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西醫論文

西醫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醫論文

西醫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乳癖消療效乳增寧療效

乳腺增生病是育齡婦女乳腺中最常見的疾病。其特點是病程長,易復發,并有癌變的危險性。近年來對其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等方面進行廣泛的研究和探討。臨床上缺乏特效藥物和理想手段,引起中西醫同道的重視。目前西醫仍以保守方法和手術為主要措施。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乳癖消及乳增寧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00例乳腺增生患者均來自我院2007年-2009年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年齡22-52歲。其中22-30歲4例,31-40歲34例,41-52歲12例。月經正常30例,月經失調20例,雙側乳腺增生29例,單側乳腺增生21例。對照組50例,年齡22-52歲。其中20-30歲2例,31-40歲24例,41-52歲14例。月經正常27例,月經失調23例。雙側乳腺增生35例,單側乳腺增生15例,資料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制定的乳腺增生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修訂版)。有乳腺腫塊,且多數伴隨疼痛等癥狀,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排除生理性疼痛,如經前脹痛、青春期乳痛及僅有乳痛而無腫塊的乳痛癥。利用鉬鈀X線、干板、B超、熱圖像等現代檢測手段為輔助診斷。排除標準:乳腺癌、乳腺纖維瘤等其它乳腺疾病,嚴重心、肺、肝、腎疾病,近期服用過激素類藥物,未按治療要求中途退出者。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

予乳癖消。藥物組成:浙貝母15g,王不留行30g,鹿角片15g,香櫞20g,路路通15g,莪術15g,香附20g,白芥子15g,開心果15g。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1.3.2對照組

乳癖消。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1.3.3療程2組均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有關規定及彩超或鉬靶X線攝片復查結果判定。痊愈:腫塊及疼痛消失;好轉:腫塊縮小,疼痛減輕或消失;無效:腫塊及疼痛無明顯變化。

2結果

治療組50例,痊愈22例好轉,2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9.4%。對照組50例,痊愈20例,好轉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5.1%。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

3討論

乳腺增生病在婦女疾病中發病甚多,屬常見病、多發病。始發于中青年婦女,其發病率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給廣大婦女帶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本病主要表現為脹痛和結塊,并隨月經周期或情志改變而變化。其病理改變除了有乳腺小葉增生外,主要是多數中小乳管擴張形成囊狀。

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內分泌激素失調,雌激素增多或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調及乳腺組織中雌激素受體增多,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常采用拮抗劑三苯氧胺(Tamoxifen)以有效阻斷雌激素對乳腺組織的過度刺激作用,阻斷腺體組織細胞增生水腫,從而解除疼痛和脹滿等。該治療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可干擾人體激素間的平衡,停藥易復發,且長期服用,有誘發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并有不同的副作用,如月經紊亂,消化道及少見的神經系統癥狀,以致許多患者不愿接受而影響治療。

乳腺增生病屬中醫學乳癖范疇。正如《外科正宗》中描述:“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重墜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清?高錦庭在《瘍科心得集》中指出:“乳癖,良由肝氣不舒郁結而成。”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若情志不舒,憂思惱怒,日久則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以致氣機失調,氣為血帥,氣滯則血瘀,瘀血結聚乳絡而終成有形之塊。故應疏肝解郁與活血化瘀并用治療乳腺增生病。乳癖散、乳增寧主要用于氣滯血瘀證乳癖。其中柴胡、青皮、香附疏肝理氣解郁;白芍藥養血柔肝止痛;穿山甲、莪術、牡丹皮活血化瘀通絡;夏枯草、玄參清火養陰散瘀;浙貝母化痰軟堅散結。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疏肝理氣藥可促進雌激素在肝臟的代謝,有效消除或緩解主癥;活血化瘀藥可改善機體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膠原纖維合成,從而促進乳腺增生之腫塊及纖維吸收。乳癖散、乳增寧服用方便,止痛散結效果頗佳,治愈率較高且禿明顯副作用,可用于乳腺增生病的治療。

