績效是績效理論中,尤其是組織績效研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分支。創業績效主要指企業在創業活動中表現出在組織層面的績效產出結果,包含多個測量指標。對于科技型在孵企業而言,創業績效的探討尤為重要。創業績效的第一表現應該是企業達到可持續經營的邏輯前提,即保證企業可以存活,然后通過外部環境中的機會識別、資源整合與利用,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積累競爭優勢,以提高在孵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對于在孵企業而言,都是初創型企業,其企業績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學習能力的影響。如果企業環境較為寬松,且變化性較大,則以穩定方式對各類資源進行整合,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績效。當然,初創企業的企業績效主要會受到各方面能力的影響,比如企業學習能力等,這些都能夠影響企業績效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企業績效也會受到團隊穩定性以及團隊或組織職能劃分的影響。很多研究從三個層面對創業績效進行概述。第一個層面主要考慮利益相關者,該層面中主要將創業者以及創業團隊納入框架。第二個層面主要是在異質性方面上對創業績效進行衡量。在這個思路影響下,環境、戰略和資源都被納入研究框架范圍,而且環境占據著更高權重。第三層次是從時間層面上對創業績效進行衡量,主要體現的是創業績效在時間變遷過程中的變化程度。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有長期的發展能力以及企業對風險抵抗的能力等。國外學者在衡量企業創業績效時指出,研究應注重生存和成長兩個不同側面。生存績效主要是從財務指標進行衡量,包括市場占有率、企業銷售額、企業投資回報率等。這三類指標是初創型企業創業績效最具代表性的指標,一般情況而言,財務績效是績效測量的最具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因為數據具有公開性,相對易于獲取,因此財務績效成為上市企業最偏好的績效測度指標。根據資源基礎理論,企業在發展中都會受到資源的限制,企業的成長會受到如資金、技術、人才、原材料等各類資源的限制,因此企業在可存續發展中應當通過資源共享及稀缺資源補充克服資源束縛與限制,進而達到提高自身競爭力的目的,形成競爭優勢。對于處于初創期的企業績效測量體系的設計,多數學者都贊同從財務和非財務兩方面進行測量,除了包括企業的營運能力、創新能力,也包括了企業成長能力等。因此,成長績效是初創型企業的重要績效維度,也代表著初創企業的成長能力高低。

學界對企業創業績效的理論研究得到了較多創業者的認同,其前置影響因素的識別也為創業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參考和證據。但是,關于企業創業績效的測量,對于創業績效分維度績效指標的選取,尚未達成一致結論,尤其針對企業生存績效的測度方法,爭議最大,目前主流思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根據企業是否破產的時間節點,采取兩分變量的測量方法;第二類是根據企業年限進行簡單判斷;第三類思路需要結合企業年限和該企業在未來八年的存續可能性兩個方面綜合衡量企業生存績效。而企業成長績效的測度較為簡單,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根據一些關鍵財務指標,如銷售收入、凈利潤增長等;第二類是企業長短期獲利能力的增長,比如市場份額擴張增速、員工數量的增長等。本文對在孵企業創業績效的衡量從生存績效和成長績效兩個維度衡量。

(三)變量間關系

學者們已經充分認識到社會資本在創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并開始將企業社會資本作為企業創業過程中企業利用環境資源來克服限制和解決瓶頸的主要工具。學界也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證實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與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之間的直接影響關系,企業利用社會關系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績效,企業通過同類企業間的社會資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進而提升創業績效,以及初創型企業社會資本以及企業創業績效之間的關聯。

