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音樂新課程;《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時代。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正在經歷著這場變革,并以令人矚目的速度向前推進。它以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內容、新的目標、新的評價等強烈沖擊著現有的師范教育體系,使高等師范(以下簡稱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作為高師音樂學學科的核心課程、基礎必修課程,它在培養合格中小學音樂師資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幾十年來,我國承襲原蘇聯的教學體制結構,一直采取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記為載體的被動教學形式。加上又存在該課程與其它音樂理論課、人文類課程以及社會生活聯系貧乏的狀況,難以使該課程的教學在培養音樂新課程所要求的新型師資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此,筆者試圖依據音樂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總目標以及教學領域的整合與拓展,結合《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程性質與目標,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個人觀點和看法,為教學實踐提供有益參照。
一、更新教學觀念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培養中小學音樂師資的搖籃,作為主干課程、核心課程的《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在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以及音樂理論素養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筆者認為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是發揮該課程教學效力的前提條件。
第一,確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與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有機聯系”的觀念。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普遍滯后于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尤其是缺乏與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有機聯系。這就導致很多課程的教學脫離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規格大小與質量高低,音樂新課程的有效實施與素質教育的順利推進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第二、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師生互動促進教學”的觀念。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功能,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了,成為知識的“接收器”,抹殺了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而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不能只注重教師的教,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和擴展學生參與、思考、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主動思維、積極探討的活躍狀態。這樣的師生互動局面必定能使西方音樂史這樣的“史”課活起來,教學效果也相應得到提高。
第三,樹立“教學方法多樣化”的觀念。以往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四十五分鐘獨角戲”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今,教師們意識到音樂史論課程的教學也需要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單一的教學方法只會造成教學效果的衰落。為此,筆者建議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如綜合、靈活地運用聆聽法、多媒體教學法、實踐體驗法、欣賞法、閱讀法、討論法、發現法、多學科、多視域交融法等。只要學生歡迎又能提高教學效果的就該大膽采用。
二、擴展教學思路與教學視域
長期以來很多高師音樂系科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要么僅僅局限于作曲家和音樂作品的介紹;要么囿于傳統思維模式,把《西方音樂史》教學限定于西方音樂歷史本身的領域與范疇之內,教學呈線性模式,割裂與其他邊緣學科以及社會生活的聯系。顯然,這種單一的課程教學模式無法達到《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程目標,也不能培養出勝任音樂新課程教學的教師。因此,筆者認為應在《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堂上擴展教學思路與教學視域。
殊不知,一部音樂史既是音樂形態發展史,更是人類社會的情感史;既要研究音樂藝術的社會意義,也要研究音樂藝術審美價值的意義。因此,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就應在文化史、藝術史的大背景下審視音樂風格的演變,認識各個音樂流派,領略音樂藝術的美學特征。也就是說,在講授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音樂自身形態的發展變化,而要把這種變化放在其生長的歷史文化背景、藝術的大環境中來考察,把各種影響音樂發展的思潮、事件、觀念等因素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待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全貌。
此外,西方音樂史的教師應跳出單純以“史”論“史”的局限,做到多種相關學科的融合。如將美術、文學、哲學、風俗學以及社會學等內容適當引入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如聆聽現場音樂會,參觀各種藝術展覽活動、名人故居、歷史博物館等,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
三、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音樂教育人才,應以基礎教育音樂新課程對教師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高師音樂院系音樂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其在教學中必須體現“師范性”,即重全面、厚基礎而不求其精,重素質、厚創新而不求其深。因此,筆者作為一名教授《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的教師,認為該課程的教學應在教學內容上做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改革,即既要符合大部分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的現狀,又要有利于他們將來能自如應對音樂新課程的教學。
(一)教學內容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試驗稿)》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一門博大精深的音樂理論課,涵蓋了從古希臘至二十世紀西方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層出不窮,經久不衰的音樂名作浩如煙海,各時期、各流派的音樂風格精彩紛呈??梢?,如此卷軼浩繁的西方音樂歷史、浩瀚無際的音樂作品、紛繁復雜的歷史背景都為教師挑選出讓學生做出審美觀察和反映的音樂作品提供了巨大空間。然而,在西方音樂歷史的長河中某些作曲家或作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由于時代久遠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諸多音樂表現手段復雜多變等原因,很難讓初次接觸他們的學生立刻產生審美反映。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該作曲家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背景、人文環境,并借助相關的姊妹藝術(如美術、建筑、雕塑、詩歌等)幫助學生了解該時代的風格特征,進而使學生產生對該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審美體驗。例如:當講到巴赫的賦格曲時,可以先讓學生感受同時代建筑和美術的風格特征,以此加強他們對復調音樂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礎上產生對復調音樂的審美體驗,領略巴赫作為復調音樂大師的獨特魅力。
