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教師德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境教學;方法
在新的課程要求下,學生將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老師的作用則是引導。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性成了主要的教學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學語文教育也面臨巨大變革,情境教學的作用逐漸凸現出來了。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語文教學的精髓在于寫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創作的源泉,善于觀察生活的人才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來,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觀察生活的人。課堂上創造出與課文相關聯的情境并將其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又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制作相關道具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要理解虛擬的事物是比較困難的。有時候課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們看來顯而易見,但在學生看來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這時候,教師拿出相應的道具,讓學生可以直接觀察,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利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美好的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過音符展現出美麗的畫卷。科學研究表明,舒緩的音樂有助于記憶,在課堂上,適當播放一些符合課文情境的音樂,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精力集中于課文上,更能加深其記憶,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設情境,讓學生做課文的主角
對于小學生來說,能讓其參與的活動往往更能引發其興趣。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導演一部由學生主演的課文情景劇,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在表演的同時,用心去體會人物的心情和狀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并且自主地去學習課文,自發地去探尋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
五、借助圖畫再現情境
【關 鍵 詞】 語文;審美教育;古詩;小學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怎樣教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呢?有人主張重在讀背,能讀能背即可;有人主張重在理解字詞,了解表面意思;有人主張重在思想教育,發掘思想內涵。無可否認,這些方面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都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但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更要特別注意進行審美教育。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樣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表現美。美,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可以影響人的氣質、性格、情操、心理、信念、意志,進而塑造人的靈魂。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堅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用美的情感去打動學生,用美的信息去激發學生,讓他們在求知、析義、明理、動情的過程中,在善與美、情與理、言與行的統一實踐中,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與熏陶,日積月累,就能使他們的心田得到滋潤,心靈得到凈化,性情得到陶冶,從而促進身心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足以表明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著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古詩,一般都是傳統的名家名作,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和強大的藝術魅力,可以說是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的薈萃。這些古詩的內容豐富多采,思想健康積極,形象生動多姿,情感充沛真切。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理解與欣賞古詩的語言美、聲韻美,進而認識詩的意境美,體驗詩人的性情美與心靈美,就能夠既陶冶學生的性格情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又發展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促進他們的各種素質全面提高。
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既要遵循語文教學的一般原則,又要遵循古詩教學的特殊原則。
(一)從屬原則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要從屬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要以古詩的語言文字為媒介,以指導學生理解運用古詩中的語言文字為手段,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目的,實現古詩教學中的美育目標。
(二)滲透原則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要滲透在初步的古代漢語知識的傳授中,滲透在古詩的意境體驗中,滲透在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中。同時,它還滲透于古詩教學本身。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課堂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節奏和諧;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是否切實有效,富于變化;教師的語言是否準確生動,富于條理性、邏輯性和啟發性;板書是否簡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將影響古詩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
(三)情感原則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要以情感為基礎。要重視古詩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體驗,要做到導情、帶情、動情、傳情,情貫始終。
(四)趣味原則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這種情趣和意味來自于古詩中語言文字的理解,來自于古詩意境的再現和情感的體驗。
三、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方法
古詩的美是多方呈現的,語言、情節、意境、聲韻,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但因為古詩本身是一個整體,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綜合運用的。
(一)在理解詞句中領略古詩語言的美
古詩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與現代漢語的差距較大。要欣賞古詩的語言美,必須首先理解它的字詞句,讀懂它的意思。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字詞句的理解,有一個度的問題。隨便疏通一下,讓學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講深講透,讓學生全盤掌握,又不可能。只能著眼于為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情感意味服務,讓學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漢語的能力,從而體會古代漢語的凝煉、含蓄與變化,領略古詩的語言魅力。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初步認識古代漢語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現象,如《敕勒歌》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和“現”,《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讓學生初步了解古代漢語中詞的活用,如《別董大》中“千里黃云白日曛”的“曛”屬名詞活用為形容詞,《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屬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要讓學生初步懂得古代漢語中的詞義變遷。
古詩的語言美,集中體現在它的凝煉、生動、含蓄和變化。教師要在教學中幫助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體會。如教學《題臨安邸》時,就要注意讓學生體會“暖風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這兩個字,將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確實生動形象、凝煉傳神。而教學《早發白帝城》時,則要注意讓學生揣摩“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的意義。這里的“輕”,其實不只是小船的輕快,更是詩人心情的輕松。當然,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是需要適當介紹古詩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體味古詩意境的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多數是寫景的。教學這些古詩,要特別注意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進而體味古詩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乍雨還晴、風云變幻的西湖景象。詩人先在船中,后在樓頭,抓住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風卷地、水如天,由遠及近,動靜結合,寫得有聲有色,有景有情,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詩境界的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少數古詩敘事議論直抒胸臆,情感熾烈,思想境界較高,如《夏日絕句》《示兒》《題臨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教學這些古詩,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詩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兒》是陸游的臨終之作。一個人臨終之時有多少話想說啊!“死去元知萬事空”,詩人什么也不掛念。只有一件事情讓詩人直到死也牽腸掛肚,那就是國家的興亡,民族的命運――“但悲不見九州同”!詩人唯一要囑咐子女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學《示兒》,必須讓學生充分感受詩人濃烈的愛國情感,感受詩人相信國家一定能夠統一的堅定信念。
(四)在講解理趣中領悟古詩哲理的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古詩蘊含哲理。如《登鸛鵲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別董大》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樂游原》中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等。教學這些古詩,除了引導學生讀懂基本意思以外,還要根據實際講清詩中蘊含的哲理,讓學生初步領悟詩的哲理美。古詩中的哲理,一般是以議論的形式出現的。這些議論的詩句,是詩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說教。因此,講解這些哲理詩句,不能與詩的描寫或者敘述脫節。如《鋤禾》,詩先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寫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勞動的情境,然后緊接著抒發作者的感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人們吃的糧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勤血汗凝聚而成。教學《鋤禾》,只有在學生已經充分感受了農民勞動辛苦的情況下,才可能讓他們真正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才可能使他們在領悟詩中哲理的同時,受到應有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張永德. 情境再造:小學古詩教學的審美策略[J]. 小學語文教學,2006(5).
