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少數民族舞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大型原生態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廣,人們被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在這些舞蹈中蘊涵著原始的生命態度,舞者為生命而歌,為生命而舞。這些舞蹈表達的人性的光輝與眾不同,散發著一種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認為:舞蹈不僅是一切藝術之母,而且是一切語言之母。而人類學家認為: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類一樣古老。舞蹈的這些最原始的特質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的舞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懷著對這些珍貴的原生態舞蹈的敬仰,筆者對其特殊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體現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數民族自古就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他們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所謂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與人的本性是內在統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對自然絕對依賴而和諧。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生態舞蹈。這種原生態舞蹈,不是簡單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種簡單舞蹈動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傳習,而是一種整體生命狀態的呈現方式。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人需要同天地、萬物及神靈溝通,而舞蹈就是人與萬物溝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為了舞臺表演而人為創編的,它因為其深厚的淵源已經成為社會生活內容,其中的某些儀式性的含義已經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舞蹈的服裝、舞具都有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遠古含義。例如,基諾族太陽鼓舞中象征神靈的太陽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瑪尼石等。所以,這種原生態的舞蹈完全體現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內容極其生活化
西南少數民族的舞蹈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于大眾之中的,它以民間生活為基礎,用舞蹈的方式表達生活的需求。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對原始民族的舞蹈藝術進行了考察后認為:“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原始人類無疑已經在舞蹈中發現了那種他們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強烈的審美享樂。多數的原始舞蹈運動是非常激烈的。我們只要一追溯我們的童年時代,就會記起這樣的用力和迅速的運動,倘使持續的時間和所用的力氣不超過某一種限度是會帶來如何的快樂。因這種運動促成之情緒的緊張愈強,則快樂也愈大。人們的內心有憂動。而外表還須維持平靜的態度總是苦的:而能籍外表的動作來發泄內心的郁積,卻總是樂的。”
比如打歌(跳土風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擇偶的最常見的方式。無論在田間地頭還是屋里屋外,只要一把蘆笙或一把三弦,人們就能歡樂起舞。歌舞者白發而成,邊歌邊舞,舞步時而激烈時而舒緩。歌舞者的情緒隨著山歌的變化而變化。有打歌調稱:“螞蝗叮著鷺鷥腳,生生死死扯不脫”,姑娘們又喜歡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說:“為人不跳樂,白在世上活”;他們還有許多生動的說法:“太陽出山來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濕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腳”;“打歌打到太陽落,只見黃灰不見腳,打起了黃灰做得藥”;“采花來來采呀采花來,一家一個采呀采花來,阿娃花下說給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來掛是掛,不想不掛咋在著……”;“想你不能搭你去,愛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雞么吃了針穿線,牽腸掛肚掛心肝,啊蘇噻呢么喲嘿”……再比如煙盒舞,這種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帶彝族尼蘇支系(俗稱“三道紅彝”)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活動。以傳統的裝煙絲盒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彈響作節拍,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集體舞,舞蹈隨著清脆悅耳的煙盒節拍,鏗鏘的四弦聲、笛子聲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動,妙趣無窮。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圍在篝火邊,彈著四弦,唱著“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開始斗“蹄殼”(鞋子),互相用腳去碰對方的腳,進行試探;聚會的是跳一種摹仿各種動物交尾、男女青年身體親密接觸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點水”、“鴿子渡食”、“螞蟻走路”、“銀瓶倒水”、“鷺鷥拿魚”、“蝦螞蟲扭腰”等;接著小伙子開始“搶姑娘”,到密林中幽會……“踩谷種”、“踩茨菇”等,則為反映農耕的舞蹈,彝族人極為喜愛煙盒舞。
再比如佤族的甩發舞,佤族婦女大部份披長發,甩發是從佤族婦女發式特點及生活動作中,經過提煉發展成為具有佤族特色的舞蹈。甩發可以表現內心的強烈感情,可以表現力量,頭發的擺動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這種源自內心的歡樂情緒通過歌舞的形式更強烈地“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
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原生態舞蹈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舞蹈的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在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例如,流傳于中國南方產茶區的“采茶舞”,也稱“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燈歌”、“采茶燈”等。這些舞蹈中的動作模擬采茶勞動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盤茶、送茶等動作,還有彝族的“海菜腔”,它發源于云南石屏異龍湖一帶,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魚時,一邊劃船,一邊唱歌,歌聲就象水中隨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極其優美、復雜、動聽,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難學、最難唱的民歌。舞者們唱三拍,跳二拍,手擊一拍,在原生、經典舞蹈中堪稱一絕。生活在石屏縣哨沖、龍朋、龍武一帶的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有腳不能跳,俏也無人要”。再比如傣族的《象腳鼓舞》是在喜慶佳節或是迎接遠方來的客人時表達美好祝福的一種民間舞蹈。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腳鼓,演奏時用糯米飯粘在鼓面中心調試音的效果,象腳鼓流行于德宏、西雙版納、臨滄及云南周邊的東南亞各國。群眾說:“象腳鼓一響,腳桿就癢”。
這些舞蹈內容生動、豐富,反映的是鮮活的生活狀態和場景;甚至可以說,它已成為了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
