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戰爭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理工大學校園里有一片美妙的松樹林,這里生活著幸福的松鴉一家,同時還生活著快樂的松鼠一家。
你知道嗎?在這里,它們兩家曾經發生了一場特殊的戰爭。那場戰爭,你要是看了,那就驚訝極了!
那天,天氣晴朗,我正在松樹林里的石頭桌子上寫作業,旁邊的長木頭椅子上坐著一個老爺爺,正在跟小狗兒玩得開心呢。
“快看,快看,松鼠!”老爺爺突然說。
我抬頭一看,果然一只機靈的小松鼠呼呼地爬上了松樹,蹦來跳去,從這個枝頭竄到那個枝頭,從這棵松樹飛到那棵松樹,快活得不得了。
“快看,快看,松鴉!松鴉!”老爺爺大聲說。哦,好幾只松鴉呢,它們嘰嘰喳喳地喊著,伸長脖子看著小松鼠,憤怒不已!
“松鼠和松鴉要打起來!”老爺爺笑著說。
真的嗎?我真的不明白。
二
初戰!
“這片森林是我們的,你不許上來!”兩只松鴉站在樹上,撲楞撲楞著翅膀嘰嘰喳喳地說。
“森林是大家的,不是你們個人家的!”松鼠用前爪子子扒拉扒拉臉,摸摸小胡子,坐在松枝上辯解。
“反正就是我們的!”松鴉強硬地說。
“有什么條件,能讓這個森林是大家的呢?”松鼠問。
“只要你能上來,還不被我們攆下去,森林就是大家的了!”松鴉傲慢地說,嘰哩咕嚕地哈哈大笑。
“好!”松鼠應戰說。
說完,松鼠飛快地跑到樹枝,兩只松鴉一下就撲過去把松鼠啪啪地啄了下來,松鼠又連跑上去了好幾次,都給啄了回來。
“有本事,你就再上來!”松鴉喳喳地嘲笑著說。
“準備,準備!下次我一定要成功!”松鼠堅定地說。“你等著吧!”松鼠心里暗暗發誓。
三
再戰!
松鼠先跑到樹下重新修建工地,它抬頭看看松鴉,見它們正在歌唱勝利,根本沒有顧及它。小松鼠便就一頭鉆進地上厚厚的樹葉叢里,以最快的速度呼呼挖地洞,只見挖出來的細土像噴泉一樣飛灑,它那翹起像狗尾巴草一樣的尾巴在枯葉上擺動,漸漸看不見了……
挖好藏身的地洞,小松鼠重新出戰。只見它飛快地爬上樹,松鴉緊追不舍,哇哇,松鼠跑來跑去,松鴉啄來啄去,呀,又把松鼠給啄下來了。松鴉翅膀一閃追了過來,想讓松鼠吃盡苦頭。這一回松鼠準備充分,一下子鉆進地洞里,保存了體力,松鴉沒有辦法。
過了一會兒,小松鼠又戰。這回,它嗖嗖嗖嗖一口氣地上了樹,鉆進樹枝最密的樹叢,松鴉飛過來幾次都沒啄上小松鼠,一次還把自己給撞了,痛得喳喳亂喊亂叫。小松鼠,在枝間摘來一個小松果,坐在那里,很自在地吃了起來,松鴉氣得一會啞口無言,一會嘰嘰咕咕亂叫……
四
松樹林靜下來。
“真是聰明的小松鼠呀!”老爺爺邊說邊起身往樹林外走,小狗兒搖著尾巴跟在他后面。
摘要:本文綜述了孤獨癥診斷的歷史發展,總結了診斷歷史中具有時代意義的發展變化。
童年孤獨癥通常起病于三歲以前,是一種在言語/非言語的交流和語言特征、社會性的發展與游戲、不尋常的興趣與行為模式等方面有著質的缺陷和異常的廣泛性精神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以下簡稱PDD)。
童年孤獨癥作為具有異質性的特殊個體似乎已有之,從傳說中對那個“仙女換下的”非常漂亮但又陌生而與人類疏遠的孩子的描述、以及對“Juniper兄長”朝圣路上故事描繪、到十八世紀Itard醫生關于“阿維龍野孩”(wild boy of Averon)的記載都使我們看到了某些類似于孤獨癥特征的影子,但是,這些描述通常是零散的,人們只是把它當作特殊的異常個案而感到饒有興趣,卻很少有人會想到別的孩子也可能會是如此。
真正把它作為一具有群體異質性的臨床實體來描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醫生Leo kanner,他于1943年報告了11例由其首次命名為“早發性嬰兒孤獨癥”(early infantile autism)的患者,并描述這群患者特征如下:嚴重缺乏與他人的情感接觸;強烈的堅持同樣的、自選的、通常是怪異的、重復性的儀式或常規;緘默或語言顯著異常;高水平的視覺一空間技巧或機械記憶能力與在其它方面學習困難形成對比;聰明、機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現。其實autism一詞并非為Kanner首創,1911年精神病學家 e.Bleuler將其作為精神分裂癥四個基本癥狀之一加以描述,意指精神分裂癥患者退縮于自己的幻鏡之中;E.Minkowski(1927)更將其闡釋為"Autisme pauvre"意思是說,如果你能敲開精神分裂癥病人緊閉著的交際之門,你會發現他的內心世界實際什么都沒有。Kanner借用 autism一詞意在強調他所描述的這種障礙的社交缺陷,但不幸的是,它混淆了與精神分裂癥之間的區別。
起初人們對Kanner所報告的這種特殊的兒童精神障礙的興趣并不十分濃厚,但隨后至今的數十年里,兒童孤獨癥作為廣泛性發育障礙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圍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現在已成為許多不同國家兒童精神衛生問題教育和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以下將按年代分別闡述孤獨癥在診斷方面的歷史發展的研究概況。
20世紀40-60年代
自Kanner首次將童年孤獨癥作為臨床實體描述以后近二十多年來的時間里,是專家、學者們陸續發現和比較這一臨床實體特征、臆測病因、提出問題與假說的時代。正是在這一時期,一些研究者按照Kanner標準發現了一系列與Kanner所描述的類似而又有某些不同的亞群,為示鑒別,冠以各自創用的名稱,諸如“兒童精神分裂癥”、“不典型兒童”、“不典型孤獨癥”“Asperger綜合征”等等。可以講,這些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Kanner關于童年孤獨癥描述的偏倚和局限,豐富了學術界對童年孤獨癥臨床表現的認識,并為后來關于“孤獨樣障礙”與“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亞分類奠定了基礎。但是當時人們對這些描述尚缺乏足夠的重視,亦未形成相對統一的認識。與此期研究情況粗淺相應的,國際疾病分類與美國疾病診斷統計手冊均一概的將童年孤獨癥列入“兒童精神分裂樣反應”這一兒童精神與行為障礙的“廢紙簍”當中,并且沒有作出相關的描述。
在病因診斷方面,由于受當時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包括Kanner本人在內大多數人認為:孤獨癥是一種情感性的而非軀體性障礙,父母的撫養方式導致了該疾病的發生。在Kanner的描述里,父母都是高層次的事業心很強的而又顯得冷漠無情的人。這一描述在當時頗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其后果,是災難性的它增加了父母們對擁有一個他們無法理解其行為的孩子的不安心情,破壞了他們的可能存有的能幫助孩子的任何信心。
20世紀60-70年代:
對正常兒童以及Kanner綜合征兒童發育和言語的研究,使對孤獨癥病因診斷方面出現了新的觀點,尤其是Michael rutter和他的同事的工作,給孤獨癥病因診斷帶來的重大變化。這些研究工作表明:孤獨癥的行為如果被認為是從出生到童年早期的發育障礙所致更為合情合理。隨著對大腦發揮功能的方式及可能出現問題的知識的積累,逐漸搞清楚了孤獨癥是一種軀體性的、與父母撫育方式無任何關聯的發育障礙。相應的,在此期間出現了一些關于孤獨癥生物學病因的研究,Rimland首開紀錄,但是舊有的影響依然很大,新的研究發現和成果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國際疾病的分類與美國精神疾病的診斷統計手冊仍然只是把童年孤獨癥作為“精神分裂癥兒童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主要可能還是受到十九世紀末期精神病學家Henry maudsley認為:精神病:可能出現于兒童影響;“精神病”這一名詞通常并無精確的內涵,但傾向于作為奇特怪異行為的標簽,而孤獨癥患者的行為往往是“不能被人理解的”。
盡管ICD與DSM診斷分類系統對孤獨癥的歸屬于與描述不盡如人意,卻并沒有妨礙漸漸興起的人們對孤獨癥的研究興趣,除了經典Kanner標準之外,此期最為有影響力的孤獨癥的診斷標準當屬Lotter的標準了。Lotter的標準除了強調社會交互作用、言語與交流、重復性活動三個方面作為基本的標準之外,糾正了Kanner標準中可能包含偏倚的“特殊技能與吸引人的外貌”兩項;將起病年齡拓寬至七到八歲,從而基本上包含了孤獨癥及其各種不典型亞分類。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廣泛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現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獨癥發病率4-5萬人即是該時期的顯著成果。
20世紀70-80年代:
隨著對孤獨癥的社會性關注和宣傳,人們對孤獨癥的注意與研究開始走向繁榮。此期,人們基本上摒棄了孤獨癥所謂“父母撫養方式不當”的病因假說。無論是孤獨癥生物學病因探討還是臨床實體的識別與描述;無論是相關癥狀群的分型還是研究與其它精神障礙的聯系,均提示了對孤獨癥研究的一個全新時代即將到來。此期,孤獨癥診斷分類一個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明確了孤獨癥與精神分裂癥的區別,將孤獨癥從精神分裂癥的框框里解脫出來。基中Israel kolvin和他的同事在該時期的一系列研究顯示了孤獨癥與罕見的起病于兒童的精神分裂癥之間的不同。有證據表明童年孤獨癥與成年精神病性障礙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癥沒有關系。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國際疾病分類中首次不再把童年孤獨癥作為“精神分裂癥兒童型”來對待。盡管仍然籠罩在“精神病”的陰影中,但明確說明它不同于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精神病性障礙。
雖然有關孤獨癥是一種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及行為等廣泛的心理發育方面的障礙學說尚未被吸收到官方的診斷分類系統中去,但隨著各個專門領域里研究的深入,這一點已漸漸形成了共識。各個孤獨癥研究小組在甄別孤獨癥時分別用了各自的診斷標準,這些標準雖然各以不同的形式強調了某些必要的特征,但在內容上都高度集中于社會和語文的缺陷。如Rutter1978強調社會關系與語言發展的缺陷、堅持同一、抵制變化是診斷孤獨癥的關鍵性的特征。
20世紀80年代以來:
80年代以來,對孤獨癥的研究進入全面開花的時代,此期在診斷分類系統的研究方面,最突出,最醒目的成就是,為適應臨床交流和研究的目的,國際疾病分類與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統計手冊,相繼更換版本、增刪內容,從而具有廣泛的實用性與可比性。孤獨癥的診斷分類也相應達到了空前的統一性。現以出版年限為依據分別敘述:
DSM-Ⅲ1980:首次將童年孤獨癥視為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從而繼區別于精神分裂癥之后,進一步明確與“精神病”的分離,其次,對每一障礙均提供一套操作性診斷標準,并且這些標準首次建立在現象學描述的基礎之一,而不是建立在缺乏實踐驗癥的病因學理論的基礎上。 dSM-Ⅲ診斷孤獨癥標準如下:①起病在頭30個月以內;②廣泛缺乏對他人的反應;③語言發展方面有重大缺陷;④如果有語言則具有諸如下述的特殊形式:即刻或延遲的回聲語言、隱喻性語言、人稱顛倒;⑤對環境各方面的怪異反應,如抵制變化、對生命物或無生物的特殊興趣與依戀等;⑥沒有幻覺、妄想、聯想松弛、思維不連貫等精神分裂癥的特征。
在PDD分類上, DSM-Ⅲ僅將其劃分為三類,即嬰兒孤獨癥、兒童起病的廣泛發育障礙,不典型廣泛發育障礙。前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起病的年齡,前者要求在30個月以內,而后者所有異常都必須在30個月以后,12歲以前出現。
DSM-Ⅲ-R(1987):DSM-Ⅲ-R將精神發育遲滯、PDD、以及特殊發育障礙合并在一個新的分類系統之下:“發育障礙”。DSM-Ⅲ中將嬰兒孤獨癥與兒童起病的廣泛發育障礙主要鑒別點建立在起病年齡的依據上被認為是不合適的,因為相繼發現了某些晚發病例,并且判斷確切的起病年齡的確很有困難。因此DSM-Ⅲ-R將二者合而為一,命名為“孤獨樣障礙”,診斷標準進一步豐富、擴展,描述更為具體詳盡,以覆蓋不同年齡階段的臨床表現,并首次將不同的臨床癥狀歸聚為三類核心缺陷,即:社會交互作用質的缺陷、言語與非言語的交流及想象性游戲方面質的缺陷,顯著局限化、重復性的活動和興趣。DSM-Ⅲ-R對PDD尤其是孤獨樣障礙的臨床癥狀的聚類與詳盡描述是孤獨癥診斷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DSM-Ⅲ-R硬性的將本來分類就相當粗糙的DSM-Ⅲ中“嬰兒孤獨癥”與“童年起病的應征發育障礙”合并,顯然增加了“孤獨樣障礙”診斷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既包括孤獨癥內部之典型與非典型的不同。又包括孤獨癥與其它廣泛性發育障礙諸如Rett綜合征、 asperger綜合征等等的不同。
ICD-10 (1992):ICD-10首次采用了字母一數字的編碼形式,極大的擴充了精神障礙分類的可能容量;它與DSM-Ⅲ-R不同,將精神發育遲滯獨編碼,而將PDD,以及特殊發育障礙劃歸在“心理發育障礙”編碼之下。與DSM-Ⅲ-R相比,明顯的優點在于將DSM-Ⅲ-R中可能包容過雜的“孤獨樣障礙”進行了亞分類,即F84.0童年孤獨癥;F84.1不典型孤獨癥;F84.2Rett綜合征;F84.3其它童年瓦解性障礙;F84.4多動障礙伴發精神發育遲滯與刻板動作;F84.5Asperger綜合征,并且對這些亞分類分別給予具有鑒別意義的描述和定義,而不像 dSM-Ⅲ那樣,僅僅以年齡為分水嶺劃分孤獨癥與兒童起病的廣泛發育障礙。
DSM-Ⅳ(1994): DSM-Ⅳ與 DSM-Ⅲ-R相比較,保留了對孤獨樣障礙的描述但就具體項目和總的診斷標準上作了如下修訂:①通過診斷標準由16條減為12條并進一步明確每一條的陳述使臨床實用性得以提高;②增加了與ICD-10診斷標準的一致性以供研究之目的;③重新強調起病年齡以與臨床應用相適應并增加該分類的同質性。
