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年級下冊語文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經歷過水深火熱的磨煉,怎能造就出一把好劍;沒有流過鮮血的手指,怎能彈奏出世間絕曲;不經歷強烈的風雨,怎能現出繽紛的彩虹。不,是戰勝了困難,磨煉了自己。
——題記
記得有一天,爸爸給我買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到了家里。
媽媽叫我先到小區的廣場上試試看。
到了小區的廣場我看到了小區的伙伴都在騎自行車,我好羨慕,心想,我應該能把它學好吧!
我一用力的登上去了,上去是上去了,可是會摔下來。
心想,我一定學不會,可我想到老師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聽了這一句話,我又有信心了。
開始我說:“我一定要學,我一定要學會,我把腳放在腳踏板上,然后就好了,還要保持重心不然會摔下去。”
我終于戰勝了困難。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作文2
今天放學時,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回家準備做沙包的用具,明天上課要教我們做一個沙包。一回到家里,我便按著老師的要求把針、線、布、大米、剪子一一裝進書包里。
上午到了學校,終于等到第三節課了,現在可以動手做沙包了,我們立刻拿出昨天準備好的用具。老師先簡單地教了我們沙包的制做方法和要點,叫我們自己獨立做一個沙包。
我先拿出針和線,用剪子剪出大約2到3米的一根線,然后左手拿針,右手穿線,我虛著眼睛把線頭對準針眼穿過去,第一次沒有穿進去,左手還被右手扎了一下,同桌的朱楷問我:“你還好吧,小心點。”我答道“謝謝,我會小心的”。我一點也不灰心,第二次穿針,這一次倒是穿進去了,但是一不小心又把線拉出來了,“再來一次,我會成功的”。我心里給自已打氣,第三次,我把線頭對準針眼穿過去,右手連忙捏住穿過的線頭一拉,線順利地穿進去了。接下來,我按老師講的步驟把穿好的針線打了個死結,把帶來的布對折成一個小正方形,然后有針線開始在布的邊緣縫起來,按照老師講的要點,一定要縫得密一點,不然的話,布里面包的東西就會灑出來,我小心的密密的縫起布來,最后縫好的小布袋要留一個小口子,大米就要從這里裝進去。我把大米小心地放進縫好的布袋里,用手一抖,大米全都裝進去了,于是我把布袋的口用針線縫起來,再把它倒過來,看看沒有米灑出來,這樣,一個可愛的小沙包就做出來了,我太喜歡我自已親手做的這個小沙包了。
這次的做沙包活動,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雖然有些事情,看起來是非常簡單,但是自己動手做起來不一定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容易。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作文3
從我上學以來,每年開學,媽媽都會給我的新書穿上整潔的“衣裳”。爸爸說,這是媽媽新學期的第一課。今天也不例外,吃過晚飯,媽媽就坐在燈下幫我包書皮。
媽媽認真地包著書皮,柔和的燈光給她鑲上了一層銀邊,媽媽的手指在潔白的硬紙上舞蹈,我看得出了神。媽媽拍拍我的肩膀,說:“兒子,想什么呢?”
“媽媽,您是跟誰學的包書皮呀?”我問。
[摘 要]數學課堂中,教師不應僅僅滿足于基礎知識的教學,應更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并根據教學內容適時補充利于學生學習的知識,讓課堂呈現不同的精彩。
[關鍵詞]學科整合 聯系生活 拓展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2-028
烹飪時除基本的調料外,根據每個菜肴的特點再適時添加一點別的調味品,可以整體提高菜肴的美味,達到色、香、味俱全的境地,大大增強人的食欲。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時添加一些新的內容,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入探究,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通過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的教學片斷,談談自己對這方面的思考。
教學片斷一:融入語文,感受奇妙
師:大、小月的個數比較多,想想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記住每個月的天數?
生1(邊說邊示范):可以用拳頭來記憶。
師:這種方法大家熟悉嗎?在哪見過?
生2: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
師:你的記憶力很強。是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實物投影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上的練習一,全班學生很興奮地讀一讀)
……
師:課接近尾聲了,談談你對時間的認識,好嗎?
生3:時間很寶貴,我們應該珍惜每分每秒。
生4:我們應該珍惜時間。
生5:我們應該做時間的小主人。
……
師:小朋友們都說得很好!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就像你們語文書上一首詩說的那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實物投影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57頁上的小詩,師生一起讀)
……
思考:
一堂數學課上兩次出現語文書的內容,這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感受,每一次學生都特別興奮,發現原來數學與語文還有這樣的聯系,學生讀時倍感興奮和快樂。這樣的學科整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讓學生對大、小月的記憶更為深刻,而且利于在教學中對學生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其實,數學不僅僅可以和語文整合,還可以和所有學科進行整合,如“認識千米”一課可以和體育課整合、“美妙的杯琴”可以和科學課整合、“生日快樂”可以和音樂課整合等。把這些特定的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聯系、整合起來,既能讓學生溝通所學的知識,以獲得綜合知識、綜合經驗,又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教學片斷二:聯系生活,品味價值
師:生活中用到年、月、日知識的地方可多了,你能舉些例子嗎?
