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堂活動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增強學習物理的動力。
(3)讓學生親身參與,將枯燥的知識傳授變為有趣的綜合實踐,并且進行安全教育。
活動重點:
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應用
活動器材:
四輛自行車、部分修車工具
1 導入新課
師: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自行車最多的國家,號稱"自行車王國"。它作為一種子交通工具,取代了人的步行,它在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對于生活在農村的我們來說,也與自行車結下了很深的情緣。說起自行車同學們都不陌生,如果讓某位同學把自行車的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識詳盡地說出來,未必能做到。為了了解這些問題,也為了更好地將物理知識運用到我們的身邊,我們就"自行車中的物理知識"為課題,共同了解自行車的物理知識。
2 探究新課(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2.1 認識自行車的結構(班級學生分成四組,每組一輛普通26型自行車)。
師:同學們,先觀察一下自行車的結構,了解一下基基本性能。(學生動手操作,有記錄的有進行了解結構的)
師:因為對自行車較熟悉,哪一組的同學先來說一下自行車的基本結構?
生:我是第一組的,自行車的結構有這些,車把、腳蹬、前叉、前后軸、前后輪、中軸、車閘、鏈條、飛輪、車鈴、后燈。(結合自行車,分別指出所在的位置)
師:這位同學分析得較好好,很祥細,但我們能不能把他說的分一下類,歸納成幾部分,結合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才能更好的認識自行車中的物理知識。
生:我是第三組的,我們把所了解一的分成四大部分,車把、前叉、前后輪、前后軸分成一部分,主要是把握方向的作用;腳蹬、中軸鏈條、飛輪起推動車前進的作用;前后閘主要是起控制作用的,是騎車人在行駛時可以隨時控制自行車的車速事或停止前進;車鈴、車燈為提示人引起注意部分。這四部分通過車架,形成一個整體,才是一部完整的自行車。
師:哪位同學能來親自試試,來證明給同學們,這位同學把自行車分成這四部分是否合理。
(有兩位同學進行現場演示,并且做出示范動作。激起學生重新對自行車的認識的欲望)
2.2 認識自行車有關物理知識的應用
師:通過對自行車的重新認識,我們來找找自行車中應用到我們所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最好也能按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歸納一下,讓別人一看就能完全理解。
(學生進行觀察,總結與所學過的關知識的應用。活動以學生為主,老師指導為輔,并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才能得出結論)
師:現在誰來總結一下,看看都應用到我們所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
生1:我們組總結了應用到的知識有摩擦,如輪胎表面的粗糙不平、車把套表面粗糙緊緊地套在車把上、前后閘剎車時阻止車輪轉動、腳蹬上也有粗糙不平的花紋、車輪是圓形的、中軸前后軸都加油。車鈴應用到我們學過的聲現象、車燈應用到光的把射。
師:總結得比較好,誰能再把他們所總結的再詳細說明一下,具體的物理知識,并且邊說明邊操作,我們來具體的認識一下。
生2:我來說一下,輪胎表面粗糙不平、車把套表面粗糙緊緊地套在車把上、前后閘剎車時阻止車輪轉動、腳蹬上的粗糙不平花紋都屬于增大有益摩擦的,輪是圓形的、各個轉動部分加油是為了減小有害摩擦的,車鈴是就用物體振動能夠發聲的原理、車燈是應用光的反射原理的。(學生邊解釋邊操作,同學們都能體會到應用到的物理知識)
師:誰有找到其他有關的應用到的物理知識?到自行車前給同學們說明一下。
生3:我發現用到了杠桿知識,車把和腳蹬用應該是輪軸,是省力的;車閘屬于杠桿屬于屬于省力杠桿。(邊說明邊指給同學們看,并且親自試試,證明給同學們)
師: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其他的物理知識嗎?再找找看(引導學生再仔細觀察)
生:我發現車座設計得比較寬大,我想這是在壓力不變的情況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使人坐著舒服吧。還螺絲帽下面有墊,也是為了減小壓強。
師:說得太好了,你說得非常好,發現了其他同學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同學們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吧。對自行車我們有了這么多的認識,那我們在騎自行車時是不是都注意安全行駛了。誰能說說在平時我們都遇到過哪些不安全問題?
