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后現代主義論文

后現代主義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后現代主義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后現代主義論文

后現代主義論文范文第1篇

隨著企業對市場和消費者關注的加強以及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心理學中對人的研究的相關理論被廣泛地借鑒和應用,如威廉·萊澤(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論,RichardN.Cardozo的顧客滿意度理論,約翰·霍華德(JohanA.Howard)等的購買行為理論的提出,都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到了70年代,隨著競爭的加劇,阿爾·賴斯,杰克·特魯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論,這一即使在當前的營銷實踐活動中仍被廣泛重視和應用的理論,一些學者如西德尼·萊維,P.科特勒還提出了擴大的營銷以及ReedMoyer提出的宏觀營銷,C.L.休斯塔克(G.LynnShostack)提出的服務營銷,杰拉爾德·澤爾曼(GeraldZaltman)和P.科特勒提出了社會營銷,提出在關注消費者的需要的同時,更要考慮消費者與社會的長遠利益。80年代至上世紀末,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營銷理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營銷策略上,雷維·辛格(RaviSingh)和P.科特勒提出了營銷戰的觀念,重視軍事理論和方法在營銷中的應用,喬治·鄧肯(GeorgeDuncan)提出了直復營銷的理論,大衛·A·艾克(Aaker)提出的品牌資產理論,布姆斯(Booms)和比特納(Bitner)在服務營銷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服務營銷的7P理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奧多·萊維特提出了全球營銷理論,P.科特勒提出了大營銷的理論。學者們也越來越重視內外部溝通的重要作用,如克里斯廷·格羅魯斯(ChriStinaGronroos)提出的內部營銷理論,巴巴拉·杰克遜(BarbaraBundJaekson)提出的關系營銷理論。顧客也越來越被擺在企業營銷活動的焦點地位,ColorMeBeautiful(簡稱CMB)公司提出的色彩營銷,Oliver提出的顧客忠誠,勞特朋(Lauteborn)的4C理論等,也更加重視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面對越來越復雜的消費者和幾何級數增長的市場和消費者數據,企業不得不考慮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解決龐雜的數據問題以及如何有效整合各種各樣的資源來開發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因此,JohnTaylor,JohnOake提出了數據庫營銷,唐·E·舒爾茨(DonE.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營銷。至此,學者們在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市場營銷這一決定企業生存根本的問題上,走過了艱辛、漫長和多角度研究的孜孜探求之路,但似乎也在不斷地反思一個問題,在市場營銷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中,究竟什么才是企業追求的核心,而這個核心的確立能使企業真正明確其營銷的真實本質。Heskett提出了服務利益鏈的觀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顧客受讓價值,Woodruff提出了顧客感知價值理論,Buttle提出了口碑營銷的理論,CooperR.G.提出了4V’s理論。關鍵詞“價值”是這些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進入21世紀,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識營銷,薩姆·希爾、格倫·里夫金提出了激進營銷的理論,維查·瑪哈簡、約羅姆·杰瑞·韋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營銷的理論。似乎意味著更加趨近于營銷內核和本質的營銷思想和理論的誕生。

二、營銷理論嬗變特征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營銷理論的發展軌跡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從市場營銷活動關注的焦點來看,發生了幾次以誰為中心的轉變

以誰為中心的闡述見諸于當今許多學者的文獻中,其中較早并比較完整的闡釋是菲利普·科特勒,他也是社會營銷理論的提出者。1.生產觀念。這種觀念認為生產是最重要的,只要生產出有用的產品,就一定有人要。顧客關心的主要是產品價格低廉和可以隨處購得等,因而經營者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追求生產產品的效率上,這在早期的學者們關注的商品、職能和機構的理論提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2.產品觀念與推銷觀念。產品觀念認為產品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費者總是歡迎質量最優、性能最好的產品。推銷觀念認為消費者通常有購買遲鈍或抗拒購買的表現,如果聽其自然,消費者不會購買本企業太多的產品。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均會導致“營銷近視癥”,因此,特德·萊維特(TedLevitt)的營銷近視癥觀念的提出是對產品觀念與推銷觀念提出的解決辦法。3.市場營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認為,要達到企業目標,關鍵在于判斷目標市場的需要,并且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滿足顧客的需求。這同威廉·萊澤(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論,RichardN.Cardozo的顧客滿意度理論,約翰·霍華德(JohanA.Howard)等的購買行為理論的提出是密不可分的,與此相適應的理論還有阿爾·賴斯,杰克·特魯塔提出的著名的定位理論。4.社會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是營銷觀念的發展和延伸,強調企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和勞務時,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個別的、眼前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費者總體和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企業要正確處理消費者欲望、企業利潤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統籌兼顧,求得三者之間的平衡與協調。這個發展軌跡說明,營銷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學者們在對市場營銷究竟以誰為中心的認識上,經歷了以企業為中心、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及以社會長遠利益為中心的逐步轉變的過程。

