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刑事法學論文

刑事法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刑事法學論文

刑事法學論文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采煤概論”是一門讓非采煤專業學生學習有關煤礦專業知識的課程,它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較少的時間、精力,讓學生去全面了解煤礦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煤礦的主要開采技術及與煤礦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教學工作不是孤立進行的,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者的統一。教師應掌握完備的科學教育體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采煤工程實踐,盡可能多地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條件時,組織學生參加煤炭科技創新學習小組。

采煤概論是一門讓非采煤專業學生學習有關煤礦專業知識的課程,它力爭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較少的時間、精力,全面了解煤礦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煤礦的主要開采技術及與煤礦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也即是投入與產出的問題。如何以少量的投入,產出高質量優秀的合格品,使非采煤專業學生學習“采煤概論”后,能夠全面理解采煤知識理論,也即是非采煤專業學生在不對煤礦進行認識、生產實習的基礎上,并且“采煤概論”的課時又少于“采煤學”課時的條件下,運用采煤基本理論解釋、解決煤礦生產中日常出現的實際問題。

一、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

1.1提高非采煤專業學生感性認識的方法及課程教學大綱應改變的地方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發展過程總是經歷了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采煤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采煤學”這門專業課之前,已讓他們對煤礦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首先在大一學期末進行認識實習,即到各煤礦區進行參觀,熟悉煤礦的各種生產設施、建筑物、構造物及其使用用途,對煤礦工業廣場的布置及其地面工業廣場與煤礦井下生產的關系有所了解,然后學生在大二學期末進行生產實習。在進行生產實習之前,先到礦業工程學院實驗與教學中心的采煤模型?實習是在認識實習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煤礦生產工藝過程,各種煤礦設備、設施的使用目的及運行情況,全面了解煤礦各種安全保障規章制度及措施。這時學生不只局限于地面參觀,往往再下到煤礦井下,熟悉地下各種巷道的名稱及開掘每種巷道的目的。學生往往深入到采煤一線一采煤工作面,觀看采煤生產全過程。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之后,在大三上學期便開始學習專業課“采煤學”。在學習“采煤學”過程中,安排學生上實驗課,即到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采煤模型室上采煤模型課。教師借助形象的采煤模型向學生講解“采煤學”中的一些較抽象、較難懂的采煤原理。非采煤專業的學生沒有進行過對采煤的認識、生產實習,沒有對煤礦的感性認識,如果要讓非采煤專業的學生學好“采煤概論”這門課,就必須加強他們對煤礦的感性認識。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感性認識的充分程度,是非煤專業學生學好“采煤概論”課的前提。

采煤專業學生在進行認識或生產學習時,首先要乘火車或汽車到煤礦現場,花一周左右時間吃、住在煤礦。下井參觀時,學生在井下巷道需走幾公里才能看到井下一些生產設施布置情況,及煤礦工作面產煤的現場情況。若要看巷道布置,則需在井下走更長時間。因此,考慮投入與產出的問題,讓非煤專業學生參觀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采煤模型實驗室,應成為首選。

采煤模型是將采礦工程現場實際情況,或人們預先設定的,設計出來的采礦工程現場情況,按一定比例進行縮小的仿真模型,使人們能夠全面看到采礦工程現場的各個方面,具有形象、立體、直觀的特點。到地面工業廣場與地下采煤的空間關系,及地下采煤工作面與各種巷道的空間關系。圖2可見地面下各種巷道的空間位置關系及每種巷道的作用。

學生參觀了采煤模型室,提高了對煤礦的感性認識,彌補了非煤專業學生沒有對煤礦進行認識、生產實習的缺陷。在上“采煤概論”之前,應組織學生多次參觀采煤模型室。

采煤專業學生學習“采煤學”,一般是72學時,其他專業學生學習“采煤概論”,一般是32學時或24學時,最少是l6學時。“采煤學”上模犁課是6學時,而“采煤概論”模型課是4學時。以往“采煤概淪”的4學時采煤模型課都安排在課程中間E,這樣安排的不足之處,是非采煤專業學生在學習“采煤慨論”之前對采煤缺少感性認識,即使上了采煤模型課,學生也沒有鞏固、回顧所學知識的時間,便又要繼續學習有關煤礦的知識、理論。因此若要提高“采煤概淪”的教學質量,應改變課程教學大綱,讓“采煤概論”模型課時多于采煤學模型課時。在上“采煤概論”課之前,為讓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有感性認識,應由教師組織學生多次參觀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采煤模型室,對照采煤模型給學生講解有關煤礦方面的知識。為加強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學生應用每天課后的閑暇時間參觀采煤模型室。

上采煤模型課,即教師通過形象直觀的采煤模型向學生講解比較難懂、抽象的采煤理論,以及與采煤有關的知識重點、難點。學生聽起來有種理論結合實際的感覺。形象的采煤模型與抽象的采煤理論相結合可使課本上理論的東西不那么枯燥、乏味,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理解煤礦理論知識。通過圖3,學生可看到地面的砂石如何充填到井下采煤工作面后的采空區中,通過圖4,學生可形象直觀地看到厚煤層分層開采時,布置各種巷道及各種巷道所對應的空問位置關系,了解各種巷道的使用用途。

提高非采煤專業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還可通過教師制做三維立體多媒體課件,通過動漫形式向學生演示煤礦井下各種生產設施、井下巷道布置,以及即

使下井參觀也不易見到的許多理論內容。還可以給學生放光盤。光盤的制作內容都是用攝像機拍攝的,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煤礦生產的全部內容,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我們礦業工程實驗與教學中心正加大實驗教學投資,籌建虛擬實驗室。學生在虛擬實驗室可見到煤礦的虛擬影像,可將煤礦所有的生產內容都通過虛擬影像表現出來,更有立體感、逼真感。以上都是通過動態畫面給學生產生視覺沖擊,增強學生對煤礦的感性認識。采煤模型則通過靜態立體形式反映煤礦生產的各個方面,給學生留下一個學習、思考、探究的空間。

1.2教師應掌握的教學方法及對自身能力的要求

教學工作不是孤立進行的,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者的統一。

教師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采煤概論”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喜歡學習“采煤概論”,這是提高“采煤概論”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在礦業工程教學與實驗中心采煤模型室,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激發學生對“采煤概論”的學習熱情。

人類采煤發展史,凝聚了人類科技發展史。人類生產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無疑都伴隨著采煤的發展。當今的科學技術發展,任何領域,尤其是高精尖的科技領域,都與采礦、稀有金屬有關,而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黃金、珠寶更與采礦相連。學好采煤方法,對了解其他采礦方法都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在煤的發現、采掘及生產的過程中,自始至終伴隨著科學的研究、探索與實踐。學生可以通過學好“采煤概論”,達到觸類旁通,學好各專業學生所學的本專業各門專業課程。

