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比匯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復種大豆;新品種;試驗
中圖分類號:S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1-0031-02
1 試驗目的
徽縣地處甘肅省南部徽成盆地中段,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夏播復種大豆的適生區。全縣歷年大豆復種面積在9 333 hm2左右,占復種作物的94 %,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為篩選出適合該縣種植的豐產性好、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大豆優質新品種,同時為今后大豆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提供可靠依據,并為大豆高產創建提供后繼品種。
2 試驗材料及方法
2.1 供試品種及來源
由省農技站提供參試品種12個,分別是中作101、中作102、中作J6012、中作J8023、中作J8033、中作J8149、08010-24、08010-39、08010-40、中黃39、中黃43、中黃44,對照為當地主栽品種豫豆22。
2.2 試驗地點
本試驗安排在銀杏鄉慶壽村問志輝的承包地里,地塊為川平地,肥力中上,光照充足,交通便利。
2.3 試驗處理
試驗安排為小區試驗,設置兩個重復,品種隨機排列,每小區占地12 m2(4 m×3 m),各品種間留0.50 m的人行道,計26個小區,共占地0.038 hm2。種植規劃見表1。
2.4 播種及田間管理
于2011年6月30日統一播種。播種時按施大豆專用肥750 kg/hm2比例結合整地一次性撒施,試驗田采取條播,每小區播種9行,行距40 cm。在大豆出苗后及時進行了間苗、定苗、中耕除草,在開花至結莢期防治病蟲2次,葉面噴施鉬肥1次。
2.5 收獲及取樣
在10月份大豆進入成熟期后,按照各品種不同成熟期逐個進行收獲,同時每小區各取1 m大豆植株樣本帶回室內進行考種。
3 試驗結果
田間大豆各生育期觀察記載結果見表2,成熟后每小區分別取樣,在室內對株高、株莢數、株粒數、百粒重等進行了統一考種見表3。從試驗結果來看,對照品種豫豆22產量最高,為2 428.12 kg/hm2,排第1位,所有參試品種產量均未達到或超過豫豆22的,但還有些品種的產量表現也較好,排2~7位的依次為08010-39、中作J8023、08010-40、中作J8033、中黃39、08010-24。在1 609.50~1 395 kg/hm2之間,其余品種產量在1 387.50~748.50 kg/hm2之間。
關鍵詞:會陰無保護接生;會陰側切;效果對比
分娩為正常生理過程,新時期下,產科更注重產婦、胎兒均有潛力主動參與和完成分娩過程這一因素,促進自然分娩率的提高。會陰無保護接生法作為一種新接生技術,對孕產婦、助產士雙方均有利,可有效降低側切率和剖宮產率[1]。本研究分析了會陰無保護接生和會陰側切患者效果的對比。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5年8月100例產婦,包括初產婦78例,經產婦22例;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8.41±5.16)歲;孕周37~42 w,平均孕周(39.14±1.12)w;體重64~72 kg,平均體重(69.56±5.08)kg;新生兒體重2605~4020 g,平均體重(3256.61±325.35)g。所有產婦均無產科合并癥,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軟產道正常、有陰道分娩意愿。將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分成傳統接生組和會陰無保護接生組,每組各50例。兩組在孕產婦和新生兒一般資料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性較好。