在PDD分類上則摒棄了 DSM-Ⅲ-R包容過雜的做法,吸收并借鑒了ICD-10的優點,并且對每一亞分類的描述更為詳盡且一一提供了操作性診斷標準,臨床實用性進一步提高。但 dSM-Ⅳ不傾向于在孤獨障礙中進一步分類為典型與不典型,而是將后者放到299.80廣泛性發育障礙NOS中。
我國關于孤獨癥的研究概況
我國研究孤獨癥起步較晚,1982年南京陶國泰教授首次報告并探討其歸屬以來十幾年的時間里,有關孤獨癥的文獻報告更多的集中于病例報告上面,至今尚無流行病學的調查和研究報道,病因學研究方面的文獻也僅限于個別報道。在診斷分類系統上,我國CCMD-2開始有了“兒童孤獨癥的”診斷,雖然歸屬于“兒童精神病”的分類名目下,但其后注明為廣泛的發育障礙。而CCMD-2-R1995則將其明確歸屬于F81廣泛性發育障礙。在診斷標準的選擇和制訂方面則直接借鑒和吸收了ICD-10和 dSM-Ⅳ的經驗;達到與國際標準并軌的目的。但是這些診斷標準的選擇與提出尚缺乏對國內兒童孤獨癥研究驗證的證據支持。
綜上所述,在童年孤獨癥診斷的歷史發展中,主要經歷了如下重大變化:
1、由社會心理病論為主導轉向軀體的生物學病因論為主導,并由此揭開了生物學病因研究的熱潮。
2、疾病分類診斷由精神分裂癥、精神病向發育障礙轉變,從而使對孤獨癥的認識,指導和治療步入新階段。
3、由單一綜合征向孤獨癥狀群認識的轉變。廣泛性發育障礙亞分類及鑒別至今仍是研究和關注的熱點之一。
4、孤獨癥作為一種發育障礙,與其它發育障礙如精神發育遲滯、特殊發育障礙等既有聯系又具有鮮明的異質性,因而其間的聯系與區別一直是診斷與鑒別診斷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病因研究的熱點之一。
參考文獻
Berkell DE :Autism Identification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3-47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Jersey ,1992
Wing L Aspects of Autism Biological Research ,5-7/1-9 ,Alden Press,Oxford ,1988
Wing L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Constable and company limited ,london ,1996
APA : DSM-Ⅲ,86-92/371-445,APA ,Washington DC ,1980
APA : DSM-Ⅲ-R,33-39,APA ,Washington DC ,1987
APA : DSM-Ⅳ,65-78,APA ,Washington DC ,199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CD-10;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232-259,WHO ,Geneva ,1992
關鍵詞: 邯鄲 成語典故 戰爭 軍事
邯鄲歷史悠久,轄區有三處曾是中原和黃河以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我國的成語典故是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而在漢語中產生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作為一種穩定而有序的詞組,它具有結構嚴謹、形式簡潔、含義精深、言簡意賅的特點。成語典故高度概括地濃縮了一段歷史故事和一個深刻道理,因此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而別具特色的載體。邯鄲作為成語典故之鄉,其成語典故中蘊含了大量的有關古城邯鄲的戰爭、軍事文化。
一、直接記錄戰爭
邯鄲成語典故中有不少成語直接記錄在邯鄲及其周邊發生的戰爭。邯鄲作為趙國都城,是趙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從而成為各國必爭之地。
四戰之國。典源:《史記?樂毅列傳》:燕王姬喜用其宰相栗腹之策攻趙,有人反對,說:“趙國是四面受敵經常作戰的國家,百姓熟悉軍事,不可以攻伐。”
肉投餒虎。典源:《史記?魏公子列傳》:戰國時,魏信陵君急切中欲率少數門客車騎抗秦救趙;陳余認為自己提兵擊秦救張耳如以肉投餓虎,是白白送死,沒有意義。
窮龐。典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情見勢屈。典源:《史記?淮陰侯列傳》:趙軍謀士廣武君李左車向韓信獻良策:如今將軍要率領疲憊勞苦的士兵,停頓在燕軍堅守的城池下面,想戰恐怕拖得太久,一下子不能攻克它,實情暴露了,聲勢削弱了,日子一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必然據守邊疆,使自己強大起來。
竊符救趙。典源:《史記?魏公子列傳》:在邯鄲告急,趙國面臨城破國滅的緊迫情況下,魏信陵君以國家利益為重,采納贏侯建議,借助如姬竊得兵符,殺死晉鄙,奪得兵權。
邯鄲虱。典源:《韓非子?內儲說上?七上》:戰國時,秦相范睢曾向秦昭王建議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將其比為“口中虱”,言其易被吞并。
割地求和。典源:《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對趙成王說:趙國被秦圍困,天下慶賀戰爭的勝利一定在秦國一方了。所以不如迅速割地求和,使各國揣測秦、趙兩國的關系已經修好,不敢進攻趙國,而且可以緩解秦國的敵意。
沉灶產蛙。典源:《國語?晉語九》:趙襄子“乃走晉陽,晉師圍而灌之,沉灶產蛙,民無叛意”。春秋時,智伯讓韓康子、魏桓子的軍隊跟自己一起攻趙之晉陽,并用水灌城,灶坑里都產生了蛤蟆,百姓仍沒有背叛襄子的意思。
不翼而飛。典源:《戰國策?秦策三》:“秦攻邯鄲,十七月不下。莊曰:‘……今君雖幸于王,不過父子之親;軍吏雖賤,不卑于守閭嫗。且君擅主輕下之日久矣。’聞‘三人成虎,十夫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故曰:‘不如賜軍吏而禮之。’王稽不聽,軍吏窮,果惡王稽杜摯以反”。秦王怒誅王稽。
紙上談兵。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趙孝成王聽信了秦國間諜散布的謠言,以趙括替代屢建戰功的廉頗為將。趙括代廉頗之后,更改了原來的紀律法令,作戰死搬教條,自以為是,結果沒有多久,就打了敗仗。趙括被秦軍射死,40萬大軍全部覆沒。同出一源的成語還有“不識大體”、“長平冤氣”。
猶豫不決。典源:《戰國策?趙策三》:秦軍包圍邯鄲,魏王懼怕強秦,命令救趙之魏軍駐扎在蕩陰不進,同時又派辛垣衍潛入邯鄲,勸說趙王“尊秦為帝”。趙相平原君心里猶豫,沒有作出決斷。
易子而食。典源:《史記?趙世家》:“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
一舉兩取。典源:《戰國策?趙策三》:趙武靈王說:我與齊、韓、魏一起進攻秦國,都會遭到破壞的。大臣司馬淺說我們約結三國以沒有和中山國講和為借口,不參與進攻秦國,三國必定同它斷交,使中山孤立。假設我們滅亡中山后,用剩余兵力與三國一起攻打秦國,這是我們一舉從秦國和中山兩處割地的好辦法。
