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用菌栽培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世紀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們的消費理念產生了巨大變化,對安全無污染的無公害健康食品需求量增加,從以前的吃飽發展成為吃好。綠色產品逐漸進入人們的眼球,深入人們的生活。為了滿足人們逐漸提升的食品要求,安全、無污染的食品脫穎而出,受到消費者的追捧[1]。具備沒有污染、毒素、安全優質等特點的食品被稱為無公害食品,也可以稱作自然生態食品。食用菌是一類可供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多種礦質元素及生物活性物質,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價值,是消費者喜愛的食物之一。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發展食用菌產業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實際的生長環境中要想培育出無公害食用菌,對其栽培場地、栽培技術都有較高的要求。本文總結了食用菌無公害栽培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1菌種生產
在食用菌培育中,菌種發揮著關鍵作用,菌種的質量水平對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具有直接的影響。要想實現無公害高產栽培,需要選取優良菌種,同時還要對其生長環境條件進行科學調控,以實現規模化培育。在進行菌種選取前,要先對其選取標準進行了解,以選取生命力強、未被雜菌污染的菌種為佳[2]。
2培養料調配
要想實現食用菌的高產栽培,適宜培養料的調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調配培養料時,應按照標準比例進行調配,同時還可以添加適量的微量元素,然后充分混合培養料,以滿足優質食用菌的生長需求。除此之外,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絕大多數來自培養料,培養料的濕度直接影響食用菌的產量和品質。因此,濕度也為食用菌生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濕度過小不利于食用菌生長,濕度過大易導致菌絲腐爛死亡,培養料適宜的含水量一般為50%~70%。
3裝袋滅菌
食用菌栽培前,必須對培養料進行及時的裝袋和滅菌操作[3],一般要求在培養料調配后6~9h內完成,防止培養料變質影響食用菌生長。滅菌時間對于裝袋滅菌的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滅菌過程中,先將培養料裝袋,然后放入滅菌容器進行加熱,加熱期間要使溫度維持在100~125℃一段時間,徹底殺滅培養基中的微生物,實現培養料良好的滅菌效果。
4接種食用菌
接種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絕對的無菌環境,無菌環境是實現無公害食用菌培養的必要因素。因此,要對無菌環境重點關注,保障無菌環境符合標準。料袋滅菌后要注重科學保存,以防受到污染;料瓶應實施高溫蒸煮,然后加蓋薄膜并使用新潔爾滅進行擦洗;在接種期間,接種人員的雙手和接種工具都需要消毒。另外,為保證接種質量,接種應該在一定時間內快速完成,通常48h內完成接種最佳;接種時要注意環境溫度和培養基溫度,適宜的溫度有利于食用菌培養[4]。
5水肥管理
水肥質量對于食用菌的生長起到關鍵作用,實施優良的水肥管理是實現食用菌無公害高產栽培的關鍵。肥料可選取具有豐富養分的動物類排泄物,將其在無菌環境中蒸煮20min后與水以1∶12的比例混合,即可噴灑。另外,還可以使用豆漿水代替水,有助于提升食用菌培養料質量,對于促進食用菌高產有積極作用。