此外,還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運用現代手法表現古典音樂的錄像幫助學生獲得審美理解,提高審美體驗能力。例如:迪斯尼制作的一張《幻想曲2000》,其中將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配上色彩斑斕的線條,使得原本高深莫測的復調音樂在流動的線條中變得異常形象、生動。此時的學生在充分感受音樂音響的形態時,也逐步體驗到其中豐富的內涵,并從音樂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高度統一中品味音樂,產生審美愉悅,獲得全新的音樂審美體驗。
(二)從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角度出發調整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
大部分教師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以時間線索為脈搏,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一直講到20世紀現代音樂。在此過程中會碰到大量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內容、形式、體裁、題材都非常廣泛,而且又具有高度專業化的作曲技巧,如和聲、復調、配器、曲式結構等。由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較為薄弱、音樂涵養不深以及音樂分析能力不強的缺陷,在接觸到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大型奏鳴曲、歌劇和交響曲時,必然會出現聽不懂的現象。為此,我們提倡從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角度出發,先給學生講解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短小抒情的鋼琴小品、藝術歌曲,再到大型套曲、奏鳴曲、賦格曲、交響曲等,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之后再回溯到18世紀古典主義時期甚至更久遠的時期,最后進入到20世紀的音樂。這樣由簡到繁的安排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逐步得到增強。與此同時,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審美品味、藝術修養以及理論素養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這些正是作為一名合格中小學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
四、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程目標要求該課程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大量西方音樂文化知識,還必須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論文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西方音樂史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會運用“ 填鴨式” 的講解方法向學生灌輸音樂史的知識點,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最終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不適應音樂新課程的教學。因此,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采用多學科、多視域交融法
多學科、多視域交融是將西方音樂史與相關的文化、藝術領域結合,例如音樂與文學、詩歌、舞蹈、宗教、美術、電影等,借助這些相關文化、藝術等領域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便于學生從多方位了解作曲家、作品,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而且讓繁復艱深的音樂史這樣的“史”課更為生動、鮮活,易于學生接受。這樣的教學使“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音樂文化”的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至于將來能把它貫穿到音樂新課程的教學中。
(二)靈活使用多媒體教學法
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內容和范圍既龐大又復雜,包括數不勝數的作曲家、不勝枚舉的音樂珍品、悠遠漫長的歷史跨度以及紛繁多變的風格流派等。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若能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圍繞特定內容展示豐富的文獻資料、圖片信息、樂譜和音響等材料對提高教學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講授“中世紀音樂”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此時期代表性的教堂建筑圖片,如巴黎圣母院、圣斯提凡大教堂、圣馬可大教堂、比薩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等建筑。這些壯觀神圣、凝重深邃的建筑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震撼。與此同時,配合播放中世紀的奧爾加農、經文歌等。學生在多種感官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對中世紀音樂的立體的風格印象,從而充分感受到中世紀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燦爛輝煌。
(三)嘗試實踐體驗式方法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教學離不開音樂作品,在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聽賞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嘗試演唱或演奏作品。例如,為了加深學生對早期復音音樂的認識,除了給學生聆聽奧爾加農、第斯康特及經文歌等多聲部音樂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分聲部演唱。通過親自參與演唱的方式加深對早期復音音樂的印象、認識與理解。在接觸到各種音樂體裁時,如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學唱的方式感受它們的風格特征、思想內涵等;像鋼琴小品、小奏鳴曲這樣的器樂體裁也是音樂專業大部分學生容易把握的,可以鼓勵學生演奏作品獲得對該作品及其創作者的深刻認識。這與音樂新課標提倡的“重視音樂實踐”的教學理念是相符的。
(四)多采用討論式、互動式方法
講授法是音樂史課最常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單純的講授法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倍感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為此,教師在講解的同時應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潛能,善于采用討論式、互動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諧和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這種以學生為本、以學生自主、積極參與學習的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僅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提高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后會自覺地將這些教學方法運用到中小學音樂新課程的教學中。
結語
在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已走過十多個年頭的今天,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向縱深發展。《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史論課程,作為教授該課程的教師應充分挖掘其培養人才的內在功效,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這不僅體現了音樂新課標的課改精神, 也是當前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金亞文主編.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23―113.