生1:各個紀念日。
生2:我的生日。
生3:商品中也有。
師:你很善于觀察。是的,商品中的日期還有很多學問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出示過期的牛奶):看到牛奶瓶上的這個日期,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4:這是過期牛奶。因為上面的日期寫著2014年2月16日,保質期是7天,今天都2月28日了,所以早就過期了。
師: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師(出示化妝品上的日期:2014年8月12日):那這個日期是什么意思呢?
生5:可能表示這個化妝品的保質期到2014年8月12日。
師:你是生活小達人。
師(出示外國食品上的日期:03 / 08 / 14):那這個日期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6:這個錯了,一年只有12個月,沒有14的。
生7:這可能是指2014年3月8日。
生8:不對。外國日期是按日、月、年的格式編制的,所以應該表示2014年8月3日。
(其他學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師:瞧,年、月、日的知識在生活中的用處多大啊!
……
思考:
一節課中,如果僅僅讓學生掌握書上的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為此,上述課堂教學中增加了一個環節,即教師出示保質期、出廠日期、外國食品上的日期等,把年、月、日的每種類型展示給學生,于無形中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如何看日期,成為生活中的小達人。整個過程,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明白數學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教學片斷三:拓展閱讀,提升素養
師:學了今天這節課后,你們還有什么疑問?
生1:年、月、日是誰規定的?為什么一年有365或366天呢?
生2:為什么有些年有365天,有些年有366天呢?
生3:為什么不每個月都是30天呢?
生4:為什么我的日歷卡上有兩個數,這一大一小的數怎么看?它們又有什么區別呢?
生5:為什么二月的天數比較特別?
……
師:我很佩服你們,小小年紀能提出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真好!那這么多的問題,你準備怎么解決呢?
生6:問老師或爸爸媽媽。
生7:自己查資料。
生8:在百度上搜索或去新華書店查閱相關的書。
……
師:你們的辦法都很好,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資料,可以幫助你們解決剛才的一些問題。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靜靜地閱讀吧。
(學生靜靜地閱讀老師所發的閱讀材料《年、月、日的來歷》)
師:還有更多的疑問就交給你們自己去解決了,到時我們進行一個閱讀分享會喔!
……
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數學課外閱讀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義。作為一個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師來說,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數學閱讀,特別是課內的閱讀,這樣既能拓展和延伸學生所學的知識,又能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適時地補充一些閱讀內容,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語文教材 人文 “處處留心” 閱讀視野 言語錘煉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92-02
語文教材中單元練習的作用在于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復習鞏固所學的課文知識,懂得運用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文學修養。可是傳統的單元練習過多地強調語文知識的傳授與掌握,題目設計機械而乏味,練習味過于濃重。筆者經過教學實踐與對比思考,研究新舊教材的異同,發現新教材中“處處留心”的設計合理而巧妙,有效改變了這一現狀。因而思路也由困惑逐漸明朗,從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更加注重這一版塊的教學,爭取形成有趣而又高效的課堂。
一 初為人師的困惑
初為人師,帶領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語文,不免有些忐忑。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并能更多地掌握語文知識和學習技能?本人在自身刻苦鉆研的同時,不斷向前輩和周圍的同事學習。但仍有困惑,且引導我不斷思考。
如某同事在執教第五冊練習三中“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的內容時,配合動畫課件,大講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之后抱怨:自己儼然成了一名科學老師。我在思考,既然是科學的內容,為什么要大篇幅地在語文課堂中講解呢?
又如,一同事在執教第七冊練中的“寫家庭地址和走法,畫示意圖”時,在畫示意圖上花了不少時間,上完后連他自己都糊涂了:“我這樣上課和品德與社會課還有什么大的區別?”
再如,面對四年級下冊練習四中的中藥材內容,我無奈地問前輩:“像這種內容怎么上?我可以把它當成綜合實踐課來上嗎?”
