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禮儀

傳統禮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禮儀

傳統禮儀范文第1篇

婚禮前的準備工作即十分繁復,但是簡言則包括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將舉行。

二、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禮當天更是千頭萬緒--

一、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應該先祭拜祖先。

二、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尤以6的倍數最好。

三、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飯,表示離別,大家都要說吉祥話。

五、請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車后,應給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六、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候之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攔住新郎故意阻撓,不準其見到新娘,在經過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后都以999元紅包禮成交,意喻「長長久久。

七、蓋頭紗:新郎給予捧花之后,應將頭紗放下,將新娘挽出大廳。

八、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九、出門:新娘應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所以頭不能頂天見陽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這一位女性長輩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十、禮車:禮車上方懸綁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以示「有頭有尾。禮車后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篩,用以驅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給新娘(置于茶盤上),新娘則回贈紅包答禮。

十二、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門時,絕對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說再見。

十三、潑水:在新娘上禮車后,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潑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并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擲扇:禮車起動后,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擲扇后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后'''',可蓋竹篩以象征繁榮。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則燃「炮城慶賀告喜。

十六、摸橘子:禮車抵達后,由一位帶著兩個橘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然后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留到晚上讓新娘親自來剝,意謂可招來長壽,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十七、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褔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并扶持新娘進入大廳。

十八、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所以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十九、過火盆、踩瓦片:新娘進入大廳、后,要跨過火盆,并踩碎瓦片。過火盆意謂去邪,踩碎瓦片則比喻過去時光如瓦之碎。

二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長輩將新娘介紹給家中認識,此儀式即是承認她成為家中的一員。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進洞房:以竹篩覆床上,桌上置銅鏡以壓驚,新人一起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從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開新娘頭紗,兩人合飲交杯酒,并共吃由黑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物做成的甜湯,象征早生貴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頭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觀禮、喜宴: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時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五、送客:喜宴完畢后,新人立于餐廳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

傳統禮儀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禮儀 現代禮儀 主旨 融合 政治意蘊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073-01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一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的主旨

中國的禮儀是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禮。在中國人看來,禮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們的一種精神,是社會生活中一切行為的準則。因此,以禮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禮儀蘊涵著特殊的意義,涉及政治、道德和社會等各個方面。

1.禮儀的政治意蘊

中國的禮儀源于政治。古人認為,禮是“國之干也”“政之輿也”,是為政者“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據,是保持政令通暢的重要手段。倘若沒有禮,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達四方。

2.禮儀的道德意蘊

禮儀與道德的結合是中國傳統禮儀的重要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禮儀也是一種道德文化,學習和遵守禮儀是達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徑。“立于禮”是為人之善,即以禮為做人的根本;“行于禮”是處事之善,即以禮為做事的準則;“讓于禮”是交往之善,即以禮為交往的準則。

3.禮儀的社會意蘊

在中國歷史上,禮儀對于整個社會的治理和調控具有重要意義。禮儀調控社會關系的內在機理,主要是通過禮儀所具有的價值導向功能和價值評判功能來調節人的情感和意識,約束人的行為。

二 現代禮儀與古代禮儀的差異

1.相對于傳統禮儀,現代禮儀的內涵和作用范圍大大縮小

現代禮儀所表達的是人的一種外化修養和某種程式化的規范,是一種交流的“語言”,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傳遞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簡明、實效為其特征,力求表達人們真實的情感,其形式及傳遞信息被對方準確無誤地認識和理解。而中國古代的禮儀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政治制度,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因為用德和禮來治理國家要比用刑和政來治國優越得多。

2.傳統禮儀講求禮與法相結合,現代禮儀乃自我約束

在古代,禮之所以能在治理國家上發揮作用,是因為禮與法相結合。禮包含了法,為法的靈魂;法是禮的后盾,是法的具體體現,法與禮互為表里,互為補充,成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兩件法寶。現代的法制社會,禮與法是有嚴格區別的,違法則以刑律處之,違禮則屬于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的范疇,最多受到議論或輿論的批評,絕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對于中國傳統禮儀的等級制度,現代禮儀注重平等

