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一數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
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老師和數學學科,就要創設最佳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加深對數學學科的感情。該研究者在教學中經常不失時機地向學生講述數學的發展史及美好前景。如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楊輝三角的應用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多年等,以激發學生愛國愛數學的情感。如通過介紹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祖沖之的成就;華羅庚的故事等,激發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目的。再如在學習《四邊形》時,首先可通過觀察墻壁、窗戶等,抽象出《四邊形》的基本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創設出一種積極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狀態。
2善于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探究某件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數學教師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培養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一是要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包括鼓勵質疑,尊重學生、全面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與失敗的情感體驗等。二是要讓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目標。數學是造福人數的偉大智力工程,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的特點之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月之繁,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到數學力量之大、內涵之美,還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變成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三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主要場所。如語言信息的載體,生動有趣的數學語言、妙語聯珠的講解、簡明扼要的口訣等,都會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數學學習動機。四是要善于設置懸念引發學生質疑。質疑極易引起定向反射,思維活動也就隨之產生。設疑置懸要具有啟發性,由易到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就會長期保持對數學的興趣。
3燃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經常發現:對數學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踴躍發問,以至越來越喜歡數學與數學老師;而無興趣的學生則精力分散、思考懈怠、勉強應付、作業抄襲,甚至與老師對抗。首先要樹立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如通過介紹華羅庚、蘇步青等數學家刻苦求學的事跡;往屆畢業生的成功經驗、數學家吳文俊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等事例,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二是注重數學語言訓練。如學生易將“三角形的角平分線”,說成“三角形的平分線”,我都及時糾正,常此以往,學生的數學語言都會達到精準的程度。三是嚴防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們要知道學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我剛教一年級幾何時,讓學生在“直線AB上畫一點C”,許多學生畫走了形,我就嚴厲地批評他們,熱烈的課堂氣氛一下就冷了下來。我通過冷靜地思考,才明白學生發生錯誤是不清楚在幾何中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責任應該是我把簡單問題忽略了,是我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四是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中教師絕對不能站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角度,忽視學生學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復雜過程的現實,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如我在講解“絕對價值”時,該概念就是難點。為了不讓學生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不是馬上讓學生處理這一難題,而是當堂補充了一個例題:已知:︳a-2∣=5 b+1∣=4,求a+b的值。學生也就較容易學懂了這一概念,長此堅持也就燃起了學生習數學的熱情。
4構建創新教育的價值取向
具有抽象性是數學這門學科的共性,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那些喜歡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來說,數學課是他們喜歡的學科,但對于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來說,數學課讓他們感覺枯燥無味、難學,聽數學課成了一種折磨。要讓這些學困生喜歡上數學,對數學老師來說是一種考驗。教師應在課堂上運用幽默的語言,巧妙地提出問題,引起學生共鳴,能很快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住。如在學到九年級“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接著馬上追問:“為什么要做成圓形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如三角形、四邊形……”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他們無法滾動。”教師可再問:“那就造成這樣的形狀吧(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橢圓)!行嗎?”學生始而茫然,繼而大笑起來:“這樣一來,車子前進時就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老師接著追問“:為什么造成圓形就不一忽兒高,一忽兒低呢?”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答案不一,這時,抓住學生急于求知的心理,教師面帶微笑地說:“同學們,想知道答案嗎?那老師就帶領你們進入一個神秘的王國,這里的國王叫做‘圓’”(板書課題),同學們開心地大笑,在愉快的笑聲中,他們帶著疑惑、充滿期待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在講“相似三角形應用舉例”時,教師作開場白:“我身輕如燕,可以飛上旗桿幫你們量出旗桿的高度,我是水上飄,能凌波微步測出東江的寬度。你們有這個本領嗎?”學生肅然,老師接著說:“我的‘師傅’是相似三角形性質,我的‘獨門絕學’是數學方法,想學我本領的同學請舉手。”學生大笑,紛紛舉手。老師接著說“:認真聽完這節課,你就免費學到了絕技。”同學們情緒高漲,我們的新課就這樣開始了。石本無火,相撞而去而火花璀璨,水本無波,投一石而激起漣漪。教師要善于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給他們帶來,從而喚起他們急切的求知欲。學生帶著疑惑進入新課,有了興趣,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二、風趣幽默變枯燥為生動
