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記承天寺夜游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寫于公元1083年,為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所作。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遠離朝廷,心情抑郁,悲涼失意,本文即是這種心境的真實寫照。文章開頭交代了夜游承天寺的緣由:月色入戶,夜不能寐,于是找張懷民同游。接著,作者為我們描繪了月光下承天寺的美好景致。兩個有著共同遭遇的人漫步在如此幽靜的夜色之中,舉頭望月,抑或低頭沉思。心中多少委屈,無從訴說,也無需訴說。
這兩篇短文,都有對自然景物的獨到描寫,但作者在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所不同。前者表達的是作者沉醉山水、悠閑自得的愉悅之情。陶弘景一生博學多識,讀書萬卷,六經諸子史傳無所不通。齊武帝時,陶弘景辭官歸隱茅山,不與世交,徜徉于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詞詠賦為樂。東陽郡太守沈約等人,曾多次書信相邀,他卻從不赴約。梁武帝對他亦恩愛有加,但屢請不出,每逢吉兇未卜或國家大事都要請教陶弘景,是謂“恩禮愈篤,書問不絕”。一個不愿做官的人,連皇請不動他,心中自然是無所牽掛,怡然自樂。而后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既有作者遭受排擠、壯志難酬的無奈哀愁,也有漸老漸熟,平淡致遠、悠閑曠達的超然情懷。蘇軾為官之時,正是北宋王朝開始出現政治變革之日,可謂繁榮背后暗
藏著危機。蘇軾一生關注百姓疾苦,反對王安石變
法,認為王安石所倡導的新法有損百姓,于朝廷不
容,從此被迫離京。其心境可謂一言難盡,微妙而復雜。閱讀時同學們要細細品味!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題,主要考查
兩文與其他文章的對比閱讀,尤其
是《記承天寺夜游》一文考查知識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解釋。詞語解釋一般以注釋為主,如“念”“相與”“中庭”“空明”“但”等,對古今詞語不同的詞語“戶”“蓋”也有考查。這就要求同學們重點識記課文注釋及古今不同的詞義,答題時要準確無誤。
2.句子翻譯。如:“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翻譯句子時,首先要落實重點字詞,其次要能把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一一對應,最后還要通順、流暢。
3.品析描寫月色的名句。品析描寫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首先要從比喻的修辭入手,分析修辭的妙處;其次要從句子描繪的境界入手,分析美景給人的特點。
4.探究結尾的深意。探究結尾“閑人”的深意是經常考到的。在答題時,同學們一要注意聯系時代背景,二要力求全面,把“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這些意思都要答出來。
(2010年福州市中考語文試題)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記承天寺夜游》,完成1~4題。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解釋下列黑體的詞。
(1)曉霧將歇 (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
(3)懷民亦未寢 ( )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沉鱗競躍。
(2)相與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 ______________ 之美”,乙文描寫了“ 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的
關鍵詞:理趣;拆字聯想;成語印證;自主探究;建構序列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載體是文言文。現在的中學生最怕學習文言文,究其根源在于文言文的字詞。筆者以為初中文言文字詞教學不應是簡單的字詞書寫的聽寫,不應是生硬的字詞的翻譯,更不應只是讀準字音,掃清朗讀障礙。文言文字詞教學應講究出理趣,它是字詞教學與文言文教學的升華。理趣的“理”為事物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理趣的“趣”為志趣、意趣、使人感到愉快。文言文字詞教學的理趣內涵主要是指基于漢字造字和文言文的特點,研究文言文字詞的教學方法,實現情趣和哲理的統一,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融合。本文結合自己的閱讀思考和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談談進行文言文字詞教學應講究理趣之途徑與方法。
