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專業課導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依據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明確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成立由專任教師、企業實踐專家、職業道德專家、德育教師、輔導員等人員組成的“職業道德研究會”,在對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規格各層次各性質眾多企業進行廣泛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及智力特點,參照與專業對應的國家職業鑒定標準和行業企業標準,細化專業崗位群任職要求,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進行提取優化,進一步明確各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目標,對專業人才培養中職業道德教育教學內容進行系統設計與研究。以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為例,專業的任職崗位群主要為機械設備裝配工、機械設備操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工、安裝調試工以及設備管理與銷售人員。對制造企業工作人員、工作環境、工作崗位等進行大量的調研,依據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以及國家職業鑒定標準中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確定了該專業在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目標:具備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認真、細心、誠實、可靠等基本素養;具備主人翁的社會意識和敬業、樂業、勤業、創業精神。
2突出教育的實效性,系統化設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內容
以實現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目標為要求,突出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將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滲透到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以及第二課堂中,充分保證職業道德教育的不斷線。開設《形勢政策教育》《入學教育及軍事訓練》《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等大類基礎課程,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教育為主線,通過課堂學習、職業道德專題講座、社會實踐、社會調研和環境熏陶等多條渠道,圍繞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質、適應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職業選擇、職業理想、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原則與規范的理論教育。使學生從思想上進一步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確立主人翁的社會意識和敬業、樂業、勤業、創業精神,明確職業道德的一般原則與規范,為職業道德的實踐教育準備條件,提供必要前提。針對專業課程中不同工作任務的內容和特點,按照職業道德要求不斷提升和學生職業成長的規律,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吃苦耐勞、遵守紀律、實事求是、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創新創業、安全規范、團隊合作等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加入項目教學,使之成為項目課程教學內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得課程內容更加貼近行業企業發展需求。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綜合實踐時,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熟悉企業文化、生產流程和相關崗位工作要求,按照真實企業職業道德的要求,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深化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重點強化學生解決生產現場問題和優化生產過程的能力,讓學生逐步成為具有較好綜合職業道德素質的“準員工”,實現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需求的零對接。依托學院素質發展平臺,發揮學校的優勢資源,通過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活動、道德講堂、道德名人專題講座、優秀畢業生專題講足、愛心互助、以職業道德為主題演講比賽、希望工程、專業技能比賽、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英雄模范電影展播等豐富多彩的職業道德教育第二課程活動,促進學生職業道德修養的形成。
3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拓寬職業道德教育培養的途徑
根據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要求,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職業活動相聯系,體現創新、合作、敬業等職業道德修養和品格要求,體現“知識、技能、素質協調發展”的課程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任務式、啟發式、參與式、案例式、合作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更貼近實際,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理論教學與人文講座、職業道德講座、名師講堂、校園文化建設、創新小組、創業工作組、社會實踐等密切結合,文理交融,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在進行項目課程教學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項目設計、方案制定、任務實施、項目評價等途徑,將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細化到各個教學流程中,通過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法、現場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先進教學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職業道德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規范學生的職業行為,重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信息處理、心理調適、創新思維、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等能力;通過規范作業、文明生產、強調紀律,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能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促進其職業能力的全面提升。
