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喪葬禮儀

喪葬禮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喪葬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喪葬禮儀

喪葬禮儀范文第1篇

__________(以下簡稱乙方)欲委托甲方提供喪葬禮儀服務以及向甲方采購附帶之商品,雙方遂簽訂本契約以資遵守: 第一條 契約之標的

一、本契約之標的以乙方在附件一所指定的項目為范圍。

二、乙方就其所指定之項目,必要時亦可增減,甲方不得拒絕。甲方對于乙方所指定喪葬服務之請求,應積極配合并按其專業為乙方完成喪葬禮儀服務。

三、如因法院命令或法令規定,無法依乙方選擇之火葬或土葬方式處理時,乙方得更改之。

第二條 契約之對價

雙方同意本契約之服務或商品之價格,如有增減應按附件所列價目表所定之價格計算之。如另行議價,甲方不得任意哄抬,亦不得巧立名目索取任何額外費用。

第三條 服務質量之擔保

甲方應擔保履行本契約勞務之人應具有專業之技能、倫理與敬業精神。必不得提供妨害善良風氣之商品。

第四條 契約之終止或解除

一、乙方得隨時終止或解除本契約全部或部分,但應給付甲方已完成服務之報酬,或已發生之必要、合理之交通費用。

二、終止時甲方未提供之勞務,甲方不得索取報酬。但因該項勞務所需之鮮花、時果或其它易腐敗之商品,如已購買且放置于靈堂或乙方處所者,乙方應依附件一之價目表支付價款。

三、前二項之費用,均不得逾越本契約約定之總價額。

第五條 乙方協助事項

乙方于甲方履行遺體接運服務時,應協助甲方完成,如因非可歸責于甲方之事由,致使甲方無法履行遺體接運的服務時,乙方應自行完成。如因非可歸責于乙方時,乙方得終止或解除本契約,但應給付甲方因遺體接運所發生之交通與人事費用,該交通與人事費用,不得超過約定價格。

第六條 日程或程序

雙方得于簽訂合約后,共同訂定儀式之具體日程或程序等,以利甲方履行本契約。訂定后乙方不得無故變更,如須變更而其變更增加額外費用時,乙方應自行負擔外,甲方不得要求任何其它費用。

第七條 疑義之處理

本契約各條款如有疑義時,應依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為有利于乙方之解釋。

第八條 仲裁或合意管轄法院

一、關于本契約或因本契約發生之一切糾紛,如雙方合意于爭訟前以仲裁方式解決者,得由__________仲裁。由雙方各選一仲裁人,再由兩選出之仲裁人,共推另一仲裁人,如不能共推時,雙方得申請法院為之選定。

二、雙方未以前項方式解決糾紛者,因本契約發生之訴訟,合意以乙方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第九條 未盡事宜之處理

本契約如有未盡事宜,依相關法令、習慣及平等互惠與誠實信用原則公平解決之。

立契約書人

甲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統一編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分證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喪葬禮儀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黎平北部山區; 侗族; 喪葬儀式; 田野調查

中圖分類號: K89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1-0108-02

黎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與湖南、廣西接壤,屬于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過渡地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在黎平縣北部山區,散落著該縣十余個鄉鎮,人口約二十余萬人;由于這一帶屬于南、北侗族的結合部地帶,居住的民族主要為侗族,約占70%以上,其中夾雜著少量的漢族和苗族。該區域歷史上曾因水系交通便捷而物產豐富、商賈云集,雖然后來由于各種歷史的原因而逐漸衰敗,但卻因此而形成了當地侗、苗、漢多民族雜居的格局;當地民俗民風、文化特征均表現出侗、苗、漢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點,其喪葬儀式就深刻體現了當地獨特的區域文化特征,在喪葬儀式的整個過程中,將經歷上夢床、發報文、請八仙、入棺、祭奠、出殯、下葬等多個環節,并且每個環節均有其嚴密的規程及講究,筆者試圖從局內人的角度對整個儀式過程進行一番梳理,進而窺探這一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一、上夢床