現代禮儀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向對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慣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礎上的,對對方的尊重,也是一種自尊,也要記得對方對自己的尊重。中國傳統禮儀則是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級之間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力、經濟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禮儀規格。

三 現代禮儀與傳統禮儀的融合、矛盾

禮與俗的分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前者漸行漸遠,甚至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為人詬病的對象,而一些淳樸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時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紀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離不開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因此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日顯其緊迫性和重要性。

傳統禮儀范文第3篇

謂中庸之道為孔門的看家本領,其說來自宋代的大理學家程頤。程頤在為《中庸》第一章所作的“提示”中說: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所謂“心法”,是指口授心得的方法,非筆墨所能盡傳。而中庸之道便是孔門靠口授而傳于后代的一種心法。只是到了孔子的孫子子思那里,擔心年代久了傳授會有差錯,所以才把它整理成書,并經子思的學生又傳給了孟子。程頤還認為,《中庸》一書意味無窮,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可用于實踐,而這種學問是人一輩子也用不完的。

那么,何謂中庸之道呢?所謂“中”,即正的意思;所謂“庸”,即常的意思(也有人釋“庸”為用)。而所謂“中庸之道”,即中正之常道,也就是人們經常遇到的、時時應遵守的一些普遍的道理。“中庸”既是孔門所創立的一種倫理道德學說,同時又是孔門處理一些大小事情的原則和方法論,故于孔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又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可見,在孔子認為,中庸是一種最完美的道德,它甚至已成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但能夠做到中庸的人卻實在太少了。在孔子心目中,只有遠古的圣君舜能做到這一點,還有孔子的高足顏回也能“擇乎中庸”(《中庸》),并時時服膺它。

下面我們便來看看孔子所說的“中庸”即中正之常道的具體內涵。《論語·先進》記: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過猶不及”。而“過猶不及”便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精髓。

我們知道,人們在處理各種事情的時候,不外有三種情況:一是做過了頭,二是未能達到,三是恰到好處。而孔子的中庸之道便是要追求這種恰到好處的效果,要把握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也就是說,處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既不能過分也不能達不到;只有“適度”了,才能叫“中庸”,事情也才能做得好。孔子便把這種最合適的“度”也就是處理各類事情的最佳做法稱作“中”。而這個“中”,當然不是正中間,不是半斤八兩(十六兩制),不是絕對平均,它應該是一個求得事物各方面平衡的平衡點。找到這個平衡點了,事物便能夠平衡與和諧。

而如何才能達到“中庸”呢?孔子認為“叩其兩端而竭焉”,便是達到 “中庸”的最佳途徑。而所謂“叩其兩端”,就是說在解決問題時,先要看它的首尾,或者說先研究它的正反兩個方面,先預計到它的兩個極端即“過”與“不及”,然后再由兩頭往中間靠,經過不斷調整,以求得一個最佳方案。

為了能確保達到“中庸”,與“叩其兩端”相聯系,孔子還提出了“攻乎異端”的主張。《論語·為政》記孔子的話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意思是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在這里,“異端”不是指不同的學說,因為孔子在時,諸子百家還沒有出現,所以“異端”只能是指那些不正確的議論,即在處理問題時那些“過”與“不及”的偏于兩端的議論。由于這些議論影響著人們的正確思維,妨礙“中庸”,所以必須先將其廓清。

中庸之道的形成也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的。早在五帝時期,堯、舜、禹就以“允執其中”作為治世的理念。《論語·堯曰》記: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堯告誡舜,讓舜“允執其中”,而舜也以同樣的話告誡禹。所謂“允執其中”,即誠實地保持著那正確的做法。據孔子說,舜后來的確是做到了。《中庸》記: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

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

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舜能把握過與不及這兩端,將正確的意見施行于民,這便是舜對“允執其中”的運用。

到了周初,周公在《尚書·酒誥》中又提出了“作稽中德”的思想。“作”即行事,“稽”即訓合(《廣雅·釋詁》及王念孫《疏證》);而“作稽中德”即行事正確,合于中德。周公的出發點雖意在告誡康叔不要飲酒過分,但實際上已成為“中庸”思想的濫觴,并影響到了此后的孔子。