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是通過網絡規則建立起來的規范,與此同時,由社會資本聯結在一起形成網絡的各節點,根據網絡位置確立關系角色。孵化器與在孵企業之間、外部創新主體與在孵企業之間,以及在孵企業間都存在信息與資源的分享過程,在重復博弈中,組織慣例以及組織制度形成,網絡聯結以及網絡資源配置制度形成。異質性信息及資源使各主體間交互聯系增強,同時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識別并捕捉商業機會。在此過程中溝通的頻率增加、溝通內容的深度增加,在孵企業與其他主體間的互動程度活躍,彼此間建立有效信任,并達成獎懲機制默契,進而再次促動了信息和資源的流動與交互。而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主要是基于共享與一致性的表現結果。認知程度高低來自于信息的通暢程度、溝通雙方或多方的理解以及溝通各方所處環境的預設目標和背景文化等,認知意愿則來自于成員可以從中獲取的資源質量。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重點討論的話題是信任。該維度重視各種類型的關系,包括個體間、個體與組織間以及組織間的網狀關系。涵蓋了各種關系的內容、各方聯系的強度、信任的程度,各方交互溝通的頻率與深度等等。在孵企業和網絡中其他創新主體之間的信任有助于信息交換、資源共享、知識轉移等對產品創新、技術提高、績效表現具有積極幫助作用的因素。

二、在孵企業社會資本對其創業績效的影響機理

在孵企業生存在企業孵化網絡環境中,往往屬于初創期企業,在孵年限處于48月以內,因此在孵企業在生存成長中往往受到各類資源的限制。而學界認為創業者如果具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則越容易在外界為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因而能夠獲取更多的異質性資源,從而推動企業創業績效的提高。因為創業者或企業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強度越大,則更容易發現識別更多、更有效的創業機會,并且通過在關系網絡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異質性資源,也更容易同社會關系網絡中、甚至網絡外的其他個體間建立有效的信任關系,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成長性。因此,企業擁有較高水平的社會資本,可以幫助企業更有效地獲取價值稀缺的資源,對于科技型在孵企業而言,這類資源往往可以促進企業學習,知識轉移與資源補充可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從而表現為新品開發速度加快、企業創業績效積極等有利側面。

(一)結構類型社會資本對在孵企業創業績效的影響

結構類型的社會資本主要表現為社會性的大型網絡,具備整體性特征,包括個體間、個體與組織以及組織間各類關系結構,囊括了對于網絡聯系強弱、網絡結構特征以及網絡資源配給等不同方面的解釋,具體表現為網絡組織成員間聯系以及價值資源流動與配給等。網絡作為有效工具,降低了在孵企業在初創發展過程中交易成本敏感的問題,以較低成本獲取各類稀缺資源,為企業建立合法性,通過競爭優勢積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孵企業往往是組織規模較小,對成本較為敏感的小微企業。財務敏感是小微企業的共同特征。降低交易費用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保證企業存續下去的邏輯前提,節省下來的費用可以投入關系聯結的建立,以獲取更有利的資源,建立成本更低的資源獲取渠道。廣泛的聯系也可以為企業贏得網絡位置、網絡聲譽,得到網絡認可。長期的成本優勢以及知識技術積累,可以為企業贏得更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良好的發展能力又會反向作用于企I與其他節點的聯系。有效運用網絡資源改變網絡位置,提升獲取資源的層級,進而達到刺激創業績效的最后目的。因此本文認為在孵企業結構型社會資本對生存績效有正向影響關系。

良好的互動關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保持關系的長期性與穩定性,而長期合作基于重復性博弈,促進了企業間交流,有利于優勢資源共享以及稀缺資源獲取與利用。網絡知識的遷移,正向增強了企業間溝通的意愿,拓寬了溝通渠道。良好的互動導致知識和資源在企業間有效流轉,產生技術創新,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促進各企業高速成長。因此,本文認為在孵企業結構類型社會資本對其成長績效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關系類型社會資本對在孵企業創業績效的影響

關系類型的社會資本主要是人們由于社會聯系或友誼等形成的特別聯系,主要包括信任、規范和期望等。孵化器以及外部創新主體對在孵企業的扶持幫助較大,可以為在孵企業提供潛在的市場、需求的知識以及欠缺的資源。良好關系與重復博弈導致了網絡主體間較高程度的信任,信任也推動了資金流、技術流、資源的流動,各類資源的聚集觸發協同效應,實現了經濟價值增值的效果。同時也形成更具體的行為規范與慣例制度。成員間的良好關系引發了成員合作深度加大,協同能力增強,凝聚力增強,目標一致性增強,進而導致企業可存續能力增強,應對風險能力增強。因此,本文認為在孵企業關系類型社會資本對其生存績效有積極的促動作用。