4通過職業實踐活動,促進職業道德修養的養成
充分利用《金工實習》《機械設備裝調》《維修電工實訓》《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及答辯》等實踐課程的實訓實習環節,從實踐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教育與訓練。整個的實踐活動中的職業道德教育要體現科學合理、嚴謹規范、管理到位,要做好統籌規劃、分工明確、精心設計、實施認真,對于校內實訓基地進行的實習實訓,通常采用“雙師”授課形式,企業兼職教師多為來自企業的能工巧匠、技術骨干和實踐專家,具有豐富的實踐技能和高尚的職業操守,可以結合自身的行業企業背景和職業成長的軌跡從專業角度深入解析職業道德的內涵和從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的頂崗實習,作為一個準員工,學生必須嚴格遵守實習企業的規章制度和職業道德要求,在車間師傅的指導下在企業任職崗位上進行生產作業,使企業職業道德文化的氛圍感染頂崗實習學生,由企業職業道德的標準評價和規范學生行為,使學生在不斷實踐中領悟職業道德對于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5結束語
1.時間安排:
學校要求11月25日前提交論文定稿(電子稿)。
下載: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輔導
2.方法、步驟:
在教師指導下選定課題、收集資料、擬定提綱、寫出初稿、修改定稿——指導教師寫出評語并給出建議成績——經答辯獲得成績。
3.考核要求:
(1) 畢業論文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沒有教師指導的論文不予承認。
(2) 必須杜絕一切抄襲、剽竊行為。有抄襲、剽竊形跡的論文不予承認。
(3) 文體:學術論文。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的門類,是反映學術成果、傳遞學術信息的工具,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所以它應當具備學術文體的一般特征。調查報告、工作總結及文學作品等各類非學術文體的文章不能作為畢業論文提交。
(4) 內容: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以所學專業課的內容為主,不能脫離所學專業范圍。選題還應鼓勵創新,避免選擇已經完全得到解決的常識性問題。
(5) 畢業論文應當做到觀點新穎、明確,材料翔實、有力,結構完整、謹嚴,論據充分,論證周嚴,層次清晰,語言通順,格式規范。
(6)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不得少于6000字。
(7) 畢業論文中所使用的計量單位一律采用國際標準單位。
(8) 畢業論文定稿必須符合畢業論文格式要求并按要求排版。
二、寫作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事項:
1.選題:確定“寫什么”。
在專業范圍內選題,選題要適中,量力而行。一忌超專業范圍,二忌難度大,三忌容量小。注意:要避開學術界都關注的課題;漢語言文學專業不能選擇教改方面的課題。
2.立意:確定“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一定要正確、新穎、鮮明、集中。
3.列綱:安排全文的邏輯結構,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
(1) 列綱十分必要,大有好處: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第二,有利于論文前后呼應。第三,有利于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
(2) 列綱的原則: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舍,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考慮好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3) 畢業論文的基本結構由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緒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應比較簡略。本論部分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個層次,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4) 列綱的程序、方法:
擬定標題;寫出總論點;考慮全篇總的安排:從幾個方面,以什么順序來論述總論點,這是論文結構的骨架;大的項目安排妥當之后,再逐個考慮每個項目的下位論點,直到段一級,寫出段的論點句(即段旨);依次考慮各個段的安排,把準備使用的材料按順序編碼,以便寫作時使用;全面檢查,作必要的增刪。
(5) 提綱的基本樣式:
“緒論:提出中心論點
本論:分析論證中心論點
一、(稱上位論點) ……
(一)(稱下位論點)……
1.……
(1)……
(二)……
二、……
三、……
結論:……”
【關鍵詞】幼兒師范舞蹈專業文化課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21-02
一、“相互反感”的惡性循環
通常,幼師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容易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的專業課上,而對于其他課程,則毫無興趣或不愛搭理。其原因眾多,有來自學校制度的,有來自教師引導的,有來自學生自己的,然而,來自文化課老師自身的原因是最直接和致命的。這些文化課老師一味的抱怨學生的基礎弱,能力差,自律性不強,不喜歡文化課,只重視專業課,思想出現嚴重的偏差,甚至埋怨學校的制度、班主任的冷漠等。這種“互相反感”的惡性循環對學生的前途傷害不小,對教師的心理傷害更大,嚴重的可能直接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和職業失望甚至職業逃離。的確,給這些學生上文化課要比給那些非舞蹈專業學生難很多,文化課老師有許多無能為力的尷尬境遇,然而,事實上,這并非無藥可救,只要文化課老師積極穩步地調節自己的灰色心理, 改變心態,找到方法,事實就并非那么悲觀。
二、改變“舞我獨尊”觀念,充分重視文化修養
舞蹈專業的學生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是:只要學好舞蹈,就能走遍世界。所以,在他們的學習思路上,只重視舞蹈專業課。然而,事實遠非如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只學好舞蹈,并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舞蹈家,還應該學好文化課,做到“文舞雙全”。