“上夢床”即為“設靈堂”。在人走完人生旅途、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死者的親屬將立馬點燃鞭炮,意為“落氣炮”,也就向人們昭示死者已亡。隨后,親屬給死者穿上壽衣,一共要穿上七件或九件,包括死者后代穿過的內衣,意為死者今后將保佑子孫平安;穿戴齊整后即停放在堂屋中央由兩根木凳和幾塊木板拼成的床上,蓋上白布,頭朝神龕,腳對大門,腳下方用一布簾拉上,前面擺上一方桌,以供親戚、朋友燒香祭奠,這就是當地村民所說的“上夢床”;然后,要請地理先生算日子,該哪天哪時埋葬,短的停留一、兩天,一般停三、五天,長的則要停留十幾天。

二、發報文

“發報文”就是以一種較為規范的格式書寫的文書,通報給死者親屬的一種形式,報文由直系親屬中的“文人”書寫。報文投送由直系親屬中的青年人負責,每兩人負責相同路線方向的村寨;報文有兩種:一種為“報白”,這類屬于與死者關系較近者,送去的東西包含一封報文和一件手工縫制的“孝衣”,意為該類親屬將要送“重禮”;另一種為“報酒” 這類屬于與死者關系一般的親屬,送去的東西包含一封報文和一條“孝帕”,表示屬于一般的送禮。這些親屬接到報文后,于出殯的前一天到死者家吊唁,當地稱為“進客”,當天所有賓客必須到場,每組客親進寨時,將燃放鞭炮,預示客親已到,死者的“孝子”們全部跪拜在大門前,由客親進來時一一扶起,并說著“發富發貴”、“調班換輩”的安慰語,隨后到靈堂前燒香祭奠。

三、請八仙

“八仙”即為“樂班”,嗩吶吹奏者。在黎平北部山區侗族的喪葬儀式過程中,離不開嗩吶的伴隨,整個喪葬儀式至始至終都有嗩吶吹奏。當人去世后,主家要請一隊樂班到家坐鎮吹奏,當地稱為“坐班”,樂班由兩名男性組成,多數為同村村民,年齡大小不等,大的可至七十多歲,小的可二十多歲,他們多為師父帶徒弟的組合,每個樂班所持嗩吶一模一樣,吹奏的樂曲是一致的,每間隔一定時間吹奏一首曲子,他們的吹奏將至亡者下葬為止,屆時主家付給一定報酬。另外每個直系女婿以及關系較近的親戚每家另請一班,到“進客”的那一天隨客人一起入寨,當地稱這些樂班為“走班”,他們將至第二天出殯為止,他們的吹奏主要是入寨以及第二天出殯時,其他時間都是坐班吹奏,當地將以亡者家請來多少樂班來看待亡者家的人緣關系,所以,“請八仙”在當地被視為一件非常慎重且重要的事情,八仙吹奏者在當地受到很高的尊重。

四、入棺

當死者在夢床上停留一定時日以后,要由道士看時辰確定入棺的時間,所謂“入棺”,就是將死者由夢床移入棺木內;棺木是用當地盛產的杉木切割而成,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棺蓋、棺身、底托”,長約180厘米,寬約50厘米,厚約25厘米,外部用油漆漆成黑色;裝棺由死者的兒女、媳婦等完成,裝棺前先在棺材底部四周縫隙處涂上蠟,接著均勻的鋪上三層紙錢,一切準備妥當后,按照道士算好的時辰準時將死者裝入棺木內,然后在所有空隙處用死者以前穿過的衣服以及死者兒女穿過的干凈衣物填滿,并將頭擺正,這樣做的目的是祈望死者今后公平的保佑其兒女、兒孫幸福安康;最后蓋上棺蓋繼續擺放堂屋內供親戚朋友祭奠。