【關鍵詞】美育;小學語文教學;實施
小學語文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美育內容。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有精美的記敘文、散文、新體詩、神話、寓言,也有膾炙人口的古詩;有中國作家的文學精品,也有外國作家的傳世之作。從美的形態來看,有的表現了自然美,有的表現了社會美,而文章本身都具有一種藝術美。從美的范疇來看,有的側重于表現優美,有的則側理于表現壯美,有的側重于表現悲劇美,有的則側重于表現喜劇美。對于這些內容,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切實把握,并在教學中通過講授,指導學生閱讀、欣賞等方式,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美,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途徑和方法是我種多樣的,下面試舉幾種。
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
(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實施美育
1、利用朗讀實施美育。語言具有一種音樂美,或音韻鏗鏘、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轉,音調悠揚;或抑揚頓挫,優美和諧。通過朗讀,就能充分表現這種音樂美。如古詩教學,通過朗讀,就能把古詩的節奏美、音樂美充分表現出來。此外,在朗讀過程中,感情表達的恰當、情態摹仿的真切,能使聽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樣也能大大增強文章的美感。如教《狼和小羊》一課,可以通過朗讀,再現狼和小羊各自不同的情態,這樣,就能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對文學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賞能力。朗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范讀,學生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等。
2、在字詞句教學中實施美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透過這些詞句,想象出具體的文學形象,從而感受到這種形象的美。如教《燕子》,就要抓住“烏黑的羽毛”、“俊俏輕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舒展開黃綠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綠的葉,各種色彩鮮艷的花”等詞句,讓學生根據這些詞句進行想象,在腦海里勾勒出燕子的美麗形象和春天的美麗景象。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3.通過分析課文內容實施美育。美的形態及范疇與文章內容是緊密相關的,因而,教師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可以讓學生感受和把握到美的種種形態,如社會美(包括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等)、自然美、藝術美;也可使學生感愛和把握美的范疇,如優美、壯美、悲劇美或喜劇美等。如教《將相和》一課,教師要通過課文內容的分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藺相如那種有勇有謀的性格特征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崇高品德以及廉頗那種知錯就改的優良品德,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美的感受和識別能力。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教師要通過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的分析,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充分地感受到這種悲劇的動人心弦、催人淚下的力量。教《觀潮》一課,教師要通過適當的形容、描摹,并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感愛錢塘江大潮那種千軍萬馬、勢不可當的磅礴氣勢和振奮人心的力量。
4.利用電教手段實施美育。電教手段如幻燈、錄音、錄像、電影等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具有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可以播放哀婉的音樂,配合表情朗讀。這樣,學生就公被這種哀婉悲壯的氣氛所感染,從而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品德和人民對他的深切懷念。
(二)在作文教學中實施美育
好的文章在思想內容、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等方面往往表現出美的特點。因而,作文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審美創造過程。所以,教師要通過作文指導,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從而使他們在作文的過程中,創造出文章的美。這樣,不但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另外,教師還可結合作文的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能力。如通過看圖作文的方式,訓練學生對繪畫美的感受能力,通過聽音樂作文的方式訓練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通過寫游記的方式訓練學生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等等。
(三)在作業過程中實施美育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也可以體現美育的要求。如教《火燒云》、《可愛的草塘》、《美麗的小興安嶺》等課文,可設計這樣的作業:xx美不美?為什么美?也可采取讀文作圖的方式,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作圖。這樣,學生在將文字“翻譯”成圖畫的過程中,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就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二、通過課外活動實施美育
課外活動比起課堂教學來,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學生不但是審美鑒賞的主體,而且能充當審美創造的主體。因此,學生往往對此興趣很濃。通過課外活動,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審美教育,提高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在實踐中,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組織課外閱讀
許多課外讀物包含著豐富的美育內容,如文藝作品、文學欣賞、音樂欣賞、美術欣賞之類的讀物,或是審美創造的產物,或是介紹審美鑒賞知識的。這類讀物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無疑是很有幫助的,教師可以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并組織他們開展一些討論會,互相交流閱讀的心得體會,也可以輔導他們寫一寫讀書筆記。
(二)結合作文組織專題課外活動
如游覽名勝景點、夏令營活動、聽模范人物的報告、聽音樂會、參觀美術展覽等,讓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跨進社會的課堂,讓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跨進社會的課堂,走進藝術的殿堂,使他們更能體會到美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美在生活中的作用,直接感受到各種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
(三)輔導學生進行文學創作,舉辦文藝活動