參考文獻

西醫論文范文第2篇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世界的現代化程度已經使人類享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大量成果。但是,人類本身卻不斷地遭受著環境變化、社會關系和疾病侵擾等諸多問題。摒除客觀條件的不易控制性之外,人類在生理病理、應變機制、病癥治療、預防康復等多個方面的認識,實際上還是很膚淺的。舉例說無處不在的病毒性感冒早已對人類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可是至今醫藥學界在防治措施中并無良策,往往處于被動之中。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來醫學理論的遲緩發展,也不能責怪當今的醫學科技不發達。究其根本的原因,筆者認為還是世界兩大醫學體系——中華醫學和西方醫學目前未能真正地融會貫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對付病魔和提高人類自身的健康素質。

然而,通過中國對中醫藥偉大寶庫半個世紀的發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說中華醫學已經開始邁入脫離虛玄理論,初步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了——這就是即將崛起的現代中醫學。后者通過嶄新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能夠基本說明中醫的科學性、規律性、診治法則和臨床效驗。與此同時,對于生理應激理論十分陌生的西方醫學來說,也存在著一種繼續前進的機遇,從而在諸如現代人體平衡理論、人體機能狀態分類、亞健康問題、診治對策等方面,獲得嶄新的認識和有益的進步。如是說,以往難于融洽的中醫學和西醫學已有了一個共同的結合點,這就是當今世界醫學界都應關注的生理應激理論的意義所在!就此問題具體闡述如下。

1中國經絡科學研究成果的啟示

眾所周知,經絡學說是中醫學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在中醫典籍及現代研究中,對經絡有著各式各樣的描述和闡釋,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學說逐漸脫穎而出,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開的“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上,筆者正式宣讀的經絡本質的“血管及其神經學說”。此學說堅持了古代醫家的一貫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經絡的主要物質基礎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

上述見解,別以為對西醫學來說尚屬已知結構,但其中卻存在有許多的未知認識:例如交感性神經的節段性規律、交感性神經在體表-內臟雙向聯接中的作用、交感性傳入神經的生理屬性、交感性神經的感知及與大腦皮層的關系等等。然而根據筆者大量文獻資料的論證,我國醫家在公元前就發現了脈及支配脈管的交感性神經,并被稱為“經脈”或“經絡”。解析后來看,它的結構及功能在古代經絡學說中闡釋的明白清楚,應用的得心應手,并使中華醫學在上述領域已經獨領兩千多年。

深入地說,經絡這種人體結構具有流動性和感知性的屬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為主要基礎的功能性表現;循經感傳及慢速性是交感性傳入神經基本的內臟性感知功能;“心胸內關謀”,“肚腹三里留”等經驗反映了交感性神經潛在的特異性節段聯系;針灸經絡穴位所導致的神經-體液性調節,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以及中樞下丘腦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種血管-神經復合結構,具有交感神經系統中樞和垂體門脈系統的雙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學地說明了經絡的許多低級屬性及在針灸治療中的重要調節作用。追溯這些原因,可以在環節動物如蚯蚓水平發現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的雛形,并且在人體內現存的交感神經干(鏈)就是這一進化的痕跡。有關這個問題的詳細論證和具體說明請參見筆者專著《現代針灸學概論》一書[1]。

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當今世界的醫學研究中,軀體性神經及大腦的意識支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經絡本質的研究而顯得事倍功半,并且還延緩了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入研究。這是揭示經絡本質的另一種意義或啟示。

2生理應激理論的發展

在人類探討自身生命規律的時候,不能不提及西方醫學近200年來研究人體平衡理論的經典過程。19世紀里法國伯爾納(Bernard)提出了以循環系統起核心作用的“內環境”學說,20世紀初美國坎農(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為中心的“穩態”學說。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學教授賽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皮質系統為中心的“應激”學說。這種應激被認為是機體對不良刺激或應激情境的反應,并具有保護性和適應性的功能防衛反應。所以,這種應激學說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個反應階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適應綜合征。至此,現代神經-體液理論已經比較深入了,但就學術系統來說,仍給人難以自圓其說的遺憾。

然而,當人們關注中華醫學傳統經典的時候,當中西醫結合學者審視古論的時候,許多靈感可能就會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經脈”、“絡脈”、“氣血流注”、“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樸素的神經-體液調節的雛形。特別是在1963年,中國著名的生理學泰斗蔡翹教授在賽里應激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理應激”的概念[2]。這種生理應激強調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刺激反應恢復到原來正常狀態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過程。由此可見這與賽里應激有著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視為“病理應激”。這種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高度關注,然而在中國卻很早很默契地被用來認識針灸針麻的調節原理了[3]。