中國礦業大學的學生,不管學的是什么專業,都或多或少地與煤礦有關,因此學習“采煤概論”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學校更好地與別人進行知識交流很有益處。

學好“采煤概論”為學生以后走上社會,找工作都打下了知識基礎。人的一生,或大學畢業后找工作,都不會局限于某一行業,如果以后在煤炭行業工作,懂得了煤礦的專業知識,工作起來便會得心應手。

從當前學生的情況來看,如果有些學生在本科階段想改學采煤專業,或在本科畢業后要考采煤專業的研究生,在目前學好“采煤概論”對個人以后的發展都大有脾益。

教師不但應有過硬的采煤專業理論,還應掌握完善的科學講授“采煤概論”的知識體系。在“采煤概論”比“采煤學”的課時少的情況下,教師應力爭用最精簡的語言,將枯燥的采煤概論,通過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轉化為通俗的語言講授給學生,集中講幾個典型案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對采煤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每節“采煤概論”課時,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交流,齊心協力一起解決采煤方面的知識難點,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多談談采礦科技的發展現狀,還存在哪些科技難題,已解決到什么程度等,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使學生對“采煤概論”課程更加喜愛,有條件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煤炭科技創新學習小組,讓學生將學到的煤礦科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煤礦科技實踐中去,使學生的理論知識、思維創新能力得到深化。:

刑事法學論文范文第2篇

一、傳統誦讀法強調整體直接體驗感知,符合閱讀心理規律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誦讀首先是作為學習者對所學文章進行的整體的直接體驗感知,形成文章整體印象的方法。在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一直占主動地位。在這種哲學思想的引導下,古人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強調學習者對文章的整體上的直接體驗感知。“(學文)先見文字體式,然后偏考古人用意下句處。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模;第三看綱目關鍵;第四看警策句法……”“學,須先理會那大底,理會得大底了,將來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而要讓學習者對所學文章有整體的直接感知,形成文章的整體印象,在古人看來,最簡捷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習者對文章整體直接誦讀。“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這種方法,不僅與人的認識規律(整體―局部―整體)和現代的系統論觀點相一致,而且與馬克思的先感性后理性的認識論相吻合。現代閱讀心理學認為:“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展過程。即瀏覽文字,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的整體上去,去獲得發展了的整體。”傳統誦讀法,讓學習者形成的文章整體印象遠比“瀏覽”更加完整、深刻,它能使“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學習者真正成為文章認識的主體,才能在以后的局部揣摩中變得更加準確、具體。

二、傳統誦讀法強調讀思結合,熟讀精思,發揮學習主動性

感知文章僅僅屬于感性認識階段,而要上升為理性認識階段。古人從強調學習者對文章整體的直接體驗、主動感受出發,認為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教師對文章進行條分縷析地講解、分析,而應該對文章作進一步的直接誦讀,必須由學習者邊讀邊思、邊誦邊揣摩進而自悟自得。“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思,精思后,理自見得”,因此運用傳統誦讀法,一方面要求學習者做到讀思結合,熟讀精思,以讀助思,以思助記,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一方面要求學習者必須躬行實踐,切己體驗,自求自得。傳統誦讀法,是把熟讀、體驗、精思、記憶、自求、自得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習者對文章的反復誦讀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文章不斷的思考揣摩、不斷的體悟感受、不斷的自求自得和不斷的記憶積累的過程。自然,學習者對所學的文章就會達到“不待解說,自曉其義”。如此,學習者運用這樣的誦讀方法對同類和各類文章進行廣泛的學習后,就不但能培養其語感能力,豐富語言,掌握寫作技巧和厚積語文知識,而且能使學習者達到“學博”、“義精”、“思遠”,易于舉一反三。同時,又能使學習者自“知為學之方”。傳統誦讀法既不是讓學習者去死讀書,去死記硬背,也不是讓學習者去被動地接受,去一味地聽教師的講解,而是充分地體現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充分發揮了學習者的主動性。不但符合語文學習的語感性、言語操作性、漫長周期性、知識積累性等的特點,也與“學會學習”這一當今世界性的教學、學習主張息息相通。

三、傳統誦讀法強調“入情”“明道”,體悟品味,切合漢語漢文特點

所有的文章都是因情而詠、有感而發,都是表達了作者的內心的主觀“情”和“道”。“綴文者情動而辭發”,“道者,文字根本;文者,道之枝葉。維其根本乎道,所以發之于文,皆道也。”但文章中“情”和“道”的抒發、表達都是通過語言文字這一符號媒介表達出來的,其“情”和“道”都是隱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傳統誦讀法強調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入手,讓“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真正讓學習者對語言進行入情、入理、入境的體驗、感受,從而透徹理解語言客體意象,真正感受到文章中所蘊含的健康人格力量的召喚、美好情操的陶冶、深刻哲理的啟迪。這是語文教學中的真正“入情”、“明道”,體現了語文學科中思想、審美教育的本質特點。由于漢民族的思維特點和審美情趣,其作品往往蘊含著“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含蓄之美、“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意境之美、“言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空白”之美。則學習者非對作品“諷誦之深且久”不可。只有這樣,才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到深層,在反復誦讀中潛心涵詠,疏通文脈,捕獲藝術意象,明悟思想感情,領略作品韻味意境。“三分詩,七分讀”“詩道亦在妙悟,朝夕諷誦以為之本”,誦讀不僅是學習漢語漢文的本和源,而且也與現代接受美學的觀點基本一致。可見,傳統誦讀法不失為一種切合漢語漢文特點的科學有效的學習語文的方法。語文學科是語言學科,語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語言是以語音為外殼,不懂得語音是難以掌握的。現代語文教學是在古代語文教學基礎上繼承發展而來,目的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現代白話文也適宜于朗讀,正如朱自清、葉圣陶所強調的“白話一樣可以吟詠,大致與話劇演員念臺詞差不多,按照國語的語音,在抑揚頓挫表情傳神方面多用工夫,使聽者移情動容。”利用傳統誦讀法,把握現代白話文經典文章,提高理解、運用、品析現代漢語的能力和水平。

刑事法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興趣;激發

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往往以教師講為主,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然而,在素質教育迅速推進的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教學。因此,我們必須要努力建設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建立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認為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葉瀾教授說過:“活躍、和諧、民主、平等、歡快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的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空氣’‘陽光’與‘水’。”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廣大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課堂教學不能缺少情感。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間的情感會給教學帶來直接影響。工作中不難發現,學生與哪位教師的關系越親密就越喜歡哪位教師所教的學科。因此,教師切忌帶著不良情緒進入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十足的熱情和真誠的關愛面對所有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讓學生感覺學習語文猶如和風吹面。

2.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的目光看待問題、看待世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經常發現學生的長處,借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

