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分子生物學論文

分子生物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分子生物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分子生物學論文

分子生物學論文范文第1篇

1.1選課學生的分子生物學背景知識:

對選課學生的分子生物學背景知識的調研發現:在選課人群中,90.7%的學生缺乏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背景知識(31.40%學生沒有了解,59.30%的學生了解不多),僅有不足10%的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比較了解或進行過系統學習,見表1。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解分子生物學技術之前,需要介紹必須具備的分子生物學基本理論知識。大于50%的學生從未接觸過分子生物學技術,有過動手操作經驗的僅為16.28%。提示我們的實驗教學要循序漸進,給學生充分的操作時間與足夠的訓練。如果能對選課人群在開課前進行初步的調研,根據其分子生物學知識背景分組授課,有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2課程設計與安排:

我們對學生選修本門課程的動機與預期學習目標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3。研究表明,77%的學生以掌握實驗技術作為學習本門課程的主要目標,體現出對于本課程實用性的一致要求。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生科研對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共性需求,對提升本課程的實用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突出實驗的可操作性,增加學生動手機會、提高操作水平也是本課程的改革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與選課學生的預期目標對應,多數的學生希望增加動手操作的機會,72.09%的學生希望實驗準備工作主要由學生完成,15.12%的學生希望全部的實驗準備均由學生完成,體現了學生希望掌握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全流程的急迫性。對于教學模式,以“科研設計-實施”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更加受到學生的青睞,80%以上的學生認為比較感興趣這種授課方式。

2討論與建議

分子生物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中醫藥各個研究領域。掌握分子生物學技術業已成為我校研究生的迫切需求,選修分子生物學實驗是其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提高科研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本次調查的結果,我們認為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可以重點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以進一步滿足研究生學習與科研的需求。

2.1補充基礎理論知識:

本校的研究生生源背景多樣,但以中醫藥相關專業為主。在本科階段接受的訓練中,關于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接觸相對較少。如果實驗課程的教學僅僅講授實驗操作步驟,難以使學生理解實驗原理、實驗操作步驟的意義,也難以讓學生具備科學分析實驗結果、改進實驗步驟的能力。因此,在實驗課教學中,在講授實驗原理、步驟方法等常規內容外,還必須深入淺出介紹實驗技術涉及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彌補其原有知識結構的不足。根據學生分子生物學背景知識層次不齊的特點,可以嘗試通過課前調研、分班授課提高教學效果。

2.2增加動手操作機會:

由于實驗樣本和教學課時有限,一方面部分學生只是參觀別人做實驗,并未親自動手;另一方面,教師完成了大量的實驗準備工作,學生只是參與了“正式”的實驗過程。但是,作為研究生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獨立從事科研活動,實驗的準備、實施、數據分析整理的全過程都必須親自完成。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提高研究生動手能力,建議研究生參與分子生物學實驗的全過程(包括實驗準備及善后),并建議研究生每人可以獨立完成1個樣品的全程分析。

2.3鍛煉科研設計能力:

如果規范的實驗操作是獲得可靠數據的保障,那么合理的實驗設計則是獲得有意義科研數據的前提。在實驗課教學中滲透科研設計的理念與方法,同樣是實驗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科研選題設計、實驗操作方案細化可以作為實驗課程教學的重要補充,以鍛煉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設計能力。探索以研究生自主選題為核心的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將是未來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3結語