深入地說,針灸針麻的實施非常符合生理應激的概念和過程;同時,又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生理應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筆者的系列研究還證實:針灸針麻術所導致的機體反應基本上是在如下七個系統中進行的:交感神經系統、血管系統、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中樞痛覺調制系統、內臟系統。這七個系統不僅是針灸針麻調節原理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整個機體維持體內生理反應和病理反應的基本單位,因此可以統稱為生理應激系統。站在人體生命科學的高度還可發現,這個大系統也是人體生命機制的基本調節系統,或經常被人們譽為“生命力(又稱為內驅力)”的系統。

解剖生理學指出,血管系統作為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等的傳輸基礎,應該是自環節動物以來最基本的生物結構。交感神經系統可以在中樞痛覺調制系統的調控下,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神經遞質調節著血管系統、內臟系統。特別是中樞中的下丘腦,不僅是典型的血管-神經結構,執行著調節垂體門脈和高級中樞植物性神經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認的表現出生命力及維持生理穩態的必需結構。例如在環節動物的血和血管開始構成為一個閉鎖性的循環系統,與此同時也才開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經節組成的鏈狀神經系,這樣兩者就可以在保持內外環境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聯系到實驗研究已證明了經絡具有的許多低級生物屬性,所以筆者有理由認為:作為中國傳統醫學核心理論的經絡學說,可以說在結構布局和調節功能兩方面,實際上早已勾劃出了一幅神經-體液調節理論的原始畫卷。現代研究也已經揭示了經絡氣血的重要物質基礎,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竟在生理應激狀態中起著樞紐樣的作用[1]!由此不僅展現了中醫學現代化的良好條件,而且也促進了現代醫學的成熟發展。

3現代醫學理論的重大進展

例如至今尚屬天下難題的現代人體平衡理論,在中醫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人體平衡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到生理應激理論就可以這樣總結出來了:以血管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為樞紐的生理應激系統在維持和調節機體內、外平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體內平衡是系統性調節的結果。其中樞紐的作用已由中國古代經絡學說所全面闡述,其中的系統性調節即是組成生理應激系統的七個子系統之間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較西方醫學研究中只強調單一結構的弱點,中華醫學的整體觀更能全面地認識人體的生命機制了。

這一成果再結合到中醫體質學說關于“視人五態乃治之”的思想,現代中醫學還創新地提出了現代人體機能的五種狀態,即生理狀態、代償狀態、生理應激狀態、病理應激狀態、衰竭狀態。這一突破不僅真正體現了古為今用,也使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觀前進了一大步。特別是在診治過程中,如果不僅知道病因(這是西醫的長處),而且也知道患者所處的狀態(這是中醫的長處),那么就會使整體診斷更準確,個體治療更貼切。因此以中西醫結合為特征的現代中醫學還提出了嶄新的復合診治法[4]。

又例如時下人們喜歡談論的所謂“亞健康”(又被稱為“半健康”或“第三狀態”)。很多人都為處于如疲勞、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憂郁等等狀態而苦惱。目前“亞健康”僅僅定義為無病與有病之間的狀態是既空洞又不準確的。顯然西醫學和傳統中醫學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然而,現代中醫學采用的現代人體機能狀態分類法,就將“亞健康”歸為“生理應激”狀態。這即是在平常態、代償態、生理應激態、病理應激態和衰竭態等五種狀態中的第三狀態。其中既明確了“亞健康”在整體上所處的生理病理狀態,又在經絡辨證中也有利于病或證(態)的轉歸分析。這樣不僅使現代中醫學既有了傳統中醫的特點又有了現代醫學的特點,而且使中醫藥和針灸成為了調節和治療這種狀態的最佳療法。

4小結

中國進行醫學現代化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其中的重大步驟就是非常開放地把西方醫學也當作主流醫學之一,并與中華醫學并駕齊驅。與此同時,在中國古代醫學豐厚的理論闡述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傳統醫學的科學內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會升華傳統醫學達到質的突破—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企求和目標!