1.2方法 傳統接生組產婦選擇會陰側切傳統托肛會陰保護接生方式,取膀胱截石位,助產士站立于產婦右側,指導產婦在宮縮或間歇期用力或放松,胎兒預計于3~4次宮縮內娩出,助產士用左手中指和食指深入陰道中,撐起左側陰道壁,從會陰后聯合中線往左側45°剪開會陰,并在胎頭拔露至會陰后聯合緊張時開始保護會陰,助產士右手肘支撐于產床上,用右手指在掌內墊好折疊紗布墊,用手掌和大魚際肌貼于會進行會陰保護,將會陰體聯合正中處頂住,四指合并托起產婦臀部,指導胎兒娩出。
會陰無保護接生組產婦選擇會陰無保護接生方式,取膀胱截石位,助產士于產婦兩腿間,在胎頭露出3~4 cm時進行會陰常規消毒,指導產婦柔和、均勻用力,快節奏哈氣和張口,對胎頭娩出速度進行控制,以達到宮縮時娩出增加>1 cm為佳。并指導產婦在宮縮時哈氣放松,助產士用左手控制胎頭娩出,但不協助胎頭俯屈,胎頭自然娩出后等待復位。指導產婦宮縮間歇繼續均勻用力,并在胎頭雙頂徑即將娩出時繼續哈氣,宮縮間歇期停止用力,放松。胎頭雙頂徑娩出后,顏面娩出速度可一定程度上加快。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第二產程時間、產時出血量、會陰傷口腫脹程度和會陰傷口愈合級別。
會陰傷口腫脹程度;會陰皮膚和陰道入口黏膜撕裂,少量出血為I度;會陰體筋膜和肌層裂傷,且累及陰道后壁黏膜,解剖結構模糊,較多出血為II度;會陰深部裂傷,外括約肌斷裂為III度;、陰道和直腸貫通,組織損傷嚴重為IV度[2]。
愈合判斷標準:切口無不良反應為甲級愈合;切口有積液、紅腫和皮膚壞死等,但無化膿為乙級愈合;切口化膿需引流為丙級愈合[3]。
Apgar評分包括呼吸、肌張力、心率、皮膚顏色、喉反射等五項指標,每項采取0~2分三級評分法,滿分為10分,0~3分為重度窒息,4~7分為輕度窒息,8~10分為無窒息。Apgar評分越高,表示新生兒狀況越好[4]。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則(x±s)表示,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分析。P值
2 結果
2.1傳統接生組和會陰無保護接生組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第二產程時間、產時出血量均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2.2會陰無保護接生組會陰傷口腫脹程度明顯低于傳統接生組,會陰傷口甲級愈合率明顯高于傳統接生組,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在接生方式中,無保護會陰接生為通過利用分娩機轉中胎頭枕骨仰伸運動,促進會陰體會核心盆底組織的充分伸展,有利于陰道口張開最大,達到胎頭雙頂徑娩出徑線,促進會陰充分伸展、擴展,有利于會陰的保護,降低撕裂傷。無保護會陰接生法用一手控制胎頭娩出速度,而非通過手扶持會陰體進行接產,可促進分娩過程在產道和胎兒相適應情況下完成,其操作簡單可行,可有效保護孕產婦安全[5-6]。
傳統會陰側切接生則為托肛會陰保護接生,其缺陷較多,如手掌壓迫后可導致會陰出現水腫和充血現象,無法充分擴張會陰體,容易引發陰道側裂上,且對胎頭娩出造成影響,增加胎兒窒息風險[7-8]。
本研究表明:會陰無保護接生可在不影響新生兒結局、不延長第二產程時間和不增加產婦產時出血風險的基礎上,有效減輕會陰傷口腫脹程度,促進其愈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少芳,黃銀英,章慧燕,等.會陰無保護接生技術在低危孕婦正常分娩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13,30(3):69-71.
[2]沈衛英,樓建義,王春茶,等.會陰無保護接生技術在低危初產婦分娩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5(1):82-84.
[3]鄭淑萍.會陰無保護接生技術的臨床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5):2352-2353.
[4]危秀蓉,張久娣,楊成芬,等.淺析會陰無保護接生法對初產婦的臨床效果[J].醫學信息,2015,24(19):292-292.
[5]桂雪芹,朱靜文.會陰無保護接生技術的療效觀察[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2):96-97.
[6]孫愛蓮.會陰無保護接生技術在低危孕婦正常分娩中的應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4(14):57.
