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熊貓愛吃的竹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貝貝走啊走,在路上碰見了長頸鹿,很禮貌地上前打招呼道:“長頸鹿伯伯,您看見我媽媽了嗎?”長頸鹿打量了貝貝一下,說:“你的尾巴真漂亮,又粗又長,還有那么多絨環,你媽媽應該是九環狐猴,它像你一樣也有一條有著許多絨環的漂亮尾巴……你到前邊的樹林去找吧!”
貝貝按長頸鹿指的方向繼續走,走了不久,就到了小樹林。在一大棵樹上,倒掛著一只九環狐猴,它高興地喊:“您是我媽媽嗎?”九環狐猴哈哈大笑,說:“我是猴子,而你長得像只大貓,我怎么能是你的媽媽呢?”小熊貓撅著嘴說:“可是我們的尾巴很像啊!”九環狐猴說:“我尾巴上的絨環是黑白相間的,你的絨環是棕紅棕黑相間的,不一樣!貓有長尾巴,也有帶絨環的,你長得跟貓差不多,貓才是你媽媽呢!它就在旁邊的樹林里……”
貝貝按九環狐猴指的方向來到那片樹林,在一棵樹上果然趴著一只正睡懶覺的貓,貝貝心想:這回肯定錯不了!它激動地喊:“媽媽——”貓被貝貝的喊聲驚醒了,“誰家的孩子?這么鬧!”“媽媽,我可找到你了!”說著,貝貝沖貓撲過去。“你在叫我媽媽?!”貓吃驚地問。“當然了,我想您都想壞了!”貝貝撒嬌地說。貓笑笑說:“錯啦!錯啦!我不是你媽媽!我們長得雖然很像,但我是貓,你是小熊貓,你媽媽應該是大熊貓。大熊貓愛吃竹子,你是不是也愛吃竹子呢?”貝貝說:“是啊。”“那大熊貓一定是你媽媽,你到前邊的竹林去找吧!”貓信心十足地說。
貝貝又按照貓指的方向來到竹林,它老遠就看見一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啃竹子,它相信這次不會再錯了,欣喜地跑到大熊貓跟前,“媽媽,我終于找到您了!”大熊貓先是一愣,很快明白過來,慈祥地笑了笑,“傻孩子,你認錯了,我不是你的媽媽。”貝貝失望地說:“我是小熊貓,那我的媽媽就應該是大熊貓,而且我們都喜歡吃竹子,連貓都這么說,您是不是不要我了?”小熊貓委屈地快掉眼淚了。大熊貓笑了笑說:“許多人都這么認為,可我的確不是你的媽媽。雖然我們都是熊貓,都愛吃竹子,但我是大熊貓,你是小熊貓,我們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我們大熊貓的毛黑白分明,而你們的毛是棕紅色的;我們的尾巴短,而你們的尾巴長;我們個頭大,而你們個頭小;就連我們的食譜也不一樣,我們的主食是竹子,偶爾吃點肉,而你看你帶的哪些食物,除了竹子外,別的我可不敢吃……”小熊貓這才恍然大悟。
熊貓愛吃的竹子實際上是草。竹子的種類很多,有些低矮如草,有些高大如樹。但竹子沒有年輪,是草本植物,而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木本植物。而且竹子也會開花,竹子花是像稻穗一樣的花朵。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看起來是非常乖巧可愛的。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主要以竹子為食,偶爾吃一些動物。
野外大熊貓經常食用的竹子種類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實竹子、筇竹、大葉筇竹、箬竹、少花箭竹、短錐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峨熱竹、巴山木竹、糙花箭竹、缺苞箭竹、華桔竹等。
而圈養大熊貓常用的食用的竹子種類有巴山木竹、刺竹、白夾竹、箬葉竹、淡竹、苦竹、闊葉箬竹、毛竹又名孟宗竹、冷箭竹、拐棍竹、矢竹、三月竹筍、方竹筍等,可見竹子的種類確實是比較多的。
(來源:文章屋網 )
大熊貓這種人見人愛的世間精靈,“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魔力,能改變和打動所有看見它的人”。
臥龍:擁有10%野生大熊貓