3.教師要維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錯誤,學生犯錯時教師的態度非常關鍵。當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或者上課走神時,教師切忌訓斥、體罰、侮辱學生,因為這樣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學生對該教師產生畏懼心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厭煩該教師所教的學科。因此,我們教師要理解尊重學生,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4.教師要善于運用鼓勵性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的課堂語言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些學生膽小不敢回答問題,對此類學生教師可以說:“你很聰明,一定能回答得很完美,請大膽講,別害怕。”還有的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并且回答得也很完整,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可以講:“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回答得有條有理。”幾句簡單的話語就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民主。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學習方法、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耐人尋味。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暫,易走神。因此,教師應適時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學習知識猶如做游戲的。

1.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由于小學生對生動活潑的畫面特別感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前就應精心設計制作符合教學內容的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播放,以便刺激學生的感觀,進而增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2.組織朗讀比賽。學習語文“讀”不可少。朗讀需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可見,朗讀是鍛煉學生多個器官協調能力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在實際的教學中,訓練方法應形式多樣。如教師范讀、配樂朗讀、個人讀、集體讀、小組比賽等,這些活動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整體朗讀水平。

3.開展課本劇表演。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再加上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以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神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為主,非常適合表演。對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安排課本劇表演活動,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狐貍和老虎來表演課文內容,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狐假虎威”這一成語的深刻含義,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借助實物激發興趣。低年級的學生表象意識較強,他們對室外活動也很感興趣。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現狀,合理借助實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進行描寫小動物的寫話練習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小樹林或田野里去觀察野生動物,還可以把家養的寵物(小雞、小兔、小貓等)帶進課堂,讓學生觀察。通過這樣的親眼觀察,學生寫出的文章一定會栩栩如生。

三、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教學活動離不開尊重和信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學生的經驗,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去引導學生觀察、探索、質疑、討論、總結、評價等,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實踐證明,人的潛力是無窮的,挖掘潛力關鍵在于激發興趣。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放開手腳,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放飛想象,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教學激情飛揚。學生通過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自然就會獲得成就感,學習興趣也會油然而生。

此外,學生遇到困難、出差錯、犯錯誤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特別是學困生。此時,教師的態度極為重要,如果教師不假思索地去責怪、謾罵學生,學生的心靈就會受到深深的打擊,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因此,教師遇此情況,應三思而后行,采用妥善的方式為學生解決難題,找出犯錯的原因,并指導學生改正,這樣學生就會感覺教師可親可敬,同時也會感到自己不是不可雕的朽木,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可見,學生成功的機會需要教師去創建,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我們的教學方能事半功倍。

總之,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為學生創建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活動,運用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彰顯出“以學生為主體”的風采。

參考文獻:

1.霍懋征.霍懋征語文教學經驗選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刑事法學論文范文第4篇

一般而言,行為財政學的實驗分為以下三大類:

(1)驗證型實驗,主要是對已有或公認的結論進行論證和驗明。(2)創新型實驗,主要是指在已有理論知識體系指導下開展的創新型實驗,目標是通過不斷的實驗得出有創新意義的結論和思想。(3)仿真模擬型實驗,此類實驗主要針對一些財政行為,如政法財政管理、預算編制、政府會計和納稅遵從等,通過在實驗室仿真模擬實際操作流程進行實驗。研究人員在做這三大類實驗研究時,主要通過在可控的實驗環境下,針對實驗目的,通過控制某些條件(假設)來改變實驗的環境或規則,并觀察實驗對象的行為,分析實驗的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行為財政學研究中取得的結論,并提供政策決策的依據。因而,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為了真實地表現或模擬財稅環境,如何篩選、操縱和控制眾多的財稅行為的影響因素。在行為財政學的實驗研究方法中,主要有兩種設計實驗影響因素的方法:一是設計單一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是指在實驗中僅設置單一影響因素,研究者觀察在該影響因素變化的情況下實驗參與者的反應;二是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是指在實驗中設置多個影響因素,研究者觀察并分析多個影響因素發生變化時實驗參與者的反應以及各個變量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根據實驗條件和實驗目的的不同,不同研究者會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

(一)設計單一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

設計單一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主要是通過在實驗環境中,經過每次實驗檢驗某一種或某一類影響因子對考察目標的影響情況。其優勢主要在于最大程度地簡化了實驗環境,研究者可以控制單一影響因素從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實驗參與者僅需要面對一種影響因素的變化,這使研究者易于觀察該影響因素對實驗參與者的影響。Davis &Hecht(2003)在研究社會制度對于稅收遵從的影響時,就選擇將實驗中的初始資本、稅率、處罰率等影響因素都設為固定值,從而觀察社會制度對個人納稅遵從的影響。Cumming et al(2006)在實驗中也采用了設計單一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他為參與者給定了收入、稅率,但是卻設計了稽查率的不同可能,通過觀察參與者對不同稽查率所做出的反應,便能夠得到稽查率對個人納稅遵從的影響。社會規范所包含的影響因素眾多,社會規范在一定的財稅環境下,對財稅政策的當事人具有一定的影響。Bobek &Ro-berts(2007)則主要通過設計單一影響因素的實驗,將眾多社會規范的子類分別設定為固定值或參照樣本,考察了社會規范在納稅遵從決策中扮演的角色。另外,在稅收策劃、申報、核查與征繳的研究中,由于個人申報的主觀性相對較大,Park et al(2003)、Ma-ciejovsky et al(2007)、Coricelli et al(2010)等學者在進行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時也采用了設計單一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來模擬個人申報的思想活動狀態和最終的納稅決策。在實驗中僅設計單一影響因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實驗難度,但由于實驗環境過于簡化,與現實納稅遵從環境并不符合,會導致實驗結果的精度較低。隨著心理學和統計學的發展,研究者們更傾向于在實驗中設計多個影響因素。