一飯三遺矢。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廉頗為求起用,年老強飯,一飯斗米,肉十斤,還披甲上馬,表示可用,趙使因受郭開賄賂,假說廉頗坐談間解三次大便,使趙王以為廉頗年老體衰,不予召用。另有“上馬視廉頗”于此同出一源。
武安震瓦。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趙國時,秦伐韓,趙奢率軍救韓,兩軍對陣于武安西,秦軍鼓噪吶喊之聲使武安屋瓦為之振顛。
義不帝秦。典源:《戰國策?趙策三》:秦國包圍趙國邯鄲,魏王派辛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為帝,平原君猶豫不決。魯仲連出面向辛垣衍陳述利害,經過激烈辯論,終于說服魏趙兩國不尊秦為帝,秦軍因此退卻50里。
魏齊首。典源:《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魏齊,戰國時魏相。因其錯疑范睢私通齊國,使范遭難。后范逃至秦國為相,并借秦國實力迫使趙王交出魏齊之首。
圍魏救趙。典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公元前353年,魏發兵圍攻趙都邯鄲,應趙請求,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趙。孫臏提計:魏主力攻邯鄲,國內必然空虛,不如去攻打大梁,這樣魏必然回救。田忌依計而行,遂解邯鄲之圍。
盛氣凌人。典源:《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
深溝高壘。典源:《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將韓信與張耳率兵數萬,從井陘攻打趙國。趙軍廣武君李左車向趙將成安君獻策:“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
二、邯鄲成語典故中透露出邯鄲與鄰國友好相處
邯鄲作為趙國都城,在軍事上和其他國家有戰爭,在策略上與鄰國交好,更有以策略應付大國的挑釁。
代妤摩笄。典源:《戰國策?燕策一》:代妤,指春秋時代王之妻,趙襄子之姊。襄子趙毋為了吞并代地而使人殺死代王。代妤聞之,摩笄自刺而死。代妤死之地為摩笄山。
捉刀人。典源:《世說新語?容止》:三國時,曹操接見匈奴的使者,認為自己的相貌不足震懾外域,便使崔季代替自己接待來使,自己則捉刀立在床頭前,以充侍御。然后他派人探聽使者對魏王的印象,來使卻認為床頭捉刀人是真正的英雄。
三、說客舌戰
一些戰事因說客而起,但是也有一些為挑起戰爭的事端因為說客的三寸不爛之舌而平息。
談笑卻秦。典源:《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魏派客將軍辛垣衍出使趙國,要說服趙王尊奉秦昭王為帝。魯仲連去見辛垣衍,竭力說服他不要這樣做,不僅如此,更應該支持趙國抵抗秦國的威脅,共同扼止秦國的向外擴張。與之同出一源的還有“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典源:《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軍包圍趙都邯鄲,形勢危急,平原君趙勝赴楚救趙,楚王不答應。趙勝的隨員毛遂,很會說話,他說服楚王,當場簽訂了派兵救趙的盟約。趙勝很高興,夸獎毛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同出一源的還有成語“錐處囊中”、“脫穎而出”、“歃血為盟”。
四、趙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事交流
趙國與其他各國的外交中既有友善的外事活動,更有國家安危懸于一線的危急時刻。
西缶之辱。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元前279年,藺相如隨趙惠文王赴澠池與秦王相會。會上,秦王強使趙王為其鼓瑟,而秦王卻不肯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以“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相威脅,終于迫使秦王“為一擊缶”,從而為趙雪恥。
完璧歸趙。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秦國愿以15城換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識破了秦國想通過訛詐得到和氏璧的陰謀后,詭稱璧有瑕,將璧奪回。藺相如依靠勇敢和機智,巧妙地使寶璧安然回到趙國。同出一典的成語還有“相如折秦”、“布衣之交”。
五、直接描述趙國周圍的軍事環境
腹心之患。典源:《史記?趙世家》:武靈王趙雍請樓緩一起謀劃,說我先王根據世事的變化,來做南邊屬地的君長,現在屬地雖然不小,但大功尚未告成。如今中山國是我心腹之患,四面有這樣長的邊界,卻沒有強大的兵力自救,這是要亡國的。
六、結語
邯鄲成語典故所包含的史料頗多。本文從軍事、戰爭文化的角度對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歸納整理,以為以后更進一步地研究提供資料。
參考文獻:
[1]郝在朝.邯鄲成語典故集[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
政策回顧及展望
2001年6月24日開始的中國證券市場結構調整,導致了連續3年多的市場下跌。2004年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是證券市場重大政策出臺最為集中的一年。大的政策主要有:
推動證券市場整體發展戰略的“國九條”;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中小企業板;實施創新試點券商制度及對券商保證金制度的規范;企業年金以及保險資金入市的啟動;新股發行詢價制度;LOF及ETF基金的推出;推出類別股東表決機制;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轉讓業務辦理規則。這些制度的推進,不同于以往側重調控市場點位的漲跌,而是以國務院的九條意見為代表,更多地從市場化以及運行機制上重新定義中國證券市場。
2005年證券市場政策的重點估計將在于對框架制度的細化以及落實。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出席2004年12月9日深圳召開的基金年會時,闡述了2005年的四點工作重點:一是要完善市場層次結構,逐步形成多層次的市場體系,以滿足不同的企業和各類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二是豐富產品結構,加快發展固定收益類產品,推動債券市場發展,逐步改變我國資本市場長期以股票為主,而債券發展不足的倒金字塔形產品結構;三是調整上市公司結構,積極鼓勵和支持更多的發展前景好,與國民經濟關聯度高,業績穩定、治理結構完善的藍籌企業上市籌資;四要優化機構投資者結構,建立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拓寬長期資金入市渠道,鼓勵養老基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長期穩定資金入市,加快保險公司直接投資股票市場的步伐,穩妥有序地積極推進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工作,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使其成為市場發展穩定的支柱。