一、拆字聯想落實書寫之理趣
漢字是集音形義為一體的表意文字,主要是一筆一畫拼構圖形來表達意思,使形與義有機結合,讀音觀形就可以知其義,所以又稱方塊字或注音字。正是這個特點,也就決定了漢字教學必須立足于字形,由形及義。
學習《愛蓮說》時,學生總是對“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一句中一個“染”字、一個“漣”書寫五花八門。授課時,我請學生結合“染”這個會意字的三個構成部分推想染物的過程:一大水桶中加入染劑漂染,用一個木棍攪拌,一次就成功嗎?不,多次。“九”極言次數之多。如此隨文強調,“染”字自然加深印象。“清漣”,可以組成漣漪,可以聯想到“蕩起層層的波”,漣是水有微波的意思。清漣這里是指清水。全句解釋為在清水中洗過卻不妖媚。這樣隨文拆字聯想落實字詞書寫效果甚佳。
隨文拆字聯想不僅落實字詞書寫也隨文落實了漢字的文化,實為一舉兩得的字詞教學方法。
二、成語印證理解字義之理趣
習讀中國的語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順流匯海。在現代漢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成語,這些成語不少就是來自文言文的經典篇目。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熟知的成語,有可能使文言字詞教學化難為易。
例如筆者教《口技》,“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結合成語“懸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來理解,“股”為“大腿”的意思;“走”結合“走馬觀花”、“不脛而走”、“奔走相告”、“走南闖北”來理解,“走”有“跑”的意思,這樣一來,這句話中的兩個難以理解的字就輕而易舉地借助常見成語化解了。
在成語印證中篩選解釋之理趣,既理解了文言字詞的意思,又在成語中品味了文章的內涵,實為情趣的升華――理趣。
三、自主探究解讀文化之理趣
新課標積極提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探究和實踐體驗的教學方式。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和忽略漢字具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造成文言字詞教學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變灌輸為自主探究,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豐富文化。
《記承天寺夜游》中的“閑”字是細讀的關鍵詞。筆者在上課伊始筆者將閑的繁體字“”字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猜測是何字。進而導入上課課題――《記承天寺夜游》“今天我們學的課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造方式,請自主閱讀課文找出來。”學生找出“月色入戶”即是描繪了閑的構造結構。于是筆者和學生講解: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來了,晚上的到了,不用工作了,自然“空閑”。之后品讀,作者自稱閑人,閑體現在哪?閑而早睡,“解衣欲睡”;閑而看月,“月色入戶”;閑而尋友,閑而賞月,“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此是閑的第二境界“閑適”。最后知人論世介入蘇軾寫作背景,細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深入閑的第三境界“豁達樂觀”。
《記承天寺夜游》筆者有心之處在于抓住關鍵字“閑”,將“蓋”“閑”“耳”的字詞教學有效的融入課文的品讀中,做到隨文解字,使文言文教學的字詞文化解讀落實靈動有效。
四.建構序列還原生命之理趣
不讓字詞教學孤立、機械的出現,還它以生命,體現了一種建構序列進行字詞教學的理念。我們且來聽聽《潼關懷古》的執教者吳積興老師的教學設想:“我上的課是一首元代的散曲,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節課我主要分三大塊,一是詞語教學,理解文本;二是通過朗讀,理解情感;三是通過古詩創譯,體驗創造。”
下面是筆者摘錄的一段課堂筆記:
師:同學們都預習過這篇散曲,下面我檢查一下預習效果。請同學們說說你對下列詞語的理解。(幻燈片上顯示詞語:山河表里 宮闕 躊躇 苦)先來看第一個詞語山河表里,誰來說說它的意思。生:山的外邊河的里邊。師:按理解的順序,這個詞應該是怎樣的?生:山表河里。師:很好,那你能說說這屬于什么結構?
