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音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國學習者特點;大學語音教學
一、針對中國學習者特點的語音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文化針對性的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語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用英語交流的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說話者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僅從對英語學習的作用來看,良好的語音不僅能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還對單詞的記憶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長期以來,語言學家對語音習得和語音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也有不少優秀的著作問世,但它們大多數都是從整體的角度普遍地討論語音教學,似乎所有以英語為二語或外語的學習者之間沒有任何差別。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很顯然。中國學生和西班牙學生在學習英語語音時遇到的困難和容易犯的錯誤肯定是不同的。于是對于西班牙英語學習者來說十分理想的語音學習方案很可能完全不適用于中國學生。因此,任何試圖涵蓋所有以英語為二語或外語的學習者的理論或教學法都應該被視為有固有缺陷的。Politzer和McGroarty早在1985年進行的調查中就發現并提出在語音教學中關注文化差異的必要性。于是有學者提出了有文化針對性的(cuhuresoecific)語音教學(Robertson,2003)。這就意味著所有的研究、理論以及教學資源必須開始把更多的注意力由關注共性轉向關注個性,關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語學習者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和依據進行研究和教學。
(二)中國大學學生的英語語音現狀
在中國大學進行的語音教學就必然要針對中國學習者的特點進行。在我國,大部分進入大學的學生都經過了六年甚至以上的學校英語教育,詞匯積累和語法水平都已達到一定水平,但語音水平還遠遠落后于前兩者。主要是因為這些學生在初、高中學習英語時。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聽、讀、寫上,往往忽略在考試中沒有一席之地的語音。因此大部分進入大學的學生語音仍處于較低水平。他們普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語音問題。如元音發不準,輔音連綴發音困難,加音、吞音現象嚴重,重音位置不正確。朗讀或口語表達時語調平淡無節奏感、亦或是南腔北調、怪腔怪調。
對于這些學生,語音教學的一些通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幫助的,但更關鍵的是要針對我國大學學生普遍存在的語音特點和問題,有的放矢地研究策略、進行教學。
二、中國大學英語語音教學方案
通過某些學者的調查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語音學習中對一些特定的元音和輔音的發音、詞和句的重音位置、朗讀或口語表達時的語調等語音問題尤其感到困難并時常出現錯誤。本文作者將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大學語音教學方案。
(一)音段音位
對于英語初學者,有必要讓他們全面了解英語音段音位的特征,而在大學的英語課堂上,我們應更關注于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習慣。下面談到的是學生中出現的主要一些音段音位的發音問題。
吞音是中國學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錯誤之一。被吞掉的通常是輔音。比如在說短語“children''''sbook”時。將“children''''s”最后的[nz]音漏掉。
發音錯誤也是大學英語學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毛病。以下我們列舉幾個常見的典型錯誤。
誤發輔音在中國的有些方言中沒有如“vast”里的/v/音,當這個音出現在單詞首時,來自這些地區的學生容易用/w/替代/v/進行發音,如將“veep”誤發成“weep”:由于在漢語語音系統里沒有像“ship”里的,,這樣的發音,許多學生就用/s/取而代之,于是,有時候聽見他們念“see”和“same”,而他們實際上想要表達的是“she”和“shame”。有些學生將出現在詞尾的/l/,誤發成/r/,結果“pull”聽起來像“poor”而“fall”聽起來像“four”。還有學生總是將元音前的/n/和/l/混淆,于是“know”和“low”、“name”和“lame”聽起來沒有區別(Kenworthv,1992)。
如果學生總是混淆兩個音,教師有必要將它們對照起來交替地單個示范發音以便學生辨認和區分。接著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最小對立體練習。下面是針對區分//和/s/的一個例子。
為練習學生的識別能力,教師將以下不完整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They''''regoingto______thewine.(ship)
They''''regoingto_____thewine.(sip)
然后教師播放完整句子的錄音,學生將聽到的詞填入空格內。
為了練習這兩個音的正確產出,將以下句子寫在黑板上:
Sewherthedress.(sew)
Showherthedress.(show)
You''''regoingtohavetosave.(save)
You''''regoingtohavetoshave.(shave)
學生兩人一組,學生甲任選一個句子并朗讀出來,學生乙辨別他說的是哪個句子。然后角色互換。
誤發元音學生幾乎都能正確發出現在詞尾的雙元音/ei/,比如:“say”、“stay”等。而當其后緊跟一個輔音時,學生就很容易將它誤發成如“pet”里的//音,于是“date”聽起來像“debt”,而“mate”聽起來像“met”。另外,中國學生很容易混淆出現在像“food”里的/u:/和“book”里的,/u/,這是由于在漢語里他們相互是對方的變體(Kenworthy,1992)。
訓練易混淆元音的正確發音,最小對立體練習仍然很有幫助,如下面所示:
Theylaidthemicebeforeus.(laid)
Theyledthemicebeforeus.(led)
