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臨床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一般資料。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脊柱外科的護生62人,年齡17-24歲,平均年齡(19.83±1.79)歲,學歷為中專26人,大專21人,本科15人,按入科時間單雙月份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單月入科30人為對照組,雙月入科32人為實驗組,帶教老師均為年資≥10年、經驗豐富的護師以上職稱的護士,隨機分為兩組各3人。兩組護生年齡、學歷、實習時間、帶教老師年資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師資準備需要在實習前明確所采用教學法的方法及特點,實驗組帶教老師進行目標教學培訓,對照組帶教老師則采用傳統的跟班帶教。對照組護生入科后首先進行統一的入科教育,然后分配帶教老師開始由帶教老師主導教學。實驗組在入科教育時包括脊柱外科護理實習目標的學習,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認知目標,包括脊柱外科常見疾病相關基礎知識和護理原則,每周以2、3種常見疾病為基礎;操作技能目標,包括脊柱外科專業儀器運用和常見護理操作,逐漸增加護生動手機會;臨床思維目標,以常見疾病為依托,掌握患者由入院、術前、術后至出院的各類臨床醫囑、觀察、評估和處置,熟練掌握3、4種常見疾病臨床護理思維,基本掌握其他常見疾病臨床護理思維。每周設置包含以上三項內容的周目標。然后分組進行臨床帶教實踐,每周的護理實踐安排按目標計劃規定進行,以完成周目標為中心,帶教老師在以引導為主的方法傳授脊柱外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診斷原則、專科儀器設備使用和維護、常用藥品給藥及不良反應觀察等,每日小總結,每周進行周目標評價,未達到目標設定者將進行教學改進。出科前護生需經科室考核。
(三)教學效果評價。教學效果由科室考核及護生滿意度進行評價,考核分為理論考核為筆試、技能考核為操作、臨床思維考核為病案分析(包括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性、解決問題能力,各占25%)。發放教學評價問卷,護生評價對教學方法和鍛煉臨床思維的滿意度。
(四)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6.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對照組和實驗組科室考核成績比較。兩組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臨床思維能力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性、解決問題能力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一)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1.01-2014.01期間產科實習護士106人,將其均分為兩組。實驗組: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1.5±3.7歲,大專生21例,中專生32例。對照組: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1.6±3.8歲,大專生22例,中專生31例。兩組實習護士基本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納入標準如下:(1)自愿選擇帶教模式;(2)臨床護理經驗半年至一年;(3)積極接受護理實習教學并配合研究。本項研究內容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知情同意。
(二)帶教方法
對照組實習護士接受傳統帶教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選取合適的帶教老師統一對實習護士進行為期兩周的理論教學。
(2)理論教學完成后,帶教老師一對一教導實習護士臨床實踐技能。此過程總共耗時一個半月。
(3)完成大綱教學內容后對學員進行考核。實驗組實習護士接受臨床路徑帶教模式。
具體內容如下:
(1)帶教老師將大綱內容分為三部分:基礎、進階和實踐。基礎階段為期兩周,為學員講解理論知識和實踐相關內容。帶教老師一對一對學員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輔以臨床實例和相應解決方法幫助實習護士更好更快地學習。
(2)進階階段為期兩周,帶教老師一對一教實習護士臨床實踐技能。此階段帶教老師反復操作和演練至學員掌握操作技能為止。帶教老師關注學員各項操作中的錯誤并予以指導和糾正。
(3)實踐階段為期兩周,實習護士跟隨帶教老師進行臨床護理。護理的具體內容、相關操作以及解決方法均詳細、完整傳授至實習護士。
(三)效果評定
首先,在為期一個半月的帶教工作完成后對實習護士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理論知識考核通過筆試(滿分100)形式進行。實踐技能考核通過臨床護理操作(包括非常熟練、熟練和不熟練)進行。然后,調查兩組實習護士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此項內容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統計。
(四)統計學方法
實驗資料均由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首先,考核兩組實習護士的專業技能。據統計,實驗組護士理論知識平均得分90.3±4.1分,實踐技能熟練率為86.79%。對照組護士理論知識平均得分為81.5±3.8分,實踐技能熟練率為69.81%。然后,統計兩組實習護士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實驗組滿意率90.57%,對照組僅為73.58%。
三、結論
產科是臨床護理和治療的重難點科室,若臨床路徑能有效實施于此,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便可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本項研究于產科護生護理實習帶教中應用臨床路徑。臨床路徑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多專業醫護人員合作制定出有效的診斷和治療計劃。計劃以全程照顧和考慮患者,給予最高質量的護理。其次,臨床路徑提供有效的教育,規范具體環節。帶教老師采用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指導實習護士。然后,此方法注重培養護生的溝通能力,提高護理質量。帶教老師通過悉心指導和實例講解傳授護生溝通技巧于實習護士。最后,臨床路徑通過輔導、演示和實踐增強實習護士的綜合技能。本項研究結果表明,經臨床路徑帶教的實習護士理論知識學習結果更好且具有更專業的實踐技能。