三、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突出體現了儀式化和圖騰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著咆哮奔騰的寬江長河,或圍繞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閃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隱若現的神秘畫像,擊石的鏗鏘伴隨著鼎沸的吶喊歡唱;頭飾彩羽,身披獸皮的人們……從日出跳到日落,從黃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國舞蹈史》)這就是少數民族儀式舞蹈精彩的描述。儀式舞蹈的主題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動作程序。以使人們以神圣的心理從這些程序中體驗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靈對生命本體的佑助。在西南少數民族社會中,儀式舞蹈是一種流傳久遠,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及心理影響極深的一種民俗現象。當征服與支配自然界的強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難以實現的時候,盛大的儀式舞蹈就開始了。他們通過這種儀式舞蹈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價值,意識到自身與群體的巨大潛在能動性。人們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現實,溝通神靈,于是不同部落產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儀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聲是人們向“摩米”(即天神)對話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興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傳統的“昂瑪吐”節上表演的祭祀性喜慶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凈寨、驅邪避鬼、祈求豐收之意。還有銅镲舞,這種舞流行于西雙版納州哈尼族愛尼支系的一種舞蹈。先民們用兩片銅镲相撞發出的洪亮聲音來與神靈溝通。神鼓流傳于云南綠春一帶,當地人叫“熱波比”。現在,綠春縣牛孔鄉只有一個婦女能打這種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豐收、婚喪嫁娶等內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時邊打邊唱。
再例如,佤族至今仍然保留著“木鼓舞”的習俗。他們將“木鼓舞”看成很神圣的儀式。在佤族人們的歷史上,“木鼓舞”通常在本族人受到外族人入侵時、村里的老人過世時、取外族人的頭顱祭祀古神時,敲鼓而舞。現在“木鼓舞”在佤族大多在兩種情況下跳,一是村民拉木鼓回村寨時跳,二是有重要的活動在木鼓房中所處的村寨中跳。“木鼓舞”原始風貌濃厚,動作豐富。舞者時而站成兩橫排或兩豎排交錯變動,時而相互拉手將木鼓圍成圓圈伴隨著鼓點而舞,舞蹈情緒激烈,狂野粗礪。在簡單奔放的律動中勃發出生命的情感。
還有,面具舞也是當地先民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云南麻栗坡縣大王巖崖畫有面具舞圖象。先民們戴著面具嚇唬魔鬼,驅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發展為儺戲,至今一直遺存在云貴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東巴舞是在東巴祭祀儀式中跳的一種舞蹈,其中的一類是為了超度亡靈。原始東巴教認為,人的軀殼死了,人的靈魂沒有死;這樣就必須由東巴跳舞祭祀,超渡亡靈,沿著“神路圖”升入天堂。
西南少數民族人民除了認為萬物有靈外,還信奉氏族的圖騰。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象征和標記。涂爾干在分析圖騰崇拜時認為,在氏族成員之外“存在著支配他們同時又支持他們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群體成員所激起的情感,這種情感已經深入氏族成員的內心,并且對象化了。為了對象化,這種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種客體上,如圖騰。于是某些東西就變得神圣了。圖騰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員對圖騰神圣感情和心理歸依感。正如當代美國著名的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所講:“原始藝術既不是產生于單純的好奇心,也不產生于創造性的沖動本身,原始藝術的目的,并不在于去產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實踐工具和一種超凡的力量。”這種超凡的力量就是“圖騰崇拜”。
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中常常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這種方式強化了群體認同的標記性。例如,我們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中,常常見到牛頭的出現。這就是體現對農業生活和力量的崇拜的牛頭舞。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動物。“中國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發生了關系。傳說遠古時候‘葛天氏’之樂,是表現農業生活的。表演時三人手里都拿著牛尾巴,頓足踏地,邊舞邊唱”。這在當地的民間舞蹈中得到了體現。舞蹈中,持牛頭者是祭祀儀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領舞人,只有此人用線條畫出身體,而其他幾人都是用顏料涂滿身體。牛頭象征著力量和財富。牛可以耕種、有力量,還能帶來更多的糧食,在原始社會,有糧食就有生命,就有財富,所以牛的多少可以衡量財富的多少。對牛的崇拜,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對農業的重視。
還有,基諾族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所以他們的太陽鼓舞是其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的木管象征太陽的光芒。鼓舞反映出云南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器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顯的交合象征意味。原始先民相信陰陽協調,天地交和,生命乃成。對產生生命的行為和器官有著近乎神靈的崇拜。他們把這種崇拜隱含在舞蹈動作中,以乞求獲得孕育生命的能力。從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對待情愛、生命的態度。
再如,傣族人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圖騰,他們的孔雀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內容多為表現孔雀的動作和生活習性。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地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手形和手的動作也較多,有規范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這些舞蹈雖然道具不同、舞風各異,但都體現了對氏族圖騰的崇拜、對生命的崇拜。
四、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是人類的藝術瑰寶
這種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如同一本活得歷史畫卷,向人們講訴著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體現他們對神靈、對生命的崇敬。舞者動作的內涵,舞蹈的內容,舞蹈所表達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義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種原生態舞蹈,其呈現過程是表演藝術;舞蹈的特定時間、空間與內涵體現了歲時節日民俗與人生儀禮;而舞蹈的服裝和特定用具又和相關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藝技術密切相關。所以,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無疑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藝術形式。這種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從先祖那里繼承下來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活態文化藝術品。
五、結語
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作為中國舞蹈藝術圣殿中的一枝奇葩,處處體現著信仰和崇拜,體現著那一方水土人民對生活的真誠和感動。他們的舞蹈是發自內心的對生命的熱愛,沒有粉飾與浮躁。因為大山里的人們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陰陽可以協調。他們跳舞是為了示愛,打歌是為了慶豐收,擊鼓是為了交媾,這些充滿人性的東西完全不同于一般舞蹈形式的單純炫技。他們的舞蹈不是技巧,而是生命本身。他們是在用生命舞蹈!
