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棚監理工作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水土保持;長治工程;建設成效
Abstract: through 20 older "changzhi"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ke my coun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oil erosion is serious, the problem got preliminary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constantly through 20 years practice,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for the patch of south mountain region soil and water loss. Through the mountains, water, forest, field, roa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i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economic income,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order to speed up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angzhi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中圖分類號:D2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自1989年,我縣被國列為長治工程重點治理縣以來, 通過“長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態修復及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的實施,我縣嚴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0年曾被國家水利部、財政部聯合表彰并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長治工程的實施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新農村建設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通過20年來的不懈努力,我縣水土保持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 工程進展情況
1.1 項目布局情況
自1989年我縣被列為國家“長治” 工程重點治理縣以來,我縣按照水土流失程度由重到輕進行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優先治理水土流失嚴重區域,形成了由北向南、由長江沿岸向內陸腹地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布局。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通過“長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態修復及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的實施,已初步治理16條小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443.86km2,完成投資5264.8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144.33萬元(財政預算內投資857.33萬元,農發資金287萬元),地方自籌資金153.2萬元,群眾投勞折資3967.34萬元。
1.2 防治任務完成情況
二十年來,我縣長治工程計劃完成治理16條小流域,我縣實際完成治理16條小流域,治理面積443.86 km2,占下達任務的96.67%;實際完成投資5264.87萬元, 占下達任務的95.24%。其中完成坡改梯3716.00hm2,營造 水土保持林10185.8hm2,經果林5157.87hm2,實行封禁治理18563.48hm2,種草480.0hm2,保土耕作9602.0hm2,其它措施266.67 hm2,合理布設實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蓄水池546口,整治維修蓄水塘堰319座,建排洪溝768.32公里,打沉沙凼50310個。各項措施累計完成工程總方量 464.54萬方,總投工1139.21萬個。
1.3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1.3.1成立領導機構,支持“長治”工程建設
自1989年石柱縣水土保持委員會成立以來,該機構就充分發揮其在全縣領導和協調各部門的作用,在我縣編制全縣水土保持規劃時積極協調各部門,成立專門工作組,抽調強有力的技術人員配合水土保持工作。
1.3.2做好規劃,為項目實施打牢基礎
合理的規劃是長治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成功的有力保障。長治工程20年來我縣先后編制了長治工程一、三、五期、生態修復工程、中央預算內水土保持項目等長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時還編制石《石柱縣水土保持規劃》、《石柱縣革命老區規劃》、《石柱縣三峽庫區水土保持規劃》、《石柱縣水系森林規劃》等多個大型規劃,為我長治工程的實施提供了依據。
1.3.3強有力的領導機構和全面的規劃支撐水保事業有序發展
我縣由于有完善的水土保持機構,充實而精干的技術力量,我縣水保一班人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編制了一系列完備的水土保持規劃,使縣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有遵循了規劃先行的原則,這保證了我縣20年水土保持工作有序地開展。
2 工程建設成效
經過20年的治理,其成績人們有目共睹。治理區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生產結構更趨合理,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治理區呈現出“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相通、泥不下山、水不亂流、山更綠、水更清、人更富”的喜人景象,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1“長治”工程達標情況
我縣20年“長治”工程規劃治理16條小流,16條小流域驗收時全部達標,其中,龍沙河小流域2000年10月通過長委組織的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驗收。同年,我縣被水利總、財政部聯合表彰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
2.2“長治”工程生態效益
經過歷年治理后,我縣新增林地面積15371.7 hm2,新增草地面積667.0 hm2,使我縣林草地覆蓋度提高了5.22%,水源涵養能力大為提高,各項水保工程年總攔蓄徑流量5804.87萬m3,年攔蓄泥沙量146.27萬t;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團粒結構和土壤孔隙率狀況都得到改善,提高了土地生產力,同時減少泥沙淤積河庫;治理后,流域內的氣溫、濕度、風力等發生了變化,縮小了氣溫日較差,減輕了霜凍和干熱風危害,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2.3“長治”工程的實施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由于水土保持各項措施配套合理,治理區人民的各項收入明顯增加,各項經濟指標顯著提高。以五期流域效益調查為例:五期長治工程治理小流域7條,總幅員面積268.35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8 km2,項目區內總人口40418人,其中農業人口40085人,經過五期治理后,人均基本農田從治理前的1.32畝提高到1.59畝,農業人均經果林從治理前的0.21畝提高到0.7畝,糧食畝產從治理前的151.8kg提高到408kg,人均糧食產量從治理前的540.8kg提高到1008.6kg,農業人均產值從治理前的2300余元提高到7000余元,農業人均純收入從治理前的2357元提高到4000多元。貧困人口從治理前的2.9萬人減少到1.8萬人,貧困人口減少了37.9%。