四、總結
【摘要】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組織破損和壞死。當患者局部皮膚長期受力、過度肥胖、皮膚水腫、老齡患者和高熱患者及工作中矯形器械使用不當等情況下,極易導致壓瘡的發生。紅花、酒精可活血化瘀,有抗菌、消炎、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而半透膜敷料能夠保溫、保濕,降低對局部的摩擦,三者有機結合,用于臨床壓瘡的防治,收到了較好的療效。2008-01—2008-06,我們采用紅花酒精結合半透膜敷料對100例壓瘡患者進行預防,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外科、骨科、內科住院臥床患者10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9例,男29例,女20例,男女之比1.45∶1;年齡42~75歲,平均58歲;腦梗死并發骶尾部1期壓瘡1例,腦梗死22例,腦出血7例,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5例,心肌梗死6例,腦出血手術患者4例,股骨頸骨折牽引2例,腰椎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手術2例。觀察組51例,男30例,女21例,男女之比1.43∶1;年齡40~78歲,平均60歲;腦梗死并發骶尾部1期壓瘡1例,腦梗死22例,腦出血7例,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5例,心肌梗死6例,腦出血手術患者4例,股骨頸骨折牽引1例,腰椎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手術2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壓瘡部位、壓瘡程度、高危部位皮膚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實行常規護理預防及治療方案,按《基礎護理學》壓瘡的預防,每2h翻身1次,支持身體空隙部位,并對受壓部位皮膚進行按摩,每日3次,7日為1個療程。
1.2.2觀察組
①紅花酒精的制備:取優質紅花2g加入50%酒精100mL中浸泡,3周后待用,用前過濾。②方法。首先對51例患者的骶尾部、髖部均用溫水進行清洗,再用0.9%氯化鈉注射液徹底清洗,除去皮膚周圍的污跡,用無菌棉簽蘸取事先準備好的紅花酒精,輕輕地、均勻地涂抹于已清洗過的部位,然后將3M半透膜敷料(產地:英國;經銷商:施樂輝有限公司;國藥管械:2003第26406;批號:0713;規格型號:4628)貼敷于以上部位,日1次,根據患者臥床情況應用7~21日。
二、結果
對照組49例,1期壓瘡6例,治愈日數5日;其他43例中,10例骶尾部皮膚發紅;4例髖部皮膚發紅。觀察組51例,1期壓瘡6例,治愈日數1日;其他45例中,3例骶尾部皮膚發紅;1例髖部皮膚發紅。其他患者均無皮膚發紅及壓瘡發生。2組治愈時間及受壓部位的皮膚受損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在臨床工作中,傳統的護理方法雖能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但一些高危個體仍時有發生,大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增加了護理工作量和護理難度。當患者局部皮膚長期受力,或特殊體質,或工作中矯形器械使用不當時,均可導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致使壓瘡發生,出現紅、腫、熱、痛及麻木癥狀,如果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局部出現靜脈淤血,皮膚的表皮層、真皮層或兩者發生損傷或壞死,甚至深及皮下組織和深層組織,嚴重者侵入真皮下層和肌肉層,深達骨面,更有甚者引起膿毒敗血癥,危及生命。中醫學認為,久病則氣血虛衰,臟腑功能失調,陽氣不運,陰氣阻遏,氣血不能宣通,肌膚失養,再加長期受壓部位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使肌膚、皮肉、筋脈失于營養,以致引起局部壞死而成“席瘡”,一旦形成,纏綿日久,難以治愈。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防治壓瘡十分重要。
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采用紅花酒精加半透膜敷料有效防治了壓瘡。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紅花的化學成分主要為黃酮和脂肪油兩大類,查爾酮類化合物紅花黃色素為紅花的主要有效成分,紅花黃色素是含有多種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能擴張周圍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羥基紅花黃色素A(HSYA)為紅花黃色素中含量較高的成分,在多種血瘀病癥中,自由基反應加劇了血液循環障礙,而紅花有效成分HSYA的抗氧化效應對其活血化瘀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紅花具有活血祛瘀、通調經脈之功,近年來廣泛用于臨床各科多種瘀血阻滯或血行不暢之證。50%酒精具有抗菌、消炎、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能夠加速血液循環,增加體內血紅蛋白的氧合作用。半透膜敷料既保溫、保濕、防水,又能降低感染機會,同時保護局部、降低對局部的摩擦,細菌不可滲透,另外敷料透明易于觀察皮膚情況,緩解疼痛,方便固定。因此,將紅花、酒精、半透膜敷料三者有機結合應用于臨床,共奏活血化瘀、逐瘀通絡、祛腐生肌之效。
總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充分運用中醫學的辨證施護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的新產品,進行了護理理論和實踐的升華,得到了患者的認可和良好的臨床療效。一方面減輕了護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4-86,81-83,81.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62例外科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5.2±1.3)歲。其中普外科患者22例,腦外科患者15例,骨外科患者18例,胸外科患者7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健康宣教,促使患者了解熟悉外科疾病治療及檢查中的重點注意事項,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病情實行嚴密觀察,謹防出現意外情況。