對比法從編制抵消分錄的實質和目的出發,以虛擬的企業集團會計報表為基礎,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倒推得出抵消分錄的內容和借貸方向,為抵消分錄的編制尋根找因。以下內容將分類介紹對比分析法的原理和具體運用。
一、合計數中包含虛增、虛減項目情況下的抵消分錄編制方法
因合并會計報表主體(企業集團)和個別會計報表主體(母公司和納入合并范圍的子公司)編制報表時所站的角度不同,在將個別會計報表對應項目簡單相加的過程中,因為內部交易的存在可能會虛增、虛減某些項目。這種情況又具體細分為企業集團帳面予以反映和不予反映兩種情況。
1. 企業集團帳面不予反映,但個別會計主體帳面已做反映的情況
因會計報表主體不同,編制合并報表時常會遇到企業集團帳面不予以反映,但個別會計報表主體帳面已做反映的情況,此處僅選擇內部債權債務為例。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發生債權和債務時,一方面債權方會在其帳面上增計應收帳款,減計銀行存款,并在其資產負債表中列示;另一方面債務方會在其帳面上增計應付帳款和銀行存款項目,并反映在其資產負債表中。但是,從企業集團整體來看,這只是內部資金的調撥,不會到資產和負債的增減變化,故在其帳面和報表中不需做任何的反映。為使合計數和虛擬的企業集團會計報表保持一致,必須編制抵消分錄將這部分虛增和虛減的項目予以抵消。
例1:假如母公司個別資產負債表中應收帳款10000萬元中有3000萬元為子公司應付帳款,期末母公司按3‰的比率計提壞帳準備,則本期各會計主體帳面反映情況如下表所示:(單位:萬元)
子公司 母公司 企業集團
(保留部分) 抵消分錄
借:銀行存款
3000
貸:應付帳款
3000 ①借:應收帳款
3000
貸:銀行存款
3000
②借:管理費用
9
貸:壞帳準備
9
—— 以虛擬的企業集團帳面為基礎,將合計數中多計的項目予以抵消 ①借:應付帳款
3000
貸:應收帳款
3000
②借:壞帳準備
9
貸;管理費用
9
注:表中劃橫線部分為計算合計數時自動抵消的項目。下文中的劃線原因與此相同。
在存有母公司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時,一方面母公司會增計長期股權投資,另一方面子公司會增計實收資本,期末它們各自都會在自己的帳面和報表中進行反映。但從企業集團整體的角度來講,這項業務只是企業資金的內部調撥,根本不會影響到其他的資產和負債。其處理方法和內部債權、債務項目類似,此處不再單獨列示。
2. 企業集團帳面和個別會計主體帳面都做反映的情況
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有些業務不論是從個別會計報表主體或是從合并會計報表主體來考慮都應當在期末帳戶上進行反映。但是,因為會計主體的立足點不同,往往對于同一業務放映的實質卻不同,有時即便所反映的實質相同,數額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以企業集團帳面為基礎進行調整。現以內部交易時形成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為例。
(1) 內部交易過程中形成的未實現銷售利潤的抵消分錄
在存在內部交易時(內部銷售商品,轉讓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銷售方期末會在其個別的報表中確認收入,并計算利潤,而購買方則以支付的價款作為成本入帳。由個別報表簡單相加得到的合計數中包含了這部分內部銷售利潤。但是,從企業集團來看,這只是存貨(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存放位子發生了變化,并沒有發生增值,也沒有利潤形成。故應以企業集團帳面為基礎,抵消虛增的利潤和虛增的價值。
例2.母公司本期以20000萬元的價格將其產品賣給子公司,母公司銷售該商品的成本為14000萬元。期末子公司全部沒有賣出,形成存貨。暫不考慮其他與之相關的稅費,期末各會計主體帳面的反映如下:(單位:萬元)
子公司 母公司 企業集團
(保留部分) 抵消分錄
借:存貨
2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 ①借:銀行存款
2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000
②借:主營業務收入
14000
貸:存貨14000
存貨14000
以企業集團帳面為基礎,將合計數中多于的項目抵消 借:主營業務收入
2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
14000
存貨
6000
(2) 內部銷售利潤得以實現時的抵消分錄
接上面(1),如果內部銷售過程中形成的存貨被購買方以市場價格對外銷售出去,則包含在存貨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就真正的得到了實現。此時,雖然個別報表主體和集團報表主體都會在各自的帳上作為收入和利潤反映,但是,其數額卻不相同。應以虛擬的企業集團帳為基礎編制抵消分錄。
例3.假設上例中期末子公司以30000萬元的價格將這批商品全部對外銷售,暫不考慮其他與之相關的稅費,期末各會計主體帳面的反映如下表所示:(單位:萬元)
子公司 母公司 企業集團
(保留部分) 抵消分錄
①借:存貨
2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
②借:銀行存款
3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000
③借:主營業務成本
20000
貸:存貨
20000
①借:銀行存款
2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000