Shehasbroughtbacksomefoolbottles.(fool)
Shehasbrougtbacksomefullbottles.(full)
(二)重音
單詞重音在英語中,一個單詞的重音模式是確定這個單詞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族語使用者很大程度上依賴重音模式來辨認單詞。以“pro-ducfivity”這個單詞為例,其正確的重音模式應該是“productiyity”,而當一個重音被錯放在“-duc-”上。而又一個重音被放在“-ty”上,即“productiyity”,就會被誤認為是“productivetea”.這當然會造成嚴重的誤導。此外,一旦一個學習者習慣了某個單詞不正確的重音模式,當別人正確地說出這個單詞時他將無法辨認。因此,重音位置的正確對于學習者接收和產出英語都十分重要。
中國大學學生應當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的英語重音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注意單詞重音的轉移現象。學生由于習慣了單詞一種形式的發音,例如名詞形式“eduction”(education),就很可能盲目推斷對于該單詞的其他形式,重音也是放在相同位置的,于是將“educate”誤讀成“educate”。為提高學生對單詞重音移位的意識,下面的活動可以作為參考:
將以下成對的詞寫在黑板上,并請幾位同學大聲朗讀:
national——nationality
economy——economic
cigar——cigarette
問學生們是否發現這些單詞的重音位置有所不同,教師也可自己再讀一遍,以便他們辨識。這個練習可以融入常用詞綴的課堂教學中。在介紹詞綴時,教師可以適當介紹英語后綴影響單詞重音模式的幾種主要方式:1)重音保留,即對重音的位置沒有影響;2)重音吸引,即將重音吸引到后綴上;3)重音轉移,即將重音轉移到除后綴外該單詞的其他音節上(Poedjosoedarmo,2007)。教師可將以下后綴寫在黑板上:“-ity”、“-ment”、“-ary”、“-al”、“-ical”、“-(graph)y”、“esque”,并要求學生想出帶有這些后綴的詞,然后通過朗讀比較,判斷這些后綴對重音模式影響的方式。
句子重音在英語對話中,說話者總會暗示聽話人的話語中不同部分的重要性,這是通過句子重音來實現的。在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指導學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句子重音,以便他們在聽話時能抓住新的有價值的信息,在說話時能有效地傳遞想要表達的內容。
既然句子重音跟該句內單詞的相對重要性關系緊密,那么指導學生判斷句子中的重要信息點將對掌握句子重音十分有益。但“重要”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一些活動使“重要”具體化。下面這一活動可以作為參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會只選擇重要的詞語而省略所有不重要的,那就是發電報的時候。教師可以模仿這一生活事件設計一個教學活動。
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紙條。上面有這樣的信息:“I''''vebeenhereinDalianformywintervacation,Iin-tendedtogobacktoday,buttheheavysnowblockedtheexpressway,Therefore.Iwon''''tbeabletoleavehereuntil48hourslaterwhentheroadissupposedlycleared.”然后要求學生根據紙條上的內容,挑選出盡量少的詞語給他的公司發一封電報,費用是每個單詞五元。當他們完成挑選任務后,一些同學將單獨念出完整的信息,用重音強調他們所選出的單詞,其他同學記下重讀的詞語,最后評出誰發的電報最簡潔明了。
(三)語調
語調是語言可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語調可以傳達態度,通過不同的語調形式,我們可以知道說話者是詢問信息、提出建議、表示驚訝還是僅僅做出陳述。正如Kenworthy(1992)所指出的,盡管音調的變化不會導致單詞的無法識別,不恰當的語調形式也如同錯誤的發音一樣可能引起嚴重的誤解。
漢語是聲調語言,因此它的使用者對語言中音調的變化還是比較敏感的。但是,他們所熟悉的僅僅是單個音節中的音調變化,而對一長段發音中的音調變化還很陌生(Kenworthy,1992)。于是英語中的語調及其功用對中國學習者來說是新的概念。他們很容易將平淡無起伏的漢語調子用到英語中,使英語聽起來單調乏味。然而,語調的教學并不容易。通常的方法是反復練習,但這種傳統的反復操練十分枯燥并且收效不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幽默的或貼近生活的材料供學生朗讀,或讓學生自己編故事、編對話進行表演,并提醒他們隨時注意節奏和語調的變化,甚至鼓勵他們夸張地運用聲音進行表演。不過總的來說,語調是語音學習中最難把握的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長期在英語環境中潛移默化習得的。因此,學生也許沒有必要花過多的時間有意識地對語調進行學習。
結語
本文的調查對象為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中國碩士63人,外國碩士21人。其中,中國碩士一班全部為對外漢語專業背景,共33人。中國碩士二班為其他專業背景,共30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通過電子郵件發放問卷,不記名,以確保調查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計劃回收問卷84份,實際回收問卷64份,回收率達76.2%。此次調查共40題,涉及“語音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這門課的課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踐性知識獲得途徑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本調查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所有問卷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和對比。
三、調查數據分析
