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文口語學習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旅游英語口語教學 知識內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29
Tourism Spoken English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Research
GUO Aixia
Abstract In the Tourism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change tourism spoken English knowledge into students' spoken ability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From within the knowledge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ourism promotion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nglish withi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strategies,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ourism English ,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tourism spoken English;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strategy
0 引言
英語教學中,教師們一直糾結于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困惑。發展能力自然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是,不可否認,傳授知識卻是發展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旅游英語口語的教學更是體現知識和能力的協同發展,兩者并不矛盾。旅游英語口語的知識內化研究就是要研究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 從而更好地設計旅游英語口語課堂, 達到發展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
1 知識內化的教育理論綜述
法國社會學派的代表人物迪爾凱姆最早提出內化這個理論,其含義是指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亦即社會意識形態的諸要素移植于個體意識之內。法國著名心理學家讓內也對內化問題進行研究,指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接受成人強加于他們的各種社會行為而被內化。前蘇聯維烈魯學派,如維果斯基就賦予內化概念新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高級心理機能最初都是作為外部的人際交往形式表現出來的,后來由于內化的結果而轉化為個體的心理過程,即內化是由外部的實際動作向內部智力動作的轉化。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的本源既不是從客體發生,也不是從主體發生,而是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發生的。知識的發生過程是通過主客體相互作用而不斷建構的過程。
知識內化導向的基本內涵,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認知同化論中指出: 知識內化是學習者通過一系列智力活動,將具有潛在意義的外部新知與其認知結構中的相關舊知建立實質性的聯系,把新知同化后納入認知結構,進而轉化為已有觀念,擴建認知結構的過程。知識內化成學生素質是內化的完整過程。也就是說,知識內化是學生把教材中的新知識經過他們的學習認知活動,接受成其內部的知識, 也就是教材新知識與學生主體認知結構中的原有知識建立內在聯系,形成其新的認知結構,即實現知識結構向認知結構的轉化。因此,教學中適當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這個過程,使他們在經歷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學習活動中,逐步內化新知,發展智能。
2 學生知識內化的條件
知識內化是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建立內在聯系,從而轉化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 學生知識內化是一個主體內在性活動過程,是學生自發的內在的演變過程, 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有邏輯意義的學習材料。新知識的學習材料本身必須要有邏輯意義。這里的邏輯意義是指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符,也就是說,學習材料是在學生學習能力范圍以內的。旅游英語口語教師在新的學習材料的選取上要以學生可理解接受的內容為前提, 為學生創建可理解接受的知識內容,才具有實施教學的可行性。學習材料具有邏輯意義是學生知識內化的客觀條件。
(2)有足夠充分的基礎知識。有邏輯意義的學習材料是學生知識內化的客觀條件,但是知識內化發生的內部條件也不可或缺, 即學生原有的知識中需要具備一定的新知識的基礎知識。具備了新知識的基礎知識是實現知識內化的內部條件。
(3)有主動加工的學習活動。具備了知識內化的客觀條件和內部條件,更需要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內在學習加工活動,來促成知識內化的發生。主動加工的學習活動是指發生在學生主體的新舊知識的相互交融,相互貫通,激活舊知識,吸收新知識,從而又使兩者構建成更大的知識結構體系,更大的知識結構體系又為知識內化的發生提供了保障。主動加工的學習活動是知識內化的決定性條件。
3 旅游英語口語教學特點
(1)實踐性強。旅游英語口語課的實踐性較強, 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旅游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因此, 教學過程不僅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過程, 更是其實踐所學英語口語知識, 應用于旅游交際的過程。實踐性強的特點要求旅游英語口語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課堂充分實踐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則要創造語言實踐的環境和活動,實現學生旅游英語口語知識的內化。(2)專業性強。旅游英語口語教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專業性強。它既是口語交際用語,又不同于一般的日常口語交際, 它有旅游的特色,是在國外旅游中涉及的交際用語。包括出行交際用語,住宿交際用語,飲食和購物交際用語等。因此,其語言有自身的特殊性。(3)綜合性強。旅游英語口語的最后一個,也是較重要的特點,即綜合性。它既是涉及語音,詞匯,句法的英語知識綜合應用,又涉及到文化習俗等非語言的特性。因此,課堂的設計既要使學生的知識實現內化,更要讓學生對異域文化習俗方面有認同感。