生:平時看到過有的同學騎自行車雙手撒把、相互攀扶、追趕比賽、帶人、戴耳機聽音樂,扒機動車,這都是不安全的,一旦出現緊急事情,就很難控制。
師;說得很好,我在路上也看到過類似的情況,希望同學們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除了上述同學提出的以外,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呢?
生:要經常檢修自行車,保持車況完好。車閘、車鈴是否靈敏、正常。雨、雪、霧天騎車格外小心,要穿鮮艷的雨衣,同時慢速行駛。
師:說得非常好,看來這位同學生活經驗很豐富。對于自行車我們不僅會騎,也要會進行簡單的維修和保養。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動來拆裝一些零件吧。(學生動手親自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 學生總結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我對自行車的構造和原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學習物理有了更大的興趣。如果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處處都有物理知識,能把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就體會到學有所用,感到學習知識的快樂。
4 教學后記
通過這次活動,我認為達到了以下幾方面的目的
(1)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2)注重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學生能自己總結在活動中發現知識,并且進行拓展延伸。
安徽合肥女學生周巖被男友陶某某故意傷害一案,網上傳得沸沸揚揚。2012年,遂昌周邊某縣一所中學里,也因學生戀愛問題,發生了極其悲慘的事件。筆者在學校心理輔導室工作近八年,接待的許多來訪者也都是為情所困,因此筆者深感給學生開設以戀愛為主題的心理活動課的必要性。筆者認為開設“青春戀情”輔導課不是鼓勵學生戀愛,而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進行異往。基于這樣的理念,筆者設計了“青春戀情”為主題的系列課,設計思路如下:第一課時“做一個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第二課時“我的愛情觀”,第三課時“我的愛情行為”。
由于本校是一所職業教育專業學校,因專業而組成的教學班中學生性別比常常差別很大,以筆者所任教的幾個班級為例,11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1)、(2)、(3)班,雖以男生為主,但都有一定比例的女生,而11機電(2)全為男生。在戀愛主題的第一課時“做一個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筆者從我校傅湘奇、陳佳麗兩位學生成為2010年浙江“校園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并展示了一些網絡上的“校花”“校草”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是一個吸引人的男生(女生),思考的角度從外在的美到內在的素質。學生紛紛發言,還有學生進行總結,課堂氣氛很好。筆者發現課程進入一半以后,學生的表情更為和悅,坐姿也更為端正。
因為在電子專業的三個班級的課很成功,學生感覺也很好,筆者就想著如何在機電這個男生班也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考慮到該班沒有女生,于是就從其他班中借了一個幾乎全是女生的旅游班,通過調課共上這一節課,結果是想法美好,效果卻不如意。少部分男生刻意表現“怪異想法”,絕大多數女生保持沉默不語,最后只得用講座式的方法,將一堂心理活動課上完。
由此,筆者反思,問題出在哪里?學生為什么會拒絕參與?為什么同樣的活動設計,幾節課中成敗差異會這么大?靜心思忖,筆者認為主要問題是:場地不適合,團體不成熟,暖身不到位,教師不理性。
一、場地不適合
平時的心理活動課都在本班教室上,學生有一個相對熟悉的外界環境,雖然達不到專業心理輔導活動教室的水平,但均配備有多媒體及音響,通常上課的效果也尚可。這次是一個男生班與一個女生班同時上課,只得選擇小會議室,雖然音響及多媒體效果很好,但由于會議室的座位所限制,學生只能形成一個相對拘束的小環境。另外,由于小會議室只有兩條通道,不如教室里相對寬闊的通道,也沒有類似教室后面的空余空間,不利于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去。客觀上,學生進入這個小會議室后,會產生一定的陌生感與局促感。
延伸思考:心理活動課需要一個良好的團體心理氛圍,這個心理氛圍構建的基礎是一個讓學生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物理空間。在這個基礎上,加上輔導教師對活動內容的設計與對氛圍的調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活動課最佳的環境是專業輔導教室,其次是原班級的普通教室+多媒體設備及音響+窗簾,再次是普通教室,會議室之類本身就不適合上心理活動課。心理活動課中,學生的心理是逐漸打開的,安全感與自由感是心理開放的前提,活動課的場地是否合適是輔導教師所必須考慮的。
二、團體不成熟
一個成熟的團體應當具有安全、寬容、支持、和諧等基本特征。就本課時來講,純女生班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與男生交往相對較少,突然要將自己內在的心理活動展示在另一個男生班的群體面前,必然導致女生在課堂上展示出矜持的一面。對于男生班來說亦然,雖然他們可能有很多想法,但在一個臨時組成的團體中,也不會隨意展開自己的心扉。
延伸思考:作為一名心理輔導教師,在班級心理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必然要推動班級團體走向成熟。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也經歷了諸多挫折,逐漸形成了“不接嘴、過腦子、不嘲笑、不攻擊、氣氛好、不能亂”的班級團體規則。在每個學期初的幾個課時中,課前均讓學生朗誦上述內容;在活動課中,通過語言及非語言信息引導學生將上述要求內化,避免了心理活動課中的調侃與冷場現象。
