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年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考滿分作文600字一:中庸
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執兩用中”的話,《中庸》標舉:“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過一種平衡的生活,我認為其實質就是追求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與之相類似,平衡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也要一分為二來看。
如果平衡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身心的和諧,為人處事的剛柔相濟、張弛有度,等等,這無疑是好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訴說的是自然的窮通之理。我也相信,生活中的得失遵循能量守恒的法則,一扇門關閉了,另一扇窗會為你打開,所以,人應該有樂觀的心態,去擁抱生活的苦樂,構筑自己內心的平和。
但如果平衡指的是平均主義、隨波逐流、對抗與制衡、無原則地尋求心理補償、等等,則未必可取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固然是明哲之言,但實踐起來又何其難哉!古今之事,就一時一地而言,通常“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所以,該有立場的時候就應該有立場,改拿態度的時候就必須拿態度。
大自然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能給我們無窮的啟示。如果說平衡代表著總體的天道原則,代表著和諧的終極結果,那么,追求平衡是值得鼓勵與提倡的。但是,在微觀具體的層面,從來不乏極端或偏頗的存在。有時候,事物正以其極端、極致的形態彰顯著價值,人也是如此。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松柏,以及后來的梅蘭竹菊之所以能成為草木中的君子,是因為其自身的特異稟賦,也是人們把自己的理想和心志投射在其中的結果,可見不畏嚴寒、特立獨行、堅持操守一直是我們民族所看重的品質。
人世間,屈原為了追求他的美政理想,“雖九死其尤未悔”;孟郊因為苦吟,“心與身為愁”;譚嗣同為了變法維新,舍生取義;陳天華為了喚醒同胞…這些執著也是足以令人為之動容的!
平衡不是的真理,獲得平衡的途徑也從來不是單一的。不是有詩句云“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嗎?世間萬物,包括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對峙的兩極相生相克,以此為平衡,又或者平衡正是在兩級之間跳躍而達成的。
高考滿分作文600字二:那一刻,精彩無限
“啪”的一聲,閃光燈一瞬間全都暗了下來,腳似乎沒長在我身上,不知什么時候,我出現在了舞臺中央。
全場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震的我耳朵發癢。閃光燈一下子全亮了起來,照得眼睛有點受不了,全身被一層暖暖的霧氣所籠罩。“這,是我正確的選擇嗎?”我又問了一遍自己。這一次,我得到了肯定的答復。歡快的音樂前奏響起,我的身子開始自如的扭動起來……這一次,我一定要做到!
我又回想起了哪些艱苦的日子:信念執著的我從來都不愿輕易放棄什么,總要堅持到底,也許在別人眼里,那叫做固執吧。“你根本就不是那塊料!成天不把心思放到學習上,搞這些!”每次看到我練舞,爸爸總是這種態度對我,我看到的總是一雙嚴厲灼人的目光,這讓我心里總是不安。但是禁不住新的趨勢,我居然堅持下來,專門挑爸爸不在的時候練舞。終于,我有了一次登臺演出的機會。
我的身子伴隨著輕快的音樂,不停地扭動著,盡情的陶醉在歡快的節奏中……我感覺到有一絲絲透明的液體從我的額頭冒出,順著臉頰的曲線,緩緩的下淌,與這輕快的節奏格格不入。眼睛一瞥,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就在前排的座椅上。我的爸爸!他什么時候來的?他怎么會來?此時爸爸沒有正眼看我的表演,而是在和別人竊竊私語著什么。不知道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突然,所有的音樂戛然而止,我舞動的完美身姿東哥在那一刻。全場再一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啪”的一聲,閃光燈再次熄滅了,一滴透明的液體耶在瞬間流過我的腮幫,滴落到了地上。過了一會兒,廣播中傳出的聲音讓我的心跳仿佛突然停止了:霹靂舞,第一名。
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我真的成功了!這些日子的辛苦我沒有白費,眼眶里有一層霧氣包裹著我的眼球,透過這層霧氣,我與爸爸的目光相遇,他那贊許的目光,是我從未見到過的。今天,我見到了!
那一刻,真是精彩的一顆,我知道,任何真心的付出都會得到完美的回報。“啪”的一聲,一滴透明的液體從我的眼眶蹦出,滴落到地上。
那一刻,精彩無限!
