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年級語文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關注“激發興趣”,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使學生體驗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學生觀察思維的敏感性、靈活性,記憶的牢固性和想象的豐富性。托爾斯泰說:“成功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我覺得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它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起良好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滲透些激發興趣的環節,巧妙設計學習形式,挖掘教材的趣味點,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誘發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激發興趣環節的設計要適合兒童的特點。小學生最喜歡聽故事、唱歌,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可以講故事、唱兒歌來“激發興趣”,比如在課前講《三只小豬》、《喜羊羊與灰太狼》、《白雪公主》、《蠟筆小新》等,課后唱一些兒歌,尤其是動畫片的兒歌,例如《金剛葫蘆娃》、《健康特工隊》等,讓孩子們愿意早早地到學校,盼望著老師來上課。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選用學生熟悉的歌曲、寓言、故事、史料、身邊實例、自身感受和時事熱點等創設一定的情境,或者在課堂中穿插一些精心設計的小游戲,引導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沒有任何壓力的環境下愉悅的學到知識,掌握知識。
二、關注“學習習慣”,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年級是各種良好習慣養成的起始年級,養成好的習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終生有益。首先,說話能力的培養,一年級學生識字量不大,所以首先應加強說話訓練,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開展講故事大賽、說日記活動等,要讓學生敢說、想說,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其次,寫字基本功的培養,注重一年級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的培養,只有端正坐姿,執筆規范后,才能寫出端正、勻稱的字,重點指導23種基本筆畫,讓學生認真觀察漢字的運筆方法、間架結構,從“摹”到“臨”,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從而培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再次,預習、復習習慣的培養,要根據一年級學生心理的特點,合理培養學生預習、復習習慣的養成,例如在教字母時,開展預習比賽,看誰能合著書,將未教的字母寫出來……在教完生字后,第二天,看誰能將生字寫出來,并且給每個字注上拼音等。逐步形成自覺的預習、復習習慣,使學生學習語文的潛力得到更好挖掘。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一年級學生日常良好學習行為的培養,比如認真聽講、獨立思考、仔細觀察、用心去記等學習行為,注意教育引導學生課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只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才可能有高效課堂的生成,才能為學生學習的良性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關注“個體差異”,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學生的個體差異注定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學習效果的差異。同一時間、同一內容講授完以后,班級中總會有一些對新知識理解、掌握不夠透徹的“學困生”,這一現象在低年級孩子中顯得尤為明顯。因此,在一個班里面,老師經常不經意地就從學生中分出了后進生或者叫“差生”。其實“差生”并不姓“差”。在教學中,尤其我們一年級的教師,要改變自身偏見的認識,要改進教學策略,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們在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時,應該注意別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真正做到教學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差異,堅持分層次教學,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落到實處,落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這就要求我們及時發現、及時彌補,鞏固新知的同時,注意適當安排一些以往舊知的練習穿插其中,讓學生在練習中時刻回憶舊知,從而加強記憶,減少遺忘,讓我們的學生永遠站在所學知識的同一起跑線上。針對后進生,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分析和對待。是家庭原因的,就多家訪,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換思想、意見,幫助學生進步;是教育方式的就改變教育方式等等,無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們老師都要有誠心和愛心,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使學生感到溫暖,同時多注意后進生的“反彈”,真正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四、關注“合作意識”,從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合作意識的培養簡單地說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教師同學生之間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語言和文字,還應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關鍵詞、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內涵。