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期末考試成績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SPSS;期末考試成績;統計分析

1 引言

統計分析軟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中文譯名為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它是世界著名的、優秀的統計分析軟件之一。SPSS是一個具有綜合性的專業統計分析和數據管理系統。SPSS數據管理和分析功能強大,界面友好,操作簡單,有靈活的變量變換和文件交換系統,多種統計圖表的結果輸出,并具有與Microsoft Office軟件兼容等特點,在社會學、醫學、心理學、人文學、生物學、教育學等領域已取得了深入的應用。它操作簡便、好學易懂、簡單實用,是學術界經常使用的計量軟件。SPSS的主要功能為:回歸及相關分析、聚類與判別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十幾個大類。下文將以某班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為樣本,簡單分析了一下SPSS在學術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案例。

2 數據來源和數據錄入

筆者通過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對某班30名同學的一次期末考試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各項成績包括大學體育、程序設計語言、成績設計語言SJ、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檔案學概論、信息系統管理和總分8項,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將存在于excel中的表1,通過“文件”“打開”“數據”“文件類型”選擇excel一選中表某班同學期末考試成績所在的excel文件一點擊“打開”,便可將excel中的數據導入SPSS。

3 數據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3.1.1 頻數

在數據視圖中進行以下操作:點擊菜單欄中的“分析”“描述統計”“頻率”將7門課程及總分項添加到變量中,選中“圖表”中的“直方圖”并勾選“帶正態曲線”后點擊“繼續”,勾選“顯示頻率表格”項,點擊“確定”共出現8個直方圖,圖1是其中一個。由圖1可分析,大學體育成績的均值為89.03分,取得89-91分的同學占8人,得分在80分以下的2位同學需加強此方面的鍛煉。大學體育成績呈正態分布,標準差為5.411,反映出此體育教師的評分較合理。

3.1.2 平均數與標準差

在數據視圖中進行以下操作:點擊菜單欄中的“分析”“描述統計”“描述”在“描述性”對話框中添加7門課程和總分項到“變量”,勾選“將標準化得分另存為變量”,點擊選項中的“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后點擊“繼續”,單擊“確定”所得結果如表2:

由表1可知,大學英語中的極小值為55分,存在掛課現象,該同學必須重修,來年選課時應及時通知該同學重修。程序設計語言和大學英語的均值達不到70分,英語和計算機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兩個技能,我班需實施一些措施來提高同學們的英語和計算機水平。程序設計語言的標準差高達10.189分,極大值94分,同學們可以向計算機水平高的2009409035等同學請教。

3.1.3 分組求平均值

分組求平均值是對數據分組描述,可以輸出分組數據的均值、標準差、極值等,即對數據進行多層分類匯總。點擊菜單欄中的“分析”“比較均值”“均值”在“均值”對話框中,將“總分”添加到“因變量列表”、“大學體育”添加到“自變量列表”,點擊確定。結果為表2:

隨著體育成績的逐步提高,總成績均值出現了高低起伏不定的趨勢,這說明體育成績和總分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加強體質鍛煉不會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因此多運動不應成為成績不佳的借口。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名大學生,只是學習好是不行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大學作為與社會接觸的橋梁,素質拓展活動也不可缺少。同學們應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力圖使自己成為一名四有新人,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部發展。

3.1.4 數據探測

點擊菜單欄中的“分析”“描述統計”“探索”在彈出的“探索”對話框中,將“總分”添加到“因變量列表”、“檔案學概論”和“信息系統管理”添加到“因子列表”,選擇“繪制”中的“莖葉圖”后單擊“繼續”,選擇“輸出”中的“圖”,最后點擊“確定”生成如圖2所示的兩張箱線圖:

圖2中的兩幅圖呈現出同一個趨勢,即數據點分布在左下角和右上角的對角線附近。也就是說,無論是檔案學概論的成績還是信息系統管理的成績,都與總分是正相關的關系。換句話講,一般情況下,專業課成績高的同學,總分也就越高。由此可見專業課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把專業課放在首要位置。

