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八上生物復習提綱

八上生物復習提綱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上生物復習提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八上生物復習提綱

八上生物復習提綱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手機學習 中學生物 微信 QQ群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研究緣起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信息化學習資源的日益豐富,以智能手機作為學習媒介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其中,在美國、新加坡、南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研究者將手機應用在在中小學語言、物理、數學等學科教學和學校教育的嘗試中,發現:手機學習能夠為學生創造更為豐富的學習情境,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不受時空地及時為學生推送學習內容,并獲得學生反饋;手機學習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生認知負荷,增強師生交流,擴展學生交際,并能夠充分地支持協作學習。在我國中小學應用手機學習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則鮮見報道。然而,筆者于2015年9月在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開展的一次調查研究中發現:學生手機擁有率達到96.9%;在使用手機的中學生中95.5%都會使用手機騰訊QQ或是手機微信等相關應用軟件;更有高達90%的受訪中學生對智能手機應用于學習的價值表示認可,并或多或少地利用手機進行著學習相關活動。

為了進一步探討和分析手機學習在實際學科學習中的應用價值及其存在的問題,筆者依托自己維護的“初中生物”微信公眾訂閱號和“南岸中學生物學習交流”QQ群,在所任教的廣東肇慶市高要區南岸初級中學2015級2班、4班和6班的學生中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手機學習在初中生物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相關數據使用Excel和SPSS 17.0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相應分析樣本已剔除學籍狀況發生變動的學生。

2 手機學習平臺的構建

手機學習過程中,學習信息的呈現和師生、生生交流的實現,需要一個師生都熟悉的平臺。筆者結合中學生大都使用QQ和微信這一情況,分別組建了“初中生物”微信公眾訂閱號和“南岸中學生物學習交流”QQ群。其中,微信公眾訂閱號則主要用于復習提綱和鞏固練習,QQ群則更側重于文檔資源的分享和學習問題的交流探討。并組織(但不強迫)有手機的學生通過添加賬號、掃描二維碼和分享等形式匿名(消除學生心理顧慮)關注微信公眾訂閱號并加入QQ群,以@得及時的學習資訊。此外,還建議學生在手機中安裝“WPS”等軟件以便于查看教師上傳分享的PPT、PDF、WORD、TXT等各類文檔資料。

3 手機學習資源的選取與發送。

為了確保在學習平臺所的各類學習資源能夠更符合學生的手機學習習慣。筆者利用問卷對所任教班級的2015級2班、4班、6班共計147名學生在手機學習意愿、單次學習時長、學習資源類型和學習資源呈現形式等方面進行了調查。

3.1 手機學習意愿

統計結果(表1)表明:愿意通過手機學習初中生物知識的學生比例達到93.9%,其中包括2.7%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3.2 學習資源呈現形式

從學習資源的呈現形式來看,更喜歡“文字+圖片”資源的學生比例為46.9%,和喜歡“文字+視頻”資源的45.6%不相伯仲,而對“純文字”和“文字+音頻”兩種形式學習資源的獲選率則均不足5%,具體見表2。

3.3 學習資源類型

此外,46.9%的學生期待在手機學習過程中收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另有27.9%的學生對考試復習資料表示更大的期待,而對教師課件和課堂配套練習的期待比例則分別為14.3%和10.9%,具體見表3。

3.4 單次學習時長

在單次學習時長方面,每次手機學習可持續時間在11~20分鐘的比例最高,為30.6%,0~10分鐘的比例略低為29.3%,而選擇單次學習時長在30分鐘以上的學生比例也達到22.4%,選擇在21~30 min學生比例最低,但也有17.7%,具體見表4。

基于上述調查結果,筆者主要選用了閱讀或瀏覽時長在20 min以內的科普知識資源、復習提綱(單元/期末)、課堂教學課件(PPT/JPG)、優秀微課和少量配套習題,并分別通過“初中生物”微信訂閱號和QQ群向學生們。其中,科普知識資源和復習提綱等主要通過微信,以便于學生反復閱讀;更新頻率在1~2次/月(寒暑假除外)。課堂教學課件、優秀微課和配套練習等資源則根據教學進度,上傳到QQ群進行分享,更方便于學生下載后在手機瀏覽;更新頻率在4~6次/月(寒暑假除外)。其他課堂教學活動照常開展。

4 手機學習效果分析

此次教學嘗試時間為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間學生分別進行了4次全區統一的期中、期末階段檢測。對手機學習效果的相關分析則以這4次檢測所得的生物學科成績為原始數據。每個學生在每個學期的成績在將期末成績轉化成百分制后,對應減去期中成績得到增量,以排除試卷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已有生物學學習基礎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分別用“七年級增量”和“八年級增量”表示。對應各中考科目總分映照相同方法處理,分別得到“七年級總分增量”和“八年級總分增量”。

