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復習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地理會考是初中學生的終結性考試,也屬水平考試的范疇。會考的復習,是初二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會考復習具有時間緊、頭緒多、難度大的特點,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搞好復習,取得較好的效果,我認為必須吃透考綱,針對學生實際,制定復習計劃。那么什么是考綱主要精神呢?地理會考考綱指出:會考“是為了促進學校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初中教學管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會考復習中,必須牢牢把握這一點。依據課程標準,注重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分布,要充分利用地圖語言來呈現試題內容和學生作業,使之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要重視考查學生的地理觀念、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素質是會考的目的。
一、狠抓“講”、“練”、“補”三個環節
要使會考復習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地組織復習。
第一步:“講”。教師必須根據考綱要求,向學生講清概念,講清因果,講清知識的網絡關系。既要按先后順序的縱線復習,使學生記準、記牢地理知識與地理原理,還要按地理要素把有關內容組織起來,進行橫向復習。如復習黃河的治理時,可以把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的復習相結合;復習長江時可以把南水北調和長江沿江地帶相結合,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知識各要素的相互關系,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第二步:“練”。練是實踐。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通過學生的練習,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練”要循序漸進。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應用能力的練習,都要逐步提高難度。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分析與思維,針對學生易出錯誤的方面出題。如京廣鐵路、京滬鐵路和隴海鐵路的交匯城市。
第三步:“補”。補是對學生的練習要及時進行分析、講解,對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及時補課。補是提高復習質量必不可少的步驟。
二、熟練掌握重要地圖
復習地理必須復習地圖,熟練掌握幾幅重要地圖,是搞好會考復習,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
1、中國政區圖
政區圖是各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的基礎,要把眾多的地理要素落實到地圖上,政區圖必不可少。要熟記各省、
轉貼于
區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主要的輪廓;要掌握各省、區與重要山脈、大河、海洋、鄰國的相對位置。
2、中國地形圖
熟悉地形概況,對掌握各區域地形的特征,對了解氣候的重要界線,內、外流區域的劃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農業、礦產、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義。對地形圖要牢記主要山脈的位置,并熟悉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祁連山兩側分布的地形區、省(區)及與長江、黃河的相對位置。
3、氣候圖
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氣溫圖、溫度帶圖、年降水量圖、干濕狀況圖、季風與非季風圖。掌握上述氣候圖,對了解氣候的空間分布與主要特征,了解區域地理的水文、農業等差異都有好處。
4、主要鐵路干線、重要城市圖
鐵路是交通運輸的動脈,城市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兩者放在一起,點線結合,學生容易掌握。
5、四大工業區與礦產圖
要把重要工業區與礦產相聯系,掌握四大工業區重要工業中心及其礦產資源。
三、重視鄉土地理的復習
鄉土地理是初二地理教學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地理會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從歷年會考試卷看,鄉土地理的重點應是自然條件和資源開發等內容。復習鄉土地理,教師可變換方法,把重點放在對學生能力的開發上,要求學生運用復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對照地圖,自己提出問題,對鄉土地理各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
關鍵詞:地理教學 循環方法 高效課堂
地理素質是將來跨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地理知識素質、地理能力素質和地理品德素質以及由此產生的全球意識、環境意識與發展觀念對將來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有著很大關系。要增強學生的地理素質,就要擺脫應試教育的干擾。要求我們逐漸改變以往地理教學。地理是初中新開設的一門學科,其特點是平行知識多,循環知識少,各要素是并列關系,前后單元內容之間沒有太多因果聯系;知識以記憶內容為主,且記憶量大,學生遺忘快,及時鞏固是防止遺忘的重要方法。教師只有在備課時有計劃、主動地進行舊知識、方法的鞏固,加強與新內容的聯系,才能使學習形成一種循環。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應做到心中有課標、有教材、有學生,下活教學一盤棋。