第二種合作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這時,學生就會成為完全的指導,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飛速發展,尤其是網絡的廣泛應用,可以讓一年級的學生小組合作去嘗試搜集一些信息資料,例如一年級《語文》上冊第8課《多想去看看》,可以上網搜索一些有關北京天安門及天山的圖片及內容,讓各小組分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讓孩子們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后,課堂就變得容易、生動了起來。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是需要老師付出真情和真愛的,教師要用自己的真心和愛心去關注學生的一切,這樣才會得到學生們的歡迎、信賴和愛戴。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在這和諧與輕松的氛圍里得到開展和完善。
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我國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現存的問題出發,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措施,希望此文可以促進自身教學的進步,也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點幫助,文中不妥之處還望指出。
參考文獻:
[1]王惠琴.把脈當前的語文綜合性學習[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首先讓他們樹立小學生意識,作為一名小學生必須知道小學生活與幼兒園、學前班生活的不同之處。做到按時上課、下課,有病有事要跟老師請假。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團結同學、做好自己每天的值日。其次是上課的習慣,聽到鈴聲響了要迅速回座位坐好,上課時要做端正,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不能做小動作,不能講話。一年級的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很差,很多要求必須落到實處,這樣經過一點一滴的積累,他們才會逐漸養成習慣。再次是下課時的習慣,下課了先去廁所再玩游戲,在做游戲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玩危險游戲,更不能打罵同學。最后是學習的習慣,在這里為什么把學習習慣放在最后呢?因為一年級的知識是比較簡單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有些知識是可以融會貫通的,反而其他行為習慣顯得至關重要。一旦孩子們從思想上和行為上養成良好的習慣后,那么學習也就不再是難事。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孩子們,必須按時完成作業,讓他們認識到:寫作業是“你”份內的事,是“你”應該做的,學習是給自己學的,不是為了任何人。
二、制定合理的班級班規,內容要具體。
比如我制定了:認真做值日,保持教室、衛生區、校園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等廢棄物;堅持講普通話,說話文明,學會用“對不起”“請”“不好意思”“謝謝”“不客氣”等禮貌用語,不講粗話、臟話;做操或者升國旗排隊時要快、靜、齊;不經別人允許不拿別人東西。內容越具體他們才更明確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長此以往良好的班風班紀就形成了。不過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一碗水端平”。
三、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
班主任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校訊通、班級QQ群、電話、面談等方式,反饋孩子的在校表現,總之就是要與家長保持聯系,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進行學校教育。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孩子在校時間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時候是在家里的,教師看到的孩子們只是他們在學校的片面表現。另外,父母的教育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只有班主任與家長保持溝通,架起心靈的橋梁,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以及受父母影響的程度,從而使班主任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
四、重視賞識教育。
一年級的孩子自尊心很強,都喜歡被表揚。成人也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批評,更何況是內心脆弱的孩子們呢?在教學管理中我發現,一年級的孩子們其實是很容易“哄”的。比如上課時,有同學聽課很認真,我就會說“趙子怡,你真是個善于傾聽的孩子”其他孩子就迅速效仿這個孩子,聽得很專注。相反,某同學做小動作,我就會說“李佳琪,你坐的真端正”,其他孩子一聽老師表揚別人了,立馬就坐的比之前端正;某同學字寫的不認真,我就會說“楊宜健,你今天的字寫得真漂亮”,其他孩子聽見后馬上把自己寫得不漂亮的字擦掉后重新寫。由此我便常常利用孩子們喜歡被表揚的心理,真誠的贊美做得好的孩子,不僅肯定了德行優秀的孩子,也促使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們改掉自己的缺點,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老師可能會說“只夸獎,不批評可以嗎?”當然不是,適當的批評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對于屢教不改的孩子,或者是有自負心里的優秀者,在這里只能說賞識教育所占的比例舉足輕重。
五、結語
在“一體化”管理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把措施概括為“明確一個理念,做好一份計劃,執行一個標準,豐富三個文化,開好三個會議”,使管理呈現科學化、標準化、嚴密化、具體化特點。