4旅游英語口語知識內化的策略
4.1 向學生提供有序化、整合化的旅游英語口語知識體系
學習材料具有邏輯意義是學生知識內化的客觀條件。通常旅游英語的教學內容包含如下板塊:(1)旅行中的常用社交用語;(2)空中旅行用語;(3)旅行中的出行;(4)旅行中的住宿; (5)旅行中的飲食;(6)旅行中的購物等內容。每一個板塊章節的內容都是有序化、整合化的知識體系。教師的任務便是有序整合每個章節的內容以及每堂課的內容, 使每個章節和每堂課的內容的呈現方式易于學生達成知識內化的學習目的。教材的知識結構設計合理與否,課堂的知識呈現有序與否,成為學生能否有效實現知識內化的重要條件。因此,旅游英語口語教學的一項首要任務是整合有序地呈現旅游英語的口語知識。
4.2 構建學生的旅游英語口語基礎知識結構
知識內化的實現,以定量的基礎知識為內部條件,即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具備知識內化的內部條件。旅游英語口語的旅游交際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內容的特殊性。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學生基本的詞匯結構,學生熟練掌握的句式結構,其次,教師課堂具體教學內容也以學生熟悉的詞匯和句式展開,便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設計最佳知識結構序列,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搭建起旅游英語口語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才能為學生逐步實現新知識的內化打下基礎。
4.3 注重學習過程促進知識內化
4.3.1 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旅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課堂結構設計應以學生探索和實踐知識為主。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活動,教師可為學生的預習活動提供方案和要求,使學生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去實踐課前的學習活動,實現課前自主探索學習的目標。課堂展示環節,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進行頭腦風暴,學生各抒己見,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和收獲,教師可適當補充和糾正,也可以對知識進行提煉和深化,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上一層樓。先課前預習,后課堂展示,最后學習效果評價。檢測環節也是知識的應用環節,在這個環節可以實現所學知識的初步內化。預習―展示―反饋三部曲的課堂模式有利于學生知識內化的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的充分發揮,也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挖掘學生內在學習潛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4.3.2 合作學習實現學生的互動性
旅游英語口語的課堂特點,是要通過合作學習實現學生的互動性。合作學習,既不是老師的傳授知識為主導,也不是學生個體獨立展開的學習活動, 而是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活動,小組之間的互動為主要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組織形式。在預習,課堂展示和反饋這三部曲中,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交叉交錯的學習小組,充分激發學生外部學習環境刺激產生的新鮮感和神秘感,從而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旅游英語口語的教學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實踐,有利于學生的旅游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和互動性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3.3 拓展知識實踐實現學生知識的應用性
拓展知識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用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培養能力,達到知識能力的升華。英語角的組織,口語比賽,演講比賽,英語話劇表演,英文歌曲比賽,英語文化知識講座等等, 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是學生實現知識內化的有效方式。因此,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知識應用實踐的操練,也是旅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效果的重要補充。
5 思考
學生知識內化過程的實現是學生主體與知識結構,知識呈現,課堂教學模式等外部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教師的媒介作用至關重要。作為旅游英語口語教師,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整合有序地呈現新知識, 改進并不斷豐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開拓新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習過程促進知識內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的提升,進而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李琳莉.大學英語知識內化的有效途徑.中國商界,2010(12).
[2] 丁玲玲.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知識內化機制研究.教育探索,2012(7).
[3] 張翠平.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知識內化機制研究.科教導刊,2014(19).
