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當代科技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發揮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性價值功能
當代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這樣三個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學美術教育的教育功能來說,“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藝術教育承擔著開啟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使人的內心情感和諧發展的重任。”換一種方式說,美術教育必須要做到“以人為本”,即:以人的實際需要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實現人之“主體性價值”。按照魯迅所說:“美術可以輔以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笨傊佬g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凈化人之心靈,讓人們的主體性價值得到積極地發展,從而努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席勒語)”。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人的主體性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人是實踐主題,其次人又是精神主體。所謂實踐主體,指的是人在實踐過程中,與實踐對象建立主客體的關系,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動,這時人是實踐的主體;所謂精神主體,指的是人在認識過程中與認識對象建立主客體關系,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認識的,這時人是精神主體。第二,就大學美術教育的認識功能來說,主要是指通過以藝術鑒賞為前提,去了解自然、認識歷史、把握現實、體悟人生、擴大人生視野,以便獲得智慧的啟迪和指導生活的價值,不斷向著新的意義攀升。第三,就大學美術教育的審美功能來說,它的目的首先不是為了獲取知識,也不是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為了人之身心愉悅,或者換一種方式說,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心身得到積極的休息,暫時擺脫外在社會的牽連,不與外在社會發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總是一個不與現實社會發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擺脫生活的千瘡百孔,體驗不能經歷的冒險、不能得到慰藉。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藝術的最初動機都莫過于此,當然,這也無疑構成了大學美術教育中主體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創造性品格
當代美術教育對于創造性品格的強調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急功近利的情況,從這個立場出發,大學美術教育的創造性品格其主要體現在主體性的不斷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學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整體所面對的任務,在他們的身后,是長長的過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創造,但過后卻成為了過去、成為了傳統。后起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有權從傳統中吸取養料,但卻無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沒有對前人的觀點、理念和思想的創新,又何來進步,主體性的價值功能何以得到彰顯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們加強教育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并借以啟發靈感,激發主體意識的創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實現大學美術教育中主體性發揮的必要條件,也只有充分發揮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性價值功能,才能使大學美術教育的創造性價值和意義得到實現。
二、結論
隨著1974年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于1991年的逝世,“奧地利經濟學派”基本上已成了的一個歷史名稱,然而,奧地利學派經濟思想家的理論貢獻,卻永遠留在人類的存量知識之中了。正如哈耶克(hayek, 1967,見中譯本,第215頁)本人所言:“自立門戶的奧地利學派雖已不存在,但我相信仍然存在著一種獨特的奧地利傳統,我們可以期待這一傳統有朝一日會為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許多貢獻,它所開啟的道路的豐富內涵,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對于某些任務,仍然可以利用它來取得一些貢獻?!睆墓说倪@一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奧地利經濟學目前已成了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個歷史術語,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思想方法和理論洞識已失去了當代意義。
