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近十年中國西方文論譯介回顧

在經過了改革開放前20年(1978-1998)的大量翻譯、介紹、研究之后,中國對西方文論的譯介進入到了一個相對冷靜、較為全面和更有選擇的時期。特別是,在近十年(1999-2009)中,在對“失語癥”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之后,中國西方文論界逐漸意識到中國的西方文論研究在歷經20年譯介的狂轟濫炸之后所處的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中國學者的自我在哪里?話語又在哪里?因而,學術界應更加自覺地注重建構自己在西方文論研究中的對話角色。

大體上說,十年來,中國在西方文論的譯介上有如下五個方面的成就:

首先,對西方文論的譯介相對較為系統、全面。單就翻譯而言,可以說,在近十年里,重要文論家的代表性著作都已翻譯出版或有所介紹了。就介紹和研究而言,也同樣注重系統和全面。其中,“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叢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包括《女權主義文論》《新文論》《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精神分析文論》《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等,對相關文論進行梳理,基本上代表了對改革開放之后20年外國文論譯介和研究的總結。

其次,對西方文論的研究也進一步趨向深入。《西方文論關鍵詞》(外研社,2006),共收錄論文83篇,以一詞一文的形式對西方文論當中的關鍵用語和時新詞匯作了明確的闡釋,在提供簡明扼要的概念解說和背景介紹的基礎上,對每一概念的發展衍變過程進行了梳理辨析,力求在外國理論與評論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學者的自家見解,反映出這一時期學術界在繼續關注經典研究的同時,也更關注西方文論的最新動態。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文論家陸續到中國訪問、講學,這既促進了他們與中國學者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西方文論的研究,同時也帶動了他們的代表作與新著在中國的譯介。比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J.H。米勒(J.H. Miller)幾乎每年都到中國來。齊澤克(Slavoj Zizek)2007年5月首次訪華時在南京大學的講座,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的著作也成為了當時的學術暢銷書。

再次,文論的普及化受到關注。“培文讀本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的西方文論“讀本”,諸如《福柯讀本》《斯皮瓦克讀本》《哈耶克讀本》等,這些系列還在繼續出版之中。除了在中文學科中較為普遍使用的“西方文論(簡)史”、“西方文論教程”、“西方文論講稿”、“二十世紀西方文論”之外,有一些英文的西方文論選讀書目也陸續出版。

近十年中,中國的西方文論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即學術界更注重反思西方文論之于中國的學術意義,試圖建構中國學術話語,試圖與西方文論進行對話而不只是單純的接受,同時主動去反思西方文論深層意義上的不足與缺陷,并且試圖加以彌補。實際上,學術界在與西方“對話”問題上一直有“焦慮感”。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以及整個90年代,一直都有對于“失語癥”與建設“中國學派”的討論、爭論,也在一些局部問題上有了新的思路,比如后來提出的“西方文論中國化”、“中國化”等。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高職建筑專業培養的是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資料員等技術人員,學校的培養方向不僅要關注當下,更應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建筑業的未來走向。從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來看,要想在建筑領域有所建樹,還應該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有寬闊的眼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被媒體認為是“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筑師”,他熱愛寫作、繪畫、書法、哲學、古代文學等,也正是在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設計靈感,他的建筑風格體現出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對于教育,他主張培養“哲匠”式建筑師,“哲”是哲學思考,“匠”是工匠,也就是有知識分子批判性的建筑師[2]。王澍的獲獎啟示我們,文化藝術修養對培養建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課堂討論模式的涵義

課堂討論模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指“在準備事實性、解釋性和評價性問題的基礎上指導課堂討論”[3]。事實性問題的回答能夠直接從材料或文章中找到原話或推斷出符合邏輯的結論,結論是唯一的;解釋性問題是一些有歧義的問題,不只有一個答案,有多種可能的解釋;評價性問題是要學生聯系他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價值標準對材料中的觀點作出評價。在“中西建筑文化”課堂討論中,一般采用解釋性或評價性問題,因為這兩類問題沒有特定答案,是開放性問題,能在問題的探討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事實性問題對于高職生而言,相對簡單,可以通過其他學習方式獲得答案,無須深入探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以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而是學習者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建筑文化課程中,要實現教學目標(即學生能夠比較、分析、鑒賞中外建筑的美,能評價當代社會的建筑文化現象,能預測建筑文化未來發展趨勢),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和表達觀點的機會,促使學習動機由外部向內部轉化。

三、課堂討論模式的課堂組織形式

(一)準備材料構建一組好的事實材料,不僅要有專業知識,還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經驗,優秀的教師往往不會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能從社會生活中敏銳地捕捉到信息,課堂討論的材料來源于社會,并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當今社會,各種建筑現象和事件層出不窮,作為建筑專業的學生,有必要對紛繁的社會現象有所了解,并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置一組代表性材料:材料一、古建筑研究和保護專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學思想。材料二、影視明星成龍把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贈給新加坡科技大學。材料三、當下一些城市不惜以犧牲自己的遺產為代價,克隆西方的地標性建筑,如杭州天都城的埃菲爾鐵塔,蘇州相城區的倫敦塔橋,天津武清區的佛羅倫薩小鎮等。材料四、中國許多地方成為了西方建筑師的試驗場,隨處可見奇形怪狀的建筑,如“大褲衩、唐僧帽、大秋褲、桶裝方便面”等。

(二)設計問題課堂討論模式的難點在于問題的設置,討論的質量直接依賴于所提問題的質量[3]156,問題來源于材料。根據以上材料,提出如下問題:(1)現存古建筑需要加以保護嗎?(2)保護古建筑的意義何在?(3)如何看待中國各大城市隨處可見的克隆建筑和奇怪建筑?(4)結合對以上三個問題思考,談談如何處理好繼承傳統建筑文化與建筑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這組問題的難度由淺入深,既具有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性,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這組問題是真實的疑問,具有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對問題的解答會加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