3.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根據一批樣本的多個觀測指標,具體找出一些能夠度量樣品或指標之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以這些統計量為劃分類型的依據,把一些相似程度較大的樣品(或指標)聚合為一類。類聚分析是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方法。

現將全班30人按總分分為三類,以直觀、簡明的方式統計每個同學在學習成績上所處的位置,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點擊菜單欄中的“分析”“分類”“系統聚類”一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將“總分”添加到“變量”、“學號”添加到“標注個案”,分群為“個案”,輸出勾選“圖”,在“繪制”中勾選“樹狀圖”,然后繼續一單擊“確定,最后生成樹狀圖。

3.3 多維尺度分析

多維尺度分析技術是一種探索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將含有多個變量的大型數據壓縮到一個低維空間,形成一個直觀的空間圖形,以空間中的點表示變量之間的潛在規律性聯系。

通過SPSS統計軟件“度量”功能中的“多維尺度”分析功能。可以分析七門課程之間的潛在規律性聯系,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分析”“度量”“多維尺度”在“多維尺度”對話框中,將七門課程添加到“變量”,數據為距離數據選擇“正對稱”,“模型”中度量水平為“序數”、條件性為“矩陣”、維數均為“2”,選項中的輸出選擇“組圖”點擊“確定”,生成圖3。通過圖3可以看出七門課程之間的潛在性規律,如程序設計語言和大學英語被劃分在第二象限,其中的潛在性規律可能有很多,比如均分都比較低等。通過此圖也可以驗證上文的一些結論。

3.4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一個變量與另一個變量間的相互關系。研究變量間相互關系的性質和緊密程度。換句話講,相關分析的任務是對相關關系給予定量的描述。

4 結語

成績分析是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考試成績的分析測量和評價應當是每個教師和同學必備的能力。SPSS在考試數據統計分析中應用廣泛,本文結合具體數據,從描述性分析、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和相關分析四個方面介紹了使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并提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和建議。通過分析該班同學的期末考試成績,筆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同學們的學習現狀,相信此次統計分析結果會為該班提供很好的借鑒,同時也希望能為年輕的科研人員提供一種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楊曉秋,圖書館讀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的SPSS設計[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 008(20):171-174

[2]楊曉明,SPSS在教育統計中的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趙守盈,呂紅云,多維尺度分析技術的特點及幾個基礎問題[J],評價與測量,2010(4):13-19

[4]曹玲,楊靜,夏嚴,國內競爭情報領域研究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J],情報科學,2011(28):923-930

[5]李延波,房紅芳,SPSS統計軟件在大學英語考試成績分析中的應用[J],考試研究,2011(20):1-3

[6]崔永紅,李學民,運用SPSS對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成績分析[J],科教研究,2011(14):34-36

[7]潘小燕,統計分析軟件在大學英語教學測試效果評估中的英語[J],科教文匯,2011(3):112-113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Excel;中學;成績統計

中圖分類號:TP391.13

在中學教學管理中,學生成績統計對于分析教學成果,對比各班教學成效及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學生成績統計往往借助于計算器和人工抄錄,耗時長,內容繁瑣,且由于人為原因常常出現漏項、錯誤等問題,復合成績又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人力,效率較低。而Excel辦公軟件的引入,對提升中學成績統計效率和準確度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使得總分計算、名次排列所消耗的時間和人力大大減小,對及時公布成績和做出相應的分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 中學成績統計的基本內容概述

目前,高中學生成績統計的主要內容涉及每位學生各科成績的統計、總分的計算、學生總分在班級、年級內的排名計算,應考人數與實考人數的統計等等。本文將以某中學2013年下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成績統計過程為例,對Excel環境下的學生成績統計和分析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2 創建工作薄

創建工作薄是excel環境下中學成績統計的第一步,為了便于后續成績分析與匯總,應創建兩個工作表,一個為學生各科成績錄入表命名為“2013年下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成績薄.xls”,另一個為學生成績匯總統計表,命名為“2013年下學期高一期末考試匯總表.xls”