(二)從理論架構形成的過程來看,市場營銷理論框架的形成,是不斷借鑒

其它學科并與其融合的一個過程市場營銷學自20世紀初產生以來,它就充分吸收了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為一門具有特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獨立學科。1.與經濟學的聯系。市場營銷學借鑒了許多的經濟學概念與理論,經濟學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消費者行為分析是市場營銷活動的開始,它廣泛借用了偏好、無差異曲線、邊際效用、機會成本和理性等經濟學概念,并以此為基礎發展了一些新的研究與分析工具。溫德爾·史密斯(WendellR.Smith)的市場細分理論,阿爾·賴斯,杰克·特魯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論是現代營銷戰略的核心,是以微觀經濟學中的壟斷競爭理論為其理論支撐的。總之,經濟學為市場營銷學提供了許多的概念和理論,為市場營銷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2.市場營銷學與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人們的心理、意識和行為以及個體如何作為一個整體。其研究對象就是人,而人正是市場營銷活動面對的主體,也是市場營銷學研究的對象。由于兩者研究對象的相同,也就逐步形成了一門專門研究營銷心理活動的新學科———消費者行為學。RichardN.Cardozo的顧客滿意度理論,約翰·霍華德(JohanA.Howard)等的購買行為理論,ColorMeBeautiful(簡稱CMB)公司提出的色彩營銷,Oliver提出的顧客忠誠,勞特朋(Lauteborn)的4C理論均借鑒了消費者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理論闡述。這些都能很好地解釋消費心理學在營銷學中得到了非常多的體現和應用。3.市場營銷學與社會學。社會學的觀點主要應用于市場分析,其中,又以影響消費者行為的主要因素,如參照群體、家庭、社會階層、文化和亞文化等為其主要范疇和概念。威廉·萊澤(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論,約翰·霍華德(JohanA.Howard)等的購買行為理論都是消費者行為分析的重要的理論基礎。在新產品的擴散中,市場營銷學應用了社會學的創新傳播理論。關系與網絡也是社會學的概念,現也已借用到市場營銷學當中。因此,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在市場營銷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市場營銷學的發展是一個兼容并蓄的過程,這些學科都為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從理論形成與實踐活動的互動

關系看,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緊密性不斷加強這個特點可以從當前在市場營銷實踐中廣泛應用的4P理論、4C理論以及4R理論的發展關系來找到答案。20世紀50年代末期,當時市場正處于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市場遠遠沒有現在的競爭激烈。英國杰瑞·麥卡錫教授在1960年最早提出了4P理論。4P理論重視產品導向而不是消費者導向,它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然而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4P理論逐漸顯示出其不足。主要體現在營銷活動過于注重企業內部,對營銷過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因素考慮欠缺,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勞特朋教授針對4P存在的問題發展出了4Cs營銷理論,4C理論是以消費者為導向,著重尋找消費者需求,滿足消費者需求。但市場競爭的加劇,要求企業從更高層次上建立與顧客之間的更有效的長期關系,于是便出現了4R營銷理論,營銷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滿足市場需求和追求顧客滿意,而是以建立顧客忠誠為最高目標。市場營銷學的各種理論模式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和豐富,形成了把4P經典理論作為基礎的,形式多樣、不斷豐富的綜合體系。不管是4P、4C還是4R理論,都是從實踐中被人們發現,并總結發展出一系列科學的營銷理論,來指導后人進行營銷實踐,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緊密性也是在動態發展過程中不斷被關注和強化的。

三、營銷理論嬗變動因

(一)從思維方式上看,人類哲學思考轉變過程的影響

人類的哲學思考大體上經歷了科學主義、人本主義以及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相結合的三個階段。從早期的對產品、職能、機構到商圈的研究,學者們傾向于用標準和尺度去衡量市場和消費者,如喬爾·迪恩(JoelDea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約翰·霍華德(JohanA.Howard)等的購買行為理論等,到中期轉向了對市場和消費者的關注,如阿爾·賴斯,杰克·特魯塔的定位理論,巴巴拉·杰克遜(BarbaraBundJaekson)提出的關系營銷理論。而以Heskett提出的服務利益鏈的觀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顧客受讓價值,Woodruff提出的顧客感知價值理論,Buttle提出的口碑營銷的理論,Cooper,R.G.提出的4V’s理論為代表的上世紀80年代后提出的理論將人本主義推向了極致。進入90年代,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巨大發展使得人們不得不再次思考科學技術在營銷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JohnTaylor,JohnOake提出了數據庫營銷,唐.E.舒爾茨(DonE.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營銷,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識營銷,薩姆·.希爾、格倫·.里夫金提出了激進營銷的理論,維查·瑪哈簡、約羅姆·杰瑞·.韋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營銷的理論又將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推向了相互融合的軌道。