信任建立后,重復博弈使成員間更意愿遵守行為規范,執行組織慣例與制度,不同組織規模間互動的前提是資源互補,尤其是知識和技術為典型代表。因此,合作雙方或多方在協同過程中深化信任,創新資源開始有效流動,促動了企業的成長成熟,增強了在孵企業在初創過程中面臨市場和技術的廣泛不確定性。因此,本文認為,在孵企業關系類型社會資本對其成長績效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三)認知類型社會資本對在孵企業創業績效的影響

認知類型的社會資本較為抽象,更常見表達為網絡組織中的認知范式。所謂認知可以理解為對同一事物的理解程度。包括了對于目標的理解,對于自身的定位,對于反應的選擇等諸多方面。具體可以表現為共享概念,比如對于目標一致性的理解與執行,其中涵蓋著語言一致性的要求、背景差異化的消除、愿景一致性的期望等等。也就是說,從宏觀的外部環境,到微觀中企業的具體執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認知的左右與影響。就在孵企業的運營而言,愿景是與企業聯結的各主體對于企業未來目標與發展方向的認同與期待,這是在重復合作過程中的基礎與保障;其次是文化,這是在不同企業合作中最常見普通的問題,即是否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規范;最后是溝通過程中的媒介選擇――語言,這是彼此雙方理解的核心要素。因此,認知類型的社會資本可以幫助在孵企業迅速在合作企業中建立合法性,贏得環境與合作主體對自身的認可,進而占據更高的位置,獲取更優質的資源。同一性的認知水平,使不同合作企業針對在孵企業的發展目標清晰化,將不同主體的分工合作內容明細,有利于在網絡組織層面對資源進行綜合性整合與利用,避免重復與浪費的同時,提升了在孵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多主體合作將松散的組織間關系扭轉為緊密聯系,情感交流與維系在中國情境下可以有效增強成員的合作動力與凝聚力,有助于企業在不確定與變動性環境的生存。因此,本文認為,在孵企業認知類型社會資本對其生存績效有積極影響。

在孵企業成長的具體表現,可以簡單體現在銷售增長、份額增加、規模擴大等方面。目標一致性、價值取向趨同催生了在孵企業的認知類型社會資本,其他創新主體與在孵企業在互動過程中,受認知類型社會資本的反作用影響,增加合作,促進了資源流動與隱形知識轉移。不僅如此,共同性認知使合作各方合作意愿提升,彌補了不同主體間目標間差異和價值認知不同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認知趨同的背景下,在孵企業的創新效率提高,新產品開發速度加快,人手需求量增多,組織規模發展迅速。因此,本文認為在孵企業認知類型社會資本對其成長績效有正向作用。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認為可以從在孵企業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認知維度和關系維度均可以提升在孵企業知識獲取及其創業績效。社會資本有助于科技型型在孵企業接觸更多的供應商和投資資本,可以在市場上獲取更多的信息和潛在客戶,可以吸收更多更有價值的技術知識及信息,進而促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在孵企業,尤其是在孵企業創業者及創業團隊要大力發展社會資本,通過個人連接的社會資本、企業連接的社會資本不斷擴大企業社會網絡連接的規模,不斷建立以人、團隊、企業為聯系的廣泛的社會網絡。這就要求在孵企業創業者及創業團隊在創業階段亟需通過各種個人聯系、業務交往和社會交往與聯系來獲取企業運營中所需的各種稀缺資源和需求信息。

提升在孵企業社會資本的方式主要可以考慮通過加強與政府部門的聯絡,拓寬資源獲取渠道;主動參與孵化器建設,主動接觸孵化器連接的外部各類資源,積極參加孵化器與政府舉辦的各類會議;加強與孵化器內其他在孵企業的溝通,促進知識與技術交流,形成新的合作領域與關系;與科研院所有效連接,加強技術交流與成果轉化,加快新產品開發及上市速度等??傊?,在孵企業利用各類社會資本彌補其在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缺口,因此,在孵企業構建有利于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資本對其生存績效和可存續成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邵俊崗,常林朝,王薇薇.接觸與在孵企業成長績效的理論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08): 91-93.