【參考文獻】
[1]于平.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M].北京舞蹈學院出版社,2002.
[2]愛彌爾.涂爾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商務印書館,1984.
論文摘要:一個民族的舞蹈蘊含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在勞動人民的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禮,積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每逢重大的民族節日,各個民族都會以各式各樣的舞蹈來表達喜悅之情。民族舞蹈表演對于提高民族認同感、加深各民族間的聯絡與感情是十分有利的。筆者認為,通過民族舞蹈的教學,在學生思想上進行民族意識的滲透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就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識的滲透問題展開比較深入的論述,以期能夠對我國當前民族舞蹈教育中學生民族意識的提高提供一點可借鑒之處。
一、加強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識滲透的必要性分析
一個民族的舞蹈蘊含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在勞動人民的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禮,積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每逢重大的民族節日,各個民族都會以各式各樣的舞蹈來表達喜悅之情。民族舞蹈表演對于提高民族認同感、加深各民族間的聯絡與感情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通過民族舞蹈的教學,在學生思想上進行民族意識的滲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識滲透的途徑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的對策來加強對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識的滲透工作。
(一)學習民族舞蹈,體會民族風情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風俗習慣,在其舞蹈表現方面也存在著各自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就以挺胸、拔腰、昂頭作為其主要特點,這主要是因為蒙古民族長期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就逐漸形成了昂首、挺胸的體態;藏族的民族舞蹈中著名的“踢踏舞”,則表現出了無限的生命活力以及詩情畫意,把藏族與生俱來的西域風情全面的展現出來。中國各民族的舞蹈是各民族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能親自表演一下民族舞蹈,僅僅依靠耳聽目看,是難以全面體會各民族風情的。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舞蹈教育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們接觸并逐漸深入了解中國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特色舞蹈,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對各民族舞蹈的學習與表演,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身體的協調性,而且能夠極大的加深學生的民族意識。但是,在進行舞蹈教育時應當注意不要給學生造成身體上的疲勞以及思想上的厭倦,而是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來進行民族意識的滲透。筆者認為,學生只有在對祖國各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的基礎上,才能激發其對我國各民族的熱愛。
(二)提高對民族舞蹈的鑒賞能力,提高對祖國舞蹈文化的認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舞蹈教育開始之前,教師應當首先調動起學生學習民族舞蹈的情緒。比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先進手段將我國各民族舞蹈展現給學生,可以選擇那些節奏感明顯的音樂,民族特色鮮明的服裝等具體因素來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學生欣賞民族舞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適時的向他們講解這種民族舞蹈的發展歷程及其特征,除此之外,還可以向學生們講述這一民族的文化習俗以及民族風情。
顏色絢麗、款式豐富的民族服飾文化也應當成為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各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艷以及花樣之繁,已成為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長河中一顆引人注目的明珠,與此同時,我國各民族所傳承下來的音樂以及舞蹈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凝結而成的,充分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頑強意志以及不懈的追求。我國的民族舞蹈蘊含著蒙古民族的豪放、遼闊;云南各民族的淡雅、清新以及新疆民族的活潑與歡快等等。所有這些都帶給人們藝術的享受,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思想以及優良的民族傳統風俗。這些成為對學生進行民族歷史教育、接受本民族的民族旗幟和神韻、強化民族意識的生動教材。在進行舞蹈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民族舞蹈來介紹其民族的特色服飾。例如,在進行傣族舞蹈課程的教學時,老師可以依據多媒體放映的畫面對這個民族的生態環境、服飾風俗進行描述。在講述完傣族服飾特征之后,老師可以緊接著切入正題,拿出傣族裙讓學生們親自穿著上課,親身感受一下傣族這個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們在外表形態上更貼近人物形象,也能讓學生們在學習傣族舞時更快地進入狀態,體會服飾帶給舞蹈的奇妙感受。
民族音樂對于學生理解民族舞蹈、加強民族意識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進行舞蹈教學時只有充分領會民族音樂的內涵,才能確立所教授的舞蹈的主題思想。考慮到有些學生在對文字、歌曲內容的理解上沒有那么深入,所以在選擇歌曲時,不能一開始就放難度較大、不好辨別的樂曲讓學生們欣賞,要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對學生實施教育。民族舞蹈的學習,不但能夠讓學生得到肢體上的能力提升,而且還有利于學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對服飾和對音樂的欣賞、感受,進一步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也使特有的民族風情和民族審美心理自然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加深了學生們對各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了解,從而引發出更高的學習欲望。
三、結束語
民族舞蹈的教育不僅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這是書本學習過程中難以替代的。我國傳統的民族舞蹈在世界多個國家與地區都得到了眾多的贊美與肯定,使得中國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認同。所以說,我們應當重視在舞蹈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意識的滲透,讓學生在民族舞蹈的學習過程中領會到祖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并促使學生將這種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融入到舞蹈藝術的表現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夠是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具備國際意識以及開放的思想,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與發展做出應盡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紅.《在民間舞教學體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談民族地區專業舞蹈院校的民間舞蹈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08,(18).
