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語文教學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詞意相似,意味不同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惫旁娙朔浅V匾暻苍~煉字之妙。有的詩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讀來令人回腸蕩氣、思緒萬千。如韋莊的《菩薩蠻·其二》詞意淺顯,但情感卻稍顯復雜,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異鄉的游子總以不得還故鄉而愁緒滿懷之常情,偏偏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睘榱藥椭鷮W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來的情感以及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主旨的關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讓學生細細體會,并用“不”字與它進行了替換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不”與“莫”雖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為不要、不能,含有著殷殷叮囑勸留的口吻,這一勸留,不僅見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見出游子未嘗忘懷的故鄉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難歸的無可奈何之情。這樣通過抓住關鍵詞替換比較,以點帶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也便豁然貫通。
二、句有類似,主旨各異
古詩詞短小凝練,雖然篇幅眾多,主旨各異,但常常會在不同詩篇中出現相似的詩句。如果沒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將兩詩混淆,不利于記誦。如課本中杜甫《蜀相》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與陸游《書憤》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類似。往屆學生在背誦默寫時就常將兩聯記混。所以再教這兩首詩時,筆者干脆將他們放在一起,讓學生重點比較這兩聯的異同。結合詩境,經過揣摩、點撥,學生了解到雖然兩聯都以“出師”開頭,都用了諸葛亮之典,但“出師未捷”作者重在對諸葛亮“出師一表”之后功業未成的嘆惋,表達千百年來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壯志未酬的痛苦。“出師一表”作者重在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這樣通過對類似句的比較,學生不僅在背誦默寫中再沒將兩句記混,而且對兩首詩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領悟。
三、內容相似,手法有別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數量不勝枚舉,但就其內容而言,不外乎詠物、懷古、思鄉、懷人、山水田園、邊塞等,很多詩雖形式不一,旨趣各異,但內容常有相似之處。如學生在了解了李賀《李憑箜篌引》的內容后,自然地想到了必修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段精彩的音樂描寫,有學生還不由自主地背誦了起來。我便順勢引導學生對兩首詩的描寫技法和各自的藝術風格作了比較。明確了白詩側重現實,多用比喻,著重寫樂曲的藝術境界。李詩則側重奇特的想象,多用夸張,著重寫樂曲的藝術效果。兩詩雖然手法有異,側重點不同,但都將那不可觸摸的音樂表現得具體可感,不愧為“摹寫聲音至文”。學生不由地贊嘆起作品的手法之妙,作者的才情之高。
四、境遇不同,詩情有別
同一詩人,生活境遇發生變化,往往會影響到其創作,最典型的如李煜、李清照,一個由南唐后主淪為階下囚,一個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因此在賞析李清照《一剪梅》時,筆者讓學生將此詞與必修4學過的《聲聲慢》作了比較。寫于南渡前的《一剪梅》是作者寫給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這份相思之愁不過是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確如作者自己所言,不過是一種“閑愁”。而《聲聲慢》寫于南渡后,北宋滅亡,丈夫病死,作者只身逃難,這時的愁已是死別之愁,永恒之愁,個人遭遇與國家興亡交織在一起之愁,真可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即使是“相識”的雁,《一剪梅》中還能“云中寄錦書”,有望“月滿西樓”,而《聲聲慢》中卻已是“雁過也”,徒留人“正傷心”。比一比,兩詞的“愁情”差異便凸顯了出來,學生也更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
五、詩人不同,詩風各異
“文如其人,其異如面?!奔词窍嗤念}材,不同的詩人去寫,仍會呈現出不同的情調和風格,透出詩人不同的個性。極具代表的是唐代詩歌創作領域的兩大珠峰李白和杜甫。在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時,筆者讓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把本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了比較。兩詩同寫了登岳陽樓之感,但面對同樣寬闊宏偉的洞庭湖時,杜甫是“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關注現實,時刻不忘身世國事,以致“憑軒涕泗流”。李白則“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注重夸張想象,心情輕松歡快,以致“天上接行杯”“吹人舞袖回”,飄飄似仙,帶人進入一個似真似夢的迷人境界。一個“詩圣”,一個“詩仙”;一個沉郁頓挫,一個飄逸豪放。不同詩人不同風格的作品各具的藝術魅力便在比較中更加彰顯。
【關鍵詞】高中;語文;故事法;方法
簡而言之,故事法就是在教學中給學生講故事。故事法在兒童教學中應用非常普遍,雖然近年來也被各教育家引入到英語教學中,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卻很少有人用這種方法,有的即使用了,卻沒有對這個方法的實踐進行總結歸納,把實踐上升為理論。
一、講故事的原因
其實本人發現這個方法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有幫助,是非常偶然的。開學不久,一次上語文課,當時天氣比較悶熱,加上中午午睡時間短,有些學生就感覺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的課講了沒幾分鐘,就發現很多學生睡著了。提醒他們后,雖然有幾個勉強掙扎著起來聽講,但課后做練習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語文課,還沒上,我就有些擔心了。正好一個學生到辦公室問我問題,說的是“雞犬升天”這個成語是如何來的。我給他講了以后,覺得講成語故事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成語,于是便在上課時把故事又講了一遍。在講的過程中,我注意到,當我說到“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很多原來趴在桌上的學生抬起了頭;當我說到“劉安修煉成仙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好奇地看著我,迫切希望我講下去;當我說到“這個成語也比喻一個人做了大官……”時,學生露出滿足的笑容。