在經濟學說史上,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出現應該說始于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一書于1871年的出版。接著,龐巴維克(eugen von böhm-bawerk——門格爾德學生)和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與門格爾一起,創立了第一代奧地利經濟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傳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龐巴維克的學生)、邁耶(hans meyer——維塞爾的學生)與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羅森斯坦-羅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學者一起,出版和發表了大量著作,從而把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推向了鼎盛期。二次戰后,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之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一些理論觀點逐漸被新古典主流經濟學所吸納和融合起來了,隨之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主張也逐漸模糊起來,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門戶的奧地利學派雖已不復存在”說。盡管如此,在20世紀60-70年代后,仍有israel kirzner(米塞斯的關門弟子),e. streissller, ludwig lachmann, murray n. rothbard, l. b. yeager, gerald p. o’driscoll, mario j. rizzo, roger w. garrison等一批當代學者在堅持弘揚并重新解釋奧地利學派的傳統思想和理論主張,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后,在國際上出現了奧地利經濟學的新一波的復興運動。按照柯茨納(kirzner, 1991)和馬克盧普(machlup ,1982)的總結和歸納,奧地利學派的理論觀點和經濟主張大致有以下8點:(1),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主張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應該回溯到對個人的行為中去解釋;(2),認識上的主觀主義,承認只有通過有關個人的知識、信息、感覺和期望,才能理解和解釋人們的行為;(3),經濟分析中的邊際主義,強調決策者所面臨的數量預期變化的重要性;(4),在市場運行上,堅持認為效用尤其是邊際效用遞減對需求和進而對市場價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5),機會成本理論,承認影響決策的成本是指為某一目的而使用生產要素所放棄的最為重要的選擇機會,而不是指已被放棄去選擇其他目的的機會;(6),強調消費和生產的時間結構,堅持認為人們有時間偏好,并注意生產的“迂回性”;(7),相信市場和競爭是一個學習和發現過程;(8),堅持認為個人決策是在不確定環境中的一種選擇行為,并認定有關選擇的機會也是決策的一部分。
上述8個主要觀點,部分由奧地利學派第一代傳人門格爾、龐巴維克、維塞爾所初步提出,并經由其第二代傳人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學者的深入解釋而變成了奧地利學派思想家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和理論意識。奧地利學派的這8個主要理論觀點,絕大部分目前已被當代經濟學家們所接收,從而已幾乎全部被吸納和融合到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和學術發展中去了。由此可以認為,奧地利學派的3代經濟學家們,已對當代主流經濟分析和人類的經濟思想,做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這已是一個為世人所公認的事實。盡管奧地利學派已對人類知識存量的積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思想方法及其理論主張卻不是沒有問題的。深入探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問題,對未來經濟學的成長和發展,將會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尤其是對經濟學制度分析的未來理論建設來說,可能有著根本性的理論含蘊。
(二)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兩點,即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和分析進路上的主觀主義。熟悉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學者會馬上意識到,奧地利經濟學派方法論的這兩個基本點,恰恰也構成了當代微觀經濟學理論分析的潛隱基礎,并且實際上也是以科斯(ronald coase)、諾思(douglass north)、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張五常為代表的當代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t)經濟學理論架構的暗含前提。因此可以說,盡管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和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并沒有明言——甚至他們其中的一些學者還并沒有自我意識到——,源自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這一思想方法論,實際上已構成了當代經濟學理論大廈的最底層的一塊基石。
要理解這一思想方法論的意義及其潛在的問題,看來還要從經濟學的選擇理論上入手。在這方面,當代一位著名政治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生前已做了許多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曾發表過“紐康柏問題(newcomb’s problem)與選擇的兩條原理”(1969)、“對紐康柏問題的反思”(1973)、“論奧地利學派的方法”(1976),“經驗、理論與語言”(1986)(這幾篇論文已收入nozick, 1997)等重要論文,并在《個人選擇的規范分析》(nozick, 1990)和《理性的本質》等著作中進一步討論了相關問題。沿著諾齊克的輪辯理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將從兩個方面初步討論一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的理論意義及潛在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和審視一下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這里首先應該指出的是,經濟學界所說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一方面非同于政治學即意識形態意義上的個人主義主張,另一方面也與文化研究中的個人主義有著實質性的差別(參韋森,2003a,第六章)。政治學和文化研究中所見的個人主義,均強調“個性解放”、“個人自由”、“個人自主”和“自我獨立”,并且均公開支持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個人對自身利益的張揚追求;而奧地利經濟學中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其基本主張是堅持要把對經濟現象的理論分析還原到對經濟當事人的個人行為的解釋中去。正如諾齊克(nozick, 1997, p.111)所見,“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聲言,社會科學中所有合乎事實的理論均可以還原為(reducible to)個人行動的理論,外加一些人在其中行動的約束條件。”