論文摘要:舞蹈創作者根據個人經歷、生活環境、宗教信仰、時代要求等多種因素編創出體現民族自我的舞蹈,讓每個舞種裂變出許多異彩紛呈的劇目,具象地綻放在舞臺上。本文將通過分析不同時期蒙古族舞蹈的創作風格,來探討風格的變化及形成原因。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響,舞蹈風格彪悍矯健。傳統的舞蹈有:馬刀舞、鄂爾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這些舞蹈節奏歡快、舞步輕捷,表現出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樸、熱情的健康氣質。建國后蒙古族舞蹈涌現出很多優秀的作品,舞蹈風格從樸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編創者個性的升華,各有特點。本文選取了不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三個蒙族舞蹈:《牧馬舞》《奔騰》和《搏回藍天》來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創作風格及形成原因。
一、從生活中激發靈感,捕捉樸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舞蹈語匯和不同風格特點的“標準”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著名的表演藝術家賈作光曾說到:“要學好一種舞蹈就必須掌握它的全部特點和標準,講標準就要談‘規范化’;而所謂講‘規范化’就是將生活中產生、又在生活中經過無數民間藝術家長期發展形成的、能鮮明體現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點固定下來。”
賈作光在舞蹈創作過程中,講究舞蹈的韻律和節奏,將情、舞、樂等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早在50年代《牧馬舞》的創作中,他就意識到舞蹈動作要從生活中去提煉并積極從事著繼承、借鑒傳統的工作。《牧馬舞》從牧民生活出發,他在內蒙古傳統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從牧民騎馬、訓馬、摔跤、擠奶、射箭等勞動生活中,觀察、捕捉、提煉和創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語匯,提煉了牧民放馬的典型形態,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馬、拴馬、騎馬、飛馳等典型動作,表現了蒙古民族樸實粗獷、剽悍英武的精神氣質,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邁、馬術高超的牧民形象。
從《牧馬舞》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賈作光創作舞蹈動作從生活中提煉,卻并非單純模仿,而是把具象動態美化、優化、韻律化,把舞蹈技巧緊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結在一起。這一時期的舞蹈創作不論是觀察還是模仿,都著力于強調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體”。
二、從時代中汲取精神,抒發濃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紀80年代中葉,內蒙古草原乃至整個中國大地沉浸在改革開放的熱潮之中,中國人民意氣風發,精神抖擻地奔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道上。正是基于這種時代特點,這一時期創作的舞蹈風格都極具強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騰》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騰》由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創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經演出,便以其生動的氣韻、磅礴的氣勢、濃郁的民族風格引起強烈的震撼。《奔騰》的編導馬躍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語言風格,他不僅僅讓舞蹈停留在馬姿,馬步,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著力于刻畫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馬背民族”粗獷、豪放、強悍的性格特征,還有對待生活的熱情與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領舞、群舞的相互襯托,展現出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雄偉氣勢。其中更以“人”的“信馬由韁”與“馬”的“奔騰飛馳”交相揮映,迸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為觀眾展現了一幅蒙族人騎馬奔騰朝氣勃勃的畫面,這種創新的表現手法使這個舞蹈更貼近民族情感。
《奔騰》這部作品代表了新時期整個中華民族昂揚奮發的生命狀態。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氣勢蓬勃的舞臺氣氛,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還是作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劇目不斷活躍在舞臺上。這一創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態上,使整個舞蹈看來無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這個舞蹈是對蒙古族舞蹈創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滿足于一般意義的民族風格展現,而是通過體現蒙古民族須臾難離的馬的"靈魂"搏擊,揭示這個民族對生命的感悟。
三、從審美中創新思想,追求自我的個性升華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民族民間舞蹈雖然根植于民間肥沃的土壤中,但它們的風格特征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是時代的原因,也是編創者思想創新的原因,所以,在這一社會時期,民族民間舞蹈出現了符合當代社會情感、運用編舞技巧表達主題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其中《搏回藍天》可以稱為一部代表作。
《搏回藍天》是由萬馬尖措編導的蒙族獨舞,舞者從一只鷹的角度刻畫了被剝奪生存環境和自由意志與生命的悲哀,帶有一定故事情節與主題,舞蹈中動作元素的設計,雖然大部分是課堂組合的變形,但不乏是一次大膽地嘗試。它的誕生符合當代的審美取向,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運用方法非常生動,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像萬馬尖措一樣,運用民族舞蹈語匯編創出具有當代審美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種新風尚。這些舞蹈的編創者已遠遠不滿足于單一模仿動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態,需要創新,在保護好民族民間藝術原始魅力的基礎上不斷輸入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藝術血液,從原生態、課堂訓練中的舞蹈轉變為符合時代精神的舞蹈藝術。這不僅需要編導在觀念、意識和思維上的創新,更是舞蹈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