(三)創設問題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下進行的,學習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情境的創設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在呈現材料時,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借助于網絡海量資源,制作集文本、圖像、動畫、聲音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營造問題情境,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對上述材料進行處理時,綜合運用關于南京古長城、徽派建筑的視頻欣賞,克隆建筑的圖片呈現,成龍捐贈古建筑的新聞報道,網友論壇發言等,還原歷史現場,模擬真實情境教學。

(四)合作探討凱恩的大腦研究原則“對意義的探求是天生的”[3]5,啟示我們教師,每個人都具有求知欲,只要手段得當,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建構意義。討論的形式采用小組式討論和全班式討論,前者是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個問題或角度進行探討,小組成員內部各抒己見,組長記錄并整理每位成員的觀點,這種討論形式的優點是學生參與面廣,氣氛活躍,當然它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組織能力。全班式討論是在教師的主持下,同學們對某一問題自由發言,教師可以掌控討論的進程,引導討論的方向,也可以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及時評價和反饋。

(五)歸納總結教育中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贊美將會促使學生表現得更加出色,反之,對學生的批評與否定將使學生自暴自棄。在總結階段,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和提出的觀點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學生對某一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這恰恰就是討論帶來的成效,因為討論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權威觀點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理解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和多義性,增強處理現實復雜問題的能力。如討論結束后,鼓勵學生把探討中得到的結論整理成小論文,以適當的形式發表,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四、教學的安排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藝術美學;審美共通性;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傳統繪畫;關系

中圖分類號:J20-05文獻標識碼:A

審美共通性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規律。同屬視覺藝術及空間藝術的繪畫與建筑,二者在發展歷程與生活應用都有著高度的依存與審美共通性;建筑與繪畫二者除可彼此應用與做為創作發想之外,建筑的空間與形式長久以來亦逐漸成為繪畫的媒材。梁思成將中國園林(包括園林建筑)視為一幅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則認為園林是介乎古典型建筑和浪漫型的繪畫之間的一種特殊藝術。①建筑在做為人類休憩避難的功能之外,也是一種美感的具體實踐,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里說:“建筑風格的變遷就是以線為中心。希臘式建筑多用直線,羅馬式建筑多用弧線”而這種作為形體單位的線,則是圖畫、雕刻等這種美的事物都必具有的要件。②王振復在《建筑美學筆記》中探討建筑與繪畫的關系,認為中國建筑的“園理”與畫理相通;王世仁的《理性與浪漫的交織》則探析中國園林如畫的美學思想。建筑作為一種與人類文化共存并落實于生活應用的藝術,實際上反映出各種生活層面的美感,也作為不同藝術審美的融合。正如《中國建筑文化大觀》所說:“中國建筑是技術兼藝術的燦爛之華,……中國建筑一定程度上具有音樂的旋律、繪畫的美意、詩文的氣質與雕塑的境界;……在中國建筑的時空存在與發展中,這些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藝術滲融其間,展開了一場場持久而甜蜜的‘對話’”③。

一、中國傳統建筑與繪畫的基本審美特征

1、重天人合一的傳統建筑審美

中國的建筑在長久的農耕社會型態與特有的漢語言文化哲學之孕育下,映像出高超的土木結構科技與高雅理性而深邃的文化哲思,表現出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天人合一”的時空意識、淡于宗教與濃于倫理、“親地”傾向與戀木“情結”、“達理”而“通情”的大地文化等四項特點,④并具有自然美、曲線美、均衡美、象征美、陰陽美等五種具體呈現⑤。如以儒、道、釋等哲學理念將之聚斂濃縮于建筑藝術的審美理念上,則以“致中和”、“重禮教”、“敬天地”三種精神體現于世。

(1)“致中和”的文化審美體現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建筑藝術的和諧美,首先呈示于其有機整體觀中,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礎之上的和諧美,也是孔、孟認為處于“天”、“地”之間的人,最好的自處方式,制導著中國傳統建筑的選址、規劃、布局和形制。⑥

傳統建筑選址向來以“立于中”為先。卜辭有“立中,允入風”之說,因此國族社稷需位中土,漢書司馬相如傳之大人賦記載:“世有大人兮,在乎中洲。”“中州,中國也”;選址之外,城池規劃、家宅民舍,也需“辨方正位”而“擇其中”。至于城市與庭院布局則重視中軸線之觀念:“在中國古代,具有中軸線布局意識、觀念特征的建筑則隨處可見。……北京紫禁城就是一個典型。”⑦梁思成認為:“以多座建筑合組而成之宮殿、官署、廟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齊之絕對整齊對稱之布局。……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線之成立。一切組織均根據中線以發展”⑧。可見“致中和”之精神不止成為天子以至黎民在建筑上必須謹守的默契,也是契合于華夏民族禮樂文化均衡、和諧的共通審美心理。

(2)“重禮教”的人倫教化呈現

儒家的政治,首重教化;禮樂正是教化百姓的具體內容。舉凡食、衣、住、行,抑或婚、喪、喜、慶,都不可以須臾離開禮,《禮記•樂記》云,“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荀子•樂論》云,“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樂若崩,則國族恐將滅亡,故而言行必有禮法,屋宅建制也必須依循禮制系統。

漢高祖令叔孫通制訂漢禮制度,廢除秦社稷,設立漢社稷;⑨魏晉至隋唐時代進行頻繁的修禮活動,至唐時完備了都城禮制建筑系統,并將郊祀等祭祀制度,形成國家大祀的定制。⑩任何朝代的禮制建筑非但受到君主的極度重視,也是民宅建筑的依據。宗廟、宮殿、陵寢等規劃,除謹守其嚴格的倫理與階層規矩外,臺閩常見的三合院民宅建筑,則以供奉神主牌位的“祖廳”正廳為中心,兩邊等次而下乃為祖父母房、父母房,兒女房位居邊陲,與最低下的廚房、倉庫為鄰;同樣謹守倫常規范。至于廟宇、民宅之脊飾、壁堵或窗欞,常可見到的“趙子龍長板坡救主”、“彩衣娛親”、“精忠報國”等壁畫或裝飾,是將忠孝節義的思想,透過建筑以達到教育子孫與思想啟發的最佳境教方式。儒家重視人倫之道,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故而合乎禮教規矩與強化儒家人倫教化,乃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特有的審美,亦使中國之建筑處處呈現和諧、平穩、冷靜而兼蓄秩序與肅穆的景象。