如果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實和存在均還原為當事者(agents)個人的行為及其結果,那么,進一步的問題是,是什么決定了并支配著人們行動和選擇?在這個問題上,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傳人——尤其是哈耶克——進一步推進了門格爾及其他奧地利學派第一代傳人的思想,并在分析進路上進一步走向了主觀主義。哈耶克堅持認為,只有通過對有關個人的知識、信息、感覺和期望的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釋人們的行為,從而,哈耶克以信息的獲取以及知識在社會中運用作為出發點,構建了他的宏大社會理論的基本框架,也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自身參與其中的經濟社會現象的理解。應該說,就當代社會經濟理論發展的整體進展和目前格局來看,從門格爾-米塞斯-哈耶克所一脈承傳下來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思想,要比其他經濟社會理論(包括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學說)具有更強的現實解釋力,并且他們也提供了一個完全自恰的理論體系。對于這一點,我已經在《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第2章中專門做了介紹(見韋森,2001)。
回到個人的行動與人類社會的“生活形式”(我是在西方社會人們的實際使用中包括習慣、習俗、慣例、制度等在內的“social institutions”概念的寬泛涵義上來“等價”使用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這個術語的)的相互關系上,有了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從門格爾開始,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就自然而然地把人類社會的種種習俗、慣例和制度視作為只是具有不完備信息和分立知識因而只具備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個人參與社會博弈的適應性演化的“非企劃的結果”(unintended result)(參menger, 1883, book 3, appdenices i-iii)。哈耶克(hayek, 1960,pp.58-60)后來進一步發展了門格爾的這一思想,并在《自由的構成》中提出了如下名言:“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確目的制度的生成,是極其復雜但卻又條理井然的。然而,這即不是什么設計的結果,也不是發明的結果,而是產生于諸多未明確意識到其所作所為會有此結果的人的各自行動”。為什么種種社會秩序和制度規則會得以如此自發生成和擴展?照哈耶克看來,這仍然需要從個人的行動原則及其社會后果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譬如,在1945年在都柏林大學所做的“個人主義:真與偽”的著名講演中,哈耶克(hayek,1947,p. 8 )就明確指出:“我們在人類事務中所發現的絕大部分秩序都是個人活動的不可預見的結果,這種觀點與把所有可發現的秩序都歸結為刻意設計的觀點的區別,可以從18世紀的英國思想家的真正個人主義和笛卡爾學派的所謂的‘個人主義’的鮮明對比中看出來?!睆墓说倪@些評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理解了自門格爾以來的奧地利學派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傳統,方能對哈耶克的自發社會秩序理論有一個真正到位并脈絡清晰的理解。
概言之,奧地利學派的重大理論貢獻之一是較清晰和“客觀”地展示了人類的種種社會生活形式的生成與演化機制,而這一重要理論貢獻一方面與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與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對其社會理論解釋對象的把握和理解有關。具體說來,基于其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一般把包括人們的習慣、習俗、慣例和制度在內的社會生活形式(institutions)看成是人們“行動表征”(act tokens——諾齊克語)的總和(sums),而哈耶克本人則進一步精確地把其中的社會秩序(social orders)視作為人們社會活動與交往中的常規性(regularities)的整合(configuration)。由于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一般都把人們的社會生活形式視作為人們社會博弈的非個人設計并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自發生成結果,這就為未來博弈論制度分析預留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并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國際上才開始出現的演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制度分析在研究方向上預標了分析路徑(參韋森,2003b)。從這個視角來展望,在世界未來的經濟學發展中,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方法和理論洞識,還將會為學術界進一步挖掘,并將會得到進一步張揚和重新進行理論詮釋。
(三)
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說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已為現代微觀經濟分析奠定了思想基礎,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的理論洞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人們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然而,從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方法論不是沒有問題的?,F在看來,其問題之一是,如果把種種社會秩序和制度規則都還原為個人行動的結果,那么,進一步的問題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社會選擇和人們個人行動的原則?是否能像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現代博弈論以及新制度經濟學那樣僅僅把市場參與者一律視作為一臺臺追求著個人利益(或自我效用)最大化的“超級”計算機?