生沉默,不能回答。師解釋這是“合敘”,了解即可。于是師根據山河表里畫出了潼關的位置。接著師畫生評,最后完成了“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山河表里潼關路的簡筆畫。(附:簡筆畫)
之后,“宮闕”、“躊躇”“苦”字詞一個一個從不同方面化有形于無形中融入課文教學,簡約而不簡單。接下來的字詞造句、感情朗讀、品味文本和針對本節收獲的古詩創譯便水到渠成了。
教師既緊扣核心的關鍵詞“苦”不放,又一改傳統字詞教學中音、形、義平面鋪開的做法,以“山河表里”、“宮闕”、“躊躇”三個詞義感悟、理解為核心,一步一步建構序列從不同方面為理解“苦”作了充分的鋪墊。融字音、句段、想象、生活體驗、情境感悟為一體,立體而智慧地編織著一張字詞教學的網。難怪學生在古詩創譯環節,能寫出那么多令聽課老師感動的詩句:
改改改,改朝換代 爭爭爭,總是戰爭 苦苦苦,還是百姓最苦。
山巒,連綿起伏;波濤,有起有落。興盛,百姓無福;衰敗,百姓痛苦。
《潼關懷古》教學堪稱經典。前文中自主探究沏泡文化之理趣中記錄的《記承天寺夜游》也是筆者的一次建構序列品飲生命之理趣的嘗試,但還需繼續打磨。
漢語言文字的豐富性,決定了文言字詞教學的豐富性,上述設想并非孤立單一,有一定的層序,但有時幾種方法交融使用效果更佳。縱觀《語文課程標準》的十年進程,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有兩個層面的目標要求:處于近端的屬于一般所說的文言知識和文言詩文的積累目標,處于遠端的是憑借文言文進行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傳統教育。可見教學文言文經典,對于教師而言,不僅僅是交給學生一種學習語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個人精神的重構、情感生命的滋養,這種滋養,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這也和筆者提出的文言文字詞教學應講究理趣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① 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② 林西莉(瑞典)《漢字王國》三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歸隱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文中這樣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詩描寫大漠獨特之美的詩句是:
, 。(3)《渡荊門送別》一詩表現詩人思念家鄉的詩句是: , 。7.在下面語句間連線,使之構成四幅對聯。A、黑發不知勤學早 a、水性淡泊是我師B、無邊落木蕭蕭下 b、白首方悔讀書遲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盡長江滾滾來D、竹直心虛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二、閱讀(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相關問題。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8.解釋文中下列字的意思。(1)肅: (2)屬:(3)引: (4)闕:9.第二段中寫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后來唐朝的李白有兩句詩與此處的意思相近,李白的兩句詩是:
10.文中”清榮峻茂”一句寫了 _______個對象,它們依次是 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12.古人常用“三”形容多,如文中“猿鳴三聲淚沾裳”。請再舉兩個含“三”、其含義也是表示“多”的成語或
詩句。
(二)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記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各題題。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
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
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
者耳。13.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 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1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曉霧將歇(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懷民亦未寢( )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沉鱗競躍。
(2)相與步于中庭。
16.填空。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之美”,乙文描寫了“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
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__________”的語句中。(三)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荷花之迷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難以停留?不是,科學家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荷
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樣毛糙,盡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這一被稱為“荷花效應①”的發現給人意外的啟
示。它啟發人們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墻面像花一樣不受污染,永保鮮艷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熱,即使外界溫度
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內35℃的溫度。一株盛開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這一能量來自荷花細胞內能發熱的
線粒體——細胞的“動力機構”。荷花的自身加熱有利于花粉傳播,荷花有一種潛藏于蓮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
學家用一顆1288年以前的古老蓮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蓮子在4天后長出嫩綠的新芽。科學家
從千年古蓮中離析出一種酶,發現是這種酶在修理細胞本身的蛋白質損壞造成的缺陷。倘若能從蓮子中分離出負
責修理“衰死損壞”的基因,不也可以把這種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讓人類的不老夢想成真嗎? 【注】①效應:物理的或化學的作用所產生的效果。 17.文中說到“荷花效應”。根據有關文字對“荷花效應”作出解釋。
18.荷花有一種潛藏于蓮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19.這段文章說明了荷花的哪幾個特點?