孔子的“中庸”思想到了他的孫子子思那里又有所發展。《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說,喜怒哀樂的情感尚未表現出來的時候叫“中”,表現出來而又合乎常理的叫“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一切便會處于和諧之中,天地萬物都能各得其所。顯然,子思已將孔子的“中庸”又發展為“中和”,由道德說與方法論又引申為宇宙觀了。

由“允執其中”到“作稽中德”,再到“中庸”與“致中和”,這便是孔門“中庸之道”的淵源及其發展軌跡。而后世的孔氏家族便是靠了這樣的處世原則來應對他們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從而使其家族在無數次的政權更迭中保持著自己的特權與地位。與此同時,中庸之道也滲透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婚姻、喪祭以及人際交往等禮儀中,都體現出中庸之道的精神。

中庸之道與傳統婚禮

在中國社會歷史進程中,自從父系社會建立之后,男尊女卑便不但是統治階級的思想,也成為統治的思想了。不過也偶有例外,那就是貫穿于婚禮儀式中的尊坤意識。這種意識一方面是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習俗的遺存,同時更是中庸之道對男女地位與關系的一種有意調節。物極必反。女性被壓抑久了,自然會對整個社會的和諧不利,這就需要尋找一些適當的時機讓女性去表現自己的存在與追求,讓社會表現出對女性地位的某種程度的尊重與認可。而最集中、最有效的則莫過于婚禮了。

首先,中國傳統婚禮中的每一個環節,如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都貫穿了對女性的尊崇。納彩即男方派媒人向女方表達求婚之意,問名即女方接受男方的禮物后再由男方去請問女方的姓名及生辰,納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后復派使者往告女方,納征即男方派人送彩禮至女方以表示婚姻的成立,請期即男方擇定婚期后備禮向女方征求意見,親迎即結婚之日由男方親自帶人備禮至女方迎親。在這些禮儀環節中,男性與男方往往表現得十分周至、卑下,而女性與女方則高高在上,被尊崇著。這種對女子的可謂絕無僅有的禮遇,實際是對男權社會中男尊女卑思潮的一種糾偏,亦即中庸之道對兩性關系的雙向調節。

其次,在婚禮時間的選定上,也體現出“陽下陰”的尊坤意識。黃昏為陰陽相交之時,婚姻為男女結合之禮。“陽下陰”即男下女。故古代規定于“陽下陰”的黃昏之時舉行婚禮,除了有對青年男女黃昏時分相親相愛的制度上的固定外,實寓有“男下女”的含義。

最后,古代婚姻對彩禮的規定,也體現出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的內涵。彩禮是婚姻的見證,不能沒有;但過重的彩禮則不但會加重男方的負擔,還會傷及婚姻本身。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那么究竟應該以多少為宜呢?《周禮·地官·媒氏》規定:“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古者布帛二丈為一端,二端為匹,匹亦稱兩。故所謂五兩,即五匹(周代一匹約當今之9.2米)。這是朝廷規定的最高限額。至于“六禮”中男方每次所持禮物,則多為雁。可見,古人對彩禮的選擇,既考慮到一定的實用價值(如有限的布帛),又注重其象征意義(如雁、儷皮),二者兼顧,可謂深得中庸之道合理、合情、和諧之旨。

中庸之道與喪祭之禮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喪祭之禮作為生者對死者寄托哀思的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既要充分地寄托哀思,又不能傷及生者的身體,這就需要對喪祭時間的長短及表達方式,都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而這也就是中庸之道在喪祭之禮中的運用了。

先說喪禮。《禮記·雜記下》:“子貢問喪,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顏色稱其情,戚容稱其服。’”《禮記·喪服四制》亦云:“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練,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這里,已為服喪者規定了一條基本原則,那就是“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既要哀,又須“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而如何把握這其中的“度”呢?《禮記·喪服四制》明確提出: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恩之殺也。圣人因殺以制節,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子女為父母服三年之喪,既能充分地表達喪親之痛,又不至于毀傷身體,這便是喪禮中的中庸之道。故孔子說:“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禮記·三年問》還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并對三年之喪的具體時間也作了界定。