6無菌條件控制
在食用菌培養和出菇期間,要想實現食用菌優質高產,需要對影響菌絲生長發育的相關因素進行調控,如溫度、濕度、水肥等,以保障其生長條件的優質;還要進行相應的清理工作,保證培育環境衛生,無菌環境為無公害食用菌生長不可缺少的因素。無菌環境不單單指其培養環境的無菌,還需要保證在培育期間所使用的器械和培育人員遵守衛生標準,及時進行消毒殺菌[5]。消毒方式的選取要以實際情況為參照,選取科學有效的消毒方式,以實現理想的消毒效果。通常使用的滅菌方式有巴士滅菌、紫外線滅菌、高壓蒸汽滅菌,任何一種滅菌方法均具有相應的操作方法,所以要合理使用。
7酸堿度和濕度控制
一、大棚葡萄的棚架建造
1.葡萄大棚架式
為了打造葡萄一食用菌和諧的生長環境,因此搭建適宜的棚架是關鍵。我地果農葡萄大棚建設采用的架式以混合架大棚為主。即立柱用水泥柱(10厘米×10厘米),橫梁用鋼絲索(三角鋼)拱桿用毛竹片或直徑1.3~2厘米的自來水鋼管。
大棚要求南北向建造,大棚長度根據地塊的南北長度確定。一般以40~45米為宜,最長不超過50米,地塊過長,棚體需分段隔開。大棚過長,不僅溫度不易控制,病害容易傳播,生產管理也不方便。大棚的寬度要結合葡萄架式和大棚類型來確定,連棟的寬度一般4.8~8米,單棟大棚寬度6~6.5米。大棚高度主要是頂高和肩高,鋼管大棚的頂高一般為3.5~3.8米,肩高2~2.2米;竹木結構大棚頂高一般為2.8~3米,肩高2米左右,簡易連棟大棚要設置天窗,也可利用棚棟間連接的天溝,進行通風降溫。
2.建造時間
在葡萄定植的秋季,把水平棚架造好,最遲不要遲于葡萄植株長到1.5米高,時間約5~6月份前。否則對樹形的固定影響很大。拱棚可在次年冬季葡萄落葉后進行。
3.建造方法
3.1立柱
每個棚立3行水泥柱(一行中柱,兩行肩柱)。兩邊邊柱(肩柱)離地面2.2米,中柱3.5米,中柱或者可利用葡萄架橫梁上架一直梁。直梁上用竹棍,撐住拱片,每行柱的間距3~4米左右。
3.2橫梁
用鋼絲索。兩頭用鐵絲固定。注意橫梁尾徑不可少于8厘米。
3.3直梁
邊柱、中柱頂部分別各架一條直梁。可用直毛竹或小杉木。兩頭分別固定在邊柱和中柱頂上。
3.4拱片
用6~8厘米寬的毛竹片或直徑1.3~2厘米自來水鋼管:長度視棚寬度而定;5米寬的棚拱片長為6.5米;6米寬的棚,拱片長為7.5米。固定在邊柱直梁、中柱直梁上。拱片兩頭必需鉆洞用鉛絲固定。
3.5槽板安裝
兩邊安裝卡糟;邊棚外側固定在露地面1.8米處,邊棚內側及內棚兩側固定在兩棚連接處上部50~80厘米處。卡糟固定方法,按拱片位置打兩孔,用細鉛絲固定在拱片上,不用固定卡固定。
3.6壓膜帶固定位置
邊棚外側壓膜帶直接固定在地樁上,內側將壓膜帶固定在直梁上。
3.7薄膜
多功能流滴聚乙烯農用膜,以多功能長壽膜為宜,厚度0.05~0.06毫米,抗風能力較強。
二、大棚葡萄管理
1.及時蓋棚覆膜
葡萄大棚應在1月12~15日蓋棚,保證在2月中旬前后萌芽,在3月底棚架基本均勻分布有10葉左右的葡萄枝條,4月中旬棚下遮光條件達到食用菌(平菇)的栽培要求。
2.加強肥水管理
葡萄前期的施肥,可按照常規管理進行,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施好花前肥,畝施45%三元復合肥12.5公斤,落花后至新梢生長盛期施好保花肥,畝施45%三元復合肥15公斤,果實膨大前要施好壯果肥,畝施45%三元復合肥10公斤,后期以根外追肥為主。
采用大棚葡萄、食用菌立體栽培模式的葡萄園,應配備滴灌設施,在葡萄施肥時一定要采取滴灌方式,隨水施肥,同時在施肥時要選擇采菇基本結束后進行。
3.及時疏除多余、過密的枝條
葡萄大棚架下種植平菇,二者基本無爭光、爭水、爭肥的矛盾存在。在葡萄生長中期,架面已布滿葡萄枝條和葉片,為平菇生長起到了很好的遮陰條件,但個別生長過旺的葡萄,需及時修剪過多的枝條,并及時摘心控制枝條長度。通過修剪過密的葡萄枝條,保證有適度的散射光,照射到葡萄棚下,不但能滿足平菇子實體的光照需求,而且也可促進葡萄果實早著色、早成熟。