“明確一個理念”是指向年級教師明確“咱的年級咱的班”理念,明確地告訴年級中的每一位教師: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年級里的管理者,在一個年級里,各位教師之間要統一標準、步調一致,要優勢互補,為年級的進步與發展獻策出力。
“做好一份計劃”是指每學期初,年級所有教師都會在上級和學校總體安排的基礎上,在廣泛聽取家長意見的基礎上,集中研討,確定學期工作重點與目標,制定每月、每周的工作活動計劃,使年級發展有規劃可依,有步驟可循。同時努力形成初中三年發展整體序列,使學校教育形成既連貫又階段特色鮮明的整體。
“執行一個標準”是指年級對教師、學生各項管理要求提出統一標準,寬嚴度減少差別,有效防止教師教育管理過程中標準不統一、學生攀比等現象的發生。
“豐富三個文化”是指豐富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和個人文化。努力豐富以“尊重”為主題的校園文化,使“尊重”意識深植每一位師生心中,尤其要使師生間形成良性互動,“堅信,堅定地相信,每位學生心靈深處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學生的助手”。同時,努力打造“和而不同”班級文化和個人文化,班級文化班班都搞,個人文化人人都搞,這是“和”;重點要求創新,尊重學生不同的志趣和追求,這是“不同”,使學生既懂得維護群體又學會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開好三個會議”是指開好每周一的班主任會、每周末的年級教師會、每周各班的主題班會。每周一,年級主任、班主任要坐在一起,結合學校的目標與要求,對本周的任務和措施進行討論,研究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提出要采取的措施,確定哪些標準等等,達成統一的認識后不打折扣的執行。
二、“年級一體化”的精神內核
從字面去理解“管理”兩個字,我們把“管”理解為“約束、控制”,把“理”理解為“捋順、疏通”。管理不僅僅是限制、規范,更多的是溝通、理解、疏導、激發。
“年級一體化”從表面措施看側重于“管”,但是要順利實施必須側重于“理”。以“尊重”為根本,以“正心誠意”為出發點,以“向上向善”為激勵目標的精神內核,才是“一體化”順利實施的保證。
“尊重”體現在尊重人的天性與個性、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師生成長規律三個方面。只有兼顧這三個方面,才能實現學生健康、快樂、自然的成長,才能使教師獲得更好的專業化發展。“一體化”管理絕不是“壓制”,而是“放飛”。它外在要求師生舉止有禮、進退有度,內在核心卻是讓師生心平氣順、向上向善。
“正心誠意”由《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概括而來,強調了做人做事應采取的態度。從結果來看,“心正”才會“意誠”,“意誠”能證“心正”。教育是浸潤,是愛,是心靈與心靈的撞擊與交融,出于“心正”,方法就會多一份科學與理性;出于“意誠”,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可和理解。
“有好的教師,才會有好的教育。”有“向上向善”的教師群體,才會激勵學生也“向上向善”,朝更高的理想邁進。而教師的“向上向善”,根于學校對教師付出、成果的尊重和認可,成于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群體的“正心誠意”。
三、年級一體化的成效及反思
實施“年級一體化”管理以來,在教師層面,教師在合作中專業化獲得極大發展,大大提升了業務素質與能力;在學生層面,不僅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能力,培養了習慣,真正獲得了自然、健康、快樂的生長。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認識到:年級一體化管理是這樣一個事物———它的正面是嚴格的管理,它的背后是對“人”的關注,是人性、人文、人心。我們試圖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來探索教育的真正意義,也想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引導人性,培養人格,凝聚人心,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
關鍵詞:語文教學;能力;培養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創新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活動使現代的教學課堂變得異常豐富而靈活,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是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新起點和新旅程,作為教師,應該為小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并為語文文化知識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關注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
小學一年級語文是語文知識的入門教學,更是小學生認識語文和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老師要將這一內容高度重視起來,加強語文聽說讀寫等基礎知識的訓練。例如,語文中拼音的讀與寫,通過朗讀或演唱詩歌加深小學生的記憶,加強拼音與漢字的寫作訓練,為提高小學生的寫字質量奠定基礎。
二、注重小學生課外知識的培養
面對全新的教學背景,培養學生博學知識要從小抓起,在小學一年級語文的課堂中,老師要加強課外知識的融合與介紹,平時還要鼓勵小學生主動看一些課外讀物,豐富自己的視野,有利于小學生的未來發展。
三、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學生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文化知識的教育,思想品德的培養代表著這個學生良好的品質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或者學生身邊的好人好事,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準,從而實現小學生的素質教育。
四、關注小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