(3)“敬天地”的輪回意識延展

《老子》詩蒸民:“天生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天道篇:“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中國人對于“天”,并非僅是“敬”與“畏”的關系,更是“親”與“愛”的落實體現。天地育載萬物,國族社稷之興盛衰亡,則端視天子言行是否順乎天道。行禮如宜,則天命永祚;逆天道而行,則天地將起異象,“天命”也將另擇善德并取而代之。如《尚書》盤庚所云:“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因而社稷尋址需依循四時以定方位,廟堂規制必循倫常以訂禮制,廟宅陵冢形有所別以分陰陽,梁柱檐階取材自然以尊天地。所謂“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禮記•郊特性》)“天神在上”,人便應安居立命,以仰天之德,禮敬天地,順自然之法,周而復始,方得享永世不滅之資源。

2、尚文人精神的傳統繪畫審美

中國繪畫的藝術性反省,是東漢末年及至魏晉時代的事情。而中國繪畫藝術性的興起,徐復觀在分析后認為是因為以經學為背景的政治實用主義興起、老莊思想及玄學風氣抬頭,以及人倫鑒識之風大盛三者為主要原因。B11因此中國的傳統繪畫審美也與之緊緊相扣,發展出重傳神、崇氣韻、尚雅逸的美學特征和繪畫傳統。

(1)重傳神

所謂“傳神”,即系將此對象所蘊藏之神,通過其形象而把他表現(傳)出來。B12“神”指的是精神,亦即老子《道德經》中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以及《莊子•天下篇》“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合而言之的精神。《淮南子•原道訓》中載道:“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世說新語•巧藝》中則記載:“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B13。是故,后來無論“窮玄妙于意表”的宗炳,作《敘畫》的王微,或影響中國畫壇深遠的《古畫品錄》作者謝赫,都側重“傳神”一事。宋人鄧椿也在其《畫繼》中提及:“畫之為用大矣。盈天地之間者萬物,悉皆含毫運思,曲盡其態。而所以能曲盡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傳神而已。”透過畫作以傳遞繪者與受繪者之精神、本質與特性,是傳統繪畫最終的本義。

(2)崇氣韻

精神是“視乎冥冥,聽乎無聲”之物,精神一旦落之于筆墨上,即化格為“氣韻”。南齊謝赫于《古畫品錄》中有云:“雖畫有六法,罕能該盡。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曰氣韻生動是也……。”而所謂“氣韻”,徐復觀認為應將“氣”與“韻”當作兩個概念來處理,也就是嵇康所謂的“神氣宴如”、養生論的“神氣以純白獨著”;此乃由作者的品格、氣概中透過“心齋”與“坐忘”的努力后形成的“神氣”B14。“韻”是由上述的“氣”所分解出來的,是一種音樂的律動,落實在畫紙上,主要就是線條的本身,藉由線條,而將神形的“態度風致”在繪畫上表現出來,所以鄧椿在《畫繼》中強調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此即歷代用以評定畫作優劣的標準。

(3)尚雅逸

所謂“逸”,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從《論語•微子》中考證其原意,將古之所謂“逸民”分成“發中權”之“ 高逸”與“身中清”之“清逸”二者;認為此與魏晉時的“清”、“遠”、“曠”、“達”相通。魏晉時代士大夫以人倫鑒識區分畫品之雅俗,《唐朝名畫錄》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加定“逸品”,重視不拘常法,以自然為上的畫作;至[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則將“逸品”置于“神品”之前:“高逸一種,蓋欲脫盡縱橫習氣,澹然天真,所謂無意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而“逸格”也得到北宋文人畫家的推崇。故而“人到無求品自高”即成為追求畫品格調高逸之不二法門。此須由繪者之思想人格著手,所謂“繪事,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窮年累月,刻畫鏤研,終一匠作耳,何用乎?”B15因為太多紅塵雜事,將使得作品顯得“俗氣”,無法入流。[清]沈宗騫也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B16,鄒一桂更以艷巧俗媚為忌,[清]鄒一桂《小山畫譜》中說道“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涂脂。”足見“尚雅逸”,確實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受到相當的重視。

二、中國傳統建筑與傳統繪畫之審美共通

中國傳統建筑與書畫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無論是空間結構、線性變化及曲面構成等,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B17。尤其傳統園林,更是如此。“中國古代園林的造園手法講究虛實、透漏、因借與景移,園林建筑的布局安排疏密有致,虛虛實實,頗有章法。以有限的建筑園林空間表現無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國文化的宇宙意識和生命精神,頗近于畫理。”B18傳統繪畫講究皴法、線描及墨色使用,以線條的粗細與曲直構成形狀(shape),以墨色濃淡與色彩塑造質感;傳統建筑則以線條與空間擬塑風格,以材質和規模形成量感。在長久的交融互用之中,建立出如下的審美共通性:

1、和諧與秩序

“和諧”與“秩序”為儒家的基礎與特色,亦為傳統畫作與建筑的審美標準。王維《山水訣》:“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則載道:“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李成《山水訣》也強調:“凡畫山水,先立賓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所謂畫有賓主,“主”與“賓”的關系確立,是繪畫中維持“秩序”確保“和諧”的重要關鍵;[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與[元]王蒙的“秋山蕭寺圖”,千仞高峰之比例占據整體畫面之泰半,溪流與人物則陪襯在下方角落。[唐]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卷”選擇以人物在畫面中所占的大小比例,區分帝王與隨侍之關系,使主賓分明而和諧有序。作為古代建筑典冊之《考工記》則記載:“王城居首,為全國血緣宗法政治中心。諸侯城列作第二級……。”“三級城邑,尊卑有序,大小有制。”同樣在確立“主”、“賓”的次序;以祀奉至圣先師的孔廟為例,無論于建筑之定制、高度與規劃上,祭祀孔子的“大成殿”與廟中其他建物相比,則明顯是王維所謂之“主峰”。