[2].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優化途徑[J].中國音樂,
2007(3):96―98.
[3]李晶.西方音樂史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音
樂探索,2007(4):107―109.
[4]周煒娟.重新審視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史論課――《西方音
樂史與欣賞》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百家,2006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師;西方音樂史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開設《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歷史由來已久,主要遵循專業音樂院校的傳統模式。音樂史論、音樂專業技能、音樂技術理論課程共同構成了專業課程中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較之后兩者,史論課程由于種種原因在師范院校得不到學生的重視。隨著200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的實施,課程改革的春風撲面而來,一些院校還根據教育部新的課程指導方案將該課程更名為《外國音樂史及音樂賞析》。面對西方音樂史不被學生重視、傳統史論課開設的模式及新指導方案中對課程開設目標、意義的反思等,有必要重新審視該課程更名的深刻內涵,以便更好地理解高等師范院校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論文欲在結合本人多年從事師范專業教學的基礎上,從“多元化”“師范性”等角度出發談談對該課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課程的重新定位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對《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更名引發了我們對課程的重新定位和思考?!段鞣揭魳肥贰纷鳛橐魳穼W和人文學科中的一員,從范疇來看,它是個交叉性、多元化的學科。較之技術性課程,史論課程可以彌補審美體驗、人文關懷的缺乏和不足,而音樂審美體驗正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問題所在,新的指導方案非常明確地體現了這一點。因此,《西方音樂史》同《音樂欣賞》重新整合,更名為《外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這一結合正體現了審美體驗在史論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具備了多元化、人文性、實踐性、審美性等特點。
二、以音樂作品為鏈接的循環教學模式
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曾說: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重音樂的審美體驗,而不要淪為非音樂式的教育,使它阻礙音樂教育的發展。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毋庸置疑,音樂作品正是這種審美體驗的客體對象。因此,音樂作品的理解必然成為音樂史課程的中心環節。
但是,僅僅聆聽和講解音樂作品絕對不是一堂理想的西方音樂史課程。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作為紐帶,它究竟怎樣在完整的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作品審美體驗的準備和目的是什么?這個循環模式中應包含哪些綜合性課程呢?這些多元化信息的鏈接正是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音樂賞析并不是一個簡單、容易的過程。欣賞一首西方音樂作品卻缺乏對音樂風格、語言特征和文化的理解,這種欣賞可謂是舉步維艱,尚且做不到“賞”何來“析”而言呢。那么在這個鏈條中應該包涵哪些學科知識、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讀作品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科綜合理念
學科綜合是針對傳統的分科式課程設置提出的,后者的優勢表現為學科體系的建設發展和技能的傳授,而綜合課程則更加關注多門藝術學科的整合,它更加體現了師范教育的特點,強調創造性、綜合性、全面性、實踐性音樂人才的培養。師范院校和專業音樂院校的培養目標有明顯差異,一個是“全”,一個是“?!?,西方音樂史教學中的學科綜合正體現了師范專業對“全”的培養,更名后的課程直接體現了這種學科綜合的教學理念。享譽世界的師范教育和教育科學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就將原本25個系的設置壓縮成9個,這種學科綜合成為了現代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同時,學科綜合在高師音樂教學中更彰顯了它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挖掘培養,有利于思維的拓展和知識面的拓寬與綜合分析,美國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綜合音樂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音樂教學內容強調各組成部分間的聯系。
《外國音樂史及名作賞析》中則應包含不同學科的綜合,形成一個多元化鏈接的循環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以作品為中心,以史論為兩翼,采用音樂學分析,避免枯燥的純技術理論分析,使它既不同于傳統的史論課又別于作品分析課,力求它們的重新整合。
四、中西文化體驗下的“多重文化”西方音樂史教學
蔡良玉先生曾在“對西方音樂史教學中中西音樂比較視野的思考”(《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一文中提倡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運用中西比較的方法,開闊中西比較的思維和理念,同時采用了五個比較以實例來闡明觀點。這一觀點非常新穎且具有實用性價值,強調學科內部專業間的聯系,著實體現了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近年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研討可謂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但多數較泛沒有落實到教學的細處。音樂表演、理論研究和創作的專才培養并不是師范專業的特點和優勢,創新型人才培養是音樂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不僅應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更應引導學生以一種“正”的思維來拓寬、融匯貫通專業間的聯系,樹立“多重文化”的教學理念,這對培養開放型、全面綜合型的高素質音樂教育工作者意義深遠。
五、突出“師范性”特點,實踐性、發展性教學探索