(二)從研究對象上看,市場營銷研究的本質是對人的研究

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人類在自然面前成為了主人,與此相應產生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西奧多·萊維特提出了全球營銷理論,P.科特勒提出了大營銷的理論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類中心主義有一個不斷演變的歷史過程,最早產生的是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類對自然的無限制征服、掠奪,絕對地以人為中心,這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從而危及人類的根本利益。20世紀70年代后,學術界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開始產生質疑,在質疑中產生了非人類中心主義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是從生態倫理學的觀點出發,認為人類應該以整個生態圈為中心,人類只是生態圈里的一部分,應該把道德關懷擴大到整個生態圈,保持大自然的和諧發展。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是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否定之否定。它強調人在自然中的優先地位,強調人類的整體利益,強調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同時應尊重和保護自然。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在此階段,P.科特勒提出了社會營銷,KenPeattie提出的綠色營銷。這些營銷理論的提出都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仍然重視人,同時強調人與社會及環境的和諧共處與互動。

(三)從外部影響因素上看,營銷環境的變化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

自20世紀的50年代至20世紀末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的50年代,市場正處于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市場遠遠沒有現在的競爭情況激烈。然而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媒介傳播速度也越來越迅速,企業營銷實踐也隨著環境變化而發生改變。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市場營銷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以及信息產業、計算機網絡、通信及運輸業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聯成一個整體。加之競爭的不斷加劇,新環境新條件下的營銷理論也必須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潮流,進行新的營銷理論和營銷實踐的變革。

四、營銷理論嬗變趨勢

基于對營銷理論發展軌跡的梳理,基于對環境變化特別是營銷實踐的發展變化,基于對營銷理論演變的動因的分析,本文嘗試著對影響營銷理論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如下的分析和預測:

(一)新的理論將更加重視人的因素

從Heskett提出了服務利益鏈的觀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顧客受讓價值,Woodruff提出了顧客感知價值理論,Buttle提出了口碑營銷的理論,Cooper,R.G.提出了4V’s理論以及進入21世紀后,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識營銷,薩姆.希爾、格倫.里夫金提出了激進營銷的理論,維查·瑪哈簡、約羅姆.杰瑞.韋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營銷的理論這一營銷理論演變軌跡來看,營銷學者們在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市場營銷這一決定企業生存根本的問題上,做了相當多的探索工作。越來越清晰的一點是,人的因素越來越被營銷理論研究者們提及和重視,策略、方法、工具的提出和應用無不圍繞著消費者來展開的。

(二)價值的增值是基礎

圍繞著人這個核心,提供社會、消費者和企業的價值是現今企業在營銷實踐中主要的策略和方法。價值運動過程是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不斷升值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必須達到三者利益和價值平衡的一個動態過程。因為顧客是千差萬別的,在個性化時代,這種差異將更加顯著。圍繞著千差萬別的個性化消費者,企業提供的不能再是基本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期望價值、附加價值和潛在價值。與此同時,只有實現企業經營活動中各個構成要素的價值創新,才能最終實現消費者的價值最大化,而當消費者能穩定地得到這種“價值最大化”的滿足之后,才能使企業與消費者、社會之間產生共鳴,共同創造出價值的累積效應。

(三)科技與人文的融合

信息社會的到來將改變傳統市場營銷的運作模式,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虛擬營銷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傳統的交易方式,而且還將市場競爭從物理空間轉化到虛擬空間,將生成新的市場營銷模式———營銷虛擬化。在知識經濟時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將通過互聯網而轉變為數字化行為。營銷實踐的運作正在從最初的粗放的、單一的狀態,走向高效、系統和整體的運動狀態,整合系統和資源成為必然。相關利益者之間關系不再是營銷與被營銷,傳播與被傳播的關系,而是公平地在各個接觸點及各個接觸點之間的伙伴關系。