繪畫與建筑雖不同于簡冊將圣儒教化之言語以文字條列,仍以不同形式展現其教化功能。上述閻立本之“歷代帝王圖卷”繪列各朝帝王,依各帝王之品德、功績決定于該圖卷中侍從人數之多寡、行路或乘轎、儀態雍容或抑郁;此與杭州岳武穆廟前秦檜夫婦跪像、武則天墳前的無字碑,同有獎善懲惡之妙趣。而章懷太子墓的“狩獵出行圖”、五代的“宮樂圖”則與北京紫禁城以中庸致和為名的“中和殿”、福建南靖“和貴樓”、“懷遠樓”等土樓之命名、臺北“三峽祖師廟”羅列的“臥薪嘗膽”、“田單復國”等銅雕壁畫,以及桃園“范姜老屋群”的建筑彩畫B19,同樣隱含勸勉后人自強不息與守分向上的教化之功。

2、題名與定性

文人在畫作上以文字題名落款與詳加批注的習慣,最晚在魏晉時代已經出現,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南朝梁]蕭繹的“貢職圖”都有題名。而宋代畫院考試常以古詩句為題,如“亂山藏古寺”、“竹鎖橋邊賣酒家”、“踏花歸去馬蹄香”等都曾是畫院考試的題目B20。這些題名將創作者的意念,較純粹的圖像更清楚且具體的呈現,在線條與墨色的傳達外,以詩句與文字的述寫,將作者之人生價值與哲學思想透過畫作詳實的傳遞。建筑之“題名”一如畫作,前述的“中和殿”、“和貴樓”以建物之名傳遞擁有者之意;清代末期常受法、荷、西等列強侵犯的臺灣,欽釵大臣沈葆楨為鞏固海防,于臺南安平仿法國之堡壘形式建造一防御性碉堡,在其城額上題名“億載金城”四字,以求該城池千年億載不朽,使防衛固若金湯、易守難攻B21;還有蘇州“拙政園”中“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B22、廣州“陳氏書院”大廳格扇上“道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令廣雅,風培百粵振斯文”B23的對聯,都是借由“題名”,使建物呈現主人之風骨、寓意及人格特質的最佳寫照。

傳統畫作的“性”主要來自于作品的題材、技法,而“格”則取決于創作者的品格修養。畫作“性格”是賞析畫作的重要依據。以工筆精繪而設色金碧艷麗者,鳥獸翎毛可見微毫,廟宇棟梁斗拱錯落,畫作呈現華貴而工整的氣息,董其昌將之歸為“北宗”,[唐]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是其代表;而被歸為“南宗”的另一派畫法,善用渲染與淡墨,“流素而成云,借地以為雪”,重視人物神韻與山水靈氣,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是其代表。

中國傳統建筑屬性與風格雖不分為南北二宗,卻因其建筑布局、風格造型、空間組合和細部處理等直觀而顯性的建筑技術,有風格迥異的“徽式建筑”、“閩式建筑”、“藏式建筑”、“嶺南建筑”等,或是各具其使用機能的“廟宇建筑”、“民居建筑”、“軍事建筑”等,當然也有因營建法制而區分的“漢代建筑”、“唐代建筑”、“明清時期建筑”等不同的時代性與地域性文化展現的建筑審美。

3、隱喻與象征

傳統畫作與建筑的“性格”既來自于人的品格,其直觀形象與顯性特征,則以隱喻與象征的符號提供找尋其隱性意涵與內在精神哲理的線索。法國美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將類此相互關系與延伸意涵歸結成一套系統,以直觀接收的“能指”(signifier),與間接受引導的“所指”(signified),以及轉譯間接呈現的“意指作用”(signifitation),來說明符號如何演繹出的思想與其后續延伸的神話。B24

古代中國文人因身處封建體制與禮教文化的威權,早學會運用這種間接呈現的手法,將意念隱藏于若有似無的朦朧中,以求明哲保身。[清]鄭燮的“甘谷菊泉圖”的,隱喻自己孤高超俗、不與塵世同流,于濁世中仍有廉潔自持與不移的氣節,因此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B25除“花中四君子”之外,傳統畫作中常出現的松、竹、梅,則代表堅毅而高風亮節的“歲寒三友”;牡丹象征富貴、蓮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清泉象征君子之德、白石象征擇善固執;而山水畫中常出現的一葉扁舟,往往是隱喻著文人“一朝不得志,明日散發弄輕舟”的瀟灑與自我藉慰的處世哲學與藝術精神。

這種隱喻與象征的手法同樣出現在建筑審美上。在《周易》中,“九”為帝王至尊之數,為陽爻之天數;“六”為陽爻之地數。天九地六,為天地運旋之時運。所以建辟雍為太學,實際是將崇拜天地自然的觀念滲透在教化、開蒙達智之中。B26杜耒《寒夜》“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是文人于其宅第中,以具象征意義的植栽自我惕勵與期許。這種象征符號也許布置于園藝景致,也許形塑于居宅欄桿、窗欞、門堵壁畫上。古代知府衙門廳堂里彩繪的青天、太陽、海浪與白鶴壁畫或浮雕,就是為官仕人清廉自持、為民青天的自我惕勵。中國客家傳統民居更是以豐富而深刻的隱喻內涵和象征意義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印象。“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依山而建,正面是紅色的砂巖石壘砌的巨大浮雕石壁,中開大門,入門后為一條44級、上有玻璃光棚的筆直蹬道,正對陵墓,這種入口空間序列是古代陵墓神道的象征。”B27這是當代嶺南建筑創作對傳統建筑象征文化的繼承。

4、氣韻與意境

傳統繪畫審美具有“重傳神”、“崇氣韻”、“尚雅逸”的特征,而傳統建筑也將一系列文化訊息與素質蘊涵于其建筑“語匯”之中。梁思成與林徽音說:“在建筑審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筑意”的愉快。”B28這種具有“詩意”與“畫意”的“建筑意”,蘊含民族文化的深意,來自于民族的哲學、歷史、倫理、美學等多種文化的綜合,B29也就是所謂的生命韻致與藝術精神的“氣韻”。王世仁也認為:“中國建筑的藝術形象,不在于單體的造型欣賞,而在于群體的序列推移;不在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體的神韻氣度。”B30此“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B31序列推移的整體精神,除了闡釋倫理精神,也是中國傳統建筑對理性的人文探求。它可以是數字化的屋舍間架遞減,也可以是燕尾脊角度的蜷起曲線與廡殿飛檐之如鳥翼昂起,說明中國人對秩序、婉轉、圓融和向往天人合一等神韻品格的追求。

