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秋記事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于是,我們坐著火車出發了。火車在秋天的田野上奔馳,窗外閃過連綿不斷的高山,火紅的高粱,金黃的玉米,一排排整齊的葡萄架……夕陽給大地涂上了一層燦爛的金色。爸爸說:孩子,這就是咱們美麗的家鄉。
我們到了奶奶家,遠遠的就看到奶奶面帶笑容地站在大門口迎接我們,我急忙跑過去,和奶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天快黑了,我們坐在院子里吃飯。奶奶家的院子又大又漂亮,院子里種滿了各種植物,有黃澄澄的大南瓜,紅彤彤的大蘿卜,水靈靈的大白菜,尖尖角的小辣椒……
沒辦法,龍馬就只有繼續的走下去了,原本心里想再找一輛車的,可是一路走來幾乎卻很少的看到有幾輛車子,有的車里又是有乘客的,所以,龍馬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也沒有找到車子,直到走了大約有2000多米的時候龍馬終于看到了一輛沒有乘客的紅色車子(其實是十分像出租車,并不是出租車),當龍馬向車子招了招手,車子就停在了龍馬的前面一點,龍馬便走了過去,將要坐上去的時候,聽見女司機說:"小弟弟這個是私人用車,不載人的.""哦."龍馬剛剛要從走的時候只聽背后有個人說:"姐姐你把他載到他要去的地方吧!我自己走路回去就行了."轉身一看原來是一個頭發微淺,有著天使般微笑的一個男生.龍馬說:"不用了,謝謝.(老樣子沒有一點感激的語氣呵呵~)"不二說:"你不用客氣的,去吧,呵呵!"龍馬只好坐了上去."去哪?"不二的姐姐問道.龍馬說:"XX寺廟"不一會兒,龍馬就回家了,"對了,謝謝啦."
"我回來了"........
(未完待續,后面的更精彩哦!盡請觀看)
考研的本身就是一種奮斗。每個對生命懷有摯愛與激情的人時時涌動對于命運的沖決渴望與創造渴望時,考研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段,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讓這種渴望以及夢想得到全新激活并噴薄而出。這是一個人在其大學生涯將要結束的“終點”之上為自己開創人生的另一處更高的“起點”。
一個真正的考研者,是一個清醒地懂得考研這一歷程在自己生命長河中所處地位的人。他絕不會盲從,只為了考研而考研;他總是以一種獨立的富于深沉質感的自我行動默默地向著內心深處的呼喚前進,向著生命仰望的精神高原不停地攀援。他對于考研的選擇,正是在他所擁有自己的時空里,以行動本身追問與求索求得一種對人生形象鮮明的詮釋與回答。這詮釋與回答并不一定能到達渴望的結果,但他生命的價值已融入了那力圖詮釋與回答的過程中去了。過程,才是永恒的,對于現在的某個人,他所認同的成功并不在于此刻已成為研究生,而在于為命運而奮斗的那此孤獨和苦澀卻又充實的光陰里,在于生命為他洞開的道路之上作出的選擇及早已融入道路的汗水中,更在于這種歷程中所拓出的的廣闊幽深的人生之境。
所以,考研是為使生命趨于完善與升華的一種途徑,而并不純粹是為了求得一份好的職業或一份高的薪水而必須經歷的磨難。考研,其實永遠只有一種目的:尋找和完善自己。
令人遺憾的是,在這個世界上,人生的這種抉擇并未被人們普遍認同和接受,而人們通常所認可的成功更多地在于“成功”的附屬物。這不是個人的悲哀,而是時代的悲涼。但是,每一個渴望奮斗的人,惟有以自我演繹的一幕幕話劇,以自我對生命的體味,懷著去扭正世界那早已偏離的價值的信念去努力。才是奮斗之于成功的不朽魅力。
《當下的力量》是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它教導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我們受的苦減到最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活得更好,過得更開心。我想這也是“活在當下”成為一種被許多人認可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吧。
這種思想遷移到中年級的作文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寫在當下,寫在課堂,學生是否可以寫得更好,寫得更開心呢?是否可以改變“談文色變”的尷尬局面呢?這與我們有了靈感,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的話,很快靈感將化為烏有,或者遜色許多,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為此,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多管齊下,創設寫的情境。
1、觀察日記,將習作進行到底。