(四)分享時代的到來———分享營銷的提出

后現代主義論文范文第2篇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后現代教育管理思想,將后現代主義中關于權力、對話、知識等觀點運用到教育管理理論,為教育管理實踐活動提供了更寬闊的想象和創新空間。當前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一些學者基于對后現代主義的不同理解和研究偏好,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和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菲爾德、霍金森、英格里西、麥克西等。正如后現代主義反對理論“迷信”、崇尚知識開放,對不同學者提出的教育管理思想,我們也需要批判性地理解和接受。筆者認為,這些后現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觀點和啟示可以從教育供給、教育指導思想、教育過程和教育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理解。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教育組織處于供給方的地位,而教育對象則是教育的需求方面。作為供給方的教育組織,應該適應教育對象和外部約束條件變化而不斷調整和發展,沒有統一的、放之四海皆準的形式和本質。該觀點的核心內涵或者啟示在于,教育組織不能一成不變,一方面由于不同性質的學校,由于教育的目標、對象及所處的環境存在顯著差異,教育組織必須隨之適應變化并形成新的特色。另一方面,同一學校中,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教育對象的屬性和需求存在階段性差異,需要教育組織根據不同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從教育的指導思想看,理論指導實踐,好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好”的教育管理理論作為指導。但是,何為“好”的教育管理知識和理論?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理解和認識。從宏觀層面上說,好的教育管理知識和理論需要緊跟世界教育潮流,及時引進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并進行“本土化”改造和實踐;從微觀層面上說,由于教育組織的性質和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學校、專業、年級的教育組織需要具有各自的特色和針對性,用先進的教育管理知識和理論針對教育組織的調整進行創新。教育組織的變革和知識理論的創新和調整,最終都反映在教育過程之中,換句話說,教育過程體現著教育組織和知識理論創新的成果,這是由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決定的。教育管理是事實和價值統一的過程,把教育管理的價值問題排除于教育管理過程之外只重視教育管理的事實,長期以來質問“事實怎樣”,而不關心事實背后為什么會這樣及應該怎樣的問題,把復雜的教育管理問題有意簡單化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現代教育管理學把重點放在管理技術的研究上以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教育管理不能僅僅注重事實,而是要把關注點放在過程之中,更加注重對價值問題的考察和研究。如果說教育知識理論及教育價值關注的是“好的教育管理應該是什么”,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則解決的是“好的教育管理應該怎么做”。在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看來,教育管理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化的。因為組織本身的動態性決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把權力變為管理的實踐需要有效地對話和溝通,而對話和溝通從根本上說是對教育需求的一種“市場調查”,其最終目的是通過這種調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學生主體特征變化與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運用路徑

從以上幾方面看,后現代教育管理思想對高校學生工作是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的,它更注重對學生主體屬性的尊重及對學生主體特征變化的及時反應。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理論運用到學生工作中,要求正視后現代主義思潮下高校學生主體特征的變化,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工作的成效。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下高校學生主體特征的變化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一些非主流的、多元的文化思潮通過網絡媒介沖擊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當代大學生,對他們的文化觀、信息觀、價值觀、競爭觀、民主觀等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最直接的是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學生的主體意識強,獨立性強,有創造性,能夠熟練使用網絡媒介,方便地與外界溝通,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大大提高,生活上比較休閑、隨意。但我們也發現他們在行為上,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不愿吃苦,戒備心強;精神上,缺乏遠大理想與抱負,缺乏精神支柱與堅定的信念;心理上,由于多重價值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其他階層人群及處于同一年齡段的其他群體明顯要差,多數處于“淺灰色區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心理壓力和矛盾沖突時,容易產生適應與情緒障礙。

(二)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路徑

后現代主義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消費文化 影響

一、處于現代社會中的后現代主義

應該承認,“后現代主義(postmode rnism)”是個很難理解和界定的詞匯,《現代流行觀念詞典》甚至這樣解釋:“這個詞沒有什么意義,卻被人們盡可能地經常使用。”但它內涵的不明確性卻并未對它的廣泛流行產生不利影響,相反,在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后現代”幽靈似的滲透在每個角落中。我們雖然無法給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可以通過對其特征和影響的描述,來從各個側面來理解何謂“后現代主義”。

首先,我們應理解“現代性”與“后現代性”這對哲學概念。這是兩個有時代涵義的詞。從19世紀末的西方理論來看,現代性是與傳統秩序相對比而言的,它指的是社會生活中進化式的經濟與管理的理性化與分化過程。后來,人們經常以鮮明的反現代目光來審視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形成過程。結果,說起后現代性,就意味著與現代性的斷裂,或者說一個具有自己獨立組織原則的新的社會整體的出現。

然后,我們來考察“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它們都處于文化之中心,現代主義指的是出現于世紀之交、并直到目前還主宰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的一種風格和運動,其主要特征大概有以下幾點:一、審美的自我意識和反省;二、對傳統敘述結構的拒斥;三、對實在的看法的自相矛盾和開放的不確定性特征的探索;四、對喜歡強調結構、消解人性化主體的整合人格觀念的拒斥。可以看出,現代主義的關鍵詞就是解放和拒斥,解放的是個性、人性以及思想等意識形態種種,拒斥的是傳統的桎梏。而當我們試圖認識后現代主義時,我們發現,現代主義的許多特征大都以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侵入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各種定義中了。

最后,雖然后現代主義者們的觀點并不統一,但我們仍可以歸納出三點特征:第一,反邏各斯中心主義,這個特征首先表現在解構主體性,消解主客二分。后現代主義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第二,推崇非理性。第三,不確定性。這主要表現在他們反對普遍性和同一性,推崇自由、差異、多元和不確定性主體。