目前,臥龍野生大熊貓的數量達150只,占到全國野生大熊貓數量的10%。它們主要分布在臥龍山上的牛頭山系、正河水系、西河水系三大產區。
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63年,總面積為20萬公頃,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享有“熊貓王國”之美稱。
臥龍在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脈東坡,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臥龍自然保護區分布有大面積的大熊貓主食竹,區內的環境、水熱等氣候條件完全適應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需要,為邛崍山系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是大熊貓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保存完好的大熊貓重要原始棲息地。
臥龍東邊的木江坪最低,海拔高度為1200米;西北邊緣的四姑娘山為最高點,海拔高度為6250米。此外還有巴朗山、牛頭山、錢糧山等主要山嶺。群山環抱,溪水長流,臥龍有從亞熱帶到寒帶山地垂直植物帶譜,有發育著的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跡,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流泉飛瀑、奇花異草讓人留連。核桃坪有大熊貓飼養繁殖場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貓研究中心,擁有6個實驗室,是觀賞、了解大熊貓的好地方,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還有英雄溝、銀廠溝等游覽點,景色秀麗,偶爾還可見到野生大熊貓。
最大的大熊貓圈養種群
到了臥龍有一個地方是必須去的,這就是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部分圈舍和半散放飼養場對外開放。在這里可以近距離觀賞大熊貓,進行拍照等。
按國際經驗,大熊貓保護采取就地保護與易地保護結合進行的策略。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重大使命即是攻克三大難題,通過人工繁育擴大大熊貓移地種群數量,經野化訓練和適應性過渡階段后,最終放歸大自然,以擴大和復壯野生種群,維持和提高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從而達到延續該物種,讓其與人類共存的目的。
1990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由大熊貓野外救護轉向以大熊貓生理生化、野外生態、飼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為重點的關鍵時刻,通過專家集體的努力,終于攻克了大熊貓繁殖領域里的“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三大難關。
從1991年至今,共人工繁殖大熊貓61胎90仔,成活77仔,成活率已連續6年達到了100%。2005年又成功繁殖大熊貓13胎18仔,且全部成活,再創歷史新高,使圈養種群迅速增長至103只,占世界圈養大熊貓種群總數的55%。
目前,研究中心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急劇增加,已經發展到擁有近80個成員的世界上最大的圈養種群,為大熊貓的人工繁殖與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探索拯救處于瀕危狀態的大熊貓種群做出了杰出貢獻。
大熊貓的幸福生活