(二)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

當研究者需要實驗環境盡可能接近現實世界中的財稅情形時,往往需要在實驗中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研究人員采取設計多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主要是為了考察比較在多個影響因素變化的情況下,實驗參與者對此所做出的反應。對于較為復雜的稅收遵從實驗來說,設計多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我們可以通過不斷調整各影響因素來對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和分析,這對于提高實驗精度有很大的作用。在Friedland(1978)首次組織進行的研究偷逃稅問題的實驗中,就采用了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此后,在進一步檢驗稽查率與納稅遵從行為的研究中,McClelland et al(1991)通過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研究方法檢驗了當納稅人高估檢查概率時的納稅行為以及政府服務在個人的納稅遵從決策中的影響,他們發現,由于一些實驗者高估了實際較低的檢查概率,所以導致所支付的實際稅額高于預期效用理論預測出的理論數額。在行為財政學的各種研究中,研究者逐步考慮了各種多因素影響方面,并將各類影響因素考慮到稅收實驗的設計中。在現實的財稅環境中,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的稅收自然也成為了研究者的研究重點。由于納稅申報的主觀性相對有彈性,故研究者也將心理學因素考慮到行為財政學的研究范疇中。Caroline et al(2001)選擇了若干樣本,從心理學角度去考察稅收遵從的問題,利用實驗數據實證得出了關于稅收遵從的各類動因。而幾乎在同一時期,Kirchler et al(2001)又將心理學作為起點,從逃稅避稅的影響因素出發,用問卷調查法討論了社會對避稅、逃稅在道德標準和合法性方面的認可程度。Chung et al(2003)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了這項研究,他們調查了友好勸說中性別的不同對稅收遵從行為的影響,他們創造性地采用了一個2(男性和女性)×2(友好勸說和控制)的完全析因實驗。首先,他們要求友好一組的參與者寫出并且讀出他們理應完全遵循的一系列理由,然后再要求兩組參與者說出他們的收入和所得稅情況。在這樣的實驗下,結果顯示出了性別和友好勸說以及性別的相互影響在申報所得中的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友好勸說組中女性申報的個人所得要明顯高于該組的男性申報的個人所得。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情緒,這個概念在認知科學中日益得到重視的同時也引起了研究稅收遵從的學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Murphy(2003)在對過程公平與稅收遵從的研究中,就得出了情緒在過程公平中有著重要作用的結論。Cebula(2004)將美國1975-1997年間的實際數據作為基礎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之后認為,公眾對所得稅偷逃稅程度與政府不滿情緒的強烈程度正相關。另一方面,Feld &Frey(2007)將稅收遵從看作是一種心理稅收的契約,在這個前提下考察了在懲罰或獎勵的刺激下情緒與忠誠的相互作用。在這類研究中,情緒雖然已經被視作影響稅收遵從的因素,并且分析了其對決策的作用,但總的來說情緒始終從未作為單個因素,而且情緒在遵從決策中處于怎樣的地位也并未得到詳細描述,而且在以情緒為主題的研究中也并未出現對稅收遵從的研究。除去情緒和公平感,納稅人具有自然人及社會人所具有的很多屬性,其中包括自然屬性———年齡、性別及其他生理差異,也包括社會人所具有的社會知識、法律知識、納稅認知、稅收道德、稽查率、價值取向、大眾的認可以及稅法的公平性。研究者都已經把這些因素作為影響納稅遵從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Trivede,et al(2003)在多因素實驗設計中,在控制部分特征因素的同時研究其余影響因素,通過在實驗室對自愿者測試了道德推理、風險偏好和稽查率、價值取向、稅制公平與否、周圍納稅人所施加的影響對稅收遵從的影響,在獲得一手實驗數據后通過協方差分析得出結論,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個人稅收遵從決策或行為。由于宏觀的稅收申報數據不易獲得,行為財政學的研究通常采用問卷調查或實驗室方法。在此基礎上,Dhami et al(2007)在基于前景理論的稅收遵從模型中創新地使用了一種權重函數形式,彌補了這方面的缺憾,他們比較了期望效用理論模型同該模型在相同稽查率下,為了獲得同樣的稅收遵從度所需要的罰款力度,該模型的計算結果表明前景理論模型比期望效用模型更加貼近實際情況,從而能夠較好地解釋人們為什么會納稅這樣一個問題。同樣,Bobek &Roberts(2007)在多因素實驗設計中使用澳大利亞、新加坡和美國的納稅遵從實際情況數據檢驗了這三個國家中社會風尚在納稅遵從決策中所起的作用。文章運用因子分析識別出了三種不同的社會風尚結構,并發現納稅人自身及其親近人群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公認的正確行為這兩種因素可以幫助解釋納稅遵從行為。他們的研究認為,這些非理性的因素可以幫助解釋納稅人選擇納稅遵從的動因以及為什么實際納稅遵從度要高于經濟學模型中的預測水平。從此可見,多個影響因素能夠最大程度地模擬真實的財政行為,從而達到研究目的。在遵從動因、稽查率和遵從水平都成為了研究的焦點后,也有學者將稅收公平感與其他因素綜合考慮后來考察稅收遵從水平。Hanke et al(2010)在進行納稅遵從影響因素的實驗分析時,也設計了多個影響因素,在實驗中參與者需要依據不同的稅率、稽查率、罰款率以及公平性來做出納稅決策。許多學者在進行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時,為了使實驗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都會選擇在實驗中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在研究影響因素對于個人納稅遵從的作用時,有的學者僅僅設計單個影響因素的實驗,而大部分學者為了使實驗更加符合財稅現實,往往采取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實驗方式,這樣能夠使實驗盡可能地模擬真實的納稅狀況。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對于較為復雜的稅收遵從實驗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可以通過不斷調整一些實驗要素來進行比對與分析,這對于提高實驗精度也有較大作用。

二、實驗對象

在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方法中,實驗對象的選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同的實驗對象或者同一實驗對象在不同時期的實驗結果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在實驗對象的選擇方面要有嚴格的限定。選擇合適的實驗對象,不僅會簡化實驗,而且能夠幫助研究者得到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實驗結果。就學者們關于行為財政學的研究情況而言,在個體研究對象方面,本文將研究者所選擇的實驗對象分為兩類,即無納稅經驗的行為人和有納稅經驗的行為人。

(一)無納稅經驗的行為人

行為財政學的實驗研究要考察財政行為當事人(包括組織機構納稅者和自然人納稅者)和財稅規則制定執行者的行為。當研究各類當事人決策過程和行為模式時,很多研究者使用了無納稅經驗的參試人員。無納稅經驗的行為人主要指在校本科生,在個人納稅遵從的研究中,出于對實驗成本與實驗可控性的考慮,以在校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是非常普遍的。利用大型稅收工程軟件(稅收征管及稽查軟件),讓參試人員模擬稅務部門工作人員,對企業、個人的稅收申報、核查等進行實驗。與針對企業的稅收實驗相結合,研究人員可以設計大型實驗。比如將被測試者分成企業與政府兩個組,利用某一大型企業的實際財務數據,分別由兩個組的被測試者進行稅收策劃、申報、核查與征繳。實驗研究人員可以對參試人員的認知進行引導,而代表政府的被測試對象則可根據稅法的要求檢驗規避是否合法。通過稅收實務的實驗,能夠最大程度上了解并觀測財政行為當事人(包含政府決策者及納稅者)的行為模式和決策過程。Friedland(1978)首次開展了關于偷逃稅的模擬實驗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以一些本科生作為實驗對象,由于當時條件所限樣本量受到了較大限制,但也取得了預期的成果。Alm et al(1992)在設計實驗時,也選擇了在校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他認為就個體決策實驗的精確性而言,在校學生能夠與校外人員達到同樣的實驗效果。在研究財政學中的個體道德與行為差異對稅收遵從行為的影響時,也有學者在實驗中同時引進有納稅經驗和無納稅經驗的人作為實驗研究對象。Wenzel &Taylor(2005)在研究了稅收道德的差異對稅收遵從行為的影響這一主題時,首先將對64名無納稅經驗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實驗結果篩選比對,作為比較組(參照組),之后再對1500名有納稅人經驗者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其不同的道德行為與稅收遵從行為。實驗對象以前是否做過類似實驗也應當作為選取實驗對象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參與人第一次參與稅收實驗時,研究人員往往能夠得到更加貼近現實的實驗結果。Park et al(2003)通過實驗方法來分析韓國的稅收遵從影響因素。該學者選取了一批未做過類似實驗的本科生作為實驗對象,將實驗參與人分為5個小組,每個小組在不同的環境下進行實驗。McGee(2008)則為了分析比較文化差異對納稅遵從的影響,分別在美國和香港選取了一批本科學生來進行納稅遵從實驗。將無納稅經驗的在校本科生作為實驗對象,具有能夠降低實驗成本以及可控性高的特征,因此有許多研究者選擇將無納稅經驗在校本科生作為實驗對象。但是當實驗需要參與者具有對實際納稅情況的切實了解和體會時,無納稅經驗的在校本科生就不能作為合適的實驗對象。因此在一些實驗中,研究者選擇有納稅經驗的行為人作為實驗對象。