所謂“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據《禮記集說》引石梁王氏曰:“二十四月再期,其月余日不數,為二十五月。”這實際上也是在盡量縮短服喪的時間。而且,即使在二十五月期間,服喪者倘有疾病,也還是可以變通的。《禮記·雜記下》記孔子的話說:“身有瘍則浴,首有創則沐,病則飲酒食肉。毀瘠為病,君子弗為也。毀而死,君子謂之無子。”既要服喪,又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可“毀瘠為病”,這不能不說是中庸之道的雙向調節機制在起作用。

再看祭禮。《禮記·祭統》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又云:“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而所謂“時”,即是指祭祀的次數既不能“數”,也不能“疏”,應該恰到好處。正如《禮記·祭義》所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而如何才能做到不煩、不忘呢?這又需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古代所制定的春、夏、秋、冬“四時之祭”(《禮記·祭統》,后世改為春節、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便是既不“數”又不“疏”,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祭祀之禮。而這一禮儀之所以被延續了兩千多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中庸之道與人際交往之禮

中庸之道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愛情關系,以及上下級間的關系,同事間的關系,鄰里間的關系,實在是一門大學問。這一系列的關系對中國人來說,似乎又顯得格外重要。如果說西方文明所注重的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阿拉伯文明所注重的是人與神之間的關系,那么中國人所最注重的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人與人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那就是既不能太過疏遠,也不能太過親密,更不能搞零距離。太過親密是“過”,太過疏遠是“不及”,“過猶不及”,兩者都不可取。

與上下級和同事相處,也有這個問題。你表現得太強勢了,咄咄逼人,關系當然處不好。那么謙虛一些呢?謙虛自然是好的,但有些人過于謙虛了,又變成虛偽,也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只有恰如其分,各方面的關系才能處得好。這便需要經過不斷地調整,最終使自己達到中庸的狀態,即自強與謙虛的和諧統一,亦即《易傳》上所說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和諧統一。

夫妻間的關系也是同樣。應該說,夫妻雙方各自都允許保留一定的空間甚至是一些隱私,但究竟以多大的“度”為適宜?空間和隱私保留多了,往往會被對方懷疑為不忠;而保留少了,讓對方一覽無余,久而久之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但夫妻間到底應保持多大的距離才能產生持久的美感?這只能靠“執其兩端”(夫妻各為一端)而不斷求其“中”,才能達到雙方都認可的最佳狀態。今人把這一過程稱作“磨合”,而所謂“磨合”,即是達到中庸的一種途徑。

傳統禮儀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西藏;家庭結構;婚禮 

一、前言 

西藏以其高海拔和濃厚的藏族文化成為大陸地區人民心中的圣地。每年,滇藏線和川藏線上隨處可見挑戰西藏高峰的騎行者,青藏鐵路的開通吸引了更多人,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西藏其實很陌生。 

西藏存在多種婚姻制:一妻一夫制、一妻多夫制等,西藏地區的一妻多夫婚姻制度不僅是簡單的兩性結合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同時還被賦予了藏族所特有的文化成分。[1]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制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通過對藏族家庭模式的研究,可為我們提供家庭行為模式和社會行為模式,從而促進社會控制的實現。藏區一妻多夫家庭有其優越性,值得探討。 

緣于西特的地理區位與自然資源,緣于藏民族在宗教信仰與文化禁忌心理作用下對于自然物的多樣性分類區別,緣于與周邊區域民族間的經濟貿易交往與文化互動,西藏許多習俗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權力、經濟交換、社會階層、文化信仰與宗教禁忌等深層次的文化意義。[2] 

我們基于對西藏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江村考察,試圖通過對該村婚姻制度,儀式及文化進行分析,以此讓我們深入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社會。 

二、田野調查點的基本情況 

西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位于中國西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東面與四川省毗鄰,西面以及南面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接壤,北面與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海口。 

