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全國教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高校安全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
安全教育關系到學生的未來,所以,高校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健康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將安全教育作為一門教學必修課。實際上人的肢體行為由人的意識、價值觀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道德的約束,而且與個人的成長環境有關聯,它取決于個人文化素質的高低,從側面反映出人的行為品質。如果大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修養,那么他們就會在人格上或多或少產生缺陷,產生不健全的人格。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務是要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文化素養,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要求。
2高校安全教育是維護學校穩定的現實需要由于高校教育觀念、辦學理念的改變,使得全國高校的招生人數、學校占地面積跟著擴展,形成多層次、多結構的辦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的安全會對教師員工的生命安全、科研和周邊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直接決定了學校教學的好壞,關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和發展。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凸顯自己的地位,而發展則需要有穩定的教學環境。所以,高校必須加大安全教育教學力度,提高師生的防患意識,做到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避免發生某些意外事故對人員的傷害,進而為師生提供安全的教學環境,有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當前我國高校安全教育的問題分析
1高校普遍忽視了對學生的安全教育
一方面,在現階段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受到高校的重視,對安全教育主要采用傳統的專業知識講授,高校的安全教育意識還不夠高,校園安全管理制度還不完善,具體體現在安全設備投入量少,例如照明燈、應急設備的缺乏等,高校的保衛工作只是走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沒有接受安全教育,使得整體人員都缺乏安全意識,目前國內大學校園意外事故時有發生,這說明高校的安全工作沒有做好,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很不利。
2現有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忽視了安全健康教育的嚴重性,使得校園事件屢屢發生,既不利于校園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也不利于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發展。外加當前安全教育的實踐性不夠強,導致有不少女大學生認為,學校現在開展的安全教育課程不夠用,很多課程都缺乏實際應用時的具體操作。
3高校安全教育內容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最近幾年我國在計算機網絡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潛在的安全隱患。其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電腦傳播病毒,竊取他人的聊天記錄進行網絡詐騙;其二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通過網絡宣傳一些不健康、邪惡的消息,無形中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一種傷害。傳統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社會的安全教育要求,不適合現代安全教育的教學,無法達到安全教育應有的效果。
三、加強我國高校安全教育的對策措施
1高校要提高對安全教育的重視力度
第一點,高校首先要重視安全教育,并將安全教育工作加入教學計劃當中,增強校園安全巡查力度,提供更多的必要安全設施(消防器、監控攝像等),同時還要提高學校保衛處的防患意識,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校園生活環境。第二點是要增加安全教育課程,加強安全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并聘請專業的教職人員輔助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將安全教育列為本校的必修課程,開展多種教學方式,積極鼓勵學生們的參與,全面提高學生的安全防患意識。
2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層出不窮的校園安全事件給高校敲醒了警鐘,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不僅不利于自身發展,還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安全舒適校園的構建。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年輕人帶來各種各樣的壓力,不堪重負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走入生活誤區。所以,高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3高校的安全教育內容和方式要滿足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線網絡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學校和家庭逐漸被網絡覆蓋,極大便利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高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的安全教育,例如在上述情況中則應該對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多宣傳網絡安全知識,讓學生有較高的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四結語