【關鍵詞】英文電影 大學英語 教學 應用
隨著多媒體進入課堂,給我們傳統的英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改變了英語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教師希望找到一種方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其積極的創造并融入英語交流環境以達到提高其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為了滿足要求,引進電影這一新型的教學手段來優化大學英語教學顯得恰到好處,本文將探討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運用英文電影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一、英文電影融入英語教學的優勢
傳統的英語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形式不夠多樣化,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很多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英語,對英語的應用僅僅停留在應付考試而已,仍然不能用英語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啞巴英語”,這顯然是無法滿足國際化的需求的。而電影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近年來成為大學生課余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將這些英文原聲電影在英語教學加以適當的選擇利用,不僅能保證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的真實性,而且還能生動的展示文化知識和社交技巧,從而增強對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1、激發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上來說,將形象和言語結合起來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和外語學習規律的。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引入英文原聲電影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其語言學習動力。英文電影生動、直觀,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動聽的主題音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和其他感官去積極撲捉并理解語言信息,達到最有效的語言學習目的,極大的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并鞏固了學生的認知成果。
2、有益于聽力的提高,有助于掌握地道的、口語化的英語表達。通過欣賞英文電影,學生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在觀看電影時,學生們更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將各種視覺聽覺等符號轉化成信息,充分的調動了聽的積極性,使聽不再成為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提高了聽力的能力。相較于普通的英語學習材料,英文電影中的英語更貼近生活,是優質的口語的素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觸地道英語的機會。很多學生考試可以考高分,但是真正的交際英語卻無法進行,英文電影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電影的語言既有規范語,又有習語和俚語,是不同社會階層、文化程度、地理區域、年齡、性別的人物對話,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語音語調變化,得到了接觸實際生活中口語的機會。
二、英語教學中電影的選材
將電影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其優勢,但并不是所有的英文電影都可以進入課堂的。英文電影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好壞。用于英語教學的電影應從語音、語調、用詞、思想內容等多方面進行認真仔細的篩選。
1、電影的思想內容要積極向上,盡量貼近生活或者能夠反映人生真諦。情節過于激烈、帶有血腥暴力、兇殺等情節的電影,帶有消極思想或者低級趣味的電影都不宜出現在課堂教學中,以免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應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電影,這樣學生能夠快速的學以致用。
2、電影要適合英語語言訓練和學習。主要有語言含量大、內容要貼近生活、發音要清晰地道等三個原則,根據以上原則,我們可以選擇校園生活片、情景劇、喜劇片、音樂片以及動畫片等。在實際教學中,還可選擇與所學單元主題相關的影片。
3、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開始可以看一些情節簡單,語音清晰,語速緩慢的電影,在學生慢慢領略和熟悉了電影的語言之后,可以循序漸進的看一些情節較復雜,語速較快、難度較大的影片,以推動學生的進步。
三、英文電影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教師可以選擇中英文雙字幕的影片、并且是原版的英文發音。在向學生放映原版電影之前,教師要做好各種課前準備,包括資料的查詢、熟悉故事梗概等,在觀看之前簡單的跟學生介紹相關的背景資料,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影片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在熟悉影片的基礎上提出幾個與教學相關、并且適合學生英語程度的問題,明確交代學習任務和目的,這樣學生會帶著問題去觀看,而不是一味的看熱鬧。
2、按照教學進度、學生的英語程度、分階段的將電影中引入教學。對于較低水平學習者而言,每堂課的語言輸入量要小,呈現速度要低,把握好課堂活動的難度,隨著學生學習程度的提高,影片的內容可以由簡單變為復雜,對話由慢變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由易變難、總之,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個教學的要求逐漸增加難度。
3、放映形式要多樣化,要堅持精看和泛看相結合的方式。精看的影片,需要學生反復觀看,完全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可以讓學生挑出某個情節和片段進行模仿或改編,通過這種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現出來,學生更夠逐漸積累大量的英語口語詞匯、短語及句型,提高口語聽說能力。同時也可選擇不同題材和背景的影片作為泛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的培養語感。
四、結語