4.1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確定

為了進一步準確反映學生使用手機學習對學習成績的實際影響情況,在進行具體數據分析之前,對相應學生樣本進行手機學習的情況進行調查,并取已關注微信訂閱號或加入學習交流群的學生樣本作為已使用手機學習的實驗組,其余則為未使用手機學習的對照組樣本。

以確定對照組和實驗組樣本。由于并未對學生進行硬性要求,所以使用手機學習的學生群體處于變化之中。七年級的實驗組取已關注微信訂閱號或者加入學習交流群在6個月以上的學生群體共計88人,占比為59.9%;對照組共計59人,占比40.1%。八年級對照組則取此次調查中仍未進行手機學習的學生共計40人,占比27.2%;實驗組共計107人,占比72.8%。再使用SPSS 17.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4.2 檢測結果(表5、表6)與數據分析

檢測數據顯示:使用手機學習的實驗組生物成績增值低于對照組,但是這種差異并不顯著(P值為0.504>0.05)。而標準差相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使用手機學習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個體差異差異較大。從總分增量來看,實驗組平均總成績低于對照組10.16分,但是這種影響在統計學上不具有顯著性(P值為0.390>0.05)。

檢測數據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生物成績增量均值略低,差異不顯著(P值為0.456>0.05)。在總分層面來看,實驗組八年級總分增量比對照組低,差異不顯著(P值0.353>0.05)。

5 討論

綜合數據分析結果不難發現,在初中階段,通過手機學習對中學生在提升檢測成績方面并未發揮明顯的促進作用,各組數據指標與未使用手機學習的學生樣本之間均無顯著的差異性。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使用手機學習與否對學生的檢查成績并未表現差異顯著性,由此也從另一個層面印證了單舒平等在2011年通過實證研究的觀點:是否使用手機與中學生成績好壞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于此同時,在七年級生物成績增量、總分增量和八年級生物成績增量、總分增量各檢測指標的均值來看,實驗組均較對照組表現出差異不顯著的偏低,其原因可能是中學生分散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用于手機學習,從而減少了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在維護QQ群資源、解答學生疑問的過程中也發現,初中階段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在使用手機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手機媒體信息多樣性的影響而“迷航”,繼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非學習信息,甚至是沉迷于手機游戲當中。

當然,從學生進行手機學習的過程來看,借助于手機媒體,學生可以非常便捷通過QQ群、微信訂閱號以及其他手機應用獲得學習資源。通過社交軟件,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也變得更為通暢,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于此同時,也有不少學生表示自己通過使用手機學習可以不受空間限制,充分利用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地學習,在信息檢索能力上也有所提升。或許,隨著學生不斷成長,手機學習所具有的媒體優勢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此外,由于中學生使用手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此次研究的推進也受到了學校管理制度、班級管理制度、家長心態和學生學習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何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手機在學習學習上的積極意義,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參考文獻:

[1] Daher, W.Baya'a, N.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tions in outdoor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with the cellular phone[J].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2,31(3):hrr018-133-hrr018-152.

[2] 虹.推進手機移動學習:中小學教師態度與需求[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5):71-78.

八上生物復習提綱范文第2篇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P4,5,6,7)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通過進行光合作用,動物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食獲取營養物質);

2)

生物能進行呼吸(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

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植物落葉,動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4)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含羞草、狼追羊跑等);

5)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

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子代和親代相似的叫遺傳;子代和親代不同的叫變異);

7)

生物都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2、調查的注意事項——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實記錄。

3、生物的分類

u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u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u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為標準,向上、向下各約10千米(共20千米)。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5、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u

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等

u

生物因素:

捕食關系(吃與被吃的關系)

競爭關系(兩種生物爭奪相同食物和空間等)

合作關系(生物互相幫助)

寄生關系(一種生物寄生在另一種生物體內)

6、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7、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組成

種類

類別

功能

生物部分

植物

生產者

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動物

消費者

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細菌和真菌

分解者

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非生物部分

陽光、溫度、空氣和水等

8、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食物鏈的第一個成分必須是植物,食物鏈只能由植物動物組成,不能出現細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

食物鏈:植物蟲青蛙蛇鷹

(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光能,此食物鏈中植物的能量最多,數量也最多,鷹的能量最少,數量也最少;但有毒物質或重金屬,植物中含量最少,鷹體內最多)