從以上論述的各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首先,后現代主義并不是在時間上在現代之后,而是強調對現代主義的超越和顛覆,這充分體現在后現代主義者們提倡的反邏各斯中心主義之上;其次,后現代主義主要是一種對傳統的解構和摧毀;最后,后現代主義是一個流行概念,符合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特征、順應時代要求。

二、消費文化

在物質生產十分豐富的當代社會,“消費”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現象,而是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消費文化,顧名思義,是指消費社會的文化。今天,我們使用“消費文化”這個詞,是為了強調商品世界及其結構化原則對理解當代社會來說所具有的核心地位:首先,就經濟的文化維度而言,符號化過程與物質產品的使用體現的不僅是實用價值,而且還扮演著“溝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產品的經濟方面,文化產品與商品的供給、需求、資本積累、競爭及壟斷等市場原則一起,運作于生活方式領域中。

消費文化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消費文化強調一種功利的、充分解放自我的處事方式和生活態度。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鼓吹得過且過、美的身體、逃避社會義務、向往異域風情、培養生活情趣、追求獨特的生活格調。

第二,影像的過量生產和現實中相應參照物的喪失是消費文化中的內在趨勢。商品、產品和體驗可供人們消費、維持、規劃和夢想,但對一般大眾來說,能夠消費的領域是不同的。消費不僅是為滿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價值的消費。相反,通過廣告、大眾傳媒和商品推銷技巧,消費文化動搖了原來商品的使用或產品意義的觀念,并賦予其新的影像和記號,全面激發人們廣泛的感覺聯想和消費欲望。

對此類現象,西方學者早有關注。法蘭克福學派就以批判后工業社會中人的各種異化現象著稱。其中,消費異化正是他們批判的焦點之一。弗洛姆認為,在鋪天蓋地的廣告、推銷面前,人們以及從商品的主體逐漸異化為商品的對象,在這個時代中失去了自主意識而在消費過程中為淪為商品的奴隸[2]。

三、后現代主義對消費文化的影響

第一,后現代主義攻擊藝術的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發展了一種感官審美,即一種強調對初級過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身體美學。在消費文化中,追求美的身體就成為一個重要特征表現出來。為了擁有美的身體,人們不惜金錢,甚至不惜犧牲健康,鋌而走險地嘗試各種方法。

第二,后現代主義無論是處在科學、宗教、哲學,還是其他知識體系中,都暗含著對一切元敘述進行著反基礎論的批判。

第三,在日常文化體驗的層次上,后現代主義暗含著將現實轉化為影像,將時間碎化為一系列永恒的當下片段的傾向。因此,后現代的日常文化是一種形式多樣與異質性的文化,有著過多的虛構和仿真,現實的原型和真實的意義都消失了。由于缺乏將符號和形象連綴成連貫敘述的能力,連續的時間碎化為一系列永恒的當下片段,導致了精神分裂似地強調對世界表象的緊張體驗:即生動、直接、孤立的體驗。但問題是,影像的過量生產和現實中相應參照物的喪失造成了一種浮夸的商品形式,消費對象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還包含有多余的那部分影像和附加在商品內的各種本不屬于商品本身之價值的東西。這也正是如今許多人都感覺到的消費之后沒有感到滿足,反而感到有些空虛的原因之所在。

第四,后現代主義所喜好的是對以審美的形式呈現人們的感知方式和日常生活。這更多的是一種強調主觀和個人的生活方式。在消費文化中則表現為追逐眼前的,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

應該說,無論是后現代主義還是消費文化,都體現了現代人們超越傳統的試圖。但在超越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它們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和異化現象。后現代主義曇花一現地過時了,成為哲學史中的一部分,而在人們越來越理性的今天,消費文化也將得到合理的充實而變成真正對人類有益的文化形態。

參考文獻

后現代主義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 要] 后現代主義的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后現代教育思維是重視個人意愿和參與,崇尚創造性、差異性、多樣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和中性等特征。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不可能無視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后現代主義將無法避免地沖擊著中國教育理論的構建與教育實踐的運行實施。尤其是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體制的構建。應該超越后現代思維,將后現代主義思維中的特色融入到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構建的進程之中。

后現代主義在20世紀后半葉風靡于西方思想界,并逐步影響到全球的各個領域。當然,后現代主義不可避免地影響、震撼著我國高校教育,也毫無例外地沖擊著現代高效的教育思維。因此,深刻地剖析后現代主義,對于當前高校藝術教育的反思與重構,更好地推進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無疑是有益的借鑒。