常言到: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無處不文章。這也是我們經常要求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用心體驗生活,記錄生命痕跡的指導思想。并且我們堅信常寫常練,作文水平一定會提高。但易位思考一下,如果讓你來寫日記,你將如何進行呢?觀察日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需要刻意思考太多,又能寫得真實有趣的平臺。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在學完了《爬山虎的腳》一文后,我布置學生在家里浸泡黃豆、綠豆或者花生,每天看看它們有什么變化,并及時地記錄下來。學生們都興味盎然地做起實驗來,或長或短、或詳細或簡單地記錄下自己每天的發現。既堅持寫日記,又不覺得很煩。因為每天我都會讓學生互相打聽打聽、介紹介紹自己的觀察發現(新聞)。同時,在學校里我也和孩子們一起浸泡了一些花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孩子們交流發現,不露痕跡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學生樂此不疲。為本單元的寫觀察日記積累了素材,解決了無米可炊的難題。
2、巧抓契機,以筆代言為心聲。
現代教學中,我們不僅注重教學過程的預設,更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課堂教學的巧妙生成,有賴于教師的教學機智。在作文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機智還體現在巧抓契機上。
作文課開始了,一個同學氣喘吁吁、匆匆忙忙地走到教室門口,小聲地喊一聲“報告”,你和藹地讓他進來,然后繼續上課,完成你的教學任務。或者以此為契機,改弦易轍,寫一寫“上課鈴響了”的小插曲,雖完不成預設的教學內容,但可能會更引起學生的興趣,讓“這邊風景獨好”。依此設想,學生在課間的游戲、打鬧、別扭等小插曲都有可能被你請入課堂,登堂入室。如此,真是生活之中無處不文章了。
我就有類似的經歷。
作文課上,我正引導孩子積累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教室里井然有序。突然,一顆石子打破了平靜——一只大黃蜂飛進來了,“嗡嗡嗡”地飛舞著,好似一架小型的“轟炸機”,到處尋找目標。孩子們坐不住了,站的、躲的、叫的、笑的,攪成了一鍋粥。習作氛圍蕩然無存,怎么辦?是強制讓孩子別理大黃蜂,讓個別同學進行悄悄的革命,不小心將任由大黃蜂“宰割”,還是另起爐灶,用觀察、描寫來歡迎這位不速之客?我選擇了后者。
于是,我讓孩子們停下筆,專心觀察“班外來客”。同時引導孩子們認識大黃蜂是想和大家交朋友,只要你不攻擊它,哪怕是停在你身上,也是把你當成飛機場,或者想和你說說悄悄話。孩子們的情緒緩和了下來,真的用心觀察這個小客人了。我不失時機地讓孩子們拿起筆,運用作文材料的四根弦(眼看、耳聽、手做、心想),寫寫教室里發生的這件事。其中,我先給孩子們一個開頭,開門見山地直接點出要寫的內容——“一只大黃蜂飛進來了”,引導孩子運用第一根弦——“眼看”說一句話,寫下來,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習作上了。接著,我或者讓孩子一根弦一根弦的往下寫,做到條理清楚,或者巡視學生,將學生習作中精彩的句子與全班分享,形成我能比你寫得更精彩的潛在動力,或者在學生接不下去的地方另辟蹊徑,說一個總起句,讓學生不斷充實習作內容,同時盡量留有發揮的余地,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個性。
在緊張、刺激、歡樂的氣氛中,學生完成了習作。習作顯得異彩紛呈,看題目就讓人愛不釋手:《教室里的神秘飛行者》、《黃蜂大鬧四1班》、《“轟炸機”——大黃蜂》、《教室里的特殊客人》、《“戰爭”來了》、《教室里的“蜂”狂殺手》、《大黃蜂歷險記》……
3、游戲引路,趣字當頭更輕松。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形式,在游戲中他們能學得快樂,學得輕松。作文教學也不例外。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廈門有博餅的習俗。在作文課中引入博餅,學生都舉雙手贊成,這時,習作這種附加條件對他們而言,也不過是小菜一碟,學生很樂意接受。博餅開始前,我引導學生去發現本小組及其他組所準備的禮品,盡情發出聲音,并適時組織學生寫下來,在寫好就能博餅的美好預期中,學生能很快按要求寫出來。接著,讓學生放松身心,投入博餅大戰,教師再適時到各小組引導學生觀察博餅者和等待者的表情、動作,采訪他們博餅時的心理,為舉行習作做準備。因事前有要求學生不能買太多,所以博餅結束得較快,學生就能根據剛才的所做所想進行習作,從而寫出富有真實感的作文來。