五、祭奠

祭奠,即親戚朋友對死者的看望和表達的哀思。當死者停留在堂屋的幾天時間里,死者的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里探望,給死者燒香祭拜,慰問死者親屬,孝子要向所有登門看望者下跪磕頭,以示對客人的感謝。

此外,在停留的幾天時間里,道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天道士都要安排三場法事,每次兩到三個小時。道士由四人組成,其中一人為主要道士,負責做法事及主唱道詞,其他三人為輔,敲鑼打鼓附和道士念唱道詞,所有孝子則要披麻戴孝肅立道士身后靜聽道士念唱,到一定時候還要下跪、磕頭,有時還需繞棺木行走,在這些過程中,還要進行挑花、供奉茶、果等;最隆重的莫過于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所有賓客都已到齊,將由道士主持念唱祭文儀式,首先是主家的,隨后依次是舅家、姑媽家以及死者的每個女兒家,內容主要是向所有客親介紹死者的生平簡歷及在世的為人處事等;當地侗民非常看重這些法事,認為這是對死者的隆重祭奠,這些過程具有當地突出的地域特色,同時也深刻體現了當地侗、苗、漢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點。

六、出殯

出殯是按照地理先生算的時辰將死者從家里抬出,整個過程將遵循一定的規程。抬重人員由五、六十名青壯年組成,他們每八人為一組,每組負責一段路程的抬重任務,由工頭安排;出村的路線是與家屬協商確定的,當地習俗規定,不得走重復的路線,孝子們在前面披麻戴孝跪拜,每走一小段要跪一次,抬到村口一空地處還要停下并舉行簡短的吊唁儀式,首先,長子在道士的主持下到棺木前進貢茶和糖果,所有孝子磕三個響頭,隨后由孝子念唱祭文;儀式結束后,所有送葬隊伍只能在此目送抬重人員將死者抬至山上,隨行人員只允許死者直系兒子同行,所有女人不可再往前行,家屬在此燒香燒紙,痛哭流涕地祈禱死者一路走好,最后家屬在此將死者所有衣物及用品進行焚燒,寓意為死者所有物品均由死者一起帶走。

七、下葬

當地下葬一般為土葬,并以此為厚葬,所有親戚朋友均隆重的前往吊唁;墓地的選擇將由地理先生根據死者死亡的時間及死者的生辰八字推算得出,先確定東南西北某一方向,然后由地理先生和死者的兒子到這一方向踩山,看看死者適合埋葬哪一地點,并由地理先生確定具置和朝向,打上樁子,上山的那一天由負責打井的人大清早把坑挖好;待到下葬時刻,抬重人員將死者抬到后,地理先生宰殺一只大紅公雞,在坑的周圍淋上雞血,口中念念有詞,隨后,死者的大兒子下到坑中在四個角燒點紙錢,并放上朱砂,這一切做完后,抬重人員將棺木放入坑中,經過地理先生確認擺放的位置后,抬重人員齊心協力填土埋葬,同時將墳墓壘好,整個埋葬就算結束了。如是在外死亡或非正常死亡者將不能擺放家里,只能在野外實行火葬,親戚朋友都不能靠邊,只由幾名男性近親屬悄悄草葬而已,此為賤葬,這在當地人看來是屬于不吉利的事情,人們非常忌諱。

綜上所述,黎平北部山區侗族的喪葬儀式是當地侗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遺留下來的一種文化習俗,有其個性特點,同時也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凝結。它對于我們研究這一區域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依據,也為我們研究這一區域各民族和平相處,文化共榮,促進區域性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區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貴州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株奇葩。

參考文獻:

喪葬禮儀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西方;喪葬儀式;哭泣儀式;文化差異

中西方喪葬習俗流傳至今,程序有所改變,但主要內容和思想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中西方喪葬習俗的不同反映了文化上的差異。

一. 中國葬禮儀式

喪葬習俗源于靈魂不滅的觀念,它是中國人的四大禮儀之一,亦是最為中國人重視的禮儀。中國自周代以來,喪事越來越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形成一套繁而嚴謹的禮儀。典禮儀式是葬禮的核心部分,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結晶。