如組織文學社、舉辦文藝作品朗誦會、故事會、演課本劇等。文學和文藝活動都是一種美的創造,作者和表演者必須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藝術形象,從而充分表現出自己的審美創造力,學生對此是很感興趣的。如果教師能夠因勢利導,為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就能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
(四)組織與語文相關的課外興趣小組,讓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性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 教學方法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瑰寶,從小學階段,學生就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中的精華――詩歌。但是,由于這些詩歌的創作年代久遠,語言的運用也和現代漢語有差別,怎樣培養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增氧學生的詩詞修養,就是小學語文教師在現階段正在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對于這個問題也總結了幾點建議,組織成文。
一、利用點滴時間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通常在學生早讀的前幾分鐘,安排學生背誦一首詩詞,首先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環節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其次,早上學生的記憶力比較好,好沒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記憶的效果比較明顯。利用早上的黃金時間段,利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一首新的古詩,既不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又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確實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做法。
而且對于詩詞的選擇也要盡量的選擇一些有經典性的篇目,通常我會選擇唐詩宋詞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詩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的詩詞,還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詩詞,而且在最初的階段,對于詩詞的選擇往往是比較容易理解而語言韻律也相對比較優美的詩詞,用來提升學生對于詩詞朗讀和背誦的興趣。
二、古詩學習要有一定的目標性
具體說來,這個目標性就是指為學生規定古詩背誦的任務,而且要求學生按質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數量而不求甚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老師雖然也為學生制定背誦的任務,但是缺少監督性,背過的篇目不檢查,也不復查,因此很多學生雖然背了很多的詩詞,但是記憶效果往往不高,這也是一個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問題。
比如,上面說的我們要求學生每天背誦一首古詩,但是,并不是說今天背過的就再也不檢查,而是要定期對學生的記憶效果進行一個評估。這個評估即使對上一階段學習的總結,也是加強重復記憶,讓背過的詩詞在頭腦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為一個周期,每周的周一要總結上一周的背誦情況,以督促學生復習背誦為目的,還要進行一些相關的測試,不僅要涉及到默寫,還要設計關于詩詞含義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兩個或者三個星期為另一個階段,深化復習的內容,這樣不停地向前"倒帶",就能很好的督促學生對于已經學過的詩詞進行一個總結和不停復習,最終將詩歌記牢。
而且這種背誦的任務還要落實在筆頭上,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下來一遍比單純的朗讀記憶加深效果更加的明顯。而且將詩詞寫下來也是培養學生的書寫水平的一個主要的方法。老師定期抽查學生的詩詞背誦作業也在無形中加強了對于學生詩詞學習的監督作用。
三、引起學生的課堂興趣
老調長談的一句話就是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這句話應用在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正確,如果老師可以引發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興趣,那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能更加順利的完成,課堂的氛圍也會非常的積極和活躍。如果老師缺乏必要的教學手段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學生的聽課效果不佳,教師的教課過程也會痛苦萬分。因此,精心的設置課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主要的課堂教學策略。對于古詩的教學來說,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詩詞的寫作往往都有一個"背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寫作背景講給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樂趣,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知識積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學習《靜夜思》的過程中,我就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作者的相關寫作背景,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再者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四、保持課堂學習興趣
在學習的開始階段調動學生的興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課堂學習不是幾分鐘而是四十分鐘,怎樣在這四十分鐘內保持住學生的興趣,才是對于教師的一個重要的考驗。
為了堅持不斷的的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利用詩歌的內容或者詩歌營造的情境來做文章。
比如在學習孟郊的《慈母吟》時,我首先讓學生集體將詩歌朗讀了一遍。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詩歌的大意,當然這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從題目學生對于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個總體的把握,就是對于母親慈愛的一種歌頌。然后根據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詩歌內涵,我提問學生在自己的詩歌積累中還有沒有類似歌頌親情的作品。學生會想起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然后組織學生集體背誦這首詩歌。
針對這個主要的詩歌中心我還會提到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讓學生體會詩人對家中親人的思念和牽掛。然后讓學生將這首詩和《慈母吟》一起進行背誦記憶。
總之,小學語文詩歌的教學就是要求我們充分的小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和利用學生的記憶特點,合理的運用教學的手段,穿心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詩歌的記憶效率,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單永貴.淺談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0(9).