關鍵詞:教育券;思想淵源;背景:問題
為了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相當多的發達國家實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譯成學券或教育憑證,是在教育領域中試行的一種代幣券,教育券體制的原理是:改變目前政府對公立學校的直接補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應投入到教育中的資金經過折算發給每一位學生,學生憑券可以進行自由選擇,到政府認可的任何一所學校(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就讀。學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憑教育券從政府那里兌換與券值等額的教育經費。[1]
近幾年來,我國的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那么,我國要解決教育領域中的問題,能不能也實行教育券政策呢?筆者認為,我國能否實行教育券體制關鍵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一)發達國家實行教育券政策的社會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國當前教育的問題所在;(三)我國實行教育券政策應該注意的問題。根據這一思路,文章將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這之前,先介紹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淵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淵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一書中提到:如果競爭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擠,那么相互的競爭,便會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當正確……如果各學院以科學藝術傳授學生的導師或教師,不由學生自由選擇,而由校長指派;如果教師怠慢、無能或無行,學生未經申請許可,不得由甲教師改換乙教師,這種規定,不但會使同一學校內各導師各教師間的競爭,大大減少,而且會使他們全體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學生學習情況的必要性,也大大減少。像這類的教師,縱使領受了學生非常優厚的報酬,也會像那些全未受學生報酬或除薪俸以外毫無其他報酬的教師那樣,怠于職守,荒誤學生。
選擇教育的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托馬斯.潘恩。在《人的權利》中,他認為政府應該為家長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以保證自己的孩子進入私利學校接受教育。②“他贊同將窮人的稅收減至最低,并認為所有的貧困家庭都應該每年得到4英鎊的資助,以使他們能夠支付孩子的學費,并要求地方政府監督這一職責的履行。”[2]
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券概念由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1955年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這篇文章于1962年收入他的著作《資本主義和自由》之中,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選擇》一書中,弗里德曼對教育券進行了較為詳細地闡述。
在《資本主義和自由》(P44-P46)中,他提出:
把孩子和繳納不起最低要求的學校教育學費的家長分離開來,顯然和我們把家庭作為基本的社會單位的辦法以及和個人自由的信念不相一致。此外,這很可能不利于自由社會的公民教育……為了對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學校教育提供經費,政府可以發給家長們票證。如果孩子進入“被批準的”教育機關,這些票證就代表每個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費的最大數量的金錢。這樣,家長們就能自由地使用這種票證,再加上他們所愿意添增的金額向他們所選擇的“被批準的”教育機關購買教育勞務。教育勞務可以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教育機關或非營利的教育機關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證被批準的學校的計劃必須維持某些最低標準,很像目前對飯館的檢查,要求保證最低的衛生標準那樣。
在《自由選擇—學校的問題在哪里》中,他提出:
政府在資助和管理學校方面作用的不斷加大,不僅導致了納稅人金錢的巨大浪費,而且導致了比自愿合作繼續起較大作用所能產生的教育制度遠為落后的制度……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采用憑單制度,該制度將給予不同收入的家長以選擇子女所上學校的自由……在高等教育中也采用憑單計劃,該計劃將提高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同時促使補貼高等教育的稅款的分配更加公平……一種既能保證父母享有更大的選擇自由,又能保持現有的財政來源的簡單、可行的方法是實行憑單計劃……家長應被允許在任何一個愿意接受他的子女的學校使用憑單,不論是私立的,還是公立的,也不論是在他們居住的地區、城市或州,還是在其他地區、城市或州。這樣,不僅將給每位家長較多的選擇機會,同時也迫使公立學校通過收學費而自籌資金(如果憑單金額等于全部教育開支,則學校必須完全自籌資金;如果不等于全部教育開支,則學校必須部分地自籌資金)。這樣,不僅公立學校之間要展開競爭,而且還要同私立學校競爭。這個計劃并不減少任何人為教育納稅的負擔。它只是在社會有責任向孩子們提供教育的前提下,給予家長較為廣泛的選擇余地,讓他們自己決定孩子應受什么樣的教育。
二、美國實行教育券政策的背景