1.1 中國喪葬儀式步驟

中國的喪葬儀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①停尸儀式:死者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刻,這叫做“挺喪”。一般來說,死者一咽氣后就會被停在長子的正房堂屋里。

②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一旦確定人已死亡,死者的兒子,兒媳等同姓家族的后代,都沿著路哭喊。報廟儀式有兩種作用:一是正式對外宣布某人已死;二是“叫魂”,就是子女們真誠的呼喚,希望能把父母的靈魂喚回來而使其復活。

③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④吊唁儀式: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在停尸的幾天里,各地的親友紛至沓來。

⑤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尸入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⑥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后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⑦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⑧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點。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⑨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出殯當天,死者已經裝殮入棺,并在戶外搭起靈棚,棺材前面擺放著各種貢品,兩邊還有彩繪的面人。這一天,會有耍獅子,唱大戲或鑼鼓嗩吶的演奏。越熱鬧越風光,花錢越多的葬禮經常被人們津津樂道,也是評判子女是否孝順的一個標準。

⑩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1.2 中國哭喪儀式

葬禮中的哭泣不僅是悲哀之情的一種表現和宣泄,亦作為一種介于語言和生理現象之間的符號,承載了諸多文化上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間的某些深層心理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葬禮中,哭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儀式環節和文化現象,其功能和形式均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葬禮上嚎啕大哭的場景被視作人之常情,請專門的哭喪隊或歌師專事葬禮哭喪的習俗也并不鮮見。這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中重宗族、重社群的思想。宗族是古代中國進入階級社會以后以血緣為聯系方式的人們的共同體,作為社會的有機結構單位而存在。對血緣聯系和族群聯系的重視使人們形成了更傾向于群體表達而非個人表達的文化心理。同時,同樣是出于血緣集團的觀念,家中成員、尤其是長者的去世被看做是關系到整個家族的一件大事,且意味著原有的家族結構、人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的變動和重構,因此,共同的參與和群體的表達在葬禮上便顯得尤為重要。

二.西方葬禮儀式

2.1西方喪葬儀式步驟

西方受基督教的影響,西方葬禮提倡克己苦身,守齋禁欲而靈魂得救升入天堂[2],這種形式應經超越了死亡的淺層含義,讓死亡蒙上了一層宗教的影子。西方的葬禮儀式一般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在家里或在教堂里舉行,后半部分在墓地舉行。教堂里的葬禮儀式由牧師來主持,通常包括禱告,唱贊美詩和牧師致辭;教堂外有黑色靈車,靈車應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后面跟著死者的家屬。一般的西方喪禮只要最近的親屬和最親密的朋友參加就可以了。葬禮的后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的,有一個簡單的入葬儀式,有牧師做下葬禱告,在英國,死者的頭朝東方,表復活之意。之后送葬的親朋好友依次為墓穴掩土。可以看出在西方仍以土葬為主,但是最近幾年在允許的可能下,火葬也成為趨勢,不管是那種葬法,葬禮的儀式是如出一轍的。

2.2 西方哭喪儀式的缺失

西方葬禮中是不提倡嚎啕大哭的行為的,至于群體性的嚎哭不已的現象對于西方人而言更是匪夷所思。這首先與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傳統有關——死亡被看做是靈魂與上帝之間的事項,葬禮則是靈魂逐漸接近上帝的過程,為了體認上帝的神圣、不過多的打攪拋去肉身并升華為精神的靈魂,必須要保持葬禮的肅穆與神圣。

三.中西方不同的價值取向

喪葬禮儀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儀式;真實性;儀式的作用;葬禮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7-170-2

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開始,“過百歲”、“過生日”、“婚禮”、“葬禮”等儀式就伴隨著我們。那么我們不禁要思考,儀式到底是什么,我們為什么需要儀式,它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