1.高尚的文化修養是一切優秀人格的精神支撐
舜耿直忠誠,堯嫁女禪位;孔子百折不撓,為千古偉人;孟母三遷,孟子成仁;屈原九死不悔,《離騷》光耀千古;司馬遷發憤著書、完成父志,《史記》彪炳千秋;張良循循善誘,劉邦開創漢室;諸葛亮嚴謹執法,三足得以鼎立;曹操寬仁大度,不懼奸雄恥名;魏征直言敢諫,貞觀之治方來;成吉思汗尊師重道,疆域萬里;魯迅桀驁不馴,中國人精神早見曙光。歷史證明,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帝王是暴君,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臣民是愚民,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藝人是怪胎,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教師就是劊子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無論是文學巨匠,還是藝術天才,只有具備高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你的技能才能走向正確的方向,你的人格才能變得光輝,你的人生才能閃耀光芒。
2.文化課是舞蹈專業學生獲得高尚文化修養的必要途徑
嚴復說:睿智慧,練體力,礪德行,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在老先生看來,練體力是以智慧為前提,以德行為支撐,以新德為目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四有新人吧!然而,如何培養這種德行兼備的新人?文化傳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媒體、書籍、制度、權利、習俗等,但文化課是一種根本的傳承方式,也是至今任何一種教育都秉承不棄的教育方式。“思維是人腦的一種特殊機能,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過程。語言的職能是把思維活動的結果用詞和句子記載下來,表達出來,使思想成為可以理解的東西”。[1]可見,以語言表達為核心內容的文化課無疑成為文以載道的主要載體,文化課教師就是毫無爭議的執行者。那么,在給學生上課的同時,文化課也是在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塑造新型優人格,造就優秀人才,奠基民族興盛。因此,文化課教師的角色變得比其他教師更具有本質性和深刻性。所以,要培養出優秀的舞蹈人才,文化課是舞蹈學生最基礎的人格課程,不重視或者放棄,這些學生即使舞蹈再跳的出神入化,也不會成為一個真正“文舞雙全”的舞者。
三、一定要和學生進行情感溝通
在上課前,多私下里找這些學生,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心理矛盾,并給予言語或精神上的鼓勵,讓他們從情感上首先認為你是他們最親近的老師,這就很大程度的消除了他們對文化課老師的反感,就會消除對你這門課的反感。即使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要放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畢竟,這是一群單純、天真和善良的孩子。比如,筆者第一次給舞蹈專業課學生上課,學生們明確表示反感,筆者不急不躁,充分理解孩子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對自己的課堂語言精挑細選,慎之又慎,避免在初次課堂就打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消除了自己上課前的一些心理顧慮和心理障礙,最后,課程在非常友好的氣氛中完成。
四、多鼓勵,少打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筆者所帶班級,之前學生幾乎沒有交作業的習慣,為了讓他們改變這個賴習慣,筆者就采取了獎勵的辦法,比如加分,發獎狀,口頭表揚等,此班交作業終于突破了零,一本,兩本,三本,直到全部都交作業。學生們臉上洋溢著一種說不出的快樂和幸福,筆者也得到一種經歷風雨終見彩虹的欣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使學生不斷親身感覺和體驗到運用知識的歡樂,感覺和體驗到自己是知識的主人的自豪,他就會把這種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遷移待自己身上和書籍上來”。[3]這是使舞蹈專業學生愛上文化課的重要步驟之一。
總之,轉變師生的思想觀念,溝通師生的情感隔膜,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解決幼師院校舞蹈專業學生文化課教育難題的有效途徑,只要持之以恒,難題自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鄧佑玲著,《民族文化傳承的危機與挑戰:土家語瀕危現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7頁。
[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6-4頁。
[3]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165頁。
畢業論文(設計)作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但近年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備受爭議,“正經受著廢除與續存的輿論煎熬”。當前很多高校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在新形勢下,如何改進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1 本科生導師制的內涵及實施
本科生導師制最初起源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在牛津大學的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學者們研究發現牛津大學本科生導師制內涵的精髓在于: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合作,關注學生個體優長,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國,21世紀初本科生導師制首先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高校進行試點, 隨后各高校開始逐漸引進與實施。我校在2010年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剛開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時,主要是在第三學期根據學生的專業,將本科生分配到相應專業的指導老師名下,2012年開始調整在第二學期對大一的學生就分配指導老師,無特殊情況,指導老師大學期間不會變動,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指導教師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本科生導師制下,我校師生雙方在課余時間就學業學習、專業選擇、論文撰寫、各級各類專業競賽、職業生涯發展等內容進行溝通交流,還可參與指導老師的研究課題設計、實地調研,進入實驗室嘗試開放式研究型實驗等,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團隊學習、競爭合作、鉆研創新的氛圍,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 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可知,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側重應用性和實踐性。