對于投資者而言,對于證券市場政策的關注更多的落腳于對股權分置的解決、入市資金結構及規模、股票發行制度的變化對市場的影響、交易機制的創新等方面。
股權分置問題:2004年4季度推出的類別股東表決制度,是基于股權分置現況作出的一種保護社會公眾投資者權益的過渡性安排,此舉意味著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時間將向后推,股權分置問題在2005年得到解決的預期被降低。
入市資金結構及規模:在管理層積極拓寬長期資金入市渠道的政策下,各種資金包括養老基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以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入市投資會在2005年有實質性發展和增長。
股股票發行制度的變化對市場的影響:新股發行在經歷了2004年的一段暫停后,在2005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超大盤股發行。不過,在市場詢價制度實施后,超大盤股的發行,不僅不會加速A股市場的下跌,反而可能是A股市場擺脫單邊下跌的救世主。
銀行類大盤股的上市,將使證券市場在支持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基于此,管理層在支持證券市場發展的力度上將不會弱于2004年。
交易機制的創新:LOF和ETF的發行和上市交易,創新券商試點進一步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上海證券交易所積極推動的做空機制以及股指期貨交易在明年將有新的進展。
股票市場回顧及展望
截至2004年12月16日,全國上市股票1463家。A股市場發行股票總額6495億股,市價總值37741億元,流通市值11459億元,平均市盈率25.35倍,平均股價5.75元;B股市場發行股票總額208.9億股,市價總值809.9億元,流通市值747億元,平均市盈率12.6倍,平均股價3.78元。
中國經濟從2003年開始步入“中長期增長周期”,而全球主要的經濟大國都已經開始出現經濟復蘇。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將保持快速提升增長勢頭。上市公司上半年利潤增長40%,增長率為1994年以來、近11年里增長率最高,預計全年業績增長將超過30%以上。而我國證券市場受國內宏觀調控的影響卻創出了新底。隨后在政策的影響下走出了一波反彈行情,之后市場又陰跌不止,走出和海外市場及經濟發展完全相背離的走勢。
證券公司巨額保證金被挪用問題的清理是中國證券市場和海外其它證券市場及國民經濟形勢走向相背離的主要原因。證監會自9月份對全國券商進行大范圍徹查,要求券商將自營結算備付金賬戶和客戶結算備付金賬戶分開。另外,中國證監會要求各券商必須最遲在2005年年底實現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獨立存管,完成有關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的五項內控要求,以求從根本上解決非法挪用客戶保證金的問題,使結算資金安全、透明、完整、可控、可查。
目前是證券市場最艱難的時期。除了國有股流通和A股估值問題的影響還有待探討外,其他幾乎所有與國內證券市場相聯系的問題都已經浮出水面,違規資金已經基本撤離,官方的重視程度和決心之大及近期市場制度建設的力度前所未有,系統性的風險基本釋放。市場已進入一個大底部,熬過這個冬天,2005年市場將逐步復蘇。2005年的股票市場是可以期待的一年。
基金市場回顧及展望
截至2004年12月16日,我國有基金158只,基金總份額達到3244億元。而2004年發行基金48只,募資金額1734.36億元,超過了前5年基金募資規模的總額。同時,基金的管理能力也有了進一步提高。根據統計,全部基金今年已經累計分紅6.1億元。截至三季度,去年年底前開始運作的股票型基金整體凈值增長率2.85%,基金表現高于上證指數約9個百分點,體現了基金管理人的專業水準。
基金產品的創新成為2004年的市場亮點。除主動型、被動型股票基金外,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新品種―――保本基金以及交易所上市開放式基金均已經成功運作。首只ETF基金也正在銷售當中。到目前為止,國際上主流的基金品種在我國均已經出現,對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
與此同時,我國基金業法律法規和監管體制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6月1日《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實施后,證監會制定了六個配套規章,并已經全部頒布實施。基金行業正走入法制化軌道。
由于開放式基金的不斷推出以及A股市場低迷對基金業績的影響,封閉式基金從2002年開始基本停滯不前。從市場表現看,封閉式基金在二級市場的交易不活躍,投資人興趣減弱,折價率不斷攀升,流動性降低,封閉式基金有被邊緣化的趨向。目前的55家封閉式基金,發行總額852.36億元,市價總值593.1億元,折價30%左右。封閉式基金的高折價率也孕育著較高的投資機會。
2005年是基金業在我國發展的第八年,在經歷了2004年市場規模的高速擴容后,基金業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整個行業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內部的重新定位會日益明顯。
基金公司著眼于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提升專業理財的水平,努力打造自身品牌。面對市場的逐步開放,基金業將借鑒國外成熟市場的經驗,加強風險管理,完善治理結構。證券市場將逐步進入以機構投資為主導性地位。
債券市場回顧及展望
關鍵詞:顧客價值戰略; 競爭優勢; 價值定位
隨著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和新產品的不斷涌現, 顧客對于產品和服務的期望越來越高, 企業只有在設計、生產和提品時以顧客為導向, 為顧客提供超越競爭對手的價值, 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顧客價值(Cu stom er V alue, CV ) 已成為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被視為競爭優勢的新來源[1] (pp. 139~ 153)。從企業戰略的高度, 對企業的顧客價值戰略與競爭力相匹配而獲取競爭和成長優勢的問題進行研究, 有助于企業的戰略決策。