教與學是互動的,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改革同樣應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著手,如何將二者優化是改革的關鍵,對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段鞣揭魳肥芳耙魳沸蕾p》課程在師范院校的開設不同與音樂學院,它的內容涵蓋面廣、課時相對較少。作品的賞析和音樂史的論述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留出了大量的空間給學生予以實踐性學習。
同時,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到音樂史發展的審美現時性,效果歷史(續后歷史)等問題,引導學生對西方音樂歷史的發展性思維探索。如對作曲家、作品的不同評述。教學中要以開放性的取代封閉性的思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性的概念,它們指的往往是可變性因素,發展性地、批判地認識歷史,即現狀有可能被改變或甚被拋棄――所有的現狀均源自具體的歷史條件,并不是一層不變。
作者簡介: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音樂鑒賞課 現狀分析 發展對策
當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審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綜合類大學中,藝術公選課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而音樂鑒賞課在所有藝術類公選課中最受學生歡迎。
高校音樂鑒賞公選課開設對象為非音樂專業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增強音樂素養、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授課方法、課目設置多元化、加強課程改革對推動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的現狀分析
1.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前高校培養綜合素質大學生的教育要求。
伴隨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性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廣博的人文素養,一專多能成為選擇的標準。從學校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培養能夠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是高校發展的基礎。但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軟硬實力兼備,既有優秀的專業素養又可通過良好的人文素養彰顯個人魅力的綜合性人才則是高校謀求自身發展的重點。因此,音樂鑒賞課成為人文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2.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代大學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學生渴望成才,渴望獲得社會的認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機會,對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亦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提升,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素養有主觀愿望。這種愿望從追求個性張揚,正向積淀成熟魅力而邁進,這一發展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再滿足本專業學科知識的默默學習,而是希望通過廣泛涉獵人文藝術、體育等學科培養自身多才多藝的綜合能力。“高雅音樂”在社會發展中也正由少數人的純粹的“藝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平臺,成為人們證明自己個人修養的標尺之一;大學生愿意通過音樂鑒賞課提高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
3.目前音樂鑒賞課內容的基本設置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大多以名作賞析為主體,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歷史時期、地域特點、風格流派劃分單元,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各單元的名作賞析均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并貫穿相關音樂常識、人文知識,將知識點融入具體作品并延伸到課外審美實踐中。
存在問題:通過與學生日常的溝通交流和專題問卷調查,結合實際教學效果發現雖然課程內容的設置將音樂的發展重要階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傳統”;學生對有關曲目都有耳聞,也能夠認同這些名曲的欣賞意義;但缺少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拉美音樂、潮流人物等,與時代貼近不夠,內容設置呆板,缺少“時尚”及“雅趣”。雖然學生喜愛的未必是高雅音樂的代表,但它們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鳴的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喜愛的理由,自然也就成為音樂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內容。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明顯反映出學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想要了解音樂知識,但傳統的內容專業性太強,不容易理解,而學生自身又對流行音樂缺少甄別能力,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4.目前音樂鑒賞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及存在問題。
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為了上好音樂鑒賞課,任課教師都會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多元化的視聽展現,每一個專題都想辦法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進行導入(如中國民歌賞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聲《勞動號子》),力求課堂教學簡潔直觀。在賞析音樂作品過程中,淺音樂技法分析、重音樂人文交流,即盡可能地把每一首音樂作品作為散文、抒情詩賞析,使學生通過情感共鳴認識到音樂的美,實現心靈的升華。