(二)有納稅經驗的行為人

有納稅經驗的行為人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有工作經驗和納稅經驗的MBA學生;一類則是校外實際納稅人。如何在這兩者之間選擇合適的實驗對象,主要是基于實驗成本的考慮以及實驗對樣本量的要求。選擇有工作經驗和納稅經驗的MBA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主要是考慮到在保持較低成本的基礎上,使實驗參與者與實際納稅人行為更加接近。Cum-mings(2008)在調查預提條件與納稅遵從的關系時,就將一批MBA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每個實驗對象具有不同的初始資本、流動資金。他在實驗中所選擇的實驗對象就包括了一些MBA學生和有過工作經驗的研究生,作者發現,與以在校本科學生相比,有過納稅經驗的學生明顯更加在意稅后收益,而且避稅的傾向也更加突出,實驗所得的結果也更貼近實際納稅行為。與選擇有納稅經驗的MBA學生作為實驗參試人員相比,也有很多研究人員選擇將校外的實際納稅人作為實驗研究的對象。這主要是由于,盡管選擇有納稅經驗的在校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既能節約成本也能克服在校本科生無納稅經驗的缺陷,但這樣的選擇依舊存在選擇實驗對象的范圍較窄,樣本容量較小等問題。因此,有許多學者在進行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時,選擇將校外納稅人作為研究對象。Slemrod et al(2001)在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中就選取了填寫過1994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納稅申報表的一些居民作為實驗對象。此外,Wenzel &Taylor(2004)在調查澳大利亞的稅收遵從情況時,選取了4500位租賃房產物主作為實驗對象。另外,還有Torgler(2003)、Kirchler et al(2010)、Klevenet al(2010)等在實驗中也都選擇有經驗的納稅人作為實驗對象。選擇真實納稅人作為實驗對象,主要是因為研究者認為這些納稅人與稅務機關有直接的接觸,是現實納稅過程的直接參與人,他們的行為更加具有可參考性。但這樣選擇實驗對象同時存在著高成本、不易操作等問題,因此采用MBA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實是對兩者的中和,能夠實現優缺點的互補,提高實驗精度。在行為財政學的實驗中,大規模的實驗是不可避免的,所謂大規模的實驗,指實驗參試者數量眾多、人員結構復雜的實驗。大規模的行為財政學實驗,可以進一步提高實驗精度。Wenzel &Taylor(2004)對澳大利亞的稅收遵從情況所進行的調查,實驗涉及的參試人員超過千名,最后的統計數據為1306名澳大利亞現籍公民,其中人員涉及面廣,包括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層次和各層次學歷教育的公民,此種具有大規模參試人員的行為財政學實驗可以進一步提高實驗精度,模擬更為廣闊的財政稅收環境,并以此研究納稅人形成道德的過程。通過大規模調查,Wenzel &Taylor證實了基于自我分類理論的假設,即稅收道德促進稅收遵從的關鍵是納稅人是否將社會道德內化并指導日常行為。實驗對象數量的龐大也體現在財稅學者們的跨國調查和實驗中,跨國調查可以在國際范圍內橫向比較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納稅人的行為特征。Belkaoui(2004)橫向對比了30多個國家的稅收遵從度,通過實際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國際間稅收遵從度與證券市場重要性程度、經濟體的經濟自由度、競爭法的有效性呈正比。

三、實驗條件

實驗條件對于實驗結果的精確與否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就實驗內部條件而言,在實驗中使用高性能的計算機以及精確的模擬計算方法能夠使實驗更易于控制、操作和計算,對實驗結果精度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在實驗過程中與外部資源的合作則能夠促進實驗條件的改善,實現資源共享,并提高實驗的精確性。

(一)內部條件

個人納稅遵從實驗的內部條件,主要是指實驗室的高性能計算機使用程度以及采用的模擬計算方法,這些條件對實驗精度有很大的影響。在Fried-land(1978)最初進行的稅收實驗研究中,由于受當時研究條件的限制,其實驗只是在工作室發放問卷完成的,并不能實現很好的模擬控制。隨著實驗經濟學的發展,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在研究過程中使用合理的計算機軟件,在實驗結果的分析中使用高性能的計算機并且采用先進的模擬計算方法,能夠節約實驗時間并提高實驗精度。Riedl et al(2001)將納稅遵從實驗的場所選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的CREED實驗室,實驗室中的數十臺計算機能夠實現聯網,充分保證實驗過程將受到較好的模擬控制。但是實驗參與者的獨立性沒有作為考慮因素,實驗允許參與者可以進行交流,這顯然會影響到他人對于實驗的判斷和決策。Alm(2006)設計的稅收實驗中采用了計算機軟件來決定隨機稽查率,并通過電子屏展示實驗參與者的階段性實驗結果。與Alm的實驗類似,有的實驗中會在電子屏告知實驗參與者的階段性實驗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干擾參與者對于其他人的判斷,參與者會自行與其他人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然后在下一階段不斷修改。這也干擾了實驗參與者的獨立性,會影響到實驗的精度。Cummings et al(2008)發現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開展稅收遵從實驗是在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實驗室進行的,他認為參與者在實驗中應當是完全封閉的,于是在實驗室設立了許多小隔間,而且不透露其他參與者的任何信息,完全能夠實現個人空間的私密化。