王振復先生以為“建筑文化,同時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是無庸置疑的。”,他將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征性方式歸納為“數的象征”、“形的象征”、“音的象征”、“色的象征”等四種。B32在這四種象征性方式中,窗戶、石板、藻井、塔層的數目變化,與[明]龔賢《畫訣》:“四樹一叢添葉式,此四樹一叢,三樹相近,一樹稍遠。”及奚岡《樹木山石畫法冊》:“聚則宜累累,散則為星星。”以聚、散、疏、密分布表現韻律的繪畫技巧相符。蘇州的寒山寺以“夜半鐘聲”揉合“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的意境,聞名于古今。臺灣彰化鹿港龍山寺饒富韻律的龍柱造型,充滿文人風格的覆盆式石雕柱珠,以及純樸素雅的飛檐翹起,在香煙裊繞與斜陽西照的光影映照下,與其雅致的山門也擬塑出相同于董其昌“高逸圖”那煙嵐飄渺、寧靜致遠的幽雅意境。

5、布局與五行風水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所提的“經營位置”,即傳統建筑所謂之布局,相似于西方繪畫理論所說的“構圖”(composition)。其中不同之細微處,在于以天人合一的美學思維中,傳統繪畫之經營與建筑之布局追求與天地相和,陰陽相生,于其甚者更要求符于五行風水之理。[宋]郭熙認為作畫之時,凡經營下筆,必合乎天地B33。[明]董其昌則認為,凡畫山水,須明分合,其次須明虛實。B34樹石布塞,需密相間。虛實相生,乃得畫理B35。[清]唐岱《繪事發微》則載道:“古人之作畫也,以筆之動而為陽,以莫之靜而為陰。以筆取氣為陽,以墨生彩為陰。體陰陽以用筆墨,故每一畫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樹石沙水,無一筆不精當,無一點不生動,是其功純熟,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畫所以稱獨絕也。”石濤的《畫語錄》則以“一畫”為核心,融合周易、道家學說和禪宗之說B36。

歷朝的都城規劃與宅第布局,同樣遵循周易及陰陽五行之理念,善用左陰右陽,采“九”為陽數至極之法。《考工記》云:“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至于宮殿型制,則遵循儒家規矩“前朝后寢”之制,所謂“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九為分,九卿治之”B37。東漢末年道教盛行之后,陰陽五行風水之說更深深影響其營建法制。《舊唐書》載武則天建立明堂的詔書:“今以鼎郊勝壤,圭邑奧區,外天地之中,順陰陽之序”,以八卦之形為臺基,重視陰陽的順序。而后之紫禁城,南京的明孝陵,其宮殿布局、尺寸與用色,都可察見五行五色與陰陽與風水之特征潛藏其間。以空間布局著名的蘇州“留園”,西北為太祖山、祖山,是風水術中“干”位所在。為求“龍脈”流貫,因此于中部掘水池為“龍潭”,而東南“巽”位為“風”,在此設建筑,以求“風生水起”“龍氣盈貫”。此“龍脈”相應于水墨畫,則為畫中山勢之起伏,[清]王概比喻為人之氣脈B38;王原祁則以為“龍脈”為畫中氣勢,與開合起伏互為體用,若強扭龍脈則生病矣。B39

因此歷史學者姜波認為:“北周五郊壇的高廣和距城之遠近,都合乎五行之數,使五行觀念與五郊壇的對應關系更加整齊。……西漢晚期確立了陰陽五行學說在祭祀方面的指導地位……”何曉昕則說:“中國風水術是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特表現,是中國建筑與環境學的一種傳統“國粹”。”B40

三、結論

中國畫以線造型,以形寫神,注重白描、散點透視、虛實相映,以有限之景寓無限之情,追求“象外之象”,以擬造氣韻生動的“境”;中國園林則講究虛實、透漏、因借和景移,其植栽與庭院的安排疏密有致,虛虛實實。以有限的空間表現無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國文化的宇宙意識和生命精神。這種殊途同歸的藝術審美,以儒家思想、老莊哲學、佛家輪回與五行風水為文化底蘊,發展出具有“致中和”、“重禮教”、“敬天地”的建筑審美,也醞釀出“重傳神”、“崇氣韻”、“尚雅逸”的繪畫審美,無異是中國藝術精神現象的凝聚。

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是精神與生命的寫照,是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追求,所有藝術猶如萬流同歸一宗,具有相隔卻相通、神似而體異的審美共通性。尤其是集技藝與藝術于一體的建筑藝術,與傳統繪畫具有“和諧與教化”、“題名與定性”、“隱喻與象征”、“氣韻與意境”、“布局與五行風水”、“心靈自在與自我抒發”、“對和的禁忌”等面象的審美共通性。這些審美共通性體現藝術品欣賞與審美之規律與經驗,從而為擴充與深化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感受,實現審美超越,提供多樣化的條件與契機。(責任編輯:楚小慶)

① 引自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頁。

②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下冊,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79頁。

③ 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頁。

④ 參見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13頁。

⑤ 參見張士全《論中國古典園林的風水美學思想》,新浪博客網。

⑥ 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論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頁。

⑦ 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頁。

⑧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頁。

⑨ 參見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5頁。

⑩ 參見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36頁。

B1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版,第146-157頁。

B1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版,第158頁。

B1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5頁。

B14參見曾炎輝《“氣論”在宋朝山水畫中的影響》,南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33-69頁。

B15方咸亨《中國畫論類編》,《邵村論畫》,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版,第145頁。

B16參見朱曉紅《沈宗騫――中國書畫畫語圖解》,《芥舟學畫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頁。

B17參見葉育男《形體的自由化――東方書法與美學在數位構筑中的初探》,臺北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11-19頁。