一、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

后現代是充滿誘惑的世界,里面容納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它又是一個多元、沒有統一標準的空間。后現代主義提倡多維視角和多元方法。后現代主義者們用“后現代性”為工具,對現代性進行反思與批判。后現代主義的特征:(1)不確定性;(2)破碎性;(3)反傳統性;(4)趣味性;(5)內在性;(6)整合性;(7)中性化;(8)扁平化。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對傳統思維方式的挑戰與揚棄。在思維的方法方面,后現代主義強調整合性與扁平化。在思維的性質方面,后現代主義屬于非線性思維,非理性主義強調的是一種直覺、一種自由、一種個體上的選擇。

二、后現代主義為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體制提供嶄新的視角

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教育的論述充滿新意。新意不僅在于把社會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的一個獨立目標,而且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之首。中國教育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七大報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中國教育應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才能擔負起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發揮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作用。

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在不斷的前進,從工藝美術教育到設計藝術教育的20年歷程里,我們的設計藝術教育的總體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但在構筑設計藝術教育的教學體制的這條路上上仍然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前進。進一步深化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要求的認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研究思考學校改革發展的新思路,積極解決學校在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后現代主義為高校教學體制研究重構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質量觀,我們生活在后現代時代,后現代主義教育體制更加注重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培養人才。就課程而言,不再追求課程的統一,內容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可以加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對于教學中的主客體的關系,教學主體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二者在對話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進一步提高學習實效;就教學評價而言,不在是一次考試成績決定,而是兼顧更多其他的因素,達到綜合素質評定的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說過:“大學,必須趕上世界變化的節奏。我們的教育要從體制、機制、教材、教育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而首要一點就是教育理念的創新。理念有一個以誰為主體的問題。現代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對學校來說,以學生為主體,首先體現在學校職能的轉變,從管理轉向服務。我們要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啟發學生的自我服務。”這不難看出,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整在發生主客體互動的變革。

將教學體制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利用最大的教育平臺,創新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態度,最終達到雙贏的社會效應。

三、運用后現代主義思維對當代高校藝術教育進行再思考

后現代教育思維具有重視個人意愿和參與,崇尚差異性、多樣性、復雜性、趣味性和扁平化的特征,它不可避免地沖擊了建立在現代性基礎上的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并進而與學校的教育體制,教育思維都發生的激烈的碰撞。如果能夠加以合理利用的話,后現代主義思維能夠在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后現代主義時期的教育,根植于各種文化背景、各種局部性和特殊性的知識以及各種各樣欲望上,它還很重視作為“生活方式”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的學習經驗,它必須構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習者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

思維方式的革命將給高校教育帶來新生力量,也只有認定一種新的、更為合理的思維方式,開啟一個嶄新的教育時代。

后現代主義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顛覆還表現在研究思維的轉變。在這方面,它吸收、采納了分析哲學、當代釋義學以及法國后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以語言取代了以往的意識,這種思維的轉變標志著,研究焦點不再集中于認識主體和意識內容,而轉向語言學的討論,討論主體群之間的活動及關系。這種思維傾向凸顯了以往教育研究中差異性受壓抑的問題,從深層次上直接介入語言——知識之間關系的討論。后現代主義特點具有分散性,沒有絕對明確的界限, 所以對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思維的創新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后現代主義樹立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將這種新的思維方式運用到高校藝術教育改革中去,以后現代主義思維方式重新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性高校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而藝術設計教育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隨著改革的時機的成熟,新思潮的沖擊,傳統藝術教育應該突破原來的體制,打破舊觀念的束縛,構建全新的教學理念、營造一種符合時展特征,又有利于社會發展需求的藝術設計現行教育模式。

從某種意義來看,后現代是對現代性的超越,其所揭示的多樣性、豐富性、差異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等方面正是當代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所缺少的。后現代的思維特點為我們的現代教育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現代思維的合理內容,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 曉:淺談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教學管理 [J] 《素質教育論壇·下半月》2007年第11期

[2]任 虎 馬 輝:《關于綜合性高校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的幾個問題》 [J]《藝術教育》2007年第1期

[3]馬永建:《后現代主義藝術20講》 [A]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版序言部分