分子生物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創新能力;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c)-096-02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原始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對研究生創新能力高低的判斷,有人主張根據研究生的行為表現(主要是研究成果,特別是畢業論文)來做出[1]。研究論文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水平和能力,也是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前沿學科,已成為現代生命科學中最具活力的帶頭學科之一。醫學領域分子生物學研究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預防、診斷和治療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醫學科學已從整體、細胞水平逐步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所以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的應用是衡量研究生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那么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我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以理論教學為切入點,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項目為引導,以組織分子生物學興趣小組開放實驗室為平臺,指導研究生從課題設計到研究計劃實施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促進了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1 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帶頭學科,其理論與技術幾乎滲透到醫學、藥學的所有領域。無論是醫學或藥學專業的研究生在設計畢業論文時都用得上,如果學生都用上先進的理論和技術來設計課題,我院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將會更上一層樓。另外,中醫藥要“保持和發揚傳統特色,走現代化道路”,必須有堅實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和創新能力,如怎樣揭示辨證論治的分子機制,中醫整體觀怎樣用基因組、基因譜、基因群、基因族等加以論證和研究,辨證論治怎樣與基因的多態性、多效性、異質性、變異性結合等。《醫學分子生物學》是我院研究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公共基礎課程,而且在第一學期開課,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題設計引導研究生采用分子生物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對研究生的科技創新培養很重要。

2 從理論教學為切入點,引導研究生科技創新意識

2.1 根據計劃課時整合教學內容

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既是了解分子生物學新發展和新成果的基礎,也是掌握分子生物學實驗原理和研究方法所必需的。但是按學校的課程設置,我們的計劃課時僅有40學時(包括理論和實驗),如按照傳統的教學法,在40課時內很難完成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我們的做法是: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引導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本理論整合,分為5講來完成,每講5學時。5學時課堂討論,10學時實驗課。第一講為核酸的提取與鑒定及相關基礎知識,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第二部分為核酸(DNA、RNA)的提取與鑒定。第二講為印跡雜交技術與芯片技術。第三講為核酸體外擴增與基因信息傳遞,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復制、轉錄和翻譯,第二部分為核酸體外擴增。第四講為重組DNA技術與基因表達調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因表達調控,第二部分為重組DNA技術。第五講為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以及細胞通訊和信號轉導,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細胞通訊和信號轉導,第二部分為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另外安排專題講座“基因診斷和治療”1次。

2.2 結合專業開展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的課堂討論

為了使學生對分子生物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理論的認識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在學習完5講內容,學生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的理論后,以專業為小組,讓學生在利用空余時間(時間為4周)查閱相關資料,內容是:在你的專業領域中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實例。之后進行課堂討論,主題為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中的應用,每小組選一個代表為主要發言,學生的主題發言內容廣泛,如蛋白電泳在中藥材鑒定中的運用,差異展示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等等。然后進行分小組討論,最后老師講評。

3 從課題設計訓練入手,引導學生樹立運用分子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我們在進行課堂討論之后,布置學生結合專業,要求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利用本實驗室已經有的設備條件和材料試劑等技術基礎,設計出一個綜合性的、探索性的實驗,并作為期末考試的內容之一,占總評的30%~40%。對于剛入學的研究生,第一個學期沒有學習專業課程就訓練課題設計有一定困難,但在這之前我們安排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中的應用”的主題課堂討論,學生自己從網絡上獲取相關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都能順利完成。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使技術性、綜合性、探索創新性的實驗融合在一起。

4 以開放實驗室為平臺,進行科研項目引導下的研究生創新研究

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理論教學固然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也絕對不能忽略。由于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實踐活動,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注重實踐能力特別是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2]。所以我們開放實驗室,鼓勵研究生自主進行科技實踐。對于低年級的研究生,開辟分子生物學第二課堂,組織興趣小組。同學們報名非常踴躍,我們將興趣組分成3~5人/組。在上述研究生自主設計的實驗方案中選出最適合開展的方案,由教師點評,學生修改實驗設計方案后,在老師的指導下,由興趣小組來實施。目前興趣小組正在進行的實驗有:①胱硫醚合酶基因多態分析;②RAPD鑒定真偽扶芳藤;③百年樂口服液的氨基酸含量測定等等。對于高年級的研究生只要用到分子生物學技術來設計的課題,都可以到我們實驗室來,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本學期,就有10多位同學在我們實驗室實施他們的課題。

同學們通過課堂的理論學習―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課堂討論―實驗設計―綜合實踐的過程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技術與理論,能熟練運用已經學習的多種技術,學會充分利用本實驗室已有的實驗設備和條件,自主設計實驗并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結語

中醫院校的分子生物學課時都比較少,僅靠40學時,很難實施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要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應該貫穿整個研究生階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精神,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還需要老師熟練分子生物學技術,并有科研課題,帶領學生跟蹤和挺進學科前沿。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學們的配合,同學們對自己的創新能力培養積極性很高,但有部分同學缺乏創新精神,不能吃苦耐勞,具體表現為查閱資料不認真,課堂討論不積極,設計實驗馬虎,實驗不能堅持等。所以,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宏翔,熊慶年,顧云深.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9):32-36.