英文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在促進大學英語的教學方面有著極大的優越性。它將聲音和圖像相結合,語言和情景想結合,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想結合,讓學生置身于英語的環境中,同時并用多種感官,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最佳途徑之一,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使英語課堂內容更加豐富,語言氛圍更加濃烈。電影教學雖然由來已久,但仍然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完善的地方,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挖掘出電影教學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將英文原聲電影充分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習和興趣的完美結合,全方位的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馮揚.淺談原聲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2011(11)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 合作學習法 學習小組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負責控制課堂的教學進程,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很難被激發。合作學習法的引入增強了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合作學習的定義和基本方法
合作學習又被稱作合作教學,是指學生之間通過明確的責任分工,相互合作完成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合作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小組成員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形成互助合作的關系,小組的總成績是合作學習的評價標準和獎勵依據。
合作學習有五種基本方法。一是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該方法是在授課前依據性別、成績等內容將學生分成若干異質小組,各學習小組根據授課內容開展合作學習,學習結束后每位學生參加所學內容的個人測試并取得個人成績,通過學生學習前后個人成績的進退情況對小組成績進行加減分,以小組的最終得分進行相應的獎懲。二是小組游戲競賽法,該方法是將學生分為若干異質小組進行授課,各學習小組每周與自己學習成績相當的小組進行競賽為自己小組贏得分數,競賽結果將成為下次調整競賽對手的依據,成績優異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勵,競賽雙方實力相當為他們取得成功提供了均等的機會。三是切塊拼接法,這一方法是將已被分割成若干部分的相同學習材料分配給各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各自認領不同部分的學習材料,將各小組認領相同部分學習材料的學生重新組合開展合作學習,學習結束后回到原來學習組就自己已學習的部分進行講述讓其他學員學習,該方法更有利于加強學習小組之間的學習互動。四是共學模式,該方法是將學生進行分組,協商完成指定作業,老師根據作業完成情況給出成績并給予小組成員相應的獎懲,共學模式的關鍵在于組建合作學習小組,了解學習小組內部組員的學習活動情況。五是小組調查法,該方法是選擇一個課題并將課題分成若干部分分配給學習小組的成員,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設計開展課題研究,各成員對自己負責部分開展研究并形成小組報告,最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同學交流介紹本組的課題研究成果。
二、合作學習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1.初中英語聽寫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英語聽力是英語交際的基礎,傳統英語聽力教學是由教師反復播放聽力材料,學生根據聽力材料完成習題,老師核對作答內容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形式內容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對英語聽力的學習興趣,而合作學習法有效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在合作學習聽力教學中,學生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每人根據自己聽到的材料內容記錄關鍵信息,然后互相交換意見,討論整理出最終答案,各學習小組將自己小組得到的最終答案進行交流,由老師公布答案并進行點評。
2.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初中英語口語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所給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其不同于其他教學內容,口語教學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言語交流,合作學習法可以靈活的變換學習小組分組方式,使學生不斷的變換交流搭檔,從而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口語交流學習中來。在練習過程中,各學習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組織方式,多樣的話題選擇和豐富的練習方式給學生帶來一種新鮮感,為了取得自己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每位學員也更愿意發揮自己的語言能力。
3.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英語閱讀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閱讀材料的相關背景知識,還要求他們能根據材料大意了解作者的態度、分析材料語句的細節。合作學習法可以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與他人的交流探討中了解學習小組其他成員的觀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切塊拼接法開展學習,將同樣的課文分成若干部分分到每個小組成員手中,負責相同段落的學生重新組合開展研討,學習結束后回到自己學習小組分享所學內容,老師負責解答反饋的問題。
4.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英文寫作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寫作課程較為封閉,幾乎沒有任何的交流合作。合作學習法鼓勵學生對寫作話題進行討論,小組成員各自進行獨立寫作,完成的稿件進行交叉修改。在文章互相傳閱和修改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輸入和使用語言的準確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提升寫作能力和改錯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三、結束語
合作學習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英語成績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合作學習,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為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提升了班級的凝聚力,形成了和諧的班級學習氛圍。合作學習法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核心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切實發揮好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讓學生正在掌握了學習的自和主動權,在人才培養方面展現出明顯的優勢。