4.加強葡萄病蟲害防治
大棚栽培葡萄病蟲害發生比露地栽培明顯減輕,因此,重點注意做好綜合防治,并強調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
4.1越冬期
清園,用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
4.2枝梢生長期
做好灰霉病、葉斑病的防治,用78%科博600倍噴施。
4.3開花前后
做好白粉病、霜霉病和蚜蟲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50%農利靈1000噴施。
4.4幼果期
做好葉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80%大生800倍。
4.5在采收后,重點抓好黑痘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1:200倍波爾多液噴施
注意在出菇階段,葡萄園要做到不噴任何農藥,確保平菇無污染。
三、食用菌(平茹)的栽培管理
葡萄大棚架下種植平菇,采用了袋栽法,即將袋栽材料裝袋、接種、發菌培養后移入葡萄大棚架下栽培。
1.發菌培養
將接種后的菌棒移入干燥、通風、黑暗處培養,7天后檢查一次雜菌,經過25~30天的培養,菌絲就會長滿全袋。
2.前期準備
在菌棒移入葡萄大棚前,要做好葡萄棚四周的覆蓋物遮蔭工作,四周用草披圍住,做到“三分陽光七分陰”。同時在葡萄棚下,先整地作畦,寬1米左右,畦與畦之間留人行道寬50厘米左右,最后將菌齡基本成熟,手感有彈性的菌棒排放在畦面上。
3.加強出菇管理
要高產,管理是關鍵。出菇階段要在畦面上搭0.6~0.7米高的小拱棚,以保證平菇對濕度的要求,確保小棚內濕度在80~90%,不足時應向無菇料面空間噴少量水,但不可直接噴在菇體上,以免死菇或幼菇變黃色。在平茹噴水保濕時,因當前農村河塘水質較差,故在平菇生長階段,噴水保濕時應用清潔的自來水,以防止平菇幼菇發黃枯萎,同時要注意通風換氣,要滿足子實體生長所需的光照要求。如果架面葡萄生長不旺,應在小棚上方鋪一層黑色遮陽網,以促進子實體肥大、色白。
(武漢軍械士官學校,武漢 430075)
摘要: 軍用物資配套包裝存在標識識別自動化程度低、信息量小、識別修改困難的問題,文章分析了配套包裝的三種分類,以靈活性最強的任務型配套為例,分析了軍用物資配套包裝應包含的四個信息要素,分析了RFID在軍用物資配套包裝標識識別中的實施過程和要求,以提高保障的精確性和及時性。
關鍵詞 : RFID;軍用物資配套包裝;標識識別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3-0160-02
作者簡介:嚴鳳斌(1986-),男,河南周口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倉儲管理技術。
0 引言
配套包裝作為一種在民用領域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包裝策略,具有面向對象需求程度高、成本低、便于購買和使用等優點。目前,我軍也已經在后勤伙食、衛生等領域,開展了積極探索,但是相對于具體裝備具備的較為規范的標識體系,軍用物資的配套包裝存在標志識別自動化程度低、信息量小、識別修改困難的問題。本研究利用一具體配套包裝實例,探討RFID技術在軍用物資配套包裝的應用方法。
1 配套包裝和RFID的基本知識
軍用物資配套包裝可以理解為:為遂行任務目標,將多種相關的軍用物資按照一定的配套依據和原則進行搭配,實施運輸的一種包裝方式。軍用物資生產廠一般只生產單種或較少幾類產品,其配套包裝一般在二次包裝時實現。軍用物資的配套包裝可采用三種方式,一是按照建制進行配套。如文獻[1]根據美軍的MULE系統,提出了我軍步兵連采用配套包裝的方式;二是功能性配套,即為滿足不同類型的需求和任務,對于所需物資進行的配套;三是任務型配套。任務型配套是指根據當時的保障任務,將戰場需要的所有物資,進行配套打包。任務型配套靈活性強,未來將成為一種重要樣式,本研究即基于此類配套進行研究。在實施任務型配套包裝時,需要做到物資的種類準確、數量適中、重量分布合理。此外,在保證包裝強度的情況下應易于啟封,包裝的標識應要素齊全,易于讀取和修改。