通過本文對生理應激理論及其應用的初步介紹,特別是已經在現代針灸學的理論和臨床中的成功應用[5,6],說明了應用這套科學的“大理論”來指導現代中醫學的總結和應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醫學的高度,中醫學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僅是中華醫學的巨大進步和榮光,而且也是現代醫學的催熟劑和完善機遇。而今,具有中國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講究科學發展觀的管理層和醫學界能抓住這一重大契機,那么在中西醫真正結合之際,就能展示現代神經-體液理論的應有進展,就能展示世界現代醫學體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類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類“醫學大同”的理想藍圖!

【參考文獻】

1袁其倫.現代針灸學概論.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

2蔡翹.Selye應激學說與生理應激.生理科學進展,1963,5(1):1.

3袁其倫.現代針灸學的理論與臨床.香港:華杰國際出版有限公司,1997.

4袁其倫.現代針灸學臨床實用手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西醫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支氣管哮喘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采用綜合治療,治療組加用中藥協定方口服,方劑組成:炙麻黃、杏仁、白果、半夏、地龍、甘草各3g,黃芪10g,茶葉1g,蔥白半支。發熱者炙麻黃改為生麻黃,每日1劑,水煎服代茶頻服。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22例占84.6%,復發12例占66.7%,兩組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結論:采用本中藥協定方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確切,減少復發率,增強患兒的免疫功能,是小兒支氣管哮喘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病之一,為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所有病例為1998年1月~2001年5月在我院兒科門診及住院的支氣管哮喘患兒。診斷依據為1993年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制訂的《兒童哮喘診斷標準》確診,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5~11歲,平均9.2歲;病程1~5年,平均2.4年;病情程序:中度39例,重度6例。對照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齡5~11歲,平均9.1歲;病程1~4年,平均3.1年;病情程度,中度37例,重度8例,所有患兒入選時無急性哮喘發作。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相同的綜合法治療,包括吸氧、鎮靜、B2-受體激動劑霧化吸收,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感染等。治療組在上述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方劑組成為:炙麻黃、杏仁、白果、半夏、地龍、甘草各3g,黃芪10g,茶葉1g,蔥白半支。加減變化:發熱者炙麻黃改為生麻黃。每日1劑,水煎代茶頻服。

1.3觀察項目

觀察時間為6個月,6個月后癥狀、體征消失,x線胸片正常為臨床治愈。6個月后癥狀反復或加重為復發。

2.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療效預后比較。有利于心室舒張。肝素有抗凝作用,減輕多種原因引起的血管內皮損傷,能降低血黏稠度。增加血氧飽和度,促使AFN的活性,抑制血小板在損傷的動脈壁上的粘附,有利于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建立,肝素還可以穩定血管內皮,可降低痰液黏稠性,阻止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等介質,從而減輕支氣管痙攣,改善肺通氣,進而改善心功能,以上藥物聯合使用,加強心肌收縮力,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改善肺通氣,減輕肺淤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治愈22例,占84.6%,復發4例占15.4%,對照組臨床治愈6例,占33.3%,復發12例占66.7%,兩組比較,經x2。檢驗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3.討論

西醫論文范文第4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3年10月以來,共收治肺炎住院患兒210例,均符合肺炎診斷標準。其中發熱130例,伴煩躁者80例,口唇發紺者68例,腹瀉者60例,合并心衰者30例,白細胞數>10×109/L者80例。隨機分為3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聯合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齡為6個月~10歲;單純西藥組(西藥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為6個月~8歲;單純中藥組(中藥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8個月~10歲。三組年齡、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均有可比性。