分子生物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191-02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醫科院校學生普遍認為較難理解和掌握的一門學科,其原因主要是該課程“抽象、枯燥”,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該學科發展迅速,知識更新較快,特別是生物化學發展到分子生物學時期后,該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日新月異,因此,教師在授課中很難讓學生理解和吸收該學科的最新進展。再者,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其相關知識均是建立在相應實驗技術之上,然而目前國內的普通省屬院校很少能在本科生中開展PCR、Western blot、細胞培養、基因克隆及載體構建等分子生物學相關實驗,因此該部分內容的講授對學生來說就是“紙上談兵”。由此看來,理論與實踐環節的嚴重脫離是造成學生學習該課程“抽象、枯燥”的直接原因。那么如何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與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以創新性科技課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解決實際困難和社會問題為切入點的科研實踐活動[1]。為堅持“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秉承三峽大學“求索”的校訓,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醫學人才為中心,三峽大學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本教研室以此為契機,以“腫瘤微環境與免疫治療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為平臺,以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為引導,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到科研活動中,通過該活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積極性,同時也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得以提高。

一、實施方法

(一)查閱文獻、提出問題

我們選擇三峽大學醫學院大學二年級學生為活動參與者,讓學生自己組成研究小組(3~5人/組),以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為引導,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到研究工作中。在該活動的初始階段,老師根據研究課題設定關鍵詞,指導學生查閱文獻并撰寫閱讀小結,使學生對研究的課題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盡可能發現并提出問題、設定研究目標并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經老師與學生充分商討、修改后確定其可行性。

(二)以課題的實施為契機,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既強調團隊成員的分工,又明確成員之間的合作、溝通與協調,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形成團隊的合力。在老師和研究生的帶領及指導下,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實驗研究,整理分析實驗結果,并在每周的labmeeting上交流討論。教師在總結實驗結果的過程中,帶領學生認真分析每一個實驗數據,對“有疑問”的實驗結果,督促學生重復實驗,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極大地增強了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撰寫論文及結題報告

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周期為一年,完成后需要以論文或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交結題材料。在此過程中,學生先寫出論文的初稿,老師對學生的論文初稿進行修改,由此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使學生掌握論文撰寫的格式、要求,從而熟悉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為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二、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價值思考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所取得的成果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使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外科學研究的積極性,許多學生為了參與科學研究而放棄了寒暑假。通過該活動,學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基礎醫學與臨床》等雜志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并成功申請了三峽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重點項目”的資助。通過該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科學研究的過程,體會到了運用知識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艱辛,也體驗了辛勤耕耘后獲得收獲的喜悅。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的影響

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彌補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再考試”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模式中實驗教學環節的不足,克服了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中產生的“枯燥、抽象”感。通過該活動,學生在鞏固和深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開闊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嚴謹求實和團隊合作精神[2]。通過該活動,學生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對該課程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及實驗操作技能均顯著高于其他未參加該活動的學生,這充分說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不僅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有幫助,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教師的影響

教師通過參與這一活動,不僅使自己承擔的科研項目得以完成,同時也拉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中的困惑與需求均有了解,從而能在教學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結合科研成果,教師能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改善教學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識框架的教學體系,從而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科研促進教學,進一步提高了授課水平。因此,該活動對教師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彰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特色