RFID技術,是無限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的簡寫。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讀寫器和標簽的電磁感應實現通信,當識別對象進入RFID閱讀器讀取范圍時,其與標簽之間建立無線方式的通信鏈路,識別標簽發送的自身信息。近年來,RFID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物流管理、人員定位識別、公共交通等領域,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 配套包裝的識別要素
對于軍用物資的配套包裝單元的識別,應包含整個運輸使用過程中所需四個層次的信息要素。應包括:整體信息:總重、總體積、運輸要求與說明、配屬單位、物品明細等,整體信息可以為相關人員實施物資調配提供便利。彈藥分項信息:名稱、配用武器、標識、批次、年份、工廠、使用注意事項、停限用規定。器材分項信息:名稱、配用武器、標識、使用實際、更換方法。其他信息:用于其他物品的描述。
對配套包裝內含物資的信息,進行識別,除了要保證使用人員及時掌握內部信息外,還應要求能對包裝物資狀態的變化,進行及時修改。
3 標識數據寫入與修改過程
3.1 物資包裝階段 在此階段,主要包括反饋或搜集物資需求信息。在此過程中,保障部門合理籌措所需的保障資源,去除或利用原有包裝方式,進行集成打包,將保障物資,按照形狀、特性、數量等,集成為一定規格的集裝箱或托盤,寫入RFID標簽,并對倉儲數據進行修改。
以裝載5發炮彈,5個藥筒,120升油料,100袋單兵食品,120升淡水的配套包裝模塊為例;綜合各類軍用物資的信息,RFID字段信息包含的標識信息見表1。
需要說明的是,對RFID的標簽進行編碼時,需要對存儲的信息進行一定的簡化,盡可能只起到標識的作用,而其解釋信息,需要進行一定的轉化后,存儲到數據庫,在掃碼后,提取信息,并進行查詢。
3.2 物資運輸階段 此階段中,物資和信息的流動同時進行,為對整個配套單元的物資有效掌控,需要始終跟蹤物資狀態的變化。作為配套單元的調控人員,必須清晰了解物資的信息狀態,并對數據庫信息和配套單元的RFID信息,進行及時修改。還需要對物資的流向進行控制,物資供應過多,超出需要,會增大攜運行的難度,影響保障對象的機動性;供應過少,又會影響作戰需要。作為調控人員,還需要對本級的物資儲備,進行嚴密控制,按照消耗規律和各類物資的供應難度,科學協調。
3.3 物資使用階段 物資使用階段,是配套物資消耗使用的階段。這一階段是作戰人員對配套的物資識別、啟封、攜行和消耗。該階段是RFID在整個物資運輸過程中的重點工作,集成運輸物資進入消耗環節時,鑒于其不同的包裝狀態和復雜的應用環境,首先需要對集成的物資進行識別,確定其種類、數量、性質及應用信息,作為使用的參考。對于軍用物資,還需要明確其特性、配套等狀態信息。
3.4 數據更新階段 物資的配套包裝目的是綜合考慮物資需求時的消耗規律,使得物資消耗和供給相協調,要求配套供給的物資能夠獨立的完成任務,協同配合,最優化的發揮物資的使用價值,滿足保障對象需求。而明確需求是高效實施保障的基礎,因此在配套包裝保障的各個環節,都需要高度重視數據的采集和更新工作,準確掌握物資消耗的規律,合理搭配不同的物資配比。
4 結語
通過RFID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軍用物資配套包裝時標識自動化程度低,修改困難的問題,實現配套包裝的整體信息、彈藥分項信息、器材分項信息和其他信息在整個運輸過程和使用環節的自動化識別,并可利用讀寫終端進行修改,提高保障的精確性和及時性。
參考文獻:
[1]路軍,馬振書,葛強,李良春.我軍步兵部隊彈藥配套包裝[J].包裝工程,2009,03.