[2]邵俠.視聽覺媒體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魅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8).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激發興趣
識字教學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博大精深的學問,是語文教育的基石,因此,如何解決小學生識字教學難的問題成了當前語文改革中的一個焦點。
一、小學語文識字現狀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識字依賴心理較重,缺乏自主識字的意識。很多學生遇到不懂的字,首先就是問老師、問同學,或者干脆不懂裝懂,有邊讀邊沒邊讀上下,鬧出不少笑話。
2.學生的自主識字的能力較弱。新課標對小學生的識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生開始大量接觸書面用語,在日常練習寫生字和聽寫中,總有那么幾個同學的字會寫錯,甚至有時會出現全班單字出錯率較高的情況。
3.回生字開始大批出現,在周記、習作等作業中,發現學生的錯別字多,而且很多都是剛學過的,遺忘率高。
(二)教師方面
小學生的識字教學可謂五花八門,有的老師認為學生的主要教學任務是閱讀和習作,對學生的識字完全放任自流,造成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生字。有的老師則從字形到字義,分析得十分全面,而忽略了學生的識字教學目標。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因此,識字教學要貫穿整個語文教學始終,不能將識字任務完全交給學生。這時考慮到小學生在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和相當豐富的識字量的背景下,教師應恰當地選用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讓學生自主、有效地完成識字任務。
二、遵循漢字規律,聯想記憶
不同年段識字教學的難點各不相同。對于小學生他們所學的是常用漢字,因此,識字教學的難點是非字音與字義,而是引導其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培養其自主識字的能力。
1.對于簡單的象形文字,運用圖、形結合的方法。小學生常碰到簡單的象形文字的認識。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對于簡單的象形文字,教師可以用簡筆畫畫出象形字的圖形,再過渡到字形,讓學生在圖形和字形之間產生聯想,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對于形聲字的教學,運用形、音、義結合的方法。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大量的形聲字。根據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構字規律,教師可以采用剖析形、音、義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如油,屬于左形右聲的形聲字,油是液體,與水有關,因此,部首是“氵”。“油”的右半部分是“由”,讀音與“油”字相同,表示聲旁。這樣,把漢字進行“剖析”,就能把識字教學化難為簡了。把字練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有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勤練是寫好字的保證,只有引導學生通過勤練,才能使學生逐步把字寫端正、美觀,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也才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字信心與日俱增。
三、激發興趣,促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對于寫字教學來說,興趣是練字的催化劑。教育心理學認為:每當一個學生對某種學習產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小學生固有的心理特點,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調動學生對寫字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1.講故事。教師根據學生崇拜名人的心理,在學生寫字前給他們講述一些古今大書法家勤學苦練的動人故事來激趣,就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如王羲之“力透紙背”的故事,柳公權勤奮練字的故事,鄭板橋“賣字助窮人”,米芾與“寶紙”,鐘繇在被子上練字,懷素練穿盤板等故事。學生就會被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練字的精神所感染,為他們高尚的人格所打動,從而受到啟發,在寫字過程中個個表現得興趣盎然。
2.做游戲。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在寫字教學中,恰當地讓學生做游戲,把游戲與學習結合起來,既激發了學生寫字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生開始學寫“左中右結構的字”時,我就和學生們玩了一個“站格子”的游戲,把體育課上的“貼人游戲”與寫“左中右結構的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從在同一格子里由貼兩人到貼三人的這一動作過程中,既學到了寫“左中右結構的字”要緊湊,有穿插的方法,又嘗試到了創造性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覺得寫字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達到了一箭雙雕,寓教于樂的效果。
四、聯系生活,積沙成塔
新課標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識字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它不能脫離于現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好課堂以外的學習場所,讓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閱讀報刊、雜志、看廣告標語的過程中,擴充其識字量,讓其知識積沙成塔,積少成多。此外,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養成善于積累的好習慣,讓學生在認字的同時,準備一本固定的“集字本”,把新學到的字集錄在本子上,這樣,可以使積累的詞語得到長期的鞏固。
總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爭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逐步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做到扶放適度。同時寓識字教學于閱讀和寫作實踐中去,寓識字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寓識字于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去,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讓學生自主識字、樂于識字,為閱讀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