[2]牛玉穎,肖建A.智力資本視角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指標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03):117-121.

[3]胡小龍,丁長青,肖鵬. 社會資本、知識獲取與在孵企業的創業績效[J].統計與決策2013(16):171-172.

[4]畢可佳,胡海青,張道宏.在孵企業創業導向對孵化網絡協調績效影響研究――社會資本的調節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0):66-72.

[5]杜建華,田曉明,蔣勤峰. 基于動態能力的企業社會資本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2):115-126.

[6]李作戰.企業社會資本、創業導向和創業績效關系研究[J].中小企業,2011(4):156-157.

[7]蔣勤峰.孵化企業社會資本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動態能力中介效應的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8.

[8]周佳華.在孵企業社會資本、知識獲取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

社會資本理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社會資本 經濟轉型 城市貧困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貧困現象成為中國一項突出的社會經濟問題,各級政府做了大量的城市扶貧工作,然而城市扶貧效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對于為什么中國城市貧困現象高居不下,中國城市貧困現象高居不下是否與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存在某些致命的缺陷有關等問題,本文從社會資本理論角度出發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并且對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政策的理論基礎、手段和途徑進行反思,力圖重建中國經濟轉型期城市反貧困思路。

一、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特征、理論基礎和缺陷分析

1、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特征

為了應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嚴峻的中國城市貧困問題,中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扶貧主體上,以政府為扶貧主體。政府是扶貧資源的控制者,它主宰著扶貧計劃制定、實施、管理和監督的全過程,體現了自上而下的特征。(2)扶貧內容上,以物質資源救助為政策核心?!八蜏嘏こ獭薄⑾聧徛毠せ旧钯M制度、失業救濟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無一不是以物質資源救助為主的特征。(3)政策類型方面,目前的扶貧政策基本上屬于消極性扶貧。

2、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理論基礎

目前中國政府扶貧政策這些特征與其所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有關。(1)市場失靈論。市場失靈論認為貧困現象是市場競爭的副產品;貧困現象具有比較大的外部性,這種通過非價格因素將負面影響強加給社會的外部性現象,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反貧困問題是一個公共物品的問題,具有社會“安全網”和“減震器”的作用,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特征。(2)狹義資源論。狹義資源論所指的資本有具體的物質形式如土地、勞動力、資源等。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和加里?貝克爾把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學分析之中,人力資本的提出實現了“資本”向廣義的擴展,使資本成為了可以帶來價值增值的所有資源的代名詞。后來“新經濟社會學”提出了“社會資本”,因此在廣義資本的子概念群中,出現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劃分。綜上所述,市場失靈論明確了政府在中國城市扶貧中的地位和責任。狹義資源論明確了中國城市扶貧的核心內容。據此,貧困是指在物質資料處于匱乏或遭受剝奪的一種狀況,因而扶貧主要是解決人們的物質資源的匱乏。

3、當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缺陷

從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特征和理論基礎來看,其缺陷是十分明顯的。(1)扶貧渠道的單一化。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是在市場和政府的二維框架中里做非此即彼的選擇,限制了其他扶貧渠道功能的發揮。(2)夸大政府的能力,忽視了政府失靈現象的存在。在城市扶貧問題上,政府失靈表現在財力約束、能力約束和激勵約束三個方面。所謂財力約束是指國家財政有限;能力約束是指政府工作人員腐敗現象和政府信息失靈,使得有限的扶貧資金不到位,即所謂的“瞄準”失靈;激勵約束是指扶貧帶來“等、靠、要”的心理。(3)扶貧目標的有限性。作為目前中國城市政策的核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無疑對于城市反貧困有著積極意義。但是,最低生活保障只能“救急”,而不可能“救窮”。因而最低生活保障并不等于反貧困,反貧困扶貧必須實現生存和發展兩個目標。目前中國城市扶貧思路的理論基礎的和實踐的雙重缺陷要求我們必須引進新的理論來調整中國城市扶貧新思路。