高考滿分作文600字三:與書為友
人累了,喜歡獨坐一室,讓疲憊之身得以安寧;心累了,喜歡捧起一書,讓浮躁之心得以慰藉。
書是流消的血液,書是靈動的生命,書是無盡的源泉。在書中行走,我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釋放,是溫馨的寧靜,是激烈的舞動…………
回首讀書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動,一路走來,山高水遠,我對書始終保持著一種綿綿不盡的情感,夜闌人靜,一書在手思緒萬千。拜讀古今中外燦爛的文學長卷,卷卷都綴滿一個深深的情字,翻閱人世千般氣象,萬種風情的紙頁,觸摸書中所訴故事的經脈,展讀書中人物的笑顏,捧書中文章的內涵,那行云如水的語句,花雨繽紛的意境,真摯動人的情感,傾刻間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像花瓣綻放在春陽中一般,有書的日子,充實,快樂,振奮,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溫潤中閃光,炫彩,歌唱。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面對的不是鋼筋水泥,建造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鮮活的生命,嬌嫩的心靈,祖國的未來。所以,作為教師必須錘煉自己的語言技巧,提高語言的感召力、說服力、鼓動力,拓寬自己的語言內涵,增強語言的親和力、凝聚力、向師力,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再現語言趣味性、靈活性、厚重性。當我們擁有了精妙的語言技巧,高超的駕馭能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實際上就是擁有了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那時候,我們的每一句話都會真正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只能信賴于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教起書來才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妙趣橫生,事倍功半。
讓研讀教育名著成為我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吧,讓我們的生活再添幾縷書香吧!讓教育先賢的智慧,把我們課改實踐的前行之路照亮吧!讓我們在打造綠色課堂,全面實現新課程育人目標的實踐中實現我們的專業成長吧!
漫游在教育書籍中,我的心潮此起彼伏,《愛心與教育》讓我知道了為人師者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我的教育理想》讓我懂得了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有理想、有文化、有愛心。所以,教師讀書既要有栽花,也要用心插柳。
與書為友吧!因為讀一本好書就象嚴冬里遇到了炭火,它會以無私的自信給你燃起澎湃與熱情。
與書為友吧!因為讀一本好書就像酷熱的夏天遇到了濃陽,在你孤芳自賞時,給你浮躁的心靈泛起輕爽的涼風。
湖南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一:我是你的眼睛
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
并不寬敞的房屋下堆著些祭祀用的物什,堂屋中央擺放著一口黑得發亮的棺木。老何靜靜地躺在里面。他的面色黃中透著青——好像他對我們發著怒的模樣。我覺得我可以抓住點什么,一伸出手,眼睛上涌了一般熱氣,把我的眼鏡也給弄得模糊不清了。
我抬起頭,竟看到滿屋子的人。
老何你看到了嗎?他們都回來看你了。他們的眼睛里還寫滿了和當年一樣的熱烈,那熱烈如今也灼燒到了我,讓我的胸中充滿了似要噴出來的濃焰,一如當年的你啊,老何。
三十年前的老何有著瘦干的模樣,每天都在這片小山坳里晃悠。破敗的山村有一種出奇的寧靜,老何覺得這種寧靜實在太過沉寂。他在溪邊撿了一擔擔鵝卵石,填上了村口那條坑洼洼的泥漿路。抬頭看見天上飛過的一只麻雀,突然知道少了些什么。
老何用自己的積蓄買了些紅磚,最后修修補補,在村口蓋了一座很小的紅磚房,他自制了一塊木板,上面用炭塊寫上“村口小學”四字。接著他挨家挨戶勸說村民們讓孩子到“小紅磚房”里上課,他擔任校長,也是的教師。
老何的學校開辦起來了。他用炭塊當粉筆,用手抄的作業本作學生的教材,每當講到高興處就滿臉通紅。“世上有許多好地方,”老何常說,“北京有故宮,有頤和園,還有圓明園。圓明園可惜被洋鬼子破壞了,要是也能去看一看……”他忽然停下來,有些黯然,抬起頭,眼睛便又亮了:“你們要努力讀書,將來一定能走出山坳坳,去多看看外頭的世界,也就當是老師我看了!”
