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中秋節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范文第1篇

《中秋賞月》閱讀原文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玩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為何人們獨獨鐘情于中秋賞月呢?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終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此時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于唐宋。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徐凝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這里指富貴人家專門搭臺),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連坐至曉。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中秋賞月》閱讀題目

1、為什么人們獨獨鐘情于中秋賞月?

2、古人怎樣過中秋節?根據文中有關介紹,用自己的語言,作一簡單描繪。

3、人們為什么會把天上的圓月與親人的團聚聯系在一起?談談你的看法。

4、文章結束給人以沒完卷的感覺,根據文意,用一二句話補寫一個結尾。

《中秋賞月》閱讀答案

1、能分別從時令上、祭祀上、氣候上三方面說清原因即可。

2、圍繞怎么玩、吃什么展開描述即可。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范文第2篇

心理描寫就是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活動進行的描寫。如對感覺、知覺、情感、體驗、愿望等的描寫。心理描寫是刻畫人物、表達主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常我們所說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描寫,把人物刻畫清楚。在描寫人物時,適當地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揭示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讓讀者洞悉人物的內心隱秘和感情起伏,從而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突顯文章的中心思想。

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內心活動進行描繪,其方法多種多樣。在中學課本中我們學到的心理描寫的方法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通過人物對話、內心獨白、行動、姿態和面部表情等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描述,這就是直接描寫。人物的言行,包括人物的衣著打扮,無不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寫言行實際上也是從另一面揭示人物的心理。借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應等側面進行烘托,這就是間接描寫。

【技法指導】

1.直接刻畫,展現人物心理。

直接描寫包括內心獨白、夢境幻覺描寫等。

內心獨白就是將自己在特定狀態下的心理活動,通過自言自語,詳盡生動地呈現出來。

如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里有這樣一段心理描寫: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

這是主人公小弗郎士――一個將失去祖國的孩子的內心獨白。當他知道這是“最后一課”時,內心悔恨萬分,懂得了“最后一課”的意義,對“最后一課”倍加珍惜。此處的心理描寫具體細膩,形象可感。

人在特定的狀態下,眼前或耳邊就會出現虛幻的畫面或聲音,將這些內容詳細準確地描繪出來,就是當時人物內心的最好寫照。這種描寫也稱幻覺描寫。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的結尾是這樣的: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迅先生通過心理幻覺的描繪表達出當時自己對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2.側面烘托,暗示人物心理。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人物的情感可以通過景物描寫來映襯。陶淵明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體味閑適之情,杜甫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寄托悲傷之感。這種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寫法,能夠收到“狀難寫之景于眼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如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兩個片段:

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

這是文章的兩處環境描寫,分別展示了菲利普一家人在見到于勒前后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輕松愉快和失望沮喪,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

【典例分析】

1.“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樣了。”皇帝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無須害怕的,但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

(安徒生《皇帝的新裝》)

分析:以上對皇帝內心活動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通過一波三折,進退維谷的心理活動描寫充分展示了皇帝愛慕虛榮,外強中干,愚蠢可笑的性格特征。

2.她狂熱地興奮地跳舞,沉迷在歡樂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陶醉于成功的光榮,陶醉在人們對她的贊美和羨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霧里,陶醉在婦女們所認為最美滿最甜蜜的勝利里。(莫泊桑《項鏈》)

分析:“她”的神情昭示著她內心的喜悅,周圍人的表現更烘托出了愛慕虛榮的“她”陶醉在幸福中的愉悅。

3.“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說,“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他想:不過這條魚給我弄死了,我倒是過意不去。現在倒霉的時刻就要來到,我連魚叉也給丟啦。“Detuso”這個東西,既殘忍,又能干,既強壯,又聰明。可我比它更聰明。也許不吧,他想。也許我只是比它多了個武器吧。

(海明威《老人與海》)

分析:這段內心獨白,充分體現了老人內心的堅定,性格的剛強,意志的頑強。

4.一個嘴巴打將去。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還是怕的,那手早顫起來,不敢打到第二下。

(吳敬梓《范進中舉》)

分析:胡屠戶為中舉后喜極而瘋的女婿治瘋,打了他一個嘴巴,那細微的動作“顫”,則將此時胡屠戶的恐懼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5.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時辰,我忽然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親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師……。”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塊席子,我已經走出六七尺遠。(魏巍《我的老師》)

分析:這是一段典型的幻覺描寫。一個孩子在暑假里,做夢都想著要去找老師,可見他對老師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摯,多么的深厚!