近幾年,通過對本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師生進行調研和訪談,結果表明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論文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畢業論文教學的時間和精力缺乏保證。畢業論文通常安排在大四,這個時間正好也是學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務員考試、考證等,精力分散,很多學生往往是在未經充分收集資料和調查基礎上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集中寫作。我校畢業論文教學過程分為選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開題報告、正文的寫作、修改等幾個部分,學生必須正確地分配時間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寫作任務。另外,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師生比持續攀升,1個專業教師往往指導7-8個本科畢業生,大多數教師還帶研究生或函授學生畢業論文,再加上其他較多的教學科研任務,使得以往的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無法保證論文指導質量。
其次,對畢業論文工作不夠重視。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學生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單位對學生畢業論文也無較多要求,導致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另一方面有些老師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往往也是能放則放,紀律不嚴明,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過于寬松,缺乏量化標準,學生也易敷衍了事,畢業論文教學不能提升到一個應有的高度。
再者,學生缺乏論文寫作基礎知識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訓練。從課程體系上看,本科教學中幾乎沒有畢業論文相關的基礎課程訓練,致使學生到撰寫畢業論文時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閱、引用、歸納、梳理、運用相關文獻資料。畢業論文寫作時,出現書寫格式不規范,選題大而空、缺乏實用性和創新性,甚至出現抄襲和引用不當等學術不端行為。
最后,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煩瑣,論文答辯流于形式。畢業論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指導老師都需要填寫大量表格, 評審環節多而煩瑣。然而答辯和考核環節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過于寬松,缺乏量化標準,對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么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出現嚴重滑坡趨勢。
3 本科生導師制下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的優勢
(1)師生互動相對頻繁,畢業論文教學時間充足。當指導老師與學生的指導關系確立以后,通過多次、方式多樣的交流溝通,有利于導師熟悉學生,發現學生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有組織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個性優勢。同時指導活動與畢業論文進行結合,可以將畢業論文工作前移,學生在第三學年甚至更早, 就可開始有意識關注論文寫作、論文選題等。因此,實行導師制后,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由第四學年集中指導變為分段指導,在平時進行文獻資料查閱、實踐調研、寫作等訓練,畢業論文撰寫就輕車熟路了。
(2)激發學生科研意識,提高創新實踐能力。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是具有科研性質的論文,體現了學生的科研潛能、創新實踐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導師制下,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導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具有學術權威的科研專著和論文,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術講座,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專業競賽、技能大賽,申報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引導學生去思考、 質疑、探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從而為畢業論文教學進行思維訓練。
(3)培養寫作與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寫作和表達能力直接影響畢業論文的成績,也會直接影響未來就業、職位晉升與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導師制實施后, 師生之間有了更多溝通的機會。導師可以合理安排學生參加論文寫作相關的活動, 進行適度的寫作訓練。進入高年級后,可結合所學專業課程,增加有關文獻綜述、調研報告和期刊論文的寫作練習,掌握論文寫作規范。同時,學生可以在小組了進行口頭匯報,鍛煉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這是畢業論文寫作和表達的演練和基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4 本科生導師制下實施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導師制下工商管理類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學校及教學單位對本科導師制教學模式的實施應給予高度的重視,提供本科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的相關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學院試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管理辦法,其中提出“結合我院學科及專業特點,我院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成果形式為學術論文、調研報告、商業策劃、參加科研訓練和學科競賽取得的成績、在報刊雜志發表的優秀文章。”這一新的嘗試,可發揮學生的特長,選擇合適畢業論文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實踐創新的熱情和動力。為提高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實施的可行性,同期還試行了工商管理學院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對畢業論文成果形式、基本規范和要求、考核認定辦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除傳統形式的畢業論文寫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應要求的“調研報告、商業策劃、參加科研訓練和學科競賽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可申請免于開題。