青藏鐵路,穿過了常年凍土的唐古拉山,越過了廣闊的那曲牧區,牛羊、草原、雪山、戈壁,歷經23小時,最終到達拉薩。與別的大型城市有所不同,拉薩市沒有高大的建筑,沿街的房子一般只有兩三層,但這不影響拉薩的繁華與熱鬧。七八月的西藏進入了雨季,幾乎每天晚上都有一場傾盆大雨,正因如此,干燥的空氣變得濕潤。高海拔對我們這些初入西藏的人來說是種挑戰,由于空氣稀薄,普通的運動也會帶來嚴重的氣喘,但這并不影響西藏舒適的氣候和清晰的空氣。 

我們的田野調查點是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的江村。曲水縣隸屬于拉薩市,位于西藏腹地、拉薩河下游、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90°72′82″,北緯29°36′05″,整個地形東、西部稍高,中部的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較低,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3]南木鄉屬于曲水縣轄鄉。“南木”系藏語譯音,意為“天空”。1960年設南木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西南部,人口0.23萬,通公路。轄江麥、江吉、江堆、仲沙、拉康、德列、幫佐、增卡、日扎、才覺10個村委會。為半農半牧鄉,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牧養牦牛、綿羊、山羊。[4]雖然地處鄉村,但這里并沒有想象中貧苦與荒涼,事實上南木鄉也有其特有優勢:第一,南木鄉離拉薩市只有四十多分鐘的車程交通便利,交流方便。第二,南木鄉地處拉薩河下游,水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氣候適宜,所以青稞小麥產量較高。第三,南木鄉實行機械化生產,在收割,打場等農業作業時效率高,花費人力資源少。第四,此地外來技術人員多,他們幫助本地村民搞大棚種植、建筑等。第五,政府大力支持,基礎設施、學校設施較完備。 

江村受南木鄉管轄。我們考察小隊住在南木鄉小學的學生宿舍里。學校與想象中的破舊完全不同,橡膠足球場、綜合樓大廳、新建教學樓、食堂、宿舍還有先進的電子教學設備都顯示著學校的基礎設施的完備,政府在西藏教育上投入很大,以保障他們學習質量。 

三、藏族的家庭結構 

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中,家庭的類型主要有單親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擴大家庭和聯合家庭。[5]西藏農村最普遍的家庭模式是主干家庭和擴大家庭,這種家庭結構的形成與當地的婚姻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西藏的大中城市里,藏族人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在政府工作的藏族同胞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在城市里工作的藏族人和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年輕人大都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人群,在婚姻觀念上提倡一妻一夫制,加上對自由戀愛的向往,在城市里的藏族人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 

但在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山區,一妻多夫現象十分普遍,這種家庭模式被藏區農村社會承認。西藏農村在傳統上,一般一家最少也生三個孩子,由于經濟、家庭規模、傳統觀念等因素,父母希望兩個兒子留在家里共同承擔這個家的責任。現在的西藏農村,偶婚制的家越來越少。現在20多歲年輕人都向往自由戀愛,自己沒考上高中或者大學,也都希望到城里找工作,找對象成家。如訪談在杭讀大學的西藏同學也印證了田野點的實際情況:西藏同學家鄉的村子里有六十多戶家庭,三十歲以上的一妻多夫家庭有三十家左右,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都不太確定會不會接受一妻多夫制,因為教育普及,一妻多夫的現象越來越少,一妻一夫觀念不斷擴大。 

藏區一妻多夫式家庭普遍角色扮演:公公作為一家之長,支撐門面,掌管家庭收支,分配勞動任務和勞動成果;婆婆在家操持家務;妻子在家哺育兒女,協助婆婆處理家務;長子管理家中具體事務、決定家族的發展方向;次子外出打工,為家庭增加經濟收入并帶回外界的信息,這樣的家庭既團結穩定不易受外人侵擾,又可以使家庭很快富裕起來。 

藏族一妻多夫式家庭普遍是一個家庭兄弟共妻,兩兄弟共妻為最普遍,此外家里如果有人選擇入學深造并且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那些選擇獨立門戶的人,一般會自由戀愛,實行一夫一妻婚姻制。 