(二)外部條件

實驗室的內部條件固然重要,但是也不應當忽視外部資源的利用。與其他機構等外部資源的合作自然也會為行為財政學的實驗研究提供研究條件。有些學者會與其他學者或研究院進行合作,完善實驗條件,Borck et al(2002)的稅收實驗就是在實驗過程中與Fischbacher展開合作,利用其在1999年設計的一個計算機軟件來運行實驗程序。最終得到非常理想的實驗結果。與此相比,有的學者則會通過與一些大型的稅務咨詢公司進行合作實驗,提升實驗的專業化程度和精度,Duflo et al(2005)的稅收實驗就是在H&R公司的60個辦公室中進行的,由于H&R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稅收公司,擁有全球頂級的稅收咨詢系統,這一點為進行稅收實驗提供了非常好的實驗基礎。另外,有一些學者則強調與其他大學實驗室的交流與合作,在Cadsby etal(2007)的實驗中,有兩個實驗組成部分是安排在約克大學的高級實驗室,有6個實驗組成部分是安排在Guelph大學的普通實驗室,由于不同等級實驗室的實驗條件存在較大區別,所以結果明顯發現在約克大學的高級實驗室中取得的實驗成果精度更高。實驗精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實驗研究的結果與目的,在環境較好的、有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進行實驗,往往能夠很好地完成實驗步驟,達成實驗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實驗室中是否存在干擾因素也是考察實驗條件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的實驗允許實驗參與者之間開展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干擾其他實驗參與者在實驗中的決策。因此,在設計稅收遵從實驗時,應盡量實現參與人實驗空間的私密化,盡量確保參與人獨立進行實驗。

四、實驗步驟

學者們在進行稅收遵從實驗時基本上采取兩種方式來進行:(1)將實驗分為若干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改變不同的控制因素,例如稅率、稽查率和處罰率等等,從而在每個實驗階段觀察不同控制因素的影響。(2)分為若干個獨立實驗,每個實驗都在一定的稅收環境下進行,最后再進行獨立實驗間的對比分析。根據實驗目的的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設計實驗步驟。

(一)分階段實驗

分階段實驗能夠實現實驗影響因素的動態控制,能夠測試不同的影響因素對于實驗的結果的影響程度,在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Coleman(1996)在調查預提條件與納稅遵從的關系時,將一批MBA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內部的成員將被分配至不同的稅收環境來進行稅收決策,通過對每個小組的考察,來分析比較不同初始資金對納稅人決策的影響。他將稅收遵從實驗分為以下四個部分:首先進行稽查的預先通知,這主要是測驗當納稅人知道有可能被稽查之后會采取何種應對措施,其次是提高消費者服務,第三是加入納稅人信息,第四部分是重新設計表格M-1,這是為了檢驗納稅人發生填報錯誤的概率或不遵從增加的幾率。Lei et al(2002)為了研究資本利得稅的納稅遵從度,在實驗中每個部分都設計有12個交易期,每個交易期都持續4分鐘,在每個交易期結束時單位財產都將被賦予一定的紅利。Kleven et al(2010)則將實驗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在2007年的填報月份進行;另一部分則是在2008年的稽查月份進行。這些實驗都充分利用了不同實驗階段,通過設計不同的影響因素,考察人們的財稅行為和決策過程。研究者會在行為財政學實驗的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理論和納稅人的認知情況,人為地對被測試者釋放不同的信息,從而證得行為財政學中納稅遵從方面的不同結論。Dhami et al(2007)從理論的角度結合行為財政學的實驗方法,在累積前景理論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解釋了預繳稅款謎題,認為預繳稅款能影響納稅遵從的主要原因是納稅人的損失函數并不是線性的,比起可能獲得的退稅收益,納稅人對損失的感受更為突出。除了風險選擇框架之外,Holler(2008)也將被測試人員分組并將實驗步驟分為若干階段,在不同的階段釋放不同的財稅信息給被測試者。其研究發現,納稅人在做出納稅遵從決策時會存在目標框架效應,稅務機關可以在納稅人遵從度較高時,強調納稅人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在納稅人遵從度低時重點突出納稅人可能遭受的損失,用信息手段調整納稅人的預期并提高遵從程度。除了風險選擇框架之外,Holler(2008)的實驗研究發現,納稅人在做出納稅遵從決策時會存在目標框架效應,稅務機關可以在納稅人遵從度較高時,強調納稅人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在納稅人遵從度低時重點突出納稅人可能遭受的損失,用信息手段調整納稅人的預期并提高遵從程度。Holler在將被測試人員分為不同的認知階段后,發現將納稅信息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傳達給納稅者,可以提高稅收遵從度。分階段實驗具有比較好的可控性,易于觀察不同影響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但是設計合理的實驗階段非常重要,實驗階段太少可能會影響到實驗結果的精度,實驗階段太多則會使實驗過于復雜,因此,在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中,應當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選擇匹配的實驗階段。但是分階段實驗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即前一個階段的實驗結果對于后一個階段有著后續的影響。因此,也有學者選擇將實驗分成若干個獨立實驗。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實驗間是相互獨立的,并不存在干擾的問題,能夠進行實驗結果的對比分析。

(二)獨立分組實驗

將實驗劃分為若干個獨立實驗,能夠很好地解決分階段實驗的慣性效應問題,因為實驗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并不存在互相干擾的問題,由此能夠更準確地進行實驗結果的對比分析。Robben(1991)采用實驗研究方法來研究預繳現象,他就采用了將實驗分為若干獨立實驗的方法,將來自于6個國家的674個實驗對象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了10個獨立的實驗。實驗根據國別不同來進行分組,最后進行小組間的對比分析,通過對實驗進行組間控制,實驗結果與前景理論的預測相一致,即處于補繳狀況的納稅者表現出更多的不遵從現象。Kerschbamer(1998)在進行稅收實驗研究時,將實驗參與人分為兩個獨立實驗,實驗中根據參與者的年齡、初始成本來進行實驗分布,同時在這兩個獨立實驗中稅收環境也有較大差異(稅率和稽查率都相差約5個百分點)。Slemrod et al(2001)在1995年調查了美國明尼蘇達州納稅人對于稽查率增加的反應,作者將1714名實驗者按照收入和稽查率的不同分為9個小組進行獨立實驗,例如低收入高稽查率實驗小組,低收入低稽查率實驗小組,高收入高稽查率實驗小組等等。另外,Riedl et al(2001)在研究禮品交換中的贈予稅時,在實驗研究中將實驗對象分為公司和工人兩個獨立實驗小組,最后進行實驗小組的對比分析,這樣的獨立實驗主要是期望能夠分析針對不同的納稅對象,調整稅收環境是否會造成不同的實驗結果。不同的分組與相對的獨立組間控制,可以使得實驗發起者對實驗對象的不同認知方面進行控制。在研究澳大利亞納稅人的申報行為及其態度時Ni-emirowski et al(2003)調查了,通過將參試人員按照不同的背景分組,并通過分組對參試人員進行同方向的認知引導(例如從基于稅收的價值、信念、態度和法務知識方面引導),其研究證實了納稅人不同信念、對納稅的認知度和對法務知識的了解程度與實際的稅收遵從決策之間的關聯,從其關聯可以得出可靠的結論:對某些避稅行為的容忍和不遵從的意圖是稅收決策的兩個關鍵因素。盡管從心理認知學的角度來看,納稅人對稅務知識的了解到深刻認識是復雜及緩慢的過程,但學者們發現,通過行為財政學的實驗研究方法可以進一步將納稅人的認知、納稅決策過程和最終的稅收決定相聯系起來。Creedyet al(2007)所著的關于線性所得稅的相關論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對于不同約束條件下怎樣確定線性所得稅的參數給出了非常詳細講解,為了避免過于復雜的數學推導,他給出了一個近似的算法,簡化了計算過程,從而進一步提供了更好的行為財政學實驗研究后的計算統計方法。行為財政學的實驗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公共部門的財政預算管理為主。其目的是將公共管理部門進行財政管理的實際操作流程引入到實驗室進行仿真模擬操作。目前,可以引入的仿真模擬實驗包括政府預算模擬流程實驗、政府采購實務操作模擬實驗。每個實驗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驗內容細分為不同的子項目,如政府預算模擬流程實驗根據政府預算的流程又細分為部門預算編制、財政收入管理系統與財政支出管理系統三個部分。部門預算編制實驗模擬真實的部門預算編制流程,將被測試者分為財政部門、各個預算單位等角色,使被測試者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部門預算的基本編制流程。財政收入管理系統能夠通過系統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地方稅務局、銀行、國庫的三方核對,有效控制稅金的及時快速繳納。而財政支出管理系統以細化的部門預算為基礎,將所有財政收支全部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這三個部分既可單獨作為實驗科目,又可以聯系起來組成一個綜合實驗。實驗研究人員可以將被測試者分組,賦予各組不同的財政角色,如預算組、國庫組、預算單位組、政府采購組等。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研究人員可以針對不同的組分配不同的任務,使組內部工作協調起來,并通過業務的串聯,使組和組之間形成業務的協作關系。一次試驗完畢,被測試者可以進行角色互換,使研究人員能夠獲得不同組的全面的財政行為的實驗結果及各類模擬。分階段實驗能夠實現實驗因素的動態控制,能夠測試不同的實驗因素對于實驗的結果的影響程度,但并不是實驗階段越多越好,實驗階段應根據實驗的目的來匹配。但是分階段實驗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即前一個階段的實驗結果對于后一個階段有著后續的影響。將實驗分成若干個獨立實驗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實驗間是相互獨立的,并不存在干擾的問題,能夠進行實驗結果的對比分析。