②借:主營業務成本
14000
貸:存貨
14000
①借:銀行存款
3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000
②借:主營業務成本
14000
貸:存貨
14000
以企業集團帳面為基礎,調節合計數 借:主營業務收入
2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
20000
二、合計數中重復項目的抵消
編制合并利潤表時,實質上子公司的凈利潤已還原為了收入、成本和費用,并被視為母公司的收入、成本和費用同等看待,與母公司相應的項目進行了合并。在母公司對子公司進行投資的情況下,因母公司每期期末都會以子公司凈利潤為基礎確認投資收益,期末母公司的凈利潤中包含有子公司的凈利潤(全資子公司)或包含子公司部分的凈利潤(非全資子公司)。但在以個別會計報表簡單相加得到的凈利潤的合計數中子公司的凈利潤又被再次計入。這樣子公司的凈利潤前后就被計算了兩次。同理,子公司的凈利潤也被分配了兩次。為真實的反映企業集團的凈利潤,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將重復的部分予以抵消。因利潤表和利潤分配表中涉及到從結轉帳戶過多,現將各會計主體的期末帳面反映簡單化,略去相關的會計分錄,旨在說明抵消分錄的編制原理。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子公司利潤表 母公司利潤表 企業集團利潤表(保留部分) 抵消分錄
主營業務收入1
減:主營業務成本1
….. 主營業務收入2
減:主營業務成本2
….
主營業務收入(1+2)
減:主營業務成本(1+2)
…..
借:投資收益2
貸:利潤分配1
―― 加:投資收益2 加:投資收益2
…… ….. ……
凈利潤1
凈利潤2 凈利潤(1+2)-投資收益2
利潤分配1 利潤分配2 利潤分配2
注:①表中的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皆為抵消內部交易后的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畫圈部分為重復相加部分。
②由于合并利潤分配表是站在整個企業集團的角度反映對母公司股東的利潤分配情況的,所以應將子公司的利潤分配抵消。
由以上可知,運用對比分析法來編制抵消分錄時,編制者能夠保持清晰的思路,明了個別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中各對應項目之間的關系,明確的斷定合并抵消分錄的和借貸方向。同時,運用它也能增強抵消分錄間的邏輯性和解釋能力。
: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地不斷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已經提上了日程。近5年來,在華跨國公司每年的中國報告數量呈上升趨勢,然而中國企業的CSR報告仍以中文和非國別報告為主,僅有少量的中英文報告和國別報告,說明了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嚴重滯后。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中,實現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本土化,提升企業形象和軟實力,對當地經濟、環境、社會承擔起相應責任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編制英文版的CSR報告和翻譯成當地語言的國別報告應是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這對于企業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實現在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筆者在為數不多的中英文對照的CSR報告中,選取了國內兩家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與中興編制的2012年報告英譯版作為研究對象,從翻譯的角度對兩個英譯版進行對比,分析現狀與不足,提供引導與借鑒。限于篇幅,本文只選取了報告中“員工關愛”部分進行對比分析。
一、翻譯目的及信息類文本的翻譯要求
翻譯是一種目的性的行為和活動,這是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理論的核心思想。這一理論被稱為“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該理論認為,翻譯是在“目的語情境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生產的語篇”。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譯文的受眾,他們有著自己的知識結構、文化背景、對譯文的預期以及交際需求。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實現譯文的交際目的,必須考慮譯文受眾的文化背景,產出他們所能理解的并且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譯文。另外,譯文與原文之間仍需存在語篇之間的連貫性(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譯文忠實于原文,但忠實的程度與形式則是由譯文目的或交際功能來決定。譯者有權根據翻譯目的決定原文的哪些內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調整或是改寫。相應的,對于翻譯作出評價,也必須將譯文的功能和目的納入進來,而不能只追求譯文與原文的對等。總而言之,譯者在翻譯時需遵循以下三原則: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其中的首要原則是目的性原則。當然,譯者也應尊重原文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協調好與原文作者、客戶、譯文受眾等參與者之間的關系。