存在問題:音樂作品本身雖然有其主題,有其表現的思想內涵,但它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抽象藝術。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指出:“如果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彼?,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應該是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欣賞方法,從官能欣賞、情感欣賞到理性欣賞的不斷升華,然后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對自我的心靈沖擊與靈魂凈化。據問卷調查統計(以西安在校大學生為例):在高中上過正規音樂課的學生不足10%,在初中上過正規音樂課的學生不足50%,大多數學生沒有樂理知識基礎、不識譜,聽覺上沒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師僅憑借課堂講授、知識點的灌輸只能完成知識和方法的引導。實際的音樂鑒賞課堂不同于音樂會,不同于CD播放,一是課堂上只欣賞片段,二是學生以前未必聽過,感官刺激不足、情感體驗無法得到共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所以賞析課其實是無賞淺析。也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而降低知識標準,在課堂上隨意播放一些不經甄選的流行音樂、影視音樂或通俗的音樂劇等,如此種種均與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音樂美育的初衷相去甚遠。
二、對音樂鑒賞課進一步改進的設想
1.課程內容改進的設想。
首先,以往總是基于學生沒有音樂基礎等思想,對所有曲目的賞析過程都是淺嘗輒止,學生不懂之處永遠不懂。由于不懂之處太多教師講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終收獲甚微。其次,課程涉及曲目內容過多,僅一個學期就要學習古今中外各時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內容龐雜,學生不易疏理。再次,為了吸引學生,引入過多逸聞趣事,影響學生對音樂本質的關注。故在以后的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設想做以下改進:第一,在音樂作品賞析之前深入淺出,以實例對照學習基礎樂理知識。第二,曲目數量減縮,著重分析重點作品且分析透徹反復聆聽,讓學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礎上學會聆聽音樂。第三,將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有機結合,并針對工科、理科、文科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2.課程教學方式改進的設想。
(1)加強課堂討論環節。結合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賞析及討論。討論學習是一種習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是習慣就需要培養。在以往的教學中雖然也設置這樣的環節,但由于學生不習慣討論或對作品一無所知、言之無物而很少有人參與,沒有氣氛此環節形同虛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無法調動。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技巧調動學生積極性,如設置預聽環節、讓學生課前準備交流資料等以保證課堂討論環節的順利實施。
(2)搭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一是教師與學生網絡教學溝通,二是學生專項課目的心得交流平臺。網絡交流學習可以使學生縱向延伸既有知識,橫向拓寬未知領域;同時,教師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解答,使學習更具實效性;再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一個人知識技能的提高更多地來自于同伴之間的獲取,這一點教師望塵莫及。
(3)改進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在教學中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環節,即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講授。有這樣一節課:教師課前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堂課效果非常好,老師的導語一結束立即就有學生要求上講臺,上臺的學生大多精心準備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紹的是巴赫的《G弦詠嘆調》,她是在電影《七宗罪》中聽到的這首旋律,非常喜歡,隨后查找樂曲出處再截好視頻,粘貼樂曲相關資料,最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很多學生口才很好、講述條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學生的風采,不時贏得在座聽講同學的掌聲及喝彩。這正體現出教與學互動的實效性,歷來教學互長,教與學的角色互換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
三、對音樂鑒賞課的多元化課目設置的探討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得出:音樂鑒賞課是以“學生所熟悉的”為媒介實施“教師所要講授的”,最終使學生經歷“深入了解自身所喜愛的”這樣一個藝術實踐過程。因此音樂鑒賞課應拓展延伸設置多元化的課目??砷_設以音樂基礎知識為主的“音樂入門”綜合課,亦可開設針對學生興趣的“歐美流行音樂”鑒賞課,還可開設時尚的“影視音樂賞析”課及崇尚傳統的“戲曲音樂”鑒賞課、突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樂志”,也可將“中外名曲賞析”分成“中國音樂作品賞析”及“西方音樂鑒賞”兩門課程,等等。
音樂的美好可以帶給更多的人以歡樂。正如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所說:“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自然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傳給聽眾,使他們如醉如狂地歡欣鼓舞?!保ā墩摮绺摺罚┮虼送ㄟ^公共音樂鑒賞課程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聽覺;以杰出音樂作品中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內心情感的表述引發學生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最終達到普通高校產出“專業素質過硬”、“人文素質優異”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8.
[2]卓菲婭·麗莎著,于潤洋譯.論音樂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0.