學生各科成績錄入表應包括班次、學號、姓名、科目、總分、班級名次和年級名次,如下圖:

圖1 學生成績錄入表

為減少錄入失誤,應結合實際情況對各個科目分數進行限定,即對成績錄入區域中設置相應的數據有效性。再按照學號依次進行各科成績的錄入。為便于后續計算與分析,應對單元格區域名稱進行定義,如將總分成績區域全部選中,點擊菜單欄中的“插入”,找到“名稱”―“定義”,輸入名稱“zongfen”并點擊確定即可,各個考試科目對應的單元格區域也可以此方法進行定義。

為了更直觀的對全年級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可按照圖2所示的方法建立成績匯總表。

圖2 成績匯總表

該表主要用于統計各班應考人數、實考人數及各班考試成績分布情況,也可視成績分析的需求增加對各個考試科目各個分數段的人數統計。

3 成績的統計與分析

3.1 總分

在相應單元格中輸入計算公式并回車即可得到每位學生的總分,例如可在圖1中的L3中輸入“=SUM(D3:K3)”然后回車,再將鼠標定位到L3單元格右下角,當光標呈實心十字時,按住鼠標左鍵向下拖動,直至將需要計算總分的單元格填充完即可求得每位學生的總分。

3.2 成績排名

班級內學總分排名的計算方法為:假設高一1班班次為“101”,要分析1班每位學生在班級內的總分排名情況,應在圖1中的M3單元格內輸入“=RANK(L3,101zongfen,0)”再回車,然后將鼠標定位到M3單元格右下角,當光標呈實心十字時,按住鼠標左鍵向下拖動,直至將1班所有學生所對應的班級名次單元格填充完,即可得到該班每位學生在班級內的總分排名。同理,要計算每位學生在年級內的總分排名,只需在N3單元格內輸入“=RANK(L3,allzongfen,0)”后回車,并進行相應的拖動、填充操作,及可得到所有學生在年級內的總分排名情況。

3.3 應考、實考人數統計

圖2中的“應考人數”是通過各班的班級號在圖1中的出現次數來統計的,公式為“=COUNTIF(2013年下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成績薄、xls!banci,B2)”,用填充柄進行填充時,“B2”會相應的變成“C2”、“D2”、“E2”等等,免去了手動更改。

實考人數則通是通過圖1中各班總分大于0的學生數進行統計的,公式為“=COUNTIF(2013年下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成績薄、xls!zongfen101,>0)”,對于其他班次的實考人數統計,對函數公式做相應的修改即可。

3.4 各分數段人數統計

各分數段人數的統計采用的是累加法,以高一1班,即101班總分大于760分的人數統計為例,方法為:在圖2 B6單元格中輸入函數公式“=COUNTIF(2013年下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成績薄、xls!zongfen101,>=760)”,其他分數段人數統計時只需將函數公式中的相應位置改成相應的分數即可。

3.5 平均分的計算

以高一1班學生的平均總分計算為例:在圖2中的B5單元格中輸入函數公式“=AVERAGE(2013年下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成績薄、xls!zongfen101)”回車即可得到該班學生的平均總分,其他各班的平均總分計算,在相應的單元格對函數公式中的班級代碼進行相應的修改即可。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Excel在中學成績統計中的綜合應用方法較為簡單,只需在建立合理的工作薄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相應的函數公式即可,操作十分方便,且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呂志香,高亞.Excel在學生成績統計及教學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電子商務,2013(10):95-96.

[2]程道欣.Excel函數在成績統計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2(20):134.