儀式研究,是人類學領域內的一個經典話題。長期以來,這一概念被人類學的各理論流派不斷的界定,但卻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彭兆榮在《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一文中指出,在目前的人類學儀式研究中,基本存在兩種取向。一是對古典神話和儀式的詮釋,另一種則是對儀式的宗教淵源和社會行為的探討,即將儀式視為特定的宗教行為和社會實踐。然而在做中國的儀式研究時,我們首先要清楚的一點就是,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多數的儀式是和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種社會秩序和語言規范。并且,在對儀式的概念進行界定時,一定要考察儀式的起源。

在考察儀式的起源時,就拿葬禮儀式來說吧,部分人類學家在論述葬禮的起源時,往往引入了宗教中“靈魂”等概念。然而,據史學家考證,在舊石器時代中期,隨著農業經濟的出現,人類逐漸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以親情和血緣關系為基礎,聚族而居,形成了原始的氏族制社會。在氏族社會里,族群成員之間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前提下,聯系日益緊密。這時,氏族內親人的死亡就對氏族內其他成員有著較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情感方面。此時氏族成員采取了墓葬的方式來保護親人的遺體;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親人的遺體將野獸引來,這是一種自然發展的結果。據統計,在當年的氏族公社社會中,一個族群的人數大約有150人左右,而當時的平均壽命約為30歲。這就可以推算出每一個族群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為5人。在這種每年平均死亡人數較多的情況下,為了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思念和其他情感寄托,在墓葬的過程中必然會加入一些儀式的成分(如動作、語言等),而這些多種多樣的動作或者語言隨著時間的演變,逐漸被規范并發展成一套較為固定的儀式。由此可知,儀式的產生是有其目的性和合理性的,同時也具有真實性的一面,即是為了滿足人們某一種需求而誕生的。至于儀式在之后的發展中逐漸拋棄其真實性而轉為一種更具象征意義的內涵是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的。但是即使在當下生活中的儀式也并沒有完全拋棄它的真實性,真實性依舊是作為儀式的內涵而存在著。

James L?Watson在他的《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一文中在論述到喪葬儀式時提到“動作比信仰更重要――只要是恰當的進行儀式,參與者對死亡或來生的信仰,也都變得不太重要”。其實就是對儀式逐漸失去其真實性的一種側面反映。但是事實確實如此嗎?還記得看過一部叫做《父后七日》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從彰化縣北上工作的青年返鄉奔父喪七日的故事,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現出道教與臺灣喪葬習俗。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回到了臺灣中部的農村里,準備父親的葬禮,也見識了傳統庸俗繁瑣的喪葬儀式、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但最令筆者感到驚訝的是死者親屬竟然雇傭了與死者毫無關系的專門從事哭喪工作的人來參加葬禮!七日的葬禮結束后,阿梅在封存了喪父的傷痛和對父親的思念之后,準備獨自一人回到自己的城市繼續生活工作。然而,卻在返程途中的機場停留時,壓抑了許久的思念之情如山崩海嘯般襲來,遂止不住留下了熱淚。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出,喪葬的儀式逐漸變成一種固定化、程序化的工作,儀式正在失去其內在的真實性。但是女主角阿梅最后的眼淚說明了,喪葬儀式并沒有失去其最初的目的性和真實性,只不過在現實緊張的生活節奏中,這種真實性逐漸被忽視而已,或者說這種真實性被賦予另一種意義。