后現代主義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種文藝形式的領域之中,電影作為一種文藝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電影中的后現代主義手法既有后現代主義的一般特征又有電影這種特殊文藝形式的獨有特征,本文簡要分析了一些電影中的后現代主義手法,以及后現代主義手法受到歡迎的原因。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中葉出現的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然而它并非一產生就是世界性的,后現代主義的正式出現是20世紀50年代前期,其聲勢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這一階段,在歐美學術界引起一場世界性的“后現代主義論爭”,到了90年代初,后現代主義開始由歐美向亞洲地區“播撒”。使后現代主義成為一個當代社會的熱門話題。后現代主義是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在吸收了現代主義的因素同時對現實主義又有了超越和突破,盡管學術界對后現代主義思潮還存在諸多爭議,但它作為一場文藝思潮確實對文藝創作和評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談到后現代主義的影響,美國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家杰姆遜向我們這樣描述到:“后現代主義文化已經是無所不包了,文化和工業生產和商品已經緊緊結合在一起,如電影工業,以及大批生產的錄像帶、錄音帶等等,在19世紀,文化仍然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法。而到了后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已經完全被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文學創作中的后現代主義作品可謂比比皆是,但此種藝術思潮對文藝活動的影響卻不僅限于文學,它對電影藝術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美國電影理論家尼克·布朗說:“電影理論目前似乎正處于我們稱之為后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的一組研究課題的發展史的終點和我們認作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一組課題與主題的起始階段”表明理論工作者已經注意到后現代主義對電影理論及創作的影響,他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探討電影中的后現代主義因素和手法。那么什么是后現代電影呢?若想了解后現代主義電影,必須要了解其一般特征: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義,沒有深度、內涵;歷史意識消失,使影片自身與歷史處于斷裂狀態;主體已消失,人不再處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世界都以物的形式呈現沒有任何熱情和主題思想需要表現,只做客觀地陳述和展現;對象距離感消失,審美距離不復存在。這些都是后現代主義電影所呈現的共同特征。 

一、傳統敘事方法的顛覆 

觀眾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能力似乎是與日俱增的,時至今日,傳統的敘事手法和結構已不能滿足觀眾對影視作品的審美要求了。必然要求在敘事手法上有所突破,而后現代主義的敘事手法則一改傳統,給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后現代主義電影在敘事結構上是反對過去那種從頭至尾有始有終的敘述順序的,它慣于拆分敘事結構,甚至消解敘事結構。如《拯救大兵瑞恩》并不是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來講述一個營救行動,而是通過主人公的回憶采取了一種倒敘的手法講述了整個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情節的真實性。影片一開始描述了瑞恩領著自己的家人去祭奠那次參與營救而傷亡的隊友,瑞恩沉湎與對戰友的深深懷念之中,鏡頭逐漸聚焦于瑞恩的臉部,最后拉到主人公的眼前,給他的眼睛來一個特寫。影片的巧妙之處在于整個鏡頭穿入了瑞恩的眼中,將觀眾帶向戰場,影片由此才真正展開,隨著主人公回憶的結束整個影片也就結束了,鏡頭再從瑞恩的眼中拉出來,此種手法在《泰坦尼克號》中也有運用。兩部影片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它們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或許不僅在于此,但是少了這樣獨具匠心的情節安排,影片也會失色不少。后現代影片情節表現為破碎化、凌亂話、意識流化。若不認真留心電影中的細節并且仔細地加以推理,是很難理解影片中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的。萊昂納多領銜主演的兩部影片《禁閉島》、《盜夢空間》尤為代表,片中的鏡頭切換非常之迅速,情節是隨著人的意識流動而不斷推進。 

二、開方式的結尾 

與傳統的閉合式的結尾相比,后現代主義電影更多的是采用一種開放式的結尾。閉合式結局是指故事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得到了解答:“激發了所有情感都得到了滿足,觀眾得到了一種完滿的體驗而離開,沒有疑慮。充分滿足而開放式的結局是指電影留下一個開放式的尾巴,故事中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答而且這個問題一直會延伸到影片之外,讓觀眾在看完影片之后自己去補充思考”傳統的大團圓式的結局符合傳統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要求,迎合了觀眾的期待視野,之后的評論家對此種結局方式提出了責難,影視作品中又出現了以悲劇收場的手法,打破了人們既定的審美心理和思維模式,于是觀眾們便有了一種期待受挫的感覺,可是眾口難調,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悲劇收場的方式也受到了眾多觀眾和影評家的口誅筆伐。后現代主義的手法可謂是避免了之前兩種方式的弊端而以一種開放式的結尾呈獻給觀眾,作品無所謂喜劇無所謂悲劇。那些具備戲劇情節的觀眾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以一種喜劇的方式收場,而那些喜歡審悲的觀眾則可以想象一種悲劇的結尾。

三、拼貼、戲仿、無厘頭、解構的手法 

“拼貼”的手法即伊哈布·哈桑所謂的“種類混雜”,題材的陳腐與剽竊,拙劣的模仿與東拼西湊,通俗與低級下流使藝術表現的邊界成為無邊界,高級文化與低級文化混為一缸,在這多元的現實,所有文體辯證地出現在一種現在與非現在、同一與差異的交織中。后現代電影的情節是由許多經典、搞笑、諷刺、調侃的鏡頭和情節拼貼而成的,由這些因素拼貼而成的情節必然會以一種無厘頭的方式呈現出來。后現代主義電影追求一種無意義、反崇高、反正統,回歸觀看的游戲狀態,這恰好與后現代主義提倡的削平深刻模式、淡漠歷史意識,通過距離感消失有意造成“表征混亂”的美學原則相契合。國內電影中帶有此種后現代主義特征的電影相當之多,我認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越光寶盒》和《大話西游》兩部了。 