2.4“長治”工程的實施為建設新農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20年來的綜合治理,治理區溝、路、池、涵、林等各項措施布設合理,功能齊全,管護良好,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農村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一定程度上保護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生產率得到明顯提高,治理區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維護了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人口環境容量大大增加;農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了4000多元,小康戶、富裕戶數量不斷上升;治理區人們的思想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得到了明顯提高,形成特有的水土保持產業帶。
3 主要做法與經驗
3.1 項目組織領導方面的主要經驗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領導是關鍵。1989年我縣被列為國家長治工程重點治理縣,縣上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水土保持委員會,并充實了人員。由縣府分管縣長任主任,水務局局長任副主任,農辦林業、農業、極委、財政等15個單位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辦公室負責水保工作日常事務。水土保持委員會定期召開水土保持工作會,研究實施方案,總結治理成果,把“長治”工程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扶貧攻堅的根本措施來抓,治理區范圍內的鄉(鎮)建立了以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組成的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指揮部,以規劃方案為依據,作出長計劃,短安排,合理調配,組織勞力具體實施。并做到主要領導帶頭抓,分管領導親自抓,層層抓樣板,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推行“定職責、定任務、定勞力、定工期、定獎懲”的“六定”責任制,把水保治理質量與鄉村干部工資、補助掛鉤,作為政績優劣評比考核標準,層層簽訂責任書,促使水土保持工作層層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并建立了各級政府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
3.2 健全項目管理制度是確保工程順利實施的保證
3.2.1加強項目管理
在“長治”工程水土保持治理項目中,我辦嘗試和探索項目工程措實行的招投標制、合同制、項目法人制、工程監理制。采用專業施工隊伍和群眾投勞治理相結合的方法,注重點面結合,提高治理質量。封禁治理,措施要求當地政府落實專人負責,同時與縣上林業部門合作,做好封域內設立封禁標志,制定管護制度,落實專人管護。
3.2.2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做到??顚S?/p>
在資金和物質管理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用好國家補助經費和地方配套資金,堅持??顚S?,設立專職會計,建立專帳,嚴格財經紀律,遵循領導“一支筆”審簽。工程中發生的物質、材料、工具確立專人保管、專室存放,建立領、發制度,杜絕物質走漏,防止財物流失,充分發揮財與物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達到少投入、多產出,費省效宏的目的。同時,按時上報規劃、計劃、統計、財務報表、半年和年度工作總結、年度宣傳總結等,對加強項目管理起到了促進作用。
3.2.3科技創新方面的主要經驗
在水土保持治理過程中,我們不斷摸索創新,推廣科學技術,發展小流域經濟,在第五期“長治”工程中治理的每條小流域均組織專業設計隊伍開展技術施工設計,繪制施工詳圖,安排科技推廣項目,提高治理科技含量??萍纪茝V項目包括:示范果園、大棚育苗、大棚蔬菜、地膜蔬菜、節水灌溉、稻田養魚、肉鴨規模養殖、優質葡萄園、良種試驗示范等。在規模實施過程中,注重同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小流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使竣工小流域各具特色,成為全縣具有典型示范的綠色產品基地、良種基地、經果林基地、產糧基地等,極大地提高了治理區糧食總產和人均純收入。
3.2.4加強監督證法和水土保持宣傳,確保水土保持事業有序開展。
我縣自1993年即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站”以來,一直注重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的開展,但由于我辦人員不足,既要做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又要做預防監督工作,加之水土保持法處罰力度低,違法現象時有發生,水土保持兩費征收難度大。
我局2006年將水保、水資和河道等涉水事務整合在一起,成立了石柱縣水行政執法監察大隊,落實專人,加強執法力度。2006年,我縣就完成了水保兩費征收60余萬元,2007年到2008年,我縣水土保持兩費每年上一個新臺階,2008年,我縣水土保持兩費征收突破100萬元;針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低的問題,我局與計委、環保、規劃等部門協調,采取從審批立項環接把好水保方案編報工作,把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復作為項目立項和環境評價的前提條件,沒有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審批。通過兩年多來的執法,使我縣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大大提高。
4、結論及建議
4.1“長治”工程20年來,通過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措施,使治理區內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及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促進了農村產為結構的合理調整,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使農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條件。
4.2“長治”工程的實施為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治理總結了良好的經驗,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1、《石柱縣“長治”第一期工程資料匯編》
2、《石柱縣“長治”第三期工程資料匯編》
3、《石柱縣“長治”第三期工程資料匯編》
4、《石柱縣“長治”生態修復工程資料匯編》
5、《重慶市石柱縣隆沙項目區中央預算內水土保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6、《石柱縣2009年統計年鑒》
7、《重慶市石柱縣長治工程第七期龍沙河小流域生態修復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