課下,我對故事法教學也進行了反思,對它的得失也進行了總結,我想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對這個方法的應用會更加得心應手。在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學的經驗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二、講故事的目的
1.為提高學習興趣而講。這在前面講原因的時候已經提到,講故事主要起一個“警示”和連接的作用。為了這個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語文課和一段時間的課本教學后講故事。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課,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說讓學生提起精神來了。這時候,我往往會選擇講一個故事開始一堂課,學生也往往會跟著我的故事而從夢中“驚醒”。
2.為提高教學效率而講。上課文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課外的文學文化常識是書上找不到的,學生一時也無法自己弄清楚的。這時候我就會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告訴他們。比如我在上《過秦論》《鴻門宴》時,就把秦統一六國和楚漢戰爭的前因后果講了個透徹,再把地理老師春秋戰國和秦統一的地圖借來。學生就能很直觀地了解到那個時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識,消化知識。
3.為引導閱讀方向而講。對語文老師來說,課外書當然是提倡看的,不過要分時間。我發現,學生們看的課外書太“雜”、太“濫”,非常有必要進行引導。于是我就用講故事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去看優秀的課外讀物。比如我講了魯迅與許廣平的故事以后,學生以往對魯迅厭煩的態度就大為改觀,反而借了魯迅的小說、雜文、日記、家書、傳記和評論來看。
4.為擴充課外知識而講。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所能接觸的東西實在太少了。我總會用講故事的方法把課外的常識告訴給他們。比如,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世說新語》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5.為結合情感教育而講。一直認為,語文教學和其他科目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語文教學要和情感教育相聯系。
以上談的是我用故事法教學的一些個人所得,也許只是自己教學的一個經驗總結,可能對其他老師的教學也沒有什么用處。但就個人而言,幫助還是非常大的,對自己今后的教學工作也總有一些啟示。至于說得不好或不對的地方,只能讓今后的實踐來證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口頭表達;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0B-0041-01
“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言語是一種表達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口頭表達是人類生命成長的需求,通過口頭表達描繪心靈,實現與他人的溝通,分享思想與經驗?!熬哂腥粘?谡Z交際的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提出的目標。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探索出一套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為口頭表達插上有力的翅膀。
一、營造樂于表達的情境,滋潤表達情趣
契訶夫認為:“書是音符,談話是歌?!碧热粽f話能夠像唱歌一樣讓人心情舒暢,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學生會萌生表達的情趣,樂于表達交流。一些學生在課堂中羞于表達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感受到表達的樂趣,缺乏表達的自信。我們若要打開學生言語的閘門,讓他們的表達如浪潮一樣波瀾壯闊,必須為他們營造一種寬松的表達情境,消除膽怯壓抑的心理,誘發口頭表達的欲望。
古語云:“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庇淇斓那榫持苯哟碳と说乃季S,激發人的情感,促進學生表達興趣,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創設歡快的情境,營造寬松的氛圍,激勵學生表達。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一課時,筆者通過輕松的談話導入教學:“同學們知道什么人被譽為春蠶和蠟燭嗎?”“老師!”學生異口同聲答道?!巴瑢W們說得沒錯,老師如春蠶,吐盡絲線,奉獻生命;老師如蠟燭,燃燒自己,照亮我們?!蔽医又f:“在我的成長路上,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啟蒙老師王老師,他不僅為我傳授知識,還教我怎樣做人,不但關心我的學習,還關照我的生活。同學們,在你的學習歷程中,哪位老師最令你難忘?請說出來和大家分享!”筆者的話剛說完,學生們一個個舉起小手,爭相發言。輕松的談話,筆者以拋磚引玉的方式,為學生創造了和諧的表達語境,有效地煽情,調動了學生的表達情趣。
學生表達的動力來自教師的引導和激勵,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表達話題,也要關注表達過程,及時對學生的表達予以中肯的評價與由衷的贊賞,激勵他們踴躍表達,讓他們嘗到表達的成功與快樂,不斷滋潤表達的情趣。
二、豐富課堂表達的舞臺,潤養表達智慧
席勒說過:“思考是我無限的國度,言語是我有翅的道具?!笨陬^表達是一門藝術,良好的表達除了需要完整、準確,還要達到簡練、精美,更要做到用心說話、言由心生,避免詞不達意、言不由衷。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口頭表達是思維成果的外化,口頭表達需要敏捷的思維,短時間內做出準確判斷和理解,并動用全部的語言資源,選用合適的言詞達意傳情。
表達能力需要通過各種途徑鍛煉,在歷練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提升口頭表達水平。筆者在語文課堂中積極為學生搭建表達舞臺,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口頭表達訓練。例如,在教學了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成語故事》中的三則故事后,為了豐富學生的成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成語接龍游戲和成語故事比賽,成語接龍游戲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表達的靈敏度;成語故事比賽給學生創造了展示的舞臺,學生生動地講述著平時讀到的成語故事,不僅獲得更多口頭表達的機會,還提供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筆者經常在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朗讀、復述、成語接龍、故事補充、口頭作文等形式的口語練習,由淺入深地培養和提升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并有意識地將思維訓練融入言語表達,在口頭表達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潤養他們表達的智慧。
三、拓展表達應用的渠道,潤澤表達習慣