在一個班級團體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破壞力最大的是極少數學生的說怪話、唱怪調、做怪動作、故意展示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等行為。對此現象,筆者也曾壓制、嘲諷過,卻不見效,這部分學生依然如故。思考之后,漸悟到行為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這些學生極其渴望展示自己,但是他們在學業、體育、娛樂等方面幾乎無任何特長,這種“怪異”的課堂表現是經歷長期失落后的結果,這些學生不應是我們的批評對象,而應當是我們輔導的對象。應當通過課外的同質小組輔導,引導他們認識自己,進而改變自己。引導這部分學生改變,對于推動團體的優化與成熟,具有重要
影響。
三、暖身不到位
在本課時中,筆者通過展示網絡中及本校現實里的“校花”“校草”圖片,如奶茶妹章澤天,我校傅湘奇、陳佳麗的圖片,引發學生的興趣,而后用傅、陳兩位同學成為2010年浙江《校園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這樣的引入對一個正常的教學班來說,已足夠調動學生的情緒,達到暖身的效果。然而這個由兩個原本獨立的異性群體組成的團體,有其特殊性。而筆者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在上課時依然沿用上幾節課的模式,必然導致暖身活動不到位,在課堂上學生處于封閉、僵硬、高度防范的心理狀態下,心理活動課的失敗是必然的。
延伸思考:心理活動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暖身活動,通過暖身活動讓學生放松下來,融洽班級氛圍,打開緊閉的心扉。對此,筆者認為,對于同一課題、同樣的暖身活動,在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時,卻不一定都適用。備課時,要根據不同的班級群體特點,設計不同的暖身活動,或對原有活動進行小修改、小調整,如同數學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例題一樣。
心理輔導教師在活動課中,要重視暖身活動是否到位。因為這關系到心理活動課的效果,如果學生的心靈沒打開,那么在一節活動課中,就不會有深刻的心理體驗。輔導教師應當熟悉暖身活動的運作,手頭有一些短小的、有效的營造氛圍的活動,當原本設計的暖身活動達不到效果時,輔導教師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另外,輔導教師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級的活躍分子,適時讓他們打破沉悶氣氛,避免出現教師一言堂式的“講座活動課”。
四、教師不理性
在這次失敗的教學中,首先,筆者有些頭腦發熱,認為活動設計合理,已有三個班級課堂效果很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能夠調控好這一節實驗課,面對兩個平時獨立的、沒多少交往的班級,在課程的設計上沒作有效的調整。其次,在發現暖身活動失效,極少數男生故意展示自我的“怪異”時,筆者作為學科教師的“本性”暴露了出來,采用了壓制、批評等常用手段,結果導致學生更為沉默。而最實質的問題是,筆者沒有理性地分析一個女生班與一個男生班突然相遇到一起時,學生應該有的心理狀態,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話語、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理性的分析是這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
延伸思考: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還應分析學生在活動中所面臨的環境因素、心理因素,而不是想當然地猜測。不同年級、不同班級都有各自的特點,只有當輔導教師真正了解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狀態時,活動課的設計才是緊貼學生的,活動課的效果也才能好。
理性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現狀,可以采用問卷法、個案調查法、課堂觀察法,還可從學生的周記、科任教師、班主任等處了解情況,一言以蔽之,唯有用心而已。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這么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一直都認為學生不喜歡的科目是很難學好的。所以,我非常贊同心理學家斯賓塞的話:“凡痛苦的功課就使知識為人所憎惡;凡愉快的功課就使知識為人所愛好。”因此,作為普通的歷史教師,讓學生對獲得知識本身產生興趣是我們進行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
從我成為一名歷史教師開始,我就一直在嘗試實施素質教育,但失敗多次,無奈之下,有時又不得不重新回到應試教育中,而學生呢?多數人在歷史課堂上沒有熱情,甚至于做其它作業的,少數學生為了考試不得不硬著頭皮聽課。怎樣挽救歷史教學,眾說紛紜。我現結合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將自己的一些方法與大家一起分享――以“趣”激活歷史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一、以“趣”激活歷史課堂
歷史的最大特點是真實性,初中學生認識和思維還處在感性階段,這就決定了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了。為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課堂。
(一)優化導入,激發興趣。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必須講究導入藝術。成功的導語能夠承上啟下,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如:講授古希臘的歷史時,就可以借著奧運會的相關內容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使學生對古希臘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二)創設情景,以情求趣。初中學生形象思維強,但是對于久遠的歷史難以感知,我們可以借助歷史圖片和視頻,創設豐富的情境,把抽象的歷史概念變成學生可以感知的歷史形象,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啟迪。