關鍵詞: 輸入假設 輸出假設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啟示
一、引言
受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及理念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往往“重輸入,輕輸出”,只重視語言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語言技能的培養,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英語口語的機會很少。因此,在大學英語口語課上,大部分學生有口不敢張,有話不能言,只是被動地聽教師說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無法提高。所以,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廣大研究者對此高度重視。本文主要從輸入/輸出假設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些有效的策略與方法的問題。
二、輸入/輸出假設理論
(一)輸入假設理論(The Input Hypothesis)。
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D.Krashen)在他的語言輸入假說中提出,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是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他提出了著名的“i+1”理論,“i”指習得者現有的語言水平,“i+1”指略高于習得者現有語言水平的語言材料,也是習得者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語言水平。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第一,輸入應是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第二,輸入應是有趣而且相關的(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新穎有趣并切題的語言材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言習得事半功倍;第三,輸入不應該過分強調語法;第四,要有足夠的輸入量,這需要習得者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
(二)輸出假設理論(The Output Hypothesis)。
針對Krashen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說中的不足,加拿大語言學家Swain在1985年提出的輸出假說中,指出了大量可理解性輸入對語言并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語言輸出對語言的習得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種功能:(1)輸出能促進學習者注意到他想說的與他能說的之間的差距,即能激發提高有意識的學習。(2)輸出是檢驗理解力與語言是否符合規范假說的一種方式。(3)輸出為元語言學機能服務,能使學習者監控并使語言知識內化。
(三)輸入與輸出的關系。
輸入和輸出是一種動態統一的、密不可分的關系。輸入是習得的先決條件,是輸出的基礎,要想提高口語產出能力必須以大量可理解輸入為保證,而且只有等到語言輸入發展到一定程度或學習者具備足夠的語言知識積累后,輸出才成為可能。輸出是習得的必經之路,也是輸入的最終目的,反過來又能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和激發輸入。輸入是第一性的,是輸出的基礎。沒有足夠的、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的輸入,輸出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輸入與輸出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該是你中有我、互為依賴、互為作用的關系,任何孤立強調一方的做法都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語言習得水平。
三、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根據以上對輸入與輸出關系的論述,我認為片面地強調語言輸入或語言輸出都會有所偏頗,只有將二者全面地結合起來,平衡好二者的關系,才能更有利于語言的習得,這也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有很好的啟示,具體如下。
(一)選擇合適的英語口語學習材料。
根據克拉申所提出的“i+1”理論,教師應該把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英語水平的材料作為口語課材料。教師在上口語課之前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及需求,選擇好適合學生自身口語水平的、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教學材料。比如:社會熱點、人間百態、笑話、娛樂界新聞等方面的材料,給學生提供活生生的英語材料,讓他們感覺外語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還要保證語言輸入的量。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所以要想把英語學好,必須大量地聽和讀。
(二)豐富語言輸入形式,增強語言輸入的趣味性。
為了使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更好地被學生吸收,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豐富教學手段,活躍課堂組織,轉換學生角色;增加課堂實踐活動,變換教學主題,巧用游戲教學,給學生的學習增添趣味性,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技能。例如,在教學手段上,教師應注意直觀教具的使用。利用直觀教具進行英語教學,不僅使英語課堂變得生動、形象、直觀,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的記憶力,而且容易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造語言輸出的環境和機會,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
教師在口語教學方法上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真正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應該采取多種途徑,努力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充分輸出語言。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單元的口語話題,靈活利用英語繞口令、英語話劇、英文故事、角色扮演、分組競賽、演講比賽、拼字游戲、記者采訪、新聞報道、辯論賽、英文歌曲等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形式,為學生打造真實的語言場景,增加語言的輸入量,提高學生張口說地道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參考文獻: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Pergamon,1981,(2).
[2]Krashen,S.D.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1982,(10).
[3]涂家金,仇陳紅.提高認同――輸入輸出理論的辯證關系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88-91.