依據生命科學重大基礎理論――中心法則,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從基因組學到轉錄組學再到蛋白質組學,“分子生物學”占據了核心內容。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中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能更好地把握住生命科學中的這一核心內容,使學生緊密聯系醫學實踐,為他們能夠跟蹤世界生命科學的前沿,開闊視野,從而占領生命科學的制高點打下良好基礎。

三、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問題的思考

我們在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科技創新活動真正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包括:(1)學生參與的愿望很強烈,但很難做到“堅持到底”。(2)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盡管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但在具體的實踐環節中,例如選題、申請書撰寫、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實施、論文的撰寫等環節都存在比較強的依賴心理,即依賴于指導老師,缺乏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學生自主科技創新的課題數量不多,創新思路有待拓寬。很多學生都是依賴于老師指定的課題或直接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中。(4)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勵機制。目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只是一種形式,由于缺乏相關的規章制度,學生迫于學習的壓力,為應付各種考試而不得不終止或放棄科技創新活動。因此,我們呼吁學校應引進“學生考核是一種全面、綜合、動態的評價過程”這一理念,引進“將課堂外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根據總結報告或情況)另外核算、認定學分”這一新型考核體系。(5)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參與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少,應組織學生經常參加各種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學科前沿動態,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和動力。

總之,為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高質量開展,我們認為在學校層面應建立相應機構,完善保障和激勵機制;在教師層面應引導和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在學生層面增強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又快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分子生物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 婦科 產前診斷 免疫遺傳

中圖分類號:Q7文獻標識碼:A

1 分子生物學與婦產科的基本情況概述

分子生物學的興起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興起和發展以來,發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關注。六十多年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繁榮的勢頭依然十分強勁。分子生物學研究要進行的問題在于對生命本質一致性的分析,學者們通過分子水平的研究,發現由最低級、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最復雜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組成(這些組成主要由蛋白質、核酸、糖等三類物質構成)的構成與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則)以及含義(遺傳密瑪)乃至能量轉換的機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們才發現在分子水平層面,生物取得了相對的統一。分子生物學的這一成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個體、種屬之間的轉移成為可能,從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學各個分支學科以及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在21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將不斷深入和擴大,關于腦的活動、生命發育、疾病免疫等復雜難題將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準確客觀理解分子生物學對婦產科的影響,必須對婦產科的基本情況所有了解,在長期的醫學研究和發展實踐中,婦產科的研究和實踐內容不斷豐富和發展,如在生命發育階段,對胎盤、胎兒生理、母體子宮平滑肌的功能調節以及分娩發動機制、早產等問題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對于絨毛外滋養細胞以及胎兒胎盤轉運方面的問題也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在歐美國家,分子生物科學較為發達,對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斷深入,探討了一些生物學的病理機制及治療方法,典型的如子癇、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問題。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代表的一些研究結構對婦科流行病學、早產病因基因組研究以及基于循證醫學早產臨床干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學在婦產科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分析

事實上,婦產科的發展歷史較之于分子生物學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學興起之后,對婦產科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些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產前診斷中,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使得我們對一些具有嚴重出生缺陷或者遺傳病等問題在宮內期即可作出診斷并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對策措施。分子生物學產生之前,該領域主要運用的是胎兒鏡以及影像技術,但是,近年來,致病基因不斷分離克隆,高危胎兒的基因突變分析不僅重要而且必須,分子生物學技術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雜交、熒光原位雜交、PCR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單基因病以及染色體畸變的診斷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諸如端粒探針、錨定原位標記技術、基因組雜交等在婦產科的應用問題也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筆者通過以上的分子生物學在產前診斷的應用問題的論述,已經很明顯的說了分子生物學對提高植入前遺傳診斷或用孕婦血中胎兒細胞診斷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應用到婦產科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如索森印跡雜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單鏈構象多態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異源雙鏈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測試(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技術在婦產科的很多具體方面得到了應用與發展,如在遺傳方面的研究,當前,我們已知一些遺傳性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Wilm氏瘤)的突變基因是按孟德爾方式遺傳的。當然也有一些基因與腫瘤的易感性有關,但是其遺傳方式都是孟德爾方式,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對這些基因可以進行產前檢查。又如多聚合酶鏈反應這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一些婦產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營養不良癥、囊性纖維化癥、苯丙酮尿癥、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等進行診斷和治療已經成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學在母嬰感染傳播方面的應用,超微量的DNA擴增技術具備敏感性、特異性以及簡便性的優點在母嬰感染傳播方面的應用優勢十分明顯。分子生物學的應用使得對于母嬰傳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細胞病毒(CMV)、風疹病毒等進行一些提前的檢測與預防成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術還可以根據不同引物的特點進行預后。近年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嬰傳播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PCR技術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諸多成就。此外,在婦科腫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學界對腫瘤發生和發展的認識進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腫瘤細胞中復雜的染色體異常組成以及對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貢獻。當前免疫遺傳研究熱點是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與該病的關系。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HLA分型研究從抗原水平進入到基因水平,使與疾病關聯的HLA基因準確分型、定位。以上所舉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學在婦產科領域應用和發展的冰山一角,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婦產科的不斷交叉融合,兩個學科以及交叉部分都會取得更多嶄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李隆玉,萬建萍,鐘傳慶.子宮內膜癌發生分子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9).