二、社會資本理論與中國城市扶貧政策新思維的轉換

“社會資本”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社會網絡研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應的一個理論概念??傮w來說,學術界比較認同普特南的定義,認為社會資本作為一種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相區別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個人資源,它為結構內的行動者提供便利的資源,包括規范、信任和網絡形式。社會資本概念一經提出,引起社會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共同關注。這是因為社會資本理論強調了無形資源(資本)的重要性,闡明了社會資本這種非貨幣形式資本也和貨幣形式資本一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從而超越了傳統的狹義資源(資本)論的缺陷,使人們更加注重在廣義資本論(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框架中思考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社會資本理論強調了扶貧主體間各種資本之間和治理機制之間相互協同的重要性,強調政府、市場、社區三大資源配置主體的之間協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大資本之間的協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大社會經濟治理機制之間的協同,從而超越了傳統的“市場萬能論”和“政府萬能論”的缺陷。

社會資本理論為我們反城市貧困思路的啟示在于:第一,建立綜合性的城市反貧困手段和目標。根據世界銀行的說法,“貧困不僅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發展不足,它還包括人對外部沖擊的脆弱性,包括缺少發言權、權利和被社會排除在外。”也就是說,造成貧困的真正原因是能力剝奪以及機會的缺乏。實現有效的城市反貧困,應該通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大資本之間的協同,既要滿足城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的物質需求,更要促進城市貧困者的社會參與,在社會參與中鍛煉和恢復自己的競爭能力,把握獲取收入的機會,融入主流社會防止走向邊緣化。第二,建立綜合性城市反貧困機制,形成國家、市場和社區(社會資本)的良性互動框架。第三,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城市扶貧中的獨特優勢。世界銀行在中國許多成功的扶貧項目檢驗表明,一個成功的扶貧行動所使用的資金很少,關鍵是促進當地人廣泛地參與發展實踐,形成社會資本。鑒于中國政府財力的薄弱和貧困人口規模的巨大,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無法建立高效的社會保障機制,而政府借助社會資本,可以彌補政府能力和財力不足。

三、當前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的社會資本困境與解決方法

當前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的社會資本困境限制了社會資本在城市扶貧中作用。因此要發揮社會資本在城市扶貧的作用,必須分析當前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的社會資本困境與解決方法。本文借用武考克的理論來分析問題。武考克在《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一種理論綜合與政策構架》一文指出,“鑲嵌”和“自主”構成了社會資本的維度。根據鑲嵌(整合)和自主(鏈結)的高、低不同發展水平的相互組合,武考克分析了四種社會資本形態:低整合―低鏈結、高整合―低鏈結、低整合―高鏈結和高整合―高鏈結。

1、微觀社會資本困境

基于武考克理論,可以發現中國城市貧困者面臨三個方面的微觀社會資本困境:(1)低整合―低鏈結。這是指既沒有整合也沒有鏈結的現象。在貧困問題上表現為既缺乏家庭信任,又缺乏普遍信任,其成員隔離于所有形式的有凝聚力的社會網絡。城市赤貧者是這種現象的體現,他們無家可歸,生活困境,他們沒有任何家庭和社群資源可以依靠,只能流浪街道。在這個意義上說,城市貧困的危機要甚于農村。后者存在的更牢固的和更持久的社會網絡防止這種現象的惡化。(2)高整合―低鏈結。這種現象是指普遍信任只是擴展到家庭成員和血親人群,社會出現整合但缺乏鏈結,不存在普遍共享的社會道德和規則。其本質是愚昧的家庭依附和種族忠誠,其成員在經濟進步、社會遷移中受阻,應對外來壓力只能是和平對抗。就貧困而言,城市貧困者非道德的家庭主義表現為他們主動或者被動地被“鎖定”在特定一個社群內(家庭、貧困者群體),只能傾向于跟自己有血緣關系親近和相同身份的人來往,難以在不同群體之間獲得信息與知識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改變自身的貧困處境。(3)低整合―高鏈結。這是指有鏈結卻沒有整合的狀態,它出現在成員個體發現了大范圍行動的自由和機會,但缺乏為其提供指導、支持和認同的穩定的社群基礎。武考克認為,高整合―高鏈結是理想的微觀層面社會資本狀態。貧困社群要獲得良好的發展結果,就要把整合和鏈結協調在一起。