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譯者應該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理論代表人物之一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e Reiss)認為,翻譯前要對翻譯材料進行文本類型分類,然后根據文本類型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她將文本分為4類:1)表達類(expressive),強調文本的創造性構建和語言的美學層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2)信息類(informative),凡是旨在傳遞信息、知識、意見等事實的文本,皆屬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內容和主題;3)感召類(operative),旨在通過說服文本讀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種行動,從行為上對文本作出反應,其語言特點是對話式的,文本的目的在于感召;4)視聽類(audio-visual),這類文本重在視覺的或者聽覺的意象,如電影、廣告或者音樂。
根據文本類型的劃分,我們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屬于信息類文本,是企業為全面反映管理自身運營對利益相關方、經濟、環境和社會產生的影響所進行的系統的信息披露。對于信息類文本,切斯特曼(Chesterman)認為,譯文應注重傳遞原文內容,譯文的文字需通順易懂,力求清晰明白。紐馬克(Newmark)也認為,信息類文本的翻譯需以譯文讀者為中心,強調譯文的可讀性和通俗易懂性。客觀事實是譯者要關注的,翻譯時要以目的語為依歸,重點放在對事實的描述上,同時應考慮到目的語中的同類文本的語言特征、語篇結構與布局以及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無需完全照搬原文,進行逐詞逐句的翻譯。翻譯策略的選擇涉及許多因素,譯者在著手翻譯前,需根據翻譯目的、原文的內容和文本功能、譯文的受眾來決定采用何種翻譯策略或方法。譯者在翻譯信息類文本時,必須尊重原文中描述的事實,并根據翻譯目的進行適當的調整或改寫。下面筆者將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依據,對華為與中興2012年CSR報告英譯版中的“員工關愛”部分進行細致剖析。
二、華為與中興2012年CSR報告中“員工關愛”部分的對比分析
(一)關于“員工關愛”部分內容的編排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華為2012可持續發展報告”(以下簡稱“華報”)中,“員工關愛”部分沒有單獨形成一個大的章節,而是歸入了“實現共同發展”這一章。而在“中興2012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中報”)中,“員工關愛”則是作為單獨一章,與“公司治理”、“社會公益”、“環境保護”等等部分并列。
無論是“華報”還是“中報”,在編寫過程中都參照了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可持續發展指南3.1版本》(G3.1)準則中的主要核心指標和要求。而為了保證報告的可靠、公正和透明,華為還聘請了外部審驗機構德國萊茵T?V集團(T?V Rheinland)對報告進行審驗并出具獨立的審驗報告,達到了GRI應用等級B+的相關要求。中興沒有經獨立第三方審計,只是經過自我評估,自評達到GRI所規定的B級標準。可以說,兩個公司的報告內容從整體上講還是比較全面的。在“員工關愛”部分,兩個報告所涵蓋的內容也是大體相同,主要包括員工構成、員工權利、員工的職業發展、員工的薪酬與福利、員工的溝通渠道、員工的業余生活、員工的健康與安全等等。從內容編排的清晰性來看,“中報”利用二級和三級標題,比較方便英文讀者閱讀,具有比較鮮明的層次感。相比較而言,“華報”只采用了二級標題,且標題過多,沒有進行更高一級的歸類,內容略顯雜亂,不太符合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
為了增強可讀性和說服力,英文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都應當采用定性和定量兩種披露方式來進行觀點論證或者事實說明。運用圖表可以使報告更具清晰性和直觀性,數據的使用和對比可以避免空洞的文字性敘述,使得報告更具說服力。同時在案例敘述時加上圖片,能使報告更加生動具體。從信息的披露方式來看,“華報”的編制更符合英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要求,而在“中報”中只能看到大篇幅的文字敘述,僅采用了少數幾個單一的圖表進行支撐,而且幾乎未見案例與圖片。
(二)標題的英譯