一、心中有課標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實施,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創新,這也是最難的。這種改變不僅給地理教師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必須改變以學科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的地理課程,要求課程的設置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的、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概括的說就是,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還要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地理技能和生活方式。
無圖不地理,初中地理教材中每節內容都穿插有各種各樣的圖表:氣溫變化曲線、降水柱狀圖、地形剖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通過讀圖描述現象、歸納特征是讀圖學習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如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人口、農業、工業,等等。所以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應圖文結合,在獲得地理知識的同時,地理技能也得到培養和訓練。地理基本技能是地理知識的應用和發展,它加強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課程標準中基本技能對地圖的要求是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及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
1.讀圖技能:能識別等高線、等值線,能讀懂氣候資料圖、坐標曲線圖。
2.繪圖技能:能夠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降水柱狀圖、地形剖面圖。
3.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掌握比例尺計算、相對高度計算、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人口密度計算等。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標,合理安排循環步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先設計,后應用,做到心中有課標。
二、心中有教材
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但教材是死的,教師才是活的。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相關的知識,這樣即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適合于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教師決不能被教材束縛住手腳,需要補充時則補充,需要加深時則加深。如在初中地理中許多章節都提到了“季風氣候”,如世界氣候的差異、亞洲的自然環境、印度氣候、中國氣候的學習中都反復提到,但是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給季風、季風氣候明確的定義,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適當補充,讓學生不至于形成學習死結。
季風:大范圍區域冬、夏季盛行風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現象。如中國東部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分別稱夏季風和冬季風。季風氣候: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引起的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改變的現象,稱季風氣候。 備課,作為教學的一個起點,教師要有計劃、主動地進行舊知識、舊方法的鞏固,加強與新內容的聯系。深入理解教材,心中有教材,才能對各版本教材具有比較與鑒別能力,才能對教材內容體系具有靈活處理能力,才能對教材進行重新組合、調整,對內容增減。
三、心中有學生
新教育理念強調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共同參與、平等互動,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為學生留出思考、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學習中思考、交流。這樣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例如,“經緯網”和“海陸分布”哪個先學更合適?學習經緯網的時候,存在半球劃分知識,需要用到海陸分布內容。查找某地點經緯度也需要具體地方的支撐,不然經緯網只是一個“空架子”。對學生而言,經緯網太抽象了,看不見、摸不著,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若通過地球儀先學習海陸分布,形成對大洲、大洋的形象認識,有了相對位置的空間概念,再學習經緯網怎樣確定,符合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過程(先有地理發現,后制定了經緯網),也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大有好處?,F行的教材,只是把千百年來的結論、結果直接呈現灌輸給了學生,沒有給學生認識過程和和探究的機會。
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學工作,現對本學期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并認真搜集每節課的課件和課外知識,保存在電腦中。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濃縮初二下學期的課程內容,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知識點落實到位,以完成課程內容,為地理會考的復習,爭取時間!初二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會考復習具有時間緊、頭緒多、難度大的特點,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搞好復習,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認為必須吃透考綱,針對學生實際,制定復習計劃。貫徹實施初中地理會考復習的幾個階段:
5月上旬 第一輪復習主要是打基礎,從基礎抓起,從地理復習指南抓起!首先要了解2007年的試題情況,對照考試大綱,著重夯實基礎。
5月下旬 制定全面復習計劃,開始第二輪復習,重點復習綜合題。注意指南書本圖片地理信息的梳理、考試時對地圖的實際運用能力!