三十多年間,老何送走了一批批學生,他總說,孩子們眼睛里有光啊,那光太熱烈,灼得他非得做些什么。于是,他做了孩子們的老師,看他們一個個飛出大山,飛到世界各地,去那個美麗的“外面”飽覽美景。
“我也是桃李滿天下了。”我每逢去看望他,他總是這樣對我說,是感慨,也是嘆息。我靜靜地握著他的手,聽他講他和他的學生過去的趣事,心里有一種格外的自豪……
“爺爺……”我抓住他已經不再溫暖的手,眼前是一些照片,那些爺爺口中的“孩子”手持著它們。你看,那是故宮,那是圓明園……
一位年長的叔叔跪了下來,溫和的聲音都顫抖著:“何老師,我們回來了,我們帶了‘世界’回來。您放心,我們一直都是您的眼睛!”
我也忍不住哭了起來。我也是你的眼睛,爺爺,我會把這條路堅持下去。我知道,坐在志愿填報的電腦前,我一定會告訴自己:就報師范吧。讓我成為你的眼睛,替你去看世界的美。也讓更多人替我,成為我的眼睛,看到世界的未來。
湖南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二:雖去不了遠方,也不負春光
這天一直在下雨,春樹給臥病在床的父親喂了飯后,就拿了個板凳坐在門口,向門外望去,看著朦朧的遠處發著呆。
春樹是個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貧困戶,媽媽因為忍受不了這個潦倒的家而離家,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樹和父親住在這破舊的屋子里。春樹小時候被開水燙傷過臉,臉上留下了難看的疤,雖然村民們都很純樸,沒有排擠他,但他內心深處卻有一塊疤,他很自卑。他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卻讀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顧父親——家里沒有足夠的錢,父親身體越來越差。
春樹很喜歡看課外書,從課外書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樓大廈,有摩天輪,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可是他的父親,他的臉,都讓他無法在外面的世界討生活。
雨漸漸停了,他站了起來,他想到外面走走。他很郁悶,想散散心,走著走著,看到一個果農在采摘水果。那果農見著他,就咧開嘴笑了:“哎呀呀,來得正好。來,揣幾個橘子給你爸爸吃。這橘子啊,可好銷了,它是要運到全國各地的呀,貴著呢!”春樹看著一棵棵橘子樹,它們的形狀并不好看,扎根在這大山的泥土里,卻結出這么甜美的果實,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幾天前寄來的信。有幾張城市風景的照片,背后有幾行字:弟弟,大城市雖美,但繁華背后也有著無盡落寞。你這么聰明,一定能在家鄉有所作為的!
若干年后,還是這個山村,那里雖不富裕,但村民都很淳樸。你只要走進那里惟一的小學,就會看到一群小學生坐在老師周圍,滿臉笑容地聽他講課。老師瘦瘦的,臉上有疤,但他的聲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動聽。他在這里教了好多年書了,孩子們都親切地叫他“大哥哥”,他教的小學生,有的考上大學,去了大城市,有的畢業后,留在了這所小學。這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滿天下了。
比如談“理想”,她寫道:
理想是帆,理想是槳,助你劃向幸福的彼岸。
理想是磚,理想是瓦,助你建造夢想的樓房。
理想是繩,理想是索,助你攀登希望的山峰。
所謂“三比法”,就是把三個排比句放在開頭或結尾,為的是“以文采把閱卷老師震住”。
最終,根據當年的高考戰報,那位操練“三比法”的考生確實成了該省文科第一名。
……
本人也在人民網《高考作文庫》“歷年高考滿分優秀作文薈萃”(1979年-2008年)中作了一些統計分析,經過分析發現,這種模式的高考滿分作文最早出現在2000年,當年的作文話題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人民網搜集的12篇作文中有2篇“三比”式作文,此后,這種模式的作文比例開始逐年增加并大量出現,尤其是2004、2005、2006、2007達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在2008年很多省份的高考滿分優秀作文中仍然大行其道,其中人民網登載的江蘇2008年9篇高考滿分作文《好奇心》中就還有4篇“三比”式作文。
這種思維方式、結構模式、表達技巧雷同化的作文如若任其泛濫,“千人一面,萬人一腔”將成為高中生作文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奇文共賞”只能成為一個古董式詞匯,高中作文教學也只能走向刻板僵化的死胡同。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首先,高中作文教材編寫不系統,作文教學無緒。余岱宗說:“從高考作文整體水平來看,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福建省中學作文教學水平不高。”其實大家想想作文教學水平不高又豈止是福建呢!“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教材”這句話本來是一些人士用于批駁當今中國大學現狀的過激言論,但我想這句看似有些過激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于概括當前我們中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因為從高中作文教材的編寫來看,如今全國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學系統的作文訓練教材,書市上各種寫作輔導教材雖是鋪天蓋地,但多為“投機取巧”式的技巧性輔導資料,若堅持練那些技巧,最后發現還是無法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所以平時的作文教學現狀是“教無定法”,老師們個個赤膊上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高中作文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又從何談起?