分子生物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師院校;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7-0269-02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由遺傳學、生物化學等學科交叉形成的綜合學科。為了使地方性師范院校的生物技術專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更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實施實驗課程的改革非常迫切。

一、生物技術專業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現狀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在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就生物技術這個專業而言,教學改革的力度還不是很大,作為地方師范類高校在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如下的問題:

1.入學新生在生物基礎知識方面特別是實驗技能方面的差異性較大。分子生物學實驗對操作者有很強的專業技術要求。在高中階段,不同地方高中在人力、條件、政策導向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高中學生在生物基礎知識方面特別是實驗技能方面出現明顯的分化。有的地方高中,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較為重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家生物方面各項技能競賽。有著這種學習背景的學生在大學面對分子生物學,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這些學生動手能力很強,積極參與并配合教學改革,對創新實驗有著濃厚的興趣。相反,對沒有任何實驗背景的學生,他們對于實驗教學改革不關心,對創新實驗興趣不高。

2.學生參與機會較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實驗課程也逐漸被重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得到廣泛認同和落實,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一言堂”和“八股文”式的實驗講授模式被逐漸取代。但是,一些冠以“活動式”、“多媒體”、“創新式”等新型教學方式的實驗課堂教學改革,本質上仍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實驗報告仍然沿用“八股文”式的書寫方式,實驗結果仍然需要標準答案。這種情形下,大部分仍舊是教師演示,學生動手較少,使學生感到缺少生機。

另外,學生動手少的原因可能和硬件條件有限也有很大關系,一人一臺PCR儀顯然在很多地方高師院校是空中樓閣,在這種條件下,很多實驗就成了演示實驗,學生只能觀摩學習。

3.課程的時間安排上,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地方性高師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所修學分較多,課程設置相對較緊,而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耗時長,過程比較煩瑣,平均每次實驗都要在3―4小時,甚至更長,所以學生的時間安排大多放在晚上來進行,相對時間安排有些不當。

同時,實驗課時設置也不是十分合理,每個實驗均按2個課時處理,對分子生物學一些實驗,尤其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來說,顯然時間是不夠的,這樣緊湊的時間,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大大打了折扣。

二、生物技術專業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進措施

生物技術專業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的改革,我國絕大部分高校還處于摸索和實踐階。在實際教學過程,我們結合在課程改革方面取得的一些經驗,針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現階段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加強生物技術專業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能訓練。(1)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實驗。為有效解決地方性高師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的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所存在的問題。避免實驗課程與基因工程、遺傳學等實驗課程重復,我們根據首先應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知識,選取重難點,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設計針對生物技術專業的系統實驗,來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教學質量。(2)小組上課、小組考核。學生應進行小組的劃分。在小組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完成藥品準備、培養基制備等過程,讓學生理解和明白實驗的原理和完成實驗的關鍵點,做到充分讓學生自己動手,加強學生“三基”培養。這樣一個全過程綜合了微量可調取液器、旋渦振蕩器、高壓滅菌鍋、PCR儀、臺式高速離心機及微量離心機的使用、微波爐、電泳槽和電泳儀、凝膠成像儀等儀器設備的操作和溶液制備。(3)增加綜合性實驗。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不僅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實際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此外,指導老師課前認真備課,做好預備實驗,明確每個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對實驗的基本技術、操作要領和注意事項要重點講解,對關鍵技術環節和操作要進行示范,使學生做到規范操作,達到提高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能力的目的。