面對這些現狀,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我深深感到教師不能把編者精心安排的“處處留心”版塊當成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背離了語文教學軌道,結果是“肥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園”。所以,怎樣將這些紛繁的內容用語文的方式來呈現,明明白白地上成語文課,烹制出語文味,成了我在實踐中的追求。
二 “處處留心”的優勢
比較新舊兩種教材,我認為設置“處處留心”這一版塊提升了中年級語文教材的品位,使之更生動、人文、綜合。
1.更生動
“處處留心”保留著語文基礎知識的滲透,如在不同語境中了解字的不同含義、形似字的巧妙記法、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處處留心”還非常重視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學查字典。這些原本枯燥的知識要點,“處處留心”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形象逼真的圖片、生動的生活情境的再現、有趣的故事,讓練習課也能擁有屬于自己的精彩。
2.更人文
“處處留心”中許多內容飽含著民族文化,洋溢著中華文化的氣息,如對歌詞的了解,對京劇臉譜的初步認識,賞對聯寫對聯,詩歌賞析和《三國演義》文字片段的賞讀等。即便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練習也僅限于一字一詞,而不探究微言大義,更沒有用似是而非的東西去為難學生,而是富有啟發性、挑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們的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探究的愿望和興趣被調動起來。
3.更綜合
“處處留心”版塊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涉及生活的方
方面面。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動物園里動物的名稱、中藥材的名稱、藥品包裝上的說明、不同城市的別稱都成為了“處處留心”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世界,架起了生活與語文之間的橋梁,打開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向生活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的意識。
可見,“處處留心”這一教學版塊的安排為整本語文書增添了許多精彩,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三 教學實踐與反思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我從敞亮閱讀的視野和關注言語的錘煉等兩個方面,用具體的實例闡述處理教材的方法,從而突出有效處理“處處留心”版塊的優勢與作用,最終闡明我的觀點。
1.“處處留心”敞亮閱讀的視野
蘇教版四下單元中有課文《三顧茅廬》,練習三中安排了涉及三國故事和人物的“處處留心”及兩組成語,我充分利用這些教材,進行閱讀《三國演義》讀書方法的指導,讓兩條閱讀線有了交叉的機會。“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大語文思想可以在現實的閱讀實踐中得以實現。
練習三提供的這些材料怎樣利用?可以教給學生怎樣的閱讀方法?這是此次教學“處處留心”著重要解決的問題。(1)由扶到放。練習三中所有的材料涉及兩個人物:關羽和諸葛亮。所以先從研讀關羽這個形象入手,教給閱讀方法,再讓學生獨立利用所學方法去研讀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2)由形到神。四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從人物的外形、坐騎、武器入手,在學生頭腦中初步建立起感性的形象,再分析人物在關鍵事件中的表現,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學習理性地思考和判斷。(3)成語搭橋。本學期,為學生訂閱了適合四年級學生看的青少年版《三國演義》,它以成語故事的形式,把主要事件呈現給學生。這使我深受啟發:以成語形式呈現,既能抓住人物身上發生的關鍵事件,而且能讓學生積累有故事背景和人文精神的語言精華——成語,可謂一舉兩得!
基于這種思考,我將本課的目標進行了定位: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認識古代“勇義”的化身——關羽這個人物,激發學生對這一美好形象的敬仰之情;過程和方法層面,閱讀貴在得法,著重引導學生學習由表及里和在關鍵事件中評價人物的閱讀方法;知識和技能層面,知道教材中有關關羽的成語的意思,能有感情地讀好“溫酒斬華雄”的片段。
這樣的教學把握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通過研讀《三國演義》中關羽這一人物,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精神中忠義的可貴;同時發展學生聽說讀思的語文能力。在教學中正確認識四年級學生的閱讀心理和認知水平,滿足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需要,不盲目拔高。學生能自己看懂故事,老師指導的重點是——教會學生聯系前后的事件來認識一個人的性格、胸懷和品質。而且以現代青少年的視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讀《三國演義》的著名人物——關羽這個人物的作為和內心世界。以“處處留心”中呈現的這段文字為平臺,讓孩子們走進關羽的世界,又以對“關羽”這個人物的解讀為橋梁,促使學生走向《三國演義》中更多的精彩人物,為孩子的深度閱讀打開了一扇窗。
2.“處處留心”關注言語的錘煉
四年級下冊練習五中有一項關于謎語創作的練習,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三年級上冊練習七中有過圍繞“花”進行的學習活動,包括讀花名、認花形、猜花謎、編花謎。我就在想如何使學生在原來的謎語學習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呢?原來老師們重在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此次還需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語言是稚嫩的,需要在一次次的錘煉中提升。而且原先編謎語主要針對“花”,這次編謎,內容十分寬泛,有鬧鐘、鞋子、藕、茄子等,這也是對學生的考驗。
這次教學,我在簡單回顧了謎語的語言特點后,便讓學生們自由創編了,我將教學的重心放到引導學生對謎語語言進行比較,感受精確表達的魅力,而后著重指導學生們對自編的謎面進行評價修改,整個的學習過程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學習層次不斷提高。
方法一:比較引路。
出示兩則謎面,讓學生猜一猜:(1)生在山里,死在鍋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2)深山塢里一蓬青,五龍十爪摘我心;帶到潼關來逼死,遭遇湯泉又還魂。
當孩子們很快猜出兩者的謎底均為“茶葉”時,我就引導孩子來細讀比較語言。學生們各抒己見,言辭精彩。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兩則謎語雖然都是反映茶葉的“生、采、制、泡”的過程,可是在表達上卻各有特色。前者像打油詩,后者則有絕句風采。
方法二:修改提升。
出示:方方正正大腦袋,小老鼠在旁邊臥。每天摸摸再點點,比爾·蓋茨樂呵呵。
我讓學生們自讀謎語后對謎面進行修改,怎樣改讀起來才更加通順流暢。學生們聽后躍躍欲試,議論紛紛。
學生:四句話寫出了電腦的特點,我覺得一、二兩句可以改成:方方正正大腦袋,小小老鼠旁邊臥。
教師追問:為什么要這樣修改呢?