(一)“語音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課時安排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定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計劃》中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設為核心課,“語音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成為這門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培養院校的實際情況不同,設定的課時也不完全一致。就我院來說,該門課中、外學生的課時一致,第一學期開設,共18課時。在被調查的學生中,認為18課時合適的,一班占64%,二班占63.6%,外國碩士占66.7%。認為需要增加課時的一班占33.3%,二班占36.4%,外國碩士占26.7%。可見,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學生認為“語音教學”這門課的課時足夠,而近三分之一的認為課時應該增加至20、24、32、36節不等。關于18課時能否達到真正學會如何進行語音教學的目的,中外學生的答案相差很大。回答“是”的,一班占56%,二班占54.5%,外國碩士占80%;幾乎近一半的中國學生認為18課時無法達到進行語音教學的目的。他們認為,課堂上講授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需要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18課時在實踐環節上不充分。
(二)“語音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教學內容
1.對該門課教學內容的認識。關于該門課主要應教授的內容,各班學生的答案差異較大(如表1所示)。一班學生和外國碩士普遍認為是學習漢語語音教學的具體方法(93.3%和85.2%)、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漢語語音教學(96.3%和93.3%),而二班學生就這兩項的選擇分別為72.7%和81.8%,明顯低于前兩個班。其中,68.2%的二班學生認為是語音教學及其相關理論問題,遠遠高于一班和外國碩士(55.6%和53.3%);50%的二班學生認為是語音教學過程中的科研方法,也遠遠高于一班和外國碩士(33.3%和13.3%)。
從上文數據可以看出,由于非專業背景,二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需求更大,期望了解相關的語音理論問題,他們認為科研能力在專業碩士的培養中占據重要位置,希望在獲得教學技能的同時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而海外各國對科研要求不同,外國碩士對此內容的需求相對較低。一班學生有過該方面的培養和訓練,需求也相對較低。2.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詳略得當。“語音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這門課共設七個專題,即語音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概述(2課時),聲母及聲母教學(3課時),韻母及韻母教學(3課時),聲調、語流及聲調、語流教學(3課時),教學錄像觀摩評析(2課時),國外中小學漢語語音教學(2課時),語音教學能力展示(3課時)。認為教學內容安排合理、詳略得當的,一班占100%,二班占72.7%,外國碩士占93.3%。其中,23%的二班學生認為有的內容合理得當,有的內容為否。從授課教師的角度分析,二班是平行課中的先行班,教師會根據在二班學生的教學效果來調整教學順序和教學內容,因此一班全部答案為是。對于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不得當的部分,學生們普遍認為,課堂實踐機會不夠,教學能力展示的時間不足,應該提高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對他們來說,學習用簡單的方法教會留學生發音是最重要的。3.教學內容的必要性。92.2%的被調查者認為所有的教學專題都是必要的。對于需要增加的教學內容,學生們的建議是:(1)增加教學實踐的時間,加大學生語音教學的展示和教師點評機會,增加教學案例分析的數量,觀看更多的教學視頻,包括上述各專題內容的片段教學,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國別、不同漢語水平學習者的教學,新手和熟手教師的教學,不同教師的糾音教學等。由于學生們很清楚自己未來的教學定位,對“國外中小學漢語語音教學”這個專題的需求比較大。他們希望增加該專題的內容,分享各國①中小學語音教學實例,觀看各國中小學教學的視頻資料(也包括中國的國際學校)或示范課;每次課都要留有足夠時間進行觀摩、討論與語音相關的課堂教學實例,從而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最終變為實踐性知識。(2)更為細致地講授更多有效的語音教學方法。例如如何糾正難學易錯的音,已經“化石化”的語音面貌如何改善,如何避免語音課的枯燥性等。掌握一些實際的課堂教學方法,學會課堂設計、管理和調動中小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能夠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學能水平進行教學;了解海外的語音教學測試形式。他們希望增加少量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語音練習,教師能提供一些歌謠、韻語等相關語音教學資料。除了語音教學方法外,適當增添一些兒童心理、幼兒管理、如何與家長溝通、中小學漢語教學應注意的問題等(有些內容已經不屬于語音教學的內容)。(3)增加語音課的教學設計,包括一節課和一個學期的教學設計,同時能將所學的方法有機地運用于教學中。(4)增加不同國別學習者的語音特點和偏誤糾正的專題,增加中高級學習者的語音教學內容,加大聲調、語流教學的比重及針對難點音進行教學的練習。除此以外,有研究傾向的學生希望增加語音教學研究現狀、研究方法的介紹,非專業背景的學生希望增加本體知識的系統講授和重要本體知識的回顧等。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對“語音教學”這門課的期待很高,而由于學生需求各異,語音專業知識掌握程度不同,教師需要花費較大力氣進行精心設計和準備,才能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4.不同專題語音理論知識與語音教學方法的比例安排。85.9%的學生認為“聲母及聲母教學”比例安排合適,7.8%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講授過少,4.7%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講授過少。84.4%的學生認為“韻母及韻母教學”比例安排合適,4.7%的學生認為理論講授過少,9.4%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講授過少。