標題的翻譯非常重要,因為讀者拿到報告首先瀏覽的就是各級標題,以期對報告的整體框架和主要內容有個大致的把握。中文標題的英譯,一般采用名詞或者動名詞結構,語言必須簡潔。在“華報”和“中報”中,“員工關愛”部分的大多數標題英譯是符合目的語規范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有關“員工關愛”標題的翻譯。兩個報告中的譯文分別是“Caring for Employees”和“Employee Care”。很顯然,兩個譯文都是從漢語直譯過來的。那么這兩個譯文是否準確傳遞了原文內容,其表達是否符合目的語習慣呢?“關愛”一詞在漢語中有關心、愛護的意思,兩個報告的原文作者選擇這個詞語,目的是想體現企業與員工之間的親情關系,強調企業對于員工利益的關切。然而,“care for”與某人搭配在一起,其含義是“喜愛”,因此“華報”中的英譯是不當的,沒有準確表達原文的內容。而“中報”的譯文表達是典型的“中式英語”,且具有一定歧義。比較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的CSR報告,有關“員工”部分的標題一般都是“Our People”,“People”,“Employees”或者“Workplace”等非常簡明扼要的表達,建議將“員工關愛”這一標題譯為“Our People”。
第二,兩份報告都有關于“員工多元化”/“員工多樣性”的小標題,強調該企業員工的構成比較豐富,來自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以突出企業的國際化。“華報”的譯文是“Workforce Diversification”,“中報”的譯文是“Respect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mployees”。兩個報告都使用了diversification一詞表示“多元化”或者“多樣化”。那么這個譯文是否恰當呢?“Diversification”是英語動詞“diversify”的衍生詞,用于強調行為或者動作,且一般不與有生命的人或物搭配使用,所以此處改為“diversity”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三)“員工關愛”部分內容的英譯
從“員工關愛”部分的具體內容上看,“華報”的國際化程度很高,不僅僅涉及中國員工,更多情況下是將華為的全球員工作為一個整體披露各方面的相關信息,這體現了一個跨國企業的特點,也比較符合這份全球報告的要求。而“中報”在“員工關愛”部分披露的信息,有些內容只與中國員工相關,且帶有濃厚的中國國情和文化特色,因此譯者在將中文的原文文本進行英譯時,若不考慮譯文受眾的文化背景,并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其英譯本將會給目的語讀者帶來閱讀障礙。下面筆者將具體分析“中報”的“員工關愛”章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內容的若干翻譯問題。
例一、在“薪酬與福利”部分,報告中使用了表格,列舉了中興通訊的主要福利,原文中并沒有注明是否中興的全球員工都能享受表中的各項福利。據筆者判斷,有幾項應是針對中國員工的福利,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如“五大社會保險”、“勞保用品”、“工會活動費”等。在對應的英文版本中,譯者也沒有標注表中的福利是哪些國家和地區的中興員工享有的,而直接將上述三種員工福利直譯成“Five social insurances”,“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s”和“Labor Union activity fee”。首先,不了解中國國情的譯文讀者,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五大社會保險”具體指什么,所以不宜采取直譯,而應明確列出是哪五險,即“pension benefits, health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and maternity benefits”。“勞保用品”的譯文除了equipment不應該是復數外,看上去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在這里也因注意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也就是說,給員工發放“勞保用品”在中國可以稱之為企業給員工提供的一項福利,而在西方國家,企業給員工提供工作用的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簡稱PPE)并非是一項福利,而是勞動法規中企業必須履行的職責。因此,作為一個跨國企業,是否應將“勞保用品”列入員工福利還有待商榷。另外,“工會活動費”也應該是專門針對中國員工的,在英文中沒有對應的表述,建議可將此項刪除。
例二、“交換空間美化大賽”用我們的雙手,改造我們自己的家(譯文:The space swap and decoration contest enabled the employees to make their homes more beautiful with their own hands.)可能中文讀者都明白原文中“交換空間”的含義,因為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有一檔貼近普通電視觀眾,倡導自主動手、節儉裝修為理念的服務類節目,節目的名字就叫“交換空間”。而其目的語讀者對譯文“space swap”的理解絕對與裝修毫不相干,因此為了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建議將上述句子改譯為“Home Decorating Contest enabled our employees to make each others’ homes more beautiful with their own hands.”