但無論怎樣,舞蹈最重要的是打動觀眾的內心,不管民族舞蹈藝術隨著時間流逝如何發展,與觀眾的溝通、與心靈的對話是舞蹈藝術亙古不變的追求。
結論
從《牧馬舞》到《奔騰》到《搏回藍天》,我們無法定論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孰好孰壞,就像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原生態藝術和舞臺藝術的話題一樣。對于今天的民間舞蹈創作而言,當代有許許多多作品從反映真實、純樸、熱情的社會生產到奔放、唯美的民族民間舞蹈,這為民間舞蹈帶來了新的生命。從而使民族舞蹈具有了新的品格。時代在前進,民族舞蹈這種活躍的藝術形態就必然不會停滯,編創者在繼承原有舞蹈風格特征的基礎上,不斷“拿來”與“創新”,既彰顯民族舞蹈“母語”的文化特異性,又具有時代性。在各個不同時期向我們展示不同的風采,而每一種風采都是民族舞蹈文化發展長河中不可缺少、獨具特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賈作光著.《賈作光舞蹈藝術文集自序》.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
陳衛業 紀蘭蔚,馬薇編寫.《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選介》.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版
摘要 舞蹈不僅是人類最早發生的文化現象之一,而且還是原始人類生命展現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并且舞蹈也是隨著人類肢體的變化而發展、變化的。中國民族舞蹈是在人民群眾中被廣泛流傳的,并且民族舞蹈都是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及地方特色的,我們所指的中國民族舞蹈大多是指中國近代的舞蹈。中國民族舞蹈作為審美對象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而對于中國民族舞蹈的欣賞就是通過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特有的韻味來體會其內在的美和外在的美,以便能使欣賞者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關鍵詞:中國民族舞蹈 審美特性 欣賞藝術 中圖分類號:J72 文獻標識碼:A
一 中國民族舞蹈的溯源
各國的學者對于民族舞蹈這一概念的看法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書籍、著作及論文當中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給民族舞蹈做出了諸多不同的解釋。雖然這樣的狀況讓人難以給民族舞蹈下準確的定義,但是這樣的情況卻大大拓寬了人們對民族舞蹈的了解途徑,同時也豐富了民族舞蹈的理論知識。
雖然四五萬年以前的中國就漸步進入了氏族公社時期,但是在母系公社時期和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出現了隨葬的裝飾品,這些隨葬品證明了中國早期的人們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意識及宗教意識。并且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們宗教意識的增強就產生了非常多的宗教祭祀活動,這些宗教祭祀活動基本都是通過舞蹈的形式來進行的。這些最原始的祭祀舞蹈雖然沒有留下后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具體形象,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現存的古老民間舞蹈遺跡來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且具有無限魅力的原始舞蹈藝術。就是這樣中國古老民族在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中通過人體動作創造出了富有節奏美和律動美的舞蹈,因此可以說中國民族舞蹈是來自于人們的生產勞動及日常生活的。
二 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特性解讀
1 中國民族舞蹈具有生動鮮明的形象性。舞蹈最為重要的審美特性就是其生動鮮明的形象,不同民族都有其獨到、特有的舞蹈形象。這些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目前已經成為了不同民族風格的特有標記。可以說只要是藝術,都是要用形象來直接或間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通過具體形象來對人們具體的情感和思想進行展示,一切藝術都不能脫離根本性的要求和規律。因為藝術如果完全脫離了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就很難給人帶來真實的美感,缺少了美感當然也就不能稱其為藝術了。而作為一種藝術的舞蹈也必然會受到這個藝術特有的基本規律的制約。但是作為舞蹈藝術來說,她又有著自己本身的形象美,很多地方是區別于其它藝術的形象美的,因為舞蹈藝術是通過人的具體動作姿勢的形象性及連貫性去展示自我內心美和外在美的。如果對過去舞蹈素材進行研究就會發現,古代的舞蹈藝術素材基本都是對勞動的模仿,或者是對禽獸動作的模仿,模仿的同時還會加入部落圖騰和氏族祭祀等活動元素,古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模仿舞蹈藝術來加強人們之間的團結或者來活躍生活的氣氛。最為典型的丹寨苗族的錦雞舞就是舞蹈藝術形象性的最佳展現。
2 中國民族舞蹈具有風格各異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因為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存在明顯差異,所以產生的民族舞蹈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因為產生的基礎不同,再加上各自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所以對于中國民族舞蹈審美特性來說,風格各異的民族地域性也是中國民族舞蹈的特性。例如,中國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就因為最初是來自中國的北方草原,隨后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又逐步遷徙到了西域地區,在這個遷徙期間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由過去草原游牧式生活發展成為了正式定居式的農業生活的原因。所以她們的民族舞蹈《賽乃姆》就有著自己特有的風格藝術特性:節奏非常明朗,舞姿也非常明快活潑,手腕及肢體變化也異常豐富。再如,優美的傣族舞蹈,就以表達感情含蓄,舞蹈動作豐富及舞姿也富于雕塑性而出名的,傣族舞蹈中的四肢身體各軀干基本都需要彎曲,這樣的藝術特色就同傣族人民生活的環境有非常大的關系,因為傣族基本都是生活在水邊,他們愛水和贊美水的內心情感注定了傣族人及傣族舞蹈就像水一樣的純凈和柔美。又如,以豪放彪悍為特性的蒙族舞蹈,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舞蹈特性,這和他們的生活地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遼闊無垠的蒙古草原使得蒙族人不但創造了優秀的草原文化,而且還在日常的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了這種粗狂豪放的民族舞蹈形象。蒙族舞蹈充分體現出了我國民族舞蹈的民族地域性。