前蘇聯教育家斯維洛夫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詼諧幽默的語言具有神奇的誘惑力,可起到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心智、激發興趣的作用。如:在學習“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時,借助圖形向同學們引入這三個概念后,學生會覺得很復雜,特別是出現變式,如當三條直線兩兩相交時,學生更是看得眼花繚亂。教師可以把那條截線比喻成菜刀,兩條被截線比喻成兩根蔥,找三種角時關鍵要分清楚哪兩條是蔥,哪條是刀。然后提問“:這個內容是有點復雜,那我們看看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來區分?”教師用紅色粉筆把一對同位角描出來,問學生覺得這個圖形象什么?同學們一眼就看出來了,這對同位角與大寫字母F極為相似,再試試其他位置的同位角,都可以看成是F,只不過位置不同而已。同學們的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個個爭先恐后地總結出:內錯角與Z相似,同旁內角與C相似,把復雜的幾何圖形比喻成學生熟悉的蔥、菜刀和英文字母,不但能讓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而且讓學生更清晰地分辨出了這三種角,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見,數學課堂上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不僅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知識明朗化,而且在加深學生記憶的同時也教給了學生豐富的數學素養,這樣就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不自不覺地進入教師所設想的思維天地里。
三、善用口訣化解教學難點
有些難點,三遍四遍講,學生未必記得住,但如能改用口訣去描述、表達,便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幫助理解、記憶并掌握。八年級的完全平方公式,學生初學時感到抽象不好記,使用時總與平方差公式混淆,為了幫助他們掌握,教師可以根據公式本身的結構特點編成口決:“首平方,尾平方,二倍在中央,符號看前方。”七年級的有理數加法法則既拗口又難記,中下生往往搞錯和的符號,可順勢引導同學們總結出順口溜“:同號相加一邊倒,異號相加‘大’減‘小’,符號跟著‘大’的跑。”這個口訣較書上的法則簡潔、形象,既好記又好用。實踐證明,通俗易懂的口訣、順口溜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可激發同學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又能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并掌握復雜的法則、定理等,教學效果十分明顯。但應注意,歸納的口訣、順口溜要精練、簡單,能高度概括問題的本質。
[關鍵詞]:初中化學 課堂教學 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效提問,能提高課堂效益,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然而實際教學中提問存在著諸多問題。要提問有效,應努力做到縱觀全局,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營造寬松的氣氛,切合實際,面向全體,注意提問的方法和時機,并要能拓展提問,延伸課堂,實現提問的最大價值。
一、問題應能能激發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把學生置于真實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體會、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習更為有效。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創設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求知欲旺盛,其過程直觀、富有啟發性。如在"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燃燒的條件后,教師可引入英國戰艦"歐羅巴"號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國戰艦"歐羅巴"號按照作戰命令開始了遠涉重洋的遠航,它的船艙里結結實實地裝滿了供戰馬吃的草料。兩個多月后的一天,船艙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沒了整艘戰艦,片刻之間戰艦便葬身海底,全艦官兵、戰馬無一生還。事后英國軍事保安部門調查,沒有什么結果,但化學家們根據英國軍事保安部門提供的材料,卻很快地找到了"縱火犯"。
課例:[問題]查找縱火犯?
[學生交流]可燃物燃燒要達到一定的溫度,要與氧氣接觸,船艙里有大量的空氣,草料著火可能的原因是溫度達到的著火點,那么,溫度是怎樣達到著火點的呢,可能有如下幾種情況:
學生1:有人放火;學生2:有人不小心將煙頭掉到草料堆中;學生3:戰艦在海洋上航行,太陽照射在船艙里熱量來不及散發,溫度升高達到草料的著火點;......通過學生的猜想、分析、討論和教師的及時評價,可幫助學生理解可燃物燃燒的條件。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利用對學生進行過程與方法教育,同時又增進了學生對化學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二、問題難易度應恰當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體現在受益學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一對一"式的問答,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使全班學生都能受益。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即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即教師應在熟悉教材,明確大綱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同時還要考慮到全體學生情況,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及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則取提問對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區別的提問。
例如:提問可分為(1)判斷"是什么";(2)描述"怎么樣";(3)分析"為什么";(4)比較"有什么異同";(5)評價"有哪些不同見解和思考"等。其中(1)主要針對差一點的學生;(2)(3)主要針對中等水平學生;(4)(5)主要用來提問中上水平的學生。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與老師進行交流,都能受益。
三、問題應滲透于探究活動中
新課改下的初中化學提倡課堂教學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學生在小組中通過探究、交流,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問題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合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將問題滲透于探究活動中,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如教學"燃燒與滅火"時,設計這樣的問題:教師把紅磷和白磷放在鐵皮架上,將鐵皮放在熱水的上方,同時將另一白磷放入熱水中,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鐵皮架上的白磷燃燒了,而紅磷不能夠燃燒。教師:為什么鐵皮架上的白磷能夠燃燒而紅磷不能燃燒?學生:因為鐵皮架上的白磷的溫度已經達到了它的著火點,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教師:水中的白磷所處的溫度較鐵皮架上的白磷的溫度高得多,為什么它不能夠燃燒?學生:因為水中的白磷沒有與氧氣接觸。教師:可見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學生經思考回答燃燒的條件。這樣層層設疑,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