《越光寶盒》中的這種拼貼、戲仿的藝術手法無處不在,通過拼貼和戲仿經典影片中的鏡頭和語言,一方面讓觀眾產生一種重溫經典的,另一方想借經典的東風來為自己的電影潤色,增加票房收入。《越光寶盒》里的男女主人公分別叫“清一色”和“玫瑰仙子”,光從人物的名字上看,就已經有一種無厘頭和惡搞的意味。該影片不僅戲仿了它的前身——《月光寶盒》,而且還戲仿了《功夫》、《赤壁》、《無極》、《泰坦尼克號》、《黑客帝國》、《金剛》、《功夫熊貓》里的許多經典動作和場面。在《大話西游》中,500年前后不同版本的人物一鍋粥似的拼貼在一起,古今中外各種情景改頭換面的出現。整個影片以一種“狂歡”化的形式出現,營造了一種喜劇的氣氛,在哄笑的過程中把一切崇高與嚴肅都顛覆了,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已不再是文本呈現給我們的那種人物關系了,唐僧由一個菩薩心腸、精通佛經、不畏艱險、一心一意西天取經雖分不清人與妖魔卻有著一代圣徒風范的高僧顛覆為一個羅里羅嗦、人見人煩的“八婆”。觀音本是一個普度眾生具有大慈大悲情懷的女神仙卻被孫悟空說成“因為你是女人我才不殺你,不要以為我怕了你”。唐僧:“求姐姐放他一條生路吧”一個“女人”“姐姐”瓦解了權威,消解了崇高。原有的普度眾生的佛家大意被顛覆為無意義,整個故事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神圣”的“禁欲式”的取經故事而是一個嬉戲調侃的愛情故事,人物多了一些人間的煙火氣息。該影片以反權威反英雄、反秩序、反束縛的方式顛覆經典小說《西游記》傳統閱讀和解讀的權威,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好評。這種拼貼、戲仿和無厘頭的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卻迎合了大眾的審美心理和審美需要。 

雖然各種形式的文藝也不再將自己定義為時代的傳聲筒,但這不表明時下的各種文藝方式就完全脫離生活之外,對于那些反應特定時代主題并能吸引大眾眼球的題材和素材,那些具有敏銳捕捉能力的導演一定會盡可能地將其囊括在自己的影片之中。因為無論電影在何種方式下它的圖像和聲音都在向我們傳遞著文化信息,整個文化內容和意識形態內涵在這些發出聲音的圖像里持續存在,并且影視圖像藝術的綜合方式還充當著凝聚時代個性傳釋者的角色。 

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題材和審查制度以及技術條件上的限制,中國的導演一般不敢過多的涉及后現代主義風格的電影,他們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影片中植入一些后現代主義手法和因素,用來調劑影片的口味和風格,嘗試著盡可能地改變原有的影片拍攝手法,盡力捕捉時代氣息。尹鴻認為中國幾乎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后現代電影,但許多影片中的的確確已表現出了后現代主義的某些特征。那些帶有后現代主義因素和手法的電影受到廣大影迷的青睞和追捧并且能產生不錯的票房效益也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可能是“后現代主義的種種姿態,我們今天不但易于接受并且樂于把玩,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后現代的文化整體早已被已存的社會體制所吸納,跟當前西方世界的正統文化融成一體了”。 

 

【參考文獻】 

[1] [美]弗·杰姆遜. 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 唐小濱譯.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6: 147-148. 

[2] [美]喬治·布魯斯東. 從小說到電影[m]. 高駿千譯.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1: 1. 

[3] [英]羅伯特麥基. 故事結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制作的原理[m]. 周鐵東譯.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1: 57. 

[4] 伊哈布·哈桑. 后現代轉折[m]. 俄亥俄州大學出版社, 1987: 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虹口区| 阜新| 赣榆县| 莱州市| 安国市| 扬中市| 宣恩县| 克拉玛依市| 顺义区| 盐城市| 高邑县| 呼和浩特市| 大邑县| 仁布县| 土默特右旗| 邢台县| 基隆市| 阿坝| 河东区| 永善县| 兰州市| 边坝县| 华阴市| 普宁市| 新野县| 福建省| 乌拉特后旗| 遵化市| 武鸣县| 彰化县| 师宗县| 邵阳县| 射阳县| 水城县| 民权县| 贺兰县| 商城县| 四子王旗| 韩城市| 阿合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