閱讀考驗的是小學生掌握發音及拼音識字的能力,通過文章的閱讀能夠檢驗小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關系著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的鍛煉,語文知識本身就綜合了語言結構中的各種模塊,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塑造小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
小學一年級是小學生擺脫幼兒園教育的一個新的征程,更是小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個新的起點,在滿足新課改要求的基礎上,實現對小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才有利于小學生對語文知識及文化素養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元好問 現實主義 建安文學 杜甫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金代文學大家,堪稱金代文學史上一代人杰。他不僅是個有著明確創作追求的詩人,同時也是一論自覺的文學批評家,元好問現存詩一千四百余首,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他的詩論作品《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杰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后記》、《楊叔能小亨集引》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其中,《論詩三十首》,是繼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后,以絕句的形式系統地表達詩歌理論的又一重要著作,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中元好問直接或間接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從他對前人的評價總結中,筆者體會最深的是他對傳統現實主義詩風的繼承與提倡。
一、對建安文學的推崇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極力宣揚恢復建安以來的詩歌優良傳統,筆者認為他所推崇的建安傳統,主要是建安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在第二首中論道:“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覺兩雄。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元好問論詩從建安才子說起,鐘嶸在《詩品》中說,“曹劉殆文章之圣”,元好問也以曹植、劉楨為代表說起,從“曹劉坐嘯虎生風”中,可見他推重建安詩人的是他們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氣概和力量,元好問欣賞他們的慷慨激昂、悲壯動人。曹植《前錄自序》里自云:“余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他又在《贈徐干》中云:“慷慨有悲心,興文自成篇。”曹植的詩歌明顯的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抒發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抱負,寄托詩人欲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典型代表的是《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然而書寫志向的同時,曹植詩中又常彌漫著戰亂環境所賦予的悲涼慷慨情思和對人生無常的嘆息。歷史上的建安時期,戰亂連年、民生凋敝,動亂的社會現實在給英雄們建功立業提供可能的同時,激發了人們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當時一流的文學家們都卷入了戰爭,他們用文人特有的眼光把他們的經歷紀錄下來、以文人的特有的情懷評價、審視這一時期的現象,并用文人特有的文筆激勵人們的斗志。鐘嶸在論建安文學時,明確提出“建安風力”,劉勰論及建安文學總結了“風骨”理論,無論是“風力”還是“風骨”,其來源都是當時特定的社會現實所喚起的特定精神――傷時憫亂、哀民涂炭。西晉時期,王敦每酒后輒詠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唾壺為節,壺邊盡缺。高遠闊大、悲涼雄渾一直是曹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操《短歌行》詩云:“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甫,天下歸心。”慷慨的悲歌,雄渾的氣勢表現了曹操高遠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心,能激發起讀者積極向上的精神。由戰爭亂世刺激而產生的慷慨激昂情懷構成了建安風骨的主要內涵,使這一時期詩人的作品表現出慷慨縱橫、激越昂揚的風格。然而,戰亂同時帶來的“生民涂炭”,生命的朝不保夕,給人們帶來生命無償、歲月不居的深沉嘆息。這一壯美、蒼涼的風格是這一時期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生動寫照。元好問之所以標舉豪邁悲壯的審美標準,源于這一風格是建安文學現實主義的集中體現。并且,對于這樣一個現實轉化為文學作品的過程,元好問感同身受,元好問“值金源亡國,以宗社丘墟之感,發為慷慨悲歌”,他所處的時代是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端尖銳的金末元初時期,民族斗爭不斷,國破家亡、國難民艱,這一連串的動蕩、不幸,激起了元好問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所以元好問認為客觀的社會現實是詩人創作的源泉,豐富的生活體驗是詩人創作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他標舉反映現實的詩風,提倡切身體會、感受,他在《論詩三十首》二十三中說“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高度贊頌南朝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的是眼前景,即景抒情,充滿了生活氣息,飽含蓬勃生機。而同時在二十三中,他對脫離生活、缺乏社會內容的詩作給予了批判,他說“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江西詩派代表作家陳師道,愛苦思苦吟,錘字煉句,以“閉門造句”見稱,“平日出門,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臥而思之,如病者,或累日方起”,黃庭堅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句。元好問在此借用黃庭堅的話批評陳師道作詩無補于世、浪費精神、實在可憐。可見,無論建安詩人的悲壯雄健,還是一如謝靈運的清新、自然,風格雖有不同,然而他們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一致的,從中可見,元好問論詩的標準之一是對現實主義精神的繼承。