其次,語文老師的寫作特長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從寫作的角度來劃分語文老師,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作家型、評論型、編輯型。應該說編輯型最多,評論型其次,作家型比例最小。這三類老師中,作家型的老師當然會對文學創作型學生提供有效指導,評論型的老師對善寫議論文的學生能給予有效的支持,而編輯的老師往往很難對學生作出切實的寫作指導,只能改一下錯別字和病句,最后打打分。其實這幾種老師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創作型老師的思維模式是形象思維,評論型老師的思維模式是邏輯思維,編輯型老師的思維模式不確定或不具備哪一種較強的思維模式。但是每個班的學生是各種思維類型都有的,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千差萬別的。面對如此復雜的問題,老師們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所以基于教材編寫的無緒、教師思維特點和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等復雜問題,老師非常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種“萬能”思維模式結構。而“三比”式則提供了近乎“萬能”的思維模式!因為用“三比”式寫作散文或記敘文,就可以在首尾以排比加比喻的方式寫景敘事抒情,如“小學、初中、高中”“春、夏、秋、冬”“爺爺、父母、朋友”……反正找出一組出來排列組合就行。用于寫作議論文也可以在首尾以排比加比喻的方式大加議論,然后“個人、集體、國家”“古、今、中、外”“孫臏、勾踐、司馬遷”……一氣填進去,要多少有多少,這就好比批量生產石膏像,匠人只需要往固定的模型里倒入石膏漿,很快便可以制作出一件件一模一樣的“藝術品”。多容易!哪里用得著考慮什么起承轉合、承上啟下等藝術構思呢!哪里管它情感真假、論據優劣、觀點新舊呢!再加上“三比”式高考優秀作文的示范性作用,“三比”式作文大行其道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個原因是師生的投機心理。學生平時不愿意扎扎實實地讀書,寫作起來就只能用華麗的形式來掩蓋內容的空洞蒼白,用這種華麗的模式蒙混一個分數甚至是高分。老師也認為這是一種可以一勞永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看家本領,而且一度屢試不爽,于是樂此不疲地向一屆又一屆學生大力推廣起來。平時的作文評改也只看學生作文的結構模式,不管不抓學生的基本功訓練。結果師師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借鑒,蔓延開來!
除了以上原因,還因為市面上許多高考作文輔導專著或高考指導名師也對此推許有加,也對這種作文模式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當“三比”式雷同化作文滿天飛的時候,一方面一些閱卷老師也已經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另外還有一些清醒的人士也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廣東省2007年高考作文評卷現場就已經開始“特別關注”“三比”式作文:不要被表面的形式欺騙了!對那些只有這種“三比”模式而內容空洞的文章一般只評37、38分!人民網收集的2008年福建省6篇高考滿分作文中,就沒有“三比”式作文,6篇作文體裁多樣,內容充實,文風獨特,都不是那種批量生產的復制的“藝術品”。
寫作是一種極富個性的創造。首先是思想道德個性。即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理想觀,以其個性化形式存在于作文的言語之中。其次是情感個性。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托馬斯•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是以一種特有的獨立的態度面對著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本性和力量,走自己的道路”。作文應該真實地展現學生的情感個性。再次是哲學認識個性。哲學既是一個社會認識范疇,也是一個個體認識范疇,世界是多元的,認識也應是多維的,從真理相對論的角度看,凡根據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經驗得出的哲學命題都有它相對的合理性,作文都應該表現。最后是創造個性。創造具有獨特性、流暢性、變通性,它與個性的追求是一致的。
所以作文是一種藝術創作,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作文重要的是寫出感受的獨特性、描寫的生動性和思維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古詩文 寫作 文化素養 語言表現力
面對古詩文的不景氣,有人聲稱古詩文已是末路文學。但筆者并不這樣認為,優美的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底蘊,是塑造中華魂的優秀素材。學習古詩文,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加強性情修養,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古詩文,還有利于學生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感受語言文字的偉大和魅力,更加感化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以下筆者對古詩文學習對寫作有何重要意義進行闡述。