類似的游戲作文還有好多,如“桌面拔河”“看我七十二變”“豆子過河”……都能讓我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4、關注新聞,及時記錄有素材。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高度爆炸的時代。讓學生多關心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際形式,進行綜合實踐,培養合格的接班人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如在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及時地引導學生關注、記錄每天發生的災情以及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事跡,勝于老師諄諄不倦地教誨學生“要愛國,要為自己是中國人自豪”。更有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開學第一課”、60周年國慶慶典活動等,都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寫作素材。
二、想方設法,教給寫的方法。
1、巧用作文材料的“四根弦”。
筆者曾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那里,接觸到了“作文材料的四根弦”這樣的指導寫作法,深受啟發,并極力推崇。無論是記事、寫人、描寫一處景物,還是想象作文,無一能離開眼、耳、口、鼻、手、心這幾方面的參與,只有調動諸多種感官的同時參與,有意識地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描寫,作文內容才會豐富多彩。因此,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都盡量地指導學生從“眼看、耳聽、手做、心想”這四方面入手,豐富習作內容。
如上文提到的觀察日記,課堂上寫“觀察中的發現”時,學生因為老師有意識地引導,明確地要求,將觀察中的發現寫得興味盎然。
2、妙用描寫的四件寶。
留守中的親情“失聯”
息烽縣黑神廟中學圖書閱覽室里,張欣正聚精會神地讀《湯姆叔叔的小屋》。九年級的張欣家住息烽縣小寨壩鎮,自記事起爸爸就長年在外地打工,只有過年時才回家。對張欣來說,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給遠在外地的爸爸打電話或聊QQ視頻了。
像張欣一樣長年通過電話與遠在外地的家人維持聯系的孩子在貴州還有很多,他們有一個令人揪心的稱謂――留守兒童。
破舊的衣褲、鞋襪,蓬頭垢面,茫然卻開心地跟伙伴們在田間地頭嬉戲玩耍,這是定格在城市人心中的留守兒童形象。定期從遠方寄來的生活費是一種特殊的父愛母愛,而近在身邊的日常照應,只能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其他親戚代為完成,這導致親子感情疏離、孩子營養不良、衛生習慣差、日常行為有失規范等問題。
專家認為,留守兒童普遍處于“學習上缺人輔導”、“生活上缺人照應”、“親情上缺少溫暖”的“三缺”狀態。
由于大多隔代監護人的文化水平低或家務繁忙,留守兒童在放學后幾乎無法得到額外的學習輔導,逃學、輟學、成績差、不完成家庭作業等現象,在留守兒童中十分常見。
在采訪中,記者遇到了云環小學六年級的王端才,在他兩歲時母親就外出務工,近10年時間,母親都沒有回過家,沒有書信也沒有電話。談起與母親的情感,王端才顯得很平靜,沒有落淚也沒有抱怨,他臉上的漠然也許在暗示,“母親”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或許只是一個陌生的稱謂而已。
息烽縣云環小學開展的對學校留守兒童生活現狀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親情饑渴”:63%的留守兒童經常想念父母,48%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父母回家的頻率也普遍較低,其中僅在春節回家的占79%,還有21%的父母兩到三年才回家一次,這部分家長大多數都在外省務工。
全國婦聯《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擴大。貴州省教育廳統計顯示,2013年貴州省在校中小學生為658萬人,農村留守兒童約為240萬人,在校生留守兒童為98萬人,學齡前留守兒童約150萬人。
“缺教”、“缺管”、“缺愛”,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已引起學校、家庭等社會各界關注。
屬于孩子們的愛心家園
留守兒童之家的建立,無疑是目前社會給予留守兒童最直接、最溫暖、最實質的關懷。
走過黑神廟中學的操場,一排粉色的平房映入眼簾。“文體器材室”、“心理咨詢室”、“親情電話視頻室”、“道德講堂”,“留守兒童之家”由此組成。這是學校專門為97名留守兒童開設的“愛心家園”,由學校的三位老師兼職負責日常管理維護運作。在這里,只要是課余時間,孩子們都可以給遠在外地的家長打電話或進行QQ視頻聊天,產生的費用由學校繳納。
“看到別的同學父母總是來學校噓寒問暖,我心里很難過。”在“黑神廟中學留守兒童親情電話記錄表”中,記者看到了九年級三班劉念的電話內容記錄。
“這次考砸了,下次一定努力。”這是王慶的電話內容記錄。
黑神廟中學留守兒童之家心理咨詢室的負責人陳歡歡老師說:“通過電話內容記錄,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最近的情感狀態,能更好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