從教以來,我很注意收集整理一些歷史教學相關的視頻、圖片等輔助材料,中國現代史有很多記錄片,如果采用記錄片這種多媒體教學方式,很容易調動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觸摸歷史。舉例說,講到“”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觀看記錄片“召開”、“開國大典”的視頻片段,形象直觀。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為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活躍課堂,也可適當采用頗受學生歡迎的flash動畫。我主要使用過《烽火戲諸侯》、《完璧歸趙》、《清明上河圖》、《愛我中華(56民族圖片展)》、《七子之歌?澳門》、《鄉愁》、《臺灣,我的兄弟》等flash動畫,flash動畫配合歌曲(或者朗誦)、繪畫或圖片,往往有很強的感染力。
(三)文史結合,滲透時事。講《“走近創業年代的英雄”討論會》那一課,我及時把它和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聯系起來,讓學生談談他們哪些事跡感動了你,課后去做一件感動別人的事。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留意文學、關注時事,在課堂教學中處處結合文史、滲透時事,讓學生意識到:歷史實際與生活不遠,歷史實際與現實不遠,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二、讓學生自己“動”起來
“歷史教學關鍵在更新學習理念――從以書為本到以人為本”,所以我們的歷史教學要讓教學的第一主體即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如果不能做到這一步,就算教師再怎么想方設法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沒有太大效果的。
(一)課前預習必不可少,方式要多樣化。可以是課堂上給時間預習,也可以是課外時間的預習;可以就某一事或某一人進行評價性地預習;可以研究某一時期的得失,也可以考察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預習的方式要多樣化。多樣性的預習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至少選擇一種方式預習,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預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預習既做到了學生先入為主,又逼著學生去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自主性也就體現出來了。
(二)歷史課堂要讓學生“多問”。著名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也曾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中國學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問題,缺乏創新精神。”那么如何促進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在民主、愉悅、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答,思維活躍,那樣必然會有比較好的學習效果。怎樣讓學生敢問呢?首先,必須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和看法。其次,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多肯定少否定,讓學生經常品嘗思維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再次,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提問,向老師挑戰,向教材挑戰。
2、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能有效地誘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提問。教師的指導工作,重點應放在設計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設計問題本身上,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要問”。根據歷史學科特點設置問題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⑴利用直觀方法(多媒體、投影、掛圖等)設置問題情境;⑵聯系當前國際國內的時事焦點設置問題情境;⑶利用對某問題的不同觀點或矛盾設置問題情境等。
3、教給學生提問方法,增強學生提問能力。掌握提問的方法是會提問的關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當學生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所以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出發,巧妙設問,通過提問使學生學會提問方法,掌握提問技巧,讓學生“善問”。
(三)注重探究,歷史課外活動不可或缺。歷史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教師應提供較多的機會讓學生嘗試體驗閱讀、操作、表演、編輯、綜合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就近幾年來的教學,我設計和開展了下列活動:
1、辦歷史手抄報:將小報內容與課本緊密聯系,既讓學生鍛煉了能力,又對學生的考試有利,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2、《講成語故事,學歷史知識》的活動課:通過演講或表演成語故事,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豐富了歷史知識,活躍課堂氣氛。