一、從顧客滿意、顧客忠誠到顧客價值 近年來, 全球商業領域中的動態變化一直是國內外管理界討論的熱點, 人們在關注經濟全球化、戰略聯盟和互聯網絡的同時, 也注意到顧客群體發生的巨大變化, 以及由此對企業戰略選擇所產生的深刻影響。當今的顧客已不再是產品與服務的被動接受者, 他們比以往掌握更多的知識、信息與技能, 更熱衷于學習與實踐, 在日趨寬泛的產品選擇中享有主動權。因此, 誰能夠爭取顧客、維系顧客, 誰就能夠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 學者和企業經理們不斷地探求順應形勢變化的市場營銷新方法, 從最初以產品為中心單純注重產品質量, 到“以顧客為導向”爭取顧客的滿意與忠誠, 直至90 年代顧客價值概念的提出, 將市場營銷理念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與傳統營銷概念相比, 顧客價值的創新之處是企業站在顧客的角度來看待產品和服務的價值,這種價值不是由企業決定的, 而是由顧客實際感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 顧客價值是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 是顧客感知利得與感知利失之間的權衡。美國學者特雷西(Treacy)和威爾斯瑪(Wiersema) 將顧客價值描述為: 顧客所得到的收益之總和減去其在獲取產品和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收益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價值, 這個價值是指產品或服務提升了顧客的績效或經驗。成本包括購買和維護上的支出, 以及花費在延期、差錯和努力上的時間和精力, 有形的與無形的成本抵減了價值[2] (p.9)。從顧客滿意、顧客忠誠到顧客價值的每一階段, 企業的經營側重點都存在差異。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價格、品牌形象以及企業與顧客的關系等構成了顧客價值的來源。
注重顧客滿意的企業關注的是如何使購買自己產品和服務的顧客感到滿意, 而較少關注競爭對手與其顧客的情況, 這類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靜態的, 單方的“取悅”, 并通過這種“取悅”來獲取現有顧客對自己產品的忠誠; 而注重顧客價值與競爭力相匹配的企業是基于自己的價值定位, 向目標顧客提供超越競爭對手的價值, 而顧客為了使自己獲得的感知價值最大, 也更加樂于和企業維持互動的關系。因此, 爭取顧客滿意、顧客忠誠僅僅是企業營銷中的戰術問題, 而創造顧客價值則是企業獲取持久競爭優勢的戰略問題。應該指出的是, 顧客價值并不是對顧客滿意、顧客忠誠的否定, 而是在新的市場競爭形勢下對顧客滿意、顧客忠誠的擴充與發展, 它為企業進行戰略選擇, 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念與方法, 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新來源。
二、顧客價值戰略的定位 明確顧客價值戰略定位的基本原則和選擇適宜的定位方法是企業有效制定和實施顧客價值戰略的基礎。
(一) 顧客價值戰略定位的基本原則
一般認為, 獲取成本和價格的競爭優勢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實現: 一是有效的運作, 即做與競爭對手同樣的事情, 卻比其做得更好。但是新的、更好的做法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所模仿, 因此單純依靠有效的運作并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二是戰略定位,即做與競爭對手不同的事情, 向顧客傳遞與眾不同的價值[ 3] (pp. 63~ 78)。波特曾提出了戰略定位六原則: (1) 戰略應有正確的目標; (2) 價值定位或利益組合應區別于競爭對手; (3) 戰略思想應在獨特的價值鏈中得以體現; (4) 企業為了追求在某些方面的獨特性, 就必須放棄其他的一些產品特性、服務或活動; (5) 戰略應使企業的各項活動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6) 戰略應有持續的方向性[4]。
顧客價值的戰略定位也應遵循上述原則。企業應堅持它所選擇的以顧客價值為核心的戰略方向, 沒有持久方向的企業將很難發展獨特的技能、資產和良好的聲譽。同時, 顧客價值定位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動態發展的。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顧客的期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二是新的市場進入者會創造出新的價值定位, 當這一新的定位得到顧客認可時, 往往就意味著某些舊的范式或規則被打破。因此, 這就需要企業以前瞻的意識對形勢的發展作出理性的預測和判斷, 不斷地改進競爭力和運作模式, 以滿足新的顧客價值定位要求。
(二) 顧客價值戰略定位的方式
不同的顧客購買不同的價值, 一個企業囿于其自身資源和能力的有限性而不可能為所有的顧客做所有的事。隨著價值標準和顧客期望值的提高, 企業只能通過提前行動來保持領先, 顧客特殊價值需要出類拔萃的運作模式來實現[5] (p.50)。因此, 一個成功的企業總是依據其所選定的目標顧客群來進行價值定位。 顧客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而針對不同的顧客類型又有不同的顧客價值定位模式: (1) 顧客對最新的、現代的產品感興趣, 對產品的選擇反映了他們對時尚品位的追求和對特殊技術的渴望。滿足這類顧客需求的公司將價值定位于產品領先(Product Leadership ) , 如微軟(Microsoft)、惠普(HP)、英特爾(Intel)、索尼公司(Sony) 等。(2) 顧客偏愛物美價廉的產品, 并對購買便利和優質服務有特殊要求。瞄準這一顧客群的公司將價值定位于運營卓越(Operational Excellence) , 如沃爾瑪(WalMart)、戴爾(Dell)、聯邦快遞(Federal Express) 和我國的海爾公司等。(3) 顧客希望確切地得到他們所需要的產品, 哪怕需為之付出較高的價格或等待稍長一點兒的時間。為這一顧客群提品或服務的公司致力于提高顧客親和度(Customer Intimacy) , 如本田(Honda)、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 等, 它們滿足顧客的特殊需要, 顧客則以對公司產品和服務的忠誠作為回報。