B18唐孝祥《近代嶺南建筑美學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頁。

B19倪晶瑋《范姜老屋建筑彩畫中之文化意涵》,《建筑學報》(臺北),2009年第68期,第236-239頁。

B20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

B21李乾朗《臺灣建筑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68頁。

B22此聯置于拙政園西山之“雪香云蔚亭”,為[明]文征明所題。原文出自[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詩“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影逐回流。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之其中二句。

B23此聯置于陳氏書院(陳家祠)首進大廳格扇,上下聯之大意為:“追尋著太邱祖的道路,將賢德之士集于一堂以切磋學問,昌盛后世;與德芳百世的廣雅書院為鄰,以優良的學風培育我百粵的子弟,舉拔人才,提振文風。”文在緬懷先祖,尊崇廣雅書院的文風,并勉勵后代子孫勤奮向學。

B24參見羅蘭•巴特《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69-187頁。

B25參見全景博物館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名畫博物館》(第四卷),第450頁。

B26參見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頁。

B27參見李倩《中國傳統建筑象征的審美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64頁。

B28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頁。

B29參見王振復《建筑美學筆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頁。

B30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

B31《十三經注疏》卷11《禮記注疏•中》,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3-1135頁。

B32參見王振復《建筑美學筆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0頁。

B33郭熙《美術叢書》第九集《林泉高致集》。

B34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轉引自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頁。

B35蔣和《學畫雜論》,轉引自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頁。

B36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1頁。

B37轉載自羅哲文、王振《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頁。

B38[清]王概《芥子園畫傳》該段原文:“所謂嶂,蓋山之顱骨是也。此處起伏為一山之主,而氣脈聯絡,并為通幅之一樹一石,皆奉為主。又有君相存焉。……山有高有下,高則血脈在下,肩骨開張,基腳厚壯,巒岫環繞,映代步絕,此高山也。”

B39[清]王原祁《雨窗漫筆》該段原文:“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標出。石谷闡明,后學之所矜式。然愚意以為不三體用二字,學者中無入手處。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澹蕩,峰回路轉,云合水分,俱從此出。……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之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病。開合逼塞淺露則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

B40參見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41頁。

Aesthetical Intersec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Drawings

TANG Xiao-xiang1,WANG Yong-zhi2

(1. School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風水寶地、事死如生、等級、清昭陵

中圖分類號: B0 文獻標識碼: A

中國建筑文化由于其內涵和形式的獨特風格,形成了中國建筑文化獨特的語言體系。我國傳統建筑作為哲學的物質載體,通過蘊藏在其中的高超木結構技術成就與迷人的藝術風韻,映射出的美學精神、嚴肅的倫理規范,以及對人生的終極理解,鑄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學境界。本文以清昭陵為例,論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陵墓建筑中的體現。

所謂陵寢指中國帝王的陵墓陵宮,是屬于墓葬文化的一個建筑門類,中國封建文化發達,帝王乃“真龍天子”,權傾天下,故陵寢建筑的繁榮,也是世所罕見的。陵墓的建造源于靈魂不滅的觀念。

一、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

“風水寶地”,確實有著較高的物質環境和自然景觀質量,大都符合我國自然大氣候,并依據當地的具體小氣候和地形而選定,是古人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

歸屬于中國山脈水系的大概,以及納陽御寒的氣候實利功能,風水學家概括出了一個“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這個環境模式是一種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來龍”,其北有連綿高山群峰為屏障;左右有低嶺崗阜“青龍”、“白虎”環抱圍護;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轉經過;水前又有遠山近丘的朝案對景呼應。基址恰處于這個山水環抱的中央,內有千頃良田,山林蔥郁,河水清明。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盛京)昭陵位于盛京城北約十華里,在滿語中叫“額爾登額蒙安”。因在盛京城北,,俗稱“北陵”。昭陵始建于清祟德八年(1643),至順治八年(1651)完工。迄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盛京通志》稱昭陵“風水”曰“福陵發源于長白,昭陵自城東北疊嶸層巒至此,寬平洪敞,遼水右回,渾河左繞,有包羅萬象控馭八荒之勢。”亦稱:昭陵是由福陵后龍起伏轉換落脈結局。福、昭二陵“同干分支,二陵為一體”。并據此推斷。昭陵選址的“來龍”出自福陵天柱山的“后龍”。太宗皇太極是太祖努爾哈赤之子,昭陵龍脈起自父陵后龍不僅合乎“風水”條件要求,而且也與輩份相合。又有三臺山作為后靠。

二、事死如生的空間布局

事死如生,是中國傳統陵墓營建的原則,所以皇陵的建設亦突出皇權的至上。建筑中軸線的觀念與古代中國傳統的天地宇宙觀相諧的。屈原以建筑學實際也是原始宇宙說的眼光,對天地宇宙的方位、體量深表關切:“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架其衍兒何?”這兩句是說:整個大地平面既然呈南北狹長之形。,屈原詩歌中所反映的這種南北長于東西的宇宙大地平面觀亦即建筑平面觀,對中國古代建筑群體的平面安排深有影響,那便是對建筑群體平面安排的南北狹長及由此產生的縱深之美的執意追求,是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中軸線”文化觀念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走過甬道,周邊的氣氛濃郁起來,來到靈前,有開闊的廣場,進入陵寢空間是在一個凸字形月臺上,有一個石坊作為前導,標定空間,石坊前的坡道抬升臺面,走過石坊,第二層臺面提高了大紅門的陵園主門的地位。石坊與大紅門通過顏色(一青一紅)、虛實、體量的對比和地勢的提高,描繪出陵園起始階段的路徑。

