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天津港事故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年來,國內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反映出公共安全面臨嚴峻的形勢,同時也暴露出公眾安全教育的嚴重缺失。公共圖書館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履行社會教育職能,對公眾開展安全教育,提升國民的安全素養,從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和減少安全事故的損失。
關鍵詞:
公共圖書館;安全事故;公共安全教育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不受危害,它是生命和健康的保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人類社會存在和進步的必要條件。《漢語大詞典》對安全的解釋,一是平安、無危險;二是保護、保全[1]。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安全需求視為人的第二層次需要,認為人除了第一層次需要即生理需求之外,其他三個層次的需求,即歸屬和愛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都是建立在安全需求得以保障的基礎上[2]。沒有安全的保障,人類的生存與生活不可想象,更別提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單位、國家,沒有了安全的保障,一切都無從談起。可見,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人類發展的頭等大事。當今社會,我們不僅面臨大自然給人類人身安全帶來的威脅,如地震、洪水、火山爆發、動物侵害、疾病等,還要面臨財務安全、社交活動安全、信息安全、心理疾病等等。我國每年都會有很多的安全事故發生,地震、臺風、山洪、雷擊、校園傷人、爆炸、火災、樓體垮塌、污染、詐騙、踩踏、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自殺等等。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數據統計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較大事故起數總數達1944666起,年均達324111起,死亡人數總數達430818人,年均達71803人[3]。數字觸目驚心,安全形勢非常嚴峻。這些血的教訓無不警醒人們決不能忽視國民的安全,必須重視和加強國民的安全教育。
1目前我國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經過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國在安全教育方面與以前相比有明顯進步,但是還存在不少問題,國民的安全教育現狀令人擔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安全教育體系不健全
從2004年開始,國家教育部就將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學教育計劃和教學內容。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接受采訪時說:“在已有的安全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增加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內容和形式,逐步使安全教育制度化、規范化。”[4]但是學校安全教育中有很多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如,學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樣的運行機制,以什么形式納入學校教學系列,從上到下沒有明確的規定;安全教育的時間、內容、教材、教師、教學效果等,都沒有統一的規劃和落實[4]。由此可見,安全教育在學校的教學工作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位置。公眾的安全教育覆蓋面相對學生來說更小,普通公眾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和學生相比,他們是受到各種安全事故危害最多的群體,公眾的安全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1.2國民安全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我國國民安全教育投入的嚴重不足導致了安全教育體系的不健全,公共安全教育體系缺乏整合,公共安全教育設施匱乏,缺少專職從事公共安全教育的師資力量。學校的安全教育難以落實,很多學校并沒有把安全教育真正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體系中,學校安排安全教育課時少,大部分學校安全教育內容有限,培訓方式主要以講座為主,很少開展消防、急救等方面的自救技能培訓與實戰演練,教育手段整體上處于較低水平。很多地方還停留在“運動式教育”階段,缺乏安全教育長效機制。社會上很少針對公眾開展安全教育培訓,現有的安全教育課程不僅數量少,而且受眾人群有限。各地安全演練大多缺乏實戰性,表演的成分居多,實際效果不明顯。
1.3安全教育師資力量十分薄弱
目前,我國各地幾乎沒有專職從事安全教育的師資,也沒有專門培養安全教育師資力量的機構。大部分學校和單位的安全教育培訓,由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師兼任或是臨時聘請一些從事安全工作的人員來舉辦一些講座,這些老師都不是專業的安全與應急教育教師或專家,有些可能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但對安全知識的系統性掌握不全面,民眾接受的都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安全知識,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
2公共圖書館開展公眾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公眾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徑很少,安全教育的任務又很緊迫,公共圖書館應該承擔起社會教育的職責,滿足人們對安全文化的需求。
2.1開展公眾安全教育是公共圖書館應履行的社會教育職能
加強我國普通民眾的安全教育,培養公眾的安全意識,提高應對突發事件時的自救互救能力應成為當前和今后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開展社會教育是公共圖書館的職能之一,公共圖書館是向公眾提供平等免費教育機會和終身教育機會的文化場所,是對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國家從2011年底實行公共圖書館向公眾免費開放的政策,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公民享受到免費的教育和文化信息,不斷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結合社會熱點和市場需求,積極和社會教育機構合作來滿足社會公眾多樣化的求知需求,來彌補學校和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提高國民的公共安全意識和素養。
2.2開展公眾安全教育可以使公共圖書館滿足人們更多的文化需求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和奧運金牌,而是在于國民的教育程度和生存質量,而圖書館發達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國民的啟蒙和教化。隨著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公共圖書館將進一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不但滿足人們新的文化需求,而且挖掘和拓展、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更多需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豐富、越多樣,公共圖書館就越具有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更廣泛的發展空間,公共圖書館能夠讓城市的生活更美好。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個人對安全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明確提出“圖書館服務必須適應鄉村和城市社區的不同需求。”作為公民終身教育的公共圖書館,應該積極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更新服務模式來滿足人們更多的文化需求。