臥龍對大熊貓實行半散養式人工圈養。修建了露天式圍欄,在圍欄里修建木臺、斜坡和埋下高低不等的樹樁,幫助大熊貓進行鍛煉,大熊貓在這里每天有“體育課”。
臥龍中心的亞成體大熊貓基本都是群養的,一起進食一起玩耍。飼養人員每天在固定時間引導亞成體大熊貓抱著皮球玩耍,或者爬坡尋找食物,或者通過爬樹樁來訓練爬樹等。成年大熊貓基本都是一欄一只,除了水泥館舍外,外面還有一個面積約五六十平方米的人工修建的活動場所,里面有深溝、水池、樹樁等。
圈養大熊貓的“性生活”也很特別。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透露,對于性成熟的雄性大熊貓,他們一般會安排它觀看錄像,學習其它大熊貓的“”,一旦發現雌性大熊貓進入期,他們會安排兩只大熊貓,但為了受孕成功,常常是自然受孕與人工授精相結合。
“雄性大熊貓選擇配偶的要求很高,它也愿意尋找漂亮的。”張和民舉例說,一只19歲的雌性老年大熊貓,但沒有雄性大熊貓對它表示興趣,相反一只名叫“莎莎”的雌性年輕大熊貓卻贏得很多雄性的青睞。工作人員晚上將老年大熊貓放進“莎莎”的籠舍冒充“莎莎”,大熊貓的視力很差,而且時是倒立行走,所以最終“偷梁換柱”成功。
臥龍有著名的16只明星寶寶。2006年2月17日,大熊貓研究中心舉行16只寶寶斷奶及入園儀式,2005年臥龍本部出生的16只小寶寶正式斷奶,在養父母們的護送下進入幼兒園,開始它們另一階段的生活。而現在寶寶們都已長大,最大的英英雙胞胎寶寶已經半歲,近20公斤重。而最小的則是海龜美女華美的雙胞胎寶寶,僅僅4個月大。
如果是有充分的野外生活經驗,或者已經生過寶寶,雌性大熊貓都會自己帶幼子,基本不需要飼養人員操心。但是也有很多雌性大熊貓第一次產仔,或者是生了雙胞胎都需要人工喂養。有些大熊貓根本不會做媽媽,或是無力照顧兩只幼仔。飼養人員只好將幼仔抱進育嬰室,用配方奶喂養幼仔。有時飼養人員找來一只玩具熊,讓根本不會做媽媽的大熊貓抱著,每天看錄像,學習照顧喂養幼仔的方式。有的“母親”要學兩年才能學會。
在臥龍,大熊貓有一種神秘食物。這種黃色圓餅狀物,每個據稱都有兩三公斤重。它是高纖維飼料,包含有動物蛋白和骨粉等,大熊貓最愛吃這種飼料,有“大熊貓點心”之稱。
大熊貓并不只吃竹子。張和民說:“大熊貓是一種雜食動物,即使是吃竹子,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年齡,大熊貓也會選擇不同地點、種類的竹子,以及選擇竹子的不同部位來吃。除了竹子,我們還會增加高纖維飼料、胡蘿卜等飼料喂養。”在這里一只成年大熊貓一天要吃20公斤左右特地種植的竹子和5公斤左右的高纖維飼料,而懷孕和哺乳的雌性大熊貓食物更加豐盛。至于亞成體大熊貓,每天都還有定量的牛奶喝。圈養的大熊貓并不像野外的大熊貓那樣不停地進食,它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玩耍與睡覺,這顯然得益于食譜的改進。
“祥祥”放歸自然
對于大熊貓而言,最大的幸福應該是在崇山峻嶺的竹林之中過著不受人類打擾的生活。“大熊貓在野外長期生存”應該是我們拯救大熊貓根本的目標和原則。保護的真正目標是通過保護棲息地維持基因多樣性,挽救物種在其野生環境中的生存。飼養繁殖只有在有助于達成上述目標時,才對物種保護有價值。因此我們必須設法使飼養的熊貓回歸自然,才算完成了這一使命。
為從根本上拯救大熊貓等瀕危物種,恢復壯大野生種群,我國政府在重視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工作的同時,也同樣重視發展圈養種群,以便在圈養種群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將人工繁育的個體放歸野外以補充野生種群數量。
臥龍的研究方向也朝著圈養大熊貓的野外放歸方向繼續發展。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進行圈養大熊貓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多數圈養的大熊貓和其后代返回野外,以壯大瀕臨滅絕的大熊貓野生種群,使大熊貓永遠繁衍下去。希望到2010年至少5只大熊貓能回歸大自然。