“言辭是行動的影子。”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不是課堂時間所能完成的,我們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拓展學生表達應用的渠道,開辟第二課堂,開展各種課外實踐活動,在行動中培養學生的表達習慣。
為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筆者時常在課外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讀書交流、口語交際等活動,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的機會,鍛煉他們學以致用的本領。例如,在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陶校長的演講》一文后,為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水平,筆者專門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了演講比賽,學生紛紛模仿陶校長的演講,有的學生作了題為《如果我是校長》的演講,有的學生作了《每天三省》的講演,學生們在演講中還勇敢創新,有的加上表情,有的配上動作,他們在演講過程中大方得體,吐字清晰,語調抑揚頓挫、自然婉轉。對于學生的表現,筆者及時進行點評與表揚,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表達優點,提高表達自信,養成表達習慣。
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學生的人生財富,它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效地表情達意,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效果,還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歡迎,提高辦事效率,提升影響力。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讓每個學生都能用美好的語言描繪出心靈的圖畫。
關鍵詞:創造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 情境設置 教學理念 發散思維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現在中小學乃至大學教育的一個目標。具備創新能力,學生才能夠將知識學以致用;具備創新能力,學生才能夠在學習中創造更多的價值;具備創新能力,學生將來才能夠更好地貢獻社會。創新能力已經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基準。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在學生思考問題的層面上將更加深入,學生的思想不至于被禁錮,發散式思維全面拓展開來。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具有適應社會新要求的基本素質。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注意方式,只有科學、正確的培養方式才能夠讓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得以提高。以下將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幾點培養建議,力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一,轉變教學理念。
首先,教師在傳播教材上的知識時,應該更好地結合課外知識,拓展學生受教育的層面,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高中語文教學材料不能夠再僅僅局限于考綱和教材,還應該輔助以一些課外材料來進行授課。
其次,轉變教學理念,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設想和思考,為學生設置一些開放式題目來供其思考。比如說,《勾踐滅吳》一課,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外思考題,即如果勾踐沒有臥薪嘗膽,那又會產生什么結果呢?學生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寫成文章或者故事。
最后,轉變教學理念,還要努力發展師生互動型關系。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給一些有意愿的或者有能力的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來講解某個知識模塊,教師來對其進行補充和評價。
第二,適當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課文內容是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的。比如說,有些文言文課文有較強的故事性,而且又比較難懂。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化身某個角色,將課文以故事表演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樣不僅能夠化教學難點簡單化,還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創新角色的扮演或者故事的發展。
設置教學情境,要根據課文的基本情調來為學生營造不同的學習氛圍。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也是十分重要的。情境設置要融入不同的情感元素,憤慨、激昂等不同的情感元素都應該被包含進教學情境中。另外,情境設置還可以為學生預留懸念。對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進行授課時,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懸念情境,比如《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個課文,可以先播放一段關于林沖個人故事的評書,讓學生了解這個故事發生的大致背景,而當講解到林沖命運即將發生重大變化時,就此打住,設下一個懸念情境。教師在課文講解時,再解開這個懸念。這樣一來,學生的好奇心將被極大地調動。
第三,課堂教學要巧妙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從頭到尾循規蹈矩地講解下來,還應該適當地設置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一場頭腦風暴。只有巧妙地設置問題,才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高中語文課文很多具有批判性的文章,講解到這些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比如說,魯迅的《拿來主義》一課,教師在講解到“拿來主義”的含義時,可以先反問學生,你認為的“拿來主義”有哪些?“拿來主義”指的是什么呢?對這種具有批判性的問題進行探討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還能夠讓學生自我反思,以及引發他們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思索。設置問題是讓學生開動腦經,鍛煉思維的重要方式,在教師的一個個問題面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斷地得到鍛煉,逐漸形成一種發散式思維的思考方式。讓他們在看待問題時,能夠看得更深入。