關鍵詞 教學改革;食用菌栽培技術;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8-0277-0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LI Zhi-tao ZHAO Juan-juan LIU Hai-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by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hanging course examination mode,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食用菌栽培技術實驗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們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礎理論知識、菌種制作技術及主要食用菌的高產栽培新技術,加強其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使學生們能在生產實踐上正確地應用、分析和解決實際的問題,對該課程改革進行了一些探索。
1 精選實驗內容
食用菌栽培技術課程涉及的實驗項目繁多,要求學生們掌握所有的實驗內容并不現實。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踐,精選實驗內容,面向地方經濟,不斷進行課程專業教學改革,使本門課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術實驗只有16學時,在有限的學時里,特別注意實驗的連貫性及實用性。以最常見的平菇栽培為例,實驗涉及平菇栽培的各個環節:母種制作、原種制作、栽培種制作及培養。具體實驗安排如下:實驗一,食用菌母種培養基的制備與滅菌(為母種制備提供培養基);實驗二,組織分離法及母種轉管技術(制作母種);實驗三,食用菌原種的配制、滅菌與培養(制作原種);實驗四,平菇栽培技術(制作栽培種,并進行培養,直至栽培出平菇)。通過這個綜合大實驗的學習,學生們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體栽培技術,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術時可以很好地借鑒平菇栽培技術,同時為以后的工作實踐打下基礎。另外,本課程設置要進行適當調整。比如實踐課時的比例還應加大,本門課程應有1/2的課時為實踐課時,以期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另外,每學期可安排學生們去企業參加實際生產至少1周。
2 改革教學方法
2.1 合理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信息呈現信息量大的特點,但是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減少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同時學生們也難以消化大量知識,制約學生的能動性。在實際教學中,盡量簡化多媒體信息,突出重點內容;對于難以理解的問題,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文字、圖片、聲音、影像進行有機組合,使一些抽象、復雜的問題易于理解,為學生們形象、直觀地理解所學知識提供有效途徑。
2.2 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注重采用啟發式教學,多為學生創造動手和動腦的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課時要經常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們思考,并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自己拋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對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培養會很有幫助。同時,進行角色轉換,比如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進行備課、講課,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進行評價和完善,提高其創新能力。
3 加強校企合作
我國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普遍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不足,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2]。在平時教學當中,組織學生多參加企業實習實訓,可以增進學生對企業以及社會的了解,改變其對就業的認知,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就業。每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的工藝流程為實習學生開放。實習期間,學生們要主動向有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學習,在與員工溝通中了解生產流程,了解企業相關行業知識,掌握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動態,并深入到生產一線學習生產工藝、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解企業對于相關技術崗位的技能要求、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從而開闊眼界;同時,公司相關技術負責人進行現場指導,使學生對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各環節有更深入的了解,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的結合,拓寬專業知識,使學生學到更多的實踐技能。通過學到的實踐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術這門課更貼近實際生產的需要,可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分析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對學生的實習報告進行指導。通過實習,不僅加強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知識的結合,而且為其就業和創業提供了實踐機會。
4 改變課程考核方式
學生學習的目的往往只是為了考試過關,不利于學生學習
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新意識的養成[3]。社會需要的不是只會考試的學生,而是綜合素質與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完善傳統的考試方式,一門課程的考核應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可以在筆試中增加分析歸納綜合應用方面的試題,添加技能操作考核等內容,適當地淡化結果、強化過程[4]。
5 結語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改革的實質與方向,使課程教學更加符合教育培養的目標,自己不斷學習并進行反思,去探索與實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務必適應學生、適應教學的實際情況,從而使學生真正對學習感興趣,使學生能夠學好知識,提升其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5-9]。
6 參考文獻
[1] 張彥民,韓文鳳,邱潑.職業院校食品分析實驗課程的教改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0(3):92-93.