2、宏觀社會資本困境

武考克認為,宏觀層面上的社會資本狀況關注國家組織能力和義務與公民社會的結合及其對公民社會的反應?;谖淇伎死碚?,我們認為城市貧困者可能面臨者這樣幾種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困境:(1)低整合―低鏈結。表現為既無組織整合,又無國家與社會的協作,社會面臨惡夢般的無政府混亂狀態。(2)高整合-低鏈結。政府與某些特殊利益集團勾結在一起,腐敗、侵犯基本人權掠奪社會財產,政府是無賴的政府。(3)低整合―高鏈結。表現為政府基本自律,但是對于弱勢群體關心不足和公民的要求反應緩慢。這樣的政府是弱小的政府。黑幫和其他組織為私人提供公共制度無法提供的保護,武考克認為,高整合―高鏈結是理想的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政府是合作、負責、靈活的政府,國家是一個發展型的國家。

3、解決方法

根據武考克觀點,我們認為有關緩解貧困的政策主要不是解決基本的培訓和基本的投入而是要解決社會資本的困境。(1)宏觀層面,政府應該矯正制度,提高制度質量,為扶貧工作提供良好的宏觀社會資本。制度質量的主要標志是公平、效率。制度公平要求消除由區分性別、民族、種族、地區和社會地位而造成的社會障礙,擴大城市貧困者的經濟機會和政治機會,防止由此導致的制度性貧困。制度質量有效要求防止制度失控(無能政府、弱小政府)和制度過剩(無賴政府)現象,提高政府的扶貧責任、能力以及城市貧困者的經濟能力和政治能力。(2)微觀層面,實現城市貧困者的組織化。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城市家庭規??s小,家庭關系日益簡化,親屬網絡的社會支持作用減退;城市鄰里關系日益淡化,不利于貧困者獲取支持;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單位,使得貧困者的社會資本急劇下降;城市貧困者由于身處邊緣地位,社會交往受阻,出現自我疏離傾向,不利于他們積累社會資本;主流社會對城市貧困者缺乏全方位的關注,這不利于形成貧困者與社會有關機構和人員的密切關系,從而不利于培育貧困者的社會資本,整個城市社會誠信水平的下降,使得包括貧困者在內的城市人口的社會資本普遍衰減。因此,城市貧困者必須通過建立內部高度整合、外部高度鏈接的組織接近社會資源,改變城市貧困者的物質、精神、政治與主流社會的隔閡,尋求內部和外部雙向的脫貧致富網絡。(3)宏微觀結合方面,突出解決政府與貧困者組織關系、貧困者組織與其他組織關系問題。在傳統的扶貧體制中,政府設計、組織扶貧項目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政府與貧困者組織權責的非對稱性。為此應該建立政府與貧困者組織的伙伴關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一種信任機制、糾錯機制和貧困者自我發展機制來解決扶貧目標的針對性、實效性。同時,由于貧困者組織是一個弱勢組織,難以和其他組織進行有效的資源信息共享,政府應該幫助促成貧困者組織和其他組織之間來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世界銀行:2000/2001年世界發展報告[R].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榆社县| 万山特区| 志丹县| 烟台市| 西乌| 庐江县| 田东县| 浦江县| 永福县| 通榆县| 濮阳县| 那曲县| 汝阳县| 谷城县| 六盘水市| 永平县| 乌兰县| 金坛市| 大足县| 若羌县| 武清区| 平山县| 锡林浩特市| 卢氏县| 伊川县| 怀仁县| 乌审旗| 喀喇沁旗| 蚌埠市| 高台县| 安多县| 乳山市| 柯坪县| 洱源县| 衡阳市| 清流县| 永平县| 富裕县| 关岭|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