【實戰演練】

1.判斷下面的選文運用了哪幾種心理描寫方法。

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都德《最后一課》)

思維拓展:這是《最后一課》的結尾部分,“臉色慘白”是對韓麥爾先生的外貌描寫,“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是“我”的心理描寫,也是對韓麥爾先生的側面烘托,后面還有動作和神態描寫。有直接描寫,也有間接描寫。通過韓麥爾先生痛苦的神態、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他內心難以言狀的悲痛和憤懣,從而使愛國主義的激情在讀者心中產生了共鳴。

2.當你在某次作文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時,你會有怎樣的反應?請側重寫出心理感受。

思維拓展:人逢喜事精神爽,當得知自己在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時,內心的喜悅與自豪是不用說的。但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在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上是不一樣的,因此外在的反應也必然不一樣。只有仔細思考了這些,才能合情合理地表達。

3.李攸軒的父親是位軍人,已經五年沒有回家過中秋節了。當李攸軒得知今年中秋節父親要回家團聚時,會有怎樣的心理感受?試寫出來。

思維拓展:長久的思念,醞釀出團聚的欣喜。在得知父親要回來過中秋節的喜訊時,李攸軒的驚喜之情該是如何溢于言表?可以直抒胸臆,還可以結合神態、動作和語言等描寫來綜合表現人物內心的歡暢喜悅。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范文第3篇

(1)《祖國頌》

河壺口的驚濤里聽到經久不息的激昂

在珠穆郎瑪的雪海中凝視千年不變的蒼茫

祖國啊,偉大的祖國

曾經是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山河

你是東方的奇葩,你是不朽的神話

穿越歷史的長河,奏響勝利的凱歌

在東方明珠的塔頂上感受傲視一切的目光

在兵馬俑的坑道里感悟歷久彌堅的遠古輝煌

祖國啊,偉大的祖國

曾經飽經滄桑戰火洗禮的山河

你是東方的巨人,你是時代的化身

三峽大壩截斷巫山云雨,神州五號一展航天壯舉

祖國啊,繁榮富強的祖國

你是世界屋脊的璀璨明珠,崛起的中國 。

(2)《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咤時代的風云,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金秋十月好心境,

舉國歡騰迎國慶。

四十九年風雨徑,

共祝未來更光明。

2、關于中秋節詩句

(1)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劉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3)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4)(唐)李樸:《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范文第4篇

中學語文魯迅作品對比手法魯迅作為我國文學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包括小說、雜文、散文、幾乎代表了魯迅各個時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貫穿于中學階段各個年級的各冊教科書中。學生特別喜歡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風箏》《社戲》《故鄉》《孔乙己》《雪》等,雖然魯迅先生的時代離我們已久遠,他的作品對于我們來說理解上的確有一定難度,但縱觀這些作品,對比這一藝術手法貫穿于這些精品之中,能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我們應好好學習和研究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抓住魯迅作品中對比手法的傳神運用,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情節的對比

最明顯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地具體地描述了百草園的各種景物,還有長媽媽美麗動人的“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百草園神話般色彩,雪后捕鳥緊張而愉快的心情更加深對百草園的無限深情,這一切使美好的百草園令人神往,充滿無窮樂趣。可與之有天壤之別的三味書屋怎樣呢?文章巧妙運用過渡轉到對三味書屋的描寫,盡管壽鏡吾老先生在當時還是比較開明的,但封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是腐朽落后的,嚴重地壓抑著學生,摧殘學生的的身心健康:不準提課外問題,不準玩,整天泡在枯燥無味的“之乎者也”之中,還有先生可怕的戒尺,書屋罰跪的規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曉暢自然的筆調刻畫了百草園,而用凝重、冷峻、譏誚的筆調描寫了三味書屋,對比鮮明。《社戲》中用看戲前的向往和波折,看戲中的無味與無奈,看戲后的偷豆與煮豆的快樂相互對比組織情節,而《雪》《故鄉》等也是如此。

二、人物自身的對比

如《故鄉》中寫閏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項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二十年后的閏土形象是“他頭上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采用對比手法描寫閏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變成一個“木偶”人,表現了魯迅對閏土的無限同情。二十年前閏土喊“我”為“訊哥”,親密無間,二十年后閏土喊“我”為“老爺”,前后稱呼的對比,突出了階級的存在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其中的楊二嫂,記憶中的“豆腐西施”“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的形象與眼前所見到的“細腳伶仃的圓規”的形象進行對比。由記憶中的“終日坐著”賣豆腐的自食其力,與眼前的說話刻薄且“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幅手套塞在褲腰里”的做法進行對比,表現了楊二嫂從外貌到精神的顯著變化,揭示了他生活日趨貧困,社會地位日益底下的生存現狀,從而有力地說明了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描寫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對比的:一是臉的前后對比。初到酒店時“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著些傷痕”,中秋節后到酒店里時“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二是穿著對比。初到酒店穿著長衫,雖然破舊點,但畢竟是長衫,顯示了其讀書人的尊貴,中秋節后到酒店卻是“一件破夾襖”,說明此時的孔乙己再也無暇顧及讀書人的尊貴了。三是動作的對比。喝酒的動作由初到酒店時的站著喝,到后來的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著,坐著喝酒;付酒錢的動作,由起初的“排”出九文錢到后來的“摸”出四文大錢。這幾個方面截然不同的前后對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速變化和被封建統治者摧殘的嚴重程度,有力地反應出丁舉人之流的殘暴狠毒”。