1.2方法聯合組采用病毒唑10~15mg/kg,青霉素20~30U/kg分2次靜點,或紅霉素30~50mg/kg加入5%~10%葡萄糖液靜滴,1次/d,中藥治則:宣肺化痰平喘,清熱解毒,湯劑選方為麻杏石甘湯加減,其基本方為:炙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15g,金銀花9g,連翹6g,桔梗6g,桑白皮8g,半夏6g,甘草6g。加減:(1)風寒閉肺型,基本方中炙麻黃加至5g,杏仁加至9g,細辛1.5g,以增加宣肺散寒解表之功,(2)風熱閉肺型:基本方加黃芩6g,6g,板藍根10g,生地黃9g,以增加清熱解毒,且注意養陰。(3)痰熱壅肺型:基本方中生石膏增至20g,加葶藶子10g,全栝蔞10g,知母6g,萊菔子6g,桃仁6g,紅花3g,便秘者加大黃2g,以滌痰宣肺降氣兼活血化瘀。每日1劑,分2~3次服,重癥者日服2劑。魚腥草針劑以0.5~1ml/kg加5%~10%葡萄糖液靜滴,1次/d,療程10天。3組均給予綜合治療。西藥組采用病毒唑加青霉素或紅霉素,療程10天。中藥組采用中藥湯劑加魚腥草針劑治療,療程10天。

1.3療效標準顯效: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肺部干濕羅音完全吸收,肺部陰影消失;有效: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減輕,肺部干濕羅音減少,肺部陰影部分消失;無效:病情改善不明顯,肺部陰影無改變。

2結果

聯合組顯效62例,有效2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6%;西藥組顯效38例,有效13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85.0%;中藥組顯效39例,有效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0.0%,聯合組與西藥組、中藥組療效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均<0.05。

3討論

肺炎系由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癥。以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以及肺部固定濕羅音、肺部點片狀陰影為臨床表現。常見病原體為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1]。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由病毒引起的肺炎逐漸增多,尚無特效藥物,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本文西藥組采用病毒唑加青霉素或紅霉素治療肺炎,行之有效。但是在病原體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其療效就欠確切。中藥組以麻杏石甘湯為基本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宣肺平喘的功效,研究證實有止咳平喘,解熱、抗菌、抗病毒、抗過敏等作用[2]。但由于湯劑起效慢,患兒又不易接受,臨床應用受到限制。中西藥聯合應用,既能發揮西藥起效快的特點,又能發揮中藥湯劑作用持久、辨證用藥針對性強的優勢。目前,在小兒肺炎治療中,中西醫結合越來越被臨床工作者所重視。經臨床驗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炎,縮短了住院時間,且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西醫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股骨頭缺血壞死(ANFH)是一種常見、漸進性髖關節致殘性疾病,其病因復雜,治療方法較多,療效多不滿意。筆者根據收治的ANFH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介入治療后動脈置管5~7天,連續局部灌注藥物治療38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介入治療后留置導管于旋股內、外動脈或閉孔動脈持續灌注藥物治療ANFH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齡31~76歲。雙側8例,單側30例,病程6個月~3年。接受過激素治療18例,長期飲酒12例,外傷史3例,無明顯誘因2例。其中有3例既有長期飲酒史又接受過激素治療。其主要癥狀為跛行、髖部和下肢疼痛、麻木、不能下蹲等。

1.2治療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術,經患側對側股動脈穿刺插管,將4F導管或5FCobra造影導管分別超選插管至旋股內外動脈及閉孔動脈,先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觀察患側股動脈血供情況,造影后將導管置于病變血管,緩慢注入尿激酶50~100萬u,復方丹參注射液90ml,川芎嗪120mg,低分子右旋糖酐150ml。注藥比例:閉孔動脈為藥物總量的1/3,旋股內外動脈為藥物總量的2/3。每次注藥后再造影觀察血管數及血供改變情況。交換4F的直頭多側孔導管,將導管頭置于旋股外動脈或閉孔動脈內5~7天。術后每日遵醫囑用上述藥物經導管做持續灌注溶通治療,最后一次灌藥后4~5h拔管,股動脈加壓包扎,患肢制動8h,臥床24h。

二、結果

本組38例患者中,經擴張血管、溶栓介入治療后,27例股骨頭髖部疼痛明顯緩解,髖關節運動自如;10例股骨頭疼痛消失,術后血管造影:股骨頭供血小動脈增粗,細小動脈增多,顯影時間縮短,骨壞死囊壞區染色變淺,血液回流加速,1例無效。

三、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由于病人對此種治療方法不了解,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顧慮和緊張情緒,手術前護士應主動向病人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介入治療的優越性及病人需要配合的有關事項,使其解除思想顧慮,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