[3]劉云.基于Excel平臺的成績錄入及統計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3):90-93.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剪貼板;公式;填充柄;成績統計

1.前言

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后,教師評分完成后,就必須需登錄到校園網的教務管理系統的教師成績管理模塊中進行學生成績的錄入和提交。提交完成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做出成績分析表和成績分析柱形圖,從而根據成績分析的結果,調整下一學期的教學計劃和策略、期末試卷的出題難易程度。可是教務管理教師成績管理系統的成績統計功能不能滿足教務處規定的成績統計要求,教師在提交狀態復制學生成績到Excel2003的工作表中,學生的成績是常規型,而且成績前有空格,就算刪除成績前的空格,也無法通過改變數據格式將成績改為數字型,這就給教師進行學生成績分析帶來困難。教師為了完成成績分析這一項工作,只得在教務管理教師成績管理系統中錄入一遍成績,再在Excel2003中重新錄入一遍成績,這樣不但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而且也浪費了教師的寶貴時間。

2.巧用word2003的“選擇性粘貼”和“文本轉換為表格”功能制作成績表

Word2003的“選擇性粘貼”功能可以將復制的XML格式文本變成無格式的文本,“表格”菜單中“文本轉換為表格”功能可以將文本轉換為表格,將Word2003的這兩項功能結合起來就可以制作一個符合數據管理要求的學生成績表,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登錄到教務管理系統的教師成績管理模塊中,在提交狀態選定學生成績,單擊“編輯”菜單的“復制”命令。

(2)啟動Word2003,單擊“編輯”菜單的“選擇性粘貼”命令,出現“選擇性粘貼”對話框,在此地對話框中選擇“無格式文本”,然后單擊“確定”命令按鈕。

(3)按住Ctrl+A鍵(全選),將復制的學生成績全部選定,然后單擊“表格”菜單的“文本轉換為表格”命令,出現“將文本轉換為表格”對話框,不改變此對話框中的任何設置,在此對話框中直接單擊“確定”命令。

(4)由于序號前有空格,就會造成數據向后錯位一列,選定錯位的數據,按住鼠標左鍵不放拖動,將數據拖動所需的位置上,然后松開鼠標左鍵。

(5)選定整個表格,單擊“編輯”菜單的“復制”命令。

(6)啟動Excel2003,單擊工作表(如Sheet1)中的第一個單元格,然后再單擊“編輯”菜單的“粘貼”命令。雙擊工作表標簽Sheet1,將此工作表改名(如學生成績表),每個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習慣給包含學生成績的工作表命名。

3.使用Excel2003擴充教務管理系統教師成績管理模塊的學生成績統計功能

3.1 制作學生成績分析表

在Excel2003的另一工作表中(如Sheet2,可改名為學生成績分析表)按教務處規定的考試成績分析要去制作如表1所示的成績分析表,具體制作方法在此不作說明。

3.2 巧用Excell2003的公式及填充柄功能完成學生成績的統計和分析

學生成績的統計分析分為常規統計項和分數段的人數統計和百分比統計項,常規統計項的公式及說明見表2,各分數段的人數統計和百分比統計項的公式及說明見4,表2和和表4中公式所用的單元格引用說明見如表3所示。常規項的統計直接在相應的單元格中輸入如表2公式列中的公式即可。(注意:單元格及單元格區域的引用要根據成績的存儲區域以及成績分析表中相應項的位置變化填入正確的單元格名稱及單元格區域名稱)。

3.3 使用COUNTIF函數統計各個分數段的學生人數

countif函數的功能是統計指定區域符號條件的單元格數目,它有兩個參數Range和Criteria,其中Range用于指定單元格區域,Criteria用于指定條件,下面以統計90-100分的人數為例說明其具體操作:

(1)在存放結果的單元格中(如D9,存放90分或90分以上的人數單元格)輸入“=”,(公式以等號開始),再單擊編輯欄最左測的函數下拉列表框,如果列表框中有COUNTIF函數就直接單擊此函數,如果沒有就單擊“其他函數”,在所打開的“插入函數”的對話框

(2)在“選擇函數”列表匡中選擇COUN-TIF函數,出現“函數參數”對話框。

(3)單擊Range參數右側的折疊按鈕,再單擊存放學生成績的工作表標簽(如學生成績表),將鼠標光標指向存放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第一個單元格(如F4),然后單擊鼠標。

(4)將鼠標光標指向存放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最后一個單元格(如F62),按住Shift鍵不放,單擊鼠標左鍵,這樣就將選定了存放學生成績的單元格區域F4:F62。