6月中旬 第三輪復習開始,考生開始進入沖刺階段,要查漏補缺,對錯題歸納總結,并及時完成模擬題。對前兩個階段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知識體系,然后,做一定量的模擬題來鞏固知識、掌握做題技巧。6月24進行模擬實訓,最后調整考試狀態,積極應考。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因為其年級上冊地里,理解的內容多,知識的空間概念強,根據初一學生的特點,我幾乎每節課都用版圖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的理解力,提高教學效果。
四、積極認真參加集體備課活動。在每兩周定期參加集體備課,研究探討課程教法、學法,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改進工作。
【關鍵詞】四字方針;初中地理;復習策略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新版新課程標準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庇纱丝梢?,初中地理教學應該積極改革,而復習課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和重點內容,其改革也是勢在必行。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四字方針”來改革初中地理復習策略。
一、抓住一個“實”字:實事求是,了解學生情況
實事求是是哲學思想的精髓,也是哲學中國化的精髓,中國近百年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穩步發展。在初中地理復習中,教師和學生同樣要發揚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一方面,教師要客觀地了解整個班級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要有一個最真實的把握,不能做出過高或過低的評價,只有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才能制定最切合實際、快慢適中的復習計劃,才能把握準復習的重點。在復習前,我會向學生下發問卷,征集知識難點,進行匯總,比如,在調查問卷中,筆者經常發現學生對于“經線緯線的排列,地圖上的方向,地球的運動規律”這些理論性強的知識把握不準,因此在復習時就進行了重點的講解,幫助學生解決了知識難點。此外,每個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作為教師,我經常向學生宣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要求學生在復習前要認識到自己在地理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在復習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做好復習時間的分配,提高復習的效率。
二、把握一個“效”字:把握內因,激發學生熱情
在哲學思想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教學中,也是如此。對于地理學習來講,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內因,教師的教學是外因,這并不是推卸教師的責任,新課標曾明確指出,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更多的扮演的是一個引導的角色。在初中地理復習期間,我發現很多學生復習效果不好,就怪老師講得不好,怪時間太緊,怪知識點太多等等,而從沒想過從自身找原因。因此,在復習時,我會主動引導學生樹立“我的學習我負責”的思想,引導學生向優等生看齊,找不足、找差距,并請學習好的學生當眾介紹復習經驗,通過對照,很多學生發現了自身在復習中的不良習慣,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有的學生復習沒有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學生復習太過草率,走馬觀花等等,從而引導他們從自身作出改變,激發復習熱情,提升復習效果。
三、尊崇一個“質”字:由量到質,引導學生練習
在哲學思想里,量變和質變代表事物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或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當量變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引起事物的質變。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尤其是對于初中學生來講,要掌握的知識點非常多,誰也不可能一口氣全部記牢,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初中地理復習中,也是如此,要想提高地理成績,必須按部就班的進行復習,一點一滴的積累知識,只有當所有知識點記入腦中,融會貫通的時候,地理學習才會取得質的飛躍。在復習時,我曾經專門向學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同學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我們看到我們周邊有一些同學地理學得非常好,很羨慕,可是在那一個個高分的背后,他們付出的汗水你們可看的到?沒有大量的練習,又怎會有優秀的成績呢?水滴石穿,老師希望你們能夠做這穿石的水滴?!蓖ㄟ^這些鼓勵的話語,引導學生認識到積累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加強練習,推動了地理復習按部就班的開展。
四、圍繞一個“活”字:創新發展,進行靈活復習
哲學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之中,而創新是發展的一種形式。對于初中地理復習而言,也應該在復習方式上,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只有創新發展復習方式,才能豐富復習課堂,吸引學生興趣,提高復習效果。在進行復習課期間,我曾經在復習方式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一方面在復習課上引入多媒體,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整個初中地理的架構,此外,我還通過多媒體演示自然界水循環的動畫,以及“板塊構造學說”,在多媒體演示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且通過更加形象化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我在復習期間,在每個單元結束時,都會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考試,當眾公布考試成績,并鼓勵成績落后的小組,要迎頭趕上,在下一次考試中實現逆轉。通過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比拼意識。此外,我還嘗試在班級內部實行“結對復習”、“互評復習”等方式,讓地理復習課堂更加生動活躍。
總而言之,初中地理復習課的改革重在創新,重在引導,重在教會學生自主復習。在探索“四字”方針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的新的問題,也有了很多新的收獲,探索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汪小燕.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復習[J].成功(教育版),2010年6期