臥龍的科技工作者們把放歸當作大熊貓保護事業的。2006年4月28日,國家林業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臥龍自然保護區正式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外放歸工作”,第一次正式放歸由人工圈養繁育的、通過野外生活培訓的大熊貓。這只大熊貓名叫“祥祥”。
為此次放歸的大熊貓“祥祥”,從2003年7月8日起,在臥龍自然保護區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野外圈養場野化培訓了近三年時間,作為野外放歸工作的前期實驗。人工食物的停止供應使它進一步適應野外生存環境,從食物尋找采集到巢穴的確定都顯示出它的野性在日趨顯露,對科研人員的驅逐則表明了他領地意識的初現。這只當初人工哺育成長大的動物,如今對人沒有半點依戀和親熱,取而代之的是兇神惡煞地驅逐。中央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曾經想也近距離跟蹤拍攝祥祥,但是最終被祥祥發現,很快將他們趕出了它的地盤。最終“祥祥”適應真正的野外生活。
對于這個獨立成人了的“祥祥”,臥龍的人們“像任何父母對兒女的長大一般百感交集”。但是他們卻說:慶幸祥祥不再可愛,他不是供人玩樂的哈巴狗,而是千百年來歷史延續的奇跡。
大熊貓“祥祥”的野外放歸,不僅標志著我國大熊貓保護工作開始從加強野外救護、強化人工圈養階段向野化放歸的新階段邁進,還被稱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歷史性轉變”。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平均2.5平方公里有1只大熊貓,分布密度和野外可遇見率居全國之首,被譽為“熊貓家園”。今年7月,筆者一行深入佛坪保護區光頭山地區,探訪秦嶺大熊貓的隱秘生活。
想在茫茫密林竹海中找到大熊貓,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熊貓行蹤飄忽不定,耳朵、鼻子靈敏,擅長奔跑。森林里光線不好,目力所及不過丈把遠。人往往沒有發現或接近,它已經聞風而逃。科研觀光者尋覓十天半月不謀熊貓面,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在光頭山考察的第三天,幸運地見識了4只大熊貓。
向導老何滿肚子裝著動植物知識,簡直就是個動物專家,他所知道的大熊貓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老何說,發現大熊貓的偶然性很大,這和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單獨活動,沒有固定窩,走到哪兒吃到哪兒,活動范圍極大。有時專門跟蹤,十天半月也不見蹤跡,有時卻又意外發現??
說話間,只見1只大熊貓在離我們20多米外,正津津有味地嚼竹子。老何一再提醒不要踩斷腳下的枯枝,以免影響它進食。我們一動不動地趴在竹叢,透過一處不算太密的竹葉縫隙,靜靜地觀察:它伸出前肢靠力感挑選頭年生的嫩竹,先抓住竹竿輕輕一搖,以其頂部枝葉多少和動感判斷,選中的都是動感小、竹葉多的嫩竹。嫩竹莖皮薄,內含木質素和纖維素多,嫩軟,易咀嚼。取竹時,先用右前肢抓住竹梢,用門齒從葉柄部咬斷,銜在右邊嘴角,待到有10~20片竹葉時,再用前肢握住,將它們卷成筒狀,像人吃餡餅一樣逐段嚼食。
“你們瞧大熊貓取食是不是挺有趣的,”老何輕聲說,“要是竹葉上有積雪,它會用前肢將雪拍掉,卷筒再吃??”“竹林隱士”大熊貓保存著祖先獨居的習性,生性孤僻,獨來獨往于茂密竹林,過著“流浪漢”的日子。走到哪歇到哪,食不分晝夜,睡不擇場所,吃了睡,醒了吃,到處游蕩,可謂“樂天派”。大熊貓喜歡喝水,且很有講究,羚牛、山羊、鹿愛飲的“鹽水”不喝,不清潔的臭水聞都不聞,只喝那清潔甘甜的潺潺流水。到了冬季,它們并不就近以冰雪解渴,仍然到流溪邊飲流動的水。