(5)單擊折疊按鈕,“函數參數”對話框,將光標定位到參數Criteria框中,在此參數對話框中輸入”

(6)光標定位到公式編輯欄“=COUNTIF(學生成績表!F4:F62,"

(7)再次單擊編輯欄最左測的函數下拉列表框中的COUNTIF函數。

(8)重復步驟(2)-(4),并將第(4)步的Criteria參數應改為“

(9)得到“=COUNTIF(學生成績表!F4:

F62,”

(10)將鼠標光標移到D9單元格的右下方,當光標變成粗的“+”形狀(+稱為填充柄),按住鼠標左鍵不放拖動到D16單元格,松開鼠標左鍵,完成公式的填充。

(11)按照表2的公式依次修改D10―D16單元格中每一個COUNTIF函數“Criteria”參數中的條件,就可完成每一分數段的人數統計。

3.4 統計每一分數段的百分比

(1)在存放百分比結果的第一個單元格中(如F9)輸入“=D9/$I$2”(注意在I和2前一定要輸入$,鎖定單元格,防止使用填充柄時此單元格的行標識和列標識發生變化)。

(2)將光標移到F9單元格的右下方,出現“+”時按住鼠標左鍵不放拖到F16的單元格,松開鼠標左鍵。

(3)單擊“格式”菜單的“單元格”命令,出現“單元格格式”對話框,在此對畫框中單擊“數字”選項卡,在分類(C)列表框中選“百分比”,小數位設為0即可。

(4)單擊“文件”菜單的“保存”命令,保存工作薄(如08級臨床B班成績分析)。

4.結論與應用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 高等教育; 公共基礎課程; 考試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3-142-001

眾所周知,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而開設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課程。而考試環節,則是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活動。

本文將通過對國內外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方法與形式的對比,探討我國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改革的新方向。

一、國內外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的對比

當今社會,有很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都在不斷的改革中日趨完善,比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都是較早實行考試改革的國家,他們考試的方法與形式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比較和借鑒的。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對比:

1.考試目標

有些國家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他們的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注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因材施教,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創新的能力。而我們國家的一些高校公共基礎課考試,僅僅延續了高中考試的制度,傾向于應試教育,以一考定成敗,以考試的通過率指揮著學生的學習,往往學生也只能學會考試中出現的內容。

2.考試方法

國外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考試形式多樣,可選擇采用閉卷、開卷、半開卷、口試、答辯、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依據如何發揮學生的真實水平為原則選擇考試方法。而國內的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時間相對集中,多數集中在考試周進行,學生在復習備考期間突擊應考,其實這并不利于真正的掌握知識。

3.考試內容

國外高校考試的內容涉及面廣,他們注重的是學生的應用能力,而對記憶性的內容考查較少。國內高校的考試內容多數是由任課教師出題,根據教學大綱,大部分考試內容都局限于教材,偏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這樣往往無法體現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4.成績評定

國外高校課程的成績評定方式:采用課程作業、平時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多次考試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累計積分。會根據課堂表現、課程作業、平時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按比例綜合評定成績,期末考試成績不占太大比例(一般為30%-50%),而比重較高的則是由課程作業、平時測驗、期中考試等組成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0%-70%,讓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而不僅僅是在為了學期末的期末考試復習備考的階段。

評定中的成績分類標準:以人為本,多數不以分數進行評定,改為采用等級、固定成績、成績分布曲線等相結合的方法評定成績,力求每個學生的成績能夠顯示出其真實的學習情況。

而國內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雖然也采取總評方法,但由作業、課堂表現、出勤情況所組成的平時成績只占總成績的30%-40%,期末考試成績則占極大比例,達到60%-70%,基本上以一次期末考試的成績代表了一個學期的學習成果。