總的來說,高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意義。而培養創新能力首先應該做到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此基礎上可以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為課堂教學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故事的結果等進行大膽的設想等。最后,巧妙地提問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學會用發散式思維來思考問題。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任月嬌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魅力中國,2010,15,(7),55-57。
論文關鍵詞:初中生,情感教育,微笑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課堂活躍的重要因素。教學的情感性原則是指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情感狀態中學習,并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情感品質。要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就必須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教師應帶著微笑走進課堂
1.語文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一定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并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學生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關注的對象,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語文教師應帶著微笑走進課堂。記得,有位學生曾對我說過:“老師,你微笑著走進教室的那天,我最專心,最認真,我喜歡你的微笑。”從那時起,我便時常帶著微笑走進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這一切都是為了那些愛我的學生。我會把一切不順心的事拋在語文課堂外,永遠以微笑的面容出現在學生面前,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這就是所謂的快樂學語文。
二、語文教師淵博的知識是基礎
1.語文教師要具有淵博的知識。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想要上好每一堂課,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質。知識淵博是情感富有的源頭,一個知識貧乏,不善說話的語文教師已經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教師有淵博的知識,無形中,給學生以深遠的影響。大有助于語文教學。
2.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變化多樣的教學語言。語文教師要學會說話初中生,敢于說話,并有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聲望。善于結合與學生實際有聯系的事例,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述出來,讓學生笑得前仰后合,將學生之心緊緊系住免費論文。豐富的語言可以給學生帶來歡笑,一個有幽默感的老師不僅給學生帶去快樂,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到很親切。
三、開門見山,先入為主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蚍乓磺洞禾煸谀睦铩返匿浺?,創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又如教學冰心的《小桔燈》,教師可自制小桔燈,在導入新課之前,將模型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學生尋求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筆下的《小桔燈》該是怎樣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四、巧設懸念,激感
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孔乙己》、《競選州長》、《變色龍》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情感。
五、創設疑問,啟迪思維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針對所講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這樣導入新課,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感,增強講課的吸引力。如教學《驛路梨花》時,可設計這樣的提問:標題一語雙關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誤會、三設懸念、四寫梨花分別從哪些語句體現出來?
六、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初中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七、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語文教學可通過“入畫——入情——入理”這樣的環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入畫,即以畫導入,讓學生進入畫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畫將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讓學生由情明理,認識到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如教學《白楊禮贊》就可采用這種方法。
八、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把相似的東西聯系起來,是喚起學生情感的好辦法。如教學《濟南的冬天》可讓學生回憶故鄉冬天的景色;教學《春》時,可讓學生回憶過去與好友踏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和當時的愜意心情。這樣,學生能觸類旁通,深刻地體會課文的情感。
九、抓住重點,綱舉目張
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文中的重點加以點撥,這樣,就能使學生一下子領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學《賣炭翁》時,教師可就“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愿”字,剖析賣炭老人復雜的情感世界,激起學生對賣炭老人的同情和對官僚的憎惡之情。
十、故留空白,意味深長
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讓欣賞者去馳騁想象,進行再創作活動。語文教學亦可借鑒這一手段,故留空白,讓學生去體驗課文情感。如教學《我的老師》、《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不分析課文的主題思想,而讓學生重讀課文,結合課后練習、預習提示及有關資料,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歸納主題思想。
(此論文是甘肅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研究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