對于這類問題,應該說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只是以含糊其辭(盡管哈耶克從信息的獲取與知識的利用論及了這一問題并與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主張鮮明地區別開來了)而處之,或者至少可以說他們沒有試圖給予明確的回答。當然,對于以建立精美數學模型為導向的主流經濟學來說,現在似乎還沒有必要回答和深究這兩個問題,但是,對于以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種種秩序和制度的生成機制為主要理論任務的奧地利學派自身來說,這類問題就無論如何也是躲不過去的了。現在看來,要對這類深層問題有一些真正到位的認識,僅僅依靠經濟學的理論推理以及直觀觀察和判斷顯然是無濟于事的。由于這些問題與倫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和認知)心理學甚至演化生物學密切關聯著,只有經過一些基于經濟學理論分析但又超越純經濟學理論推理的跨學科思考和研究,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只是把種種社會生活形式視作為個人行動的結果,而不去進一步深究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社會選擇和行動的原則,這自然會給奧地利學派思想家們的理論話語詮釋帶來許多尚待解釋的空間和問題。現在看來,僅從個人行動和的選擇決策與人類社會的生活形式的關系來看,問題也似乎絕非如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尤其是哈耶克——的做法那樣假定存在一種先驗的人類行動模式(priori pattern of human action),而人類的社會生活形式只是這種先驗個人行動模式的無企劃的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奧地利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以及與經濟學一樣,最終都會走向歷史決定論。事實上,在社會生活博弈中,個人的行動和選擇一方面會導致社會秩序和制度規則的自發生成和演化變遷,另一方面,既存的社會秩序和制度安排也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行動選擇,——甚至如諾齊克(nozick, 1997, pp. 115-118)所見的那樣會型塑(shape)人們的效用函數(或言選擇中的“偏好”)。如果是這樣的話,個人行動與社會生活形式之間的關系,顯然就不盡如奧地利學派所見的那樣只是一種單方向的因果作用關系鏈條,而可能存在一種動態的、復雜的相互作用和關聯機制。由于一方面任何社會生活形式(包括種種習慣、習俗、慣例和制度安排)都是人們行動的結果,而另一方面在任何社會的任何歷史時點上人們的行動原則與選擇表征(choice token)又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形式所型塑和影響——嚴格說來是制度地、社會地、文化地、生物地和歷史地決定了的,那么,這種復雜的雙向作用一方面與與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密切關聯,另一方面又生發和產生著社會變遷到的巨大張力(strains)。并且,如果把個人的社會行動和博弈選擇視作為是生物地、文化地、制度地、社會地以及歷史地決定著的,而不是像奧地利經濟學派和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們所假定的那樣存有一種先驗的人類個人行動模式,我們也就自然不會僅僅相信人類社會只有一種演化路徑、且只存在一種惟一的最優制度安排了。
當然,我們這里必須認識到——且也必須承認,任何放松經濟學現有理論中個人選擇和行動原則上的一些先驗假定的做法,都會給未來的經濟分析和理論建模帶來巨大的困難和問題。但是,要對人類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想要對人類種種社會生活形式的的生成和演化路徑——有一些進一步切近現實的理解,我們還不得不把研究的“集中意識”(focus awareness)聚焦到人類個人行動的原則和社會選擇的決定因素及其形成機制這一根本性問題上來。經濟學理論200余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數十年——的積累性發展,已把這個問題重新提到了走向21世紀的經濟學家們面前?,F在,是要回復經濟學的亞當·斯密傳統——即從多維視角思考人的選擇和行動的原則——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hayek, f. a., 1949,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本譯,哈耶克,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賈湛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hayek, f.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本譯, 哈耶克,《自
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 ,北京:三聯出版社1997年版。
hayek, f. a., 1967,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譯本:哈耶克,《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論文講演集》,馮克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kirzner, i. m., 1991,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ol. 1,
london: macmillan.
machlup, f., 1982, “austrian economics”, in douglas, greenwald (ed.),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new york:
mcgraw-hill.