5.結果反饋

國外高校有著一套較完備的反饋制度。在考試結束后,教師不僅要評定出學生的成績,還要針對此次考試的方法、內容、結果進行分析,并且分析結果要及時反饋給學生。而國內高校的考試中,待考試結束后,任課教師只進行閱卷給分,教師不會對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分析,學生也得不到反饋,使得學生有考完放假、學期結束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對在哪里、錯在哪里,不能夠真正的起到為后續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打基礎的效果。

二、我國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改革的新方向

基于對國內外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方法和形式的多方面比較,不難發現,我國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急需學習借鑒優秀的經驗和方法,及時做出合理的完善和改革。

1.考試目的要以人為本。高校的考試目標,特別是公共基礎課程的考試,要以培養學生的人才發展為目的,避免“一考定成敗”的誤區,結合學生的情況,以人為本,積極開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2.考試方法需有機結合。我國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的考試要改變單一的考試方法。只有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才能夠真正的評價出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將學生從對書本上理論知識的機械記憶和簡單理解中解放出來,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在應用方面的培養。

3.考試內容應全面多元。考試的內容要體現公共基礎課程的全面性和基礎性,側重于對學生分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

4.成績評定要重在過程。改變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重過大的現象,進行多階段考試,強化考試在學習中的過程性,將學生對期末考試的重視程度和注意力轉移到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改變以分數論定,以單一指標為衡量標準的片面方法,而采用多種評分方法相結合,更好的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

5.結果反饋需針對及時。考試不能以分數為學習的結束,教師在閱卷完成之后,應該對考試的方法、內容進行分析,改進教學方法,同時要將分析結果及時的反饋給學生,通過向學生反饋分析結果,讓學生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和教學要求之間的差距。有效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使其能夠真正理解所學課程的內容。

三、結束語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元認知監控能力 化學 調節

元認知是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它是指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1]由于元認知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活動起著監控、調節的作用,其發展水平直接制約著學生的智力、思維的發展水平,[2]尤其是元認知監控,作為教學元認知能力的核心,在反思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效果上具有顯著的成效,因而近40年來也一直是教育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能對自己的化學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3]是課程目標之一,而這里提到的對化學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就是化學教學中元認知的監控能力。眾所周知,進行元認知監控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業成績的關鍵。[4]尤其是在增強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提升其學習質量上都具有顯著的效果。為此本文將元認知監控技能訓練融入到中學化學教學中,旨在為新課程下轉變學生化學學習方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化學元認知監控及其要素

化學元認知監控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知識的特點和學習的要求等對學習活動進行的計劃、監控、檢驗、修改和評估,從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下面將化學元認知監控過程中的各要素制成表1。

表1:化學元認知監控過程中各要素

二、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培養的實驗探究

個體元認知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長期生活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個體元認知能力發展一般遵循從被控到自控,從下意識到有意識再到自動化,從單維到多維,從局部到整體的規律。個體元認知能力的發展需要經過一個自我監控敏感性逐漸增強和遷移性逐漸提高的過程。[5]據此,我們開展了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實驗。

1.實驗對象

教學實驗以三明某中學高二6班和9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對比實驗法、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查閱法。實驗前后我門分別對學生的元認知監控能力做了調查比較。實驗結果以學生的學業成績、元認知監控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為依據。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實驗過程

我們將實驗班和控制班的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化學元認知能力前測的成績,從高二一開學開始進行實驗教學。在實驗班的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實施元認知監控能力的訓練,而在控制班采用常規教學,經過9個月的時間,分別于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和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對實驗班和控制班進行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后測,然后將數據進行SPSS19.0的分析,得出結論并提出一些教學建議。

在對實驗班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針對高中化學的學科特點以及所在班級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制定“化學學習自我檢測表”,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監控

在實驗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制定出了圍繞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培養的學生“化學學習自我檢測表”,(見表2)促進學生自我診斷,自我反思,不斷進步。學生每天記錄自己的學習情況,每周檢查,每個月在班會上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作出相應的指導。藉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自覺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發揮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功效。

表2:化學學習自我檢測

(2)自問自答法

自問自答法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提出,它是指向學生提供一系列在問題解決的各個階段供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啟發式問題,學生在解決的過程中依據這些問題進行自我提問,自我回答,從而啟發自己的思路,并對思維進行監控的一種方法。