五、結語

我們主要從實驗方法、實驗對象、實驗條件以及實驗步驟四個方面分析比較了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方法,從這四個方面分別對學者們在個人納稅遵從研究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對比。財政學實驗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行為財政學實驗的突出特點是需要建立在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之上,才能自由運用模擬軟件、實施大型財政學實驗項目。例如稅務實驗,參加實驗之前參試人員必須要對稅法相應的知識點熟練掌握或對納稅規則有所了解和認知,才能進行稅收規劃、申報等科目的實驗。如果參試人員對于企業所得稅的抵扣條款或個人所得稅都一無所知,就不可能完成一項完整的企業稅收申報或者個人所得稅的申報。研究人員應在實驗之前,反復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督促參試人員做好各項知識儲備,才能達到實驗的基本目的。根據我們所得出的結論并結合我國目前納稅遵從的現況,我們認為關于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在實驗中選擇設計多個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我國正處于稅收征管大力改革的時期,分析相關稅收政策的改革對個人納稅遵從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驗中設計多個影響因素,使實驗更加符合實際納稅情況,能夠更好地分析比較在多個影響因素下個人納稅遵從實驗所取得的結果的變化,從而為我國稅制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在行為財政學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研究人員長時間地對納稅遵從模式所進行的分析,得出了影響納稅遵從的主要因素包括:基于自利性的影響因素,納稅遵從主體將經濟利益置于首位;基于道德性的影響因素,納稅遵從主體較為注重社會的評價;基于社會性的影響因素,納稅遵從主體注重對政治權利的訴求和對自身利益的有效保護,以及由此產生對稅務機關的政治信任等。如此一來,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可以擴展到很多個,同時研究者還需將心理學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考慮到行為財政學實驗中。

2.合理選擇實驗對象,擴大樣本容量。實驗對象是影響個人納稅遵從實驗精度的重要因素,選擇合理的實驗對象,不僅能夠很好地控制實驗成本,提高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精度,也能夠保證實驗結果更加符合實際納稅人行為,使實驗結果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研究人員在對行為財政學的研究中,難免會隨機邀請不同專業背景的實驗人員,差異化安排實驗內容。財政學中的稅收遵從是所有公民的必修課,但每個個體所認知的內容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淺是有差異的。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和針對這一現象,對不同的參試人員進行考察,根據其不同的認知結構,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以驗證和考察所需要的行為財政學結論和觀點。比如認知結構不清晰和認知程度不深的參試人員,所了解的財政學或稅收的內容原本就少,在上機實驗環節就可以少安排一些綜合性的實驗,只安排一些基本的實驗項目。而對財務、會計和財政學了解較專業的參試人員,可以被直接安排參與和稅收相關的實驗,他們的上機實驗就可以增加復雜度或難度,以驗證更為復雜和全面的行為財政學觀點。對于大規模的行為財政學實驗,可以采用分組形式進行的實驗項目,應將單個學生的考核與小組的考核相結合,以全面考核參試人員的認知過程和決策程序。實驗考核可以將研究實驗問卷的結果與在填寫問卷或在稅收游戲答題時的決策過程想結合,主要根據參試人員的綜合表現或狀態來確定,如參與情況(心理變化、認知后的情緒變化等)、個人能力(如財稅知識的應用能力、對其他人員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實際結果的情況等綜合評判。綜合后的實驗結果評判也從單一的由單向打分制,轉變為多維度的全面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3.內部實驗條件與外部實驗條件有機結合。實驗條件對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精度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進行個人納稅遵從的實驗研究時,應當盡量保證參與人實驗空間的私密化,保證參與人不受外界影響的條件下進行實驗。另外,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處理時,應當采用更精確的計算方法和處理手段,確保結果的精確性。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財政學的實驗環境非常優越。近年來,通過裝備先進的計算機和網絡設備,實現了從傳統手工操作、沙盤模擬一躍跨入先進的計算機模擬,網絡化管理的CAI環境。如今80%的實驗項目可通過計算機進行模擬和操作,60%的項目在互聯網或局域網環境下進行,傳統的技術實驗也可以由掛圖、教師手把手、面對面的輔導方式,轉向多媒體、電子幻燈、視頻以及電子教室系統實現的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方式。先進的技術使實驗內容的廣度深度從量到質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驗效果和質量都會有明顯的提高。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行為財政學研究人員可以進一步運用現代化實驗手段,采用多元化的實驗模式。除了采用傳統實驗室方式讓參試人員被動認知和現場指導外,還可以大力采用電子計算機化的實驗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體技術、投影技術制作多種財稅認知課件,增強參試人員主觀認知的能動性,利用這種方法可及時補充相關學科最新發展的新信息等等,增強實驗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網絡輔助實驗平臺,向廣大參試人員提供該實驗的課件、實驗網絡資源、設計實驗及答疑討論區等內容。參試者可以從中下載獲取該實驗對應部分的教學資料、實驗數據等。答疑區可以使參試者克服羞澀,促使其主動、大膽地暴露自己最真實的財稅行為(在討論區還由實驗研究人員擔當主持),由參試者進行自由的討論與交流。