4.2 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運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改革要想順利進行,需要師生的共同協作。首先,導師的管理涉及學校人事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以及導師所在院系。學校應明確指導教師的畢業論文教學任務,根據專業要求,確定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的人數以及如何考核評價等基本要求。各教學單位根據專業情況,制定具體的操作規程與管理措施,加強過程管理。其次,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也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及配合。對學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務處、學生處和所在院系等相關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時間、地點以及方式的規范,如可以規定每月面談幾次,或者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通過短信、QQ群、電子郵件、微信和飛信等多種方式和學生交流補充,盡量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得到應有的指導。對于學生在享受被指導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按時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并積極參加導師組織的各項活動,主動與導師交流,可要求學生填寫指導記錄進行約束。
4.3 完善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評價與激勵機制
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需要一套完善的評價機制。管理機構需不斷完善考核機制,根據畢業論文教學過程,把考核指標具體化、定量化,考核結果應當記入教師的業務檔案,考核業績與年度績效、崗位聘任、晉職晉級掛鉤。如指導學生完成一個挑戰杯項目,并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就可以給予導師獎勵;如學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或者第一申請人身份申請一項專利,導師都應當獲得指導獎勵。對學生參與畢業論文教學的評價也應要有一套嚴格的辦法,圍繞培養目標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對畢業論文教學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在學分折算、評優、免開題、畢業論文替代、推薦就業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的激勵。
5 結語
經過近5年的運行,我校本科生導師制逐漸完善,在畢業論文教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導師制下,對畢業論文教學進行改革,可在不影響整體教學計劃的前提下 ,讓學生早日進行畢業論文方面的準備,鼓勵參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參與實驗實踐訓練,既能達到畢業論文教學要求順利畢業,又有利于學生專業意識、科研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的聲望 ,是一項值得探索、嘗試、推廣,促進本科生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
隨著國內各行各業對法語類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大中院校開設了復合型法語相關專業,培養具備法語語言運用能力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能服務于各領域從事語言交流的專業人才。然而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許多崗位需要的并不是單一的語言翻譯人才,而是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相關職業技能,運用法語作為工具從事跨文化交流的工作。為順應這一需要,許多高校開設了復合型法語相關的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法語翻譯課程為普通高校法語專業必修課程。而在復合型法語相關類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法語翻譯課程也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無論涉及哪個專業領域,都需要掌握中法兩國語言的轉換技能。因此高年級的法語學習者在具備一定法語語言能力的基礎上,需要通過翻譯課程來鍛煉自身的語碼轉換能力。該課程結合法漢翻譯理論,注重實踐技巧培養,旨在幫助學生提高法漢翻譯能力,翻譯技能的訓練也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內容。然而,繁重單一的技能訓練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本課題嘗試在復合型專業背景下將翻譯課堂上的技能訓練型教學模式向文化導向型的教學模式轉變。
1 以技能訓練為主的語言翻譯課
法語語言教學與英語等其他語言教學過程類似,聽、說、讀、寫是語言運用的四大基本技能。而這些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訓練,“譯”也是如此。將翻譯當成一種技能,將技能訓練作為翻譯課的重點,即通過反復練習、總結技巧、積累經驗來鍛煉鞏固翻譯能力,這是傳統翻譯課中的教學要點。熟能生巧,強調的是通過實踐來訓練翻譯技能。
法語翻譯課程為普通高校法語專業必修課程。因此大多數院校對該課程的教學往往注重翻譯的技能訓練,通過對大量文學語段翻譯技巧的分類、歸納,總結出詞匯、句子及語段的翻譯方式,并將此運用于實際翻譯過程中。
因此,傳統的法漢翻譯課的授課中大致有以下兩個傾向:一是以語法為主線,側重于詞類、簡單句、復雜句的分析、歸類及翻譯。二是以技巧歸納為綱,從具體的語句出發,分析歸納翻譯方法及技巧。