關愛留守兒童,需付諸實踐。留守兒童之家的成立,方便了親子間的溝通交流,也豐富了孩子們的節假日等課余生活 。
“我們在留守兒童之家組織過很多活動,端午、中秋我們會陪孩子們一起度過。給孩子們過生日、春游野炊、看書畫展、看電影、手工制作、演講朗誦比賽、作文比賽、知識講座……”說起留守兒童之家的活動,息烽縣婦聯副主席汪潞侃侃而談。
息烽縣目前有3006名留守兒童,其中2231名是在校學生。作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縣之一,息烽縣在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我們根據實際調查情況,建立了22所留守兒童之家,電腦、數碼相機、電話、圖書等設備全部配套使用。其中兩所在村里,多數在學校。”汪潞說,由于學校的留守兒童相對更集中一些,留守兒童之家建在學校利用率就比較高。
為了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監護,息烽縣還建立了58所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由縣婦聯牽頭組織,利用春節、秋收等農民工集中返鄉的時機對家長進行生活安全知識、心理健康知識、法律常識等內容的集中培訓。對于隔代監護的情況,縣婦聯會不定期組織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培訓,傳授隔代教育、家庭教育、矯正教育等具體教育方法,督促他們當好家長。
在息烽縣關愛留守兒童的實踐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作了很多努力。息烽縣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愛心媽媽(爸爸)”、“愛心奶奶(爺爺)”、“知心姐姐(哥哥)”等愛心志愿者,以“1+1”的形式與留守兒童結對幫護。
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留守兒童工作也與信息、科技緊密結合起來。息烽縣正在建設中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庫會為留守兒童建立電子檔案,實現信息登記、權益保護、救助服務、部門管理、接受公共服務等使用功能一體化。通過動態監測,及時跟蹤、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的成長變化情況,為留守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提供保障。
“留守兒童工作任重而道遠,這才只是開始,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汪潞翻看著學校留守兒童的檔案記錄說,“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息烽縣還會為留守兒童們制作《留守兒童家長手冊》、《留守兒童工作指導手冊》、《留守兒童家長行動指南》三本手冊,分別發放給家長、老師、家長,這會讓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更規范、更專業。”
千所留守兒童之家覆蓋全省
省婦聯兒童部部長姜禾介紹,目前我省由婦聯參與建設的省級留守兒童之家共有1000多所,基本覆蓋了九個地州市的88個縣。
關愛留守兒童,不僅僅體現在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中。據統計,60%―70%的留守兒童都跟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為了避免隔代教育產生的弊端,麻江縣探索出了自身的方法:政府通過投資興辦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來緩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學習問題、管理問題,從管“吃”、管“穿”、管“住”、管“行”、管“醫”、管“學”、管“心”、管“育”等方面全面呵護留守兒童。
在雷山縣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中,公安、工商等部門聯合行動,加大對網吧、游樂場等娛樂場所的整治,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優良環境。文體部門則積極實施村級圖書館和村級體育活動場館建設,為留守兒童業余生活和興趣培養提供基礎保障。
去年我省實施的“9+3”教育計劃以及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擴大了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避免未成年孩子過早流入社會,對留守兒童起到的保護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