轉貼于 三、顧客價值戰略定位與企業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能力不能直接創造利潤, 只有將其轉變為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才有真正意義。顧客的價值戰略定位應與企業的競爭力相匹配。企業需要通過從事價值鏈中的每一項價值創造活動將最終產品和服務提供給顧客, 活動的績效構成了競爭優勢的基本要素, 而不同價值定位的公司活動的側重點將會有所不同: 產品的領先者們注重創新活動; 追求運營卓越的公司注重在供應鏈和內部運作的過程中降低成本; 而追求顧客親和度的公司則注重滿足顧客的服務和交貨。然而,對某項活動的側重并不意味著對其他活動的忽視, 在其他活動方面, 公司應至少達到它們所在產業的標準。
(一) 產品領先
企業必須瞄準成長中的目標市場, 源源不斷地創造出賦有價值的產品[6]。產品領先企業必須將創新活動與企業創新文化和競爭力組合的內涵相一致。實現產品領先優勢的途徑主要包括:
1. 率先進入市場
將產品領先作為價值定位的企業多為高技術企業。與傳統產業相比, 由于新的和現存的技術在不同方向驅動著市場, 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周期變得更短, 市場處在迅速變化之中。產品領先的公司應迅速進入市場, 并制定出適宜的價格策略, 以盡可能長的時間來獲取投資回報。隨著產品價格沿產品生命周期的快速降低, 所有的跟進者將不可避免地進行價格競爭。
率先進入市場的公司可以獲取如下優勢: (1) 占取市場份額的優勢。(2) 在市場中占取強有力的初始位置, 可以提高產品領先企業的信譽。(3) 比對手更早地獲取經驗。企業率先進入市場, 可以在顧客、技術、供應商、分銷渠道等方面獲得最初的經驗, 形成自己的供銷網絡, 從而掌握主要的分銷商和顧客。(4) 影響產業標準的制定。一旦顧客對某種產品形成了第一印象, 那么這種產品便逐漸成為此類競爭產品的參照標準, 其他競爭者將很難改變這些標準。這些標準成為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的壁壘, 也達到了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目的[7] (pp.108~110)。
2. 產品平臺不斷創新
產品領先的企業必須通過不斷的產品平臺創新來鞏固其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8] (pp.38~40)。顧客是創新資源中的可察資源, 但這種資源總是和問題相伴而生的, 通過產品平臺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惠普公司就是產品領先的典型企業, 也是勇于創新的佼佼者。該公司曾用最新的彩色噴墨打印機取代了它六個月前剛剛推出的黑白打印機, 而當時這種黑白打印機正在創造著非凡的銷售業績。惠普公司就是通過這樣不斷的創新而搶先進入新的產品領域, 在確立了市場領先地位的同時也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回報。
(二) 運營卓越
選擇運營卓越為價值定位的企業旨在為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 它們的競爭平臺必須包括供應鏈的有效管理、高效的存貨和物流管理。
1. 控制成本, 提高質量
為了能在低價格的基礎上獲得利潤, 企業必須首先獲取成本優勢。企業的成本是在從事價值鏈中的各項活動時產生的, 影響成本的各項活動是相互聯系的。成本驅動因素是某種活動的成本的結構性決定因素, 因企業對它們的控制程度不同而不同。成本驅動因素決定某種活動中的成本行為, 反映了影響成本行為的任何聯系或相互關系。企業把每種主要分散活動中的成本效益累計起來就確立了企業的相對成本地位[9] (pp.1~7)。成本優勢的形成就是由于能夠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地從事特定的活動。
在現實的經營實踐中, 許多企業對成本的控制已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而是更注重于價值鏈中每項活動之間的聯系。
(1) 在設計新產品之前進行廣泛的顧客調查, 力求產品的功能簡單實用, 避免因增加先進但顧客并不需要的功能而徒增成本。
(2) 保持運營的簡單化。大多數運營卓越的企業是抵制多樣化的典型, 例如, 美國的戴爾公司避免寬泛的多樣化產品, 而注重較少品種商品的物流和服務, 由此可以控制成本而給顧客一個較低的價格。
(3) 通過發展外部關系, 尤其是和供應商的關系來削減成本。例如, 克萊斯勒公司以前只是給供應商施加壓力, 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 后來, 公司的管理層改變了做法, 邀請供應商提出成本改進建議, 從而將重點放在了成本而不是價格上, 為合作雙方創建了雙贏的條件, 并設立了供應商成本削減方法(Supplier Cost Reduction Effort, SCORE) , 將供應商的建議及由此帶來的成本削減的成果與對他們的獎勵掛鉤。SCORE 方法的運用, 無論在削減成本方面還是在克萊斯勒和供應商之間建立信任和信心方面, 都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2. 提供優質服務
在提供優質服務方面, 當今運營卓越的企業更注重運用信息技術為顧客提供便利的交易。例如,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 將經銷商與它自己的計算機化的倉儲表單直接聯系起來, 經銷商接到顧客的定單后, 將定單與GE 公司的倉庫直接配置, 并在24 小時內交貨。這樣, 在顧客的眼中, 經銷商的存貨不是在它的“后院”中, 而是在GE 公司自己的倉庫內。
(三) 顧客親和度
致力于提高顧客親和度的公司深諳與顧客維持長久、深厚關系的重要性,不斷探求進行顧客關系管理的方法。企業建立顧客親和度主要有以下兩個途徑:
1. 定制化生產(Customization)
定制化生產的核心是以顧客可以接受的交貨時間和價格,過為顧客提供個性化的產品, 既贏得顧客又能有效實現企業市場競爭目標的生產和銷售。對于定制化生產來講, 最核心的就是按照市場驅動進行生產組織, 市場驅動的基礎是市場細和市場定位, 積極尋求目標顧客的滿意和反饋, 并將其融匯到定制生產鏈的每一個環節。不僅要確目標顧客的當前需求, 而且要清楚顧客的潛在需求并想顧客所需, 向顧客介紹新的產品和服務在定制化生產模式下, 顧客獲取商品信息的成本空前降低, 可以進行自由的選擇和控制。顧對產品的差別性、價格的合理性、購買的便捷性、服務的周到性等要求都可直接面對生產者, 與生者實現了一對一的對話, 主動權完全掌握在顧客手中。交易結束后, 企業仍保持與顧客的各種相信息, 并可以隨時聯系, 以了解顧客的滿意程度和要求, 獲取更明確、更直接的需求信息與反饋,時更新和創新產品以領導市場潮流[10 (pp.61~62)。
2. 品牌忠誠(Brand Loyalty)