3 中國民族舞蹈具有超越現實的動態性。舞蹈可以通過人體舞蹈的動態美來表現人類復雜的情感,可以對人類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的人體美進行有秩序和有規律的加工整合,然后創造出一種能夠超越現實的人體舞蹈動態之美。還有就是舞蹈是需要動作的,而舞蹈動作恰恰是可以通過有節奏的變化來展示人內心情感的波動狀態,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孔雀舞就是能夠超越現實動態性特點的表演性舞蹈,雖然傣族的孔雀舞因為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風格各異的跳法,但是不管哪種跳法都實現了用豐富的舞步來展現孔雀靜態及動態的嫻雅優美,也都充分展現了中國民族舞蹈具有的超越現實的動態性特征。
三 中國民族舞蹈的欣賞藝術
作為一種綜合性表演藝術的舞蹈可以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這是因為觀眾通過欣賞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可以從內心產生出一種精神感應,就可以對舞蹈反映的現實生活及其內含思想情感有著更為深刻的感悟,舞蹈還可以通過其美的動態和美的韻律來潛移默化地感染及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認識。可以說舞蹈欣賞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并且能把人類感覺、知覺實現完美統一的內心精神活動過程。在舞蹈欣賞的過程中需要觀眾的感受、理解、聯想及想象等諸多積極心理活動來參與對所觀察到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觀眾對舞蹈作品真實內涵的具體把握,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舞蹈藝術的欣賞。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欣賞過程必須要同舞蹈形象思維緊密聯系,觀眾對舞蹈藝術的美的欣賞首先要對舞蹈展示的形象有明確的感知,然后從內心產生對舞蹈形象的感情反應,最后才是從認識和感悟到的舞蹈藝術作品中理會到其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及舞蹈的主題思想。另外就是在舞蹈欣賞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要努力通過自己的感覺、想象和體驗等心理因素進行融合,然后對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分析整合后產生出適合自己審美心理的形象,這樣一來欣賞者就能對舞蹈藝術形象有更為深刻地感受,從而對舞蹈藝術形象的內在美及形式美產生出強烈的感情共鳴。對于中國民族舞蹈欣賞來說,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感悟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真實魅力。
首先,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的情感之美。舞蹈藝術具有自己的情感特點,那就是特別擅長抒情,對于敘事卻不怎么注重。舞蹈藝術就是通過借助動物或植物的自然形態特征來用人類自身的肢體語言表達和傳遞這些自然景物的形態變化,以便達到借物比興和托物寄情的效果,最終能用舞蹈的外在形式抒發人們的內心情感波動。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舞蹈,但是不管什么民族的舞蹈,我們都可以從中分析出人們想要表達和體現的情感之美,這種情感美也許是人性之美,也許是人情之美,也有可能是人類道德品質之美。中國民族舞蹈可以說在各個方面表達人們美好愿望的同時,還對社會人生的認識進行了折射。例如,最為著名的當代舞蹈家楊麗萍的雙人舞《兩棵樹》就充分表現出了青年異性之間對真摯愛情的追求魅力,該舞蹈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樹或夫妻樹,然后舞蹈家就借助了這種自然界的植物來展示了人間的深情,觀眾在欣賞民族舞蹈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人體情緒,然后觀眾就會從內心產生出對真摯愛情的贊美和向往,這就是受到了舞蹈藝術家情感藝術感染的結果。再如,探戈舞及恰恰舞,這兩種舞蹈都是通過借助其自身優美的動作旋律來展現彼此間強烈的感情交流,觀眾通過欣賞這些舞蹈的時候就會收到舞蹈本身的感染,就會從腦海里想像出每個動作組合所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及生命意義。總之,中國民族舞蹈就是通過那如詩如畫和含意雋永的舞姿及動作展現出了獨有的情感美,舞蹈的這種情感美能給觀眾帶來發自肺腑的情感呼應。
其次,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的韻律之美。不管哪個民族的舞蹈都會有令人折服的人體旋律,也可以說人體的旋律美是舞蹈藝術最為基本的特點之一。舞蹈通過和諧的音樂節奏及肢體的規律動作給觀眾以視覺上的愉悅美。舞蹈藝術作品能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舞蹈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國古代的敦煌壁畫就是以其絕妙的想像來表現中國古典舞蹈的人體動律美。舞劇《絲路花雨》就是以敦煌藝術為素材創作的,該舞蹈作品以其絕美的藝術特性及獨特的東方韻律和造型讓整個世界都為其喟嘆。再如,作為寧夏歌舞團演出的《羌笛舞》更是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感染了人們,以其流暢的舞蹈韻律感動了中外友人,更是通過把舞蹈的藝術韻律同歷史的真實性實現了完美融合,再現古老黨項族的古樸民族風貌。還有就是如果你欣賞陜北的《安塞腰鼓》,仿佛就能看到古代邊塞沙場上兩軍激戰,看到武士們的威武雄壯,這些場景都能把觀眾內心的畏懼洗滌掉,振奮人們的精神。
再次,欣賞中國民族舞蹈具有景情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果能把景與情實現完美融合,也就是實現了客觀的境同主觀的意相結合,就會產生我們通常所說的意境。舞蹈的意境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是好比一首詩的“意”;第二,是好比一幅畫的“境”。其中的“意”主要是指藝術家在創造舞蹈形象的時候所要表達的主觀上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非常講究意境的藝術,舞蹈必須要做到通過直觀、可感及動態的人體律動來傳情達意,這就要求這些律動必須要生動、多變和新穎,如果不能做到這些基本的要求就不能創造出“情”與“景”有機統一的舞蹈美的意境,舞蹈藝術也就等于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例如,傣族舞蹈《邵多麗》就用那美妙的舞姿和優美的旋律充分表現了傣族的民族特色,盡顯了傣族神秘的特有文化;舞蹈《荷花賦》更是表現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舞蹈《黃土黃》充分展現了黃土高坡人的粗獷和奔放的情調意境;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則運用了各類線條上的變化表現出涓涓細流奔向江河大海的一種美妙意境。