78.1%的學生認為“聲調、語流及聲調、語流教學”(中小學語音教學)①比例安排合適,9.4%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講授過少,10.9%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講授過少。從上面的數據可見,學生們對“聲調、語流及聲調、語流教學”和“中小學語音教學”這兩個專題內容的安排上滿意度相對低一些。因此,教師在這兩個專題的語音教學理論知識和方法的平衡上,還需要進一步調整,根據學生的需求,安排更多合理有效的教學內容。5.各專題教學內容的講練安排。對于該題目,各班學生的答案有很大差異(如表2所示)。外國碩士和中國一班普遍認為教師教授比例合適,學生的教學實踐機會合適。其中,20%的外國碩士和11.5%的一班學生認為講授合適、教學實踐機會太少;13.3%的外國碩士和7.7%的一班學生認為教師講授太多,6.7%的外國碩士認為理論講授過多。而二班只有50%的學生認為教師講練比例合適,45.5%的學生認為教師講授合適、語音教學的練習機會太少,9.1%的學生認為教師講授太多,18.2%的學生認為教師理論知識講授過多,這個數據也遠遠大于外國碩士。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班學生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的需求要遠遠高于其他兩個班。由于二班為非專業背景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程度不同,對教學內容的感受也不同。他們希望在有限的培養期內,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來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并能直接運用于未來的教學。這也符合漢語專業碩士以培養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的宗旨。
(三)“語音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教學模式
對于該門課應采用的教學模式,各班學生的答案也有較大差異(如表3所示)。外國碩士和二班學生更傾向教師講一半、學生討論一半的模式,所占比例為73.3%和54.5%,遠遠高于一班(40.7%)。51.9%的一班學生傾向教師主講、學生參與的方式,而二班和外國碩士分別占31.8%和6.7%。可見,專業背景與非專業背景的學生在聽課方式上也有很大區別。專業背景的學生更注重教師講授理論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參與和實踐。由于語音教學的專業性,很多內容需要由教師來主導和點撥。而非專業背景的學生專業來源多樣,思維方式更加開放,他們注重參與,喜歡合作式的學習與討論,渴望從同伴那里得到啟發,對教師的依賴相對較弱。其中,有20%的外國碩士傾向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就語音教學的特殊性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這種模式對外國碩士來說,實施起來還是非常有難度的。
(四)語音教學實踐性知識獲得途徑
關鍵詞:職業學校;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改革
音樂課程是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對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培養學生藝術審美、陶冶學生情操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現階段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發展實際沒有緊跟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發展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質量。為此,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一、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現狀
第一,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部分學生在上職業學校前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很多學生來自農村,來學校之前根本沒見過鋼琴。音樂課只是跟教師學唱過幾首歌,樂理知識一片空白。第二,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可以分為鋼琴、視唱、聲樂、樂理、合唱、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等幾部分。可是因為中職學生在校只有兩年或更短的時間,而且好多學校師資嚴重短缺,就出現了一個教師負責一個班所有音樂課程教學的情況,既不科學也不規范,教學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第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方向為幼兒園或早教中心。尤其是幼兒園,對學生音樂教學中兒歌彈唱、識譜、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所以,學生在校只學習這么一點音樂教學中的皮毛,根本無法勝任幼兒園中的音樂課教學。
二、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改革方向
1.有的放矢的教學模式。學生入學之初,根據面試及個人意愿可分為美術方向或音樂方向的特長班。進入音樂特長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第一點素質就是唱歌不能跑調。音樂特長班的課程可與普通學前教育班略有不同,適當增加音樂課及學生課下練琴的時間,而且在音樂教學中課程可以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有鋼琴特長的學生課下更多地去練習鋼琴、有聲樂特長的學生課下更多地去練習聲樂,教師有的放矢地教學,學生學起來一定會事半功倍。2.實行教考分離,鍛煉學生的膽量。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階段,一般情況就是一名音樂教師從入學之初一直把這個班帶到畢業。開始面對教師上課的時候還會有些緊張,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會和教師越來越熟悉。針對這種情況,就應該在期末考試的時候,讓學生單獨在舞臺上進行考試,現場抽題——彈琴、唱歌,所有音樂組的教師現場打分,真正實現教考分離。