過了半小時,眼前的大熊貓停止進食,若無其事地走了,邊走邊在大樹基部撒尿擦做標記,圈定自己的領地。大家激動起來,開始小聲說話。它依然故我,并不反感我們。
看夠了,我們的耐心沒比過大熊貓,遂按捺住喜悅,又向魯班寨進發。走了不遠,老何爬上棵大樹,四周望,發現正前方樺樹上趴著一只“黑白精靈”。
這棵樹處在竹林中,離我們100多米。我們悄無聲息地來到樹下,“黑白精靈”是個小仔,吃飽了美美地睡午覺。體型小巧,嬌憨十足,全身蜷縮成一團,側臥在一個橫伸的樹干上。正值夏天,陽光照在身上,把它曬醒了。它慢慢地翻個身,肚皮朝上,用前肢撓起癢癢。
不知何時發現了我們,它又慢慢地翻個身,站起來,緩緩地走向樹干,頭朝上用四肢抱住,一步一步地向下挪動。離地面還有4米時,停住了,回頭向下看了看,突然轉過身,前爪抱頭,從樹上“掉”下來,揉揉眼睛,扭扭屁股,活動活動身軀,像個球似的滾向它媽媽所在的那片竹林。
半山腰一片冷杉林里,我們發現了大熊貓廢棄的巢穴。幾塊突出地面、相互交錯的石頭下面,墊著一些枯枝落葉。初生幼仔只有普通老鼠那么大,眼睛發育相當于6個月的人類胚胎,腎的發育尚未完全,除胸腺外其他免疫器官和淋巴組織還在初建,皮膚上只有稀稀疏疏的胎毛。這么嬌嫩的小生命,卻降生在晚秋的高山。先是秋雨綿綿,轉眼便是雪花飄飛,氣溫降至零度以下。高山寒冷對初生幼仔是個威脅,豹子、豺狗、青鼬、黑熊是它們更加可怕的敵人。
又走了四五公里,來到一處懸崖前,巖石上方有個裂洞,離地面3米。我想看看是不是熊貓巢穴,大家掀的掀,頂的頂,愣是把我弄了上去。我仄身往里瞅,洞深近兩米,里邊鋪著樹枝枯葉:這是一個干燥、安全的育嬰房,一只母熊貓曾在這兒生兒育女,度過嬰兒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幾個星期。我真為這只聰明能干的熊貓媽媽感到欣慰。
我們翻過山頭,上到對面陽坡繼續搜尋,東瞅西瞧,霧太大,能見度低,沒有找見啥。四下一片寂靜,50多度的坡路一走就是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爬到山梁,走了段下坡路,又一個更高的山梁出現在眼前。本想歇歇再走,看到領路的老何仍在前面走著,只得咬著牙跟上。張開的嘴一直沒合,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小腿僵硬疼痛,比灌了鉛還沉。我們爬到一個山凹處,離山頂不過500米。大家坐下來歇息,拿出老何昨晚烙的燒餅啃著,一個大塑料水壺在5個嘴巴間轉著圈子。我不吃不喝,躺倒在潮濕的地上。
休息了半個多小時,體力得到恢復,我們又出發了,開始穿行在一片秦嶺箭竹林中。秦嶺箭竹和巴山木竹是大熊貓的主要食糧,海拔1700米以上是秦嶺箭竹,以下是巴山木竹。前者是大熊貓6月~8月取食的主要竹種,后者是大熊貓9月至翌年5月的主要食糧。正是箭竹出筍盛期,竹筍沖破厚厚的落葉冒出來,密密麻麻,碧光瑩瑩,玉露津津。鮮嫩的竹筍是熊貓最愛吃的,好些竹筍上面留著它們光顧過的痕跡。巴山木竹細高細高的,但不密實,我們走時并不感到艱難。秦嶺箭竹也就大拇指粗細,高不過頭,卻喜歡抱成團,挨挨擠擠在一起。我們只好一邊撥竹海,一邊挪步,姿勢像極了游泳者。
1、大熊貓愛吃的竹子實際上是什么? 其實是草。
2、竹子是高大喬木狀禾草類植物。記載有七十余屬,一千多種,但其中許多是同物異名。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于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子的地上莖木質而中空(我們稱為竹桿),它是從竹的地下莖(根狀莖)成簇狀生出來的。最矮小的竹種,其桿高10~15厘米,最大的竹種,其桿高達40米以上。成熟的竹生出水平的枝,葉片為劍形,有葉柄,幼株的葉直接從莖上生出。雖然某些種的莖稈生長迅速(每日可生長0.3米),但大多數種類僅在生長12~120年后才開花結籽。竹一生只開花結籽一次。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