3、《展示五彩繽紛社會生活》一課:讓學生自己分成衣、食、住、行四個部分進行展示,在談笑間學生意識到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同時領悟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不易。
4、以游戲競賽的方式進行選擇題復習:這種小組比賽游戲式的教學方法氣氛活躍,效果很好。
歷史教學從課內到課外的“動”的各個環節并非相互孤立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讓學生有的放矢的“動”。
總的來說,只要我們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歷史情感,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 [M]
[2]鄧濤.名師高效課堂的引導藝術:讓學生愛上課堂[M]
面向全體。活動組織要使全體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體,這是活動教學的標志。要求教師確立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尊重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尊重和保證活動的獨立性與差異性,讓學生積極地、自主地、創造性地活動和發展,真正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和活動的主人。
創設情景。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設計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動形式,使學生投入、自然地實踐語言活動。
可操作性。活動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難度適中;合理安排活動時間、任務分配;指令簡練、清晰,學生對活動有認同感,積極配合,以保活動的順利完成。
趣味性。考慮學生的年齡、知識和時代特點,使活動具備趣味性、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語言交際性。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將活動和語言實踐結合起來,最終實現在活動中學習語言、使用語言的目的。
二、課堂活動存在的問題
1. 活動面向全體,但“易放難收”。活動貫穿“任務”,但操作繁瑣。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易因為組織不流暢而造成注意力分散。
2. 活動富趣味性,但忽略語言習得。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活動的設計過于簡單,活動內容過分強調了活動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語言交際性,與教學目標不吻合。從而令學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活動趣味,丟掉了活動的原來意圖。
3. 活動安排豐富,但不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導致活動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同樣導致學生沒有統一的注意力。
三、運用感統訓練方法的意義
該訓練方法的研究目標主要是指依靠工具及各種有趣味性的活動,調整孩子(年齡段在0D12歲為宜)的注意力,提高記憶力,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對目前課堂活動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品質可以提高課堂活動的效能。本實踐研究主要是把感統訓練方法“移植”到課堂,與課堂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在新的活動形式中,達到調整孩子注意力,提高記憶力的目標。從而解決課堂常規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
1. 調整注意力
感統訓練研究顯示,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頻繁地改變注意對象。做作業時不能全神貫注。注意力不集中常分為:視覺注意力障礙和聽覺注意力障礙。有視覺注意障礙時,表現為不喜歡看書,閱讀時粗心馬虎,容易出錯。有聽覺注意障礙時,上課聽課特別不專心,平常別人對他說話他似聽非聽。因此,這些孩子難以服從指令完成任務,甚至要大人不斷的發出語言命令時才開始去執行任務。
把活動任務提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組織活動之前,提前一至兩個環節,把任務或者參與人(適當要向注意力較弱的學生“傾斜”)提前公布。使學生學習思路清晰,培養學生帶著任務目標學習的習慣。
分配好活動“角色”,讓人人有“職責”。活動的組織過程往往不能兼顧所有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把活動的任務“細分”,如一部分人參與游戲、競賽,一部分人負責紀律,一部分人負責評價,一部分人負責觀察學習,準備第二輪比賽。這樣就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各盡其責地參與到活動中去,而不會造成個別學生因為“沒事做”而分散精神。
活動設計加強視覺的移動速度、擴大視野,和反復大量的聽力訓練。真正達到注意力集中。如圖示:
把圖形換成單詞,要求學生邊說,邊找出相同的單詞,這樣既能調整學生的注意力,又讓學生在參與中大量的“說”。
2. 提高記憶力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藝術魅力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體”。 新課程背景下,展現英語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表現為如何通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和活動進行藝術加工,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感動,體驗魅力和情感,欣賞美麗和創新,真正實現新課程改革所呼吁的“讓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善學 ”目標。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教育即生活”----讓活動貼近學生生活