(四)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人性的 ①這是個不大的小鎮。中午的街道寂寥無人。樹葉都打著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著。偶爾有一陣風,也極微
小極細弱,還未感覺到,就消逝在熱氣中了。 ②店鋪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臺上打起盹兒來。朦朧中,他被一陣聲音驚醒。靠門的地方,一個年輕
人正向里邊探頭探腦地張望著。他正要問些什么,年輕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鋪面
,發現并無異樣。他正要繼續打盹,年輕人又探頭進來。 ③“你要買點什么?”他不失時機地問。 ④“我,我……”年輕人有些慌亂,支支吾吾半天,也沒說出什么來。他覺得事情有些蹊蹺,就仔細打量起
這個年輕人:除了滿身的疲憊和蓬亂的頭發外,穿戴還算整齊;最顯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顏色紅紅的,
像一簇火焰在燃燒。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這次問話時,他故意讓自己的語氣變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個學生,要參加來年高考,考試之前,我想去市里師范學校找個老師輔導輔導……”男人很機
敏:“那你是問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親老早就去世了,母親養我已經很吃力了,我想,我想為您彈支曲子……”年
輕人似乎用盡了自己所有的力氣和勇氣。 ⑧聽了年輕人的一番話,男人這才明白了,剛要開口,突然簾子一撩,從里屋走出一個睡眼惺忪的女人。“
出去,出去,你們這號人我見得多了,無非就是編個謊話騙錢,沒門!”女人說話像連珠炮一樣。 ⑨男人似乎沒有聽到女人在說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過來,輕輕地放下:“孩子,坐下來,彈一
曲吧。”然后便靜靜地站立在一旁,欣賞而又專注地看著年輕人。樂聲響起,偌大的店鋪里,頓時像有一股清泉
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陣清風幽幽吹拂,時而低沉,時而綿長,營造出一種高雅曼妙的意境。 ⑩一曲終了,男人覺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個放著營業款的抽屜時,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
屜上,又開始數落起來。男人有些不耐煩了:“我不相信他是個騙子,至少,他的琴聲是純潔的!” (11)幾年后,一位在音樂上頗有造詣的老師,在大學課堂上為學生講起了這個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鋪
前,已經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轟了出來,冷眼、嘲笑甚至是謾罵,幾乎使我喪失了繼續求助的勇氣。其實,不瞞
大家……那個中午我看到店鋪里的男人睡著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邪念——偷一筆錢,甚至我當時
想,即使在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個地方得到它。然而那個男人平和地接納了我,他給了我錢,更重要的是
,他那句‘至少他的琴聲是純潔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靈深處,蕩滌著我內心的塵垢,把我從那
個危險的邊緣拉了回來。” (12)“是的,”他說。“一顆在困境中的心靈本已脆弱,但在人性這雙大手的下,即將跌倒的生命又重
新站了起來,因為沒有一個靈魂自愿蒙塵。” (選文有刪改)20.開頭的環境描寫對后文的情節發展有什么作用?
21.第⑩段中那位老師說他當時“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體描寫可以看出他當時
有過“邪念”?
22.文中兩次描寫店鋪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襯男主人的 。23.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第⑧段中寫道“聽了年輕人的一番話,男人這才明白了”,此時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寫道“一曲終了,男人覺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時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24.根據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圍繞“當今社會需要‘人性的”’這個話題談談你的認識。(要求見解深刻,
理由充分,字數不超過100字)
三、寫作25.親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別;獲得成功的時刻,遭遇失敗的瞬間;誤會冰釋后的擁抱,絕處逢生時的歡笑……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6—0075—01
當老師多年,越來越佩服學生了。學生潛力無窮,就看老師能不能相信他們,給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講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時,我讓學生查找資料,分組展示橋的魅力。結果大出我所料,學生涉獵之廣泛,資料之豐富,幻燈之精美,讓我感慨萬端。由此我想,新時代的老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更要激發學生的潛力,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機會。
也許有的老師會說,那是綜合性學習課,學生好查資料,其他課文,學生未必能做好。那我就再舉幾個例子。
講《記承天寺夜游》時,我這樣組織學生:第一步,讀通課文;第二步,自主翻譯;第三步,小組合作解決難點;第四步,各組派代表講解;第五步,其他學生提問,各組代表作答,老師適時點撥、指正。(操作這幾個過程時,老師要先“煽動”學生積極參與,比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提問時可故意刁難。)
于是,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課堂生成許多問題和答案:
1.作者為什么要寫時間?