關鍵詞:陽剛美 陰柔美 宏壯 優美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他在論述詞的境界時,有這樣一段話值得咀嚼: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凹氂牯~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薄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光怪陸離的社會中,美總是千姿百態的,有的是自然美,有的是人工美;有的宏偉,有的秀麗;有的悲壯,有的優美;有的直抒胸臆,也有的含蓄溫婉……我國古典文學家們把這種不同的審美特征,概括起來就是“陽剛美”與“陰柔美”。
一、 陽剛陰柔說理論發展概說
陽剛與陰柔,是中國傳統文化兩大基本審美類型。陽剛的審美特征是雄偉勁直,沉著痛快;陰柔的審美特征是溫深徐婉,優游不迫。如雄渾、壯麗、勁健、豪放、峭拔、奇險、悲壯等藝術美形態,屬于陽剛范疇;綺麗、沖淡、飄逸、婉約、含蓄、典雅、凄婉等藝術美形態,屬于陰柔范疇。陽剛與陰柔最早是我國哲學里的范疇,可以追溯到《周易?說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庇钪嫣斓厝f物構成的原理即一陰一陽,《乾》剛《坤》柔。卦象中,乾卦六爻全陽,坤卦六爻全陰,其余都是非陰非陽,陰陽交錯,剛柔相濟。
哲學概念的“陽剛”與“陰柔”漸漸滲透到中國古代文論之中,最早以陰陽二氣劃分文學風格的是曹丕,他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彼^清氣,即清剛之氣,與陽剛相應;所謂濁氣,即灼柔之氣,與陰柔相應。他講氣首先是講作者陰陽二氣會滲透到作品中,從而影響作品的風格,可能是以清氣或濁氣為主,也可能是清濁兼有。曹丕在這里實開后世以陽剛之美、陰柔之美論文學之先河,但是他并沒有涉及到價值判斷的問題,對于剛柔無褒獎貶抑之說。
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定勢》篇里就曾運用“剛”、“柔”概念議論文章的體裁與風格,二者應該兼有,不能偏廢:“然淵乎文者,并總群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隨時而適用。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似夏人爭弓矢,執一不可以獨射也。”
后方苞、劉大魁也有近似陽剛陰柔之說,只是他們都未將自己的觀點系統化、完整化。較為明確而系統地提出“陽剛陰柔”兼美的風格論,是姚鼐之首創。他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最大貢獻,就是對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關系的精湛論述。實際上是對中國古代文藝和美學上風格論的總結和發展。這集中反映在他的《復魯非書》和《海愚詩鈔序》兩篇文章中。其《復魯非書》具體的談到了陽剛美與陰柔美:“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保捌涞糜陉柵c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皋日,如火,如金鐵;其于人也,如馮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之。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于人也,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p>
姚鼐首次明確的提到陽剛陰柔之美,把美分為這兩種形態,除此之外,他還談到了處于這兩種極端之間的復雜形態,剛柔相濟,或偏于陽剛,或偏于陰柔,剛柔相錯的各種形態。他的文論思想來源于《周易》中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姚鼐對于陽剛與陰柔不同于曹丕的無價值判斷、無傾向性,姚更傾向于陽剛之美的文章,陰柔之美很多,現實中陽剛之美卻甚為難得。但是,與此同時他又是不否定陰柔之美的。
實際上,“陽尊陰卑”的觀念自古就有,董仲舒《春秋繁露》里“尊陽抑陰”、“男尊女卑”的思想甚是明顯:“陰,刑氣也;陽,德氣也??????刑之不可任以成事也,猶陰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謂之逆天,非王道也。”“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姚鼐論文時,顯示出的陽剛之美的傾向性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這種“陽尊陰卑”的傳統思想的影響。桐城文統繼承者對于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明細概括:“文章之道,分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大抵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痹務摰母鼮榫唧w,與姚鼐相同的是他也是側重于陽剛之美,而不否定陰柔之美的。