一、預習:掌握主動權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是探究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凡事預則立,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曲,只有預習才知道哪里有困難,帶著問題進課堂,學生心中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具體做法:
利用工具書,對新出現的單詞,可以在旁邊注上音標、含義,對新句子可以通過聽錄音跟讀,到初步掌握為止;勾畫出本單元重點,難點,不懂的地方,用不同的符號做出不同的標記;熟讀,要想達到熟讀的程度,就要堅持養成聽錄音的習慣,特別是對低起點甚至零起點的學生來說,聽錄音就更加重要,聽錄音仿讀,可以減輕學英語的恐懼心理,減少朗讀中的失誤,可以體驗到朗讀的快樂;獨立閱讀新內容,朗讀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關鍵處可以演一演,畫一畫,增強記憶,這樣既有助于發揮多種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證精力集中,從而有效地提高預習的質量,保證預習達到好的效果;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可以翻看一下參考書,可以提前看一下相關作業,從中領悟語言的內在規律。
二、聽讀:知其所以然
學習英語和漢語是一樣的,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聽,在聽中模仿,聽是學習英語的基礎,通過反復地聽,不斷地仿,就很容易說,不需要特別地去教。但我們周圍的講英語的少,沒有這樣的語言環境,學生是很難從生活中得到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訓練的機會,所以教師要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聽和說。如: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多用英語口語教學,擠時間讓學生看一些幽默的漫畫,如Cinderella《灰姑娘》,Snow White《白雪公主》Three Little Pigs《三只小豬》等等,讓學生受到情節的吸引,產生主動需要聽懂的需要,具有更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生回家后,每天模仿最好的錄音,讓學生模仿一些原版的外國人英語錄音。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例如,讓學生看李陽瘋狂英語視頻教學片,或一些外國人英語口語教學視頻記錄。也可以介紹一些好的英語學習網站,讓學生在網上自主學習。聽讀模仿,當聽到一定程度,學生將能夠準確掌握語音語調,說出純正、地道且帶有“洋味”的英語。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的習慣培養應該具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教材,因為他們的年齡比較小,英語知識是不夠,接觸到英語讀物較少,所以他們很難選擇合適的英語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這項工作中占主導地位。在平時的閱讀訓練,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文章。例如,讓學生讀他們的一些更感興趣的小短文,如:英語寓言童話故事、笑話、英國民謠,外國的一些文化習俗、風俗習慣。閱讀這類文章,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會潛移默化逐漸喜歡英語。二是老師教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學生因詞匯量少和許多其他因素,對英語閱讀有一定的恐懼感,很難閱讀整篇英語文章,這就需要教師教他們讀英語讀物的閱讀方法。可以介紹“略讀、普讀、精讀”三個層次。略讀:不在乎詞、句都讀懂,讀個大概即可。普讀:將讀本的內容全部讀懂即可。精讀:要求每個詞、每句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其中的一些寓意都要心領神會。
三、積累:厚積而薄發
幫助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教學的目的是信息交流,寫作是實現這一功能的重要途徑之一。沒有語言的積累,英語寫作就無從談起。如何積累語言呢?
(一)在學習閱讀時要注意收集積累,把好的詞語、短語、句型做好筆記。如句1. “Jack swims in the river.”句2“Jack is swimming in the river.”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圖畫,及詞典查找,自然得出意思,然后再想:“What does Jack usually do on weekends?”正確地理解并運用一般現在時態,這類句子要經常性地做些記錄。
(二)平時在練習中的錯誤也要做好記錄,再對照正確句子,使地道的英語句子如同條件反射,落筆就對;.積累一些英語諺語,名言,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恰當運用,會讓英語作文更精彩;.積累一些常用連詞,并在寫作中正確使用。
(三)充分利用學習材料,堅持改寫、仿寫實踐,培養英語思維,避免學生漢語式的思維方式。使用所學材料改寫練習,可以讓學生有材料可用,有現成的話題可談,可以減少學生的寫作焦慮,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話要說,有話可說。
(四)學英語光背單詞是不夠的,還有背課文,背課文可以從中找到語感和語境,現代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聽說領先,閱讀和寫作也要跟進,背誦可補語境不足,通過背誦對話或文章可以加強對文章的理解,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背要講究方法和技巧,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多想,背的時候要自然、要把握其節奏,所選背誦的材料要有特色。
(五)要經常性地寫一些英文小日記,為英文寫作打基礎,寫的時候要特別防止中式英語或中英相雜的表達方式。
如:Chinese gold take more, red-eyed disease Western rose more, year only Ye Shiwen of 16 years old to hum does not stop “ flies” return, let us see, is not only a strong heart, there is 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young people ''s style and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