社會背景是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之一。美國實行教育券政策同樣受到美國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影響。本文從社會思想、理論基礎和管制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義是教育券政策的思想背景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是避免政府的過度干預。在教育方面,引入自由競爭機制至關重要。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提到:下述重要問題需要考慮:應當以何種方式提供義務教育?應當為所有的人提供多高程度的義務教育?享受較高程度義務教育的人又應當如何挑選,以及由誰來承擔這部分開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即多高程度的教育應當由公共資金來提供以及以何種方式來提供……然而這絕不意味著,現今推行的義務教育甚或由政府資助的普通教育,就應當以政府來建立或管理這些教育機構為必要條件。對于教育券問題,哈耶克持有贊成態度:“誠如彌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教授業已指出的,通過向雙親提供保證負擔每個孩子教育費用的憑證——他們可以將這種憑證交給他們為孩子所選擇的學校——的做法,現今在毋需維系政府開辦的學校的狀況下,用公共資金(publicpurse)來支付普通教育的費用在實踐上已完全可行。當然,由政府直接為少數偏僻的社區提供學校教育仍然是可欲的,因為在這些地方,學齡兒童的人數非常少,從而教育的平均成本也就非常高,所以不適合開辦私立學校。然而,對于絕大多數人的教育而言,毋庸置疑,完全由私人致力于教育組織和教育管理,而政府僅提供基本的資助并為所有的學校確立擔保之費用的最低標準,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公共選擇理論是教育券政策的理論基礎
家長通過教育券而選擇學校提供的教育,在實質上構成了投票問題。所有參與到投票行為中的經濟人都有自身的效用期待。[3]如果政府的教育支出投向生產者(學校)而不是消費者(受教育者),那么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無法達到最優。鮑徹爾丁(Borcherding)認為,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貢獻是除去了附加在教育支出本質上的光環效應,其內容是教育支出被公共部門的職工和官員推動上升,他們壟斷了民主過程的權力,并利用它來增加自己的報酬而不是生產相應的生產增值。他進一步指出,教師根據教育、經驗和區域規模大小而給予更多報酬,而這都和教育質量無關。學校可以避免效率檢驗。
赫希曼(Hirschman)認為,教育作為一種公共服務必然會遇到供給方式的困擾,一旦選擇了不適當的供給方式,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公共服務的消費者不能行使退出的權利或向其他服務部門尋求服務。在他看來,教育應該實行“市場+非市場的混合策略”,并時常對低效率的教育機構實行退出機制。
(三)集權式教育的低效率是教育券政策的現實因素
美國歷次教育改革的失敗和公立學校教育質量的不斷下降,是教育券等擇校制度推行的又一背景。美國公立學校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中小學生閱讀能力普遍較差,數學成績屬于工業國家之尾,學校中幫派林立,、槍支在校園里見慣不怪。盡管政府多年來為公立學校投入大量經費,增加教師,縮小班級規模,但家長們認為公立學校的教學水準仍然未能達到他們的要求,擇私校而讀的學生人數仍逐年增加,因為“各私立學校能提供高水準、安全校區與校風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國一些教育改革者便在歷次教改不盡如人意之后,選擇了消除公立學校壟斷,強化學校教育競爭的“教育券政策”。[4]
弗里德曼認為,社會集權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降。公共教育運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極權的政治結構:美國憲法嚴格地限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使它無法發揮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學校的權力大部分都留給了地方團體、小市鎮、小城市和大城市內的各個區。家長密切監視管理學校的政治機構,部分地代替了競爭,同時也確保了家長們的普遍要求得以實現。而1933年經濟危機之后,“公眾加入到知識分子的行列,開始對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能力無限崇拜,在這種情況下,單間教室的學校和地方學校委員會的衰敗就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而控制學校的權力,也就很快從較小的地方機構轉給了較大的地方機構,如縣、市、州一級的機構,最近則轉給了聯邦政府。”1990年,約翰庫伯和特里莫進行的大量調查表明:集權和是導致美國公共教育低效率的主要原因。③小布什上臺后,在教育改革方面實行NCLB計劃(NoChildLeftBehind),并自稱是“美國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但這受到廣泛的批評:NCLB計劃是以集權的方式運行的,這個計劃帶給我們的最終結果也許是最差的,即聯邦政府對教育的控制以及由此引發的教育質量的下降。改變美國教育幾十年來績效平平的局面,就應該摒棄集權主義模式。相反,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應該給予學生“用腳投票”的權力,從而使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教育。這種革命性的變革的關鍵在于各州,中央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避免教育集權化并允許各州嘗試自由選擇學校的計劃。[5]
三、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三個就是學校結構的問題、教育體制的問題和教育收益率的問題。
(一)高校職能機構臃腫,造成成本浪費
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經費沒有全部花費在教學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如支付師生員工的住宅、醫療、生活后勤的成本和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成本。同原來的國有企業一樣,高校“辦社會”不僅嚴重浪費稀缺的教育資源,還造成機構臃腫和人員冗雜。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經常會出現專任教師只占教職員工的一半的情況。其次,在高等學校的組織結構中,存在較大的資源浪費。例如高校內部,一線教學人員的工資、津貼之和與行政后勤人員的區別不大,甚至出現倒掛。由此引起教師資源和時間資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經過高層次學習的博士生等人才紛紛離開教學崗位,進入高級或中級管理階層,使一個學者整天忙于“文山會海”中,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二)教育不均衡現象嚴重