二、 中西方文藝中的陽剛陰柔與宏壯優美比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至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焙陦雅c優美或者說崇高美與優美,這兩個概念本身來源于西方美學思想,西方沒學中首次對它們做了界定,規定了崇高美的兩個基本條件:“力”和“大”。就質量而言,是“力”之美,如大力士、健壯等;就數量或形態而言,是“大”之美,如大的建筑物、高山、金字塔等,后來的西方美學基本是延續康德的看法。王國維受康德叔本華的影響說“無我之境”是優美,“有我之境”是壯美,其實并不科學,“無我之境”并非都是優美,而“有我之境”也并非都是壯美。如王維的“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是一種壯美,但是很明顯它是“無我之境”。又如劉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顯然是一種優美,但它卻是“有我之境”。
王國維談到的宏壯和優美與西方美學中的崇高和優美還是有區別的,比如王國維在談到“有我之境”的宏壯美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既沒有“力之美”也沒有“大之美”,他所產生的本體感受更多的則是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對于這個矛盾的問題西方美學家們也有過反思,如“石縫中的小草”既無“力”也無“大”,但是它的的確確給人以崇高美的感受。屠格涅夫筆下的小鳥雀,當它的幼鳥遇到危險時,它可以毫無畏懼的勇敢沖下來,小鳥雀的形象毫無本能的對峙,隨后生出一種情感取代這種對峙與沖突,這種情感是人本身意志的崇高宏大。而優美則不會產生上述的心理沖突,如觀賞一池荷花時,人并不存在與荷花的對峙沖突,這一點是與中國傳統的陰柔之美是相通的。但是并不見得優美與宏壯就是截然分開的,不相同但是想通。品味陶淵明的詩,體驗到人的心靈必須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去玄覽、擁抱萬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平淡,這種平淡的背后是崇高。這一點,西方美學很少談到,他們把優美與崇高分的很開。
從康德到叔本華、尼采、歌德都有一種明顯的傾向,弘揚崇高美,甚至于貶抑、排斥優美,這又與中國傳統文論是不同的。美學研究到壯美,境界乃大,眼界始寬。研究到悲劇美,思路始廣,體驗乃深??档抡J為,許多自然物可以被稱為是優美的,但它們不能是真正的壯美的。優美是軟弱的,消弱人的意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西方近現代的文化價值取向相關。宏壯美激發的是意志力、堅強力,引起的是人們心靈的震撼,這就是西方所謂的悲劇的力量。
三、理論與實際創作的矛盾
姚鼐的理論主張剛柔相濟更偏向陽剛美,但他的實際創作卻更為傾向陰柔美。就王國維本身來說,他也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崇尚優美,鐘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另一方面,他在賞析詞的時候,更欣賞宏壯美,喜李煜尤其是其后期涌現宏大生命動像的詞作。除此之外,他還推崇蘇辛的詞,推崇他們博大的胸襟。宗白華先生說傳統優美的文藝作品能安頓人的心靈但是崇高力的美又能給心靈以震撼。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陽剛與陰柔之美都會存在,但是與西方文學作品相比較,更多的是陰柔。在一切民族里,崇高總先于優美。無論是中國的青銅饕餮、萬里長城,還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都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崇高的心靈感受,它們的歷史根源大概要追溯到最遠古的巫術圖騰崇拜形成的狂熱的觀念,只是這種審美的崇高感在中國走向了與西方文藝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一開頭便排斥了那種鮮血淋漓的受苦受難,那尸橫遍地的丑惡圖景,那恐怖威嚇的自然神秘……總是以大團圓的結局安撫、麻痹以致欺騙受傷的心靈,只剩下一團祥和。宗白華從另外的角度也說:“……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流動,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又往往被拒絕和閃躲……”所以中國古代文藝整體美學風貌偏重于陰柔之美,當然也并不是說沒有陽剛之美。詩中有李杜,詞中有蘇辛,文中有韓愈,他們的作品風貌更多體現了陽剛之美,李白出塵入仙如天,杜甫厚德載物如地,同樣地,蘇詞亦如天,辛詞亦如地,極富陽剛美。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M],北京:三聯書社出版,2008