2.結合生物技術專業特色優化教學方法。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書中的實驗內容大都是驗證性的,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按部就班地操作,實驗報告按固定格式填寫,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方法方面注重動手實操,提前預設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1)根據學生愛好,提前預設實驗。結合高效課改模式,每次基礎課結束前,我們在班級做個統計,讓同學根據自己愛好,選擇實驗。根據統計結果,我們預設幾個小的實驗。同時,每次實驗前要求每位學生進行預習,對實驗進行初步了解,實驗前對實驗中的一些主要內容和一些容易出錯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并記錄回答問題情況,便于以后給成績時作參考。(2)動手操作為主,講解為輔。實驗前根據實驗內容進行不同程度的講解,主要解釋實驗中出現的關鍵概念,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同r利用實驗間隙對個別同學進行單獨輔導,盡量使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疑惑在課堂上解決。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判斷性思維能力。重視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的講解,用簡單的比喻來加強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做到通俗易懂。對于儀器臺套數有限、指導教師少、學生人數多等突出問題,減少每組開課人數可有效緩解眾多學生與有限的教學資源之間的矛盾,提高教學質量。

3.對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完善實驗考核體系。實驗教學考核是客觀評價學生所掌握的理論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為更好地體現“公平、公正”,逐步改變以傳統的實驗報告為主的考核模式,不斷探索和完善實驗考核體系。(1)針對生物技術專業特點我們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實驗成績考核體系。針對平時成績制定了課堂表現積極性成績、實驗報告成績、實驗結果的考核標準,不僅體現了教師的責任感,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目前,我們的考查方式為:課堂表現積極性成績(占50%)、實驗報告成績(占15%)、實驗結果(占35%)。其中實驗報告不再是傳統的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儀器試劑、步驟等內容的簡單書寫,要求學生將綜合性實驗的實驗報告以科研論文的模式進行書寫,充分鍛煉學生的科技寫作能力,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堅實基礎。(2)增加學生互評,提高學生團隊意識。2015年結合分子生物課程改革的經驗,在實驗課程改革中,我們開展了小組教學的方式。1個小組5―7個人,完全按照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的流程管理考核學生。實驗的題目、方法、結果等都是小組集體完成,最后的考核完全按照大學生挑戰杯的答辯方式進行。經過該方式的嘗試,我們的實驗課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參考文獻:

[1]何慶元,吳萍,王松華,李正鵬,祝嫦巍,張曉紅.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思考[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4,28(6):80-82.

[2]葉逢福,賴勇強,呂偉.改革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1):74-76.

[3]謝苗,沙莉,甘純璣.基于云課程平臺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6(1):22-25.

[4]王S,柯飛,趙安芳.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46):145-146.

[5]張玉明,王彥芳,曲占良,劉秀華,唐婷.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38):260-2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凉城县| 乌兰县| 蓝山县| 巴林右旗| 苍溪县| 利川市| 资中县| 江川县| 乌恰县| 洞口县| 垣曲县| 新竹县| 建阳市| 昭通市| 远安县| 达孜县| 时尚| 宝山区| 兖州市| 成都市| 康马县| 长武县| 甘肃省| 彩票| 海淀区| 阳泉市| 肇东市| 德钦县| 贺州市| 宜都市| 永吉县| 江源县| 浑源县| 龙里县| 来宾市| 灌云县| 漾濞| 永宁县| 东阿县|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