婚前,男方家庭兄弟決定共妻,其父母必須要和女方的父母解釋清楚,待得雙方意見達成一致方能結婚。迎娶新娘時,一般是長兄代表舉行婚禮儀式,婚禮過后其他兄弟逐漸與妻子發生關系,從而變成事實上的丈夫。在性生活方面,兄弟們并不需要明顯的方法去處理與妻子同房的問題:例如次子去外地工作,妻子一般與兄長同房;次子外出務工歸家后,長兄會自覺回避。在一妻多夫制家庭,妻子不管跟誰所生的孩子,都是稱長兄為父親,稱其他兄弟為叔叔。兄弟們對妻子所生小孩必須平等關愛,一視同仁;同樣孩子對他們必須持同等尊重態度。藏區農村社會對多夫家庭的子女稱謂是以“家”為單位,外人稱其子女是“某家”的子女,而不會稱其“某人”的子女。如果妻子對丈夫不能一視同仁或兄弟為了妻子發生分歧,從而導致嚴重的家庭矛盾和內部危機,并且在不能調和的情況下,一般會分家。妻子選擇她自己喜愛的丈夫組成一家,家里的孩子全部歸于他們倆,另一位丈夫則會再婚。 

在一妻多夫家庭中,家庭的團結至關重要,妻子則是起到中樞紐帶作用,既需要處理好婆媳關系,又要協調好夫妻關系,尤其是在性生活方面,要做到公平合理。家中長輩也特別重視這方面,會時常囑咐媳婦對幾兄弟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互相敬愛。在藏區農村社會,妻子如果在家中處理好婆媳關系、夫妻性生活以及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使得家庭和睦團結,那么她便是一位合格的妻子。 

藏區兄弟共妻的主要原因:第一,家庭的財力、勞動力聚集,經濟效益最大化;第二,兄弟團結,有利于家庭發展。最常見的是勞務分工是為兄長在家里照顧家庭,其他兄弟會出門做生意、務工或其它事,為家庭增加收入;第三,兄弟共妻是藏區農村社會傳統價值觀,子女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被視為最美滿的家庭;第四,現實中,兄弟共妻家庭在親屬和村落中普遍是個大家庭,家境較殷實。 

四、藏族的婚禮 

1、婚前準備 

長子在到達結婚年齡時,父母會主動去親戚或關系好的朋友家,幫兒子介紹一個鄰村的姑娘。通過聯系和介紹,男方家父母親親自考察女子的品行、性格、干活能力等。如果對女方滿意,男方家的父親和介紹人會親自到女方家與其父母相見,談論婚嫁事宜。女方家經過商議,覺得男方家的家境、以及男子和他家人的品德都不錯,才會答應將女兒嫁給他們。此外,他們還會選定一個時間讓男子和女子相見。 

此種婚姻為父母之命,女子一無所知。到了男女雙方約定那天,雙方父母會帶著自己的孩子相見,但是女子一直是一無所知,女方父母并不會告訴女兒婚嫁事宜。在看到女子的形貌之后,男子覺得滿意就告訴父母,父母明白兒子心意后,就親自到女方家誠懇的提親并確定訂婚的時間。訂婚那天男子的叔叔或弟弟陪父親到女方家,給女方父母敬酒、獻哈達、送禮物和紅包,此外,女子在訂婚那天必須是不在家,不能讓她知道。 

婚前五天左右,男女雙方家庭會提前安排婚禮工作人員,他們會邀請能說會唱的男子充當喜官,作為迎親隊伍和送親隊伍的帶隊人。此外,男方家還會邀請一位喇嘛,一位婚禮秩序管理人,三至五位女服務員,一位專門請來釀青稞酒,其他幾位負責婚禮上給客人們敬酒、唱歌以及打掃衛生,四位廚師,兩位洗碗人,兩位接客人等等。 