還是再拿葬禮儀式作為例子來說吧。幾乎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喜歡葬禮,既然人人都不喜歡,那它為什么還要存在呢?湯永隆認為,“因為親人的逝去使人們需要一個場合宣泄悲傷。”死亡絕對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詞,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死亡又是一種常態,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會突然遇到死亡。因此不管是誰,對于死亡的儀式和葬禮的流程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各地方的葬禮的儀式和喪葬風俗并不一樣,但不管是哪種喪葬儀式,都有守靈、祭拜等的告別儀式。生者可以通過這些儀式,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并與逝去的親人深深道別。因而喪葬儀式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時間和空間,讓生者可以沉浸在過往的回憶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思念。但是即使活著的人們再怎么哭泣,甚至哭到虛脫,這都是一種宣泄,是一種擺脫過去、接受新生活過程中免不了的痛苦。若沒有這些告別儀式讓人們將心中的苦悶、悲痛等負面情緒發泄出來,生者更容易一蹶不振或頹廢沮喪。記得曾經有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人在親人的葬禮上負責全部的組織工作,從開始到結束,一直保持著理智,將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然而過后的幾年,他再也沒有走出這個困境去,一直沒法快樂起來,同時也沒有找到新的朋友,與老朋友也漸漸疏遠,生活過得很痛苦。在這個例子中,真的就是如James L?Watson所說的“動作比信仰更重要”嗎?這個可憐的人全程參與了儀式,做到了喪葬儀式所要求的全部動作,然而他以理性壓抑自己的感性,在儀式過程中沒有投入感情,以至于他被這份負面情感困住。他拋棄了儀式中的真實性,僅僅為了完成儀式而行動,背棄了儀式真正的內涵,進而影響到了以后的正常生活。因此,我們生活中的儀式不僅僅是一套動作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它內在的真實性和目的性使它的存在滿足了部分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

“中國社會里有一套正確的、與人生周期相配合的儀式動作。其中婚禮和葬禮是主要的生命周期儀式,是普通大眾按著認可的儀式程序,投入文化整合的進程”。文化整合功能確實是儀式的一個社會功能,但卻并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儀式對于社會整合和維系社會穩定的作用。我們在這里就婚禮上的儀式展開討論,結婚,是人生中除了出生和死亡,最重要的一個轉折。中西方的傳統婚禮儀式不盡相同,相互借用對方的婚禮儀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比如,在中國有些地方,既坐婚車,又拜天地,最后還相互套戒指……但不管在儀式上有多大的不同,儀式中人們對新人表達的美好心情卻是一樣的。而婚禮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一對新人當眾確認自己的情感、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起自己的誓言和婚姻的責任、堅定雙方“照顧對方一生一世”的信念。當新人們經歷過許多繁瑣的婚禮儀式之后,終于可以走到一起,就像是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獲得圓滿一樣,這時候不管是新郎還是新娘,都會對婚姻產生一種神圣感。從理論上來說,婚禮的儀式越是繁瑣,這種心理強化的作用就越強,將來在一起走得更遠的機會也就越大。但現在部分年輕人流行的“裸婚”主義,卻使我對他們婚姻的未來產生疑慮。沒有經過繁瑣儀式的考驗,如此輕易的就結婚了,那離婚是不是也就更加隨意呢?另外,婚禮有其收獲祝福、感恩、寄托希望的深刻含義,新人們不應被“形式主義”和“收錢”的現實看法所左右,忽視婚禮作為一個儀式的真實性和其自身作用。

不僅僅是那些重要的大型儀式可以起到整合、維系社會的作用,一些生活中的小儀式,比如過年前打掃房間、年終例會等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過年前的全家大掃除往往意味著將去年的“晦氣”和不好的東西全部趕走,以此迎接一個新的開始。定期全家大掃除,這樣的儀式能帶來更為生機勃勃的家庭氛圍。年終例會則是因為在社會競爭的壓力之下,一個企業“總結過去、暢想未來”的需要。總結過去不僅僅是為了看到之前工作不足之處,更多的是為了看到之前的成績,堅定信心,給一年的工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暢想未來,則是期待新的一年中,工作有新的突破。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每一個儀式都有它的內在作用,一個儀式如果沒有達到其最終的目的,那么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被逐漸削弱,其自身的真實性也就無從談起,從而變成一種虛偽的真實。一個不具有真實性內核的儀式是不會存在的。就像在科技還不發達的舊時代,人們請神漢巫婆為自己或親人治病,而在如今這種現象卻很少見了。究其原因在于,古時的人們多認為疾病是超出自己能力掌控的存在,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而人們都有對未知的恐懼感,因此古人對疾病會出現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并急需一個儀式來化解心中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感,并寄托盡快康復的美好愿望。而在科技進步以后,疾病的病理被科學所解釋,人們認識到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我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并不是一種超自然現象,更與鬼神無關。因此這種不確定性被打破,與驅魔類似的儀式再也無法起到最初的作用,儀式的真實性被否認,這種儀式也就逐漸走向消亡。所以說,一個沒有真實性的儀式是不會一直存在的,儀式的作用和它內在的真實性是相輔相成的。