3.1.2術前準備全面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觀察和詢問病人有無牙齦出血、消化性潰瘍等出血性疾病病史和藥物過敏史,女病人避開月經期。完善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肝腎功能和心電圖等各項檢查。術前3天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以適應術后肢體制動的需要。做碘過敏試驗,穿刺局部備皮,術前4h禁食、禁飲,術前15min肌注安定10mg。

3.2術中護理

3.2.1密切觀察病情在手術過程中,護士要隨時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安慰并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懼心理,使病人能配合術者順利完成手術。

3.2.2物品準備護士準備好一次性無菌手術包、無菌手套、注射器、生理鹽水、2%利多卡因、造影劑、穿刺針、血管鞘、Cobra導管、直頭多側孔導管、導絲、肝素帽、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尿激酶等。配制肝素鹽水。

3.2.3導管使用方法最后一支血管注藥后,往導管內注入肝素鹽水10ml,導管尾接肝素帽。術畢協助醫師用酒精紗布將導管、鞘管表面、穿刺口周圍皮膚的血跡擦凈,用兩塊小方紗遮蓋穿刺口,然后用無菌透明膠布固定穿刺口;將導管卷曲,連同鞘管一起再用一塊無菌透明膠布固定于大腿上,導管尾露出膠布外約5cm(便于術后灌注藥物),導管尾用無菌紗布包裹,寫明標識。

3.3術后護理

3.3.1做好飲食及生活護理術后給予患者高蛋白、高鈣質、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禁煙酒。臥床期間保證大小便通暢。做好口腔護理、皮膚護理,保持床單整潔干燥,預防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

3.3.2妥善固定,避免導管脫出置管期間,病人要嚴格臥床,保持穿刺側肢體伸直,踝部用約束帶固定于床尾,松緊度以不影響患肢血運為原則。病人可翻身,但患肢一定保持伸直。

3.3.3保持管道通暢每次注藥前用生理鹽水20ml沖管,沖管前先回抽,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如無回血,切不可用力推注,否則易將血塊推入血管,形成血栓。注藥后用肝素鹽水10~20ml(肝素1支12500u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配制而成)封管。

3.3.4注意觀察穿刺口有無滲血因需連續幾天用血管擴張藥、抗凝血藥等,極易引起出血。因此,術后每次灌藥前均需做出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測定,根據檢查結果調整尿激酶的用量。如穿刺口滲血,要立即用手按壓穿刺口上方的動脈,直至止血并報告醫師。做好交接班。

3.3.5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口及其周圍的皮膚,并更換敷料,如有滲血隨時更換。每次灌藥前要吸好所有的藥物至床旁,肝素帽用碘伏消毒后用7號頭皮針接注射器灌藥。灌藥時要注意無菌操作,同時嚴防氣泡進入動脈內。

3.3.6留、拔管時間一般導管留置3~5天為宜,最長不超過7天,留置時間越長,感染的機率越高,拔管時也越不易止血。最后一次灌藥后3~4h拔管,如灌藥后立即拔管,因藥物在起作用,恐怕不易止血。拔管時壓迫穿刺口的時間要長,松手后如無出血,即可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患肢再制動8h,拔管后24h才能下床扶拐行走,不可負重,以免引起股骨頭塌陷,加重損傷程度。堅持扶拐行走6個月~1年。

四、討論

動脈置管中西醫結合介入治療ANFH,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通過對38例ANFH患者動脈置管中西醫結合介入治療的護理,認為在術后護理中避免導管脫出、保持導管的通暢、防止穿刺口的出血和感染,是保證介入治療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濱,曹貴文.介入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丰都县| 柞水县| 梓潼县| 葫芦岛市| 永仁县| 密山市| 赣榆县| 彩票| 洛阳市| 肇州县| 响水县| 天津市| 青浦区| 六枝特区| 巴彦淖尔市| 姚安县| 淳化县| 敖汉旗| 巴中市| 四平市| 寿阳县| 武义县| 张家口市| 南陵县| 高平市| 讷河市| 安丘市| 红安县| 佛坪县| 手机| 雅安市| 聊城市| 舞阳县| 佛冈县| 广元市| 南城县| 项城市| 乳山市| 铅山县|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