1.2.2實驗組護理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用本院自擬的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方法包括:①首先對外科護士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指導護理人員掌握臨床路徑的內容及具體的操作方法和程序。②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療后,責任護士將有關臨床護理路徑的相關內容及相應的護理目標進行全面細致的說明。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將可能出現的問題對患者做好解釋說明,以此獲取到其理解合作,從而幫助在護理工作中達到最佳護理效果。責任護士根據臨床護理路徑的制定的內容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如果患者病情出現變化,且未朝著臨床路徑方向發生改變,需做好認真記錄,以此提醒相關醫護人員做好準備工作。與此同時,在護理記錄中體現患者病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影響因素分析,從而促使患者病情朝正常路徑發展。③患者在入院后,護士要對患者熱情迎接,進行入院環境介紹,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在護理過程中,不但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還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減輕其焦慮與恐懼,做好飲食指導,做好疾病康復知識的宣教,患者提出疑問時應耐心解答,做到語言溫柔,態度和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1.3評價指標
在所有患者出院前發放護理工作滿意調查表,表中滿分總計為100分,85~100分為滿意,60~84分為比較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和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中,30例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6.77%;對照組中25例滿意,1例比較滿意,5例不滿意,其滿意度為83.87%,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質量評分中,實驗組患者的平均分為(9.7±0.2)分;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分為(8.1±0.1)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論文摘要】我科對12例患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內窺鏡鼻竇手術,從術后一般護理到鼻腔局部用藥、術后換藥和出院指導等多個環節進行護理觀察和研究,形成一套系統的護理方法,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18~56(平均38)歲。單側病變7例,雙側病變5例;術前作鼻內鏡檢查和鼻竇CT冠狀位掃描。
1.2方法患者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根據術前診斷、鼻竇冠狀位CT檢查,顯示鼻竇病變范圍及術中情況,開放相應鼻竇,清除鼻竇病變。
1.3護理方法
1.3.1一般護理患者術畢回病房后,立即了解術中出血情況,觀察生命體征,采取半臥位。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主動給予生活幫助和心理安慰,術后24h內用冰袋進行鼻部冷敷,以減少出血和減輕疼痛。鼻腔換藥前向患者講清換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及如何配合。患者手術出院后,仍需進行多次鼻腔沖洗和定期換藥。科室要做好預約登記。
1.3.2術腔護理由于內窺鏡鼻竇手術要開放鼻竇,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鼻腔創面多,易發生淤血、粘連和息肉再生。所以,術后鼻腔護理極為重要。要及時清除術腔凝血塊和纖維滲出物,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要保護新生上皮。鼻腔填塞物如凡士林紗條、明膠海綿等)應在24~48h逐步抽出。術后起每天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鹽水沖洗竇腔。出院后1~周復查1次,及時分離粘連,清除術腔的痂皮、增生的肉芽和小息肉組織,行鼻腔鼻竇沖洗,直至術腔黏膜上皮化。常規給予激素、吉諾通、局部類固醇噴鼻外,給患者服用阿奇霉素次?d,1周服3d停4d,療程4周以上。大部分患者經6個月的換藥,基本可治愈。
1.3.3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主要觀察是否有出血傾向。如果患者有頻繁地吞咽動作,反復從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塊,或前鼻孔有持續血液滴出,應立即進行鼻腔填塞止血。本組病倒中,有2例患者術后前鼻孔持續出血,采用加壓填塞止血肌肉注射“立止血”,靜脈輸入止血藥物后,出血停止。高血壓患者術前血壓控制和術后血壓監測也是預防術后出血的重要措施。還要囑患者進軟食,不要擠壓鼻部,以免引起出血。另外,觀察術腔是否粘連及其他并發癥并及時處理。
二、結果
所有病例按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率為88.4%,好轉率為11.6%。均未出現嚴重術后并發癥。
三、討論
在內窺鏡鼻竇手術后的早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癥狀改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效果呈下降趨勢。而我們采取上述術后系統護理方法后,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這說明,內窺鏡鼻竇手術后的護理是提高手術治愈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手術只是完成了整個治療過程的一半,而術后隨訪和術后護理是更為復雜和長期的工作。護理的中心環節是如何保持后鼻腔良好通氣和鼻竇引流通暢。
【參考文獻】
[1]韓德民,周兵,史劍波,等.經鼻內窺鏡鼻手術幾項與療效有關因素的探討[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3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