例三、EAP團隊發起了營建“有味道的廁所文化”活動。(譯文:ZTE supported the EAP team to launch an activity named “constructing a pleasant toilet environment”.)上述活動是由中興的員工心理幫助計劃團隊組織的,在報告中放在了“員工心理幫助計劃”部分作為一個案例。不得不承認,這個活動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因為國內許多公共廁所的衛生狀況確實令人堪憂,這是一個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中興的EAP團隊組織了這樣一個活動,目的在于提高員工的公共衛生意識,營造一個清潔衛生的如廁環境。可是當英美等發達國家的目的語讀者看到這樣的活動,心里會怎么想呢?他們是否能真正理解這個活動的真正內涵呢?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廁所文化,其公共廁所普遍都是非常干凈的,所以目的語讀者很可能會認為,該企業員工的素質很差,在廁所的墻壁上亂涂亂畫,連最基本的文明習慣、衛生習慣和社會公德都不具備,企業形象也會因此大打折扣。所以從國情和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這項活動放在英文版的CSR報告中顯然是不大合適的。另外,從翻譯的角度來看,“constructing a pleasant toilet environment”是典型的中式英語,會讓目的語讀者不知所云,如果英文版中必須出現這一活動,建議改譯成“keeping our toilet/bathroom clean and tidy”。Toilet是英式英語,而bathroom是美式英語,選用哪一個要看英文版的受眾。
三、結論及啟示
從譯文的整體質量上看,“華報”要優于“中報”。“中報”的英文版過于忠實于中文原文的內容和語言形式,沒有很好地遵循翻譯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出現了很多中式英語的表達,語篇的銜接和連貫也不太符合英語的習慣,給英語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難。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筆者對于中國跨國公司如何做好CSR報告翻譯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譯者在著手翻譯CSR報告前,首先需要進行文本目的分析,包括原文和譯文的文本功能、文本受眾、文本的時間和地點、文本傳播媒介和動機,根據原文與譯文文本目的的差異,結合譯文的功能和受眾來對報告內容進行調整,不能完全照搬原文。
第二,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了解CSR報告編寫的國際標準和行文規范,同時閱讀和借鑒平行文本,即用目的語撰寫的CSR報告,最好是以國外著名跨國公司(如Intel,Cisco等等)的CSR報告為參照,掌握目的語CSR報告的語篇及語言特征,在翻譯的時候必須符合目的語行文習慣,表達盡可能地道。
第三,對于具有中國特色文化信息的處理,必須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通過增釋、改寫或其他翻譯技巧,消除由于文化差異帶給目的語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障礙。
第四,中國的跨國企業也可以學習在華的跨國公司,除了全球報告之外,還可以用當地語言撰寫或者翻譯成當地語言的國別報告,切實履行在當地的社會責任,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五,盡量避免中式英語。在兩個報告中都發現了一些中式英語的句子和表達中式英語產生的根源之一就是譯者不太清楚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句法和篇章等不同層次上的差異。
第六,作為合格的譯者,首先必須對英漢語言差異有非常清晰的意識和了解。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兩種語言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詞義不相符,包括指稱意義相符但蘊含意義相異、指稱意義與蘊含意義皆相異和詞義空缺三種具體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切忌盲目照搬詞典上的譯文,而應根據上下文和文化背景采用靈活的翻譯方式。在句式上,英漢兩種語言也存在諸多差異。比如,英語是形合的語言,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需要用顯性的形式標記來表明,而漢語屬于意合的語言,強調詞語之間和句子之間隱性的邏輯和意義關聯。因此,漢語中流水句居多,句子之間的關系看似并列,但其中真正的邏輯關系要靠譯者仔細琢磨,深入理解,從而弄清主題,晰清小句之間的關聯,然后用符合英語思維的結構重新組句,選定恰當的主謂結構,突出語義中心,添加必要的形式標記,清楚地表明邏輯關系,形成較為地道的英文譯文。在語篇層面,譯者需要了解英漢語篇信息結構和語篇銜接手段的異同,另外還需了解同一文本類型的英漢語篇在語言特點、句子結構、語篇組織方面是否存在差異,盡量擺脫原文的束縛,譯文應盡量符合目的語的語篇規范,使譯文讀者的閱讀保持順暢。
參考文獻:
[1] 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 Nord, Christi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1.