9、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強。

10、森林生態系統:最穩定的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

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地球之腎

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顯微鏡的結構(P37)

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P38-39)

1、低倍鏡對光,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找到物象之前,調節粗準焦螺旋,此時眼睛從側面看物鏡,防止壓壞玻片;找到物象之后,想要看的更清晰,要調節細準焦螺旋,此時眼睛看目鏡。視野太暗,調節遮光器和反光鏡,換用大光圈和凹透鏡;視野太亮,則換用小光圈和平面鏡。且低倍物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會變暗,應調節遮光器和反光鏡,換用大光圈和凹透鏡;

2、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如果是實物標本d,那么視野里是P,即上下,左右分別顛倒一次。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視野里看到的物象偏向左上方,想要移到中央,還將玻片標本向左上方移動——偏哪兒,往哪兒移。

3、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三、觀察動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涂片、裝片的區別

P42

制作洋蔥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P43),碘液的作用使細胞核染色,便于觀察。如果是有顏色的細胞(如黃瓜表皮細胞、黑藻細胞)無需染色。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內有糖分,甜味,香味,色素類等物質)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避免細胞吸水過多而脹破。

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u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燃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u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燒):水、二氧化碳、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u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光能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產生氧。

u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釋放有機物中的化學能),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染色體;

3、DNA(脫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4、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相同;

十、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生長(注:細胞不會無限制的生長)

3、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一、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上皮組織

保護作用

皮膚上皮、小腸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肌肉組織

收縮、舒張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結締組織

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

血液、骨組織等

神經組織

受刺激能產生興奮、傳導興奮

腦和脊髓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的組織(P64):分生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等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沒有系統)

十二、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P68)【其表膜攝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三、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3、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P72)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綠色植物:藻類、苔蘚、蕨類,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

類群

代表

植物

生活

環境

形態結

構特點

用 途

藻類

植物

衣藻、

水綿、

海帶

大都生活在水中,少部分生活在陸地上潮濕的地方

無根、莖和葉的分化

釋放氧氣、魚類的餌料、食用、藥用、工業原料等

苔蘚

植物

葫蘆

潮濕的陸地

植株矮小,莖和葉內無輸導組織,具有假根

形成泥炭、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類

植物

腎蕨、

鐵線

陰濕的陸地

有根、莖和葉,體內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

食用、藥用、優良的綠肥和飼料、古代的蕨類變成了煤等

3、藻類,苔蘚、蕨類都是孢子生殖。

4、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6、種子的結構(P81)

蠶豆種子:種皮、胚

[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無胚乳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

[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胚乳(中有淀粉,遇碘變藍色)

7、種子植物比藻類、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8、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2-83,84)

裸子植物:種子無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油松、側柏、蘇鐵、銀杏、紅豆杉、水杉、圓柏。

被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水稻、小麥、菊、豌豆、木瓜、蘋果等綠色開花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1、種子的萌發(P88)

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檢測對象太大,隨機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并在測定過程中給種子提供最適宜的條件。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根尖: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P97)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

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6、莖的加粗生長:莖的形成層細胞(分生組織)不斷分裂分化的結果。

7、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P99);植物缺少會患病(99100),過量施肥也不好。

8、花的結構(P104)

9、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果肉也是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0、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1、黃瓜南瓜等多半都不會結果,是因為雌雄異花,雄花不會結果。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

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

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注:導管有許多細胞組成,這些細胞是死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質,上下連接的細胞壁溶解消失。

篩管是活的細胞組成的,只沒有細胞核。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下表皮氣孔數量多)

5、氣孔的結構:有兩個保護細胞組成。

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

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1]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4]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P117)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酒精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注: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5、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有什么作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養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6、呼吸作用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8、呼吸作用反應式:

9、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呼吸作用的強弱常常是生命活動強弱的標志。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間作套種、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之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錯字糾正:

水份(×)

水分(√)

液胞(×)液泡(√)

注意區分:

葉綠素(一種綠色物質,存在于葉綠體內)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生理鹽水

(不要寫成鹽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边| 城市| 达日县| 丹阳市| 锦屏县| 宁德市| 孟连| 渑池县| 晋江市| 碌曲县| 金湖县| 安顺市| 正镶白旗| 时尚| 米泉市| 宣武区| 长海县| 长寿区| 公主岭市| 南安市| 清新县| 政和县| 通海县| 福建省| 高碑店市| 华阴市| 塔河县| 遵义市| 垦利县| 新竹县| 肇州县| 芷江| 平和县| 陆丰市| 大英县| 山丹县| 兴宁市| 泾源县| 桐柏县| 峨山| 天镇县|