刑事法學論文范文第5篇

雖然被害人被廣泛使用在刑事訴訟案件中,但關于其具體定義到目前為止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學科關于被害人的定義各有不同。在犯罪學中,一般將刑事被害人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被害人是指合法權益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人,狹義被害人是指犯罪行為侵害的自然人。而由于刑法學是一門司法學科,其更多的關注如何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種犯罪等問題。因此,刑法學視野下,被害人的研究要圍繞著這些問題來展開,與犯罪學中的被害人研究區分開來。 

刑法學視野中,過分地強調和擴大被害人范圍并不會對確定被告的刑事責任有所幫助,況且在司法上也不具可行性。具體來說,刑法學中的被害人不能和犯罪學一樣包括所有受到犯罪行為影響的人,只能包括直接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人或者單位,這比犯罪學中被害的涵蓋范圍要窄,尤其要注意在刑法學中被害人不能包括國家。因為犯罪本身就是一種對國家現行秩序的反抗,每一個犯罪行為都必然會損害到公共利益或國家權力,如果抽象的國家權力可以作為被害人的話,那么在所有的犯罪行為中國家都成為了被害人,這顯然不便于對被害人問題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二、在刑法學犯罪論中被害人的地位 

1.在犯罪概念中被害人的地位 

(1)被害人問題在形式方面的探討。我國《刑法》規定,“侵犯國有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行為構成犯罪。從這條規定中不難看出,侵犯個人或單位權利的行為都構成犯罪,其中單位和個人就成為被害人,因此基本可以說,在犯罪的同時被害人也產生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被害人的定義沒有明確給出,但其已經在刑法中暗示出來了。 

(2)被害人問題在實質方面的探討。根據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一般可以將犯罪概念的實質看做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這是因為被害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當被害人的生命或財產安全受到侵害時,也意味著社會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基于此,基本可以認為其犯罪實質方面具有社會危害性。但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犯罪行為只是對國家法律和社會秩序進行了侵害,而沒有侵害被害人的權利。對于這種觀點,筆者認為欠缺考慮也不合邏輯。因為對這個問題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要通過犯罪違反國家秩序或國家法律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破壞國家權力,一種是侵害被害人的權利。而在對權利的侵害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受害人。因此,不管從什么角度來說被害人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2.犯罪構成中的被害人承諾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過,被害人問題在刑法學中的討論不多,但若是單純的被害人承諾問題,則被經常探討,只不過大多集中在其具體概念上,對于其分類和構成條件的探討則依舊較少。此外,目前關于被害人承諾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也存在較大爭論。部分學者認為,既然犯罪論中犯罪構成可以指導所有行為,那么正當防衛也應該被包含在犯罪構成中。但實際情況卻是正當防衛不屬于犯罪構成的范疇,且是與犯罪構成并列。這導致我國犯罪構成理論在正當防衛、被害人承諾等犯罪阻卻事由上自相矛盾。 

其實在刑法理論中,認為犯罪阻卻事由如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等,在形式上并不符合犯罪構成,在實質上也沒有社會危害性。部分學者認為應從犯罪構成內部對犯罪阻卻事由的非罪行進行說明。筆者認為,這完全沒有必要,我國目前的犯罪構成理論就已經可以對正當防衛等進行準確說明,我們可以從犯罪構成的外部,采用非犯罪構成的方式進行闡述。 

三、刑罰論中被害人因素的影響 

被害人因素對刑罰論中的各環節都有重要影響,不管是對于刑罰目的的設置、刑罰功能的體現,還是對刑罰的具體量裁,都與被害人因素密切相關。以下,筆者將逐個開始談起。

1.被害人因素與刑罰目的的設置 

為了保證刑罰目的的合理性、適應性以及取得預期的效果,國家在設置和確立刑罰目的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而被害人作為犯罪行為的直接承受者,是在確立刑罰目的時必須要考慮到的一個重要因素。 

首先要明確的是,刑罰必須要對被害人有著安撫效果,可以通過對被害人精神的安慰使被害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對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犯罪者繩之以法。因為人的天性決定著被害人只有看到對自己造成侵害的犯罪者遭受同樣大的精神痛苦和物質損失時,才能產生一種精神上滿足感,以此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刑罰必須給犯罪者帶來痛苦,以此達到對犯罪者痛苦報應的目的。但是,實際還可能存在另一種情況,也就是被害人認為犯罪者所受到的刑罰痛苦不夠,這可能導致被害人采用非法手段對犯罪者進行打擊報復,或者被害人因為心理傷害過大產生報復社會的偏激想法,最終觸犯國家相關法律。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被害人由最初的受害者變為犯罪者。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刑罰必須通過公正的判決來對被害人進行鼓勵或通過刑罰的痛苦來對被害人加以威嚇,總之刑罰要達到預防被害人成為犯罪者的目的。綜合以上兩點,考慮到被害人因素,刑罰不但要具有報應目的,而且還應該具有預防目的。 

2.被害人因素與刑罰功能的體現 

我國刑罰學者很早就開始了刑罰對被害人所具有功能的研究,目前來看,得到廣泛認同的觀點是“刑罰應對被害人具有安撫和補償功能”。其中“安撫”是指刑罰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被害人的合理要求或愿望,如被害人需要一定的經濟補償或希望犯罪得到懲罰等;而“補償”是指對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侵害和物質損失進行彌補。必須要注意的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被害人精神痛苦的時間,刑罰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其安撫功能。而且在刑事判決中,相關法院判處犯罪人對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并不屬于刑罰補償功能,而是屬于一種民事賠償范疇。因為刑罰中的補償功能是指在被害人受到犯罪行為的侵害后,國家沒有將犯罪人繩之以法或犯罪人本身無法賠償被害人時,由國家給予被害人一定的物質或經濟補償,這種補償是與國家公權力對應的,和民事訴訟中犯罪人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临洮县| 荣昌县| 吴旗县| 中西区| 溆浦县| 衡东县| 葵青区| 宁德市| 维西| 恩平市| 台南县| 安义县| 华亭县| 阳信县| 施甸县| 彭阳县| 甘南县| 南阳市| 宾阳县| 夏河县| 清苑县| 新丰县| 金川县| 敦煌市| 龙里县| 水富县| 碌曲县| 惠东县| 长丰县| 顺昌县| 进贤县| 吕梁市| 平遥县| 阿拉尔市| 华阴市| 达日县| 策勒县| 蒙山县| 宿迁市|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