總之,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溝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用于引導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主體,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衍青:淺談課堂提問的藝術[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五卷)[C]
1.1臨床資料
從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選擇的180例子宮肌瘤患者,年齡在23-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歲;其中已婚的患者有164例,未婚的卻有性生活史的患者有16例。本組患者中有生育史的共154例,其中順產的患者有105例,進行剖宮產術的患者有49例。其中有子宮肌瘤剔除術史的患者有14例,具有其他手術史的患者有24例;均為工體部肌瘤,子宮增大小于13孕周,子宮的活動度以及陰道的松弛度較好,并且患者是要求保留子宮。在手術前患者需要進行婦科檢查以及B超檢查等,主要為了了解肌瘤的位置、大小、數目以及與之周圍的關系等,從而能更好的排除甚至系統的惡心腫瘤以及其他一般手術的禁忌癥,隨機將其分為經陰道組合經腹手術組各90例。
1.2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之前3d均進行陰道沖洗,并進行常規檢查和準備,患者在手術的時候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
1.2.1靜音帶子宮肌瘤剔除術
將引導拉鉤放入患者的腹膜切口處,將子宮前壁或者是后壁暴露于外,醫生用手觸摸宮壁以便于確認肌瘤體與子宮之間的關系,然后使用巾鉗或者是鋒線緩慢的牽引宮壁使肌瘤暴露于陰道餓切口處,再縱行切開肌瘤外漿的肌層,順著肌瘤體的表面施行鈍性分離剔除肌瘤,此略。
1.2.2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主要輸按照常規的方式進行,此略。
1.3手術之后的觀察以及隨訪
患者在手術之后平臥6h改為自由,接著護士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尿量、腹痛情況以及陰道出血的情況等;待24h之后拔去導尿管并且取出陰道內的碘紗;患者在手術之后翌日進流質性的食物,待患者的排氣之后再進普通食物。還要給予患者常規性的抗感染治療5-7d。手術后的一個月患者需要進行盆腔婦科以及B超檢查,之后的每2-3個月到院復查一次。
1.4統計學方法
通常采用t檢驗或者是x2檢驗。
2結果
2.1術中的情況
兩組患者所進行的提出子宮肌瘤的手術均順利的完成,并無副損傷口。本組的180例患者有92例患者是單發性的肌瘤,有50例患者有兩個肌瘤,有38例患者具有三個以上的肌瘤。其中肌瘤的最大直徑為9.2cm,最小的直徑為0.5cm,該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剔除肌瘤的數目和重量、手術中的出血量等比較差異并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手術后的隨訪情況
所有的患者在手術后的1、3、6月份分別復查了一次。一般進行常規的婦科檢查以及盆腔B超檢查,兩組患者在月經量多、膀胱以及直腸壓迫癥狀的緩解方面是比較多的,差異上并出現統計學意義。患者在隨訪期間也沒有出現任何的殘余肌瘤。
3討論
3.1術后領悟
對經陰道式90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使我們領悟到
3.2選擇好適應癥是成功開展微創手術的起點
經陰道剔除子宮肌瘤手術就是這樣的,因此,患者在手術之前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婦科檢查、B超檢查),以便于醫生能更好的了解肌瘤的大小、位置、數量、子宮的活動度、附件情況以及陰道條件等,尤其是對子宮大于13孕周、合并卵巢包塊、肌瘤直徑大于10cm,子宮頸肌瘤、子宮的活動度較差等情況之一的患者,將不作為適應癥。
3.3陰道準備
經腹剔除子宮肌瘤屬于一種無菌的手術,而經陰道剔除子宮肌瘤的屬于一種可能被污染的手術,因此在手術之前必須要對陰道進行很好的消毒準備,以便于預防術后的感染。
一、注意巧妙啟發
1.結合生活現象設計問題
教育首先是一種生活,一種健康的、純真的、充滿智慧與詩意的生活。讓教育回歸生活,學生才能學以致用。生活中有不少現象,平時習以為常,一旦提到課堂上,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例如:“雨后彩虹為什么這么美麗?”(月全食后)月兒為什么這么紅?”“旋轉的傘上的雨水為什么能脫離雨傘而飛出去?”“為什么拔下電源插頭時,帶有電火花產生?”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驗熱情,使他們懂得物理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樂趣和無窮奧妙,有助于學生形成從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入手來探索物理知識的好習慣。
2.結合舊課的復習設計問題,層層深入
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不能啟發學生思考的提問是拙劣的提問。教學中,課前教師總習慣提問舊課內容,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視野日益開闊,知識日益豐富,吸引他們的不再是課文中現成答案的問題,而是通過分析、比較、推理才能得出結論的問題。因此,復習提問切忌簡單化,而應設計能啟發思維的、富有智能訓練價值的問題。例:“重力”導入新課的提問方法提問一: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提問二:踢足球,足球離開腳后,在空中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氣的阻力等,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提問三:豎直向上拋出一小球,其速度越來越小,這主要是因為小球受到了空氣的阻力,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抽查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重力”)“提問一”是為復習以前的力學知識;“提問二”制造了懸念,引導學生注意常犯的錯誤——受到向前的推力,為以后物體的受力分析和牛頓定律的理解打下基礎;“提問三”啟發學生直覺思維,把注意力引導到“重力”上來。三個問題前后串聯,搭配得當,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講究因人施問
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時,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敗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積極性。其實,中學生感到學物理難并不都是學生的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給學生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目光的學生,可能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充滿熱情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來。
三、關注課堂有效提問的思考性,引導學生的開放式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