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給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提出更具探索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對學習過程及結果、學習方式和效果進行監控、修改和評估。大量教學實踐都表明,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學習策略的運用進行監控會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學生肯不肯,會不會主動地進行自我檢查,是他們有沒有學會學習的標志之一。。。。。。掌握自我檢查的方法,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是優秀生的特點之一。”[6]自問自答法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分別是(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2)制定計劃,全面落實,(3)檢查監控,評估反思。我們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4節《氨硝酸硫酸》為背景,通過具體的實例介紹這種自問自答法。

例:以銅、硝酸、硝酸銀、水、空氣等為原料,從“綠色化學”角度(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考慮,大量制取Cu(NO3)2最宜采用哪種方法?說明其原因(見表3)。

(3)知識傳授法

此處我們所提出的“知識傳授”不單單指傳授化學理論內容,還包括向學生傳授化學學習策略,以及各種認知和元認知策略,如記憶和元記憶策略、理解與元理解策略等等,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從而克服單純靠學生自己摸索帶來的學習或思維方法上的模糊性、盲目性和隨意性。

同時,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經常給學生思維反饋和檢查自我的機會,經常有意識地幫助和引導學生將以教師為主導的外部反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反饋,并逐漸成為了一種動力定型,即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最終將外在的矯正性指示轉變成自己的矯正性機能。”[7]

表3:自問自答法在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培養中的運用

(4)網絡教學法

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變革,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實驗班通過先進的化學教學軟件所開發的教學程序來發展和訓練學生的元認知監控能力。學生通過這些化學教學軟件進行網上實際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不斷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監控、調節和反思,對認知活動有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設想和預測,并及時查漏補缺,進行修改,最終不斷提高自己化學元認知的監控能力。

3.實驗數據的分析

教學實驗以6班為實驗班,9班為控制班。實驗班和控制班的人數均為60人。

(1)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比較分析

表4:實驗班和控制班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差異性比較

本實驗采取SPSS19.0中的均值分析和標準差分析法,分析后發現兩個班級的測前平均成績分別為51.7和53.87分,且相伴概率p=0.872>0.05,說明兩個班級的學生在實驗開始之前的學業成績基本相當,沒有顯著地差異,符合等組對照試驗要求。

表5:實驗班和控制班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差異分層比較

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相伴概率分別是0.196、0.562和0.674,均大于0.05,這說明三個層次的學生成績差異不顯著,這就確保了實驗的兩個班級的情況基本一致。加之,兩個班均由同一任課教師教授,大大減小了在試驗中的不確定性。

(2)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比較分析

表6:實驗班和控制班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差異性比較

SPSS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分別為61.23和60.67,顯著性檢驗的相伴概率p為0.041

表7:實驗班和控制班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差異分層比較

SPSS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優生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顯著性檢驗的相伴概率p=0.079>0.05,明學優生的成績差異并不十分顯著,而中等生和學困生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明這兩個層次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差異比較顯著。

(3)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比較分析

表8:實驗班和控制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差異性比較

SPSS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分別為79.20和71.92,顯著性檢驗的相伴概率p為0.011

表9:實驗班和控制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差異分層比較

SPSS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優生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顯著性檢驗的相伴概率p=0.068>0.05,明學優生的成績差異并不十分顯著,而中等生和學困生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明這兩個層次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差異比較顯著。

三、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培養實驗結果的討論

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教師的知識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來自教師的,也有來自學生本身的。作者通過以上實驗總結了一下幾點可能的因素,旨在為廣大一線教師在開展化學元認知監控能力培養時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參考。