婚禮的前一天,男方家會派兩人,一般情況下一位是親戚或朋友,一位是雇請的司機。到女方家去,讓他們負責第二天接新娘,伴娘以及送新娘的人員的任務。當天晚上,女方家人才會告訴自己家女兒明天要嫁人,一般情況下女子都會大哭大鬧、亂罵家人,女子的朋友都到她的家來安慰她,祝福她。 

2、婚禮過程 

一般情況下,正式婚禮會舉行五天,婚禮后還會有兩天后續酒宴。第一天早上,送新娘的喜官手里要捧著哈達,帶領送親隊伍唱著告別歌很早出門。進入男方所居住的村子后,送親隊伍會在男方家田上搭的帳篷里休息。男方家則會派一男一女給他們送早飯,獻茶敬酒。等婚禮時辰臨近時,送親隊伍再次出發,把新娘送到男方家門口。 

與此同時,男方迎親隊伍已備好下馬桌和滿缸子的水。水滿滿表示吉祥的意思,水沒裝滿則不吉祥。早早在門前列隊迎候。當送親隊伍到達時男方家門口時,迎親隊伍的喜官就立即上前迎接送親隊伍。送親隊伍下馬后,男方家邀請的幾位服務員一邊唱歌,一邊給送親隊伍敬酒,表示歡迎。隨后,男方的母親和伴娘將新娘從馬背扶到馬桌上,男方家的喜官將哈達獻在水缸和門上,以示吉祥如意,然后唱門歌。進門時,男方家的喜官把一條哈達系在新娘的腰上,并為新娘帶路。迎親人一邊蘸水灑向送親隊伍和新人,一邊唱灑水歌,進門后送親人還要唱贊歌。這一段時間里,喇嘛在屋頂上念經,為的是能得到諸神的保佑。之后,送親人直接到婚禮屋去參加婚禮儀式,新娘和伴娘則到新婚新房。 

下午,前來祝賀的人,穿著藏式婚禮服、戴著帽子,陸續地到舉辦婚禮的房子里。婚禮儀式上,新娘、新郎、伴娘、喇嘛、婚禮秩序管理人、男方家的父親以及送親者都有固定的位置,其他祝賀的人座位按先后順序坐定。祝賀人差不多到齊后,才開始吃酒席。其中,酒席以自助餐形式進行。酒席過后,新郎和送親者騎馬到村的土神廟去獻哈達和經幡,祈禱保佑。男方家的喜官則對客人們將要送的禮物進行記錄,這既是為了確定并宣布客人們送禮的具體時間及其安排順序,也是為了便于日后人家辦喜事去送禮。 

一般情況下,送禮時間安排在第二天和第四天的白天。送禮時,每個祝賀人把禮物傳給男方家的喜官,喜官用說唱的方式宣布禮物,然后交給新娘、新郎、伴娘以及其他家人。賀祝人[1]給喇嘛、婚禮秩序管理人、送親者、服務員、廚師、洗碗人、接客人員等獻上哈達并且給予少許現金當作禮物。在這兩天的晚上,則是安排跳舞唱歌的活動,有時女方隊伍和男方隊伍會進行跳舞比賽。 

傳統禮儀范文第5篇

進食禮儀,按《禮記·曲禮》所述,先秦時已有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此條陳如下:

“虛坐盡后,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后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盡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臟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如果來賓地位低于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進食之前,等饌品擺好之后,主人引導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

“三飯,主人延客食,然后辨殽,客不虛口。”所謂“三飯”,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后便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

宴飲將近結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不虛口”,虛口指以酒漿蕩口,使清潔安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城市| 称多县| 巍山| 寻甸| 肇源县| 西畴县| 莆田市| 柳江县| 托克逊县| 霞浦县| 宁陵县| 黔江区| 渭源县| 科技| 雷波县| 册亨县| 璧山县| 孟州市| 胶南市| 额尔古纳市| 紫金县| 杂多县| 连南| 启东市| 前郭尔| 绍兴市| 遂宁市| 保靖县| 铅山县| 柘荣县| 河北省| 准格尔旗| 扬中市| 五家渠市| 光山县| 定远县| 老河口市| 余庆县| 崇信县| 桃园县|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