首先,學習古詩文,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養和發揮作文主題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許多家長普遍反映自己孩子不會作文,老師也經常發現學生作文有頹廢現象。更讓人心痛的是,許多孩子從內心深處就對善惡不明,性情愚昧。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常言道,文如其人,作文并不只是簡單技巧問題,古人云:“欲作好文,要善修‘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從哪里來?要從榜樣、標兵身上學來。古代圣賢、愛國志士,皆當應成為當代青少年的榜樣,他們身上總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質和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熱情和摯愛,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自尊人格;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憂天下情操;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豁達胸襟;岳飛“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惜時品格等這些就是所謂的“浩然正氣”,這也就是當代青少年所缺乏的精神食糧。要攝取這些精神食糧就得好好學習古詩文。況且在初中階段,能選入教材的古詩文,一般皆為經典名篇名詩,內容意蘊深刻雋永,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高貴的修養情操。這都為寫作積累了優秀的經典素材,以此提高作文文化素養和提升作文思想主題。
從近幾年中高考看,得高分的優秀作文大部分都運用了豐富的古詩經典素材,提升作文的文化素養,加深作文思想內涵。如有篇湖北高考滿分作文《感時花濺淚》,此篇作文里就運用了大量的古詩文,題目就引用了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文中還運用了大量古詩詞,有李清照的詞“人比黃花瘦”,“興盡晚回舟,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還有王維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張繼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白的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這些優美的詩句為整篇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化素養和思想內涵。就如我們長樂去年高考滿分作文也是運用蘇軾的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提煉為主題的。
其次,學習古詩文,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語言表現力。
古詩文大多數語言簡潔優美,意味雋永,準確鮮明,具有繪畫、音樂、含蓄性的特點,同時十分講究內蘊力,托物言志,具有很強的語言表現力。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只限于畫面和音韻之美,更在于“絕”、“滅”二字所體現的社會環境險惡的凝練的字詞和著“漁翁”即是作者自畫像,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幽、寒、獨、孤、雅”的情趣高潔。再如韋應物《滁州西澗》四句皆為描摹,語言優美,寄景言志,道出詩人對西澗春日的喜愛,體現贊山川美色的意旨。語言不僅精煉而且非常深刻豐富,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古詩文的語言表現力還在于有豐富的意象,激發讀者想象力。在學古詩文中就要讓學生憑著生活經驗與認識,調動多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翅膀,從文字中看到或聽到有聲有色的形象,體味文學意境美。如《敕勒歌》這首詩意境優美,雖然學生沒到過大草原,但可讓學生從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中體味到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優美的古詩文,直接抒感,且節奏性強,語短意長,使人百讀不厭,不知不覺中受到優美語言的熏陶和感染。比如一些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描繪了初春的小草景象,“接天蓮葉無窮碧”描繪了盛夏中蓮花的嬌媚,“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嚴冬,妙不可言,“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景象宏大、美不勝收等都是以最簡潔的文字表達豐富深刻的內容。所以古詩文在語言方面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初中生若能從中大量積累優美詞匯,提高作文語言表現力就不言而喻了。
綜上所述,學好古詩文對于提高作文應當有重要作用,那么該如何學好古詩文和如何巧妙運用好古詩文也是在現實中最大的困惑。學好古詩文首先要落實課標要求,新課標主張中學古詩文教學內容為掌握古詩文的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情感,多用吟誦的方式積累經典名句,培養學生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品賞古詩文的興趣。為了達到課標要求,讓學生更輕松地學好古詩文,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運用以下兩種方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注重平時積累。比如實行“一周一詩”和“一節一句(經典古詩文句)”,大家共同在反復吟誦中,感知古詩文的語韻美,理解作者蘊涵的深刻思想情感。誦讀即反復讀,多遍熟讀,先不急于背誦,不提倡讀一句背一句,這樣死記硬背,記憶只是一時,過不了多長時間就又都還給老師了,而待到全文讀到滾瓜爛熟時,自然而然就會背誦了。
第二,注重古詩文中的“意象”與“意境”的品析。古詩文多為抒情言志的作品,一般以客觀物象為載體,融入作者主觀情愫即為意象。所以在學古詩文時,不僅要著眼于所描寫的客觀物象,而且應透過物象理會到人的意念和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作品的真正題意和思想。意境是由意象構和而成,是情和景的和諧統一。意境是古詩文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整合好古詩文中的意象所構就的意境即情景交融和諧,才能挖掘其意趣主旨,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古詩文的深刻寓意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