最后,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的雕塑之美。同音樂藝術不同,舞蹈是一種空間藝術,因為舞蹈動作之間的間歇及停頓能夠在觀眾的視覺中形成相對穩定停留的映像,這些影像能夠給觀眾以視覺的沖擊,可以給觀眾提供想象的空間和原型,所以說舞蹈在造型上是非常富于雕塑性的。觀眾在欣賞民族舞蹈的時候,不僅可以欣賞到民族舞蹈的韻律美,還可以欣賞到其特有的雕塑美。舞蹈藝術家創作舞蹈作品的時候非常注重將每個瞬間都給觀眾造成一個個美的形象,然后觀眾就可以將這些富有節奏性和動律性的雕塑串接成完整的舞蹈畫面,這種藝術形象對觀眾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敦煌系列舞蹈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畫,或者取材于雕塑中的造型,古代的雕塑家把這些舞蹈造型凝固化,今天的舞蹈家就是把這些凝固了的造型和雕塑進行活化性的藝術再造,然后融入到現代的舞臺藝術中,觀眾就可以在欣賞這些舞蹈藝術美時達到陶冶自己情操以及升華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中國文化模式轉型中的幾個問題》,《人類學與西南民族》,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肅容:《民族舞蹈基本動作》,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3] 楊錚:《談中國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藝術教育》,2011年第2期。
[4] 孫曉燕:《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5] 金秋:《中國區域性少數民族民俗舞蹈研究》,《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6] 孟令剛:《淺談舞蹈的欣賞》,《青春歲月》,2010年第24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旅游;土家族;擺手舞
國內許多民族都能歌善舞,有更多機會歌舞相伴,因此便形成了各種民族音樂舞蹈形式,如新疆達斡爾族音樂舞蹈、蒙古族音樂舞蹈、塔吉克族音樂舞蹈、滿族音樂舞蹈等,音樂舞蹈形式都很發達。近年來,發展民族旅游產業是民族地區重要的經濟形式,民族音樂舞蹈資源是民族地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對于民族音樂舞蹈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不僅有利于增加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吸引力,豐富區域旅游內容,同時由于旅游業對民族音樂舞蹈的價值開發,有助于民族音樂舞蹈借助民族旅游業發展傳承發展下來。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價值利用并不容易。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少數民族舞蹈較為典型的例證,其不僅具有鮮明的土家族特色,也蘊含著土家族特殊的風俗文化。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源于該民族古老的祭祖儀式,據史料推測,自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近年來,隨著湘西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土家族擺手舞逐漸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旅游資源,對于當地旅游業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土家族擺手舞在當地旅游發展中的表現在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發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民族音樂舞蹈旅游發展的問題發掘和解決。
一、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潛力
由于民族音樂舞蹈的形式和內容方面的新奇和特殊的藝術成就,民族音樂舞蹈是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這種資源優勢集中在多個方面,如豐富旅游內容、增加游客的地方文化經驗,愉悅游客旅游體驗、形成地方旅游特色等。雖然這些旅游資源的方向不同,指向主體不同,但是都有利于地方旅游的發展,都是民族地區音樂舞蹈參與旅游業發展的潛力所在。[1]以土家族擺手舞為例,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對于旅游業的優勢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土家族擺手舞有明顯的娛樂特征,音樂和舞蹈都具有娛樂性,帶給受眾愉悅感受是藝術的基本特性,土家族擺手舞是土家族民眾在勞動、祭祀活動中形成的音樂舞蹈形式,具有很強的娛樂性,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按照一定節奏參與進來,可謂是妙趣橫生,而從旅游業來說,娛樂是旅游的一個基本要素,游客很容易通過土家族擺手舞表演獲得愉悅感受;其次,土家族擺手舞有明顯的地方文化特色,對于游客來說,到特定地區的游玩,實際上也是了解地方文化習俗的一個重要途徑,增長見識,獲得新奇感受是游客游玩的重要目的,從土家族擺手舞來說,湘西土家族擺手舞不僅集中了音樂和舞蹈藝術形式,同時,也表現了土家族社會的歷史源流、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土家族各方面的文化內容,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家族文化的集中表現,在游客觀看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時,實際上便能夠從擺手舞中對土家族的文化形成深刻感受;再次,土家族擺手舞有很強的參與性,參與到其中才能得到更為深刻的旅游體驗,對于游客來說,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可以旁觀,也可以參與,有助于增強游客的旅游體驗,同時也有助于對于地方文化的深刻感受,增加娛樂效果。最后,有助于地方旅游業特色形成,不同民族的音樂舞蹈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在地方旅游業發展中把民族音樂舞蹈納入旅游體系時,意味著民族音樂舞蹈的特色也將成為地方旅游業的特色,在對相關特色充分發揮時,民族音樂舞蹈便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特色品牌,如當下只要提到湘西土家族旅游,必然會提到土家族擺手舞。各種特征使得土家族擺手舞在旅游業發展中有很好的優勢,并因此成為土家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帶動項目,對于當地旅游業發展不可或缺,以永順縣雙鳳村為例,該村由于擺手舞表演已經成為當地品牌旅游項目,擴展了當地旅游業的知名度,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游客資源。
二、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旅游價值的實現