我國教育不均衡發展的狀況不僅表現于反映教育數量特征的結構、布局的不平衡,也表現于反映教育質量特征的績效、結果的不平衡,還表現于反映教育運動狀態特征的速度和規模的不平衡。從數量特征來看,我國農村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比例失調,布局不合理,學校數量極度短缺。從質量特征來看,農村教師教學觀念滯后,學生輟學現象嚴重,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從運動狀態特征來看,農村學校經濟資源不足,發展速度緩慢,辦學規模較小。很明顯,農村的教育狀況與城市的教育狀況形成了普遍的、強烈的反差。
(三)我國的教育收益率不高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總額與教育成本總額的比值。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兒童往往參加一些輔的生產老動,加大了教育的機會成本,從而降低了教育收益率。由于農村地區教育供給的不足,人均受教育的年限較低。在城市地區,受內部失業和農村流民的影響,較低文化素質的人難以找到工作,或在職業選擇和工資報酬上存在歧視,從而造成了對高等教育的過量需求,并帶動初、中級教育過渡膨脹,形成了教育深化(Educationaldeepening)和知識失業(educatedunemployment)。大量原本只需要受較少教育就可以勝任的工作被接受了更多教育的人承擔者,從而使在校期間學習的相當一部分知識處于閑置狀態,相對于國民經濟對人力資本的需求而言,出現了“教育過度”現象。
四、我國實行教育券政策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2000年11月,長興縣教育考察團在美考察期間發現有些州的教育財政撥款與目前國內的做法大不相同,是將政府教育經費以“教育券”形式發放到學生手中,由學生持券擇校,學校則將收取的“教育券”到政府換取教育經費。受此啟發,2001年9月,長興教育局為扶持當地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發展,借鑒美國同行的做法,結合當地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面向職業學校和民辦學校開始“教育券”試點。這一政策有效地解決了上文所述的三個問題。
但是,局部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整體的可行性,長興縣的教育券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是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這一政策的成功概率還很難說。筆者認為,在更大范圍內實行教育券政策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理論層面要嚴密,操作層面要規范
教育券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需要理論和實踐的互相支持。理論層面要嚴密,就是說在實行教育券政策之前,必須對實行這一政策的前提條件和可能產生的政策結果由一個充分的預知,操作層面要規范,就是說這一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強調各利益主體的法制化意識,相關的監督機制必須完善。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勞凱聲教授認為教育券制度的確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增加人民的選擇權,對中國的教育改革發展有很大的意義。但是它一旦實施后政府將不能保證學校之間的公平,會導致資源流向好的學校,造成“富校越富,窮校越窮”。湖南師范大學的曾坤生教授認為教育券制度是一種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向更加規范的市場制度邁進的一種過渡形式。這種過渡體現了制度變遷的強烈的路徑依賴和漸進性,作為一種選擇可以在若干地區發揮積極作用,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最優的選擇范式。因此,在選擇教育券這種制度安排時,一定要注意運作的規范和其本身的演進性。長興縣副縣長熊全龍先生認為教育券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公辦薄弱學校難以維持生存;學生培養費標準提高;教師工資財政專戶將被取消和人事管理制度面臨新挑戰等。這些都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予以解決。
(二)擺正認識,各種教育一律平等
就我國而言,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教育仍是一塊堅固的堡壘。民辦教育歷經了十幾年的發展,滿足了國民對教育的部分需求,也減輕了政府的教育財政負擔,成為我國公立教育不可或缺的補充,但民辦教育的地位和投資收益等部未能得到法律保障,在競爭中仍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不利于調動民間資本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在現在的體制下,民間辦學機構面對的是一個不那么公平的市場:居民家庭送孩子進公立學校,免費;進私立學校,要交費。如此的約束條件,迫使民間教育機構不得不選擇“撇奶油”策略——以富家子弟中不堪公立學校競爭者作為招生目標。許多地方民間辦學以所謂“貴族學校”起步,道理是一樣的。這里的“貴”,指的是收費的單價高,因此投資的總量一定不會大。這就是說,公立免費的制度安排不但不能刺激民間辦學,而且抑制民間投資。同時,由于教育財政經費嚴重短缺,也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效率。因此,需要在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之間引入平等的競爭機制,進一步深化教育的市場化進程。
(三)教育券的受眾要有選擇性
我國的教育規模十分龐大,所以實行教育券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漸進。這里的循序漸進有兩層含義。首先是在地區的選擇上要有戰略性或帶動性。我國實行教育券的第一個地區是浙江,這可能和浙江地區的制度完善程度有關。其次在教育層次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和可比性。選擇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作為實行教育券政策的對象,是城市教育還是農村教育優先,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政策意義的判斷。
注釋:
①大量的文章和著作都認為,米爾頓.弗里德曼是教育券的創始人。但是從思想淵源來看,亞當斯密對教育問題也有十分深刻的認識。
②參見DavidF.Salisbury.WhatDoesaVoucherBuy?--ACloserLookattheCostofPrivateSchools.