答:游記小品文,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是必然的。
2.為什么要偏偏是十月十二日夜? 是不是蘇軾的日記?
答:可以視為日記,那天就是十月十二日嗎。
3.為什么解衣欲睡了,又欣然起行?
答:蘇軾屬文人雅士,有閑情逸致。農民工累了一天,才不看月亮呢,有的話,也會被視為神經病。
4.為什么偏要找張懷民?找別人不行嗎?
答:他們都是被貶之人,志同道合,能相互理解。再說,他們都是文人雅士,志趣相投。找你,你行嗎?
5.坡被貶到黃州,心情應該抑郁,為什么還“欣然”?
答:他被貶黃州,心情是抑郁的,所以才去夜游,釋放一下嗎,就像你煩惱了去打游戲一樣。
有學生反駁:不全對。從本文描寫來看,景色的確很美,作為文人雅士,和志同道合者一齊游賞,應該是高興的。
有學生補充:高興是有的,也有抑郁,從最后一句就能看出,你細品一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好像在說“我們都成了閑人了!” 他本是朝中大官,現在成了閑人,自然有不得志的感慨。
6.文中的“閑”怎樣理解?
……
再如講《答謝中書書》時,有學生針對“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提問:為什么魚在傍晚才跳?這個問題看似有意刁難,但深究之卻有意義。為什么猿鳥在早上鳴?傍晚不鳴嗎?魚真的只在傍晚跳嗎?經老師提醒,學生一討論,明白了,這里用了互文的修辭方法。
講《我的第一本書》(自讀課文)時,我采用了一種新的模式。先讓學生自讀課文,之后上臺演講。講什么呢?我提的問題是:你從本文中讀出了什么?先在黑板上寫一個關鍵詞,之后圍繞這個詞進行演講。結果也是出人意料,舉例如下:
學生甲:我讀出了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學習很關心,還幫兒子把一本破書修補成兩本,最后帶兒子到另一所較好的學校去讀書。
學生乙:我讀出了辛酸。那個年代怎么那么窮?學生連本書都買不上。別說學生了,老師“弄不成”也只能弄到國語課本。喬元貞后來連學也上不起了,考第一名的聰明孩子最后只能挎個籃子走街串巷去謀生,可悲。
學生丙:我讀出了友情。作者把僅有的一本國語課本分一半給他的好友喬元貞,透出鄉間村鄰友好的情義。
學生丁:我讀出了一種情趣。就是作者和他家的狗,那么默契,都可以演雙簧了。
……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為教學中的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但更應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教學中提出“從蘇軾自比閑人中我們讀出了什么?”學生從相關注釋資料中明確了這一點。
二、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以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還是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觀。假如只是單純的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準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于是教學中采用了增刪法來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行嗎?(2)在原句后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1)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2)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閱讀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么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如教學《我愛這土地》時,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樣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淚水,而我們卻面帶微笑呢?學生在思考回答這個問題時,必須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這樣不僅能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之“真”,更會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同時也懂得如何去鑒賞一首詩,品味詩句,這一曲問的妙處,與直接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全文學完了,但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問“老師認為文中有一處交代不清――我的父親又怎會知道我被困小懸崖呢?”于是學生先對當時的情形作了想象。接著教師又提出“文中沒有交代這些你認為是作者的失誤嗎?”學生在思考后明確了這是文中結構上的詳略取舍。這樣的提問與教師對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問題的提出要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型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離亂,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師提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就談不上發展。”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有學生提出具體化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終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很多學生都對這一提法表示贊同。教師在這時候提示“流水的這種追求必須以何為依托呢?”學生明確了“地勢上從高往低”后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盡管永不停息的追求著,然而它每況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談不上有高遠的目標與理想,只是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