但不可否認的是,翻譯是一項綜合性的語言轉換行為,其中不只是單純的語言現象,許多信息跳出語法的條條框框,從字面意義中往往蘊含了深層次的文化信息。而且抽象歸納出來的技巧往往也不能適用于豐富的語言現象,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過多的技巧歸納,繁瑣單一的句型訓練往往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缺少了對語言內涵的關注,失去了翻譯過程的邏輯思考與合理想象過程,導致翻譯的語言失去了生氣與活力。“外語學習的結果不但是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維方式的拓展,價值觀念的重組和人格結構的重擔”。因此,單純強調技能并不足以激發學生的主觀思維探索,在字句語段意義上進行推敲,追求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雅、達”。
2 以文化教學為導向的法語課程改革嘗試——以我校法漢雙播專業背景下的法漢翻譯課程為例
為改善這一狀況,在法語翻譯課程的教學中加大對文化的關注,培養學生從跨文化角度來理解翻譯行為,是本課題的一大嘗試。
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需要依賴語言來進行傳播。中國文化與法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始終是法漢翻譯過程中的一道鴻溝,但他們之間的共性又為翻譯提供了無限貼切的可能。在翻譯過程中,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碼轉換的過程也是文化交流溝通的過程。要做好翻譯,離不開對來源語與譯入語背后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翻譯課堂上,了解翻譯語句背后的中法文化背景是極為重要的。
尤其在一些復合型法語類專業中,法語語言的學習結合了一定的專業方向,更要因材施教,避免重復機械的技能訓練,加強學生對文化背景的理解。
以浙江傳媒學院2008開始開設的播音主持藝術(法漢雙語)專業為例,該專業是為順應廣電傳媒、對外傳播領域對法語專業人才的需求而開設的,旨在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法語語言基礎,又具備漢語廣播電視播音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知識的復合型應用人才。作為法漢雙語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理解法語語句,并用恰當的中文表述是相當必要,該課程也是學生提高實際翻譯能力的重要課程。因此長期開設該課程,積極探究教學方法,旨在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法研究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對本專業人才培養規劃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基于該課程的重要性和本專業學生的特色性,筆者認為法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應緊密結合該專業學生學習的特點,揚長避短,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將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學生感興趣的文化方面,靈活使用教材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方式幫助學生切實提高翻譯水平是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
本教改課題擬探討如何在雙播專業學生的法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中完成技能型教學到文化型教學的轉變。提出淡化常規技能型的教學模式,強化文化在翻譯中的主導因素,引導學生重視法漢雙語文化背景的培養,發揮譯者主體意識,兼顧邏輯與審美,從文化角度理解翻譯的技巧與方法,并使用他們感興趣的題材,調動他們對于翻譯實踐活動的熱情。
當然,從技能型教學到文化型教學的轉化,筆者認為因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并不是拋棄技能完全轉向文化,而是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從文化上理解翻譯行為,在翻譯實踐中提高翻譯技巧,逐步提高學生對翻譯的興趣,建立翻譯學習與練習共融的模式。
(1)合理選擇翻譯題材。傳統翻譯課程選取的題材往往偏向文學題材的翻譯,名家名著,原語及譯入語經典且典型,更適合研討翻譯的理論及技巧。但這類題材例句也通常冗長晦澀,在法漢雙播班上教學時,往往碰到學生因知識結構局限,而導致興趣缺失,難以理解翻譯精髓。對翻譯技巧的零零總總也是一知半解,難以吸收。如翻譯中詞匯的詞性轉換,句子中長句的分割,句序的前綴后綴,令學生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針對該專業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翻譯的題材例句十分關鍵。政治、經濟、新聞類各題材的翻譯在本專業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中都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當然文學題材也十分重要,但完全可以選擇都德等學生們熟悉喜歡的作家作品,而不是死啃普魯斯特的長句。有了一定的熟知度,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從事相關的題材翻譯。
(2)在教學方法上引入文化的因素。傳統翻譯的教學往往關注詞、句的本意、引申義,從小處細節處運用翻譯技巧,處理每一個信息點。對于本專業的學生,他們將來的職業方向往往是新聞傳播經貿類的法漢雙語運用活動。他們并不從事嚴格的專業的筆頭翻譯工作。那么在日常翻譯過程中,技巧的運用就會被相對弱化,更重要的是特定語境下,語句真正涵義的理解與解說。因此,對于他們而言,了解文化背景,理解原句,并尊重譯入語的文化特性表達原語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播意識,在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度上欣賞、從事翻譯行為不失為一個好的教學方法。
(3)在指導學生從文化角度理解、實踐翻譯的基礎上,引入翻譯的理論,從大處著手,讓學生從他們已進行的翻譯活動中探討翻譯的本質與譯者的主體性,學會從文化上尊重作者,尊重讀者。理解邏輯與審美的關系,體會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可譯與不可譯。從文化教學的角度著手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讓學生在翻譯中掌握翻譯技能。
綜上所述,筆者主張在復合型專業背景下應從專業自身的特殊性和專業學生的特點出發,將傳統的技能型翻譯教學轉化為文化型教學,從文化角度教授翻譯課程,而不拘泥于翻譯本身的技巧法則,靈活發揮專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積極地態度從事翻譯實踐過程,在實踐中體會理論技巧,潛移默化提高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德明.法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馮百才.新編法譯漢教程[M]. 外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