[4] WTO經濟導刊編輯部. 在華跨國公司中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調研報告[J]. WTO經濟導刊,2011(11):26-32.
日前,東亞銀行2015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去年盈利55.22億港元,下跌17.1%。期內凈利息收入119.3億港元,同比跌5.8%。下滑的業績成為Elliott對其發難的導火索。
2月4日,Elliott在一封致東亞股東信函中指控東亞銀行長期以來未能為股東提供合理的回報,敦促東亞股東以溢價賣盤。
對此,東亞銀行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回應稱,東亞銀行的流動資金保持穩健,董事會已一致同意不會將東亞出售。東亞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該行管理層及董事會深信在當前的環境下,專注于推動及提升本行的業務將有助于為股東帶來最大的價值。
從東亞銀行年報分地區情況來看,該行2015年香港地區與國際業務均略有不同程度提升,而業績下滑主要是受國內業務所拖累。
股東逼宮
即將迎來百年紀念的東亞銀行再一次被資本老饕盯上。掌握260億美元資金的Elliott,是全球最大且最激進的對沖基金之一。業內公認其拿手好戲是低價入股有機可乘的上市公司,然后搬出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改革方案向上市公司逼宮發難,進而促使上市公司實施其方案并從中套利,永亨銀行等亞洲多個家族企業收購中都有其身影。
Elliott于2011年成為東亞銀行小股東后,在2015年通過增持一躍成為繼日本三井住友銀行、西班牙銀行Caixa Bank及國浩集團之后的第四大股東,并在此后繼續增加至7%。
此次Elliott在東亞銀行向外公布2015年年度業績之前率先發難。其發言人稱:“我們懇請各大小股東都敦促東亞銀行董事會立即采取行動,通過出售東亞銀行,為所有股東提供一個讓其對東亞銀行的投資取得高額回報的機會”。
在致電股東的信函中,Elliott指責東亞銀行業務平臺表現疲軟和企業治管欠佳,并提出“現有以合理溢價出售東亞銀行的方案,即過去香港銀行發售的平均價格為賬面價值的2倍,對于東亞銀行而言,這相當于每股60港元或是高于目前股價約185%。”
分析人士指出,Elliott的企圖明顯,聯合小股東施壓,通過溢價出售獲取高額回報。
事實上,這并不是Elliott第一次向東亞銀行發起攻擊。2014年9月,東亞銀行宣布計劃向日本三井住友增發約2.23億股。2015年2月,股東Elliott質疑增發將攤薄其他股東利益,向法院提訟,要求東亞銀行公開與日本三井住友就增發簽署的諒解備忘錄等文件,最終勝訴。
李氏家族回擊
對于Elliott的施壓,東亞銀行隨后致信全體股東:“本行將不會進行出售競投。”并強調董事會一致認為Elliott的建議既非顧及公司或股東利益,也沒考慮公司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同時還漠視公司推行的業務計劃以及在大中華地區的市場定位,指責該基金只圖短線利益,與東亞長遠發展策略背道而馳。
市場并不能僅靠打嘴仗,掌舵者李氏家族迅速用資本實力說話。香港聯交所股權披露顯示,2月16日、17日,李國寶連續兩個交易日增持公司股份共11萬股,最新持股比例達到3.28%。東亞銀行副主席兼非執行董事李國章也與當月17、18日斥資兩度增持。
東亞銀行方面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雖然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該行業績出現下滑,但是資本基礎依然穩健,2015年年底的集團總資本充足率達17.2%,較2014年年底上升0.5個百分點,本行已采取有效措施監控風險,應對市場逆境。
內地放貸更審慎
往年貢獻較大中國區業務在2015年表現乏善可陳。雖然實現盈利,但東東亞中國2015年凈利息收入為47.75億港元,跌幅近20%。
李國寶于業績報告中指出,由于內地經濟放緩,風險管理成為重中之重。東亞中國袢×爍保守的貸款策略,而東亞積極的應對措施無可避免地導致貸款放緩及息差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