1.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何種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感受。自我效能感強調個體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行為能力的預期、感知和信心,反映著主體因素對人潛能發揮的決定性,是對學習者影響較大的情感因素之一。[8]它直接影響學生對其學習過程的自我監控、調節、管理。我們的實驗研究結果(見表7和表9)表明,學優生的元認知水平一般較高,他們善于計劃、調控、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善于靈活地應用各種策略去達到既定目標;學困生在元認知整體水平及各程度上均明顯落后,他們的發展速度也慢,元認知水平未能跟上學習要求的變化,結果使得學習活動缺乏有效地計劃,控制與調節。因此,教師要多關注學困生,即那些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課堂多提問,經常表揚,讓他們多體驗成功的滋味,進而引導學生相信自己的成功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對學習方式方法不斷改進的結果,逐步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終增強其元認知監控能力。

2.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自身元認知水平

不同的教學理念匹配不同的教學方式,只有教師“會教”,學生才能“會學”。在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教師只有樹立與新課標相符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倡導并實施元認知監控,創設良好的環境,才能培養學生元認知監控能力。教師要秉持著蘇聯教育學家贊科夫的教學五大原則之一,即“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真正讓學生自己掌握著自己的學習進程,學會自主學習,成為自己學習真正的主人。此外,教師自身的元認知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教師要充實自己的元認知理論水平,并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提高自身研究元認知監控的水平,將理論學習切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3.培養時間的長短

元認知監控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有些復雜的策略,需要反復的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如若沒有經過足夠的時間進行培養,訓練,學生的元認知監控水平就無法從被控到自控,從下意識到有意識再到自動化。有學者研究發現,對教學中元認知監控能力訓練時間的長短影響訓練的效果。這是因為策略從接受到掌握是有一個過程的,需要一定的時間。短期訓練盡管有效,但與長期訓練相比,學生還不能將獲得的策略及技能靈活地應用于實際的問題解決過程之中。要達到化學學習及元認知訓練的長遠目的,必須注意時間因素的影響。

4.反饋頻率的高低

提供學習反饋是元認知監控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元認知活動要求個體不斷地及時獲得活動系統及各要素變化情況的有關信息,審視和檢查有關的過程和收效,并據此及時調動活動的各個方面和環節。[9]這些反饋主要包括當堂反饋、作業反饋、測試反饋和心理反饋。當堂反饋最為迅速,通過學生反饋來的信息及時了解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之后的課堂授課作及時的調整;作業反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信息反饋形式,不僅能使得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是傳遞教師對學生要求、指導及關愛的一種形式;測試反饋是最準確反饋學生信

息的一種形式。在每一次測試完之后要求學生對試卷進行認真的分析,重視每個考點的掌握程度,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心理反饋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學生擁有積極主動自我監控的態度,避免形成“心理孤島效應”。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是萬能的,元認知監控能力理論雖然有其顯著的優點,但是也有不少局限性,比如在仍是以高考為導向標,以分數論勝敗的大環境下,實施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培養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加之其相較于傳統的授課方式而言費時,尤其是如果教師本身不具備較強的認知理論知識,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時候也往往是出力不討好。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化學教學元認知監控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如若能結合化學學科特點以及所授課班級的實際情況,則一定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Flavell,J.H.Metacognitiveaspectsofproblemsolving.In:L.B.Resnick(Ed).TheNatureofIntelligence.Hillsdale.NJ:Erlbaum,1976.232.

[2]董琦.元認知與思維品質關系性質的相關實驗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5):51-58.

[3]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認知要素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44-49.

[5]杜曉新,馮震.元認知與學習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29.

[6]董遠騫.教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1.

[7][美]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55.

[8]BAUNDRAA.Self-efficacy:toward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191-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丹县| 安远县| 绵阳市| 南投县| 临邑县| 武威市| 勃利县| 平昌县| 洛浦县| 土默特左旗| 漾濞| 江源县| 乐安县| 象州县| 潮州市| 太白县| 改则县| 仲巴县| 加查县| 延安市| 格尔木市| 柳林县| 昌平区| 故城县| 武威市| 东安县| 潜山县| 乌兰察布市| 瓦房店市| 九龙坡区| 儋州市| 保德县| 吉木萨尔县| 海门市| 财经| 荔波县| 金乡县| 博白县| 尤溪县| 繁峙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