[2] 李曉靖.教改背景下高職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統計與管理,2015(3):147-148.
[3] 張佳艷,熊建文.獨立學院食品工藝學課程教學探討與改革[J].輕工科技,2013(8):173-174.
[4] 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68-73.
[5] 汪軍玲,周本宏.談食用菌栽培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09(7):261-262.
[6] 孫金旭.食用菌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究:以衡水學院為例[J].衡水學院學報,2012(1):108-109.
[7] 黎勇,黃作喜,齊澤民.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食用菌教學周年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06-207.
關鍵詞:食用菌;返生態;野生栽培
我國現今的食用菌發展存在著比較多的劣勢,比如設備不夠先進、投入比較高,產出卻比較低,在國際市場上,基本上不競爭力。這些劣勢因素,嚴重阻礙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所以,如何利用相應的技術與配套設備,讓食用菌產品更具商業價值,這該產業人員非常關注的問題。正是在這一環境背景下,專家學者對食用菌返生態野生栽培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返生態食用菌野生栽培的定義
返生態野生栽培同仿生態栽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仿生態栽培是由人工完全控制栽培;而返生態野生栽培是采用人工接種,培養大量菌絲體,菌絲體成熟后返回到林地、草原等適宜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地方,在全天候的天然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的環境中培養出菇,采收子實體,其最大的特點是不受品種和技術的限制,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食用菌的返生態野生栽培。
二、返生態食用菌野生產品的定義
返生態食用菌野生產品就是在完全無污染的天然環境中生長采集的食用菌產品,主要包括2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工還沒有馴化栽培成功,只能靠在野外自然生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野生食用菌,通過對原有珍稀野生食用菌的天然環境人為的加以區域性保護,定期增加一些野生食用菌生長發育所必須的天然優質培養料,實現可持續生長,促其增產增收;另一部分是已經能夠人工栽培的品種,再經過野生馴化,返回到天然環境中進行野外出菇、采集的食用菌產品,就是我們現在論述的返生態野生栽培食用菌。無論是天然野生食用菌,還是人工返生態野生栽培的食用菌,其產品均具備天然、營養、有機等優點。返生態野生食用菌生產提高了食用菌產品的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量,再現了食用菌產品的原生價值,在當今崇尚天然食品的消費時代返生態野生食用菌產品更受消費者的歡迎。
三、食用菌返生態野生栽培特點
食用菌返生態野生栽培都是在林地、草原、草叢中,基本上與純野生食用菌無區別,就是一種純野生狀態。就林地來說,食用菌返生態野生栽培方式主要由兩種,一是覆土栽培,另一是露天擺放。無論選擇哪種栽培方式,食用菌子實體都沒有脫離野生狀態。雖然林地返生態野生栽培的食用菌基本上與純野生食用菌沒有很大的差異,生長條件相同,整個生長過程都在野外,但是相比較而言,返生態野生栽培食用菌擁有更加優越的生長環境,因此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非常優越。另外,返生態野生栽培食用菌完全都是人工選育,所以生命力要頑強很多,為了滿足生產需求,完全可以進行集約化生產。所有的菌絲體也都是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生產出來的。配制菌絲體培養基時,定要做好質量防控關,而出菇階段,管理非常重要,這兩個環節,工作人員不能夠為了增加產量而添加任何有害物質;另外,返生態野生栽培選擇的林地要與城鎮有一定的距離,做好是遠離城鎮,選擇原始次生林最佳。此外,也不能距離交通要道過近,防止粉塵對食用菌產生比較大污染,以此確保返生態野生栽培產品的質量。食用菌返生態野生栽培特點具體如下:
1、生長環境優越
返生態野生栽培食用菌在林地中生長,而林地物種比較多,空氣質量也比較好,可以說,林區本身就是一個氧吧。林木之間的孔隙、林緣都適合生長返生態野生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生長過程中,水質非常重要,所以在選擇林地時,還需要考慮到水源因素,盡量與水源距離近一些,又要保證水源不能受到任何污染。通常情況下,山間小溪以及林區中的河流水質都比較好,食用菌應用這樣的水資源完全不會產生任何問題。食用菌產品因為不存在重金屬超標的問題,也沒有出現農藥殘留,因此品質佳。返生態野生栽培的食用菌產品,比較適合進行干制加工以及貯存,堅決不能出現二次污染情況。
2、栽培技術獨特
返生態食用菌野生生產包括從栽培管理到采收加工。首先是菌種的馴化,在野外自然環境經過人工選育馴化,人工接種擴繁菌絲體,利用人工林和天然林這個大環境進行出菇,恢復在自然生態下生長,從而獲得高質量、優質的食用菌產品。在菌絲體返生態野生栽培管理中,菌絲體培養和出菇不受品種的限定,無論哪一個品種,只要獲得菌絲體,在返回到原生長點中即會出菇。為了控制品質,菌絲體表層必須覆蓋一層保潔物,確保菇體與地面不接觸。另外,采收一定要及時,否則容易失去商品價值。
3、展示行業嫁接互惠特點
食用菌物種繁多,是典型的生物多樣性代表,因此完全可以以生物花卉的形式再現,具有極強的科普性。采用林地天然條件下野外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和技術,可以在北方春天干燥低溫季節(3月~5月)、高海拔地區進行周年栽培,在樹林內天然條件下長出珍稀食用菌,林地內野外栽培,不用搭建蘑菇棚等設施,可減少投資,具有方法簡單、成本低等優點。有利于在城市近郊林地內野外栽培,供人們旅游度假、休閑采摘,促進郊游事業的發展。利用野外栽培環境低溫、干燥、晝夜溫差大的特點來栽培香菇,可形成獨特的“花菇”,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優良、菇質肥厚、鮮物質含量高、味道鮮美、口感獨特,完全可以打造成一個新的產品品牌。
4、實現產業互惠優勢
我國北方一般在立秋季節,下雨之后,就會在樹林內長出俗稱蘑菇的形形的食用菌。林地內野外栽培食用菌,菇林共生,互惠互利,菇類菌絲體不但分解殘枝落葉,為林地提供養分,而且菇類菌絲體的培養料也為樹林提供了養分,出菇管理期的澆水灌溉也有利于樹林生長發育。綠色林蔭既為食用菌遮陽又為食用菌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新鮮的氧氣。林地內土質肥沃,可為食用菌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一般較人工室內栽培可提高50%的產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食用菌發展已經進入到了關鍵階段,很多種植用戶都借助先進技術來栽培食用菌,促使我國食用菌生產產業邁向現代化以及集約化。而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返生態野生栽培食用菌,利用良好的野外生態環境來栽培食用菌,不僅降低了投資成本,同時保證了產品質量,種植戶因此獲得了非常高的經濟效益。雖然返生態野生栽培食用菌并不需要特別先進的技術,但是卻需要管理者足夠耐心,選擇適宜的野外栽培基地,否則難以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峻,黃偉,李榮春,李成云,劉鴻高,劉躍明. 科學發展返生態食用菌產業 助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建設[J]. 中國食用菌. 2015(02)
[2] 李波,劉朋虎,王義祥,翁伯琦. 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的相關技術與主要物質轉化機制研究進展[J]. 福建農業學報.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