[2]宗白華,西方美學名著譯稿[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蕭世杰,古詩文審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4]張紹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吳孟復,桐城文派論述[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1999年,陳老師參加縣“教壇新秀”評比,講的是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藝術評論文《米洛斯的維納斯》?!拔矣伤位兆诘牟禺嫛渡钌讲毓潘隆穼?,并結合西方美學理論的‘缺失性心理體驗’和中國傳統書畫的‘留白’藝術,引導學生從東方人的審美自覺去體悟西方雕塑史上的美學典范?!奔氉x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得出陳老師當時的課堂教學關鍵詞:深山藏古寺、留白藝術、缺失性心理體驗、審美體悟?!八秊榱巳绱诵沱惷匀?,必須失去雙臂”,清岡卓行從常人難以從正面描寫的維納斯身上生發出了這樣嶄新獨到的觀點。當時年輕的陳老師也“為了如此秀麗迷人”,讓自己的語文課“失去雙臂”。書畫、歷史、心理、美學、哲學,可謂空間遼闊,內容豐富。亂花漸欲迷人眼,雜草已能沒馬蹄,廣博之下唯獨不見語文的姿態。文本被棄,閱讀缺失,拓展遷移是有外聯無內化,只將文本當成美學教材,“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奮然一躍,學生就被引入茫無邊際的理解誤區。誠然,文本是譯文,不少句子艱澀難懂,可供咀嚼品味的語言點看似不多,但即便如此,我們上的還必須是語文課,教學的突破口就應該回到語文教學的根本上來,即走進文本體味語言。陳老師的課,沒有從語文的角度去落實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只注意理解虛實相生的藝術現象,卻忘了此課教學要“培養學生解讀推理過程比較隱蔽的理論類隨筆的閱讀能力”這一至關重要的教學目標。將對作者觀點的解說當作教學主旨,只對“殘缺美”展開美學解析,語文課堂美雖在,但依舊殘缺。如果說維納斯失去雙臂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么,這節課,我認為正相反,是一次為獲取部分而舍棄完整的教學之旅。這不是語文。
可是,“這堂課學生感覺很新穎,很興奮”,“課后好評如潮,我獲得了第一名”。
2001年,陳老師參加市優質課比賽,執教的是《哀江南》?!罢n前我精心選取了呂思勉《中國通史》、黃仁宇《萬歷十五年》、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出的情感》中的相關語段作為輔助材料印發給學生,課上讓學生在研讀文本、賞析詞曲文辭之美的基礎上,討論明末清初知識分子民族主義的愛國情懷,并配上學生自己改編排演的視頻,以讓學生對文本有更直觀更真切的理解?!弊肿志渚涠际顷惱蠋煹膫湔n苦心,“讓學生在研讀文本、賞析詞曲文辭之美的基礎上”,自述中的這行字見證了她語文教學觀念的進步,但客觀上講,獲得第一名的兩年后,陳老師還是沒有走出語文教學的思維誤區。能讓學生對文本有更直觀更真切理解的,不是如此多的文化背景材料,也不是鮮艷生動的視頻資料。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本是一門讀的學科?!遍喿x教學的根本在于對語言的研習,反復誦讀讓學生頻頻與文本、語言接觸,這才是教學正道。至情之文《哀江南》字字看來都是血,梁啟超稱之為“哭聲淚痕之書”。陳鐘畔壬在點評《哀江南》一課時曾說,語文課應該通過辨“詞”析“字”,把隱含在曲詞中的“哭聲”與“淚痕”揭示出來?!拔蚁耄x這篇《哀江南》,如果沒有咬文嚼字的細膩,大而之,又怎能感悟它的精髓呢?”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最樸實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讀,讀其義,讀其理,讀其情,“引導學生讀,反復讀,決不只讀一遍、兩遍”(張定遠先生語)。欣賞戲曲語言,尤其是欣賞曲詞,一要反復誦讀,體會曲詞的抒情性和音韻美;二要仔細揣摩,體會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太多的輔助材料只會剝蝕學生的初讀體驗,演出視頻更是擠壓著學生本就不多的閱讀時間。沒有對《哀江南》的深入品讀,一切語文活動都難以展開,即便勉力行之,也是浮泛不實。陳老師這堂課,和她也和我們向往的語文課依然存有一定的距離。
可是,“這堂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獲得了一等獎”。
從陳老師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最想追求的是語文教學的“新”,這也是很多青年教師迫不及待要摘取的光環。不想囿于傳統,積極開拓創新,但因為剛站上語文講臺,對語文對教學的理解尚淺,過分倚重形式多樣的活動環節,只求場面上的熱鬧,加上急于證明自己的心思,這樣,就很容易迷失語文教學的本真。
幸運的是,陳老師終因勤勉、悟性和名師的指點轉到了語文正道上來?!盁o論哪種路徑,語言都是不可逾越的‘門檻’,語文教學終究要回到語言的原點”,突顯語文學科特色,回歸語文教學本真,正是這最樸素的語文教學立場糾正了以“我”為主的教學理念,促成她華麗的轉身,幫助她穩穩地走在語文教學的求真路上,邁上了一個個新的臺階。只是,當我們為她鼓掌喝彩時,我們是不是還能想起她走過的彎路和她誤入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