學生:這樣讀起來更有味道。
還有什么,比看到這樣的校園畫面,更讓人的內心歡呼雀躍呢?
如今,我們學校認真嚴格執行省頒課程計劃和校歷安排,開足、開齊、上好美術、音樂、體育等非語數學科,每天安排一定的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時間,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上足上齊了,上語數學科的課時自然少了。那么,語文老師如何在每周的六節課里,按時按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如何讓學生學懂學透厚厚的語文書里所包含的知識呢?唯一的辦法就是,深入課堂,向四十分鐘要質量。
如何深入課堂,優化教學,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呢?這一話題老生常談,經過一番研究實踐反思,我認為教師應該做到實干加巧干,雙管齊下,挑戰課堂,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出無限的價值。以下,是我總結的幾點體會。
一、深入研究教材,掌握重點,精心備課。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是讓人覺得味同嚼蠟,平平淡淡,還是如飲醇酒,受益匪淺,關鍵是備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備。”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
教師在課前應深入鉆研教材,掌握課文重點內容,認真推敲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案。同時,課前要準備好該節課所需要的教具,如寫好內容的小黑板、掛圖或課件等。這樣,當教師胸有成竹地走上講臺“傳道、授業、解惑”時,每個學生的注意力都會被吸引,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這節課中老師所傳授的知識。
六年級是一所學校的龍頭,作為畢業班語文老師的我深知自己肩頭所擔負的重任。因此,教學每篇課文之前,我都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精心備課。我先認真閱讀研究課文,甚至熟讀成誦,再細細研究教學用書中有關本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教學重點、教學方法指導等。待心中對課文知識點有了清晰的掌握后,再參考幾本從書店買回的優秀教案書,揣摩其中的教學方法。最后我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特點,設計出適合本班的教案,并形成文字。經過這一番課前精心準備,我的每一節課都飽滿、豐富而精彩,力求讓學生在最少的時間里獲得最多的知識。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自然都會主動去做。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幻燈、投影、電腦等多媒體被相續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以其豐富多彩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刺激了學生的多感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率倍增。因此,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充分利用網絡中的課件資料備課,利用多媒體教室上課。
上課時,教師可以播放與課文有關的音樂或圖像,借助這些直觀的形象,迅速將學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更好地品味課文,領悟道理。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無需多寫板書,問題無需重復,而且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直觀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迅速而方便。因此,課堂教學容量增大,平時在一般教室需花兩節課的時間才能講完的內容,在多媒體教室一節課就可完成。
三年級下冊的寫景抒情散文《荷花》,這是葉圣陶老先生的名篇,短短三百多字,卻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滿池的白荷花盛開,像一幅活的畫。可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滿眼都是鋼筋森林矗立,連蛙聲都已經與他們漸行漸遠了。那么,又有幾個城里孩子真正欣賞過滿池搖曳的荷花呢?作者那種沉浸在荷花中,幻化成白荷花的陶醉,孩子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呢?在初春二月,我們的課程就已經安排到本課的學習,即使是農村或城郊的老師,又何曾有機會帶孩子去田頭池邊看看荷花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這一難題,多媒雪中送炭,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優勢。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我用播放幻燈片的形式在屏幕上呈現千姿百態的荷花圖,我還用動畫的形式,讓荷花荷葉在風中翩翩起舞,蜻蜓飛起來了,小魚游過來了……在一片情不自禁的贊嘆聲中,學生已經深深陶醉于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然后,我讓音樂繼續縈繞,讓學生微閉雙眼,張開想象的翅膀……從學生微紅的臉頰上,從學生陶醉的表情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在荷花池中飛翔,在荷葉上翩翩起舞,仿佛看見了一朵朵雪白的荷花在教室里欣然綻放……就這樣,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教師的教鞭如魔杖般靈異,化單調為精彩,化遙遠為親切,化平凡為神奇。
三、抓重點,直奔主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這里的重點指的是教學任務,時間要用在刀刃上,一節課就四十分鐘,教師必須千方百計提高四十分鐘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