進入大紅門后,可分為三個空間層次:第一階段:從大紅門到隆恩門,第二階段:從隆恩門到隆恩殿,第三階段:從隆恩殿到寶城。第一階段是神道空間序列,又石望柱統領,甬道兩側有六隊石象生顯梯形排列,利用透視學原理越遠對獸間距越近,增加視覺景深,延長神道的深邃感。有償的神道塑造的氣氛,在威懾人的靈魂,兩側石雕似儀式化的象征,實現了死對生的壓制性對話。繼續前行,是方正的神功圣德碑亭,內有圣德碑,上刻有皇太極一生的文治武功,向生者宣揚著死者的功業。神功圣德碑亭位于甬道的正中,卻不可以穿越,而是繞行,所以建筑內部只有陳列空間,無交通空間。繞過碑亭,在肅穆的方城城墻之上有高大的隆恩門樓。兩側四座配殿和碑亭、華表、門樓一起限定出一個方形空間。空間從之前的狹長,轉換成面式的方形空間,突出隆恩門的雄偉,人的心靈重壓抑轉向震撼。隆恩門樓的高聳起了提神的作用。

穿過隆恩門,是第二個階段――方城空間。幽深的門洞,是為了突顯方城內空間的開朗。方城內主體建筑――隆恩殿位于方城北部,與兩個配殿形成方城后部空間的圍合感,寬大的方形廣場將視線推向遠處,通過配殿的收斂,是視點集中在隆恩殿上。與第一階段相比,開敞、恢弘的空間顯示了皇家的氣魄,隆恩殿張揚著帝王生前的威儀。轉到明樓前,空間突然局促起來,殿后與明樓之間的空間很局促,而這里又擠放了石五供使這里更加擁擠。走過整個昭陵,最好奇,最不解的地方便在于此,通過仔細觀察發現,甬道實際上停止在了隆恩殿月臺之前,而不是方城末端的明樓,也就是說,設計者引導生者進入的空間終點就是隆恩殿。隆恩殿后空間即為第三階段――隆恩殿到寶城,這個局促的空間是一段生與死的過渡,是生者對彼岸的沉思。石五供是生者對死者的供祭,而明樓則是要訴說對生死的界定,繼續前行迎面是封閉的影壁墻。在方城和寶城之間形成月牙形的院落空間,是生者路線的回旋,這里的回旋,提出了生對死的迷惑。這個第三階段的空間不僅是前兩個空間的首位,還是一個哲學思辨的過程,是無盡的回想。

三、等級制度不甚完備的單體建筑

儒家的王道思想強調每個人通過“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德行的修養來達到“內圣外王”境界,而在“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里,統治階級真正推崇得比較細致的是“禮”。因此,“禮”的思想與“禮”的制度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這種等級觀念體現在建筑上,則主要表現為以維護倫理為目的,而建構起一系列“分尊卑”、“辨貴賤”的建筑等級秩序模式。表現在建筑中,無論是房屋的開間數還是對屋頂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構件的使用上,均有嚴格的貴賤等級之分,不能隨意逾越,在關內明清各陵都毫無例外地恪守了這一思想。

清昭陵作為清初關外的建筑群,其單體建筑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建構起嚴格、明確的建筑禮制,等級極不規范,做法混亂,隨意性較大,這與中原宮室建筑的諸多規定是極為不符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清初關外宮式建筑的特點。在房屋開間數上,有奇數也有偶數,隆恩殿與東西配殿等卻均是五開間。再看對屋頂的使用上,建筑的主次關系沒有與屋頂形式的尊卑進行嚴格地匹配,隆恩殿雖是整個陵寢的最核心建筑,但僅是單檐歇山頂,較明樓和神功圣德碑亭的重檐歇山頂等級還要低。這些現象都說明早期滿族人雖然吸收了漢文化,但對于其建筑等級制度文化的周密考慮和形式上的體現卻未了解到其精髓所在。

中國建筑設計很早就吸收了傳統哲學思想,它對傳統建筑的影響比其他國家的建筑體系顯得更為悠久,也更深刻。中國古代建筑對傳統哲學思想的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如何把握好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建筑上的運用,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師思考的問題,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建筑哲學思想,對中國未來的建筑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白晨曦.天人合一――從哲學到建筑[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3

[2] 毛兵.空間的生命對白――沈陽故宮與昭陵分析[J].建筑師,2008(3)

中西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園冶 不朽 透明性 程式化 行為 現代性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talk about design text Yuanye", review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i recluse thought, and the pursuit of immortality landscape concept, and transparency and the west do a comparison. To reveal the "Modernity" of the building.

Keywords: Yuan Ye immortal transparency stylized modern behavior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園冶》作為古人造園理論的專著,讓后人可以整體的窺見至少晚明江南地區的造園設計思想。歷來是設計師和學者研究的對象。研究《園冶》的專著論文也汗牛充棟。但本文不從研究歷史的角度思考,而從建筑設計的角度,重新審視這部著作。

一,《園冶》的思想追求

從一萬五千字的《園冶》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文人仕途不順或年老而退居鄉里時,道家的隱逸求仙的思維決定了私家園林的設計思想,從書中多次提到的“不朽”可見一斑。

在儒家的入世思想在絕對的領導的文化里,君主專制的社會背景下,“世”是一個文人常常思考的問題,也因此才有“出世”的概念。繼而才有“羽化登仙”追求“真人”的誓約,然后“不朽”。

獻給神明的建筑,常常是修建的時間很長,西方的教堂動輒百年,圣彼得大教堂也經歷百余年,先后數位設計師和主教;圣家族教堂至今仍在修建。在敬天法祖的中國,大行皇帝即為神明,祖先崇拜從先秦一直到明清,似乎沒有多少改變。除宋代外,多數皇帝從即位即開始建造,到入殮時才停止。而同樣是獻給神明的寺廟,則有超過皇帝壽命的優越時間,北宋的料敵塔修建了54年,建造如此緩慢,遭到后人詬病,但其另一個身份這是開元寺內的塔,于是可以理解了。相比之下,為生者服務的建筑,則建造的十分迅速,皇權是用于當世的,明初的紫禁城連設計帶施工一共十四五年而已。更不消說僅供文人娛樂游園的私家園林了,初建時間應該也是十分短暫的。但是,《園冶》中多次提到要“不朽”。不光是建筑和園中的空間意境,甚至連植物也要不朽,如“城市地:芍藥宜欄,薔薇未架,不妨憑石,最厭編屏,束久重修,安垂不朽?”甚至有種“托體同山阿”的與山一起慢慢變老,一種永恒的悲愴。