二、對杜甫的推崇
元好問推重唐詩,唐詩中最欣賞杜甫,所以他對杜詩有專門的研究《杜詩學》。元好問在《杜詩學引》中說:“竊嘗謂子美之妙,釋氏所謂學至于無學者耳。今觀其詩,如元氣淋漓,隨物賦形;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時期,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動亂情況,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實,成為杜詩的突出特點。由于對離亂生活的經歷與特殊體會,杜甫詩中常有“瘦骨伶俜的壯丁、被抓應役的老婦、新婚即別夫的嫁女、子孫死盡的老人、無家可歸的老兵、在顛沛流離中扔掉孩子的母親”等形象,而這些都是在戰亂的時代,社會悲劇加身的無辜者形象。“三吏”、“三別”描繪了民不聊生、國將不國的歷史,《月夜》、《羌村》、《述懷》描寫了貧賤夫妻、饑寒兒女,杜詩中始終交織了國恨與家仇,國恨使家仇更痛徹,家仇使國恨更具體化,而這些都是安史之亂時期特定的社會歷史的生動紀錄。杜甫的詩歌多是以反映現實社會人生為目的,取材多是時事和他曲折的生活經歷,用敘事手法寫顛沛流離的社會生活,用紀行方式書寫山川風物,細膩、真實,感情真摯。他論詩亦如此,在《戲為六絕句》中,他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所謂“親風雅”實際就是在創作實踐上表現為寫時事的寫作傾向,把文學從側重于抒發個人情思引向寫民生疾苦,從書寫理想引向寫實。所以本著杜詩的現實主義宗旨與精神內核,面對標榜以學杜詩為宗旨的江西詩派,元好問直指江西詩派并沒有學習到杜詩“善陳時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弊病,他在《論詩三十首》中說道“古雅難將子美親”,這是說江西詩派雖然打著學杜的旗幟,其實其創作已遠離杜甫的道路,他們的學杜只是在創作技法上仿效,而沒有學到杜詩的精髓。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黃庭堅,自認為得詩法于杜甫,但他對于詩歌創作的理論主張只是“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他認為“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爾。”元好問始終堅持自己的現實主義詩歌審美標準。提倡創作應親身實踐、思考現實、體察民生,詩歌失去了現實依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他在《論詩三十首》十一中說“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創作只有“親到”、“眼處”,才能產生有“神”的詩句,而“暗中摸索”,脫離現實,憑空想象,暗中虛擬,總不是真實之境,對于創作只是白費精神。
三、元好問的詩文創作
元好問是一代文論家,但首先他是位詩人。其現實主義詩學觀不僅表現在他的詩論中,而且用他的創作來詮釋自己的理論主張。他欣賞建安風骨、心儀杜甫,因為他與他們有著相似的社會經歷,相似的民生意識,他們都是站在百姓立場上的士人,都是為反映百姓疾苦而紀錄現實的詩人。元好問早年,從師郝天挺,業成之后,“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趙禮部見之,以為少陵以來無此作也,以書招之,于是名震京師,目為元才子。”當時,世人見好問詩,能突破時間時代的限制,直接把他比杜甫,可見好問詩風一如杜詩。《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提要中,記載評價好問,說:“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以詩存史”,這是對元好問詩歌創作現實主義精神的充分肯定,可見遺山詩亦有杜甫“詩史”的特點。因為親歷戰亂的流離失所,目睹亡國的慘痛,元好問將個人的際遇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他的“喪亂詩”記錄了他所目睹的山河破碎、生民涂炭。蒙古兵圍金鳳翔,鳳翔失陷后,元好問隨即寫下了《岐陽三首》,詩云:“突騎連營鳥不飛,北風浩浩發陰機。三秦形勝無今古,千里傳聞果是非。偃蹇鯨鯢人海闊,分明蛇犬鐵山圍。窮途老阮無奇策,空望岐陽淚滿衣。”(其一)“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其二)“眈眈九虎護秦關,懦楚孱齊機上看。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北風獵獵悲笳發,渭水瀟瀟戰骨寒。三十六峰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閑。”(其三)三首詩中首先描寫了鳳翔城被蒙古軍包圍時,固若金湯的局面,詩人只能長歌當哭,然后記錄了攻陷時人民流離失所和金兵橫尸野草的慘狀,表現了詩人對侵略戰爭的譴責。最后追溯戰爭失利的原因,是金宣宗雖置秦關等處九個防御使,但形同虛設,天險尚在而武備不修,只能任人侵略的事實。如今讀來,那段慘痛的歷史尤然在目,讓人心痛。從中可見好問“詩史”的具體表現。金亡后,他寫下了《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其二中道“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真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徑?”詩中記載了蒙古鐵騎兵臨城下,金哀宗親自帶兵出征,然兵敗退走的歷史事實,詩人用沉雄的筆勢抒發了國破家亡的巨痛。城破后,元好問被蒙古軍押送至聊城,沿途的情景,讓他心情悲涼至極,遂寫下了《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詩云:“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其一)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其三)”,詩中描述了途中蒙古兵恣意搶奪的行徑和戰后凄慘的景象,慘烈而無情的現實使詩人譜寫了一首首絕望哀歌。
參考文獻:
[1]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2]李明高.《文心雕龍》譯讀[M].濟南:齊魯書社,2009.
[3]趙翼.甌北詩話[M].胡主佑,霍松林,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4]馮至.馮至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