最后,筆者認為,現存的儀式都有其獨特的社會作用,或建立一套秩序以維持社會穩定,或是某一群體內的一種認同方式……有作用的儀式都有其真實性,然而由于部分儀式因為已經內化于心,成為一種慣例或習慣,所以其真實性被少數人所忽視,但并不是說這種真實性就不存在。但如果絕大多數人都否認了某類儀式的作用,那這類儀式的真實性也就逐漸消失,比如說,如果所有人都認為婚禮儀式是一種“走過場”,并且在儀式中沒有寄托深刻的情感和意義,那最終這種儀式只能面臨消亡的命運。

參考文獻:

[1]華琛(James Watson).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J].歷史人類學學刊,2004,(4).

[2]秦淮.時尚婚禮的文化解讀[J].蘭州學刊,2012,(5).

[3]薛亞利.價值的工具――儀式的意義指向[J].民俗研究,2011,(3).

[4]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J].民族研究,2002,(2).

[5]張亞旭.職業哭靈人的再現[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喪葬禮儀范文第5篇

【關鍵詞】喪葬音樂;傳承

中圖分類號:J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238-01

莘縣,隸屬山東省聊城市,2009年列為山東省省管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塑編之城、中國蔬菜第一縣。莘縣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市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份,總面積1416平方公里,104萬人口。

通過對資料的梳理與分析,建國前,聊城喪葬禮儀極其繁瑣鋪張,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濃重。其喪葬儀式可以分為小殮、大殮(成服)、吊孝、出殯和埋葬五大步驟。

一、小殮

停靈亦稱守靈,又稱“小殮”。小殮,是喪葬儀式活動的開端。停靈期間,要到土地、廟祭奠。侍候喪局者托供晶于前,孝子提湯罐其后(多為米湯或面條湯),家眷相隨至土地廟哭奠。傳說死者鬼魂在去見閻王之前,先被土地爺在土地廟羈押3天。故死者親人為其鬼魂“送湯”,連送3次。“攉湯”完畢之后,接著是送“盤纏”。一般是在人死后的第二天晚上,也有在當天晚上的,地點在村莊的十字路口。送盤纏時,除燒紙錢,還要帶些花生、紅棗和其他食物等一同燒掉,并特地扎一紙轎和紙人燒掉,意為亡者坐轎上西天。全家人都跪在紙轎和紙人前,一直等到全部燒掉后才節哀返回。

二、大殮(成服)

人殮亦稱“大殮”。大殮(成服),日期一般在死者過世當天或者第二、第三天不等,大部分地區都是在第三天入棺、成服“成服”即為子女穿戴孝衣帽,或稱“戴孝”,也有部分地區在四日成服,山東棺木取材以松柏或桐木為佳。在“大殮”儀式中,在葬服和棺木上不惜花費重金,并以此來顯示家庭的貧富,劃分身份地位, ,在“三日成服”之時使用了“鼓吹”,并接受吊祭,吊客來到之后,都要擊鼓為節。葬禮的“大殮”儀式,不僅充分地表現出了“孝”字為先的民族認同,更反映了當時通過“衣衾”及“棺槨”這些外在表現,來劃分人們身份高低貴賤的社會價值觀。