對顧客來說, 品牌名稱和品牌標識可以幫助顧客解釋、加工、理和儲存有關產品或服務的識別信息, 簡化購買決策: 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降低顧客的購買險, 增強購買信心; 個性鮮明的品牌可以使顧客獲得超出產品功能之外的社會和心理利益, 從而響顧客的選擇和偏好。對服務業來說, 企業品牌形象遠比產品的包裝形象更有影響, 強勢品牌可幫助顧客對無形服務產品做出有形化理解, 增進顧客對無形購買的信任感, 消減顧客購前難以估的金錢、社會和安全的感知風險, 甚至顧客感知的價值就是企業品牌本身[11] (pp.6~8)。
強勢品牌是對經營環境有很好的適應性并因而生存、興旺起來的那些品牌。它們與顧客之間達成一種很有效的“協議”, 這是競爭對手無法相比的。創建強勢品牌需要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所有的有形與無形因素混合起來, 即產品或服務必須質量高并適合顧客的需要, 品牌名稱必須有吸引力并符合顧客對產品的期望, 包裝和視覺形象必須富有吸引力和區別性, 定價及對品牌的支持與廣告必須同樣有吸引力、適宜性和差別性[12] (pp.51~55)。
四、顧客價值戰略實施的支持體系 顧客價值戰略定位一經確定, 管理層必須確保整個企業致力于它的追求目標, 并為之構建適合的支持體系。
(一) 加強核心能力的培育與管理 顧客價值的戰略定位是以企業的資源和核心能力為基礎的。認知和把握企業的技術、市場的核心能力, 可為企業的擴張提供支持。核心能力的培育與管理是確保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首要前提, 企業應強化對核心能力的動態管理。
(二) 建立基于顧客價值的企業文化 企業創造和讓渡顧客價值的所有活動歸根結底是依靠它的員工來完成的。員工的滿意程度與顧客所感知的服務質量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滿意的員工會和顧客建立起積極的關系, 而不滿的員工會直接或間接地將負面的情緒傳遞給顧客。同時, 滿意的員工樂于提出革新和改進組織的建議, 而不滿的員工通常會抵制變化和學習。因此, 企業為實現其戰略目標, 就必須開發基于顧客價值的企業管理文化, 將顧客價值的理念深植入每一個員工心中, 激勵其創新行為。將員工視為企業的“內部顧客”, 建立有利于實現員工個人價值和發揮其潛能的機制; 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 將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顧客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
(三) 建立高度整合的價值系統 價值系統的高度整合是指將企業的各項活動鏈合成一個自我加強的系統, 因為任何一個企圖模仿的競爭者將不得不復制整個價值系統, 因此這個系統在讓渡顧客價值的同時, 也有效抵御了來自競爭對手的模仿。
(四)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績效衡量系統 在戰略實施過程中, 企業不斷地將行為績效與既定目標進行衡量, 在出現偏差時, 需要認真地分析原因, 根據客觀的內外環境變化, 修正行為或調整目標。一個有效的績效衡量系統應包括目標的確立和細分、目標的量化、績效的測度指標、信息反饋的途徑和方式、分析評價方法以及糾偏措施等。
(五) 建立網絡營銷系統 值得關注的是, 隨著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網絡經濟的日益壯大和發展, 網絡營銷觀念應運而生。電子商務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 它獨特的優勢可以加強企業與顧客的溝通, 更好地了解顧客的需求, 增加反應的靈敏度, 減少顧客交易成本, 為顧客帶來更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 顧客的選擇余地大為增加, 對不滿意企業的舍棄更為簡單。
網絡時代創造顧客忠誠的方式與傳統營銷基本相同, 但由于網絡的特殊性, 對利用電子商務開展業務的企業而言, 還應該注意: (1) 瞄準目標顧客。網絡開辟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市場, 但企業不能因此而忽視了對目標顧客的選擇, 不加選擇地吸引各種顧客只會損害企業的利益。(2) 使顧客產生信任感。這主要包括保護顧客的網上安全, 及時準確地履行契約, 以及防止交易中的欺詐行為等。顧客價值戰略的核心是確定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相匹配的價值定位, 從而向顧客提供獨特的、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價值。在生產經營實踐中, 企業應首先對顧客進行認真分析, 基于企業自身的資源與能力正確地選擇價值定位, 并以此為中心構建有效的支持系統。企業應不斷地審時度勢, 不斷地整合、協調內外部資源, 提升核心競爭力, 以獲得持久的競爭和成長優勢。
參考文獻:
[1]Woodruff,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2) ,1997.
[2]Michel Treacy and Fred Wiersema, The Discip line of Market Leaders, London, Harper Collins, 1995.
[3]Michael E. Porter, 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M arch2Ap ril, 2001.
[4]Michael E. Porter, What is Strategy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Octorber-December, 1996.
[5] Jeremy Hope and Tony Hope, Competing in the Third Wave: The Ten Key Management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6] Marc H. Meyer and Alvin P. Lehnerd, 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 Free Press Simon & Schuster Division Inc. , 1997.
[7] 任學鋒. 高技術企業產品戰略管理[M].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0.
[8] 任學鋒, 苗立志. 高技術企業產品平臺戰略及其管理[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1998, (9).
[9] GE I 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 定制生產及其管理[J]. 企業研究報告, 2001, (1).
[10] (美) 邁克爾·波特, (陳小銳譯). 競爭優勢[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