/pub_display.php?pub_id=1345.
③JohnE.Chubb,TerryM.Moe.Politics,Markets,andAmerica’sSchools[M].Washington:BrookingsInstitution,1990.
參考文獻:
[1]沈有祿.教育券制度評析[J].教育與經濟,2004(1),17-19.
[2]尼古拉斯.巴爾,大衛.懷恩斯.福利經濟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216.
(一)我國高校安全教育時間局限性,缺乏長效機制大多數我國高校安全教育集中在新生報到開學后的前幾周內,學校保衛部門、后勤部門、學工部門大多抓緊這個時間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甚至與軍訓交織在一起進行。往往是上級安排了,就組織抓一抓,上級不強調,就擱置一邊,上級檢查了,就集中力量應付,檢查過后,就萬事大吉,發生重大事件了就緊急教育,事情過了就放松不管,這種教育形式很難使學生掌握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從近年來學生安全事件頻發等方面來看,我國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的結果并未達到其預期效果。
(二)我國高校安全教育形式單一性,不能入腦入心大多數我國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以講座、報告會為主,基本上都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順次在講,少則幾百學生,多則上千學生在聽,報告和講座的內容又偏于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這樣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講座和報告會,既沒有深入細致到每名學生,又沒有統籌協調的安排,更沒有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沒有真正走到學生中去,就不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不過是走走過場,作作秀,很難將安全教育工作扎實推進、落到實處,難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三)我國高校安全教育內容過場性,難有警示作用大多數我國高校安全教育沒有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內容偏重于走過場,安全教育的主體權責不明確,安全教育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安全教育的手段陳舊單一,安全教育在學校管理體系上沒有形成有效合力。尤其是個別學校,存在一種“地方保護主義”,對本校發生的安全事件采取少說、不說的態度,更別說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了,使得我國高校學生安全教育駐于表面、流于形式,難以讓學生真正了解到安全問題其實就在身邊,學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更缺乏相關的安全知識和自救知識。
二、我國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突破局限,齊抓共管促進安全將學生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根據學校特點制定學大綱,組織進行授課,規范考試和成績管理,形成硬性學習指標;重視輔導員建設,每學期應舉辦輔導員培訓班,對輔導員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和安全管理技能在內的培訓,增強這支隊伍在安全教育中的戰斗力;重視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存在心理危機傾向的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降低危機事件的發生;抓好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各院系學生會、團總支、自律委員會和各班班委在學生安全教育和隱患排查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網站、簡報、校報、廣播等載體,大力加強宣傳報道力度,要做到全面動員,全員參與,要善于挖掘典型材料,培育典型事例,推動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學校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使我國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形成有長效機制。
(二)摒棄單一,形式多樣展示安全不能單純依靠講座、報告會來宣傳安全,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的創造力,調動學生積極到安全教育中來。召開安全主題班會,上好關于安全的第一課,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榜樣作用,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安全理念;開展安全微短劇大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安全教育活動中,關于校園安全,杜絕安全隱患,增強安全意識;定期進行安全教育主題宣傳展,通過安全知識、法律常識、案例警示、禁用器具實物等多個板塊,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遵守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的重要意義;簽訂安全倡議承諾,通過網絡、傳單等方式向全體學生倡議,號召學生加強安全知識學習,提高安全意識,共建平安校園;安全知識競賽活動,使學生通過安全知識競賽,進一步掌握安全常識,全面增強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提高防范能力;開展微刊設計大賽,利用新浪微博的微刊平臺,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設計與大學生校園安全有關的微刊物,引導學生在編輯刊物過程中自我教育,提升安全意識;通過聯合地方消防部門、地震部門開展大型應急演習,模擬火災和地震現場,實施緊急疏散和逃生演練,使廣大學生進一步掌握逃生、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抵御和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
19822752 我國教育經費充足問題的回顧與展望 陳曉宇 《教育發展研究》 2012年第1期 9900字
19822753 和諧共生:職業教育城鄉統籌發展體制與機制研究 施麗紅 全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10800字
19822754 職業教育吸引力問題研究:一個管理學的詮釋框架 高磊 李名梁 《職教通訊》 2012年第1期 7400字
19822755 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評析 劉曉 石偉平 《教育與職業》 2012年第2期 7900字
19822756 知識社會職業技術教育地位的哲學思考 翁偉斌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3期 9800字
19822757 從國家化到全球化:職業教育的“被縛”與“解放” 徐平利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1期 8800字
19822758 試論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的特色 徐云松 《中國高教研究》 2012年第1期 7600字
19822759 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的理論預設、原則與著力點 馬建富 董存田 《教育與職業》 2012年第3期 10500字
19822760 地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 張鐵軍 《教育與職業》 2012年第2期 6600字
19822761 武漢城市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探討 吳友軍 《職業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62 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實訓資源建設與共享水平調查研究 徐國慶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63 高職人文教育的現實困境及路徑重構 金雁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9200字
19822764 高職教育集團化發展中的政府作用及管理策略 王秉琦 賈鵬 《中國高等教育》 2012年第1期 6100字
19822765 能力本位教育的歷史與比較教育——理念、制度與課程 黃福濤 《中國高教研究》 2012年第1期 15200字
19822766 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探究 張天華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67 產學研結合的再思考 陸正林 顧永安 《高教探索》 2012年第1期 5600字