三、吊孝

吊孝,即吊唁,是死者親友對死者表示悼念的形式。吊孝前要向死者的親友發出通知,謂之“報喪”,有些地區在“報喪”之后會有一個類似于“治喪委員會”的組織,這個組織由死者本家族的長者出面,邀請村里德高望重并且有治喪經驗的老人前來主持,其職責就是處理喪葬儀式中的各種事宜,即“治喪”。比較講究的人家會在院內搭靈棚,用以擺放祭品、掛哀帳等,吊孝的儀式在靈棚內舉行,吊者頭扎白布在唱名聲中向前獻哀帳、擺供品、上香、奠酒、磕頭,爾后俯身痛哭,陪靈人要陪同磕頭痛哭,由樂隊奏哀樂。

吊孝既為人們所重視的一項禮儀,就需要有音樂登場,來烘托氣氛,傳達情感,招攬民眾,這也是人們思維和行為慣性使然。他們伴奏的樂器有嗩吶、鈸、木魚、鑼、小鼓、碰鐘、蘆笙等等,還有很多地方用笛子、大鼓等等,甚至還有用簫、塤之類樂器的。

四、出殯

從大殮到出殯,子女要日夜守在靈旁,出殯一般在午飯后,將棺材抬到大門外或街頭已備好的架子上。孝子跪在棺前痛哭。先行起柩禮,然后起靈(將靈柩抬起)此時,孝子將已備好的瓦盆舉過頭頂摔碎,俗稱“摔老盆子”。鼓樂嗩吶吹奏,笙管鐃鈸齊鳴。當靈柩抬至村中街上時,還要停棺設供品香火于靈柩前大奠,親故知己至棺前,一步三叩首,三步九磕頭,行三拜九叩之禮,向死者至哀。奠后,在哭聲和哀樂聲中緩緩行進。靈柩出村,遠親則各自回家,近親一直送到墓地。整個喪葬活動的每場儀式中都有音樂相伴,人們賦予了音樂種種神奇的功能,來幫助自己安慰亡靈、娛樂大眾、禮敬神靈,所以在這項儀式中對音樂的使用便愈演愈烈,不僅僅有“鼓樂”相伴,甚至“演劇以招眾”,這種直觀的表現形式,也把喪家復雜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埋葬

埋葬,即死者下葬,也是清代山東喪葬禮俗活動的最后一大步驟。臨葬時使用鼓吹,也有在墓前“設梨園”、“陳百戲”者。

“歌、舞、樂”一體的表現形式,從古到今都是民間儀式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起著表達事主內心情感和烘托儀式氣氛的作用。而且在民俗活動中所使用的音樂多為“鼓樂”或“鼓吹”,而“鼓”在古代就被作為巫師通神的巫術工具來使用,所以儀式中所用的音樂也具備了“通神”的功能喪葬禮俗中由“鼓吹”到“演劇”這種有關音樂形式使用的演變,則是人們心理變化的結果,由于人們的好勝與攀比,簡單的吹吹打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膨脹的虛榮心,而喪葬禮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演因素,人們所行的這些儀式都是做給“神靈”“魂魄”和親族鄉里看的,所以“演劇”這種來源于對生活模仿的表演形式,便自然而然的被人們用于表達孝敬之意、傳遞喪葬信息、增強儀式氣氛等方面。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更多

民俗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大音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华容县| 塔河县| 滕州市| 榕江县| 友谊县| 兴文县| 合水县| 东丽区| 渑池县| 甘肃省| 彭水| 保德县| 南汇区| 崇仁县| 德令哈市| 达拉特旗| 嘉善县| 休宁县| 石城县| 涟水县| 晋江市| 绥芬河市| 右玉县| 河北区| 富顺县| 楚雄市| 青铜峡市| 民丰县| 丘北县| 博白县| 张家港市| 布尔津县| 托里县| 大新县| 南靖县| 玉树县| 老河口市| 滨州市| 阿拉善右旗|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