menger, c., 1883, 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nozick, r., 1990,the normative theory of individual choice,new york: garland
nozick, r., 1993,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zick, r., 1997, socratic puzzl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韋森,2001,《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藝術類論文參考文獻:
[1]張炬.北宋書論與畫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薛富興.文化轉型與當代審美[J].文藝研究.2001(03)
[3]肖鷹.青春偶像與當代文化[J].藝術廣角.2001(06)
[4]時宏宇.王爾德唯美主義的現代闡釋[J].齊魯藝苑.2003(01)
[5]余穎.Agora--廣場精神的復興[J].規劃師.2002(11)
[6]秦軍榮.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的學科體制化研究[D].武漢大學2014
[7]張寧.文化主義與意識形態幻象[D].武漢大學2011
[8]顧萍.淺談對繪畫藝術創作中的自律與他律的理解[J].皖西學院學報.2002(03)
[9]周小儀.“為藝術而藝術”口號的起源、發展和演變[J].外國文學.2002(02)
[10]陳剛.阿多諾對當代美學的意義[J].文藝研究.2001(05)
[11]伽茨,金經言.關于自律美學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1(02)
藝術類論文參考文獻:
[1]趙雅妮,劉海.青年文化的變奏:從“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審美”的文化消費[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01)
[2]衛華.波希米亞運動與歷史先鋒派的藝術行為理路[J].求索.2010(05)
[3]劉海.藝術自律與先鋒派--以彼得·比格爾的《先鋒派理論》為契機[J].文藝爭鳴.2011(17)
[4]劉海.城市廣場:城市制約中的空間政治[J].人文地理.2011(03)
[5]徐岱.藝術的自律與他律[J].東疆學刊.2006(03)
[6]陳劍瀾.從感性學到審美烏托邦--現代美學早期的一段問題史[J].江蘇社會科學.2010(06)
[7]劉海.倒塌的圍墻與崛起的讀者[J].長江學術.2010(04)
[8]杜吉剛.文學藝術自律--西方前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批評的一個詩學主題[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9]阿格妮絲·赫勒,傅其林.藝術自律或者藝術品的尊嚴[J].東方叢刊.2007(04)
[10]杜吉剛.唯美主義批評在英國的興起與消歇[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藝術類論文參考文獻:
[1]陳文紅.在“藝術”之外思考藝術[J].文藝研究.2005(01)
[2]張相輪.當代審美文化發生發展的自律和他律[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04)
[3]陶巧麗.在先鋒與自律的藝術之間[J].藝術界.2006(02)
[4]沈語冰.現代藝術研究中的范疇性區分:現代主義、前衛藝術、后現代主義[J].藝術百家.2006(04)
[5]施立峻.藝術自律性與當代中國語境--從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美學的藝術自律性原則理論出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
[6]宋世明.“為藝術而藝術”:一場審美現代性的擴容運動[J].求是學刊.2006(03)
[7]呂景芳.自律與他律--文學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6(01)
[8]XUFa-chao(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認識、游戲與想象--對文學功利性問題的思考[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04)
主要欄目:綜述、論著、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藥理與毒理、藥品鑒定、藥物與臨床、新藥評價、麻醉與鎮痛、醫學檢驗、病理分析、影像與介入、中醫中藥、護理研究、制劑與技術、醫藥教育、調查研究、工作探討等50多個欄目。根據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學分授予標準,在本刊發表的論文可獲得國家級繼續教育學分。
本刊出版周期短,來稿無論錄用與否均在短期內告知作者。對省、部級以上部門立項的科研論文以及本刊訂戶的論文予以優先刊登。本刊訂戶憑訂閱單復印件投稿,同等條件優先錄用。歡迎各醫藥單位、院校、廠家刊登廣告。
社址:北京市朝陽區通惠家園惠潤園(壹線國際)5-3-602
郵編:100025
投搞熱線:010-5967907659679077
發行熱線:010-59679533
傳真:010-59679056
很多人在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對參考文獻不那么用心,認為只要把論文寫的新穎就可以了,卻不知參考文獻對于論文來說是多么重要,讀者可以通過參考文獻來觀察作者在寫作當中閱讀了哪些相關的資料等。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采編的稅務會計論文參考文獻,希望在大家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稅務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張轉玲.論我國企業稅務會計.現代商貿工業,2009(9)
[2]譚維慶.稅務會計在我國的發展應用研究.現代商業,2008(4)
[3]于長春.稅務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4]黃董良.稅務會計[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2
[5]王艷華.淺談稅務會計師在企業稅務工作中的作用及意義[J].財經界(學術版),2010,(12):415.
[6]王瑛.淺談稅務會計師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2,(06):218.
[7]李中鋒.關于稅務會計師作用分析[J].會計文苑,2012,(04):11-13.
稅務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陳金英.淺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同[J].現代商業,2012-08
[2]盧向東.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差異與協調分析[J].當代經濟,2010-01
[3]朱靜.淺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調[J].中國商貿,2013-06
[4]史海鳳.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同探究[J].時代金融,2015-10
[5]林翰文.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分析及協調路徑[J].西部財會,2010-05
稅務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王萌.對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04:116-118.
[2]張惠群.關于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2:28-29.
[3]李娜.對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0,29:160.
[4]冷琳.構建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