第一學期,學生們可能不適應,會特別緊張,但幾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膽量一定會越練越大。3.分組教學,事半功倍。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每個班的學生都會達到40~50人,班容量很大,這就增加了教師開展音樂教學的難度。音樂教學不同于語文、英語等大班課的教學,更適合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方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教師指定知識和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當這一小組的組長,指導監督小組成員練習鋼琴或聲樂,并把小組成員練習情況反映給教師,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相互討論學習,優勢互補。教師也可以根據組長反映的情況,合理安排接下來的教學工作。4.適當加入奧爾夫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屬于當今社會最有影響力的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將舞蹈動作、肢體語言等多項綜合藝術形式融合為一體。對此,在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中可采用游戲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即興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融合其他學科如美術,開啟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小結
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改革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音樂教學的改革,能為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提供服務。
作者:曹宗楠 謝春玉 單位:河北省承德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麗.淺談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質量[J].遼寧師專學報,2003(6).
1.整合音樂基本理論與聽力訓練的《樂理與視唱練耳》。這種課程設置的方式在之前已有實踐,很多教師在傳統視唱練耳課程授課過程中其實也在不斷強調兩課程間的關系,是兩者緊密結合。
2.將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四門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合而為一,成為《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目的旨在完成對于音樂作品創作完善過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學習,而非培養一個作曲家。
3.新開設《外國民族音樂》等新型前沿課程,一方面獲得對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主要體裁、形式、樂器、樂曲和音樂形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分析、鑒賞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另一方面,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明確人類音樂的多樣性,人類音樂文化、音樂行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明確中國音樂在世界音樂中的特點和位置。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注重將此課程與音樂理論其他課程的聯系與對比,突顯出音樂世界的豐富與廣博,大大提升了學生對于音樂觀念的認識層次。
4.根據《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要求,將中國、外國樂器演奏成為有選擇的必修課程,即中外樂器必須各選擇一件進行學習,目標是了解相應樂器的基本知識,賞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樂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5.將原有的《音樂教學法》拓展為《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新課程屬于音樂學科教育學的范疇,具有音樂教育基本理論與音樂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特點,可以更加系統、完善地引導本科教育專業學生適應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大方向與新要求。
二、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積極意義
1.密切了學科關聯的系統綜合性。以《多聲部音樂分析與習作》課程為例,將以往《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理論整合,去除過于專業培養作曲家的艱深部分,充實與實際作品相聯系、實踐能力相適應的使用技巧。本課程在非試點院校沒有開設,傳統院校仍采用專業化而非實用化的四門課程、分別授課。
2.強化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協調統一性。以《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課程為例,將舊有的《音樂教育學》《音樂教學法》整合拓展為《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更加系統、完善地引導學生適應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大方向與新要求。本課程在非試點院校沒有開設,傳統院校仍采用理論與實踐相割裂的教學方式。