19822768 整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視界與創新路徑 張健 《職教通訊》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69 創業型高職院校建設路徑探析 王志強 《職教通訊》 2012年第2期 5000字
19822770 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探微 顧坤華 《教育與職業》 2012年第3期 10600字
19822771 從經濟學視角看高等職業教育資源 郭楠 《職業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8400字
19822772 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探析 王曉華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3期 8700字
19822773 職業教育價值取向演進的歷程及特征 王軍紅 周志剛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1期 8300字
19822774 中職生滿意度調查報告——以南京市若干中職學校267名中職生為樣本 董仁忠 劉新學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1期 8800字
19822775 中職教育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的實證分析 王偉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1期 7000字
19822776 廣東省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的反思與建議 歐陽恩劍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1期 8700字
19822777 縣域職教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機制及路徑 朱亞飛 丁春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2期 6600字
19822778 職業教育聯盟發展探索 李森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2年第2期 5900字
19822779 論職業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課程改革 徐國慶 《職教論壇》 2012年第3期 16000字
19822780 中高職課程銜接: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訴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重大教育和職業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 劉育鋒 陳鴻 《職教論壇》 2012年第1期 10100字
19822781 高職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現實處境及其成因分析 吳忠香 胡貝利 《職教通訊》 2012年第1期 6600字
19822782 對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孫華 《職教通訊》 2012年第3期 5000字
19822783 對中高職課程有機銜接的思考 張健 《教育與職業》 2012年第2期 6700字
19822784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之構建 周文瓊 《職業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85 國家示范高職項目重點建設專業改革及成效 彭海深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2期 6800字
19822786 以典型技術為主線的高職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蔣慶斌 《職業技術教育》 2012年第2期 5100字
19822787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績效考核研究 陳秋鵬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88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專業化”及問題思考——關于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政策設計和文本分析 薛曉陽 《教師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11000字
19823574 我國中職教育免費政策的合理性危機與調整 王星霞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8600字
19823575 理性的視角:走出高等教育“適應論”的歷史誤區 展立新 陳學飛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3年第1期 22000字
19823576 上升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及其制度創新實踐 徐平利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577 整合:職業教育應然的思維方式 張健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78 “職業教育共同體”理論探究 趙軍 馬慶發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579 中等職業教育資助體系的歷史沿革 丁留寶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9800字
19823580 21世紀初我國高職教育政策范式變遷——從技術理性到政治理性 黃文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81 高職教育類型定位的政策意蘊 楊旭輝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2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 和震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83 我國省際間高職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基于生均經費支出指標的分析 戴文靜 《高教探索》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584 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及機制創新 張濤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585 職業教育生源分析與對策研究 黃文科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586 珠海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吻合度研究 鄧佐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587 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研究 顏瑋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588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性研究 李志剛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9 發揮天津濱海新區資源優勢 探索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實踐案例 姜媛 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4600字
19823590 高職院校長質量文化領導力及其提升路徑 王振洪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91 企業一線骨干人才培養途徑探索 武蘊馥 董文達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1期 6100字
19823592 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遷的制度分析 張孝理 陳宏圖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7600字
19823593 創新企業辦學人才培養新模型 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以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秦祖澤 等 《中國大學教學》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594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聯盟:意蘊、屬性及培育 董海燕 等 《江蘇高教》 2013年第1期 5700字
19823595 探微與創新: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 鄭若玲 朱賀玲 《復旦教育論壇》 2013年第1期 9500字