教育應保持生活的素材和樣態,彌漫生活的氣息,彰顯生活的色彩。牛津教材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內容聯系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教材讓學生在一個簡約的、生活化的課堂中,學到直觀的而有真實感的知識。如牛津英語7A教材的兩個版快分別是“Geeting along with others”和“Teenagage life”。在進行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做一些和單元話題有關的熱身運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順勢導入話題。如在教授“Food”一單元時,可讓學生些自編一個chant,在課上交流比賽,強烈地激發了學生興趣,成功地導入話題。
2. “語言交流重情景”——讓情景渲染課堂活動
交流是學習英語的目的,而語言的交流活動離不開語言情景。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盡量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讓學生易于融入活動,有事可做,有話可說。如在教授牛津英語7A U5-Go shopping一單元時,教師可以事先拍下了自己購物時的錄像,畫面是一家服裝店中,自己手里拿著幾只購物袋。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猜測What's in this bag? 在學生爭先恐后回答之后,購物袋的圖畫被逐一點擊打開,出現了一件件的服裝,和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稱,如sweater, shorts,trousers,leather boots...接著,教師設問:How much is the sweater/ How much are the shorts…?在學生回答后給出真實的價格,讓學生感受到猜到的激動和猜不到的遺憾。最后,當教師提出 How much are all of them? 時,許多學生興奮地舉起了手并情不自禁地說出“They're so cheap!”或“Wow,?they're too expensive!”等。此情此景,讓課堂褪去了原有的生硬和刻意,開口講英語因為有了真實的情景而成了順理成章。
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活動充滿趣味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課堂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思索和創新。所以,英語課堂活動應力求趣味性。如:在進行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復習時,傳統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然而,“傳聲筒”的活動形式卻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師事先把相關信息制成幻燈片,學生看過后以Chain-drill 的形式用 What does the teacher say進行鏈式提問,待各組學生都做完后,教師任意抽查:
T: What did he / she ask you?
Ss: He / She asked me where I had my breakfast.
T: What did you say?
Ss: I said I had my breakfast at home.
4. “語言的交際性決定了英語合作學習的必然性”----讓活動體現合作
課堂合作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生生交往、師生交往、課堂互動、資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課堂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學生之間形成的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以及學習材料的共享、學習目標的實現等構成互賴因素。在小組合作中,小組的成績取決于全體組員的共同努力,讓競爭變為合作,充分
作者簡介:湯雪潔(1978-),女,江蘇宜興人,教育碩士,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英語課堂教學藝術、情感培養策略和教學評價等。
調動了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共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與集體意識,增加了學生鍛煉的機會,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有效地提高了學習質量。 如針對課文主題進行的討論和辯論活動,正是《英語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牛津初中英語8A》第六單元 “Natural disaster”的討論活動是“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an earthquake?”。假設學生是日本“3.11”地震中的受難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相關自救方案。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報道和實況轉播讓學生感受了地震的場面,顯得有話可說,有話敢說。討論交流之后,小組選出代表來在全班作口頭報告(作報告的代表每次輪流,以便鼓勵每個學生參與)。最后,教師引導全班同學歸納總結。
開放討論和小組合作激起全體學生的思考和辯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討論報告,相互取長補短;合作讓個人的觀點更加完整具體;合作讓優者更優,后者進步,加強信心;合作讓學生活躍思維,想說敢說;合作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品嘗英語課堂的成功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