3.體現了與國際接軌的前沿性。以《外國民族音樂》課程為例,可以獲得對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主要體裁、形式、樂器、樂曲和音樂形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分析、鑒賞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創新意識。此類課程除以往在各大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及福建師范大學等院校全面系統開設形成了示范效應外,教育部試點院校也隨之全面系統開設,除此之外的傳統音樂學科學校開設尚不普遍且不夠系統。
4.強調了實際工作能力的教學適應性。以《中外樂器演奏》課程為例,了解掌握相應樂器的基本知識,賞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樂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適應當今中小學課外趣味活動建立軍樂隊、民樂隊的實際能力需求。本課程在非試點院校一般只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且只針對某一類樂器。不具備普遍教育意義。
5.拓展了從欣賞到鑒賞的廣泛性與專業性。針對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各試點院校適時開設了《聲樂名作與演唱賞析》《器樂名作與演奏賞析》兩門課程,將以往《音樂名作欣賞》課程統一授課的方式打破,更具針對性與專業性,同時突出了對于學生演唱、演奏方式、狀態的提升作用。這樣的課程在以往有音樂學院系統有類似課程開設,如《歌劇藝術賞析》《弦樂藝術賞析》,但相較于前述的《聲樂名作與演唱賞析》《器樂名作與演奏賞析》范圍相對偏小,不夠全面。
6.明確了專業通識體系的滲透性與交叉性。音樂學院針對與音樂相關的姊妹藝術的滲透性與交叉性開設了以下課程——《中外美術簡史與名作鑒賞》《影視藝術簡史與名作鑒賞》《舞蹈名作鑒賞》。這些課程目前在省內其他同類院校中都是沒有開設的,這一點與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十分不協調。
1.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強調學生要喜歡學習,有興趣學習,從中感受學習的興趣。當一個新的事物提在孩子們面前時,求學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興趣。但,當一個他們已熟悉的字母擺在面前時,孩子還會有興趣去研究它,探索它呢?我們說,不會。那么,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發他們新的學習熱情呢?我們說,讓孩子去體驗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
在教學單個拼音字母時,由于大部分學生接受過學前漢語拼音學習,課堂上往往呈現一片嘈雜聲,正確的發音,非正確的發音,充斥耳旁。此時,我們一個問題(是怎樣發出這個音的?)拋下去,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師這兒來。他們會用心地聽老師的發音,仔細的觀察老師口型的變化。然后自己去嘗試發音,去體會發音過程,探索發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上找到新的未知點,從而產生了興趣和學習的欲望。
2.讓學生把現有的經驗和新的事物聯系起來
在教學拼音的部件的字形時,我們除了讓學生聯系課文中的情境圖找出與拼音部件相似之處外,還讓學生回憶一下在家里、在學校里、在街上、在公園里等實際生活中與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話題一出,學生的小手如林舉起。他們有的說,“i”像高爾夫球桿;有的說“y”像媽媽晾衣的撐桿;還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當單調的拼音字母與實際生活中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已牢牢記住了拼音部件的樣子。
3.充分利用情境圖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內心感受
色彩鮮艷的情境圖把學生帶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萬物。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情境圖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語言,并把它有機的與學習漢語拼音聯系起來。學生在看圖學拼音說話中,由一個詞發展到一個短語,由一個短語發展到一個長句,由一個長句發展到一個句群。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法,并樂于和人交流的培養。雖然這個要求在閱讀目標中出現,但我們在看圖學拼音時,就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孩子們由不會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到會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由不會怎樣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到用規范、流利的語句表達自己內心情感,速度是非常之快,訓練也是初見成效的。由此,我感受到情境圖在這個訓練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把形象生動的信息畫面傳到學生大腦中,形成初象,使他們在學習中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的內心充滿感受,從而激發出孩子們對自然世界,人類諸方面的關心!
4.找出合作點,初建合作意識
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拼音教學中能不能進行合作式教學研究,我們在邊教邊摸索。通過實踐,我們漸漸明白,拼音教學同樣可以進行合作式學習。只不過要找準合作點,教會學生合作討論問題,同時注意合作人數以2~4人為易。
如:我們有位老師在教學中找出合作點:①這幅圖畫的什么?②圖下的音節讀什么?③音節由什么組成的?讓學生同座之問討論。剛開始,學生同座之間不知所云。茫然坐在那里。于是這位老師手把手教兩人討論,并在全班做示范。于是學生學會了討論。經討論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句完整多了,學習自主性也較好的體現出來。看一幅老虎圖,學生說出了“一只兇猛的老虎正在四處尋食”的完整句子。然后再指導學生用音節組詞,學生在合作學習實踐中互相幫助,互相完善,取得了長足進步!
另外,在教學漢語拼音復習一中的我會連時,我也讓學生在合作游戲中實踐,在實踐中復習音節。我把動物音節ya(鴨)、e(鵝)、tu(兔)、ma(馬)、lu(鹿)、lu(驢)這6個音節詞制成兩套卡片。首先不出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