曾有人說,把山川美景縮小成模型放在園林中,滿足文人的喜好,這種心理是病態的。筆者雖然認為《園冶》的造園思想絕不是縮小這么簡單,但即便如此,那恰恰印證了其追求神仙的道家思維,不僅《莊子》,很多道教的故事如,鐵拐李由于身體被燒尋找到的瘸子身體,《聊齋》白蓮教一章講的在水盆里神游,其實都是神仙思維,并且原文中已有論述,“峭壁山: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理者相石皴紋,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圓窗,宛然鏡游也。”這種把思維的神游實化為園林的行為,也并沒有什么病態的地方。《園冶》造園思想不止模型這么簡單,“空間迷惘”和“行為”才是它的核心設計思想。隋煬帝所建“迷樓”是制造空間迷幻,使人迷失不知所之,如登仙境。

二,《園冶》與透明性

談到《園冶》的設計思想,不能不和西方做個對比,在傳統思想不受用,現代大行其道的當下,筆者想證明,如果現代性是普世的,那代表傳統思維的《園冶》中是蘊含現代性的,并且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

《透明性》是西方的經典理論,從畢加索、柯布西耶到海杜克、理查德邁耶,無不顯示其思維。其核心的理論是,兩種物體的疊加,其交集的部分,既屬于你也屬于我,這部分可以認為是透明的,從而使認識產生矛盾,并制造空間矛盾。《視覺語言》中說“如果一個人看到兩個或者更多的圖形疊合在一起,每個圖形都試圖把公共的部分據為己有,那這個人就遭遇到一種空間維度上的兩難。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他必須假設一個新的視覺性質的存在。這些圖形被認為是透明的。”

而《園冶》中描述的空間、意境與之有相合的地方,如,“假山基:假山之基,約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頂之高大,纏定基之淺深”;“掇山:下洞上臺”;“洞:上或堆土值樹,或作臺,或置亭屋;”“閣山:閣山似敞也,宜于山側,坦而可上,便以登了,何必梯之”;“金魚缸: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一只,或兩只,并排作底,或埋、半埋,將山石周圍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如法養魚,勝缸中小山”;“假山基:假山之基,約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頂之高大,纏定基之淺深”; 水中的假山,是水還是石;上面是臺,下面是臺基還是洞;土里的缸是水還是土,引起矛盾。只不過它是程式化的,一如傳統的其他藝術。而作為《園冶》中一個大門類的“因借”,恰恰是制造“既是你的,也是我的”和空間矛盾的。把這種透明性矛盾推向極致的是“空間迷惘”,各種空間的組合和套疊,造成空間無限延伸的錯覺,實現對畫境和迷樓追求,產生在仙境的審美感受。雖然明代的中國已經和世界有廣泛的交流,但這種樸素的性情,當然不是受西方的影響,中國繪畫“二我圖”,與這種思維頗為相似,即制造了思維矛盾,引起思考。《弘歷鑒古圖》的畫面雖然只有兩個弘歷,但畫面外的觀賞者也是弘歷。歐洲的繪畫傳統也有類似的思維。但西方也許是由于制造透視幻覺才產生的畫中畫。雖然二者的起因或許不同,但也算殊途同歸。

而《園冶》中類似透明性的思維,只是園冶中的一部分,更是由于性靈或興趣所致。并沒有抽象成《透明性》純粹的設計手法。

三,《園冶》的行為

《園冶》中另一個核心是行為。文中少有西方那種景觀軸等大尺度的設計理論,基本都是小空間的論述,原因自然是其理論主要針對江南私家園林,不可能有大尺度的園基。但其對小空間的論述,都是帶著行為的,有些甚至是行為藝術。如“暖閣偎紅”、“煮雪當姬”、“落花呼童,竹深留客”等等,不勝枚舉。陶特在看過桂離宮之后,認為日本建筑是主體和客體的媒介的論斷。于是,只有加上人的行為,冰冷的建筑和園林才有了意義,“空間迷惘”和“行為”的核心思想,原文中,“掇山: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緣易逗。”更是先驗的表明空間及其行為的并列地位。

近些年熱門的建筑現象學,同樣表達了人與環境的基本關系。反對把場所簡化為空間關系、功能、結構組織等抽象的分析,而應包括生活經驗告訴人們的不同生活需要的環境和場所。不應失去生活的豐富和真實性。場所才是真實的建筑環境。現象學已經百余年歷史,已經成為了一整套嚴密邏輯和系統的學科,而園冶中的論述仍處于樸素的程式化階段。雖然《園冶》全文僅有一萬五千余字,但仍以大量篇幅論述具體的行為,如果作者繼續羅列,仍會有富情趣的具體行為被提到,因此作者常常講“因境而成”。可見其無法抽象成一種邏輯或一種哲學的窘境,作者陶醉于這樣的程式化思維,看不到對抽象思維的追求。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區別。

前述的文字,希望用西方和現代的理論來加以闡釋,并淺談了現代性的問題,如果現代性是具有普世價值的,那么《園冶》的思想是具有前現代性的,至少他們是有交集的。把程式化的內容去掉,抽象化可以部分的得到現代。可以說中國的傳統和西方的現代并不是完全的不相容。而《園冶》敘述的內容出于文人的自覺,在傳統社會的程式化藝術表達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文只是從現代的設計理論回看傳統,而傳統中必然還有很多沒有現代化的內容,甚至是現論沒有觸碰到的領域。這需要學者的不斷努力去探求。

參考文獻:

1,懂豫贛,《化境八章(五)》 《時代建筑》20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正蓝旗| 和林格尔县| 江口县| 丽江市| 新建县| 高尔夫| 虞城县| 安西县| 商都县| 凤凰县| 易门县| 西贡区| 怀安县| 长丰县| 峡江县| 洛阳市| 乐昌市| 平南县| 威远县| 班戈县| 崇明县| 黑河市| 福建省| 通州市| 汉阴县| 乌鲁木齐市| 凤凰县| 东宁县| 安图县| 淮安市| 洱源县| 五指山市| 梅河口市| 手机| 甘谷县| 陆良县| 宜章县| 太湖县| 山西省|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