[2]陳明星.對比法在初中地理復習課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1年24期
關鍵詞:初三物理 知識復習 四個策略
送走了又一屆初中畢業生,終于靜下心來,反思梳理自己作為物理教師引導學生復習物理知識的過程,大腦里漸漸形成了一些清晰的思路。學生初三階段的學習結束后,意味著接受義務教育時間的結束,面臨的將是各種不同的選擇:或升入高中繼續文化學習;或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一技之長;或走向社會謀生創業等。故此時的心態各異,自然影響到學習態度和學習的各個環節。要想提高初三物理知識的復習效率,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四個策略:
一、引導學生認識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越是臨近中考,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及其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探究方法就越關注:認為對今后繼續學習和工作生活有用的就愿意學,無用或不適合的就會放棄。作為物理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物理知識的價值:第一,生活中不可缺少,例如家用電器的安裝與維修等;第二,工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如利用物體的沉浮條件進行農業選種、利用漂浮原理造船、利用流體流速和壓強的關系制造飛機等;第三,物理學科同時也是學習生物、地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如物理知識中溫度高、密度小的氣體上升,由密度大的氣體來填補就形成了風,對解答地理學中季風的形成非常適宜;第四,物理一般是以實踐為主,通過對實驗的分析、探究獲得知識,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復習,可以進一步掌握更多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實驗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為未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二、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復習計劃,使學生學有目標
學好物理知識是師生的共同心愿,但是,一個班或一個年級的學生,其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方法和能力、已有經驗都有很大差異;就學生個體而言,對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以及適應中考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很清楚,感到有些茫然;越來越逼近的中考和各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又會使他們心里充滿焦慮和不安等。基于上述原因,作為物理教師,應細心幫助學生分析自我,使他們對自己的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和能力有一個科學定位;指導學生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明確從現在到畢業的每節課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學什么知識用什么方法;幫助學生分析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并在對應的時間里復習對應的知識時引進近年與之對應的有一定梯度的中考題,使學生學得明白、學有所獲,了解感悟中考,進而不怕并勇于參加中考。也就是說要使學生復習有目標、不緊張、有所獲、很充實,以此來提高復習效率。
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復習,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愉悅感
初中物理知識的獲得,一般都是從生活實踐中收集客觀現象,而后有針對性地設計試驗,對實驗現象有目的地觀察和如實記錄,再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物理知識在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物理現象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例如:初三學生都知道地球周圍及其空間的一切物體,如果缺少支撐和懸拉,都會向地上落,地球周圍及其空間的物理,似乎受到一個豎直向下的力的作用,物體質量越大,這個力似乎也越大。物理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設計實驗進行探索。這樣,第一能使學生確信所學知識的正確性;第二,能縮短進行探究的時間;第三,能解開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探究不明而感到困惑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極大的愉悅感,產生對后續物理知識復習的渴望。這樣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復習,也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用科學的變式訓練復習,激發學生的探究情感
多年來,初中物理教科書中的知識,都是比較穩定的知識群,呈現方式很有規律性。特別是新教材對新知識的探究方法非??茖W,知識的總體呈現成梯度狀上升,局部探究又出現波浪和跨度。這種安排要求復習時應重視基礎,嚴格依據教材進行。而學生對這種復習方法很容易疲倦和厭惡。為此,若把教材上的知識挪列位置,變換探究的策略,對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筆者在引導學生復習滑輪組機械效率時,設計了這樣一道變式題:某班學生利用如圖所示(圖略)的裝置完成“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之后,記錄的數據如下:
實驗小組鉤碼重G(N)動滑輪重G1(N)拉力F(N)機械效率(%)
10.50.40.3547.6
20.50.40.3843.9
310.60.6253.8
410.80.7146.9
520.60.9868.0
620.81.0662.9
請同學們對照表中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回答下列問題:
(1)1、2兩個小組的動滑輪相同,提起的鉤碼重量也相同,測量的機械效率卻不同,產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2)實驗現象中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3)請同學們再分析上表,就如何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說出自己的建議。
此變式,學生看到后首先感到新奇,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情感。問題(1)引導學生找到了定量和變量,教給了學生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問題的方法,并且在解決了問題(1)的基礎上,對于問題(2)、(3),學生就會迎刃而解。此變式還打破了學生的習慣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提供了化難為易的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