三、人與人的對比

小說《孔乙己》一開始就對兩種不同的顧客――“短衣幫”與“穿長衫的”進行描寫。他們的服飾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長”一“短”;一“坐”一“站”;一邊是“要酒要菜”,一邊是“用錢并不闊綽”。這些描寫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短衣幫”的辛苦勞累,生活貧困;“穿長衫的”悠閑自在,大模大樣,有錢有勢。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顧客的貧富懸殊,階級對立,把封建社會的最本質的特征展現在學生面前,也為孔乙己的出場設置了復雜的人際關系。小說中還有很多對比,如孔乙己的“出現”與“消逝”,酒客的“快活”與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與粉板上那“十九個錢”都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些對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從他出現直到最后被黑暗社會吞噬,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里,久久不能磨滅。

四、景物的對比

描寫中秋節的文章范文第5篇

這是我家的老房子。小時候,父母外出謀生,每每看到同齡人在自己父母懷里幸福地撒嬌,我心中既羨慕又傷心。是奶奶給了我溫暖,驅趕我心頭的孤寂。

奶奶很勤勞,在院子里栽了好多葡萄樹。我曾經好奇地問奶奶:“栽這么多葡萄樹干什么呀?”奶奶笑得很燦爛:“等結了葡萄給我的乖孫女吃呀!”頓時,我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仿佛已經看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后來的日子里,我便興致勃勃地跟著奶奶扶苗、澆水,看葡萄藤上漸漸綻出了嫩芽,抽出了莖須,攀上了高架,開出了小花……

夏天的夜色特別迷人。奶奶常在葡萄架下掃出一塊空地來,晚上和我一起納涼。涼爽的夜風輕輕地吹拂著,皎潔柔和的月光從葡萄葉的縫隙間瀉下來,灑下斑駁的影子。在葡萄架下,奶奶教我唱“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我呢,常常邊唱邊跳著自編的舞。這時我快樂得像一個小仙女,渾身被幸福包圍著。更多的時候,我靜靜地依偎在奶奶懷里,讓她長滿老繭的手撫摩著我的臉頰,給我講嫦娥、牛郎織女、七仙女的故事。奶奶的故事真多,多得像那些掛滿頭頂的葡萄,有時候,我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在夢中我和奶奶一起遨游天河……

中秋節的夜晚,奶奶會在葡萄架下擺一張小桌,擺上我愛吃的月餅和葡萄。月光下,奶奶微笑著注視著我吃月餅,她看著看著就好像陷入了沉思,有時眼角還噙著晶瑩的淚花。我知道,奶奶又在想我遠在異鄉的爸爸媽媽,想在天堂的爺爺了。

奶奶栽的葡萄樹漸漸鋪滿了院子,我也漸漸長大了,而奶奶卻老了,如獻出了甜美果實后的葡萄樹,悄然褪盡了生命的綠色……

現在,鋪滿院落的葡萄樹在蕭瑟的秋風中枯黃了。葡萄樹,你孤單嗎?片片落葉灑落在地上,也許你正向大地母親訴說著對根的情誼,對奶奶的感激。而再也看不見奶奶的我,又向誰傾訴我對奶奶的思念和感激?

奶奶,你在哪里?孫女特別想你。

夢中,我和你,心連心。耳際,又傳來了那首牽動我思念的歌,“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

【點 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南昌市| 滁州市| 石棉县| 嘉荫县| 青田县| 中西区| 岑巩县| 平泉县| 香河县| 宜都市| 平江县| 和平区| 凤山市| 伊金霍洛旗| 宽甸| 炉霍县| 盐边县| 龙泉市| 小金县| 固始县| 岳普湖县| 信宜市| 甘孜| 沂水县| 安化县| 井冈山市| 同仁县| 宁城县| 乌鲁木齐县| 高雄县| 府谷县| 禹城市| 秦皇岛市| 壤塘县| 潜山县| 镇安县| 黎城县| 尉犁县| 调兵山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