19823596 抗爭與彷徨:高職教育層次命題的時代境遇 張衡 《現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1期 15000字
19823597 基于職業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觀 錢乃余 王家敏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期 6100字
19823598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研究 趙志群 莊榕霞 《職教論壇》 2013年第3期 8100字
19823599 技術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尋求特色發展之路——技術本科教育發展論壇綜述 易麗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600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及其構建 崔發周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601 職業教育應對城鎮化發展的理念及實施策略 蔡朔冰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期 7900字
19823602 校企雙主體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問題研究 范路橋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900字
19823603 改革開放30年來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政策分析 查吉德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4 高職生職業適應障礙現狀分析及教育策略 方翰青 譚明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5 高職院校“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 潘望遠 王旭東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5300字
19823606 高職高專院校生源變動趨勢實證研究 高凡修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607 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 吳康寧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400字
19823608 高等職業院校實踐性課程評價 肖鳳翔 馬良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09 高職院校專業與市場對接模式研究 許秀林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000字
19823610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職教師資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 張天蔚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8600字
19823611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專業性與教師責任 盧乃桂 王麗佳 《教師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612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 孟慶國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8100字
19823613 中職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綜述 董麗英 孫二喜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614 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內涵及內容架構 孫翠香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15 運用六西格瑪工具完成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的銜接 趙昊昱 薛敘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16 工作過程導向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趙文平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7000字
19823617 改革征地制度與發展農業職業教育 彭干梓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618 社會轉型時期農村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探析 孫小會 沈亞強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3期 5400字
19823619 江西省城市與農村中職學校專業設置情況調查分析 蔚麗娟 曹曄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620 當代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學習質量縱論 郭荔寧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11400字
19823621 成人教育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 王美田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2期 4200字
19823622 論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條件 朱亞飛 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623 信息化環境下繼續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李家強 《繼續教育》 2013年第1期 6300字
19823624 社區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張永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5 民辦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研究——以海南省為例 李倩 湯光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6 遠程實踐教學:理念·環境·創新 方志剛 《中國遠程教育》 2013年第1期 17000字
19823627 建立健全服務體系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方偉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2期 7300字
19823628 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微型企業實踐研究 楊波 馮悅旋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29 職業心理資源開發: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 劉星期 等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5200字
19823630 文化管理視域下的高職院校精神文化的迷失與重建 葉小明 周紅莉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1 高職生社會支持的特點研究 楊莉萍 劉甜芳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32 楊衛玉職業教育思想探微 牛金成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3 中美兩國中高職銜接機制比較研究 臧志軍 石偉平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4 國外企業大學E-learning對我國企業大學的啟示 宋艷平 秦發盈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6600字
19823635 瑞士職業教育體系與管理體制 周紅利 周雪梅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36 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資格認證體系”述要 王祥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7 波蘭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的特點及啟示 柯政彥 朱迎春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6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