3公共圖書館開展公眾安全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公眾安全意識的培養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應該建立在豐富的安全理論知識和應急能力掌握的基礎之上。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教育的主陣地,要結合自身在資源方面的優勢,通過多個途徑來對公眾進行安全教育。
3.1向讀者推薦安全主題的圖書資料,增強公眾安全防范意識,減少和預防安全事故發生
公共圖書館可以結合安全生產月、安全教育日開展以安全為主題的專題圖書推薦活動,館員可以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安全主題圖書做成課件,在宣傳電視、led屏上播放;設立安全主題專柜,向讀者推薦包括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日常生活安全、突發公共事件防范等圖書,鼓勵讀者借閱,提高讀者的安全意識;館員可以編輯一些應對安全事故的常識性小冊子,免費發給讀者。公眾通過閱讀安全主題方面的系列圖書資料,可以了解安全與應急管理的基本知識,掌握安全與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知識,突發事件的誘發原因及特點,可以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能夠培養人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增加公眾對危機的認知,提升對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識,杜絕不該發生的安全事故。安全防范意識是良好安全的前提條件,是安全的重要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表現了人們對安全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安全防范意識,才會做事認真,遵紀守法,不違規操作,事事考慮周全,預見存在的隱患。據統計,安全事故中除少數的不可抗力外,絕大多數與人們缺乏安全意識有關,所以必須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使公眾從被動的“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黃浦區外灘廣場發生擁擠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事后,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團,事故原因:“是對事發當晚外灘風景區特別是廣場人員聚集的情況,黃浦區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思想麻痹,嚴重缺乏公共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對重點公共場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員聚集風險未作評估,預防和應對準備嚴重缺失,事發當晚預警不力、應對措施不當。”[5]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天津港的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難、8人失蹤,798人受傷。調查組查明,事故直接原因是“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運抵區南側集裝箱內硝化棉由于濕潤劑散失出現局部干燥,在高溫(天氣)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熱,積熱自燃,引起相鄰集裝箱內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險化學品長時間大面積燃燒,導致堆放于運抵區的硝酸銨等危險化學品發生爆炸”[6]。調查組認定,瑞海公司嚴重違法違規經營,是造成事故發生的主體責任單位。事故還暴露出有關地方政府和部門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管不力等問題。2016年的“11.24”特別重大坍塌事故,造成了74人遇難和2人受傷,從初步掌握情況看,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壓縮工期、突擊生產、施工組織不到位、管理混亂等有關[7]。
3.2開展安全教育講座,培養公眾的應急決策能力,扼制安全事故的進一步惡化
公共圖書館可以和安全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合作,由圖書館提供場地,邀請安全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老師來給讀者培訓,安全教育應該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如地震、火災、突發性疾病、飲食中毒、心理健康等,授課方式也要靈活多樣,不應該僅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應多結合案例剖析,情景模擬等方式,以更加有感官沖擊的形式或模擬場景的體驗式環節來加強受眾的學習興趣和記憶點,來培養公眾的應急決策能力。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常發生包括自然災難、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突發疾病等,這些非常態的安全事故會對公眾的生存和環境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性的嚴重后果。公眾通過參加安全教育講座,學習各類突發事件發生的案例,可以借鑒過去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從而在面對非常態、不可預測的突發事件時,在事件的初期就能迅速、及時地做出決斷,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扼制安全事故的進一步惡化,降低事故的損失。
3.3定期進行安全演練,增強公眾的自救能力,有效減少傷亡和損失
公共圖書館除了向讀者推薦安全主題的圖書、開展安全教育講座以外,還應該跟社區合作,定期組織館員和市民進行安全演練。因為圖書、展覽、講座這些都是關于安全方面的理論知識,只是紙上談兵,如果缺乏演練,公眾真正面臨危險時會顯得手足無措。公眾安全素養提高最有效的形式是參加安全演練。模擬觸目驚心的災難場面會比課堂上的說教給參與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應急處置會讓參與者掌握到應急技能。開展公眾安全演練,可以提高民眾的安全與應急技能,知道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該如何應急和自救,掌握以安全為前提的自我保護技能、溝通技能和解決問題技能。目前,我國由于缺乏安全教育,公眾自救意識和應急能力還不夠強,主動參與程度不高,過分依賴政府救助,當災害突然來臨,人們就會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自救及求救,有些甚至會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如地震時發生擁擠踩踏事件、驚慌跳樓事件等,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從宏觀角度看,安全演練是提升全社會公共安全能力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通過大面積地實施安全演練培訓,有助于迅速提升各級、各領域應急管理人員和機構的能力,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2005年8月,由北京專業調查公司的《城市居民危機意識》的調查報告顯示,北京市民中有4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難場所,更有近7成根本沒有想到過避難。我國2013年4月20日蘆山發生的7.0級地震,造成了196人遇難、21人失蹤、1.34萬人受傷[8]。日本由于平時注重國民的防災教育和避險救護技能的訓練,使得日本民眾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知識,遇到突發事件并不慌張,臨危不亂、快速準確地做出最佳的逃生方案,使得逃生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突發事件可能導致的生命、財產損失。2016年11月22日清晨5時59分,發生在日本福島縣近海的7.4級地震,僅造成6人受傷,沒人遇難[9]。
3.4舉辦安全教育展覽,培養國民的安全責任感,提高政府安全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