雖然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對于地方旅游業發展有重要價值意義,但是這個價值意義實現必須要通過系統化、多樣化地開發,才能使民眾音樂舞蹈的旅游價值得到充分實現。湘西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素以山奇、水秀、洞勝、谷幽稱絕,土風苗韻最為濃烈,尤其土家族的擺手舞濃郁獨特。自1982年國家批準建立“張家界森林公園”以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旅游業也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湘西土家族的旅游業發展,一方面在于獨特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當地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對于旅游業發展有重要支持作用。但是這種支持意義的最終實現還是在于當地旅游業對于土家族擺手舞的重視和明確的思路開發所促成。
(一)創新民族音樂舞蹈樣式
土家族擺手舞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在具體實踐上也有很多差別,如擺手舞動作多樣等,是當地民眾的主要節俗活動,對于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土家族民眾來說,擺手舞相當于當地社會的狂歡活動,由于其他娛樂活動的缺乏,自然對于傳統社會中的民眾有較大吸引力。但是從游客視角來說,現代社會中的民眾有更多的娛樂選擇,同時在審美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這種多樣化的藝術需求和較高的藝術標準意味著土家族擺手舞在旅游中的參與如果還是按照既有形態來運作,自然顯得比較單一。土家族擺手舞如此,其他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同樣也是如此。要使民族音樂舞蹈能夠對受眾有更多的吸引力,增加民族音樂舞蹈的游客參與,就必須要在現有音樂舞蹈形式基礎上進行創新,進行多樣化發展,形成更多的音樂舞蹈形態,當前土家族舞蹈的廣播操化發展就是典型的例證。這種多樣化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著手:第一,多樣化音樂舞蹈形式,如可以形成以人數分類的音樂舞蹈種類,也可以形成以隊形變化不同的藝術形式,或者是對民族音樂舞蹈進行簡化等,都是民族音樂舞蹈樣式的轉變,有利于增加民族音樂舞蹈的新鮮感,特別是部分民族音樂舞蹈有一定難度,必須要進行改編才能有利于游客參與;第二,創新音樂舞蹈動作,民族音樂舞蹈大多有自己的動作,這些動作往往來自勞動或祭祀等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其中也可以融入新的舞蹈動作,來使民族音樂舞蹈與時俱進;第三,改變民族音樂舞蹈的形象塑造,舞蹈形象改變也是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改變樣式的重要方式,如土家族擺手舞的舞者往往各自穿著民族服裝,在形象上有所突破也會使民族音樂舞蹈形成新的視覺感受。
(二)擴大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
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是在民族社會中形成的藝術形式,對于當地民眾來說,自然很熟悉,但是這種熟悉往往是民眾對于自己周圍環境的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很少會關注到其有多大的意義,或者是形成進一步發展壯大民族音樂舞蹈的欲望。但是對于外地游客來說,地方藝術形式多樣,而其旅游出行的時間有限,在此情況下,其對于相關藝術活動的關注首先是其知名度、趣味性和文化性,以此來把其作為一種地方風貌的表征,作為一個認知、感知和理解地方文化風情的入口。顯然,當下各方面對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態度和理解并未和游客的需求特征達成一致,并沒有從游客需求上把民族音樂舞蹈作為地方文化的代表來打造,從而使得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力難以有效擴大,弱化了游客對于地方音樂舞蹈的關注。如土家族擺手舞是湘西土家族當地婦孺皆知的藝術形式,但是當地民眾往往把其理解為祭祀、習俗或娛樂需要,把其理解為祖輩傳下來的理所當然的存在,這種認識和理解使得當地對于擺手舞的旅游參與往往限于平常的活動,和其他地方旅游活動的參與并無二致。近年來,隨著擺手舞在旅游產業中的實際作用發揮,湘西土家族旅游開發開始逐步重視擺手舞的影響力擴大,主要表現為開辦了更多和擺手舞有關的旅游活動內容,大大提高了擺手舞的知名度。從根本上來說,要使擺手舞等民族音樂舞蹈在旅游中的影響力增加,不僅需要在旅游實踐中增加民族音樂舞蹈相關的內容,通過實踐來強化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力,還需要從研究和組織專門性活動等方面來擴大這種影響力。從研究來說,主要是指對民族音樂舞蹈進行深入研究,建構民族音樂舞蹈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民族音樂舞蹈在深度和厚度方面進一步加強。從組織專門性活動來說,是指特定民族音樂舞蹈所屬地區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擴大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力,比賽活動或者聯歡活動都是較為有效的活動方式,如可以組織擺手舞評比活動或者組織“擺手節”活動等,都有助于民族音樂舞蹈的外界影響力擴大。[2]
(三)完善民族音樂舞蹈基本設施
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大多沒有固定的活動場地,而是根據習俗活動需要來進行,這種隨意性雖然使民族音樂舞蹈在民族地區能夠隨時進行。對于少數民族民眾來說,民族音樂舞蹈是其生活中的常態行為,隨時隨地都可以融入進去。但是從游客視角和旅游發展視角來說,卻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在其中,首先從游客來說,在其進入到民族地區旅游時,實際上便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進入到一個陌生的文化語境,沒有一種儀式性表現的導引,這使其很難對民族音樂舞蹈進行角色轉變,因而弱化了民族音樂舞蹈的互動性。其次從民族旅游來說,民族音樂舞蹈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在游客慕名而來來感受民族音樂舞蹈文化時,這種隨意性會使游客難以把這種期待具體落實在特定地區或特定物品上,容易造成游客的期待落空,影響旅游體驗,自然不利于民族旅游業的吸引力加強。在這一點上,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就做出了表率,專門在特定地區建立了擺手堂,在其中進行專門的擺手舞表演,使外地游客對于擺手舞文化的探索心理得到滿足,并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專門跑去擺手堂觀看,不僅豐富了旅游內容,也使當地經濟得到了推動。由此可見,對于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價值實現,還需要在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建立或完善各種和民族音樂舞蹈的相關設施、場所等,使當地民族音樂舞蹈文化能夠以多種具體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湘西用于擺手舞的場所擺手堂便是如此。
(四)建構民族音樂舞蹈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